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居里面深度对中国东北部大地热流的研究
1
作者 邱楠生 许晴 +2 位作者 朱传庆 宋佳霖 李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0-691,共12页
大地热流值是表征地球热状态的重要参数,也是进行深部地温预测和评价一个地区地热资源的最基本数据。受钻孔测温的影响,盆地外的无钻孔测温地区缺少实测的大地热流值。目前的热流分布图都是依据相邻盆地的实测值进行插值绘制的,无钻孔... 大地热流值是表征地球热状态的重要参数,也是进行深部地温预测和评价一个地区地热资源的最基本数据。受钻孔测温的影响,盆地外的无钻孔测温地区缺少实测的大地热流值。目前的热流分布图都是依据相邻盆地的实测值进行插值绘制的,无钻孔区热流值可信度较低。由于岩石居里点与温度密切相关,可以通过居里面深度来研究地表热流值。本文依据东北地区现有的居里面深度分布图,结合实测的岩石热导率、岩石生热率数据和相应的地壳分层状况,计算了东北地区的大地热流值,重新绘制了中国东北地区精细的大地热流分布图。东北地区整体大地热流处于42.5~95 mW/m~2之间,热流高值位于五大连池及敦化-密山断裂带海龙—牡丹江一带,松辽盆地内部、小兴安岭和长春-延吉缝合带也有局部的高热流值。热流高值与居里面隆起区域有较高的一致性,即居里面隆起处热流较高,而坳陷区热流较低。本次研究填补了中国东部地区热流实测值空白,为该区深部地温预测和地热资源评价提供了更加准确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里面 大地热流 岩石热导率 岩石生热率 地热资源
下载PDF
松辽盆地岩石热导率柱及古地温场分布特征
2
作者 唐博宁 邱楠生 +5 位作者 朱传庆 常健 李潇 黄越 杨俊生 付秀丽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5,共10页
盆地古温度场与地热、油气资源的形成演化密不可分。为明确松辽盆地关键时期的古地温场特征,以实测的269块样品热导率和汇编的前人数据为基础建立热导率柱,并以镜质体反射率Rran为约束进行多口单井的埋藏史-热史模拟。结果显示,松辽盆... 盆地古温度场与地热、油气资源的形成演化密不可分。为明确松辽盆地关键时期的古地温场特征,以实测的269块样品热导率和汇编的前人数据为基础建立热导率柱,并以镜质体反射率Rran为约束进行多口单井的埋藏史-热史模拟。结果显示,松辽盆地平均热导率为1.79 W/(m·K),热导率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上部地层中增大的速率大于下部。热导率随地层年龄增大而增大。松辽盆地北部Rran主要在0.8%~1.6%,齐家古龙凹陷Rran最大。埋藏史-热史表明,白垩系青山口组地层在明水组末期达到最大古地温,然后至今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古地温场平面分布显示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地层在大部分地区的最大古地温达到120℃以上,显著高于现今地温场。青山口组从沉积后进入盆地热沉降发育阶段,随着古埋深的增加,古地温逐渐增至最大。此时较高的古地温条件能够促进页岩油气的成熟。明水组末期受古太平洋板块运动影响,发生了显著的抬升冷却事件,在冷却过程中温度梯度降低幅度较小的地区形成了地热温度条件有利区。研究成果可为松辽盆地地热、油气资源的形成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古地温场 热导率 镜质体反射率 埋藏史-热史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干热岩开发利用前景评估——基于开采优化数值模拟的认识
3
作者 江晓雪 朱传庆 +2 位作者 丁蕊 谢芳 邱楠生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103,共11页
渤海湾盆地的大地热流高,5000 m埋深地层平均温度为175℃,热储岩性以低孔低渗的变质岩、火成岩为主,具备形成干热岩资源的条件。基于大地热流、岩石热导率、生热率等热参数,利用COMSOL软件建立三维水热耦合的干热岩开采模型、分析不同... 渤海湾盆地的大地热流高,5000 m埋深地层平均温度为175℃,热储岩性以低孔低渗的变质岩、火成岩为主,具备形成干热岩资源的条件。基于大地热流、岩石热导率、生热率等热参数,利用COMSOL软件建立三维水热耦合的干热岩开采模型、分析不同井间距、注采速率、布井方式等差异开采方案下在100 a内对热储层温度的影响随开发时间的变化,选取最优方案并估算干热岩资源。结果表明:注采速率一定时,随着开采时间的增加,开采井水温度下降速率与井间距成反比;当注采井间距一定时,注采速率越大,开采井水温度下降越快,发生“热突破”的时间越早;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两采两注”布井方案比“一采一注”布井方案获得的热量更多,开采效率更高。基于上述认识,确定研究区最优开采方案为:年限50 a、井间距400 m、注采量90 m^(3)/h、“两采两注”方式。此方案下,可获得开采井水平均温度为172℃,对应全渤海湾盆地可采资源量为3.28×10^(19)J/a。以河北任丘市为例,按照民用住宅热负荷指标100 W/m^(2)计算,利用最优方案进行干热岩的开采,仅需157.75 km^(2)干热岩有利区即可满足全市居民供暖需求。因此,开发利用研究区干热岩资源,可增强华北地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能源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数值模拟 有利区圈定 开发方案优化 地热资源估算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构造带巴什基奇克组地层水化学特征及流体成因 被引量:1
4
作者 朱传庆 徐同 +3 位作者 邱楠生 张海祖 王祥 王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0-261,共12页
地层水化学特征及流体成因的分析对油气成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的地层水化学特征及流体成因的研究有助于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构造特征复杂,地层水化学特征及流体系统缺乏系统研究... 地层水化学特征及流体成因的分析对油气成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的地层水化学特征及流体成因的研究有助于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构造特征复杂,地层水化学特征及流体系统缺乏系统研究。为了明确克拉苏构造带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流体系统,对地层水的溶解性总固体(TDS)、离子比例系数及压力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克拉苏构造带地层水以高TDS的卤水为主(平均值为154.92 g/L),按照苏林分类主要为CaCl_(2)型,按照舒卡列夫分类为Cl-Na型和Cl-Na·Ca型,为典型的沉积埋藏水。地层水的脱硫系数较低(平均值小于1.2)、变质系数较高(平均值大于6),表明地层的封闭性较好,地层水经历了较强的水岩反应。参照地层压力场、岩性特征及地层水特征,将库车凹陷克拉苏构造带划分为第四系—新近系、古近系、白垩系、侏罗系及下伏地层四套流体系统。结合研究区岩性组成、构造演化特征及地层水化学特征分析,明确了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地层水的成因为白垩系原始沉积水与侏罗系烃源岩生烃时排出的有机物转化流体、沉积水及古近系膏盐层高盐度流体的混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水 水文地球化学 流体系统 巴什基奇克组 克拉苏构造带
下载PDF
能源转型与碳中和背景下的地热学教学体系建设
5
作者 朱传庆 邱楠生 +1 位作者 常健 黄永辉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第34期1-5,共5页
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和包括地热能在内的新能源发展政策。在地热资源研究的热潮及地热能产业良好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能源类高校有必要对地热学教育提高重视,加强地热地质专业化人才培养。依托地热地质学方面的科研、教学优势,... 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和包括地热能在内的新能源发展政策。在地热资源研究的热潮及地热能产业良好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能源类高校有必要对地热学教育提高重视,加强地热地质专业化人才培养。依托地热地质学方面的科研、教学优势,及时把握新能源教育的发展机遇,在原有“地热学”课程和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从理论教学和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教师团队和产学研一体化建设、课程思政教育等方面系统地建立地热学教学体系。所取得的建设成果为学校新时代清洁能源人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可为能源类高校进行新能源教学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地热资源 地热学 教学体系 产学研一体化
下载PDF
水利工程河道生态护坡施工要点
6
作者 朱传庆 张丽娟 《水上安全》 2024年第1期70-72,共3页
本文旨在探讨水利工程中河道生态护坡施工的要点,以保护河道生态环境和维护工程的稳定性。通过对相关文献和案例的研究,总结了有效的施工方法和措施,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水利工程 河道生态 护坡施工 要点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岩石热导率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潇 朱传庆 +2 位作者 邱楠生 唐博宁 付秀丽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0-78,I0001-I0010,共19页
本次研究采用瞬态平面源法对松辽盆地北部76个钻孔的263个岩心样品进行了岩石热导率测试。岩心的实测热导率集中在0.58~3.00 W/(m·K)之间,平均为(1.77±0.64)W/(m·K);泥岩、粉砂岩、砂岩、砾岩平均热导率分别为(1.30±... 本次研究采用瞬态平面源法对松辽盆地北部76个钻孔的263个岩心样品进行了岩石热导率测试。岩心的实测热导率集中在0.58~3.00 W/(m·K)之间,平均为(1.77±0.64)W/(m·K);泥岩、粉砂岩、砂岩、砾岩平均热导率分别为(1.30±0.39)W/(m·K)、(1.89±0.64)W/(m·K)、(1.91±0.37)W/(m·K)、(2.18±0.57)W/(m·K);变质岩、火成岩平均热导率分别为(2.75±0.67)W/(m·K)、(2.70±0.45)W/(m·K)。碎屑岩和凝灰岩热导率整体上呈现出随着埋深和地层年龄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而砾岩和变质岩变化趋势不明显。分析了压实成岩作用、砂岩的矿物含量和岩石的变质作用对岩石热导率造成的影响。通过饱水测量获得了原位热导率,对岩心的原位导热系数进行了修正。最后建立了松辽盆地北部地层热导率柱,可以为研究区的热流计算、深部地温场建模、盆地热史恢复等提供地层热导率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热导率 饱水校正 地层热导率柱 松辽盆地北部
下载PDF
河间潜山地热资源开发方案数值模拟 被引量:2
8
作者 丁蕊 朱传庆 +3 位作者 曹倩 方朝合 杨亚波 江晓雪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8-256,共9页
古潜山地热资源具备岩溶孔隙发育程度高、热储面积厚度大、地热水储量大的优点。冀中坳陷内古潜山分布密集且地热资源丰富,河间潜山位于冀中坳陷饶阳凹陷中东部,具有良好的地热地质条件,开发潜力巨大。本文基于河间潜山及其周缘地区测... 古潜山地热资源具备岩溶孔隙发育程度高、热储面积厚度大、地热水储量大的优点。冀中坳陷内古潜山分布密集且地热资源丰富,河间潜山位于冀中坳陷饶阳凹陷中东部,具有良好的地热地质条件,开发潜力巨大。本文基于河间潜山及其周缘地区测井资料、岩石热物性并进行了计算,发现其地温梯度为29.8℃/km到44.5℃/km之间,平均值为40.7℃/km。大地热流值介于64.8~80.6 mW/m^(2)之间,平均值为73.4 mW/m^(2)。通过水热耦合模拟方法模拟选定的地热资源有利区的温度变化,结果发现河间潜山合理的开采井距为800 m,合理开采量为60 L/s,回灌温度为35℃,总可开采量为6.32×10^(16)J,单年可开采量为6.32×10^(14)J,可供暖面积为1.22×10^(6)m^(2),对于冀中坳陷潜山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开发 数值模拟 地温场 潜山 河间
下载PDF
深部含水层储热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黄永辉 杨俊生 +1 位作者 朱传庆 孔彦龙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9-247,共9页
深部含水层储热系统,是一种以深部含水层介质为载体的“地热+”多能互补储/供能系统。该系统可将各种形式的能量储存于地下并按需求取出加以利用,能够弥补能源供需的时空分布的不平衡,是综合利用多种可再生能源,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 深部含水层储热系统,是一种以深部含水层介质为载体的“地热+”多能互补储/供能系统。该系统可将各种形式的能量储存于地下并按需求取出加以利用,能够弥补能源供需的时空分布的不平衡,是综合利用多种可再生能源,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深部含水层储热是一种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方式。传统的水热型地热资源开采,受限于地热尾水回灌导致的热突破,热田寿命有限。而利用深部含水层储能,不但可以增强热储能力,而且能够延长热田寿命。本研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表明,与传统的水热型地热系统相比,通过采取深部含水层储热技术,在相同开采流量下,可以提升单井供热能力20%。其储热效率可以达到60%~90%,能够保证更高的地热能提取率;同时,与传统水热型地热井寿命受限于热突破时间的情况不同,深部含水层储热系统可以延长地热井寿命,实现可持续开采。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的方法进一步评估了不同参数对深部含水层储热性能的影响。通过参数研究发现,储层渗透率和储热温度等是影响储热能力和效率的关键参数。本研究为后续开展深部含水层储热系统工程的设计与优化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含水层储热 地热资源 数值模拟 储热效率 OPENGEOSYS
下载PDF
华夏地块花岗岩生热率特征及其对地温场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科甫 朱传庆 《石油科学通报》 CAS 2023年第3期259-289,共31页
中国华南地区的华夏地块位于欧亚大陆东南缘,是我国重要的矿产、地热资源区。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事件,使得区内广泛分布着不同构造期花岗岩。花岗岩类在地球及其热状态的动力学和演化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其放射性衰变产生的热量是地球... 中国华南地区的华夏地块位于欧亚大陆东南缘,是我国重要的矿产、地热资源区。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事件,使得区内广泛分布着不同构造期花岗岩。花岗岩类在地球及其热状态的动力学和演化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其放射性衰变产生的热量是地球上的主要热源之一。我国高放射性产热型干热岩资源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以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热为主要热源,岩性主要为花岗岩。本文通过对华南地区花岗岩数据统计,分析了华南不同地区、不同花岗岩类型的生热率情况,总结了研究区花岗岩放射性生热特征及其与大地热流之间的关系,对认识研究区地温场主控因素及地热资源分布的宏观背景具有参考价值。本文基于华南地区1933个花岗岩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得到如下认识:(1)花岗岩生热率范围0.40~17.45μW/m^(3),平均生热率为4.46±2.66μW/m^(3),同时根据大地热流与生热率分布情况,两者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2)放射性生热元素U、Th、K的生热贡献率分别为49.45%、40.16%和10.39%,同时,U、Th浓度和Th/U比值变化较大,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3)三种类型花岗岩生热率存在差异,I型花岗岩平均生热率明显低于A型和S型花岗岩平均生热率,值为3.86±2.43μW/m^(3),A型和S型花岗岩平均生热率分别为5.55±2.91μW/m^(3)和5.00±2.58μW/m^(3);(4)利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得到华南燕山期花岗岩平均产热量为99.01×10^(5)GJ/a,折合成标准煤为3.38×10^(5)t/a,印支期花岗岩平均产热量为63.13×10^(5)GJ/a,折合成标准煤为2.15×10^(5)t/a;(5)两种地壳模型的计算表明,花岗岩在华南大地热流贡献中有着重要作用,沉积地层覆盖区域,地壳放射性生热对地表热流贡献为29.13 mW/m^(2),占总热流值的41.61%;侵入岩出露区域,地壳放射性生热对地表热流贡献为43.85 mW/m^(2),占总热流值的51.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生热率 放射性生热元素 产热量 大地热流
原文传递
峨眉山超级地幔柱对四川盆地烃源岩热演化的影响 被引量:44
11
作者 朱传庆 田云涛 +4 位作者 徐明 饶松 袁玉松 赵永庆 胡圣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9-127,共9页
四川盆地的构造、热演化与峨眉山超级地幔柱有密切关系.峨眉山超级地幔柱对四川盆地中二叠统之下的烃源岩热演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四川盆地热历史恢复的基础上,研究了峨眉山超级地幔柱对盆地内烃源岩,特别是中二叠统之下的古生界烃... 四川盆地的构造、热演化与峨眉山超级地幔柱有密切关系.峨眉山超级地幔柱对四川盆地中二叠统之下的烃源岩热演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四川盆地热历史恢复的基础上,研究了峨眉山超级地幔柱对盆地内烃源岩,特别是中二叠统之下的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中二叠统及下伏烃源岩的热演化受中晚二叠世发生在盆地西南方向的峨眉山超级地幔柱的影响巨大,且具地区差异性.即在靠近峨眉山地幔柱中心的地区,有机质迅速成熟并达到其成熟度的最高值(以H1井为代表),古生界烃源岩迅速进入过成熟,此后未有二次生烃;而远离峨眉山地幔柱的盆地大部分地区,古生界烃源岩在二叠纪以来具有多次生烃过程.中生界烃源岩热演化,主要和前陆盆地阶段的构造过程包括前陆沉积和断裂的逆冲推覆等相关.在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演化史的基础上,从盆地热史和烃源岩热演化的角度指出了下二叠统及之下烃源层在四川盆地不同地区油气勘探中的不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热演化 镜质休反射率 古热流法 峨眉山超级地幔柱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利用古温标恢复四川盆地主要构造运动时期的剥蚀量 被引量:47
12
作者 朱传庆 徐明 +3 位作者 单竞男 袁玉松 赵永庆 胡圣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68-1277,共10页
地层剥蚀量是沉积盆地埋藏史和热史重建中一个关键的参数。本文利用石油钻井的系统古温标(Ro)资料,并结合多种恢复方法,得出四川盆地主要构造运动时期的剥蚀量。研究表明加里东期,川东南剥蚀量较大,达2000m。东吴运动时期,川西南、川东... 地层剥蚀量是沉积盆地埋藏史和热史重建中一个关键的参数。本文利用石油钻井的系统古温标(Ro)资料,并结合多种恢复方法,得出四川盆地主要构造运动时期的剥蚀量。研究表明加里东期,川东南剥蚀量较大,达2000m。东吴运动时期,川西南、川东南等距二叠纪玄武岩喷发区较近地区的剥蚀量较大,分别在260~450m和800~900m;印支早期盆地整体遭受了抬升剥蚀作用,剥蚀厚度为100~500m。印支中、晚期龙门山地区褶皱剥蚀,H1、Y1等钻井该时期的地层剥蚀量超过2000m。燕山期周缘山系的继续隆升造成山前大范围地区的剥蚀;喜山期盆地周缘钻井的剥蚀量较大,在2000m左右,而早期古隆起上的钻井如GJ、J13、Z12等钻井的地层剥蚀量则较小,在1000m左右。可见,四川盆地不同地质时期及不同构造区位的剥蚀厚度都不尽相同,这一时空差异反映了构造运动对该区的差异影响。这一研究也表明,以系统的古温标资料(Ro)为基础,针对不同地质情况选用适当的反演方法并结合多种反演方法,能有效地恢复钻井在不同时期的剥蚀量。上述四川盆地各时期剥蚀地层厚度的恢复,对研究该区的构造、沉积和油气演化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质体反射率 古热流法 剥蚀量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北京西山寒武系层序地层 被引量:17
13
作者 朱传庆 罗杨 +2 位作者 杨帅 李金武 陈建强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0-130,共11页
为了使北京西山地质学方面的研究更为全面,并为其他地区寒武系的研究提供对比,以北京西山地区出露的寒武纪地层为根据,进行了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方面的研究。该区寒武纪地层多为碳酸盐岩,岩石类型以各种灰岩及白云岩为主。按照层序地层... 为了使北京西山地质学方面的研究更为全面,并为其他地区寒武系的研究提供对比,以北京西山地区出露的寒武纪地层为根据,进行了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方面的研究。该区寒武纪地层多为碳酸盐岩,岩石类型以各种灰岩及白云岩为主。按照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工作方法,结合区域层序界面特征把该区寒武系划为16个三级层序,其中SQ1-SQ3为Ⅰ型层序,Ⅱ型层序则较为发育,SQ4-SQ16都为Ⅱ型层序。研究区寒武系属于典型的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由于寒武纪研究区内地形地势平缓,构造沉降比较稳定,因而深切谷等标志不发育,所有层序都缺失低水位体系域(LST)或陆架边缘体系域(SMST)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西山 寒武系 层序地层 沉积环境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构造-热演化:来自镜质体反射率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的约束 被引量:19
14
作者 朱传庆 邱楠生 +2 位作者 曹环宇 刘一锋 江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4-104,共11页
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o)和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数据,对四川盆地东部不同地区的古地温梯度、古热流、剥蚀量进行了研究。AFT模拟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东部在晚白垩世早期(100~80 Ma)开始抬升,抬升剥蚀过程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且不同地区存在差异... 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o)和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数据,对四川盆地东部不同地区的古地温梯度、古热流、剥蚀量进行了研究。AFT模拟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东部在晚白垩世早期(100~80 Ma)开始抬升,抬升剥蚀过程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且不同地区存在差异:以约30 Ma为界,重庆北碚地区表现为两期冷却,先期冷却缓慢,后期冷却迅速;川东北持续的冷却过程虽有波动但冷却速率差别较小。依据重建的最高古地温剖面恢复了侏罗系顶部不整合面的剥蚀量,川东北普光地区剥蚀量在2.45~2.85km,鄂西渝东地区齐岳山复背斜北部剥蚀量较大,达3.65km,齐岳山复背斜南部剥蚀量2.67km,川东南地区剥蚀量2.05km。研究区的构造热演化表现为既存在抬升剥蚀又存在盆地冷却效应的双重作用:由三叠纪至今,研究区地温梯度和热流持续降低,地温梯度由30~38℃/km降低至20~23℃/km;热流由70~85mW/m2降低至50~55mW/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热演化 剥蚀量 镜质体反射率 磷灰石裂变径迹 四川盆地东部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生代地热特征与前陆盆地构造、沉积作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朱传庆 饶松 +1 位作者 徐明 胡圣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94-202,共9页
沉积盆地热体制与油气资源勘探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石油钻井的Ro数据,采用古地温梯度法恢复了四川盆地钻井的最高古地温。结果显示,四川盆地西部、川东南和川东北的钻井,顶部的剥蚀量在3700m左右,盆地中部的剥蚀量约3100m。钻井古地温... 沉积盆地热体制与油气资源勘探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石油钻井的Ro数据,采用古地温梯度法恢复了四川盆地钻井的最高古地温。结果显示,四川盆地西部、川东南和川东北的钻井,顶部的剥蚀量在3700m左右,盆地中部的剥蚀量约3100m。钻井古地温梯度在13.2~24.5℃/km之间,占热流在31.2~60.1mW/m^2之间。热流最低的钻井为L1井,最高的为W28井,前者位于川西北的龙门山前陆盆地,后者位于四川盆地南部的威远隆起。古热体制受前陆盆地发展过程中的构造、沉积作用影响,龙门山、大巴山前陆盆地具有较低的热流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质体反射率 古地温梯度 古热流前陆盆地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川西坳陷鸭子河地区基于多种古温标的钻井热史恢复 被引量:4
16
作者 朱传庆 邱楠生 +2 位作者 江强 胡圣标 张硕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660-3670,共11页
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o)、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和伊利石结晶度(IC指数)等古温标恢复了四川盆地川西坳陷的钻井热史,对比了不同温标最高古地温的恢复结果.研究表明,研究区晚白垩世至今总体表现为冷却及抬升剥蚀的过程,地温梯度由约26... 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o)、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和伊利石结晶度(IC指数)等古温标恢复了四川盆地川西坳陷的钻井热史,对比了不同温标最高古地温的恢复结果.研究表明,研究区晚白垩世至今总体表现为冷却及抬升剥蚀的过程,地温梯度由约26℃·km^-1降低至约22℃·km^-1,剥蚀量约1.3~1.9km.约80 Ma以来开始抬升剥蚀,40—2.5 Ma经历了一个热平静期,第四纪存在一定的增温,地温梯度增高约5℃·km^-1.三种古地温恢复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相对于镜质体反射率(Ro)和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等成熟古温标,伊利石结晶度作为有机质成熟度指标和沉积岩古温标的应用处于定性分析阶段,该指标的热演化模型仍需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质体反射率 磷灰石裂变径迹 伊利石结晶度 热史恢复 川西坳陷
下载PDF
川东南地区古生界主要页岩层系热演化 被引量:5
17
作者 朱传庆 饶松 +3 位作者 袁玉松 王强 邱楠生 胡圣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34-839,共6页
在研究区热流史和地层埋藏史的基础上,对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的热演化进行了模拟。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烃源岩在早志留世开始生油并进入生油高峰,在中志留世至早二叠世生烃缓慢并一度停滞,中三叠世进入湿气阶段,早侏罗世进... 在研究区热流史和地层埋藏史的基础上,对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的热演化进行了模拟。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烃源岩在早志留世开始生油并进入生油高峰,在中志留世至早二叠世生烃缓慢并一度停滞,中三叠世进入湿气阶段,早侏罗世进入干气阶段,干酪根主生气期为中三叠世—早白垩世。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烃源岩在二叠纪开始生油,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中期为干酪根主生气阶段,晚侏罗世早期—晚白垩世早期为油裂解生气阶段。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是川东南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最有利目的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界页岩 热演化 生烃过程 川东南地区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主要断裂的地球物理特征及与天然地震的关系 被引量:10
18
作者 朱传庆 杨书江 +1 位作者 李同彬 史丽艳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685-1691,共7页
新疆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地质构造上是周围被许多深大断裂所限制的稳定地块.塔里木盆地的地震发生是盆地与造山带耦合俯冲的结果,与盆地周缘的活动性深大断裂相关,是盆地扩张使盆地与山脉的结合带不断受到挤压产生脆性破裂... 新疆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地质构造上是周围被许多深大断裂所限制的稳定地块.塔里木盆地的地震发生是盆地与造山带耦合俯冲的结果,与盆地周缘的活动性深大断裂相关,是盆地扩张使盆地与山脉的结合带不断受到挤压产生脆性破裂引起的,构成盆地中部为稳定区、而盆地周围山脉为地震频繁区的格局.塔里木盆地的活动断裂主要发育于山体与盆地的过渡地带,而近两年这6次规模比较大的地震也都发生在西昆仑和南天山的山前俯冲带,据以往统计资料,塔里木盆地内所有地震数据中的85%是分布在塔西南和西南天山的南缘区域.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塔里木盆地地震的发生与大型的断裂构造相关.断裂构造在重力、磁力等地球物理场上特征明显,深部结构又容易被大地电磁测深、地震测深等物探方法揭示.通过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可以有效地研究断裂的平面展布特征及深部结构,对于研究天然地震带的展布和地震发生机制,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断裂 地球物理 地震
下载PDF
我国地热资源产业现状及地热学教育发展前景 被引量:5
19
作者 朱传庆 邱楠生 +1 位作者 常健 饶松 《中国地质教育》 2016年第3期1-4,共4页
地热能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其勘探开发得到了当今社会的日益重视。基于对我国地热资源勘探开发和地热学研究历史和现状的分析,总结了地热资源产业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地热学学科建设的思路。高校加强与地热勘探开发单位通过合作科... 地热能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其勘探开发得到了当今社会的日益重视。基于对我国地热资源勘探开发和地热学研究历史和现状的分析,总结了地热资源产业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地热学学科建设的思路。高校加强与地热勘探开发单位通过合作科研项目,培养地热领域的研究生,在地质勘察类专业学生中适当加强地热学教育,是为地热产业培养一线技术人员的可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地热学教育 绿色能源 地热地质学
下载PDF
基于学生自主的地质学专业实践训练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传庆 常健 邱楠生 《中国地质教育》 2015年第1期106-109,共4页
地质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针对目前地学专业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动力和专业实践水平较低的现状,本文提出了基于学生自主的地质学专业实践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应从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开始,从基础知识、实验实习的... 地质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针对目前地学专业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动力和专业实践水平较低的现状,本文提出了基于学生自主的地质学专业实践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应从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开始,从基础知识、实验实习的教学改革入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发现、解决地质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促使学生主动通过实验、实习及周边生活环境中发掘专业实践训练的机会,完成将理论知识和地质实际的有机结合,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专业实践 综合训练 自主学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