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条件下鼠皮肤破伤与感染EHF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汪桂清 杨明瑞 +3 位作者 莫尤美 朱光奇 李十月 张建飞 《中国公共卫生学报》 1992年第4期201-203,共3页
对捕获自湖北流行性出血热(EHF)疫区的224只鼠皮肤破伤进行检查并用免疫荧光方法(IFA)检查鼠肺及血清EHF病毒抗原抗体。结果,鼠皮肤破伤率为30.8%,且其随鼠龄增加而升高;皮肤破伤鼠EHF病毒抗原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4.6%及29.0%,显著高... 对捕获自湖北流行性出血热(EHF)疫区的224只鼠皮肤破伤进行检查并用免疫荧光方法(IFA)检查鼠肺及血清EHF病毒抗原抗体。结果,鼠皮肤破伤率为30.8%,且其随鼠龄增加而升高;皮肤破伤鼠EHF病毒抗原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4.6%及29.0%,显著高于非皮肤破伤鼠的9.0%及8.4%。认为经皮肤破伤感染可能是自然条件下EHF病毒鼠间传播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破伤 感染 鼠科 流行性出血热
下载PDF
黑线姬鼠肺泡Ⅱ型细胞及表面活性物质的电镜观察
2
作者 陈敏诲 姚学军 +6 位作者 梁浩粦 陈保平 雷森林 向近敏 朱宝莲 杨明瑞 朱光奇 《解剖学报》 CAS 1984年第4期405-408,455,460,共6页
本文对经免疫荧光证明为流行性出血热抗原阳性的黑线姬鼠肺泡Ⅱ型细胞及表面活性物质进行了电镜观察。以抗原阴性的黑线姬鼠,实验室的大、小白鼠的肺组织作为对照。在上述所有的肺组织的肺泡腔面,均可发现髓膜样结构及指纹状结构。后者... 本文对经免疫荧光证明为流行性出血热抗原阳性的黑线姬鼠肺泡Ⅱ型细胞及表面活性物质进行了电镜观察。以抗原阴性的黑线姬鼠,实验室的大、小白鼠的肺组织作为对照。在上述所有的肺组织的肺泡腔面,均可发现髓膜样结构及指纹状结构。后者由髓管组成,其横断面呈晶格状,类似病毒颗粒,与Lee在1978年报道的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样颗粒,几乎一致。本研究描述了由髓膜样结构发展为指纹状结构及肺泡Ⅱ型细胞中,多板层小体发展为髓膜样结构的过程。在肺泡Ⅱ型细胞中尚观察到由线粒体发展为多板层小体的多种过渡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泡Ⅱ型细胞 抗原 阳性 板层小体 表面活性 表面性质 黑线姬鼠 田姬鼠 肺组织 线粒体 粒线体 肺泡腔 流行性出血热 病毒病 小白鼠 物质 电镜观察
原文传递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在实验性感染乳鼠脑内的定位研究
3
作者 周兰仙 朱光奇 +2 位作者 胡家荦 章祖陈 杨明瑞 《解剖学报》 CAS 1985年第4期346-346,共1页
有实验证明,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抗原可在接种该病毒的乳小白鼠脑和脊髓中检出,但这种特异性抗原究竟分布在感染乳鼠的那些脑区,有无特异性定位关系,至今仍不清楚。最近,我们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对脑内或背肌接种EHF病毒的乳大白鼠和... 有实验证明,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抗原可在接种该病毒的乳小白鼠脑和脊髓中检出,但这种特异性抗原究竟分布在感染乳鼠的那些脑区,有无特异性定位关系,至今仍不清楚。最近,我们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对脑内或背肌接种EHF病毒的乳大白鼠和小白鼠的脑组织分别做了检查。将EHF病毒HA1018株第六代鼠脑用Eagle液漂洗后,研磨冻融,离心,取上清液稀释至20%,按0.02ml/只触种于4~5日龄的乳鼠脑或背肌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鼠 免疫荧光 背肌 小白鼠 病毒抗原 脑内 大白鼠 家鼠属
原文传递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在实验性感染乳鼠脑内的定位研究——间接免疫荧光法
4
作者 周兰仙 朱光奇 +2 位作者 胡家荤 章祖陈 杨明瑞 《解剖学报》 CAS 1987年第2期160-163,233,共5页
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对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抗原在实验性感染乳鼠脑内的定位进行了研究。观察到EHF病毒抗原广泛分布在许多脑区,并且呈现选择性定位倾向。特异性免疫荧光出现的部位有:1.边缘系统,包括扣带回皮质、梨状皮质、嗅前核、... 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对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抗原在实验性感染乳鼠脑内的定位进行了研究。观察到EHF病毒抗原广泛分布在许多脑区,并且呈现选择性定位倾向。特异性免疫荧光出现的部位有:1.边缘系统,包括扣带回皮质、梨状皮质、嗅前核、外侧膈核、海马、齿状回、丘脑背内侧核和外侧核群、丘脑下部视前区、乳头体核、丘脑下部后核;2.特殊感觉核,如前庭内侧核和脊核、蜗神经核、外侧丘系核;3.与镇痛有关的结构,如导水管周围灰质、三叉神经感觉核、中脑中缝核等;4.锥体外系结构,如尾壳核、苍白球、脚内核、小脑以及脑干网状结构的一些核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间接免疫荧光法
原文传递
万克灵消毒剂的毒理试验
5
作者 陈湘宜 左丹 +2 位作者 宗润芝 付军 朱光奇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189-191,共3页
目的 :研究万克灵的毒性作用。方法 :经口、粘膜、皮肤试验。结果 :小鼠经口毒性试验未显示毒性。该消毒剂对家兔皮肤无刺激性 ,对家兔眼结膜有轻度刺激反应 ,5 0 %万克灵消毒剂 (甘油稀释 )则属无刺激性。对豚鼠皮肤致敏变态反应阴性 ... 目的 :研究万克灵的毒性作用。方法 :经口、粘膜、皮肤试验。结果 :小鼠经口毒性试验未显示毒性。该消毒剂对家兔皮肤无刺激性 ,对家兔眼结膜有轻度刺激反应 ,5 0 %万克灵消毒剂 (甘油稀释 )则属无刺激性。对豚鼠皮肤致敏变态反应阴性 ,对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无致突变作用。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化物 LD50 致突变 万克灵消毒剂 毒理试验
下载PDF
奥力克油剂稳定性及杀菌试验
6
作者 陈湘宜 左丹 +2 位作者 魏建华 周天杰 朱光奇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1年第5期435-435,共1页
奥力克油剂系商品名称 ,其有效杀菌成份为氧化物 ,原液含量为 5 8g/L。经室温自然留样检测 ,其含量一、二年和三年分别为 16.3 g/L、9.0 g/L和 5 .8g/L,属不稳定性制剂。 3 3个月的含量为 6.3 g/L,可 10 0 %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
关键词 氧化物 稳定性 自然留样 药理
下载PDF
奥力克油剂杀菌效果与毒性试验观察
7
作者 江永忠 彭长华 +2 位作者 岳木生 陈顺兰 朱光奇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5期374-374,共1页
目的 测定奥力克油剂的杀菌效果与毒性 ,为其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载体浸泡法测定杀菌效果。结果 奥力克油剂含臭氧化物 16 0 g/L作用 5min或 80g/L作用 2 0min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埃希菌均可完全杀灭。含臭氧化物 32 0 g/L... 目的 测定奥力克油剂的杀菌效果与毒性 ,为其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载体浸泡法测定杀菌效果。结果 奥力克油剂含臭氧化物 16 0 g/L作用 5min或 80g/L作用 2 0min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埃希菌均可完全杀灭。含臭氧化物 32 0 g/L作用 2 40min ,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平均杀灭率为 99.77%。该消毒剂无毒 ,对皮肤及粘膜无刺激。结论 奥力克油剂是一种具有较好杀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化物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埃杀菌 毒性
下载PDF
华南兔作为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动物的研究
8
作者 董传辉 杨明瑞 +2 位作者 莫尤美 朱光奇 陈湘宜 《湖北预防医学杂志》 1993年第3期1-3,共3页
对华南兔进行HFRS自然带毒调查和人工感染的实验研究证明:华南兔不仅血中存在HFRS抗体,而且脏器中存在HFRS抗原,人工感染后能通过粪和尿向体外排出HFRS病毒,说明华南兔可作为HFRS的宿主动物。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 出血热病毒 宿主动物
下载PDF
湖北省英山县莱姆病的调查
9
作者 莫尤美 汪桂清 +4 位作者 陈湘宜 董传辉 朱光奇 李顺才 孙瑞林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1994年第3期104-105,共2页
1992~1993年对湖北省英山县进行了莱姆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人群感染率林场工人为10.8%,林场小学生为19.0%,非林区居民为2.0%,从豪猪血蜱(2/40)、二棘血蜱(3/20)中检出伯氏疏螺旋体。本调查证实在... 1992~1993年对湖北省英山县进行了莱姆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人群感染率林场工人为10.8%,林场小学生为19.0%,非林区居民为2.0%,从豪猪血蜱(2/40)、二棘血蜱(3/20)中检出伯氏疏螺旋体。本调查证实在湖北省东部的英山县有莱姆病存在,人群感染莱姆病与环境性蜱暴露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姆病 伯氏螺旋体
下载PDF
红斑性肢痛症追踪观察
10
作者 莫尤美 杨明瑞 +3 位作者 郭毅 肖文 朱光奇 陈湘宜 《湖北医学院学报》 1989年第3期248-250,共3页
本文报导对1987年2至3月湖北三所中学曾患红斑性肢痛症的209名中学生,追踪观察一年,复发率为14·4%,复发病例集中于一次持久的强寒潮期,复发症状较初发时轻。
关键词 红斑性肢痛症 足肢端疼痛
原文传递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对健康人外周淋巴细胞和大白鼠骨髓细胞染色体影响的研究
11
作者 刘文芳 杨占秋 +2 位作者 钱其珍 向近敏 朱光奇 《病毒学杂志》 CSCD 1990年第1期19-23,共5页
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A9株,滴度为TCID_(50)10^(-5)/0.1ml,加入10名健康人外周血,作淋巴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和染色体畸变的检测。每份血分对照组(不加病毒悬液)和A、B、C实验组(根据加不同病毒量而分)。其结果:一、SCE频率,... 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A9株,滴度为TCID_(50)10^(-5)/0.1ml,加入10名健康人外周血,作淋巴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和染色体畸变的检测。每份血分对照组(不加病毒悬液)和A、B、C实验组(根据加不同病毒量而分)。其结果:一、SCE频率,实验组A(8.9±0.19)、实验组B(9.9±0.2)、实验组C(11.6±0.22)与对照组(6.57±0.15)比较,A、B、C、实验组均分别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A、B、C三个实验组比较,P<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二、染色体畸变,A、B、C三个实验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均无显著性。用EHFV HA 108株,ID_(50)10^(-6)/0.02ml接种2—5日龄大白鼠脑内,15天后颈动脉放血处死,取骨髓细胞培养,另取幼大白鼠骨髓细胞培养作对照,检测SCE和染色体畸变。结果:一、SCE频率,实验组(9.8±0.35)高于对照组(5.4±0.19),P<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二、染色体畸变,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以上两个实验结果表明,EHFV作用于细胞,无论是在机体或试管内,都引起SCE频率增高,即EHFV促使DNA产生初级损伤,但不致染色体畸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HFV 染色体异常 人淋巴细胞
原文传递
应用等速电泳法测定转移因子中ATP、c-AMP的含量
12
作者 李竹 朱光奇 陈荣善 《湖北医学院学报》 1992年第3期289-291,共3页
应用等速电泳(IP)法检测了以人的脾脏、扁桃腺、白细胞为原料生产的四批转移因子(TF)中的 ATP 和 c—AMP 的含量,经多次复测,重复性好,变异系数均小于5%,适用于常规分析。
关键词 转移因子/分离与提纯 电泳
原文传递
湖北省东北部地区发现莱姆病
13
作者 汪桂清 莫尤美 +4 位作者 陈湘宜 董传辉 朱光奇 孙瑞林 李顺才 《湖北医科大学学报》 1994年第4期332-335,共4页
应用免疫荧光方法(IFA)对湖北省东北部地区的英山县进行了莱姆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人群总感染率为8.8%(24/272),其中林区居民及非林区居民感染率分别为12.8%(22/172)及2.0%(2/100),两... 应用免疫荧光方法(IFA)对湖北省东北部地区的英山县进行了莱姆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人群总感染率为8.8%(24/272),其中林区居民及非林区居民感染率分别为12.8%(22/172)及2.0%(2/100),两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5);共采集蜱484只,其中微小牛蜱308只,豪猪血蜱136只,二棘血蜱40只。经检测,不同蜱种带菌率为0~15%。本调查证实湖北省东北部地区存在莱姆病,人群感染菜姆病与环境性蜱暴露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姆病 流行病学 包柔螺旋体 感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