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叶燮对清代中期性灵诗说的启迪 被引量:4
1
作者 曾贤兆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9-155,共7页
叶燮与袁枚分别是清代前、中期杰出的诗论家和诗人。叶燮《原诗》以其精湛的理论体系对诗坛流弊作了高屋建瓴的针砭,袁枚以其杰出的诗论和创作领导了席卷清代中叶的性灵诗学思潮。本文从以变为核心的文学史观,反对优劣唐宋与门户之见,&q... 叶燮与袁枚分别是清代前、中期杰出的诗论家和诗人。叶燮《原诗》以其精湛的理论体系对诗坛流弊作了高屋建瓴的针砭,袁枚以其杰出的诗论和创作领导了席卷清代中叶的性灵诗学思潮。本文从以变为核心的文学史观,反对优劣唐宋与门户之见,"性情"与"面目"的主张,从"匠心"到"灵机"的发展,思想根基的正统性等方面,梳理袁枚对叶燮反复古主义诗论体系的接受、融通与发展,从而彰显叶燮于清代中叶性灵诗说的启迪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袁枚 性灵
下载PDF
论沈德潜的宋诗观及其对叶燮诗学的接受 被引量:3
2
作者 曾贤兆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2-55,共4页
叶燮针对七子派狭窄的师法取径、退化论诗史观以及偏激的宋诗立场,构建了以"变"为核心的诗史发展观,进而梳理诗史源流,解构了七子派宗唐抑宋的合理性。沈德潜承其师说而将格调诗学的师法对象扩展至包括宋诗在内的整个诗歌史;... 叶燮针对七子派狭窄的师法取径、退化论诗史观以及偏激的宋诗立场,构建了以"变"为核心的诗史发展观,进而梳理诗史源流,解构了七子派宗唐抑宋的合理性。沈德潜承其师说而将格调诗学的师法对象扩展至包括宋诗在内的整个诗歌史;梳理宋诗之源,获得了对宋诗价值的正确认知,从而在根本上改造了七子派宋诗观,使之成为清代中叶格调诗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沈德潜 子派 宋诗观
下载PDF
论叶燮的杜诗学——以《原诗》为对象的考察 被引量:3
3
作者 曾贤兆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7-67,共11页
叶燮《原诗》具有精湛的理论体系和严密的逻辑思辨过程,他以杜甫为中国诗歌史的顶峰,梳理了诗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艺术成就、人品胸怀、诗史地位等方面对杜诗作了精微的阐释,其所体现出的时代风貌、批评方法包孕着传统诗学向现代转向的... 叶燮《原诗》具有精湛的理论体系和严密的逻辑思辨过程,他以杜甫为中国诗歌史的顶峰,梳理了诗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艺术成就、人品胸怀、诗史地位等方面对杜诗作了精微的阐释,其所体现出的时代风貌、批评方法包孕着传统诗学向现代转向的讯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杜诗 批评
下载PDF
廖燕的文论主张及其文化品格 被引量:1
4
作者 曾贤兆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8-53,共6页
廖燕的文论主张在清初文化专制的氛围中能够独树一帜,与其平民知识分子的身份和特立独行的性格密切联系在一起。他与明遗民交往较多,尊崇阳明心学,且受实学思潮影响。廖燕攘斥剽拟,尊崇性灵,高扬小品文和文学评点的价值,追求创作个性,... 廖燕的文论主张在清初文化专制的氛围中能够独树一帜,与其平民知识分子的身份和特立独行的性格密切联系在一起。他与明遗民交往较多,尊崇阳明心学,且受实学思潮影响。廖燕攘斥剽拟,尊崇性灵,高扬小品文和文学评点的价值,追求创作个性,向往创作自由,并建立了"以愤为美"的文艺创作的美学原则和"意在形因"的艺术创作理论,具有反皇权专制、反传统教条和富于战斗精神的文化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廖燕 性灵 创作自由 反传统
下载PDF
谭嗣同散文论略 被引量:1
5
作者 曾贤兆 《船山学刊》 2012年第1期54-58,共5页
谭嗣同早期散文汲取桐城古文与先秦、六朝各体文章之长而成为中国古典散文的辉煌终结,后期对报章文体的倡导与创作,以及"言文合一"主张的提出,则成为近代文界革命之先声。
关键词 谭嗣同 散文 言文合一
下载PDF
龚自珍《己亥杂诗》分类探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曾贤兆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87-92,共6页
《己亥杂诗》是中国诗史上罕见的大型组诗,315首相对独立的七言绝句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贯穿于龚自珍1839年辞官南归和北上迎眷的全过程。在这一整体观的前提下,将这一组诗分为述怀、赠别、怀旧、爱情、山水、叙事等类别并作了评析,... 《己亥杂诗》是中国诗史上罕见的大型组诗,315首相对独立的七言绝句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贯穿于龚自珍1839年辞官南归和北上迎眷的全过程。在这一整体观的前提下,将这一组诗分为述怀、赠别、怀旧、爱情、山水、叙事等类别并作了评析,以期从诗歌创作的角度较深入地了解龚自珍这一时期的思想、志趣、心路历程以及诗歌审美特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龚自珍 己亥杂诗 分类
下载PDF
从个性张扬到内敛自省——明末至清初诗文理论演变的一条线索
7
作者 曾贤兆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38-40,共3页
在李贽学说的影响下,晚明文坛形成了以个性张扬为基本特征的文学理论思潮。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以陈子龙为代表的明末爱国知识分子放弃了个性张扬的极端思潮,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有益于民族国家的思考。明亡后,清初知识阶层对自身进行了深... 在李贽学说的影响下,晚明文坛形成了以个性张扬为基本特征的文学理论思潮。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以陈子龙为代表的明末爱国知识分子放弃了个性张扬的极端思潮,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有益于民族国家的思考。明亡后,清初知识阶层对自身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导致了对明季士风的批判和向传统的回归,从而完成了晚明到清初诗文理论从个性张扬到内敛自省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张扬 经世致用 回归传统 内敛自省
下载PDF
元代戏曲理论略述
8
作者 曾贤兆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1期101-102,共2页
元代戏曲理论的逐步成熟与元杂剧创作演出实践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元代戏曲的繁荣局面。以胡祗遹为代表的传统文人对戏曲的关注以及他们零散的曲学理论,到专门探讨演唱技巧即元杂剧与音乐关系的《唱论》、专门记录戏曲作家的《录鬼簿》... 元代戏曲理论的逐步成熟与元杂剧创作演出实践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元代戏曲的繁荣局面。以胡祗遹为代表的传统文人对戏曲的关注以及他们零散的曲学理论,到专门探讨演唱技巧即元杂剧与音乐关系的《唱论》、专门记录戏曲作家的《录鬼簿》、专以戏剧演员为记录对象的《青楼集》,再到总结元杂剧创作演出实践的高度理论性著作《中原音韵》,反映出元代戏曲理论与元杂剧创作演出实践同步而稍后的逐步成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 戏曲理论 胡祗遹 《唱论》 《录鬼簿》 《青楼集》 《中原音韵》
下载PDF
略论黄仲则的诗歌创作
9
作者 曾贤兆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13-114,122,共3页
清朝乾隆年间博学短命的诗人黄仲则把全部精力都贯注于诗歌创作,将自己的悲苦遭遇广泛而形象地反映在愤世嫉俗的诗篇中,又兼之才华出众,且能转益多师并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美学风格,从而奠定了他在有清一代诗歌史甚至在中国... 清朝乾隆年间博学短命的诗人黄仲则把全部精力都贯注于诗歌创作,将自己的悲苦遭遇广泛而形象地反映在愤世嫉俗的诗篇中,又兼之才华出众,且能转益多师并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美学风格,从而奠定了他在有清一代诗歌史甚至在中国诗歌史上应有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仲则 爱情诗 写景诗 述怀诗 诗学倾向 地位
下载PDF
案例教学法与应用型课程教学——以《公文写作》课程为例
10
作者 曾贤兆 《河西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104-107,共4页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利用实践案例,来指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基本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比较适合于应用型课程的教学。在《公文写作》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公文写作实践中遇到的典型案例,再现现实的工作场景,提出问题,然...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利用实践案例,来指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基本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比较适合于应用型课程的教学。在《公文写作》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公文写作实践中遇到的典型案例,再现现实的工作场景,提出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方法,并在教师引导下提出解决方案,之后与写作训练相结合,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地写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 案例 分组 诱导 参与
下载PDF
略论黄仲则《竹眠词》的美学风格
11
作者 曾贤兆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第1期68-71,共4页
黄仲则一生困顿,英才早逝,他的《竹眠词》创作成就虽不及诗歌,但依然具有绮丽缠绵、气象阔大、蕴藉深沉、流畅自然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 黄仲则 风格 绮丽 凄怨 流畅
下载PDF
谭嗣同在甘肃的经历与创作述略
12
作者 曾贤兆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11-14,共4页
谭嗣同随父宦游甘肃的经历砥砺了他任侠豪迈的性格和坚韧不屈的意志,而对陇原大地充满深情的描摹,则成了他的文学创作中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品,更是甘肃近代文学的重要创获。
关键词 谭嗣同 甘肃 交游 诗歌 散文
下载PDF
《魔合罗》悲剧因素探析
13
作者 曾贤兆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41-43,共3页
反抗作为悲剧的重要特质之一,在《魔合罗》剧中有生动的体现。本文在前辈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剧作主人公面对苦难时的反抗精神和反抗意识为基点,试图从广义的、美学的层面上对《魔合罗》一剧中表现出的悲剧因素及悲剧精神作一些初... 反抗作为悲剧的重要特质之一,在《魔合罗》剧中有生动的体现。本文在前辈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剧作主人公面对苦难时的反抗精神和反抗意识为基点,试图从广义的、美学的层面上对《魔合罗》一剧中表现出的悲剧因素及悲剧精神作一些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因素 现实 理想 反抗
下载PDF
谭嗣同诗歌的艺术特色
14
作者 曾贤兆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第1期82-86,共5页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和维新志士,也是近代文学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诗文创作方面亦有突出成就。其诗感情慷慨激昂,风格遒劲雄健,语言绮丽,想象丰富,具有志士之诗的显著特色,是对龚自珍以来浪漫主义传统的继承...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和维新志士,也是近代文学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诗文创作方面亦有突出成就。其诗感情慷慨激昂,风格遒劲雄健,语言绮丽,想象丰富,具有志士之诗的显著特色,是对龚自珍以来浪漫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嗣同 诗歌 艺术特色
下载PDF
唐孙华的诗歌与诗论 被引量:2
15
作者 雷恩海 曾贤兆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6-32,共7页
唐孙华是继以吴伟业为代表的娄东诗学之大成而又另辟蹊径的杰出诗人,其诗歌情词梗概,思理精致,专崇质实,生新自铸,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和批判现实;在诗学精神与诗学方法上,有浓厚的史学色彩。唐氏论诗主张天真自然和有为而作,反对模拟雕琢... 唐孙华是继以吴伟业为代表的娄东诗学之大成而又另辟蹊径的杰出诗人,其诗歌情词梗概,思理精致,专崇质实,生新自铸,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和批判现实;在诗学精神与诗学方法上,有浓厚的史学色彩。唐氏论诗主张天真自然和有为而作,反对模拟雕琢和门户之见,是清代中期性灵思潮的先行者,其创作和诗论主张都体现出从清初诗坛向清中叶过渡的鲜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孙华 诗歌 诗史 诗论
下载PDF
论谭嗣同的文学主张
16
作者 马争朝 曾贤兆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92-94,共3页
谭嗣同的文学主张是配合他改造社会、适应维新变法的政治需要而提出的,其骈散结合的散文理论和经世致用的文学观、语言革新与言文合一的主张以及对报章文体的提倡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学改良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做出了... 谭嗣同的文学主张是配合他改造社会、适应维新变法的政治需要而提出的,其骈散结合的散文理论和经世致用的文学观、语言革新与言文合一的主张以及对报章文体的提倡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学改良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嗣同 文学主张 经世致用
下载PDF
论郁达夫的抒情小说创作
17
作者 王卫英 曾贤兆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6期73-77,共5页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郁达夫是一位影响深远的作家。他凭借丰富的创作实绩成为早期"创造社"的中坚力量,成为中国浪漫抒情小说的领军人物。他的小说从海外游子的苦闷到"零余者"的彷徨,从普通劳动者的哀痛到寄情山水...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郁达夫是一位影响深远的作家。他凭借丰富的创作实绩成为早期"创造社"的中坚力量,成为中国浪漫抒情小说的领军人物。他的小说从海外游子的苦闷到"零余者"的彷徨,从普通劳动者的哀痛到寄情山水的精神超然,抒情风格呈现出相继与求变的色调,而这种变化,除了时代的投影,还与国外小说的艺术影响有着深刻的血缘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小说 抒情色调
下载PDF
论叶燮与清代中期的诗学转向
18
作者 曾贤兆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86-89,共4页
清初杰出的诗人和理论家叶夑,针对诗坛脱离实际、诗中无我、模拟抄袭、唐宋纷争等流弊,梳理数千年诗歌史,并以《原诗》为核心,建立了严密的诗学理论体系,以其远见卓识,促成了清代中期诗学由神韵转向性灵,由复古转向创新,由唐宋纷争转向... 清初杰出的诗人和理论家叶夑,针对诗坛脱离实际、诗中无我、模拟抄袭、唐宋纷争等流弊,梳理数千年诗歌史,并以《原诗》为核心,建立了严密的诗学理论体系,以其远见卓识,促成了清代中期诗学由神韵转向性灵,由复古转向创新,由唐宋纷争转向融通唐宋,并最终促成了清诗自身面目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夑 清中期 诗学 转向
下载PDF
叶燮散文理论的经世情怀与弘廓境界述论
19
作者 曾贤兆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9-25,共7页
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叶燮以《原诗》杰出的诗学理论创新享誉后世,其中观点往往兼及文章,与他在《已畦集》所阐发的关于时文的见解一道,组成了自成一家的散文理论体系。基于对时文之弊的深刻洞察,他提出,散文批评当以理、事、情为标... 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叶燮以《原诗》杰出的诗学理论创新享誉后世,其中观点往往兼及文章,与他在《已畦集》所阐发的关于时文的见解一道,组成了自成一家的散文理论体系。基于对时文之弊的深刻洞察,他提出,散文批评当以理、事、情为标准,抒写真性情,关乎世事现实,有明确的是非意识,并以文章为载道之具;创作要以作家胸襟为基础,倡导人品与文品一致;作品要有新颖独立的见解,反对复古模拟。叶燮以经世情怀、弘廓境界创作出数量不菲的学者之文,论诗论文,论史论事,臧否人物,书信游记皆以性情和创变为主旨,巧于立论又长于持论,成一家之言,实践其理论主张,对清初文章学理论建构及散文创作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散文理论 文以载道 性情 胸襟
下载PDF
从七子派格调论到沈德潜格调论的嬗变——以叶燮诗学为视角 被引量:1
20
作者 曾贤兆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60-65,共6页
前后七子主张格调,目的在于改变明初以来萎弱的台阁诗风,以及宋元诗歌的格卑调孱和性气诗、理学诗忽视诗歌审美价值的倾向,以汉魏和盛唐诗歌刚健雄浑的格调为摹仿的典范,从而振拔当代诗坛。随着诗歌史的发展以及时代和风尚的变化,清初... 前后七子主张格调,目的在于改变明初以来萎弱的台阁诗风,以及宋元诗歌的格卑调孱和性气诗、理学诗忽视诗歌审美价值的倾向,以汉魏和盛唐诗歌刚健雄浑的格调为摹仿的典范,从而振拔当代诗坛。随着诗歌史的发展以及时代和风尚的变化,清初叶燮从格调等形式的地位、诗教立场、诗史源流以及对“法”的态度等方面对七子派尤其是七子末流的错误倾向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并将其抽象为一般的诗史理论。至清代中期,叶燮的学生沈德潜主盟诗坛,论诗与七子派一脉相承,又吸收乃师之论,对格调理论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正,从而成为中国古典诗学总结时期格调论的集大成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沈德潜 七子派 格调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