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3-丙二醇发酵条件的探索 被引量:15
1
作者 朱丙田 刘德华 +2 位作者 任海玉 谢东明 刘天中 《化工冶金》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20-422,共3页
对筛选得到的一株生产1, 3-丙二醇性能比较好的克雷伯氏肺炎杆菌PK2的发酵条件进行了探索,确定了最佳发酵温度为37℃. 考察了C, N, P单因子对发酵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培养基的C, N, P最佳配方及pH. 甘油的转化率可达46.7%.
关键词 1 3-丙二醇 克雷伯氏肺炎杆菌 发酵
下载PDF
一种新型入口结构的下行管的流体力学性能 被引量:3
2
作者 朱丙田 侯栓弟 +2 位作者 许克家 张占柱 汪燮卿 《过程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3-177,共5页
提出了一种新型下行管入口结构.这种结构设有雾化空间,能够提供适宜的床层密度,剂油初始接触采用逆流、错流方式.在下行管入口处,颗粒浓度呈管中心高、边壁低的分布;随着颗粒向下运动,中心区颗粒浓度逐渐降低,边壁区颗粒浓度升高.在下... 提出了一种新型下行管入口结构.这种结构设有雾化空间,能够提供适宜的床层密度,剂油初始接触采用逆流、错流方式.在下行管入口处,颗粒浓度呈管中心高、边壁低的分布;随着颗粒向下运动,中心区颗粒浓度逐渐降低,边壁区颗粒浓度升高.在下行管完全发展段,颗粒浓度径向分布形式不再随轴向位置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态化 下行管入口结构 下行管反应器
下载PDF
应用热冲击处理技术提高发酵甘油的产率 被引量:6
3
作者 谢东明 刘德华 +3 位作者 张岩 朱丙田 刘天中 苏志国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83-385,共3页
当甘油发酵进入细胞指数生长期的中段时 ,对发酵体系在 45℃下进行大约 30min的热冲击处理 ,这种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发酵甘油的产率 ,但对细胞生长和残糖消耗的影响不大。
关键词 甘油 发酵 热冲击 产率 处理温度 处理时间
下载PDF
重油催化裂化反应历程数值模拟 Ⅰ.模型建立及流体力学性能模拟 被引量:8
4
作者 侯栓弟 龙军 +2 位作者 郭湘波 朱丙田 张占柱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9-27,共9页
在气、固两相流体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基于机理反应的14集总模型,考虑了反应温度、局部固体浓度变化以及流动对重油催化裂化反应的影响,建立了重油催化裂化流动-反应耦合模型;采用该模型计算了提升管反应器内气、固两相流动形态。... 在气、固两相流体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基于机理反应的14集总模型,考虑了反应温度、局部固体浓度变化以及流动对重油催化裂化反应的影响,建立了重油催化裂化流动-反应耦合模型;采用该模型计算了提升管反应器内气、固两相流动形态。结果表明,提升管内气、固两相沿轴向、径向和切线方向的流动不均匀,并非完全对称流动,而以S型螺旋形上升流动。受喷嘴区高速射流的影响,喷嘴上方固体颗粒呈向下流动趋势,形成一个诱导回流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化催化裂化 数值模拟 计算流体力学
下载PDF
新型填料式汽提器的开发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计海涛 朱丙田 +1 位作者 龙军 张久顺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2-65,共4页
根据催化裂化汽提工艺的特点开发了一种导向板式填料汽提器,采用冷模实验装置研究了不同汽提表观线速下的床层平均密度、膨胀率及汽提效率,并与传统的盘环形挡板汽提器、空筒流化床汽提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盘环形挡板汽提... 根据催化裂化汽提工艺的特点开发了一种导向板式填料汽提器,采用冷模实验装置研究了不同汽提表观线速下的床层平均密度、膨胀率及汽提效率,并与传统的盘环形挡板汽提器、空筒流化床汽提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盘环形挡板汽提器相比,导向板式填料汽提器不仅具有较高的汽提效率,而且还容许更高的催化剂质量流率;在相同操作条件下,汽提效率可提高约10~15个百分点,汽提器空间有效利用率可提高10%。在催化剂质量流率提高50%时仍具有较高的汽提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汽提 填料 效率 开发
下载PDF
S Zorb吸附剂颗粒活性位分布对汽油脱硫率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同旺 武雪峰 +3 位作者 刘凌涛 朱丙田 韩颖 张乐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8-203,共6页
采用固定床微型反应器,考察了S Zorb吸附剂的脱硫规律。脱硫率的历史曲线表明,脱硫速率与汽油的硫质量分数符合一级反应的关系,且脱硫速率常数与吸附剂颗粒未占据活性位的量呈线性关系。中型实验时,不同吸附剂颗粒的持硫量相同,吸附剂... 采用固定床微型反应器,考察了S Zorb吸附剂的脱硫规律。脱硫率的历史曲线表明,脱硫速率与汽油的硫质量分数符合一级反应的关系,且脱硫速率常数与吸附剂颗粒未占据活性位的量呈线性关系。中型实验时,不同吸附剂颗粒的持硫量相同,吸附剂颗粒的活性位近似呈Delta分布;而工业过程中,不同吸附剂颗粒的持硫量不同,其活性位呈其他的分布形式,吸附剂颗粒活性位分布形式的不同使中型实验的脱硫率与工业脱硫率存在差异。将一阶动力学方程应用于离析模型,建立了任意概率分布函数时脱硫率的表达式。在平均持硫量相同的条件下,吸附剂颗粒活性位呈Delta分布时的脱硫率小于吸附剂活性呈其他分布时的脱硫率,并得到了差值表达式。将固定床微型反应器得到的初始脱硫速率常数应用于脱硫率的差值表达式,对于不同有限区间内的活性位正态概率密度分布,平均持硫量越小、分布区间越宽,中型实验的脱硫率与工业脱硫率的差值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剂 活性 持硫量 脱硫率 Delta分布
下载PDF
光纤法测量气-固两相流中的固含率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同旺 何广湘 +4 位作者 朱丙田 刘凌涛 韩颖 刘马林 靳海波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8-274,M0004,共8页
基于光线照射到颗粒上会发生漫反射这一现象,制作了一种测量气-固两相流中固含率的单光纤探针。对于自由堆积的催化剂颗粒,信号强度随催化剂与探针末端距离的减少而增加。对于其他物体,信号强度随物体与光纤距离的减少先增加后降低,在约... 基于光线照射到颗粒上会发生漫反射这一现象,制作了一种测量气-固两相流中固含率的单光纤探针。对于自由堆积的催化剂颗粒,信号强度随催化剂与探针末端距离的减少而增加。对于其他物体,信号强度随物体与光纤距离的减少先增加后降低,在约1 mm处有极大值。采用板状单摆考察光纤探针对运动物体响应的灵敏性和准确性,实验结果与计算结果一致。分别用压差法和光纤法测量流化床中的固含率并进行比较,固含率较高时,压差法与光纤法的固含率基本相当;受颗粒间遮挡的影响,当固含率较低时,光纤法测得的固含率偏高。提供了一种一定范围内气-固两相流固含率的在线测量方法及原理,丰富了多相流测量理论和实践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固流化床 固含率 光纤探针 单摆
下载PDF
超短接触时间催化裂化反应器的开发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许克家 龙军 +2 位作者 侯栓弟 朱丙田 张占柱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8-34,共7页
根据超短接触时间催化裂化工艺的特点,开发了具有新型原料雾化和剂、油接触方式的下行式反应器。冷模实验结果表明,该反应器的剂、油初始接触区具有较高的催化剂质量浓度;通过在催化剂提升区设置开孔板形内构件,可以改善催化剂提升区床... 根据超短接触时间催化裂化工艺的特点,开发了具有新型原料雾化和剂、油接触方式的下行式反应器。冷模实验结果表明,该反应器的剂、油初始接触区具有较高的催化剂质量浓度;通过在催化剂提升区设置开孔板形内构件,可以改善催化剂提升区床层上部催化剂的流化状态,从而有效地抑制催化剂返混。下行管内催化剂的速度和浓度分布的均匀性均明显优于提升管;降低下行管表观气速或加大催化剂循环强度有利于提高下行管内催化剂质量浓度,但同时也会增加催化剂在下行管内分布的不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短接触时间 催化裂化 下行式反应器
下载PDF
喷雾干燥过程中雾滴内传质与传热方程的数值求解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同旺 张翊 +4 位作者 朱丙田 刘凌涛 韩颖 何广湘 陈海英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08-713,共6页
将广义Navier-Stokes方程应用于喷雾干燥过程中雾滴内的传质与传热过程,简化后建立了雾滴内传质与传热模型。由于雾滴表面的边界条件为第三类边界条件,不能显式求解,将边界条件与雾滴内传递模型相结合,并采用中心差分格式将空间项离散,... 将广义Navier-Stokes方程应用于喷雾干燥过程中雾滴内的传质与传热过程,简化后建立了雾滴内传质与传热模型。由于雾滴表面的边界条件为第三类边界条件,不能显式求解,将边界条件与雾滴内传递模型相结合,并采用中心差分格式将空间项离散,将传质、传热模型化为每个空间节点上关于时间的常微分方程组,再应用龙格-库塔法求解,建立了快速求解雾滴干燥模型的方法,与某特殊条件下解析解的比较表明,前述方法准确、可靠。将其应用于实际雾滴内浓度、温度变化过程的求解,结果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干燥 NAVIER-STOKES方程 第三类边界条件 中心差分 龙格-库塔法
下载PDF
重油催化裂化反应历程数值模拟 Ⅱ.重油催化反应历程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湘波 侯栓弟 +2 位作者 龙军 朱丙田 张占柱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14,共6页
采用流动反应耦合模型模拟了提升管反应器内的重油催化裂化过程。结果表明,重油催化裂化反应主要发生在喷嘴附近,在该区域有45%(质量分数,下同)的重油转化为汽油和柴油。在距喷嘴12 m处,重油转化率达到70%左右;随着管内反应区与喷嘴之... 采用流动反应耦合模型模拟了提升管反应器内的重油催化裂化过程。结果表明,重油催化裂化反应主要发生在喷嘴附近,在该区域有45%(质量分数,下同)的重油转化为汽油和柴油。在距喷嘴12 m处,重油转化率达到70%左右;随着管内反应区与喷嘴之间距离的增加,汽油产率逐渐上升,但距喷嘴12 m以远的反应区内,汽油产率基本保持不变。从汽油组成的变化来看,汽油中烯烃的质量分数随着提升管内反应区与喷嘴之间距离的增加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由喷嘴区域的60%降至提升管出口位置的42%左右;汽油中烷烃含量则一直呈增加趋势,而汽油中环烷烃和芳烃含量变化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化催化裂化 数值模拟 计算流体力学(CFD)
下载PDF
发酵法生产甘油中的变温技术
11
作者 谢东明 刘德华 +3 位作者 张岩 朱丙田 刘永强 刘天中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3-14,23,共3页
在甘油发酵初期 ,采用 30℃的温度促进细胞生长 ;随后采用 40℃的温度促进甘油的产出。与传统的 35℃恒温发酵相比 ,在摇瓶及 15L气升式反应器中采用变温发酵 ,最终甘油的产率分别提高 2 8.7% ,34.0 %。
关键词 甘油 发酵 温度变化 生产 变温技术
下载PDF
液化石油气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庚鸿 朱振兴 +1 位作者 胡立峰 朱丙田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7-71,共5页
介绍了液化石油气(LPG)中含硫化合物的种类及其危害,并指明了脱硫的必要性。分别介绍了脱硫化氢、脱硫醇、脱羰基硫以及脱硫醚的常用技术,重点对比了几种常见脱硫醇技术(Merox抽提-氧化技术、纤维膜法脱硫技术、吸附脱硫技术、催化氧化... 介绍了液化石油气(LPG)中含硫化合物的种类及其危害,并指明了脱硫的必要性。分别介绍了脱硫化氢、脱硫醇、脱羰基硫以及脱硫醚的常用技术,重点对比了几种常见脱硫醇技术(Merox抽提-氧化技术、纤维膜法脱硫技术、吸附脱硫技术、催化氧化-吸附法脱硫技术、络合脱硫技术以及等离子体法脱硫技术)的优缺点。对未来LPG脱硫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即需结合多种技术联合进行脱硫,利用各自技术的优势,在高效脱除LPG中硫化物的同时确保技术节能环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石油气 脱硫技术 Merox抽提-氧化技术 纤维膜法脱硫 催化氧化-吸附法脱硫
原文传递
催化裂化填料式汽提器效率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苏 任鹏 +1 位作者 朱丙田 侯栓弟 《广州化工》 CAS 2009年第9期192-195,共4页
针对新型导向板式填料汽提结构,实验考察了填料结构参数—导向板倾斜角、导向板间距、填料间距及填料组间距对汽提效率的影响。和改进的盘环形挡板结构相比,填料式汽提器在汽提效率、处理量、操作稳定性以及操作弹性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 针对新型导向板式填料汽提结构,实验考察了填料结构参数—导向板倾斜角、导向板间距、填料间距及填料组间距对汽提效率的影响。和改进的盘环形挡板结构相比,填料式汽提器在汽提效率、处理量、操作稳定性以及操作弹性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相同操作条件下汽提效率可提高约25%,处理量可提高约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料式汽提 催化裂化 流化床
下载PDF
气体类型对FCC汽提器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14
作者 张永民 刘朋博 +3 位作者 王蒙 陈政 朱丙田 朱振兴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0-146,共7页
在催化裂化装置中,汽提器的作用是使用水蒸汽置换出吸附在颗粒内孔以及夹带在颗粒之间的不同种类的烃类分子。传统汽提器研究中大多都使用较轻的氢气或氦气作为示踪气体,利用测得的模拟汽提效率作为评价不同汽提器性能的指标。为了考察... 在催化裂化装置中,汽提器的作用是使用水蒸汽置换出吸附在颗粒内孔以及夹带在颗粒之间的不同种类的烃类分子。传统汽提器研究中大多都使用较轻的氢气或氦气作为示踪气体,利用测得的模拟汽提效率作为评价不同汽提器性能的指标。为了考察汽提器处理不同吸附特性气体时的表现,在一套大型冷模实验装置中,采用吸附能力依次增强的3种示踪气体——He、CO_(2)、R22,分别考察两种不同类型汽提器的模拟汽提效率。结果表明气体吸附特性对汽提器性能具有显著影响,随着示踪气体在分子筛催化剂上吸附能力的增强,测得的汽提效率显著下降,提高表观气速和采用高效内构件对提高汽提效率的效果明显减弱;对于吸附能力强的示踪气体,采用高效填料内构件提高汽提效率的相对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汽提器 汽提效率 流化床 实验
下载PDF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气相烯烃聚合反应器模拟综述
15
作者 韩颖 张同旺 +1 位作者 朱丙田 武雪峰 《工业催化》 CAS 2015年第4期272-276,共5页
气相聚合过程以流化床为核心反应器,其混合、传递和化学反应过程规律对工艺研发具有指导意义。计算流体力学是一种模拟流体流动的方法,可节省大量人力和物力并提供更全面的反应过程信息,在气固流态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基于计算流体力... 气相聚合过程以流化床为核心反应器,其混合、传递和化学反应过程规律对工艺研发具有指导意义。计算流体力学是一种模拟流体流动的方法,可节省大量人力和物力并提供更全面的反应过程信息,在气固流态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流态化模拟的难点在于如何建立能够恰当描述颗粒团聚过程的曳力模型,关于热量传递甚至聚合反应过程的模拟工作都是基于此发生的。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高,研究工业尺度的流化床反应器以及由粒径分布而带来的传递过程的影响可能成为模型广度及深度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动力学 计算流体力学 气相烯烃聚合 曳力模型 热量传递
下载PDF
废旧地膜分选技术研究进展
16
作者 陈锟 韩月阳 +1 位作者 韩颖 朱丙田 《当代石油石化》 CAS 2024年第6期37-42,共6页
地膜覆盖技术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抗旱能力具有显著效果,但废旧地膜的处理问题日益凸显,有效分离废旧地膜与杂质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至关重要。文章梳理了当前国内外废旧地膜分选技术的进展,该技术主要包括:风力分选、负压分选、滚... 地膜覆盖技术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抗旱能力具有显著效果,但废旧地膜的处理问题日益凸显,有效分离废旧地膜与杂质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至关重要。文章梳理了当前国内外废旧地膜分选技术的进展,该技术主要包括:风力分选、负压分选、滚筒筛分选、水洗分选和多级分选等,其中风力分选和负压分选技术,因其高效环保而备受关注。同时,还探讨了利用数值模拟技术优化膜秆分离装置参数,梳理了我国在农用薄膜领域的相关政策与标准,并就如何完善回收体系和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地膜 秸秆 尘土 分选技术 回收
下载PDF
一种新型下行管入口结构流体力学性能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丙田 汪燮卿 +2 位作者 候栓弟 许克家 钟孝湘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9-194,共6页
提出了一种新型下行管入口结构,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对这种下行管入口结构的流体动力学进行数值模拟。对气固两相流采用双流体模型,其中采用颗粒动理学模型描述固相粘度和固相压力。模拟结果表明新型下行管入口区相对周围其它区域为负压... 提出了一种新型下行管入口结构,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对这种下行管入口结构的流体动力学进行数值模拟。对气固两相流采用双流体模型,其中采用颗粒动理学模型描述固相粘度和固相压力。模拟结果表明新型下行管入口区相对周围其它区域为负压区,气固初始接触区的流体被抽吸进入下行管。下行管入口段颗粒浓度在径向上的分布呈中心高、边壁低的分布,随着轴向位置的增加,颗粒逐渐向边壁方向扩散,使得颗粒浓度在径向上分布趋向均匀。气固初始接触区颗粒浓度相对较高。颗粒在下行管中运动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加速段、减速段和恒速段,这与气固并流接触入口结构的颗粒运动历程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行管入口结构 下行管反应器 气固两相流 计算流体力学 颗粒动理学
原文传递
提升管反应器FCC汽油催化转化过程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福安 龙军 +2 位作者 侯栓弟 朱丙田 张占柱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3-128,共6页
在汽油催化转化反应动力学模型和气-固两相流模型的基础上,将流动、传热、反应综合考虑,建立了催化裂化汽油催化转化提升管反应器的反应-流动耦合模型。模拟结果与中型实验提升管出口数据吻合较好。数值模拟了提升管反应器内气相组成、... 在汽油催化转化反应动力学模型和气-固两相流模型的基础上,将流动、传热、反应综合考虑,建立了催化裂化汽油催化转化提升管反应器的反应-流动耦合模型。模拟结果与中型实验提升管出口数据吻合较好。数值模拟了提升管反应器内气相组成、温度分布、速度分布沿提升管高度变化,以及提升管出口产品产率随温度和剂油比的变化情况,模拟结果反应了其变化规律,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流动反应模型 催化转化反应 提升管反应器 催化裂化汽油
原文传递
催化裂化汽提器的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9
作者 任鹏 朱丙田 +1 位作者 候栓弟 许克家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49-452,共4页
提出了一种新型填料式汽提器,并采用气固双流体模型模拟了新型汽提器和传统汽提器内气固流体流动行为。模拟结果显示新型填料式汽提器在改善颗粒流动,提高颗粒分布均匀性和汽提器空间利用率方面要优于传统盘环挡板汽提器。
关键词 汽提器 流态化 气固两相流 计算流体力学 颗粒动理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