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戊型肝炎高风险人群的防治进展
1
作者 朱月萍 朱传武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524-2529,共6页
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是引起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最常见病因之一。大多数HEV感染是无症状的,机体能够自发清除病毒。孕妇、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慢性肝病患者以及与HEV感染动物密切接触的人员是HEV感染的高风险人群。重组戊型肝炎疫... 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是引起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最常见病因之一。大多数HEV感染是无症状的,机体能够自发清除病毒。孕妇、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慢性肝病患者以及与HEV感染动物密切接触的人员是HEV感染的高风险人群。重组戊型肝炎疫苗HEV 239是目前唯一获批的戊型肝炎疫苗,具有短期和长期的保护效力,该疫苗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高风险人群应优先接种。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HEV可发生慢性感染。利巴韦林和干扰素是目前治疗HEV感染最常用的抗病毒药物。然而,对于利巴韦林或干扰素治疗有禁忌证或治疗无应答的患者,尚需开发安全有效的新型抗病毒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型肝炎 高风险人群 病毒性肝炎疫苗 治疗学
下载PDF
有效白蛋白浓度在慢性肝病治疗中应用的认识
2
作者 王银玲 刘昱含 朱传武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214-220,共7页
白蛋白是一种非糖基化血浆蛋白,除了增加血容量和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外,还具有转运、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功能.随着对白蛋白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研究,有效白蛋白浓度概念引入,发现在慢性肝病患者中由于白蛋白的翻译后修饰,... 白蛋白是一种非糖基化血浆蛋白,除了增加血容量和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外,还具有转运、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功能.随着对白蛋白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研究,有效白蛋白浓度概念引入,发现在慢性肝病患者中由于白蛋白的翻译后修饰,引起了结构上的改变从而使有效白蛋白浓度下降,且有效白蛋白浓度比总白蛋白更能准确地反映疾病进展,并为人血白蛋白输注提供更为准确的新指征.本文概述了白蛋白翻译后修饰与肝脏及相关疾病的临床关联性,并提供了有效白蛋白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的循证证据,以期更好指导慢性肝病的临床治疗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血白蛋白 有效白蛋白浓度 翻译后修饰 缺血修饰白蛋白
下载PDF
特殊人群HB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 被引量:10
3
作者 朱传武 王海燕 +16 位作者 方焕 汪茂荣 李平 黄利华 姚悦萍 柳龙根 邵幼林 谭友文 熊清芳 杨永峰 赵卫峰 陈良云 潘修成 任劲松 祁丹 易建华 沈贵月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1591-1597,共7页
编者按慢性乙型肝炎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超过1/3的人口感染过HBV,其中3.5亿为慢性感染者.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比1992年的9.75%... 编者按慢性乙型肝炎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超过1/3的人口感染过HBV,其中3.5亿为慢性感染者.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比1992年的9.75%有了显著的下降.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疾病进展,但对于HBV感染的特殊人群如何进行抗病毒治疗更应该受到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1)抗病毒是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毒治疗 HBV感染 一般人群 慢性乙型肝炎 HBSAG携带 公共卫生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 人类健康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对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大鼠病证模型血常规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4
作者 朱传武 彭康 佟丽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4期706-709,共4页
目的:复制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大鼠模型,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其血常规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用仪器分析法检测血常规,用LIANG-100型血液黏度计测定血液流变性指标。结果:①对血常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对照组白细胞显著升高(... 目的:复制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大鼠模型,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其血常规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用仪器分析法检测血常规,用LIANG-100型血液黏度计测定血液流变性指标。结果:①对血常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对照组白细胞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组白细胞显著降低(P<0.01,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红细胞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组红细胞显著升高(P<0.01,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高、低剂量组血红蛋白显著降低(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组血红蛋白胞显著升高(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高、低剂量组血小板显著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组血红蛋白胞显著升高(P<0.01,P<0.05)。②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各指标均显著升高(P<0.001~0.05);与模型组比较,除高剂量组对5 s-1、30 s-1切变率时的全血黏度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P<0.001~0.05)。对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组均显著降低(P<0.001~0.05);中剂量组显著低于高剂量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可提高免疫机能,改善气虚血瘀和能量代谢,改善循环功能,并具有明显的活血化瘀作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方补气活血作用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中风后遗症 气虚血瘀 血常规 血液流变性
下载PDF
干扰素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分泌IL-12中的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朱传武 钱峰 +7 位作者 王海燕 李明 常建国 张雪华 许克玲 王勇平 高胜兰 童福易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7-79,共3页
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CHB)患者对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Cs)分泌IL - 12的影响。采集并分离2 3例干扰素治疗前、后CHB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在rhIL - 4和rhGM -CSF的作用下培养 10天 ,收集上清液检测IL - 12的水平 ,以 8例健康... 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CHB)患者对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Cs)分泌IL - 12的影响。采集并分离2 3例干扰素治疗前、后CHB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在rhIL - 4和rhGM -CSF的作用下培养 10天 ,收集上清液检测IL - 12的水平 ,以 8例健康人作为对照。干扰素治疗前患者DCs分泌IL - 12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治疗 4个月时DCs的分泌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增加 (P <0 0 5 )。进一步分析发现 ,治疗后IL - 12的水平仅在完全应答组较治疗前显著性增加 (P <0 0 1)。提示CHBDCs分泌IL - 12的水平低下 ,干扰素治疗可以促进DCs产生IL -1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外周血 树突状细胞 IL-12分泌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水煎剂中黄芪甲苷 阿魏酸 多糖的含量测定 被引量:8
6
作者 朱传武 彭康 佟丽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3期476-478,共3页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水煎剂中黄芪甲苷、阿魏酸、多糖的含量测定,并作为该方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黄芪甲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阿魏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多糖采用苯酚—硫酸法。结果:黄芪甲苷在0.24-6.00μg与峰面积积...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水煎剂中黄芪甲苷、阿魏酸、多糖的含量测定,并作为该方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黄芪甲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阿魏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多糖采用苯酚—硫酸法。结果:黄芪甲苷在0.24-6.00μg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100.79%。阿魏酸在0.08-0.24ug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101.76%。多糖测得的平均回收率为102.80%。结论:黄芪甲苷、阿魏酸的含量测定,可作为补阳还五汤的质量控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黄芪甲苷 阿魏酸 多糖
下载PDF
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大鼠模型脑组织和血清钠、钾、钙、镁离子含量及脑组织和红细胞膜ATP酶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朱传武 彭康 许文学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55-58,共4页
目的对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大鼠模型脑组织和血清钠、钾、钙、镁离子含量及脑组织和红细胞膜上钠、钾、钙、镁、钙镁 ATP 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建立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大鼠模型,采用原子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大鼠模型脑组织和血清钠、钾、钙... 目的对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大鼠模型脑组织和血清钠、钾、钙、镁离子含量及脑组织和红细胞膜上钠、钾、钙、镁、钙镁 ATP 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建立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大鼠模型,采用原子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大鼠模型脑组织和血清钠、钾、钙、镁离子含量,采用定磷法测定脑组织和红细胞膜上钠钾、钙、镁、钙镁 ATP 酶活性。结果刺激组符合中医“气虚血瘀”证候。刺激组脑组织钠离子显著高于正常组和非刺激组(P<0.01);而血钠显著低于正常组、非刺激组(P<0.05,P<0.01),血钾显著低于非刺激组(P<0.01),血钙、血镁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P<0.01);脑组织镁 ATP 酶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红细胞钙 ATP 酶显著低于正常组和非刺激组(P<0.05),红细胞镁、钙镁 ATP 酶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能量代谢障碍和血液中离子紊乱可能是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大鼠模型形成的部分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遗症 气虚血瘀 模型 ATP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疗效与CD28阳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关系 被引量:2
8
作者 朱传武 罗端德 +2 位作者 曾令兰 高勇 李淑莉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51-252,共2页
探讨干扰素疗效与慢性乙肝患者CD2 8阳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s)的关系。分离 32例慢性乙肝患者及 8例正常对照PBMCs,以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2 8+ PBMCs,结果显示慢性乙肝患者在干扰素治疗前和结束时CD2 8+ PBMCs均较正常... 探讨干扰素疗效与慢性乙肝患者CD2 8阳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s)的关系。分离 32例慢性乙肝患者及 8例正常对照PBMCs,以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2 8+ PBMCs,结果显示慢性乙肝患者在干扰素治疗前和结束时CD2 8+ PBMCs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 (分别为P <0 0 1及P <0 0 5 ) ;干扰素治疗结束时患者CD2 8+ PBMCs水平显著升高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 (P <0 0 1) ;抗病毒治疗 3个月后有 2 1例患者达到完全或部分应答标准 ,11例无应答 ;产生完全或部分应答组 ,在治疗前、后CD2 8+ PBMCs均相应高于无应答组 ;进一步分析表明 ,治疗前完全应答组显著高于无应答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而部分应答组虽高于无应答组 ,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研究结果提示慢性乙肝患者CD2 8+ PBMCs水平可能与患者对干扰素的应答有关 ,似可作为干扰素疗效预测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干扰素 CD28分子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颈椎病模型大鼠接受电脉冲联合中药敷贴:活血化瘀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9
9
作者 朱传武 杨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2期5177-5182,共6页
背景:乌龙丹系国家级名老中医臧堃堂教授临床经验方,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恢复期、颈椎病等缺血性脑病,效果显著使用安全。目的:观察中药复方联合电脉冲对其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 背景:乌龙丹系国家级名老中医臧堃堂教授临床经验方,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恢复期、颈椎病等缺血性脑病,效果显著使用安全。目的:观察中药复方联合电脉冲对其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共24只,被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治疗组及模型组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制作动静力失衡型颈椎病动物模型,造模后3 d治疗组大鼠给予电脉冲联合中药治疗:将棉布经中药液浸泡后,拧至半干放置于治疗组大鼠颈部,将2块电极板覆盖其上固定电极板进行电脉冲治疗,每天20 min,20 d为1个疗程;模型组不做此处理。用血液黏度测试仪测定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用红细胞变形仪测定红细胞最大变形指数;用微量高速离心法测定红细胞压积。结果与结论:(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在1 s^(-1)、5 s^(-1)、30 s^(-1)、150 s^(-1)四种切变率下全血黏度指标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在1 s^(-1)、5 s^(-1)、30 s^(-1)、150 s^(-1)四种切变率下全血黏度指标均显著降低(P<0.01-0.05);(2)与正常组和治疗组比较,模型组血浆黏度均显著升高(P<0.01);(3)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治疗组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显著升高(P<0.01),治疗组和模型组无显著性差异;(4)治疗组红细胞压积较模型组好转但依旧显著高于正常组;(5)正常组和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6)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7)结果说明,中药复方联合电脉冲对大鼠颈椎病动物模型具有明显的活血化瘀作用,其机制与该方能使聚集的红细胞和血小板解聚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电脉冲 中药 颈椎病 动物模型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质量标准测定及对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大鼠病证模型血常规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朱传武 彭康 潘志强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2期259-262,共4页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水提物中黄芪甲苷、阿魏酸舍量的测定,作为该方的质量控制标准;复制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大鼠模型,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其血常规的影响,从而探讨补阳还五汤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补阳还五汤采...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水提物中黄芪甲苷、阿魏酸舍量的测定,作为该方的质量控制标准;复制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大鼠模型,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其血常规的影响,从而探讨补阳还五汤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补阳还五汤采用传统煎法,黄芪甲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阿魏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仪器分析法检测血常规。结果:黄茂甲苷在0.24~6.00ug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100.79%。阿魏酸在0.08—0.24ug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101.76%。对血常规有影响,可降低白细胞,升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过多血小板数目。结论:补阳还五汤可提高免疫机能,改善气虚血瘀和能量代谢,改善循环功能,黄芪甲苷、阿魏酸的含量,可作为该方的质量控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黄芪甲苷 阿魏酸 中风后遗症 血常规
下载PDF
PCR-SSCP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变异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传武 罗端德 +3 位作者 曾令兰 李淑莉 李伟 高勇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93-396,共4页
为探索一种快速、简便检测乙型肝炎病毒 (HBV)前 C区基因变异的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扩增 94例乙肝患者血清 HBV前 C区基因片断 ,阳性扩增产物用单链构象多态性 (SSCP)法进行检测 ,对具有不同特征性电泳图谱的 PCR产物再以直... 为探索一种快速、简便检测乙型肝炎病毒 (HBV)前 C区基因变异的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扩增 94例乙肝患者血清 HBV前 C区基因片断 ,阳性扩增产物用单链构象多态性 (SSCP)法进行检测 ,对具有不同特征性电泳图谱的 PCR产物再以直接测序法加以核定 ,以辨别不同图谱与野生株、变异株或野生株、变异株混合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 :有 86例患者 HBV前 C区 PCR扩增阳性 ,SSCP法检测发现有 3种常见的特征性电泳图谱 ,测序后证实 ,它们分别代表了野生株、变异株 (nt1896位 G→ A)及野生株、变异株混合感染的 SSCP图谱 ;在某些变异株图谱中 ,尚可见其它位点也存在变异 ,其中以 nt1899位 G→ A突变最为常见。提示 :以 PCR- SSCP技术检测 HBV前C区变异具有敏感性高 ,特异性强 ,简单、快捷、价廉等优点 ,而且特别适用于大样本的筛检 ,因此有应用价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乙型肝炎病毒 变异
下载PDF
过山枫乙醇提取物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及免疫机制探讨 被引量:4
12
作者 朱传武 赵志玲 +1 位作者 佟丽 彭康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2006年第5期353-356,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过山枫乙醇提取物对大鼠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模型的作用,探讨过山枫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和免疫作用机制。方法制作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模型,观察药物对其炎症、免疫系统等方面影响。结果醇提大剂量组淋巴细胞增殖作用显著... 目的通过观察过山枫乙醇提取物对大鼠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模型的作用,探讨过山枫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和免疫作用机制。方法制作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模型,观察药物对其炎症、免疫系统等方面影响。结果醇提大剂量组淋巴细胞增殖作用显著高于模型组。关节软骨内MMP-3、TIMP-1和MMP-3/TIMP-1模型组与正常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过山枫乙醇提取物具有抗炎、调节免疫的药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山枫 类风湿性关节炎 疗效 免疫机制
下载PDF
乌龙丹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传武 孙忠 +3 位作者 陈会 张源 罗柳婷 彭康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CSCD 2016年第5期397-399,共3页
目的探讨乌龙丹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作用。方法取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组以及乌龙丹组。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制备成功后5 d,取出基底动脉及周边组织,染色,分析测量基底动脉血管3个部位管... 目的探讨乌龙丹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作用。方法取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组以及乌龙丹组。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制备成功后5 d,取出基底动脉及周边组织,染色,分析测量基底动脉血管3个部位管腔周长及血管壁厚。并在镜下观察其病理切片。结果 3组大鼠脑血流量、基底动脉管径、管壁厚度测量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底动脉切片显示乌龙丹能够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结论乌龙丹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具有一定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脑血管流量,减少脑血管刺激因子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丹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大鼠
原文传递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NFα水平与HBV前C区基因变异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传武 罗端德 +4 位作者 曾令兰 李淑莉 郭劲松 李伟 高勇 《肝脏》 2001年第2期108-109,共2页
关键词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血清诊断 TNFΑ HBV 前C区基因变异
下载PDF
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大鼠模型能量代谢的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朱传武 彭康 许文学 《中医药学刊》 2004年第4期602-604,共3页
目的 :研究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大鼠模型能量代谢的变化。方法 :建立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大鼠模型 ,能量代谢方面指标选取血糖、乳酸、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毛发相对黯淡无光 ,卷曲 ,精神萎靡 ,表情惊恐 ,消痰 ,肢... 目的 :研究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大鼠模型能量代谢的变化。方法 :建立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大鼠模型 ,能量代谢方面指标选取血糖、乳酸、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毛发相对黯淡无光 ,卷曲 ,精神萎靡 ,表情惊恐 ,消痰 ,肢体无力 ,摄食减少 ,手术伤口愈合迟缓 ,结果 :SG组血糖测定采用葡萄糖氯化酶一过氧化物酶法 ;乳酸采用还原法 ;肌酸激酶采用酶藕连接测定法 ,乳酸脱氨酶采用连续检测法 (LD-L法 ) ;碱性磷酸酶采用连续性测法。符合中医“气虚血瘀”证候 ;SG组、APG组、NSG组大鼠血糖比NG组大鼠血糖低 ,差异显著 (P <0 .0 5 ) ;NSG组大鼠乳酸比NG组、SG组高 ,差异显著 (P <0 .0 1) ;SG组肌酸激酶比NG组、NSG组低 ,差异显著 (P <0 .0 5 ) ;SG组乳酸脱氢酶比NSG组低 ,差异显著 (P <0 .0 1) ;也较APG组低 ,差异显著 (P <0 .0 5 ) ;AG组碱性磷酸酶比SG组、NSG组高 ,差异显著 (P <0 .0 5 ) 。结论 :采用多因素复合方法制作的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大鼠模型 ,与中医证候比较吻合 ;同时能量代谢出现了显著障碍。从而为我们制作的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动物模型提供了进行客观评价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遗症 气虚血瘀 能量代谢 大鼠 动物模型 中医 病理学
下载PDF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分泌IL-12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朱传武 曹济生 +7 位作者 钱峰 王勇平 王海燕 常建国 张雪华 李明 许克玲 马欣 《世界感染杂志》 2003年第5期380-382,F003,共4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分泌IL-12水平的影响。方法:采集23例CHB患者和8例正常健康人的抗凝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和重组人粒细...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分泌IL-12水平的影响。方法:采集23例CHB患者和8例正常健康人的抗凝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和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培养7d使DC增殖、成熟,以加入HBsAg作为研究组,不加入HBsAg作为对照组,继续培养72h,以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L-12的水平。结果:健康研究组分泌IL-12的水平较对照组有所增加,但两者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CHB患者对照组DC分泌IL-12的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为P<0.0l和P<0.001),加入HBsAg刺激后,患者研究组:DC产生IL-12的能力提高,较无HBsAg时显著增加(P<0.05)。结论:CHB患者DC分泌IL-12的水平较低,HBsAg刺激后能显著增加IL-12的产生,这可能与CHB患者:DC不成熟、功能低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慢性乙型肝炎 外周血 树突状细胞 IL-12 CHB HBsAg 临床资料
下载PDF
干扰素抗病毒应答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3
17
作者 朱传武 钱峰 +7 位作者 王海燕 李明 张雪华 常建国 许克玲 吴妹英 罗湘蓉 沈秀娟 《抗感染药学》 2004年第2期60-63,共4页
目的:探讨干扰素抗病毒应答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功能的关系。方法:分别采集2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前和治疗满4mo时的抗凝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和重组人粒细胞-巨... 目的:探讨干扰素抗病毒应答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功能的关系。方法:分别采集2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前和治疗满4mo时的抗凝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和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培养7 d使DCs增殖、成熟。以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Cs的表型;以ELISA法检测DCs单独培养上清液中IL-12的水平;用DCs与HBsAg共同孵育,丝裂霉素C处理后,再与自体PBMCs共同培养,加入H-TDR,收集细胞测定cpm值。实验中以8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干扰素完全应答组DCs表面CD,HLA-DR和ICAM-1的表达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均为P<0.05),且CD,CD,HLA-DR和ICAM-1的增高与无应答组相比具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P<0.05、P<0.01、P<0.01和P<0.05);完全应答组DCs分泌IL-12的水平在治疗后显著增加(P<0.01);DCs的抗原提呈作用在治疗前、后,完全应答组比无应答组均显著增强(P<0.01和P<0.001),而部分应答与无应答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乙肝患者干扰素的抗病毒应答与外周血DCs的功能状态有关,干扰素能显著促进患者DCs功能的改善,进而可能增加患者对治疗的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干扰素 应答 树突状细胞
下载PDF
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病毒性肝炎 被引量:7
18
作者 朱传武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 CAS 1997年第5期262-264,共3页
目前在粘附分子家族的研究中,以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研究最为深入,本文对其在,病毒性肝炎中的表达与调节,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水平与来源,以及它们在肝炎发病中的意义等有关情况作一简介。
关键词 细胞间粘附分子 病毒性肝炎
下载PDF
拉米夫定治疗干扰素无应答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传武 罗湘蓉 +6 位作者 杨齐英 王海燕 张雪华 常建国 钱峰 朱伟 叶建忠 《抗感染药学》 2009年第1期54-58,共5页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ivudine,LMV)对干扰素治疗无应答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73例干扰素治疗无应答患者停药后改用LMV100mg,q.d,口服(研究组),同期的82例为LMV初治患者(对照组),比较两组24月治疗期间和停药6月后血...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ivudine,LMV)对干扰素治疗无应答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73例干扰素治疗无应答患者停药后改用LMV100mg,q.d,口服(研究组),同期的82例为LMV初治患者(对照组),比较两组24月治疗期间和停药6月后血液生化学、HBV血清学及其分子生物学指标的变化。结果:研究组(73例、56例和42例)与对照组(82例、63例和45例)分别完成了LMV12,18,24月的治疗,研究组和对照组停药随访6月以上的患者分别为26例、19例。在24月的治疗后,两组ALT复常率和HBV-DNA阴转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在LMV治疗6月与18月后,HBeAg的消失率与血清转换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4月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HBsAg的消失率分别为11.90%和2.22%,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而研究组和对照组HBV-YMDD的累积变异率分别为16.44%和31.71%,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停药6月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病毒学复发率分别为11.54%和21.05%,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MV对干扰素治疗无应答的慢性乙肝疗效确切,其疗效显著优于LMV初治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米夫定 干扰素 无应答 肝炎 乙型 慢性 e-抗原
下载PDF
HBV前C/C基因变异与宿主T细胞免疫的关系 被引量:23
20
作者 朱传武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 2001年第6期289-292,共4页
T细胞免疫反应对乙型肝炎患者病毒的清除有重要作用 ,乙肝病毒 (HBV)前C C基因变异不仅改变了病毒本身的生物学性状 ,也改变了宿主的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前C/C基因 细胞免疫 基因变异 T细胞免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