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物理抗菌喷雾敷料在口腔癌术创预防感染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曾以周 邓润智 +3 位作者 周炳荣 符义富 黄兰柱 卢明星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08-310,共3页
目的:研究口腔癌术创全身应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局部应用物理抗菌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60例口腔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从手术当日开始,在口腔、口咽、鼻咽部以及颈部术创喷涂洁悠神物理抗菌喷雾敷料,剂量为... 目的:研究口腔癌术创全身应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局部应用物理抗菌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60例口腔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从手术当日开始,在口腔、口咽、鼻咽部以及颈部术创喷涂洁悠神物理抗菌喷雾敷料,剂量为0.1mL/次,每日3次,直到术创愈合。对照组,常规口腔护理、换药。观察两组术创外观、愈合等级和愈合时间,血常规、肝肾功能等血液学检测。结果:两组术创愈合等级无显著差异(P>0.05),术创愈合时间治疗组较对照组缩短(P<0.05)。60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用药后血液学检测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口腔癌术后创面局部使用物理抗菌雾敷料在预防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综合指标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 物理抗菌喷雾敷料 物理抗菌
下载PDF
复合性颅面裂隙畸形的治疗 被引量:1
2
作者 曾以周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3-63,共1页
关键词 复合性颅面裂隙畸形 治疗 外科手术 手术方法
下载PDF
单侧唇裂的口轮匝肌功能性重建术 被引量:1
3
作者 曾以周 《河北医学》 CAS 2001年第9期820-821,共2页
关键词 单侧唇裂 口轮匝肌 功能性重建术
下载PDF
口轮匝肌功能性修复在单侧唇裂Ⅱ期整复中的应用
4
作者 曾以周 杨家平 《江苏医药》 CAS CSCD 1997年第8期605-605,共1页
关键词 唇裂 修复 口轮匝肌 功能性修复
下载PDF
洁悠神长效喷雾敷料抗菌作用的临床细菌学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符义富 傅尧 +3 位作者 游丽萍 曾以周 周炳荣 杨卫东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88-89,共2页
目的观察洁悠神长效喷雾敷料对口腔癌瘤患者术后口腔菌群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对64例(男性34例,女性30例)口腔癌瘤患者术创部应用洁悠神长效喷雾敷料,在用药前和用药后分别采集标本进行细菌检测,分析细菌检出量、... 目的观察洁悠神长效喷雾敷料对口腔癌瘤患者术后口腔菌群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对64例(男性34例,女性30例)口腔癌瘤患者术创部应用洁悠神长效喷雾敷料,在用药前和用药后分别采集标本进行细菌检测,分析细菌检出量、检出率和构成比的变化。结果用药后患者术创部的需氧菌落数及男性组厌氧菌落数明显低于使用前(P<0.05),女性组的厌氧菌落数虽有一定量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及韦荣菌属治疗前、后的阳性检出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9.06,17.19;4.69,1.56;34.37,15.63),其它细菌的检出率、量虽有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洁悠神长效喷雾敷料对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及韦荣菌属等菌有抑制作用,是一种局部治疗和预防口腔癌瘤患者术创感染的有效抗菌敷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洁悠神长效喷雾敷料 口腔菌群 口腔癌瘤
下载PDF
洁悠神物理抗菌喷雾敷料对口腔癌瘤术后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18
6
作者 邓润智 曾以周 +3 位作者 周炳荣 符义富 黄兰柱 卢明星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5期541-543,共3页
目的:在口腔癌瘤术后创口局部应用物理抗菌喷雾敷料,了解其对患者口腔菌群的影响,为口腔癌瘤术后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64例口腔癌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从手术当日开始,术创采用常规的换药和口腔护理方... 目的:在口腔癌瘤术后创口局部应用物理抗菌喷雾敷料,了解其对患者口腔菌群的影响,为口腔癌瘤术后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64例口腔癌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从手术当日开始,术创采用常规的换药和口腔护理方法。治疗组:从手术当日开始,在术创喷涂洁悠神长效抗菌材料,剂量为0.1mL/次,每日3次,直到术创愈合。观察两组术创外观,进行创面细菌培养。结果:术创均顺利愈合,64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实验组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奈瑟菌属检出减少(P<0.05)。结论:口腔癌瘤术创局部使用物理抗菌雾敷料对预防术后感染具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洁悠神长效抗菌材料 物理抗菌 口腔菌群
下载PDF
用16SrRNA序列分析技术检测龈下菌斑中致病菌 被引量:10
7
作者 符义富 傅尧 +4 位作者 李兵 游丽萍 曾以周 周炳荣 杨卫东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建立牙周致病菌的16SrRNA序列分析方法,检测龈下菌斑菌群的分布。方法对376例牙周病患者(其中成年组306例、儿童组70例)龈下菌斑,采用Chelex-100法提取细菌DNA,16SrRNA序列分析技术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Pg)、伴放线嗜血杆菌(Aa)、福... 目的建立牙周致病菌的16SrRNA序列分析方法,检测龈下菌斑菌群的分布。方法对376例牙周病患者(其中成年组306例、儿童组70例)龈下菌斑,采用Chelex-100法提取细菌DNA,16SrRNA序列分析技术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Pg)、伴放线嗜血杆菌(Aa)、福赛斯坦纳菌(Tf)、具核梭杆菌(Fn)、中间普氏菌(Pi)等5种牙周炎相关致病菌。结果376例牙周病患者龈下菌斑中5种牙周炎相关致病菌PCR法与培养法检出率分别为Pg(40.96%,17.82%)、Aa(19.15%,9.31%)、Tf(88.56%,27.66%)、Fn(81.91%,23.67%)、Pi(57.98%,19.15%);除Aa外前者检出率明显高于后者(P<0.01)。结论16SrRNA序列分析法具有检出率高、稳定性好以及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是一种比较适合临床应用的牙周菌斑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SrRNA序列 牙周致病菌 厌氧茵 洁悠神长效抗茵材料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治疗的回顾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卢明星 杨旭东 +3 位作者 唐恩溢 胡勤刚 曾以周 周炳荣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8-480,共3页
目的:探索影响口腔颌面部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因素,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模式。方法:回顾分析1970-2004我院收治的54例口腔恶黑的临床资料。结果:依照AJCC分类标准,Ⅰ期2例、Ⅱ期3例、Ⅲ期35例、Ⅳ期14例,本组Ⅲ、Ⅳ期5年生存率... 目的:探索影响口腔颌面部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因素,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模式。方法:回顾分析1970-2004我院收治的54例口腔恶黑的临床资料。结果:依照AJCC分类标准,Ⅰ期2例、Ⅱ期3例、Ⅲ期35例、Ⅳ期14例,本组Ⅲ、Ⅳ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34.3%、0,Ⅲ、Ⅳ期明显低于Ⅰ、Ⅱ期的生存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冷冻活检者23例,有复发转移13例,3、5年生存率为43.5%35.5%、常规活检者31例,有复发转移26例,3、5年生存率为30.4%25.8%。原发灶手术治疗组与原发灶综合治疗组3、5年生存率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的差异(P〈0.01〉。共50例颈淋巴清扫术后淋巴结阳性检出率70.0%(35/50)。54例3年生存率38.9%、5年生存率27.8%、3例存活10年以上。结论:冷冻活检是术前正确的诊断方法,利于减少复发提高生存率,颈淋巴清扫是必要。原发灶冷冻、手术扩大切除病灶、颈淋巴清扫术、术后免疫治疗和放化疗的综合序列治疗能明显提高恶黑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黑色素瘤 外科治疗 综合治疗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多原发癌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周炳荣 邓润智 +3 位作者 唐恩溢 胡勤刚 曾以周 黄晓峰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98-200,共3页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多原发癌的发生时间、部位,诊断和治疗。方法:1993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口腔颌面外科治疗的多原发癌患者9例,男性6例,女性3例,最小年龄49岁,最大年龄70岁,平均年龄60.4岁。8例作了根治性治疗,1例作了姑息性治疗...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多原发癌的发生时间、部位,诊断和治疗。方法:1993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口腔颌面外科治疗的多原发癌患者9例,男性6例,女性3例,最小年龄49岁,最大年龄70岁,平均年龄60.4岁。8例作了根治性治疗,1例作了姑息性治疗。结果:9例均为异时癌,第二原发癌与第一原发癌平均间隔时间为107.4个月。不同部位的多原发癌分别为:颊+软腭1例,舌+腭1例,鼻咽+口腔5例,口腔+颈下部1例,食道+口腔1例。组织学类型:鳞癌+鳞癌6例,恶性淋巴瘤+鳞癌2例,鳞癌+恶性黑色素瘤1例。二重癌8例,三重癌1例。结论:第一原发癌治疗后要长期密切随访,力争早期发现多原发癌,并注意与复发癌、转移癌鉴别,使多原发癌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原发癌 口腔颌面部
下载PDF
螺旋二维及三维CT对颌面骨折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铁梅 韩方凯 +3 位作者 廖波 林梓桐 杨旭东 曾以周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65-467,共3页
目的探讨螺旋二维CT、三维CT对颌面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85例颌面骨折患者螺旋CT扫描,应用表面遮盖技术(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多层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应用Syngo软件勾画删除技术对图像进行分割,比... 目的探讨螺旋二维CT、三维CT对颌面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85例颌面骨折患者螺旋CT扫描,应用表面遮盖技术(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多层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应用Syngo软件勾画删除技术对图像进行分割,比较二维、三维CT诊断准确率。结果三维CT能清楚显示复杂颌面骨折的立体解剖图像与结构关系,并同时获得患者软组织实时图像,二维CT更好的提供细微骨折及深部骨折的信息,二者互补。扫描层厚越薄重建图像越清晰。结论三维CT有利于确定颌面骨折的程度与骨折的移位真实情况,对颌面部骨折的术前诊断和手术计划制定具有较大临床意义,是显示颌骨骨折的影像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三维CT 螺旋二维CT 全景片 颌面骨折
下载PDF
软腭缺损的即刻修复 被引量:4
11
作者 胡勤刚 唐恩溢 +1 位作者 曾以周 杨旭东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0年第1期64-64,66,共2页
软腭缺损常见于肿瘤切除术后,因其造成了腭咽闭合功能不全或丧失,导致患者语言不清,进食吞咽时食物从鼻腔返流而影响患者的语言、吞咽功能,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重建软腭外形、恢复腭咽闭合功能是修复... 软腭缺损常见于肿瘤切除术后,因其造成了腭咽闭合功能不全或丧失,导致患者语言不清,进食吞咽时食物从鼻腔返流而影响患者的语言、吞咽功能,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重建软腭外形、恢复腭咽闭合功能是修复软腭缺损的基本原则。由于软腭的解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腭缺损 修复 硬腭粘骨膜瓣
下载PDF
PCR法检测龈下菌斑中致病菌群分布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傅尧 符义富 +3 位作者 游丽萍 曾以周 周炳荣 杨卫东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115-117,共3页
目的建立牙周致病菌的16SrRNA序列分析方法,讨论洁悠神长效抗菌材料对牙周病患者龈下菌斑的作用及牙周致病菌的分布。方法对376位牙周病患者(成年组306例、儿童组70例)在洁悠神长效抗菌材料用药前、后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g... 目的建立牙周致病菌的16SrRNA序列分析方法,讨论洁悠神长效抗菌材料对牙周病患者龈下菌斑的作用及牙周致病菌的分布。方法对376位牙周病患者(成年组306例、儿童组70例)在洁悠神长效抗菌材料用药前、后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g)、伴放线嗜血杆菌(Aa)、福赛斯坦纳菌(Tf)、具核梭杆菌(Fn)、中间普氏菌(Pi)5种牙周炎相关致病菌分别进行培养法和16SrRNA序列分析技术检测。结果PCR法和培养法的检出率分别为Pg(40.96%,17.82%),Tf(88.56%,27.66%),Fn(81.91%,23.67%),Pi(57.98%,19.15%),Aa(19.15%,9.31%),除Aa(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后者检出率明显低于前者(P〈0.01),儿童组的检出率明显低于成人组(P〈0.05);用药后的PCR法和培养法检出率都明显低于用药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16S rRNA序列分析技术对牙周病患者致病菌的分析,可以对目前技术上能培养以及无法培养的牙周菌进行分类,对防治牙周感染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 SrRNA序列 牙周致病菌 厌氧菌 洁悠神长效抗菌材料
下载PDF
经冠状切口联合下睑缘切口治疗复杂面中部骨折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兰柱 唐恩溢 曾以周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4期442-444,共3页
目的:探讨经冠状切口联合下睑缘切口行复杂面中部骨折坚强固定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28例患者采用头皮冠状切口联合下睑缘切口行面中部骨折解剖复位,Mini或Micro钛接骨板坚强内固定。结果:28例均一期愈合,面部畸形得到明显改善,... 目的:探讨经冠状切口联合下睑缘切口行复杂面中部骨折坚强固定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28例患者采用头皮冠状切口联合下睑缘切口行面中部骨折解剖复位,Mini或Micro钛接骨板坚强内固定。结果:28例均一期愈合,面部畸形得到明显改善,咬合关系恢复正常,无面神经的损伤。结论:采用头皮冠状切口联合下睑缘切口的坚强内固定技术大大减少了传统的面中部复杂骨折治疗所带来的复位不准确、固定不可靠、术后遗留面部畸形等并发症,使面中部解剖结构得以重建,提高了骨折固定的稳定性,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中部骨折 冠状切口 坚强内固定
下载PDF
仅用阿替卡因颊侧浸润麻醉拔除上颌第三磨牙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洪小伟 曾以周 宋晓萌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6期693-694,共2页
目的:评价上颌第三磨牙拔除术中阿替卡因颊侧浸润注射对腭侧软组织的麻醉作用,讨论常规腭侧浸润麻醉注射是否必须。方法:28例拔除双侧上颌第三磨牙患者,每位患者作为其自身对照。对照侧利用盐酸阿替卡因行颊侧浸润麻醉及腭侧浸润麻醉,... 目的:评价上颌第三磨牙拔除术中阿替卡因颊侧浸润注射对腭侧软组织的麻醉作用,讨论常规腭侧浸润麻醉注射是否必须。方法:28例拔除双侧上颌第三磨牙患者,每位患者作为其自身对照。对照侧利用盐酸阿替卡因行颊侧浸润麻醉及腭侧浸润麻醉,实验侧仅行颊侧浸润麻醉。注射3 min后常规方法拔除患牙。利用100 mm直观模拟标度尺(VAS)及问卷调查获得患者拔牙时的痛觉数据。结果:实验侧和对照侧的疼痛感觉(VAS值)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拔牙过程中的疼痛均可接受。结论:仅用阿替卡因颊侧浸润麻醉可顺利拔除上颌第三磨牙,无需常规腭侧浸润麻醉,从而避免腭侧注射的疼痛不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拔除术 第三磨牙 腭侧麻醉
下载PDF
一侧上颌骨缺损即时外科修复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叶炳飞 沈言备 +5 位作者 马光生 胡勤刚 曾以周 储嘉琪 石晓峰 吕宁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87-190,共4页
一侧上颌骨切除后给患者所造成的严重的功能障碍、面部畸形和心理创伤,是人所共知的。为解除患者的痛苦,既往多采用各种修复体即阻塞器,以封闭腭部的缺损和恢复失牙的方法来达到部分目的。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和颌面外科技术的提高。
关键词 上颌骨缺损 修复法
下载PDF
逆转录病毒介导EGFP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洪小伟 曾以周 宋晓萌 《口腔生物医学》 2010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观测转染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ene,EGFP)并稳定表达前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生物学特性,探讨利用EGFP作为体内试验示踪剂的可行性。方法利用pLE... 目的观测转染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ene,EGFP)并稳定表达前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生物学特性,探讨利用EGFP作为体内试验示踪剂的可行性。方法利用pLEGFP-N1逆转录病毒载体质粒转染PT67包装细胞,提取病毒上清液后感染BMSCs,G418筛选及单克隆培养得到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BMSCs细胞。比较转染前后BMSCs的生长曲线,细胞活性和贴壁率。结果获得了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BMSCs,其生物学特性无明显改变,荧光有效表达时间达3个月。结论利用逆转录病毒法转染EGFP可作为BM-SCs体内示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逆转录病毒
下载PDF
颊黏膜鳞癌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临床研究
17
作者 周炳荣 唐恩溢 +3 位作者 胡勤刚 曾以周 韦元 卢明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0-212,共3页
目的:探讨颊黏膜鳞癌隐匿性转移规律。方法:1992-01~2004-12月在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颈淋巴清扫术的颊黏膜鳞癌cN0患者69例,男性31例,女性38例,年龄31~79岁,平均58.2岁。颈部的处理采用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功能性颈淋巴... 目的:探讨颊黏膜鳞癌隐匿性转移规律。方法:1992-01~2004-12月在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颈淋巴清扫术的颊黏膜鳞癌cN0患者69例,男性31例,女性38例,年龄31~79岁,平均58.2岁。颈部的处理采用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功能性颈淋巴清扫术或肩胛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结果:颊黏膜鳞癌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率为14.49%(10/69),转移到Ⅰ区为10.14%(7/69)、Ⅱ区为5.80%(4/69)、Ⅲ区为2.90%(2/69);T1颈部隐匿性转移率为9.52%(2/21)、T2为15.38%(6/39),T3、T4例数较少,其中4例T3中有1例转移,5例T4中有1例转移;高、中分化鳞癌颈部隐匿性转移率分别为14.89%(7/47)、10.00%(2/20),低分化鳞癌例数较少,2例中有1例转移。结论:认识颊黏膜鳞癌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特征,对制定颈部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颊黏膜鳞癌 淋巴结 隐匿性转移 颈淋巴清扫术
下载PDF
双侧唇裂术后复裂的因素分析
18
作者 卢明星 胡黎萍 +1 位作者 曾以周 叶炳飞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17-218,共2页
目的:探讨双侧唇裂术后复裂的原因,以利于提高双侧唇裂的整复效果。方法:选择采用格洛弗式法经治的412例双侧唇裂术后复裂的患儿38例,对其复裂前的临床表现、复裂的时间特点及全身和局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完全性、混合性等严重复裂,... 目的:探讨双侧唇裂术后复裂的原因,以利于提高双侧唇裂的整复效果。方法:选择采用格洛弗式法经治的412例双侧唇裂术后复裂的患儿38例,对其复裂前的临床表现、复裂的时间特点及全身和局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完全性、混合性等严重复裂,复裂前的全身及局部症状较轻,复裂的高峰期在手术后第5、6天。结论:完全性复裂主要原因是松弛减张不彻底;而部分复裂与患儿的全身及局部情况、操作技巧及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唇裂 格洛弗式法 复裂 临床分析
下载PDF
双侧唇裂术后复裂的临床分析
19
作者 卢明星 胡黎萍 +1 位作者 曾以周 叶炳飞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08年第1期44-45,共2页
关键词 术后复裂 双侧唇裂 临床分析 唇裂术后 单侧唇裂 唇裂患儿 并发症
下载PDF
颌骨中央性粘液表皮样癌
20
作者 贾雪萍 曾以周 《黑龙江医药》 CAS 2011年第4期632-632,共1页
目的:探讨颌骨中央性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82-2005年收治的颌骨中央性粘液表皮样癌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颌骨中央性粘液表皮样癌不多见,多为颌骨囊肿术后复发癌变而来,主要依靠病理诊断。结论:对于颌... 目的:探讨颌骨中央性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82-2005年收治的颌骨中央性粘液表皮样癌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颌骨中央性粘液表皮样癌不多见,多为颌骨囊肿术后复发癌变而来,主要依靠病理诊断。结论:对于颌骨囊肿术后复发病人,强调术中的常规冰冻活检,仔细鉴别诊断及术中活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中央性粘液表皮样癌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