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决策树的广州地区献血人群抑郁快速筛查模型的构建研究
1
作者 谢桂芸 冯凡凡 +7 位作者 邓学成 洪晓春 欧阳剑 陈翀 曾四海 戎霞 陈锦艳 黎世杰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8期705-709,共5页
目的对全血献血者人群中抑郁流行病学情况进行调查并作相关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快速有效的献血者人群抑郁筛查模型。方法2020年5~8月,在本中心各街头献血点捐献全血的献血者共计13015名,指导其完成包含社会人口学信息及抑郁筛查量表... 目的对全血献血者人群中抑郁流行病学情况进行调查并作相关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快速有效的献血者人群抑郁筛查模型。方法2020年5~8月,在本中心各街头献血点捐献全血的献血者共计13015名,指导其完成包含社会人口学信息及抑郁筛查量表(PHQ-9)的匿名电子问卷调查,PHQ-9量表评分10分及以上判定为筛查抑郁。用SPSS 26.0做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相关因素并建立2级决策树,父节点/子节点中的最小样本数为30/10,进行10折交叉验证,剪枝PHQ-9的题项,形成献血者抑郁的快速筛查模型。结果13015名街头全血献血者中,364(2.80%)人的PHQ-9得分≥10分。年龄18~29岁(P<0.05)、未婚(P<0.05)、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5万元的献血者(P<0.05)更易出现抑郁。决策树分析发现,81.96%PHQ-9得分“<10分”及3.85%“≥10分”的献血者被包含在PHQ-9的第6、2和4题项形成的两个终端节点中。由此3个题项构建出一个快速筛查模型,经10倍交叉法验证,该模型的误判率仅为1.70%。结论广州地区全血献血者人群中基于PHQ-9筛查的抑郁率为2.80%(95%CI:2.52%~3.09%),献血次数与初筛抑郁不相关。基于PHQ-9的第6、2和4题项可建立1个快速准确的献血者抑郁快速筛查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献血者 决策树 逻辑回归 快速筛查模型 广州
原文传递
新型自动化血液制品出库设备研发理论
2
作者 傅钰斌 曾四海 汪传喜 《中国卫生产业》 2023年第10期211-215,共5页
针对血液仓储管理的特殊性以及激增临床缺口的紧迫性,结合物联网、图像式条形码识别技术、机械结构、数字化管理系统等技术,研发新型自动化血液制品出库设备。自动化血液制品出库设备对血液制品进行智能化出库管理,能有效弥补人工操作... 针对血液仓储管理的特殊性以及激增临床缺口的紧迫性,结合物联网、图像式条形码识别技术、机械结构、数字化管理系统等技术,研发新型自动化血液制品出库设备。自动化血液制品出库设备对血液制品进行智能化出库管理,能有效弥补人工操作的缺陷,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失误。实现对血液制品的仓储出库管理更科学、更系统、更可追溯,进一步提高血液供应的安全和效率,从而缓解临床用血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缺口,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提高血液应急保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化 血液制品 血站 条码识别技术 血液管理
下载PDF
洗涤红细胞制备保存工艺的确认 被引量:6
3
作者 曾四海 黄可君 +2 位作者 胡文娟 何博 车胡毓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76-977,共2页
目的通过实验证明制备(保存)洗涤红细胞工艺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原料血液经离心后,使用G4去除上清和白膜层,向原袋中注入100 ml/U NaCl注射液;再次离心后,去除上清并向母袋中注入100 ml/U氯化钠注射液,重复操作2次;第4次去上清后向... 目的通过实验证明制备(保存)洗涤红细胞工艺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原料血液经离心后,使用G4去除上清和白膜层,向原袋中注入100 ml/U NaCl注射液;再次离心后,去除上清并向母袋中注入100 ml/U氯化钠注射液,重复操作2次;第4次去上清后向母袋中注入50 ml/U红细胞保存液,混匀后置4℃贮摁冰箱保存。结果红细胞回收率、白细胞清除率、蛋白清除率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洗涤红细胞保存4周后游离血红蛋白浓度不超过1g/L。结论采用本法制备的洗涤红细胞可以保存四周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洗涤红细胞 保存/制备 游离血红蛋白
原文传递
机采血小板细菌污染状况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曾四海 付涌水 廖剑锋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4期4626-4626,4629,共2页
[目的]分析在现有条件下机采血小板细菌污染出现的概率,为血液安全监测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用Bact/Alert 3D微生物监测系统对798份机采血小板进行细菌污染检测,阳性标本作细菌鉴定。[结果]798份血小板中1例阳性,阳性率为0.12%,... [目的]分析在现有条件下机采血小板细菌污染出现的概率,为血液安全监测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用Bact/Alert 3D微生物监测系统对798份机采血小板进行细菌污染检测,阳性标本作细菌鉴定。[结果]798份血小板中1例阳性,阳性率为0.12%,经鉴定为放线菌。[结论]现有的机采血小板采集模式是安全的,采用Bact/Alert 3D微生物监测系统有助于监测机采血小板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细菌污染/检测 安全输血
下载PDF
广州市街头无偿献血者调查情况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曾四海 张晋昕 +1 位作者 曾祥凤 黄可君 《广州医药》 2011年第2期49-53,共5页
目的了解广州市街头无偿献血群体对于无偿献血相关知识的认知现状及献血者参加无偿献血的影响因素,为促进广州市街头无偿献血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制《无偿献血者调查问卷》,于2010年3月15日—4月5日期间在广州血液中心各流动献... 目的了解广州市街头无偿献血群体对于无偿献血相关知识的认知现状及献血者参加无偿献血的影响因素,为促进广州市街头无偿献血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制《无偿献血者调查问卷》,于2010年3月15日—4月5日期间在广州血液中心各流动献血点对1200名无偿献血者进行调查,采用Epidata 3.1双人录入数据并质控,PASW Statistics 18.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女性献血者的比例为1.42;35岁以下年龄的献血者比例达到77.7%;重复献血者比例为58.6%;首次参加无偿献血者的首要因素与再次参加无偿献血的首要因素间比较,结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71.953,P<0.001);首次参加无偿献血者的第二因素与再次参加无偿献血的首要因素间比较,结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88.670,P<0.001);无偿献血者对无偿献血献血知识的知晓程度远高于一般社区居民,P<0.001;多次献血者与初次献血者在无偿献血信息获取来源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再次献血原因、家庭支持、对无偿献血安全性的认识等方面对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有支持作用。结论无偿献血者群体对无偿献血知识的知晓率偏低影响了重复献血行为;传统媒体对无偿献血的作用大于网络媒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 调查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广州市街头无偿献血者调查情况分析
6
作者 曾四海 张晋昕 +1 位作者 曾祥凤 黄可君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21-21,共1页
关键词 街头无偿献血 情况分析 献血知识 知晓程度 认知现状 知晓率 广州血液中心 初次献血者 录入数据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GPⅡb/Ⅲa)及HLA-Ⅰ类混合抗体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检测 被引量:6
7
作者 陈扬凯 邓晶 +9 位作者 徐秀章 夏文杰 叶欣 丁浩强 刘静 曾四海 邵媛 王嘉励 李辉 付涌水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20-1022,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混合抗体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检测方法。方法提取1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PTR患者的DNA 200μL,通过PCR-SSP方法做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分型,以ELISA法检测患者血浆中的血小板特异性糖蛋... 目的探讨血小板混合抗体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检测方法。方法提取1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PTR患者的DNA 200μL,通过PCR-SSP方法做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分型,以ELISA法检测患者血浆中的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GPⅡb/Ⅲa)和HLA抗体,用Luminex试剂盒检测HLA-Ⅰ类抗体特异性,以MAIPA法鉴定HPA抗体特异性。结果患者HPA基因型为1aa、2ab、3bb、4aa、5aa、6aa、9aa和15bb;HLA-Ⅰ类抗原为HLA-A*02、A*33,HLA-B*46、B*58;从患者血浆中检出GPⅡb/Ⅲa及HLA-Ⅰ类抗体。该患者的PTR是由GPⅡb/Ⅲa及HLA-Ⅰ类混合抗体引起。结论对于反复输血的患者,输注ABO、Rh(D)同型、HLA和HPA交叉配型相合的相容性血小板,可有效减少PTR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输注无效 HPA 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抗体 HLA抗体 反复输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原文传递
全自动血液分离机和传统手工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比较 被引量:18
8
作者 杨丽美 何博 +4 位作者 曾四海 胡文娟 谭爱玲 罗亚辉 谭咏恩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3-44,共2页
目的考察全自动血液分离机和传统手工制备的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差异。方法将采集的40袋400ml全血随机分为2组:全自动血液分离机分离组和传统手工法分离组,对分离出的浓缩血小板进行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含量检测。结果全自动血液分离机... 目的考察全自动血液分离机和传统手工制备的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差异。方法将采集的40袋400ml全血随机分为2组:全自动血液分离机分离组和传统手工法分离组,对分离出的浓缩血小板进行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含量检测。结果全自动血液分离机分离法白细胞混入量、红细胞混入量显著低于传统手工分离法,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种分离方法的血小板计数无明显性差异(P>0.05)。结论全自动血液分离机分离出的浓缩血小板质量比传统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自动血液分离机 浓缩血小板
原文传递
血小板保养液与血浆混合保存血小板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陈会友 曾四海 +4 位作者 陶黎阳 黄可君 汪传喜 付涌水 江朝富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86-188,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保养液与不同比例血浆混合保存单采血小板的效果。方法选用枸橼酸钠、醋酸钠、磷酸钠和氯化钠等组成血小板保养液,(22±2)℃振荡条件下保存单采血小板7d;按保养液与血浆混合比例,实验组分为实验Ⅰ组(50%保养液+50%血... 目的探讨血小板保养液与不同比例血浆混合保存单采血小板的效果。方法选用枸橼酸钠、醋酸钠、磷酸钠和氯化钠等组成血小板保养液,(22±2)℃振荡条件下保存单采血小板7d;按保养液与血浆混合比例,实验组分为实验Ⅰ组(50%保养液+50%血浆)和实验Ⅱ组(80%保养液+20%血浆),分别于1、3、5、7d取样检测血小板数(Plt)、pH值、葡萄糖消耗量、乳酸产生量和血小板膜CD62p的表达情况,并与100%血浆保存的血小板(对照组)比较。结果血小板保存到5d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pH值较对照组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pH仍>6.0;实验组血小板膜CD62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和36%,比对照组的28%略高(P<0.05)。血小板保存到第7天时,Plt、pH和血小板膜CD62p阳性表达率,实验各组较对照组为差(P<0.05);1—7d葡萄糖平均消耗量实验Ⅱ组比对照组和实验Ⅰ组为高(P<0.05),而乳酸平均产生量则实验各组较对照组明显为高(P<0.05)。结论采用血小板保养液与20%或50%比例的血浆混合,短期(5d)保存单采血小板的pH值和血小板数量与用100%血浆保存单采血小板的效果基本相同,但保存在保养液与血浆混合液中的血小板更易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保存 血小板保养液 晶体盐 血浆 血小板单采
下载PDF
ABO血型初筛错误原因调查及预防对策 被引量:23
10
作者 徐国胜 黄可君 +2 位作者 游冉冉 曾四海 廖剑锋 《广州医药》 2010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对ABO血型初筛错误进行原因分析,以减少血型初筛错误率。方法对初筛血型和实验室检测血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初筛错误血型分布差异明显,"AB"型错判为"A"型、"A"错判为"O"型、"B&q... 目的对ABO血型初筛错误进行原因分析,以减少血型初筛错误率。方法对初筛血型和实验室检测血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初筛错误血型分布差异明显,"AB"型错判为"A"型、"A"错判为"O"型、"B"错判为"O"型最多;献血点分布差异明显,流动献血车和上单位采血错误率高。结论应重视血型初筛工作,加强人员培训,减少血型初筛错误率,从而保证血液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筛 正定型 反定型
下载PDF
经全自动冷沉淀制备仪制备的冷沉淀质量探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梁明月 骆宏 +4 位作者 黄伯泉 范斌 谭爱玲 黄可君 曾四海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466-469,共4页
目的探析采血后12—24 h制备的原料血浆经全自动冷沉淀制备仪制备的冷沉淀质量。方法随机选取95袋于2018年1月21—25日采集规格为400 mL/袋的全血(CPDA保存液)制备的血浆作为原料血浆,以采血到血浆制备的时间分组,12—18 h为新鲜冰冻血... 目的探析采血后12—24 h制备的原料血浆经全自动冷沉淀制备仪制备的冷沉淀质量。方法随机选取95袋于2018年1月21—25日采集规格为400 mL/袋的全血(CPDA保存液)制备的血浆作为原料血浆,以采血到血浆制备的时间分组,12—18 h为新鲜冰冻血浆组(45袋),>18—24 h为普通冰冻血浆组(50袋);原料血浆经速冻后在-20℃以下保存48 h,再经全自动冷沉淀制备仪制备成冷沉淀,检测原料血浆的FⅧ含量、冷沉淀的FⅧ和FIB含量。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来源于400 mL全血的冷沉淀FⅧ含量≥80 IU,FIB含量≥150 mg)和WS/T550-2017《全血和成分血质量监测指南》(冷沉淀标本FⅧ和FIB含量符合率≥75%),FⅧ含量≥0.7 IU/mL的新鲜冰冻血浆组(12—18 h)制备的冷沉淀(FⅧ:121.80 IU,P<0.01;FIB:204.33 mg,P<0.01)和普通冰冻血浆组(>18—24 h)制备的冷沉淀(FⅧ:119.17 IU,P<0.01;FIB:222.74 mg,P<0.01)符合质量控制标准且符合率均高于75%;FⅧ含量<0.7 IU/mL的新鲜冰冻血浆组(12—18 h)制备的冷沉淀FⅧ和FIB含量均值达标(FⅧ:84.81 IU,P>0.05;FIB:187.22 mg,P<0.05)但FⅧ(53%)符合率低于75%;FⅧ含量<0.7 IU/mL的普通冰冻血浆组(>18—24 h)制备的冷沉淀FⅧ(72.37 IU,P>0.05)含量均值低于标准且符合率(37%)低于75%,FIB(200.82 mg,P<0.05)含量均值达标但符合率(68%)低于75%。结论采血后12—24 h制备的原料血浆(FⅧ含量≥0.7 IU/mL)经全自动冷沉淀制备仪制备的冷沉淀质量符合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和WS/T550-2017《全血和成分血质量监测指南》质量控制要求和检查标准,经该制备仪制备冷沉淀的原料血浆不需仅限制于新鲜冰冻血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沉淀 Ⅷ因子 纤维蛋白原
原文传递
成分血制备环节全血暴露情况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梁明月 骆宏 +3 位作者 黄伯泉 张伟东 林旭 曾四海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70-72,共3页
目的评估分析成分血制备环节全血暴露的情况,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以降低成分血制备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和减少血液资源浪费。方法在广州血液中心信息管理系统中统计2014—2017年成分血制备部每年需制备的全血袋数和全... 目的评估分析成分血制备环节全血暴露的情况,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以降低成分血制备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和减少血液资源浪费。方法在广州血液中心信息管理系统中统计2014—2017年成分血制备部每年需制备的全血袋数和全血暴露袋数,通过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χ~2和线性趋势检验。结果 2014—2017年成分血制备的全血暴露率为0.081%,热合口漏、血袋漏和离心破袋引起的全血暴露率分别为0.038%,0.027%和0.016%。各年间全血暴露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热合口漏引起的全血暴露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且有统计学意义(0.023%<0.026%<0.044%<0.059%,P<0.05)。结论热合口漏引起的成分血制备工作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有上升的趋势,需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同时不断加强血站工作人员预防职业暴露的意识,严格遵守和执行中心制定的规章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分血制备 职业暴露 全血
原文传递
金属热合头与陶瓷热合头对采血管热合牢固度影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晓斌 廖剑锋 +3 位作者 何博 苏玮 戚艳萍 曾四海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542-544,共3页
目的比较2种不同材质的热合头对采血导管热合牢固度的影响。方法对广州血液中心2016年12月—2017年2月采集的部分全血共14 352袋,用同一型号热合机的2种材质热合头进行热合,比较两者离心后采血导管热合口的渗血率。结果金属热合头离心... 目的比较2种不同材质的热合头对采血导管热合牢固度的影响。方法对广州血液中心2016年12月—2017年2月采集的部分全血共14 352袋,用同一型号热合机的2种材质热合头进行热合,比较两者离心后采血导管热合口的渗血率。结果金属热合头离心渗血率为1.65‰(12/7263),显著低于陶瓷热合头的4.80‰(34/7089,P〈0.05)。结论金属热合头比陶瓷热合头渗血率更低,采血导管热合牢固度更高,可以考虑把现有热合机的陶瓷热合头换成金属热合头,从而减少血液报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合头 血袋破损 血液报废
原文传递
成分血制备科瓶颈调查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3
14
作者 胡文娟 曾四海 +2 位作者 何博 张婷 谭咏恩 《当代医学》 2011年第23期27-29,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血液成分制备的"瓶颈效应",以及消除"瓶颈效应"对血液成分制备过程的影响。方法利用"木桶理论"分析血液成分制备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瓶颈问题。结果血液成分存在影响制备效率和效果的瓶... 目的探讨影响血液成分制备的"瓶颈效应",以及消除"瓶颈效应"对血液成分制备过程的影响。方法利用"木桶理论"分析血液成分制备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瓶颈问题。结果血液成分存在影响制备效率和效果的瓶颈因素,需要通过优化运作流程、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加强培训、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应用自动化设备等方面的工作,提高血液成分制备效率。结论效率来源于强化管理意识,通过不断创新使血液成分制备保持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分制备 瓶颈 管理 对策
下载PDF
广州地区HBsAg阳性无偿献血者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国胜 游冉冉 +2 位作者 黄可君 曾四海 廖剑锋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77-177,共1页
关键词 HBSAG阳性 调查分析 试纸条 初筛 输血传播 乙肝病毒感染 体格检查
原文传递
“取消互相献血”政策对血小板供应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梁明月 骆宏 +3 位作者 黄伯泉 张伟东 林旭 曾四海 《当代医学》 2020年第22期20-22,共3页
目的探讨“取消互助献血”政策对广州地区医疗机构血小板供应的影响。方法分别统计广州血液中心信息管理系统中2017年4月至2017年12月和2018年4月至2018年12月机采血小板和手工血小板的每月供应袋数,通过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 目的探讨“取消互助献血”政策对广州地区医疗机构血小板供应的影响。方法分别统计广州血液中心信息管理系统中2017年4月至2017年12月和2018年4月至2018年12月机采血小板和手工血小板的每月供应袋数,通过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与“取消互助献血”实行前(对照组,2017年4月至2017年12月)相比,“取消互助献血”实行后(实验组,2018年4月至2018年12月)机采血小板平均每月的临床供应袋数[(5616±249)vs.(5605±77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0);手工血小板平均每月的临床供应袋数[(1808±534)vs.(4745±214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取消互助献血”政策实行后,机采血小板的临床供应情况与政策实行前持平,手工血小板总体供应量高于政策实行前;“取消互助献血”政策实行后,广州血液中心实施一系列措施确保了广州地区血小板的临床供应,新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给血小板供应带来正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消互助献血 机采血小板 手工血小板
下载PDF
四种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的白细胞混入量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可君 徐国胜 +4 位作者 曾四海 魏玲 姬艳丽 游冉冉 李仲平 《广州医药》 2009年第5期33-34,共2页
目的比较CS3000、Mcs+、Trima、Amicus四种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血小板中白细胞混入量的差异。方法用Nageote血细胞计数板对CS3000、Mcs+、Trima、Amicus四种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血小板中白细胞进行计数。结果CS3000与Mcs+、Trima与Amicus... 目的比较CS3000、Mcs+、Trima、Amicus四种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血小板中白细胞混入量的差异。方法用Nageote血细胞计数板对CS3000、Mcs+、Trima、Amicus四种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血小板中白细胞进行计数。结果CS3000与Mcs+、Trima与Amicus血细胞分离机的比较中,白细胞混入量无显著差异;但CS3000、Mcs+与Trima、Amicus血细胞分离机的比较中,白细胞混入量则有显著差异。结论Trima、Amic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血小板中白细胞混入量很低,而CS3000、Mc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血小板中白细胞混入量较多,有必要做好质控检测,以便能保证临床用血小板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细胞分离机 血小板 白细胞 输血反应
下载PDF
提高联袋封闭式洗涤红细胞制品质量的体会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文娟 曾四海 +3 位作者 苏红 谭咏恩 车胡毓 韩水娟 《当代医学》 2012年第5期146-147,共2页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联袋封闭式洗涤红细胞制品质量,确保病人输血安全。方法对原料血、离心条件、接驳管路、操作手法、去白膜次数、洗涤次数、乳糜血液的洗涤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选用存放7d至l0d的库存血,选择最佳的离心条件,选择合适...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联袋封闭式洗涤红细胞制品质量,确保病人输血安全。方法对原料血、离心条件、接驳管路、操作手法、去白膜次数、洗涤次数、乳糜血液的洗涤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选用存放7d至l0d的库存血,选择最佳的离心条件,选择合适的接驳管路,正确掌握操作手法,灵活运用去白膜方法,选择合适的洗涤次数以及提高乳糜血液的洗涤质量,联袋封闭式洗涤红细胞制品质量得到提高。结论以上改进可以保证和提高联袋封闭式洗涤红细胞制品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袋 封闭式 洗涤红细胞 制品质量
下载PDF
社区居民献血状况调查
19
作者 黄可君 曾四海 黄杰庭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25-25,共1页
关键词 献血知识 知晓程度 临床用血 队伍建设工作 统计学分析 市场调查
原文传递
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分型和分子进化研究
20
作者 付涌水 曾四海 江朝富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z1期35-37,共3页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所引起的一种主要经血源传播的传染病,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约1亿7仟万人感染了HCV,其中绝大多数为慢性感染,20%~30%的感染者经过10~20年的慢性活动性肝炎后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所引起的一种主要经血源传播的传染病,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约1亿7仟万人感染了HCV,其中绝大多数为慢性感染,20%~30%的感染者经过10~20年的慢性活动性肝炎后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1,2].目前对于丙型肝炎的治疗仍无特效方法,单用干扰素或用干扰素联合Ribavirin治疗总体疗效较差,且不同的HCV基因型或亚型对干扰素治疗效果、地理分布和传播模式不尽相同.为了解HCV的分子特征,笔者对136株HCV部分基因进行了扩增、基因分型和分子进化研究.…… 展开更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