期刊文献+
共找到26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大麦品种籽粒营养成分分析
1
作者 罗平 杨晓梦 +5 位作者 普晓英 李霞 杨丽娥 杨砚斌 杨加珍 曾亚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03-1009,共7页
为发掘更多高营养成分大麦品种和优质亲本,以526份国内外大麦品种为材料,鉴定了其皮裸性、棱型、籽粒颜色等性状,使用近红外光谱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其籽粒β-葡聚糖、蛋白质、淀粉、直链淀粉、总黄酮、生物碱、γ-氨基丁酸和抗性淀粉8... 为发掘更多高营养成分大麦品种和优质亲本,以526份国内外大麦品种为材料,鉴定了其皮裸性、棱型、籽粒颜色等性状,使用近红外光谱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其籽粒β-葡聚糖、蛋白质、淀粉、直链淀粉、总黄酮、生物碱、γ-氨基丁酸和抗性淀粉8种营养成分含量。结果表明,基因型对大麦籽粒营养成分含量影响显著(P<0.05)。二棱皮大麦的β-葡聚糖含量显著高于六棱裸麦;二棱黄色大麦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六棱非黄色大麦,淀粉含量显著低于六棱黄色大麦;裸大麦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高于皮大麦,六棱非黄色裸大麦γ-氨基丁酸、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二棱黄色皮大麦;六棱非黄色皮大麦生物碱含量显著高于二棱黄色裸大麦;非黄色裸大麦抗性淀粉含量显著高于黄色皮麦。526份大麦品种被聚类为5个类群。8个营养成分最高大麦品种分别为CBSS05Y00293S(高β-葡聚糖)、福贡白青稞(高蛋白质)、云啤21号(高淀粉)、云啤10号(高直链淀粉)、宽颖大麦(高γ-氨基丁酸)、冬青17号(高总黄酮)、碧江大麦-1(高生物碱)和景东米大麦(高抗性淀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籽粒 皮裸 籽粒颜色 棱形 营养成分
下载PDF
大麦马铃薯间作模式对大麦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
作者 赵塔 杨丽娥 +7 位作者 杨晓梦 普晓英 李霞 官秀娇 杨砚斌 杨加珍 和习琼 曾亚文 《中国种业》 2024年第3期82-90,共9页
为探究间作对分蘖期大麦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64个云南大麦品种(系)与紫色马铃薯间作,大麦单作为对照,揭示分蘖期大麦苗不同种植模式、不同棱型、不同用途类型间的大麦苗4个抗氧化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间作模式下大麦SOD(1609.31U... 为探究间作对分蘖期大麦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64个云南大麦品种(系)与紫色马铃薯间作,大麦单作为对照,揭示分蘖期大麦苗不同种植模式、不同棱型、不同用途类型间的大麦苗4个抗氧化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间作模式下大麦SOD(1609.31U/g)、CAT(159.16U/g)、POD(334.70U/g)、PPO(102.30U/g)活性显著高于单作,且单作、间作下不同品种间4个抗氧化酶活性水平均存在差异;不同棱型间大麦苗抗氧化酶活性表现为间作模式下二棱大麦抗氧化酶活性最高,单作模式下多棱大麦抗氧化酶活性最低;不同类型大麦间作模式下啤酒大麦品种抗氧化酶活性最高,青稞品种次之,饲料大麦品种抗氧化酶活性最低。用隶属函数法对间作模式下大麦抗氧化性综合评价,初步筛选出云啤麦MF20-5、宽颖大麦、MF20-16等抗氧化性综合评价前10的品种(系),作为与马铃薯间作下抗氧化性强的云南大麦品种(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大麦 抗氧化酶 棱型 用途类型 分蘖期
下载PDF
云南稻种矿质元素含量与形态及品质性状的关系 被引量:49
3
作者 曾亚文 申时全 +3 位作者 汪禄祥 刘家富 普晓英 杜娟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7-131,共5页
以653份云南稻种为材料进行了8种矿质元素含量与4个品质性状及其24个形态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核心种质的P、K、Ca和Mg含量与绝大多数形态和品质性状的关系密切,以P与茎蘖数(-0.2043** )、K与直链淀粉含量(-0.2043** )、Ca与株高... 以653份云南稻种为材料进行了8种矿质元素含量与4个品质性状及其24个形态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核心种质的P、K、Ca和Mg含量与绝大多数形态和品质性状的关系密切,以P与茎蘖数(-0.2043** )、K与直链淀粉含量(-0.2043** )、Ca与株高(-0.4151** )、Mg与蛋白质(0.2570** )相关性相对较高; 核心种质的Mn、Zn、Cu和Fe含量与少数形态品质性状的关系密切, 以Fe 与胶稠度( - 0. 1121** )、Zn 与结实率( - 0. 1411** )、Cu 与每穗实粒数(-0 1398** )、Mn与株高(-0.2492** )相关性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质性状 稻种 核心种质 矿质元素含量 株高 茎蘖 穗实粒数 形态性状 蛋白质
下载PDF
云南地方稻种的多样性及优异种质研究 被引量:107
4
作者 曾亚文 李自超 +4 位作者 申时全 王象坤 杨忠义 张洪亮 陈于敏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69-174,共6页
以 5 2 85余份云南地方稻种资源为研究对象进行云南地方稻种的多样性及优异种质研究。结果表明 :(1)云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和生态多样性中心及其天然宝库 ,不仅性状间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 ,更重要的是地州间的多样性差异也十分明显 ,... 以 5 2 85余份云南地方稻种资源为研究对象进行云南地方稻种的多样性及优异种质研究。结果表明 :(1)云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和生态多样性中心及其天然宝库 ,不仅性状间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 ,更重要的是地州间的多样性差异也十分明显 ,云南稻种资源的多样性大致可划分为多样性中心区、多样性扩散区和多样性贫乏区。 (2 )云南是中国稻种优异种质的富集中心 ,云南地方稻种是开展中国稻种资源核心种质研究的最佳材料。 (3)以云南地方稻种为研究对象开展云南稻种核心种质库的构建工作 ,不仅可以构建理想的核心种质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地方稻种 核心种质 多样性 稻种资源
下载PDF
云南稻核心种质矿质元素含量及其变种类型 被引量:42
5
作者 曾亚文 刘家富 +5 位作者 汪禄祥 申时全 李自超 王象坤 文国松 杨忠义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5-30,共6页
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了在云南省新平县同时繁殖的 653份云南稻种核心种质糙米中的 P、K、Ca、Mg、Fe、Zn、Cu和 Mn共 8种矿质元素的含量 ,比较了云南稻种核心种质 8种矿质元素含量与变种分类性状间的差异。结果表明高产多抗育... 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了在云南省新平县同时繁殖的 653份云南稻种核心种质糙米中的 P、K、Ca、Mg、Fe、Zn、Cu和 Mn共 8种矿质元素的含量 ,比较了云南稻种核心种质 8种矿质元素含量与变种分类性状间的差异。结果表明高产多抗育种、多样性降低与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密切相关 ;高产和多抗水稻品种的 K、Ca、Mg、Mn含量明显增加 ,P、Fe、Zn、Cu含量则明显降低 ,这与水稻矿质营养的遗传和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云南稻种核心矿质元素含量存在地带性分布 ,P、Fe、Zn、Cu含量高低可能与多样性中心有一定联系。核心种质矿质元素高低及其多样性与籼粳关系不大 ,但在水陆、粘糯、光壳与否、米色、米味、软米与否之间差异明显。这些结果间接支持了“亚洲栽培稻种—籼粳亚种—生态群—生态变种群—品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含量 核心种质 矿质元素 变种类型 水稻 云南 地方种质
下载PDF
云南地方稻种籼粳亚种的生态群分类及其地理生态分布 被引量:52
6
作者 曾亚文 李自超 +3 位作者 杨忠义 申时全 张洪亮 王象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5-20,共6页
用程-王分类体系对云南收集保存的地方稻种资源进行系统分类和遗传变异研究表明:(1)云 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多样化中心和优异种质的富集地区及其天然宝库,受中国与南亚两个稻种独 立起源中心的强烈影响,因而形成了云南尤其是... 用程-王分类体系对云南收集保存的地方稻种资源进行系统分类和遗传变异研究表明:(1)云 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多样化中心和优异种质的富集地区及其天然宝库,受中国与南亚两个稻种独 立起源中心的强烈影响,因而形成了云南尤其是滇西南稻种资源类型的多样性举世瞩目。(2)云南地 方稻种分为籼粳2个亚种及其6大生态群,其中热带粳稻、光壳粳群和普通粳群分别占云南地方稻种 的3.6%、18.1%32.1%;早中籼群、晚籼群和冬籼群分别占云南地方稻种的2.1%、43.9%、0.2%。 (3)六大生态群的平均多样指数依次为热带粳稻(1.2319)>晚籼群(1.1738)>普通粳群(1.1726)>光 壳群(1.1618)>早中籼群(1.1371)>冬籼群(0.9889);其地理生态分布与海拔、纬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多样性 生态群 云南地方稻种 籼粳亚种 分类
下载PDF
云南稻核心种质糙米功能成分栽培型差异及其地带性特征 被引量:27
7
作者 曾亚文 杜娟 +5 位作者 杨树明 普晓英 王雨辰 杨涛 孙正海 辛培尧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388-3394,共7页
采用Beckman公司DU64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了五个稻作区16个州市的905份云南地方稻初级核心种质功能成分栽培型间差异及地带性特征,结果表明:糙米抗性淀粉(%)为0.75±0.29,籼稻(0.78±0.35)显著高于粳稻(0.74±0.24)... 采用Beckman公司DU64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了五个稻作区16个州市的905份云南地方稻初级核心种质功能成分栽培型间差异及地带性特征,结果表明:糙米抗性淀粉(%)为0.75±0.29,籼稻(0.78±0.35)显著高于粳稻(0.74±0.24),粘稻(0.78±0.31)极显著高于糯稻(0.67±0.22),晚稻(0.77±0.35)极显著高于早中稻(0.75±0.26),红米(0.81±0.30)和紫米(0.70±0.30)极显著高于白米(0.69±0.27);稻作区依次为Ⅰ(0.83)>Ⅱ(0.79)>Ⅲ(0.76)>Ⅴ(0.55)>Ⅳ(0.50),即滇中南部(Ⅰ,Ⅱ,Ⅲ)糙米抗性淀粉含量极显著高于北部稻作区(Ⅴ,Ⅳ);滇西北的丽江和滇东北的昭通糙米抗性淀粉含量极显著低于除迪庆州外的13个州市。糙米γ-氨基丁酸含量[mg.(100 g)-1]为7.43±2.53,水稻(7.59±2.56)极显著高于陆稻(7.09±2.45),糯稻(8.55±2.88)极显著高于粘稻(7.10±2.32),晚稻(7.88±2.64)极显著高于早中稻(7.23±2.45),白米(8.38±2.66)极显著高于红米(6.63±2.14)和紫米(7.34±2.18);稻作区依次为Ⅱ(7.69)>Ⅰ(7.40)>Ⅳ(7.39)>Ⅲ(7.33)>Ⅴ(6.64),即滇南单双季籼稻区(Ⅱ)糙米γ-氨基丁酸含量明显高于滇西北高寒粳稻区;滇南的思茅、滇中的玉溪和保山糙米γ-氨基丁酸含量至少与5个州市差异显著。云南稻糙米总黄酮含量[mg.(100 g)-1]为306.98±192.75,陆稻(341.74±185.11)极显著高于水稻(290.41±193.72),粘稻(315.54±197.64)显著高于糯稻(171.68±11.76),早中稻(318.25±197.93)极显著高于晚稻(282.12±178.11),红米(379.22±197.70)和紫米(365.61±195.44)极显著高于白米(216.96±142.11),光壳稻(332.68±196.22)显著高于白壳稻(300.48±191.14);稻作区依次为Ⅲ(327.13)>Ⅱ(324.23)>Ⅳ(273.11)>Ⅴ(270.16)>Ⅰ(258.26),即滇南(Ⅱ,Ⅲ)糙米总黄酮含量极显著高于滇中;思茅糙米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8个州市而保山总黄酮含量则显著低于7个州市。这些既揭示了糙米抗性淀粉、γ-氨基丁酸和总黄酮、含量在水陆、沾糯、早中晚、米色间差异极显著(p<0.01),而有无芒和米味间差异不大,又揭示了3种功能成分呈现明显的地带性特征。文章研究为解决人类慢性病问题以及功能稻米育种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黄酮 Γ-氨基丁酸 抗性淀粉 栽培类型 地带性特征 云南稻核心种质
下载PDF
云南稻核心种质孕穗期耐冷性状间的相关性与生态差异 被引量:36
8
作者 曾亚文 李绅崇 +5 位作者 普晓英 杜娟 杨树明 刘昆 桂敏 张浩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5-271,共7页
以548份云南地方稻核心种质为材料在昆明自然低温平均18℃(冷害)和温室23℃条件下进行了孕穗期耐冷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其生态差异分析。冷害条件下云南稻核心种质形态性状均与孕穗期耐冷性有关,耐冷指标性状每穗实粒数、穗颈长、每穗... 以548份云南地方稻核心种质为材料在昆明自然低温平均18℃(冷害)和温室23℃条件下进行了孕穗期耐冷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其生态差异分析。冷害条件下云南稻核心种质形态性状均与孕穗期耐冷性有关,耐冷指标性状每穗实粒数、穗颈长、每穗秕粒数、穗下节长、花药长及其体积、1~2节长与结实率呈较高的(≥0.549)极显著(n=548,R0.01=0.112)相关;相反,温室条件下仅有每穗实粒数、秕粒数与结实率相关系数较高。冷害条件下云南稻核心种质的每穗实粒数、花药体积、穗下节长、穗颈长与结实率大小在5个稻作区间的变化规律呈现一致性,这种差异既与株高、穗下节长、穗颈长和1~2节长等耐冷性状有关,又与地州或稻区间的气候和生态差异相联系;而温室条件下云南稻核心种质耐冷性状5个稻作区间差异不大,地州间结实率差异是每穗实粒数和秕粒数差异所致,而与耐冷性状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冷性状 生态差异 核心种质 地方品种 孕穗期
下载PDF
大麦籽粒中γ-氨基丁酸、总黄酮和生物碱含量在发芽过程中的变化 被引量:32
9
作者 曾亚文 杨涛 +3 位作者 普晓英 杜娟 杨树明 张晓燕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5-139,共5页
为了解大麦发芽过程中功能成分的变化,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了28份大麦籽粒发芽前(无菌水浸泡24h,记作发芽0d)及发芽1~9d的γ-氨基丁酸(GABA)、总黄酮和生物碱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1)大麦籽粒中的GABA和生物碱含量均为发芽0d高于发芽1~2d... 为了解大麦发芽过程中功能成分的变化,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了28份大麦籽粒发芽前(无菌水浸泡24h,记作发芽0d)及发芽1~9d的γ-氨基丁酸(GABA)、总黄酮和生物碱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1)大麦籽粒中的GABA和生物碱含量均为发芽0d高于发芽1~2d,而明显低于发芽3~9d的相应含量;发芽前后GABA累积最大均值是最小均值的2.1倍,生物碱累积最大均值是最小均值的11.6倍。(2)大麦籽粒发芽前总黄酮含量最高,发芽后相对较低;而发芽4~8d期间的GABA和生物碱含量相对较高。(3)不同大麦品系间籽粒GABA和生物碱含量在发芽4~6d差异明显,且达到峰值的频率较高;籽粒总黄酮含量在发芽8~9d差异明显,发芽前总黄酮含量达到峰值的频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芽期 Γ-氨基丁酸 总黄酮 生物碱 功能成分
下载PDF
ICP-AES法检测云南稻精米和糙米与土壤矿质元素间的关联性 被引量:20
10
作者 曾亚文 汪禄祥 +6 位作者 杜娟 杨树明 王雨辰 黎其万 孙正海 普晓英 杜威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413-1417,共5页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对55个云南省水稻改良品种精米、糙米及其相应的土壤18种矿质元素进行测定与分析,加标回收率在93.1%~110.2%之间,RSD为0.8%~5.1%。18种矿质元素(S,Mo,Ba,Ni,Fe,Cr,Na,Al,Cu,P,Sn,Zn,B,Mn,...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对55个云南省水稻改良品种精米、糙米及其相应的土壤18种矿质元素进行测定与分析,加标回收率在93.1%~110.2%之间,RSD为0.8%~5.1%。18种矿质元素(S,Mo,Ba,Ni,Fe,Cr,Na,Al,Cu,P,Sn,Zn,B,Mn,Mg,Ca,Sr和K)是功能稻米活性成分的重要部分,精米的平均含量依次为P>K>S>Mg>Ca>Zn>Na>Al>Mn>Fe>Cu>B>Mo>Ni>Sn>Cr>Ba>Sr,糙米P>K>Mg>S>Ca>Zn>Mn>Al>Na>Fe>Cu>B>Mo>Sn>Ni>Cr>Ba>Sr,而土壤则为Fe>Al>Ca>K>Mg>P>S>Mn>B>Na>Ba>Zn>Cr>Cu>Ni>Sn>Mo>Sr;精米和糙米除S和P外,16种矿质元素含量均明显低于土壤;精米和糙米间八种微量元素(Mo,Ni,Cr,Sr,Mn,Zn,Cu,Na)间相关性明显比六种宏量元素(P,K,Mg,Ca,S和Al)间关系密切。云南土壤以富铁铝高钙为主而精米和糙米则以磷钾镁硫为主;以精米为主食比糙米更易诱发慢性病。文章结果可能为功能稻米遗传育种、生产以及人类慢性病和矿质营养不良(Fe,Zn和Ca)问题研究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P-AES 矿质元素 精米 糙米 相关性 云南土壤
下载PDF
云南稻种主要性状多样性分布中心及其规律研究 被引量:29
11
作者 曾亚文 李自超 +4 位作者 杨忠义 王象坤 申时全 张洪亮 陈于敏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11-517,共7页
以云南省地州和县为单位对 6 12 1份云南地方稻种及其优异种质 6 0多个性状进行多样性和密度分布规律研究表明 :(1)云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和生态多样性中心及优异资源的富集地区 ,尤其是滇西南的临沧、西双版纳、德宏、思茅和滇东南... 以云南省地州和县为单位对 6 12 1份云南地方稻种及其优异种质 6 0多个性状进行多样性和密度分布规律研究表明 :(1)云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和生态多样性中心及优异资源的富集地区 ,尤其是滇西南的临沧、西双版纳、德宏、思茅和滇东南的文山共 5个地州 13个县构成了云南稻种多样性中心 ,其稻种的多样性与生态多样性和民族的多样性息息相关 ,并与哈尼族善制梯田栽培稻谷有一定联系。 (2 )临沧地区不仅是云南稻种最大的遗传多样性中心 ,也是丁颖五级分类性状和爪哇稻、光壳稻和普通粳的多样性中心 ;墨江县是云南稻种 40多个性状的分布中心。 (3)云南稻种资源的形态、穗部及籽粒性状、米质性状、抗病虫和抗逆性状的多样性及其分布中心差异较大。综合性状的多样性及其分布中心相对集中以滇西南最大 ,生态多样性起了决定性作用 ;籽粒和米质性状则相对分散 ,它是生态驯化和人工选择综合作用的结果。 (4 )云南紫香软米资源的系统发生规律与生态环境的驯化、少数民族利用习惯密切相关。 (5 )云南初级核心稻种的多样性分布规律与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的多样性分布规律的总趋势是一致的 ,即云南稻种资源核心种质取样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稻种 优异种质 多样性 分布规律 地方稻种
下载PDF
核代换群体和系选品种在水稻耐冷性近等基因系研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15
12
作者 曾亚文 申时全 +3 位作者 陶大云 胡凤益 陈于敏 沈锐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33-537,共5页
关键词 水稻 耐冷性 近等基因系 核代换群体 系选品种 基因定位
下载PDF
云南地方稻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异类型与地理生态差异(英文) 被引量:23
13
作者 曾亚文 刘家富 +4 位作者 汪禄祥 杜娟 普晓英 杨树明 张洪亮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66-1173,共8页
以来自云南5个稻作区或16个地州的地方稻核心种质为材料,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了583份糙米P,K,Ca,Mg,Fe,Zn,Cu和Mn含量,并进行了8种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异类型及其地理生态差异研究。结果表明,583份糙米8种矿质元素含量为... 以来自云南5个稻作区或16个地州的地方稻核心种质为材料,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了583份糙米P,K,Ca,Mg,Fe,Zn,Cu和Mn含量,并进行了8种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异类型及其地理生态差异研究。结果表明,583份糙米8种矿质元素含量为P>K>Mg>Ca>Fe>Zn>Cu>Mn,多样性指数为P>Mn>Cu>K>Mg>Zn>Fe>Ca。滇中一季籼粳稻区是高Ca(164.86μg/g),Fe(38.33μg/g)和Zn(39.03μg/g)糙米的分布中心,尤其是大理和楚雄州糙米的Ca(205.88,223.33μg/g),Fe(87.89,121.45μg/g)和Zn(44.13,39.33μg/g)含量在云南16个地州中最高。思茅地区是云南低磷、低钾和低镁糙米含量的分布中心;红河和文山州是云南高钾和高铜糙米的分布中心。临沧、思茅、西双版纳和德宏州是云南地方稻糙米基于8种矿质元素的遗传多样性中心,也是糙米磷含量的遗传多样性中心,这与基于云南地方稻种形态、同工酶和SSR标记确定的云南稻种遗传多样性中心有一定的相似趋势;这是本文中重要的发现之一。这些结果揭示了云南地方稻种糙米矿质元素(特别是磷)含量的多样性与稻种的遗传和基因多样性可能有某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含量 变异类型 地理生态 云南地方种
下载PDF
云南大麦产业发展综合研究与利用 被引量:37
14
作者 曾亚文 张京 +3 位作者 普晓英 杜娟 杨树明 杨涛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55-464,共10页
基于云南大麦广泛的用途,文章就云南大麦生产在烟草业、啤酒业、饲料业和功能食品业四大产业中的作用和关系作了综合阐述,并就如何协调发展这四大产业来推动云南大麦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利用作了论述,给出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进展和经验... 基于云南大麦广泛的用途,文章就云南大麦生产在烟草业、啤酒业、饲料业和功能食品业四大产业中的作用和关系作了综合阐述,并就如何协调发展这四大产业来推动云南大麦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利用作了论述,给出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进展和经验。由此,提出云南大麦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产业 研究利用 综合发展 云南对策
下载PDF
云南软米低直链淀粉含量及其相关性状遗传分析 被引量:22
15
作者 曾亚文 申时全 +6 位作者 徐绍忠 文国松 罗龙 程德兵 王象坤 李自超 普晓英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2-16,共5页
IR36×八宝米F2 单株直链淀粉含量与农艺、米粒外观性状相关性及其遗传分析表明 ,18个性状有 9个性状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 (P <0 0 1)或显著 (P <0 0 5 )相关性 ,尤其直链淀粉含量与垩白长 ( 0 35 3 )、株高 ( - 0 2 ... IR36×八宝米F2 单株直链淀粉含量与农艺、米粒外观性状相关性及其遗传分析表明 ,18个性状有 9个性状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 (P <0 0 1)或显著 (P <0 0 5 )相关性 ,尤其直链淀粉含量与垩白长 ( 0 35 3 )、株高 ( - 0 2 4 2 )、结实率( 0 2 35 )、第一节间长 ( 0 195 )的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 (P <0 0 1) ,直链淀粉含量 9%~ 15 %是籼型软米杂种后代的重要指标 ;八宝米的垩白长和第一节间长均表现部分显性主效基因 ,籼型八宝米低直链淀粉基因和IR36的矮秆基因均为 1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 ,表明八宝米的优质基因易于转育或表达 ,可广泛用于水稻优质米育种 ;用SSR标记将软米基因有关的低直链淀粉含量定位于第 6染色体上与RM 190连锁 ,其遗传距离为 18 8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软米 低直链淀粉含量 农艺性状 外观品质 SSR标记 遗传分析 稻米
下载PDF
ICP-AES检测云南稻核心种质矿质元素含量的地带性特征 被引量:11
16
作者 曾亚文 汪禄祥 +4 位作者 普晓英 杜娟 杨树明 刘家富 邰丽梅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691-1695,共5页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了云南省5个稻作区16个州市的789份地方水稻糙米中的八种矿质元素,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准确性好和多元素同时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7.1%~110.2%,RSD为0.7%~4.4%。结果表明:糙米...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了云南省5个稻作区16个州市的789份地方水稻糙米中的八种矿质元素,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准确性好和多元素同时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7.1%~110.2%,RSD为0.7%~4.4%。结果表明:糙米元素含量(mg.kg-1)依次为P(3834.83±486.49)>K(2567.72±336.74)>Mg(2567.72±336.74)>Ca(153.67±55.90)>Zn(33.35±13.65)>Fe(32.08±25.51)>Cu(14.22±11.85)>Mn(13.58±3.22);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及有色金属富集的滇西北糙米P含量高,早寒武纪动物群及磷矿富集的滇中糙米Ca,Mg,Fe和Zn含量高,作物多样性突出的滇西南糙米Cu和Mn含量高;糙米高磷钾、中钙镁锰和低铁锌分布区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及矿产资源富集区。首次提出云南糙米矿质元素含量的地带性特征与生物多样性中心、矿产资源富集区、生命起源及其山脉、河流有关;进一步推断地球矿质元素分布不均匀性及其山脉、河流的相互作用是生命起源的关键。文章研究为解决人类Fe,Zn和Ca等矿质营养不良和生命起源问题以及功能稻米育种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糙米矿质元素 地带性特征 核心种质 云南地方水稻
下载PDF
云南光壳稻籼粳分类与形态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曾亚文 徐福荣 +1 位作者 申时全 邓家有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5-118,共4页
以程氏籼粳分类和俞履圻的变种变型分法对 2 0份云南光壳稻品种及籼粳测验种 0 2 42 8、Dular进行籼粳亚种、变种变型分类 ,并对其形态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2 0份云南光壳稻包括 1 3个变种 6 9个变型 ,以偏粳型品种占较高比例 ... 以程氏籼粳分类和俞履圻的变种变型分法对 2 0份云南光壳稻品种及籼粳测验种 0 2 42 8、Dular进行籼粳亚种、变种变型分类 ,并对其形态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2 0份云南光壳稻包括 1 3个变种 6 9个变型 ,以偏粳型品种占较高比例 ,籼粳分类品种中偏粳型品种的广亲和性较好。籼粳分类性状间及其与其他形态性状尤其是花药长度、穗下节长和株高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 ,推断原始的云南光壳稻的籼粳分化取决于温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光壳稻 籼粳分类 变种分类 相关性 形态性状
下载PDF
强耐冷性籼粳亚种间杂种后代孕穗期的耐冷性研究 被引量:23
18
作者 曾亚文 申时全 +1 位作者 林兴华 徐福荣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11-416,共6页
以云南稻种资源昆明小白谷与大理早籼配制的杂种F2 、F3、F4 、F5和F6等为材料 ,分别在高原粳稻区、籼粳交错区和冬季籼稻区进行强耐冷性籼粳亚种间杂种后代孕穗期的耐冷性研究。结果表明 :(1)昆明小白谷×大理早籼F3、F4 分离群体... 以云南稻种资源昆明小白谷与大理早籼配制的杂种F2 、F3、F4 、F5和F6等为材料 ,分别在高原粳稻区、籼粳交错区和冬季籼稻区进行强耐冷性籼粳亚种间杂种后代孕穗期的耐冷性研究。结果表明 :(1)昆明小白谷×大理早籼F3、F4 分离群体在不同稻作区每穗实粒数、总粒数与结实率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尤其是昆明点高达 0 .5 86 ~ 0 .776 。 (2 )遗传研究表明 ,可能有 1~ 2对基因影响着籼粳杂种结实率 ,其中有 1对主效基因控制着耐冷基因的表达。利用该群体已选育出了稳定的耐冷性籼粳重组近交系。 (3)不同稻作区不同世代育性分布规律的总趋势是一致的 ,即随着世代的增加耐冷主效基因有累加趋势 ;不同之处在于不同世代的耐冷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表达上有差异。 (4 )同世代昆明小白谷×大理早籼杂种后代结实率分布规律为籼粳交错区与冬季籼稻区相似但与与高原粳稻区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冷性 籼粳杂种 重组自交系 水稻 孕穗期
下载PDF
中国西南大麦产业发展综合研究利用 被引量:17
19
作者 曾亚文 普晓英 +5 位作者 张京 郭刚刚 杜娟 杨涛 杨树明 杨加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8-56,共9页
为促进中国西南大麦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解决中国大麦生产下滑的问题,概述了中国西南地区的大麦生产与生物多样性、啤酒大麦与啤酒麦芽产业、饲料大麦与畜牧业、功能大麦与功能食品四大产业协调发展的研究利用、成功经验及其产业面临的问题... 为促进中国西南大麦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解决中国大麦生产下滑的问题,概述了中国西南地区的大麦生产与生物多样性、啤酒大麦与啤酒麦芽产业、饲料大麦与畜牧业、功能大麦与功能食品四大产业协调发展的研究利用、成功经验及其产业面临的问题;提出中国西南地区大麦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首次提出了人类慢性病爆发的根源在于古代人的糙米和大麦为主食转变为现代人的精米和小麦精面为主食;研究结果为中国大麦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政府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南 大麦 产业发展 研究利用
下载PDF
籼粳稻区云南稻种耐冷性状遗传变异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曾亚文 申时全 +2 位作者 徐福荣 张金渝 普正贵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33-138,共6页
用 5个不同耐冷级别品种按 1 / 2 p(p- 1 )配制 1 5个组合及其亲本在籼稻区 (F1 )、籼粳交错区 (F2 )和温凉粳稻区(F1 、F2 、F3 )进行云南稻种颖壳、花药大小和结实率的遗传变异研究 ,结果表明 :(1 )耐冷稻种在冷害条件下颖壳变窄、花... 用 5个不同耐冷级别品种按 1 / 2 p(p- 1 )配制 1 5个组合及其亲本在籼稻区 (F1 )、籼粳交错区 (F2 )和温凉粳稻区(F1 、F2 、F3 )进行云南稻种颖壳、花药大小和结实率的遗传变异研究 ,结果表明 :(1 )耐冷稻种在冷害条件下颖壳变窄、花药大小相对稳定、结实率较高 ,花药长缩短与结实率呈负相关或极显著负相关 ;极弱耐冷品种十和田则呈极显著正相关 (0 .92 4**)。(2 )极强耐冷的昆明小白谷、丽粳 2号耐冷性状的 GCA较高 ,用它们作耐冷基因供体、十和田作轮回亲本已获得一批耐冷性近等基因系。 (3)不同世代同一稻区和同世代不同稻区的耐冷性状及 SCA在不同稻区存在明显差异。 (4)籼粳杂种后代在温凉粳稻区粳型性状变异同时伴随着耐冷基因的累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区 云南 稻种 耐冷性 籼稻 遗传变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