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Q精神胜利法的表里逻辑——从“我”“我们”等人称代词说起
1
作者 朱前珍 《语文教学通讯》 2024年第17期39-41,共3页
《阿Q正传》里存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倒置、单数和复数的转换使用等现象,据此我们可开展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表里逻辑的探究。赵太爷对“我”的强调,未庄闲人们处于“我们”这一群体中的自我意识的缺失,阿Q对“先前阔”的“我们”的幻... 《阿Q正传》里存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倒置、单数和复数的转换使用等现象,据此我们可开展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表里逻辑的探究。赵太爷对“我”的强调,未庄闲人们处于“我们”这一群体中的自我意识的缺失,阿Q对“先前阔”的“我们”的幻想,以及对更弱的另一个“我”的欺凌,恰好构成等级制度中由强到弱的层级。精神胜利法是弱者在现实中无力反抗而在心里撕开的一道喘息的口子,却又反过来维护着恃强凌弱、层层压迫的统治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称代词 倒置 替换 精神胜利法
下载PDF
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仿真情境的设计——以《阿Q正传(节选)》《边城(节选)》为例
2
作者 朱前珍 《语文教学通讯》 2024年第9期25-27,共3页
仿真情境的创设可以成为挖掘小说意蕴、理解人物典型意义、探寻作家匠心的密钥。通过自我代入法、对象替换法、情境互换法、假设情节法等方式,从文本出发,设计出仿真度极高的情境,可引导学生置身其中,产生亲历体验的真实感,在自我与他... 仿真情境的创设可以成为挖掘小说意蕴、理解人物典型意义、探寻作家匠心的密钥。通过自我代入法、对象替换法、情境互换法、假设情节法等方式,从文本出发,设计出仿真度极高的情境,可引导学生置身其中,产生亲历体验的真实感,在自我与他人的行为与心理的反复对照中,自然完成对作品意义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真情境 替代 互换 假设
下载PDF
以思维进阶为旨归的样本教学实践策略——以《小二黑结婚(节选)》教学为例
3
作者 罗斯涵 朱前珍 《中学语文》 2024年第16期57-60,共4页
王荣生曾提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种教材选文类型,其中的“样本”是将教材篇目作为学生训练语言技能的模本,在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主体性。以《小二黑结婚(节选)》为例,教师在样本教学中要真正推动学生的思维进阶,就应扮... 王荣生曾提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种教材选文类型,其中的“样本”是将教材篇目作为学生训练语言技能的模本,在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主体性。以《小二黑结婚(节选)》为例,教师在样本教学中要真正推动学生的思维进阶,就应扮演好课堂引导者的角色,构建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情境任务与弹性目标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样本教学 《小二黑结婚》 思维进阶 弹性目标框架
下载PDF
预测 发现 臧否——三步开启《乡土中国》沉浸式阅读教学
4
作者 朱前珍 《最小说》 2023年第9期17-20,共4页
《乡土中国》沉浸式阅读教学主要有“预测”“发现”“臧否”三个环节,第一环节“预测”,是为进入阅读的沉浸状态做准备,通过书名、章节名、篇目名可以预测全书的主体内容、作品纲要,进而把握整本书要义,《乡土中国》全书十四个篇名构... 《乡土中国》沉浸式阅读教学主要有“预测”“发现”“臧否”三个环节,第一环节“预测”,是为进入阅读的沉浸状态做准备,通过书名、章节名、篇目名可以预测全书的主体内容、作品纲要,进而把握整本书要义,《乡土中国》全书十四个篇名构成了全书的纲要;第二环节“发现”,是要在阅读中发现能支撑观点的重要概念,发现自己意料之外的观点,要咀嚼新颖、深刻、生动的语句,还要善于在阅读中质疑,在质疑中发现;第三个环节“臧否”,沉浸于文本,但不能囿于文本,因此学生还要学会在解读中臧否,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能力。通过这样的三步,我们引领学生走入文本,开启《乡土中国》沉浸式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独立思考、阅读理解、审美鉴赏”等语文关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测 发现 臧否 沉浸式阅读
下载PDF
例谈“质疑法”小说教学朱前珍
5
作者 朱前珍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14年第6期39-40,共2页
在小说教学中,教师的解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解读,而教师的解读大都依照《教参》。不可否认,教辅资料代表着大众化的解读,通过课堂教学能让学生理解到这个程度,可以说基本上大功告成了,但有时我们还需要从多个角度考虑审视。
关键词 小说教学 质疑法 课堂教学 解读 大众化 教师 学生 教参
原文传递
缘何“骑桶”——《骑桶者》虚构艺术解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朱前珍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0-42,共3页
卡夫卡的《骑桶者》讲述了一个卑微的小人物在天寒地冻,走投无路之时骑着煤桶去讨煤。却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轻轻地扇到了冰山区域,隔绝于人世的故事。小说的神来之笔就在于讨煤的方式——骑桶。为何要骑着桶去呢?仅用这种虚构的技巧... 卡夫卡的《骑桶者》讲述了一个卑微的小人物在天寒地冻,走投无路之时骑着煤桶去讨煤。却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轻轻地扇到了冰山区域,隔绝于人世的故事。小说的神来之笔就在于讨煤的方式——骑桶。为何要骑着桶去呢?仅用这种虚构的技巧来增强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吗?这种解说有些牵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骑桶者》 虚构艺术 解析 小人物 卡夫卡 可读性 趣味性 小说
原文传递
知人论世——解读文本的双刃剑 被引量:1
7
作者 朱前珍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 2009年第3期4-6,共3页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鉴赏和评论文学作品的一条重要原则,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而言,它更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然而这种教学方法却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鉴赏和评论文学作品的一条重要原则,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而言,它更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然而这种教学方法却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了解作家作品风格等方面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同时,它也存在使作品的复杂性、流动性趋于简单化、凝固化的可能,使读者对作品的理解狭隘化、盲目化,甚至使学生不能真正从文学作品本身鉴赏作品,而是肤浅地依托于外围知识的补充理解。本文从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实践出发,试从几方面思考“知人论世”教学法的利与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人论世” 双刃剑 解读文本 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论 中学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文章主旨
下载PDF
寻找小说教学“眼睛”的示范案例
8
作者 朱前珍 胡颖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13,共3页
一、是我自己愿意承受这样的结局——以《项链》的“错位处”为切入点的教学设计片段 1.小说开头说玛蒂尔德“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说“她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而偏偏要加一个“也”字?
关键词 小说教学 “眼睛” 案例 示范 教学设计 《项链》 玛蒂尔德 “也”字
下载PDF
任务驱动下的语文教学路径 被引量:1
9
作者 朱前珍 《中学语文》 2022年第1期73-75,共3页
要破解革新困局,走出革新误区,让课程改革真正落实到一线教学中,必须要寻找到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抓手。通过对任务的精准理解,以及任务驱动下教学的两条路径来落实,第一条路径是基于单元整体学习任务,重新定位单篇的教学价值,第二条路径... 要破解革新困局,走出革新误区,让课程改革真正落实到一线教学中,必须要寻找到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抓手。通过对任务的精准理解,以及任务驱动下教学的两条路径来落实,第一条路径是基于单元整体学习任务,重新定位单篇的教学价值,第二条路径是基于单元整体学习任务,探究单元内不同选文的联系,确定群文教学的价值,如此才能让学习真正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路径 学习的真正发生 任务驱动
下载PDF
课堂教学重点初探
10
作者 朱前珍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26,共2页
笔者多年置身于教学一线,听过他人的无数节课,心中总有一个困惑:一篇课文到底讲到什么程度才算到位?语文教学到底有没有轨迹可循,有没有客观标准可以评定?撰写《中学语文教学法》的朱绍禹先生早在1988年就首创性地将阅读水平分为... 笔者多年置身于教学一线,听过他人的无数节课,心中总有一个困惑:一篇课文到底讲到什么程度才算到位?语文教学到底有没有轨迹可循,有没有客观标准可以评定?撰写《中学语文教学法》的朱绍禹先生早在1988年就首创性地将阅读水平分为复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重点 《中学语文教学法》 课堂 客观标准 阅读水平 首创性 朱绍禹 课文
下载PDF
小人物的"大"胜利--有感《在桥边》的反讽艺术
11
作者 朱前珍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13年第5期45-45,共1页
小人物是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作品中不二的主角,不管是进入高中教材的《流浪人,你若来斯巴……〉中的“我”;还是《在桥边》中的那位伤兵;以及《天天过圣诞〉中那位有战争后遗症的婶婶;《遗嘱》中那位深受存在主义侵害的士... 小人物是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作品中不二的主角,不管是进入高中教材的《流浪人,你若来斯巴……〉中的“我”;还是《在桥边》中的那位伤兵;以及《天天过圣诞〉中那位有战争后遗症的婶婶;《遗嘱》中那位深受存在主义侵害的士兵;《扔东西的人》中那位包装公司的小职员等等,他们是清一色的小人物,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对自己的命运没有自主权。如果说有什么理想和志向。那也是受法西斯蛊惑而萌生的荒诞可笑的想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人物 反讽艺术 高中教材 存在主义 《遗嘱》 包装公司 “我” 后遗症
下载PDF
一个语文老师的告白
12
作者 朱前珍 《师道(人文)》 2012年第6期9-9,共1页
如今的孩子们会将抨击教育体制作为自己的一种乐趣,哪怕尝试千百次都是无果而终,也丝毫不能消减他们的抨击热情,他们就像一群英武神勇、桀骜不驯的斗士。你如果试图让他们理解、接受现实,并且是心平气和的,那简直是妄想。你如果想... 如今的孩子们会将抨击教育体制作为自己的一种乐趣,哪怕尝试千百次都是无果而终,也丝毫不能消减他们的抨击热情,他们就像一群英武神勇、桀骜不驯的斗士。你如果试图让他们理解、接受现实,并且是心平气和的,那简直是妄想。你如果想告诉他们“存在即是合理”,他们一定会嗤之以鼻。他们不会放过任何发泄内心不满情绪的时机:随笔、作文、访谈、班会课,甚至是任何一次可以和教育体制关联的发言。他们到处申诉自己的苦楚,他们时常发出义愤填膺的呐喊:让应试教育见鬼去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老师 教育体制 心平气和 不满情绪 应试教育 班会课 孩子 内心
下载PDF
缘何“骑桶”——《骑桶者》虚构艺术解析
13
作者 朱前珍 《语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7期13-15,共3页
卡夫卡的《骑桶者》讲述了一个卑微的小人物在天寒地冻走投无路之时骑着煤桶去讨煤,却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轻轻地扇到了冰山区域,隔绝于人世的故事。小说的神来之笔就在于讨煤的方式——骑桶。为何要骑着桶去呢?仅用这种虚构的技巧来... 卡夫卡的《骑桶者》讲述了一个卑微的小人物在天寒地冻走投无路之时骑着煤桶去讨煤,却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轻轻地扇到了冰山区域,隔绝于人世的故事。小说的神来之笔就在于讨煤的方式——骑桶。为何要骑着桶去呢?仅用这种虚构的技巧来增强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吗?这种解说有些牵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骑桶者》 虚构艺术 解析 小人物 卡夫卡 可读性 趣味性 小说
下载PDF
心照不宣的双赢——《陈情表》意趣别探
14
作者 朱前珍 《语文教学研究》 2011年第1期21-22,共2页
李密的《陈情表》是一篇被传颂了近两千年的文字。《古文观止》中称之为“至性之文,悲恻动人”。南宋青城山隐士安子顺也说过很有影响力的话来推崇此文:“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 李密的《陈情表》是一篇被传颂了近两千年的文字。《古文观止》中称之为“至性之文,悲恻动人”。南宋青城山隐士安子顺也说过很有影响力的话来推崇此文:“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宋人真德秀在评《陈情表》时也说:“按令伯之表,反复谆笃,出于真诚。至今读之,犹足使人感动,况当时之君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情表》 《祭十二郎文》 意趣 《古文观止》 《出师表》 诸葛孔明 影响力 青城山
下载PDF
“纲举目张”教学法之探索与实践
15
作者 朱前珍 《语文教学研究》 2011年第5期32-34,共3页
古语有云:“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许多人认为语文老师最幸福,看看书、读读报都算是工作。殊不知,阅读是幸福的,可教人阅读有时却是痛苦的,尤其是不管他人有无兴趣,都得进行强制性的教读,那就与强按牛头喝水无异。更无奈的... 古语有云:“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许多人认为语文老师最幸福,看看书、读读报都算是工作。殊不知,阅读是幸福的,可教人阅读有时却是痛苦的,尤其是不管他人有无兴趣,都得进行强制性的教读,那就与强按牛头喝水无异。更无奈的是,有时学生初读文本是有兴趣的,但经过教师强制带领下的一再解读,反而对文本厌恶至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法 实践 语文老师 强制性 幸福 阅读 文本 古语
下载PDF
关于《山羊兹拉特》的多重主题解读
16
作者 朱前珍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10年第7期86-87,共2页
阅读小说是一种美妙而丰富的体验.如果像论说文那样使鲜明的主题在小说中直接出现.就会显得无趣。康德说:“形象大于思想。”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两位哲人都认为艺术不必直接说出思想,而应由形象来传达。小说也是艺... 阅读小说是一种美妙而丰富的体验.如果像论说文那样使鲜明的主题在小说中直接出现.就会显得无趣。康德说:“形象大于思想。”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两位哲人都认为艺术不必直接说出思想,而应由形象来传达。小说也是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主题 解读 山羊 小说 论说文 黑格尔 形象 艺术
下载PDF
孔予:“礼治”遭遇“无道”——从《季氏将伐颛臾》看孔子的无奈
17
作者 朱前珍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08年第7期85-86,共2页
《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借“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一针见血地道破季氏的野心:“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一语中的地指出“僭越”是天下大乱的根源。通过分析探讨,学生对孔子“礼治”的治国主张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 《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借“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一针见血地道破季氏的野心:“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一语中的地指出“僭越”是天下大乱的根源。通过分析探讨,学生对孔子“礼治”的治国主张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孔子看来。伦理道德是家庭和社会得以维系安定和发展的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氏将伐颛臾》 “礼治” 孔子 无奈 无道 孔予 伦理道德 学生
下载PDF
理解课义 设计好讲析层次
18
作者 朱前珍 《现代教学》 2008年第10期67-67,共1页
《一个人的遭遇》是苏教版第二册第二单元中的一文,此单元的主题是“和平的祈祷”。教师在分析主人公索科洛夫的不幸遭遇时,借助于图片和视屏资料,让学生们很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最后以一首感染力很强的反战歌曲《眼... 《一个人的遭遇》是苏教版第二册第二单元中的一文,此单元的主题是“和平的祈祷”。教师在分析主人公索科洛夫的不幸遭遇时,借助于图片和视屏资料,让学生们很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最后以一首感染力很强的反战歌曲《眼泪》收尾。但是整堂课的高潮却在于教师所选用的触目惊心的伊拉克战争的图片,在于歌曲所营造的哀伤氛围。对此我不禁疑惑,我们的多媒体教学是不是有点喧宾夺主了?课文分析不够深入,难道就只能由多媒体来补充吗?这种直观的感受能力学生本已具备,何需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个人的遭遇》 多媒体教学 伊拉克战争 讲析 设计 感受能力 索科洛夫 《眼泪》
下载PDF
闲笔不闲——《金岳霖先生》“闲笔”教学镜头
19
作者 朱前珍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08年第5期48-48,共1页
汪曾祺的小说以“闲美”著称,读他的小说如在丛林中徘徊漫步,惬意无比。他善用“闲笔”,自然天成,别有一番情味和意蕴。譬如汪老的《金岳霖先生》,这是一篇十分寻常的回忆性散文,但由于闲笔的运用,使散文旁辟小径,曲径通幽,尽... 汪曾祺的小说以“闲美”著称,读他的小说如在丛林中徘徊漫步,惬意无比。他善用“闲笔”,自然天成,别有一番情味和意蕴。譬如汪老的《金岳霖先生》,这是一篇十分寻常的回忆性散文,但由于闲笔的运用,使散文旁辟小径,曲径通幽,尽显自然洒脱的“散”文之美。请看课堂上关于“闲笔”探讨的四个镜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闲笔” 金岳霖 镜头 先生 回忆性散文 教学 自然天成 汪曾祺
下载PDF
“半张纸”的幸福
20
作者 朱前珍 《语文教学研究》 2010年第9期12-13,共2页
斯特林堡的微型小说《半张纸》在一个哀伤的氛围中开始了,“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搬离”是为了忘却悲痛;“徘徊”是因离去不易,忘却更难。“戴着黑纱”且是“年轻”的房客,那... 斯特林堡的微型小说《半张纸》在一个哀伤的氛围中开始了,“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搬离”是为了忘却悲痛;“徘徊”是因离去不易,忘却更难。“戴着黑纱”且是“年轻”的房客,那欲走又不舍的徘徊何等凄楚,这样的情景将我们读者也陡然笼罩在那巨大的悲痛中,无法排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张纸》 幸福 微型小说 斯特林堡 “年轻” 房客 悲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