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数字PCR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ABL融合基因的检测效果研究
1
作者 阮敏 张丽丽 +4 位作者 李野墨 李岱阳 袁志阳 郑仲征 曾庆曙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47-1656,共10页
目的:针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建立用于BCR-ABL融合基因检测的新型d PCR体系,探讨其在BCR-ABL^(p190/210/230)检测中的分析性能和临床适用性。方法:开发检测BCR-ABL^(p190/210/230)的新型d PCR体系,比较其与q PCR的灵敏度差异,及在慢性粒... 目的:针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建立用于BCR-ABL融合基因检测的新型d PCR体系,探讨其在BCR-ABL^(p190/210/230)检测中的分析性能和临床适用性。方法:开发检测BCR-ABL^(p190/210/230)的新型d PCR体系,比较其与q PCR的灵敏度差异,及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减药或停药期间药物副作用改善的差异。结果:在176份样本中,q PCR和d PCR在检测BCR-ABL的灵敏度方面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82.39%),d PCR的阳性率约为q PCR的5倍(20.45%vs 3.98%)。随访期间,减药或停药的初始d PCR阴性患者较减药或停药前血常规(25%vs 10%)、肾/肝/胃(25%vs20%)及心脏功能(10%vs 0)均有明显改善。结论:d PCR检测体系可应用于BCR-ABL^(p190/210/230)检测,较q PCR一致性佳,阳性检出率高,基于d PCR指导的停药或减少剂量在改善药物副作用上有一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BCR-ABL 数字聚合酶链反应 分子监测 副作用
原文传递
褪黑素对NB4细胞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曾庆曙 刘沁华 +1 位作者 夏瑞祥 李嘉嘉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5-308,共4页
目的观察褪黑素对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凋亡、分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的褪黑素(0.1、0.5、1mmol/L)加入NB4细胞中,继续培养24、48、72h,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细胞膜表面抗原CD33和CD11b的表达阳性率,及... 目的观察褪黑素对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凋亡、分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的褪黑素(0.1、0.5、1mmol/L)加入NB4细胞中,继续培养24、48、72h,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细胞膜表面抗原CD33和CD11b的表达阳性率,及细胞周期的变化情况。结果MLT有促进NB4细胞凋亡的作用,且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增加(P<0.05);CD33的细胞阳性率没有变化(P>0.05),CD11b的细胞阳性率在浓度为1mmol/L,48h和72h有轻度增加(P<0.05);细胞周期检测则显示随着浓度和时间的增加,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P<0.05)。结论褪黑素有促进NB4细胞凋亡,影响细胞生长周期的作用,诱导分化作用则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激素/药理学 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 急性/药物 疗法 细胞凋亡/药物作用 细胞分化/药物作用 细胞周期
下载PDF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染色体杂合性缺失 被引量:1
3
作者 曾庆曙 倪婧 +2 位作者 汪渊 周青 王永庆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5-306,共2页
目的探讨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杂合性缺失与急性白血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技术检测7q22-36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杂合性缺失现象。结果在24例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中,有9例发生了杂合性缺失,发生率为37... 目的探讨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杂合性缺失与急性白血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技术检测7q22-36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杂合性缺失现象。结果在24例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中,有9例发生了杂合性缺失,发生率为37·50%,D7S515、D7S523、D7S636、D7S487的发生率分别为16·67%(4/24)、8·33%(2/24)、8·33%(2/24)和4·17%(1/24)。结论白血病患者染色体上的多位点微卫星改变,提示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与染色体的多部位、多步骤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遗传学 染色体异常
下载PDF
复发性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81例临床治疗分析
4
作者 曾庆曙 任立奋 +2 位作者 杨明珍 夏海龙 蔡学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7年第5期579-580,共2页
报道81例复发性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予以不同化疗方案治疗的结果。发现长春新硷(VCR)强的松(P)联合中或大剂量氨甲蝶呤加四氢叶酸钙解救方案(VP+M-HD-MTX-CFR)有较高的完全缓解率,较米托蒽醌、足叶乙... 报道81例复发性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予以不同化疗方案治疗的结果。发现长春新硷(VCR)强的松(P)联合中或大剂量氨甲蝶呤加四氢叶酸钙解救方案(VP+M-HD-MTX-CFR)有较高的完全缓解率,较米托蒽醌、足叶乙甙联合阿糖胞苷(NVT+VP16+Ara-c)以及常规一线化疗方案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淋巴细胞性 白血病 治疗 复发 难治
下载PDF
泰能在恶性血液病并发感染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5
作者 曾庆曙 任立奋 +3 位作者 苏宏 夏海龙 杨明珍 蔡学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7年第4期369-370,共2页
泰能在恶性血液病并发感染治疗中的疗效分析曾庆曙任立奋苏宏夏海龙杨明珍蔡学杰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合肥230022恶性血液病其病变多原发于骨髓、影响造血功能,且反复化疗以及皮质激素的应用等使患者免... 泰能在恶性血液病并发感染治疗中的疗效分析曾庆曙任立奋苏宏夏海龙杨明珍蔡学杰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合肥230022恶性血液病其病变多原发于骨髓、影响造血功能,且反复化疗以及皮质激素的应用等使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易并发粒细胞缺乏症,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能 白血病 并发症 细菌性感染 药物疗法
下载PDF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巯嘌呤甲基转移酶活性研究
6
作者 曾庆曙 葛健 +1 位作者 金涌 陈纭 《安徽医药》 CAS 2008年第9期785-787,共3页
目的应用简易的HPLC方法检测血红细胞中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的活性,并研究健康汉族成年人群和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TPMT活性分布。方法以非放射性S-腺苷-L-甲硫氨酸(SAM)为甲基供体,完成6-巯基嘌呤(6-MP)向6-甲基巯基嘌呤... 目的应用简易的HPLC方法检测血红细胞中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的活性,并研究健康汉族成年人群和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TPMT活性分布。方法以非放射性S-腺苷-L-甲硫氨酸(SAM)为甲基供体,完成6-巯基嘌呤(6-MP)向6-甲基巯基嘌呤(6-MeMP)的甲基化转变。6-MeMP经乙酸苯汞混和物抽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TPMT的活性用37℃时每小时每毫升红细胞生成多少纳摩尔的6-MeMP来表示。结果健康汉族成人和成人ALL患者TPMT活性均呈正态分布,男性和女性相比,TPMT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健康汉族成人与成人ALL患者服用6-MP前TPMT活性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而TPMT*3C杂合子TPMT平均活性低于野生型TPMT基因(TPMT*1)纯合子,差异有显著性。结论TPMT活性在健康汉族成人和成人ALL患者均呈正态分布,TPMT基因型和表型存在相关性,TPMT*3C杂合子平均酶活性低于野生型TPMT基因(TPMT*1)纯合子。在开始6-MP等药物维持治疗前检测TPMT活性对成人ALL患者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巯嘌呤甲基转移酶 高效液相色谱法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18
7
作者 倪婧 王永庆 +4 位作者 张英平 吴炜 曾庆曙 杨明珍 夏瑞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27-432,共6页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l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影响及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7例经过化疗的...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l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影响及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7例经过化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NLR和PLR的截断点,并根据初次化疗前NLR和PLR将患者分为高比值组和低比值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结果:通过ROC曲线,计算出NLR和PLR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2.915和270.27。单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NLR、PLR对患者的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均有影响。此外,结外受累数量、疾病分期、ECOG评分对疾病的无进展生存有影响。然而,多因素分析显示,仅NLR是影响患者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LR是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但并不影响总生存。结论:初诊时NLR和PLR值可预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下载PDF
323例老年人血液病骨髓检查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程昌斌 曾庆曙 +3 位作者 黄建尧 郝思国 任立奋 蔡学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8年第4期300-301,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血液病患者骨髓涂片的血液学改变。方法检查323例老年人血液病患者的骨髓涂片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老年人血液病患者以贫血为主;依次为缺铁性贫血占17.03%,继发性贫血占15.79%,再生障碍性贫血占6.8... 目的探讨老年人血液病患者骨髓涂片的血液学改变。方法检查323例老年人血液病患者的骨髓涂片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老年人血液病患者以贫血为主;依次为缺铁性贫血占17.03%,继发性贫血占15.79%,再生障碍性贫血占6.81%,巨幼细胞性贫血占4.02%。其次为白血病;依次为急性白血病占12.38%,慢性白血病占6.50%。结论老年血液病患者中主要为缺铁性贫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检查 血液病 老年人 贫血 白血病
下载PDF
血小板膜表面脱糖效应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一线治疗疗效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陶莉莉 汪嘉佳 +5 位作者 潘莹 王会平 陶千山 曾庆曙 倪合宇 翟志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60-464,共5页
目的:检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血小板脱糖标记物——鸡冠刺桐凝集素(ECL)、蓖麻凝集素(RCA-1)的结合水平,并与ITP一线治疗疗效进行相关性比较。方法:运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在室温条件下检测48例ITP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脱糖水平(ECL... 目的:检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血小板脱糖标记物——鸡冠刺桐凝集素(ECL)、蓖麻凝集素(RCA-1)的结合水平,并与ITP一线治疗疗效进行相关性比较。方法:运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在室温条件下检测48例ITP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脱糖水平(ECL、RCA-1)。结果:糖皮质激素和(或)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一线治疗疗效不同的各组ITP患者血小板脱糖水平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与脱糖的相关性分析提示二者呈负相关(P<0.01),即脱糖水平越高,一线治疗疗效越差。结论:ITP患者的血小板脱糖程度与一线治疗疗效相关,脱糖越显著的患者疗效越差,这间接提示了ITP患者血小板清除存在非FcR依赖途径,血小板脱糖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示ITP患者的一线治疗效果,为难治性ITP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 脱糖效应 一线治疗
下载PDF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22例疗效评价 被引量:12
10
作者 缪华纬 曾庆曙 +2 位作者 杨明珍 倪婧 陶莉莉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3-276,共4页
目的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Ph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95例Ph阳性CML慢性期(CP)患者持续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mg/d;15例加速期(AP)和12例急变期(BC)患者持续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mg/d或600mg/d。结果①CP(早... 目的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Ph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95例Ph阳性CML慢性期(CP)患者持续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mg/d;15例加速期(AP)和12例急变期(BC)患者持续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mg/d或600mg/d。结果①CP(早CP56例,晚CP39例):中位追踪15(5.0~44.0)个月,获得的总的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率为97.8%,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率为80.0%,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率为73.6%。其中早CP(<12个月)缓解率分别为98.2%、91.0%、80.3%;晚CP(≥12个月)分别为97.4%、64.1%、56.4%。②进展期(AP和BC):中位追踪15(6.0~33.0)个月,获得总的CHR、MCyR、CCyR分别为55.6%、33.3%,22.2%。③治疗中Ⅲ级WBC和Plt减少总的发生率在CP分别为15.8%,24.2%。进展期总的发生率分别为26.0%,40.7%。Ⅲ~Ⅳ级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很少发生。结论①甲磺酸伊马替尼对经干扰素(IFN-α)治疗失败的CML-CP有较高的血液学及遗传学缓解率,且早CP较晚CP疗效更好。②伊马替尼对AP、BC患者也有一定的近期疗效,但与CP相比较差。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费城阳性/药物疗法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细胞活化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董毅 刘蕾 +2 位作者 夏瑞祥 曾庆曙 李庆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7期4960-4963,共4页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目的:探讨在体外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至第3代以后的细胞胰蛋白酶消化后用流式细胞仪确定...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目的:探讨在体外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至第3代以后的细胞胰蛋白酶消化后用流式细胞仪确定其浓度,按照不同浓度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设为1×108,1×107L-1两组。取肝素抗凝新鲜2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患者外周血10mL,分离培养T淋巴细胞,以1×109L-1的细胞浓度,100μL/孔,接种两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以单纯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T淋巴细胞作为对照组。通过流式细胞术计算CD3+T细胞CD25(IL-2R)和CD38细胞的表达率。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1×108L-1浓度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25及CD38的表达呈明显抑制作用(P<0.01),1×107L-1浓度组,无明显变化。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细胞的活化,且对这种抑制作用具有数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T淋巴细胞 自身免疫性疾病 流式细胞仪
下载PDF
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与地西他滨联合DAG/IAG方案治疗新诊断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8
12
作者 阮敏 龙章彪 +4 位作者 黄震琪 吴炜 梁兴林 梁莉 曾庆曙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388-392,共5页
目的探讨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与地西他滨(DAC)联合预激方案(DAG/IAG)治疗新诊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新诊断的AML40例患者病历资料,其中21例采用DAC联合DAG/IAG方案治疗为A组,另19例采用维奈克拉联合阿... 目的探讨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与地西他滨(DAC)联合预激方案(DAG/IAG)治疗新诊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新诊断的AML40例患者病历资料,其中21例采用DAC联合DAG/IAG方案治疗为A组,另19例采用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方案治疗为B组。所有病例经1个疗程化疗后评估疗效和安全性,获得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者均重复原方案化疗,无效者换其他方案。分析2组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2组患者在基线年龄、性别比例、危险度分层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诱导缓解治疗中,2组间反应比较,A组61.90%(13/21)患者达有效(OR,OR为CR+PR),38.09%(8/21)患者达未缓解(NR);B组89.47%(17/19)患者达OR,10.53%(2/19)患者达NR;B组缓解率优于A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B组,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期内,A组患者95.24%(20/21)疾病进展,中位无进展生存期5个月,1年无进展生存(PFS)率15.38%。B组患者31.58%(6/19)进展,1年PFS率58.56%。B组无进展生存期优于A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治疗不适合接受标准化疗的AML患者,诱导缓解率、无进展生存期均优于DAC联合DAG/IA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脱甲基化 无进展生存期 预后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细胞增殖影响的体外实验 被引量:7
13
作者 董毅 李庆生 +2 位作者 夏瑞祥 曾庆曙 蔡学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5期4807-4810,共4页
背景:许多报道指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目的:体外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细胞增殖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观察性实验,于2007-01/10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 背景:许多报道指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目的:体外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细胞增殖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观察性实验,于2007-01/10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来源于29例重型及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外周血。方法:取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血及外周血,采用Percoll上密度梯度离心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含体积分数为0.2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悬浮,将细胞悬液加入尼龙棉柱内,平置于37℃温箱中孵育1h,用预温至37℃的上述培养液冲洗出非黏附细胞即为T淋巴细胞,洗涤后重悬于培养基中备用。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1×103/孔,1×104/孔加入到植物血凝素刺激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淋巴细胞增殖体系中,以单独培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淋巴细胞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MTT还原法测定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淋巴细胞的增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1×104/孔时,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淋巴细胞增殖表达的抑制率为(42.1±11.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1×103/孔时,抑制率为(9.2±3.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细胞的增殖,且这种抑制作用具有数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再生障碍性 间充质干细胞 T细胞
下载PDF
1,25-二羟维生素D_3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0
14
作者 顾悦 刘莉侠 +4 位作者 杨明珍 曾庆曙 黄震琪 吴炜 安福润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574-1578,共5页
目的观察并分析1,25-二羟维生素D3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4只BALB/c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1,25-二羟维生素D3治疗组。模型组经腹腔给予豚鼠抗小鼠血小板血清(GPAPS),治疗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经尾... 目的观察并分析1,25-二羟维生素D3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4只BALB/c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1,25-二羟维生素D3治疗组。模型组经腹腔给予豚鼠抗小鼠血小板血清(GPAPS),治疗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经尾静脉注射给予100 ng/d的1,25-二羟维生素D3,正常对照组均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经腹腔及尾静脉注射给药。在每次给药后24 h记录体重并采血,测量血小板计数,评价出血倾向。2周后处死小鼠并解剖,取骨髓涂片,镜下计数巨核细胞。从多方面评估1,25-二羟维生素D3对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结果注射第10天开始,1,25-二羟维生素D3治疗组小鼠进食量开始明显增加,精神和反应逐渐恢复;体重、血小板数较模型组明显上升(P<0.05);出血倾向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产板巨核细胞数较模型组高,低于正常对照组,而巨核细胞数较模型组低,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25-二羟维生素D3对模型小鼠在一般情况的改善、体重及血小板数的上升、出血倾向的降低和促进骨髓血小板生成等方面表现出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动物模型 1 25-二羟维生素D3
下载PDF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陈莹莹 曾庆曙 +4 位作者 杨明珍 王永庆 夏海龙 江慧敏 安福润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25-1328,1356,共5页
目的重点分析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慢性期的临床疗效与危险度分层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98例CML慢性期患者,服用伊马替尼前通过Sokal评分、Hasford评分进行危险度分层,比较不同组间的临床疗效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98... 目的重点分析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慢性期的临床疗效与危险度分层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98例CML慢性期患者,服用伊马替尼前通过Sokal评分、Hasford评分进行危险度分层,比较不同组间的临床疗效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98例患者中,3个月达到血液学缓解(CHR)、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PCyR)的占97.8%及86.4%,6个月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的比例占82.9%,12个月达到分子学缓解(MMR)的比例占54.5%。入组患者均根据Sokal评分计算危险度分层,服药3个月后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达到PCyR的比例分别为94.4%、82.6%、66.7%(P=0.104),6个月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达到CCyR的比例分别为88.2%、76.9%、100.0%(P=0.319),12个月低危组、中危组达到MMR的比例分别为52.4%、65.0%(P=0.412)。根据入组患者服用伊马替尼前情况,有46例患者进行了Hasford分层,低危组21例、中危组23例,高危组2例,3个月达到PCyR的比例分别为90.5%、91.3%、50.0%(P=0.191),随访到6个月,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达到CCyR的比例分别为83.3%、94.4%、100.0%(P=0.528),随访到12个月,低危组及中危组达到MMR的比例分别为45.5%、58.3%(P=0.842)。结论伊马替尼治疗CML疗效好,低、中危组比高危组更易获得较好的疗效,且坚持足量应用更易获得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髓系白血病 伊马替尼 危险度分层
下载PDF
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对NB4细胞NF-κB、ROS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黄震琪 夏瑞祥 曾庆曙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0-253,共4页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对NB4细胞的生长以及核因子-κB(NF-κB)、活性氧(ROS)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NB4细胞,加入ATRA和不同剂量的As2O3,观察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CD11b、ROS、NF-κB的变化,DNA片段梯...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对NB4细胞的生长以及核因子-κB(NF-κB)、活性氧(ROS)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NB4细胞,加入ATRA和不同剂量的As2O3,观察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CD11b、ROS、NF-κB的变化,DNA片段梯度观察细胞凋亡。结果0·5μmol/LAs2O3下调了1μmol/LATRA诱导的NB4细胞的分化凋亡发生,同时抑制了NF-κB的激活,提高了ROS水平。2μmol/LAs2O3联合同浓度ATRA对增殖抑制、诱导凋亡更明显。结论ATRA联合As2O3对NB4细胞具有分化和凋亡的双重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剂 维甲酸 细胞凋亡 细胞分化 白血病
下载PDF
抗凝剂在改良MAIPA法中对ITP患者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GPⅡbⅢa和GPⅠbα)检测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阮敏 朱凌燕 +2 位作者 曾庆曙 夏瑞祥 倪合宇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32-834,共3页
探究二价阳离子络合剂的抗凝剂在改良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MAIPA)法检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中的影响。分别留取ED-TA-K2和肝素钠抗凝的162例ITP患者标本,采用改良MAI-PA法检测血小板特异性自身膜糖蛋... 探究二价阳离子络合剂的抗凝剂在改良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MAIPA)法检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中的影响。分别留取ED-TA-K2和肝素钠抗凝的162例ITP患者标本,采用改良MAI-PA法检测血小板特异性自身膜糖蛋白IIbIIIa(GPIIbIIIa)和膜糖蛋白Ibα(GPIbα)。抗GPIIbIIIa抗体:单用EDTA-K2抗凝剂检出阳性77例,单用肝素钠抗凝剂检出阳性78例,双重检测阳性102例;抗GPIbα抗体:单用EDTA-K2抗凝剂检出阳性53例,单用肝素钠抗凝剂检出阳性51例,双重检测阳性72例。单一抗凝剂与双重抗凝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价阳离子络合剂的抗凝剂在改良MAIPA法检测ITP患者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中有一定影响,采用两种抗凝剂双重检测可提高自身抗体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剂 MAIPA法 血小板 特异性自身抗体
下载PDF
26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早期感染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庆生 杨明珍 +4 位作者 夏瑞祥 曾庆曙 黄震琪 吴炜 鲁海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85-487,共3页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的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术后早期感染的发生率及病原菌的分布情况。结果 26例患者中24例发生早期感染,感染率为92.3%。首次感染的发生时间为移植后8 d内,中位时间为第6天...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的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术后早期感染的发生率及病原菌的分布情况。结果 26例患者中24例发生早期感染,感染率为92.3%。首次感染的发生时间为移植后8 d内,中位时间为第6天,高峰时间移植后4~7d;感染持续时间为3~12d。所有患者首次感染均在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9/L时。移植早期感染最常见为口腔炎、胃肠炎等消化道黏膜炎,其次为呼吸道感染。检查分离出细菌8株,真菌1株,病毒1株。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早期感染发生率高,并与粒细胞低下密切相关,以口腔、咽部、胃肠道及肺部多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手术后并发症 革兰阴性菌感染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29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杨明珍 徐汪松 +2 位作者 曾庆曙 任立奋 蔡学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6期486-488,共3页
目的 了解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的特点、致病菌的种类以及药物敏感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9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 2 0 1例次院内感染。结果 急性白血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较高 ;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口腔、泌尿道、肛周为主 ;致... 目的 了解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的特点、致病菌的种类以及药物敏感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9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 2 0 1例次院内感染。结果 急性白血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较高 ;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口腔、泌尿道、肛周为主 ;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霉菌为主 ;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硫霉素最敏感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最敏感。结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中 ,革兰阴性杆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革兰阳性球菌 (P <0 0 1) ,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硫霉素最敏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交叉感染 微生物学 抗药性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巯嘌呤甲基转移酶活性 被引量:5
20
作者 葛健 夏瑞祥 +3 位作者 曾庆曙 金涌 过林 陈纭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20-522,共3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易的非放射性方法检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血红细胞中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活性。方法:以非放射性S-腺苷-L-甲硫氨酸(SAM)为甲基供体,完成6-巯基嘌呤(6-MP)向6-甲基巯基嘌呤(6-MeMP)的甲基化转变。... 目的:建立一种简易的非放射性方法检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血红细胞中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活性。方法:以非放射性S-腺苷-L-甲硫氨酸(SAM)为甲基供体,完成6-巯基嘌呤(6-MP)向6-甲基巯基嘌呤(6-MeMP)的甲基化转变。孵育结耘时,6-MeMP经醋酸苯汞混和物抽提。色谱柱为hypersil ODS 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加入三乙胺并以磷酸调至pH3.2)(70:30,v/v),流速为1mL·min^-1,检测波长为290nm。结果:线性范围为20-1280μg·L^-1(r=0.9995,n=7),高、中、低3种浓度的平均回收率为92.3%。结论:该法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TPMT药动学研究和临床监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巯嘌呤甲基转移酶 高效液相色谱法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