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红枫湖沉积物生物可利用磷分布特征及其与粒径的关系 被引量:16
1
作者 朱元荣 张润宇 +1 位作者 吴丰昌 傅平青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13-520,共8页
应用化学提取法分析了红枫湖主要出入湖河口及湖心沉积物生物可利用磷(BAP)的含量,并探讨了BAP空间分布与总磷(TP)和粒度组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各形态BAP含量顺序为:藻类可利用磷(AAP)>NaHCO3可提取磷(Olsen-P)>水溶性磷(W... 应用化学提取法分析了红枫湖主要出入湖河口及湖心沉积物生物可利用磷(BAP)的含量,并探讨了BAP空间分布与总磷(TP)和粒度组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各形态BAP含量顺序为:藻类可利用磷(AAP)>NaHCO3可提取磷(Olsen-P)>水溶性磷(WSP)>易解吸磷(RDP).沉积物柱芯中BAP迅速降低,剖面变化比TP更为明显.各形态BAP与TP显著相关,除RDP与AAP外,其它形态BAP之间也显著相关.Olsen-P是评价红枫湖沉积物磷的生物有效性的最佳指标.红枫湖沉积物颗粒组成以粘土及粉砂为主,湖心沉积物比河口粒度小.表层(0-5cm)沉积物中Olsen-P和AAP的含量与细组分(粘土)的比例呈正相关,而RDP、WSP与细组分呈负相关性,表明沉积物细组分对深水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生物可利用磷 粒径 空间分布 深水湖泊 红枫湖
下载PDF
滇池沉积物中氮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51
2
作者 朱元荣 张润宇 吴丰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78-983,共6页
采用连续分级提取法研究了滇池外海8个典型区域表层沉积物中总氮与生物有效性氮的含量分布特征,并探讨了不同形态氮释放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水环境潜在的风险.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总氮含量变化为1888.8~3155.8mg/kg,各形态氮的相对比例为残... 采用连续分级提取法研究了滇池外海8个典型区域表层沉积物中总氮与生物有效性氮的含量分布特征,并探讨了不同形态氮释放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水环境潜在的风险.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总氮含量变化为1888.8~3155.8mg/kg,各形态氮的相对比例为残渣态氮(Residual-N,46.2%~66.3%)>强氧化剂可提取态氮(SOEF-N,22.9%~42.9%)>离子可交换态氮(IEF-N,4.5%~7.5%)>弱酸可提取态氮(WAEF-N,2.2%~4.0%)>强碱可提取态氮(SAEF-N,2.7%~3.8%).生物有效性氮包括IEF-N、WAEF-N、SAEF-N和SOEF-N,海埂沉积物中生物有效性氮的含量最高,与该区域的富营养化程度相一致.其中,IEF-N的分布与上覆水体中氮的含量关系密切,SOEF-N是水体中氮的重要来源.另外,NH4+-N是IEF-N、WAEF-N及SAEF-N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蓝藻水华严重的海埂沉积物IEF-N中的NH4+-N含量相对较低,可能表明了富营养化湖泊中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与沉积物氮循环之间的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氮形态 生物有效性 滇池
下载PDF
滇池沉积物生物有效性氮和磷的分布及相互关系 被引量:19
3
作者 朱元荣 张润宇 吴丰昌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93-998,共6页
利用化学连续提取法,对滇池8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的生物有效性氮和磷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二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滇池沉积物中w(TN)和w(TP)的分布特征具有显著差异,北部和南部因磷矿开采、外源污染输入导致其值较高,中部受水动... 利用化学连续提取法,对滇池8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的生物有效性氮和磷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二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滇池沉积物中w(TN)和w(TP)的分布特征具有显著差异,北部和南部因磷矿开采、外源污染输入导致其值较高,中部受水动力影响较大则其值相对较低;沉积物中生物有效性氮和磷包括离子交换态氮和磷(IEF-N,IEF-P)、弱酸可提取态氮和磷(WAEF-N,WAEF-P)、强碱可提取态氮和磷(SAEF-N,SAEF-P)以及强氧化剂可提取态氮和磷(SOEF-N,SOEF-P)等4种形态;各生物有效性氮对总的生物有效性氮的贡献顺序依次为w(SOEF-N)(68.1%~78.8%)>w(IEF-N)(10.1%~14.9%)>w(WAEF-N)(5.8%~8.9%)≈w(SAEF-N)(5.3%~8.7%),生物有效性磷的相对含量顺序依次为w(SAEF-P)(68.6%~75.2%)>w(SOEF-P)(23.4%~30.0%)>w(WAEF-P)(0.6%~1.8%)>w(IEF-P)(0~0.1%);生物有效性氮和磷具有正相关性,二者迁移转化的趋势可能具有一致性.生物有效性氮和磷的比值分析表明,沉积物中生物有效性氮和磷的形态差异影响氮、磷的矿化和释放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生物有效性 滇池
下载PDF
紫外吸收光谱积分法分析蛋白质浓度-以碱性磷酸酶为例 被引量:12
4
作者 朱元荣 吴丰昌 林樱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845-1849,共5页
利用矿物(针铁矿,蒙脱石)和太湖沉积物吸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ase),测定吸附后上清液中剩余碱性磷酸酶浓度时发现其紫外吸收光谱发生了变化,利用传统280nm处紫外吸收法无法直接准确测定其浓度值。基于对碱性磷酸酶252~... 利用矿物(针铁矿,蒙脱石)和太湖沉积物吸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ase),测定吸附后上清液中剩余碱性磷酸酶浓度时发现其紫外吸收光谱发生了变化,利用传统280nm处紫外吸收法无法直接准确测定其浓度值。基于对碱性磷酸酶252~305nm处吸收峰面积积分方法可以消除影响,并准确分析测定碱性磷酸酶浓度。其测定结果与考马斯亮蓝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表明了该方法可以方便,快速和准确地测定此类实验中碱性磷酸酶浓度。同时,该方法还可以扩展至其他蛋白质的定量分析,甚至其他类似实验中,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方法应用单波长进行定量分析中存在的易受干扰的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吸收光谱 峰面积积分 蛋白质 碱性磷酸酶 测定
下载PDF
滇池典型陆生和水生植物溶解性有机质组分的光谱分析 被引量:53
5
作者 谢理 杨浩 +3 位作者 渠晓霞 朱元荣 张明礼 吴丰昌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2-79,共8页
应用紫外-可见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与三维荧光光谱,对采自滇池外海及湖滨农田的2种典型陆生植物(玉米、紫茎泽兰)和5种水生植物(芦苇、水红花、水葫芦、眼子菜、茭草)所提取的DOM(溶解性有机质)组分进行了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陆生与水... 应用紫外-可见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与三维荧光光谱,对采自滇池外海及湖滨农田的2种典型陆生植物(玉米、紫茎泽兰)和5种水生植物(芦苇、水红花、水葫芦、眼子菜、茭草)所提取的DOM(溶解性有机质)组分进行了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陆生与水生植物DOM的紫外-可见光谱曲线基本类似,吸光度均随波长的增加而降低.陆生植物DOM的SUVA254(单位溶解性有机碳浓度下波长254 nm处吸收系数)值大于水生植物,表明滇池外源输入的DOM腐殖化程度大于内源.植物叶中DOM的A250/A365(A250、A365分别为波长250和365 nm处的紫外吸光度比值)小于茎,表明叶中DOM的芳香性和分子量都大于茎.陆生与水生植物DOM均有相似的红外特征峰带,其中—COO-、—CH2、—CO、—OH、—NH2的特征峰明显,表明它们是构成陆生和水生植物DOM的主要官能团.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陆生植物茎的DOM中含有类富里酸物质,而叶的DOM中含有类腐殖酸物质.水生植物除了水葫芦叶的DOM中含有类腐殖酸物质外,其他样品无论茎、叶都含有类富里酸物质.除水葫芦叶外,同种植物茎的DOM中存在类色氨酸物质,而叶中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 紫外-可见光谱 傅里叶红外光谱 三维荧光光谱 滇池
下载PDF
滇池近代富营养化加剧过程的沉积记录 被引量:19
6
作者 刘勇 朱元荣 +4 位作者 弓晓峰 谢发之 廖海清 吴代赦 吴丰昌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36-1242,共7页
为认识滇池内源污染特性在湖泊环境演变过程中的变化,采集滇池北部和中心2根柱状沉积物样品,分析了TOC(总有机碳)、TN(总氮)、BSi(生物硅)及磷形态含量剖面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其与滇池富营养化历史的关系.结果表明,滇池沉积物中w(TOC)与w... 为认识滇池内源污染特性在湖泊环境演变过程中的变化,采集滇池北部和中心2根柱状沉积物样品,分析了TOC(总有机碳)、TN(总氮)、BSi(生物硅)及磷形态含量剖面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其与滇池富营养化历史的关系.结果表明,滇池沉积物中w(TOC)与w(TN)自20世纪50年代后增加显著.n(TOC)/n(TN)介于7.0~13.5之间,表明滇池内源藻类和细菌等对沉积物中有机质贡献大.滇池沉积物中w(TP)剖面变化规律反映了滇池由中营养化向富营养化过渡的过程.沉积物中w(TP)与w(TOC)呈显著相关(R=0.91,P<0.01),表明滇池外源磷的输入与生物量的增长以及蓝藻水华暴发的一致性和外源磷污染控制的必要性.滇池不同区域w(BSi)剖面变化及其与w(TOC)、w(TP)的关系表明,滇池在长期演变中,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了变化.滇池北部近年来富营养化加剧,蓝藻大量繁殖成为优势种群而导致生物群落结构单一化;而中部等地区硅藻仍保持大量增长趋势,表明藻类在该区域处于大量增长的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磷形态 生物硅(BSi) 滇池
下载PDF
滇池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估 被引量:19
7
作者 刘勇 朱元荣 +3 位作者 吴丰昌 廖海清 刘燕 施国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181-1186,共6页
采集了滇池北部和中心区域2根柱状沉积物样品,分析其常量元素(Fe、Mn、Al、Ti、Ca、K)、微量元素(Ba、Sr、Cu、Pb、Zn、V、Cd)剖面分布特征,并采用H?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典型重金属(Cd、Cu、Zn、Pb)进行了污染潜在生态... 采集了滇池北部和中心区域2根柱状沉积物样品,分析其常量元素(Fe、Mn、Al、Ti、Ca、K)、微量元素(Ba、Sr、Cu、Pb、Zn、V、Cd)剖面分布特征,并采用H?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典型重金属(Cd、Cu、Zn、Pb)进行了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沉积物中常量元素以Fe2O3、CaO及Al2O3为主,MnO、K2O及TiO2含量较少,变化范围是Fe2O3为8.0~14.9%、MnO为0.1~0.2%、Al2O3为9.0~20.1%、TiO2为1.5%~2.8%、CaO为0.4~21.7%、K2O为1.5~2.0%;微量元素Pb, Cd, Zn, Ba, Cu, Sr 及V含量均较高,变化范围是Pb为73.8~105.3 mg·kg^-1、Cd为1.0~3.4 mg·kg^-1、Zn为123.4~210.6 mg·kg^-1、Ba为264.8~435.7 mg·kg^-1、Cu为77.5~133.5 mg·kg^-1、Sr为34.9~137.5 mg·kg^-1以及V为177.7~284.7 mg·kg^-1。尤其表层0~12 cm内(1950 s以后),各元素含量值均明显高于12 cm以下各值,20世纪50年代后滇池流域内工农业发展及污染物输入是造成金属元素含量累积的主要因素。沉积物中典型重金属Cu、Zn、Pb、Cd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评估结果:Cu、Zn和Pb处于中度污染,且C if 值越接近表层(0~12 cm)其值越高,这表明自1950S后污染程度不断加重,其中 Cd 累积与污染比较严重,分析多种元素的多因子污染参数之和C d表明滇池沉积物中多种元素污染整体处于“较高”污染程度,分析多种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表明滇池沉积物中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处于“很高”水平。同时,滇池北部沉积物中重金属潜在危害较严重且近年来污染有加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污染 风险评估 滇池
下载PDF
^(31)P-NMR分析湖泊植物和藻类有机磷方法优化及形态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冯伟莹 朱元荣 +2 位作者 吴丰昌 刘沙沙 张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62-568,共7页
应用不同的提取剂和固液比提取湖泊水生植物和藻类中的藻类有机磷(P_0),并进一步采用液态核磁共振(^(31)P-NMR)技术分析其组成特征.结果表明:采用0.5mol/L NaOH+25mmol/LEDTA提取剂,并控制固液比为1:60可获得最优的P_0提取效果;^(31)P-... 应用不同的提取剂和固液比提取湖泊水生植物和藻类中的藻类有机磷(P_0),并进一步采用液态核磁共振(^(31)P-NMR)技术分析其组成特征.结果表明:采用0.5mol/L NaOH+25mmol/LEDTA提取剂,并控制固液比为1:60可获得最优的P_0提取效果;^(31)P-NMR分析测试过程中,设置延迟时间(D1)为5s,扫描分析时间为15h(约扫描24000次)可获得较好的谱图.通过以上实验方法,分析水生植物和藻类中磷均由正磷酸盐、单酯磷、二酯磷及焦磷酸盐组成,其中P_0可分别占总磷(TP)的34-21%~53.36%和31.27%~72.96%.单酯磷是水生植物和藻类P_0的主要组分,其平均含量可占P_0的92%和83%;二酯磷含量均较少,占TP的0~6.65%;藻类体内焦磷酸盐含量可达水生植物的3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水生植物 藻类 有机磷 ^31P-NMR
下载PDF
化学/电化学腐蚀法快速制备超疏水金属铝 被引量:19
9
作者 张芹 朱元荣 黄志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210-2214,共5页
提出一种金属铝超疏水表面的快速制作方法.先以化学腐蚀在铝表面形成微米级粗糙结构,再通过电化学腐蚀构筑纳米结构,在20min内完成了超疏水表面所需粗糙结构的制备.这种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两步法比单独化学或电化学腐蚀方法在时... 提出一种金属铝超疏水表面的快速制作方法.先以化学腐蚀在铝表面形成微米级粗糙结构,再通过电化学腐蚀构筑纳米结构,在20min内完成了超疏水表面所需粗糙结构的制备.这种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两步法比单独化学或电化学腐蚀方法在时间上缩短了1~2个数量级,且不受铝材晶形限制,同时电化学腐蚀所用电流密度也降低了1个数量级,降低了对电源设备的要求,可望大规模应用于工业生产和其它金属的超疏水表面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表面 金属铝 化学腐蚀 电化学腐蚀
下载PDF
南漪湖沉积物磷的赋存形态及对上覆水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谢发之 罗锟 +5 位作者 朱元荣 李海斌 李国莲 刘站 李婉璐 蔡格格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318-5327,共10页
以宣城市南漪湖为例,采用改进的无机磷分级提取方法对全湖共39个点位沉积物中磷(P)赋存形态进行系统研究,并分析其与上覆水体、间隙水等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南漪湖水体磷污染水平已经处于高位,沉积物间隙水磷与上覆水体磷空间分布特征具... 以宣城市南漪湖为例,采用改进的无机磷分级提取方法对全湖共39个点位沉积物中磷(P)赋存形态进行系统研究,并分析其与上覆水体、间隙水等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南漪湖水体磷污染水平已经处于高位,沉积物间隙水磷与上覆水体磷空间分布特征具有密切关系.南漪湖沉积物中总磷(TP)含量变化范围为463.3~1016.6mg/kg,其中各形态磷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与外源磷输入等密切相关.赋存形态含量大小、相对比例顺序依次为:钙结合态磷(Ca-P)>铁结合态磷(Fe-P)>铝结合态磷(Al-P)>还原剂可溶性磷(RS-P)>残渣态磷(Res-P)>弱吸附态磷(L-P).沉积物中TP含量与Fe-P、RS-P、Res-P极显著正相关,与L-P含量显著正相关.外源磷输入和水产养殖对南漪湖沉积物内源磷中Fe-P和RS-P贡献可能较大.南漪湖沉积物内源磷对上覆水体的潜在风险较高,其中生物有效性较高的L-P、Al-P、Fe-P和Rs-P的总和相对比例可达60%左右.沉积物中磷形态与间隙水磷浓度关系较密切,其中Al-P、Ca-P对间隙水中磷迁移转化具有重要影响.南漪湖主要出入湖河口沉积物磷的吸附解吸平衡浓度(EPC0)变化范围为0.009~0.014mg/L,均表现为EPC0<总溶解性活性磷浓度(SRP),主要河口沉积物目前仍为外源磷输入的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南漪湖 沉积物 磷赋存形态 迁移转化 富营养化风险
下载PDF
Sb(Ⅲ)与腐殖酸络合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鄢元波 孙福红 +4 位作者 吴丰昌 吴珊 林樱 朱元荣 谢理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7-312,共6页
采用平衡透析法和Dom(浓度分配系数)研究土壤提取的HA(腐殖酸)与Sb(Ⅲ)的络合特征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Sb(Ⅲ)与HA络合过程中,4 h左右透析管内外ρ〔Sb(Ⅲ)〕达到物理平衡,72 h左右达到络合平衡状态.当pH为4.0时,Dom最大达7.33 Lg,... 采用平衡透析法和Dom(浓度分配系数)研究土壤提取的HA(腐殖酸)与Sb(Ⅲ)的络合特征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Sb(Ⅲ)与HA络合过程中,4 h左右透析管内外ρ〔Sb(Ⅲ)〕达到物理平衡,72 h左右达到络合平衡状态.当pH为4.0时,Dom最大达7.33 Lg,Sb(Ⅲ)与HA络合能力最强;当pH为2.0~4.0时,Sb(Ⅲ)与HA的络合能力几乎不受pH影响;当pH为5.0~8.0时,Sb(Ⅲ)与HA的络合能力随着pH的增大而显著减小;当pH为4.0时,Sb(Ⅲ)与HA之间的络合能力随着HA溶液中ρ(DOC)的增加而加强.红外光谱表征反应物的研究结果证明,HA与Sb(Ⅲ)的结合点主要发生在羧基和酚羟基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Ⅲ) 腐殖酸(HA) 络合作用 平衡透析法 浓度分配系数
下载PDF
河道硬化与生态治理探讨——以贵阳市南明河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勇 刘燕 +1 位作者 朱元荣 高喜明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5年第1期157-159,共3页
针对南明河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南明河综合整治过程中造成的河道硬化现象。从生态学和城市河流生态可持续发展角度探讨南明河应进行生态治理来真正解决其环境问题。
关键词 南明河 河道硬化 生态治理
下载PDF
一步阳极氧化法制备超亲水氧化铝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芹 阴启明 +1 位作者 叶嘉明 朱元荣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46-449,共4页
本文应用一步阳极氧化法在铝表面制作纳米粗糙结构的超亲水表面.考察控槽压、控电流及氧化时间对氧化铝表面超亲水性的影响.测试表明,控电流法更有利于制作超亲水表面,增大电流密度可缩短氧化时间,该法可制作稳定性好、机械强度高的超... 本文应用一步阳极氧化法在铝表面制作纳米粗糙结构的超亲水表面.考察控槽压、控电流及氧化时间对氧化铝表面超亲水性的影响.测试表明,控电流法更有利于制作超亲水表面,增大电流密度可缩短氧化时间,该法可制作稳定性好、机械强度高的超亲水氧化铝表面,富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亲水 氧化铝 阳极氧化 制备
下载PDF
我国典型湖泊及其入湖河流氮磷水质协同控制探讨 被引量:16
14
作者 高可伟 朱元荣 +4 位作者 孙福红 陈艳卿 廖海清 马蕙蕙 胡晓燕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00-1414,共15页
入湖河流是外源氮磷输入湖泊的主要途径,是湖泊外源输入控制的关键中间环节.本文主要开展我国一些典型湖泊及其主要入湖河流总氮、总磷浓度对比研究,结合入湖河流氮磷输入对湖体营养水平和富营养化程度的影响分析,初步探讨我国入湖河流... 入湖河流是外源氮磷输入湖泊的主要途径,是湖泊外源输入控制的关键中间环节.本文主要开展我国一些典型湖泊及其主要入湖河流总氮、总磷浓度对比研究,结合入湖河流氮磷输入对湖体营养水平和富营养化程度的影响分析,初步探讨我国入湖河流与湖体氮磷水质协同控制的必要性和途径.结果表明,目前入湖河流氮磷水平仍然是我国一些典型湖泊水体氮磷水平和富营养化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单纯依靠入湖河流氮磷协同控制已经无法较好地实现我国一些湖泊氮磷水平达到Ⅲ类及以下水平和中营养化水平及以下,建议结合内源控制、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除了入湖河流氮磷水质,水量也是湖泊水体氮磷水平和富营养化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进一步结合国际上入湖河流和湖泊氮磷协同控制,以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和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等,最终提出我国入湖河流与湖体氮磷协同控制政策建议,以期为富营养化湖泊外源氮磷输入控制,湖泊内源治理和生态修复有效开展等提供支撑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湖河流 湖泊 富营养化效应 基准标准 协同控制
下载PDF
铜绿微囊藻培养过程中氨基酸的释放特征及其对水体有机质的贡献 被引量:7
15
作者 于茜 朱元荣 +3 位作者 王焕华 汤智 宫蓓蓓 谭伟强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60-367,共8页
为深入分析铜绿微囊藻水华暴发对水体有机质、氨基酸含量及组成的影响,进一步揭示蓝藻水华暴发对湖泊内源氨基酸和有机质的贡献及养分循环机制,采集太湖北部富营养化区域梅梁湾中的水样,用于在室内培养太湖蓝藻水华优势种——铜绿微囊藻... 为深入分析铜绿微囊藻水华暴发对水体有机质、氨基酸含量及组成的影响,进一步揭示蓝藻水华暴发对湖泊内源氨基酸和有机质的贡献及养分循环机制,采集太湖北部富营养化区域梅梁湾中的水样,用于在室内培养太湖蓝藻水华优势种——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采用邻苯二甲醛(OPA)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铜绿微囊藻生长、衰亡过程中氨基酸的摩尔浓度及其组成特征的变化,探讨藻类产生的氨基酸和有机质对湖泊水体中有机质、TC(总碳)及DTN(溶解性总氮)的贡献.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氨基酸对水体中TC、DTN、TOC(总有机碳)的贡献率分别为23%~37%、46%~93%和46%~83%;在衰亡期,水体中难降解氨基酸(如甘氨酸、丝氨酸、丙氨酸和赖氨酸)的摩尔浓度(c)为60.4μmol/L,显著高于同时期易降解氨基酸(如酪氨酸、苯丙氨酸、谷氨酸和精氨酸)的摩尔浓度(40.9μmol/L);c(D-氨基酸)/c(L-氨基酸)由初始的0.28降至0.09,表明在铜绿微囊藻对数生长至衰亡期间,水体中有机质的降解程度逐渐降低.研究显示,在水体有机质降解程度降低的同时,氨基酸摩尔浓度逐步增加,因此大量未降解的氨基酸沉积下来成为水体有机质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铜绿微囊藻 氨基酸 富营养化 太湖北部
下载PDF
《欧盟水框架指令》下的地表水环境管理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9
16
作者 陶艳茹 苏海磊 +4 位作者 李会仙 朱元荣 时迪 陈艳卿 孙福红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67-1276,共10页
《欧盟水框架指令》是欧盟制定的水环境管理政策,为其成员国的水环境管理提供了共同的目标、原则、定义和方法.自2000年颁布实施以来,该指令致力于让欧洲的水环境能够同时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和动植物群落的需要,其先进的水环境评价体系... 《欧盟水框架指令》是欧盟制定的水环境管理政策,为其成员国的水环境管理提供了共同的目标、原则、定义和方法.自2000年颁布实施以来,该指令致力于让欧洲的水环境能够同时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和动植物群落的需要,其先进的水环境评价体系、严格的污染管理标准、科学的水生态保护理念和法律效力都在水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研究综述了欧盟水框架指令从关注生活生产到生态保护、从单一到整体的发展历程和地表水环境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系统总结了欧盟地表水水质评价体系、水质监测和流域综合管理政策及其管理理念先进、标准制定严格和生态保护科学和法律效力优先的特点,并对比分析我国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生态环境管理现状,以期学习、借鉴和吸收国际水生态环境管理的有益经验,为我国的水生态环境管理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盟水框架指令》 水环境质量评价 流域管理
下载PDF
太湖典型植物氨基酸组成特征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丹 白画画 +2 位作者 朱元荣 林樱 吴丰昌 《湖泊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9-127,共9页
在太湖两个不同湖区(东太湖和贡湖)各选择了8种不同类型的典型水生植物和1种陆生植物全株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邻苯二甲醛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中15种氨基酸的组成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植物来源氨基酸对湖泊水环境的影响.... 在太湖两个不同湖区(东太湖和贡湖)各选择了8种不同类型的典型水生植物和1种陆生植物全株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邻苯二甲醛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中15种氨基酸的组成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植物来源氨基酸对湖泊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太湖区域植物体中总可水解氨基酸(THAAs)的平均含量为861.6±182.96μmol/g,贡湖区域植物体中THAAs平均含量为700.0±232.3μmol/g;不同类型植物体中THAAs的含量大小依次为: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陆生植物;其中天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丙氨酸和赖氨酸是THAAs的主要组成部分,这5种氨基酸的摩尔浓度占氨基酸总量的50%以上;太湖植物中THAAs所含的氮元素对植物总氮的贡献在30.7%~94.7%之间,是植物体氮元素的主要组分,也是内源氮输入的主要来源.东太湖区域采集的植物样品中各氨基酸的浓度比例与东太湖水体氨基酸组成差异较大,但与沉积物氨基酸组成较吻合,表明东太湖植物来源的有机质和氨基酸是沉积物中有机质和氨基酸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典型植物 氨基酸
下载PDF
河流氮磷和水量输入对太湖富营养化的影响机理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胡晓燕 朱元荣 +5 位作者 孙福红 陶艳茹 高可伟 马蕙蕙 蒋娟 邴小杰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07-1418,共12页
针对河湖氮磷控制标准不衔接问题,以大型浅水湖泊太湖为例,基于2013—2018年环太湖主要入湖河流和湖体总氮浓度〔ρ(TN)〕、总磷浓度〔ρ(TP)〕、叶绿素a浓度〔ρ(Chla)〕、水量等监测数据资料,采用湖盆模型(Bathtub模型),构建太湖主要... 针对河湖氮磷控制标准不衔接问题,以大型浅水湖泊太湖为例,基于2013—2018年环太湖主要入湖河流和湖体总氮浓度〔ρ(TN)〕、总磷浓度〔ρ(TP)〕、叶绿素a浓度〔ρ(Chla)〕、水量等监测数据资料,采用湖盆模型(Bathtub模型),构建太湖主要入湖河流与湖体ρ(TN)、ρ(TP)和ρ(Chla)的响应关系,分析了主要入湖河流ρ(TN)、ρ(TP)和水量对湖体富营养化的影响,探讨了太湖主要入湖河流水量及其与湖体氮磷协同控制限值.结果表明:①太湖主要入湖河流氮磷的输入仍显著影响湖体ρ(TN)、ρ(TP),尤其是对西北部湖区的富营养化水平产生了显著影响;②在入湖水量方面,湖西区入湖水量增加可导致太湖富营养化程度增加,而“引江济太”水量输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太湖水质.建议分区域控制直接入湖河流水量,其中,湖西区直接入湖水量控制在60×10^(8)~70×10^(8) m^(3)之间,望虞河“引江济太”水量控制在15×10^(8)~20×10^(8) m^(3)之间;③针对太湖流域而言,现行《地表水质量标准》(GB 3838—2002)在协同控制河、湖氮磷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仅通过控制入湖河流ρ(TN)、ρ(TP),太湖ρ(TN)、ρ(TP)难以达到Ⅲ类水质标准;④与全湖平均值相比,湖西区要达到同一标准限值,入湖河流协同控制限值要更为严格.在河湖氮磷衔接目标制定上,建议湖西区单独设定协同控制目标浓度值.另外,建议结合《地表水质量标准》(GB 3838—2002),开展太湖流域水质、水量协同控制,有效约束入湖通量,达到河湖氮磷协同控制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盆模型 入湖河流 通量 协同控制 水质标准
下载PDF
引导探究 激发主体
19
作者 朱元荣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09年第4期6-6,共1页
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时倾向一种被动接受和封闭性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强调的是对知识的简单识记和机械模仿.教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讲授成为课堂的主要活动内容,而学生要做的就是聚精会神地记,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 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时倾向一种被动接受和封闭性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强调的是对知识的简单识记和机械模仿.教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讲授成为课堂的主要活动内容,而学生要做的就是聚精会神地记,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存完成学习任务时,也是各自为战,缺乏交流与合作;每名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他们有要证明自己思想的欲望.如果数学课程把握住了这一点,那么就有可能引导学生表现出更充足的自信、更认真的思考,从而激活学生这一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导 学生表现 激发 学习过程 被动接受 学习任务 教师讲授 学习方法
下载PDF
利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快速测定枸杞中硒的含量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志江 王莉坤 +1 位作者 朱元荣 孟朝慧 《光谱实验室》 CAS CSCD 2007年第4期715-718,共4页
在20%(V/V)盐酸溶液介质中将试样中Se()充分还原成Se(),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枸杞中微量元素硒,优化最佳测试条件。检出限为0.032ng/mL,回收率在95.0%—101.0%之间。方法具有简单快捷、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
关键词 原子荧光光谱法 枸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