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那曲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_2净交换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16
1
作者 朱志鹍 马耀明 +2 位作者 胡泽勇 李茂善 孙方林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17-1223,共7页
利用2008年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下称那曲站)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腹地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那曲站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90%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在生长季,生... 利用2008年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下称那曲站)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腹地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那曲站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90%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在生长季,生态系统白天碳吸收和夜间碳排放速率均达到最强,最大吸收速率和最大排放速率分别为5.3和1.7μmolCO_2·m^(-2)·s^(-1),与低海拔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相比要偏小;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汇作用较为明显,年吸收量为151.5 gCO_2·m^(-2)(即41.3gC·m^(-2));5-9月生态系统呼吸占总初级生产力的比重约为76%,这表明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碳,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在高寒草甸植物生长旺盛的月份,白天生态系统与大气间CO_2净交换(NEE)受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影响,表观光量子产率α为-0.0255±0.0105μmol CO_2·mol^(-1)photons。在生长季,尽管在昼夜温差相近时,NEE变化较大,但是随着昼夜温差的增大,NEE绝对值趋向增大,即昼夜温差越大越有利于生态系统吸收CO_2。生长季末期的降水事件促进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排放,对生态系统的碳平衡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青藏高原 涡动相关 生态系统净CO2交换
下载PDF
珠穆朗玛峰北坡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_2通量日变化与月变化特征 被引量:8
2
作者 朱志鹍 马耀明 +1 位作者 李茂善 仲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00-1304,共5页
采用涡度相关法,对珠穆朗玛峰北坡高寒草甸生长季与非生长季(2005年5~7月、10月、n月及2006年2月、3月)的CO2通量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在生长季,CO2通量存在明显的日变化,08:00~19:00(北京时,下同)为CO2净吸收,20:0... 采用涡度相关法,对珠穆朗玛峰北坡高寒草甸生长季与非生长季(2005年5~7月、10月、n月及2006年2月、3月)的CO2通量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在生长季,CO2通量存在明显的日变化,08:00~19:00(北京时,下同)为CO2净吸收,20:00-09:00为CO2净排放。6月,CO2通量峰值出现在11:00左右为一0.61g·m^-2·h^-1;而7月,C02通量峰值出现在14:00,达到-0.86g·m^-2·h^-1。从月变化来看,5月为CO2净排放,月总量为89g·CO2·m^2,6月和7月均为CO2净吸收阶段,月吸收总量分别为70g·CO2·m^-2和104g·CO2·m^2;而1O月,植物枯黄,生态系统转为碳排放,月排放量约为50g·CO2·m^-2,与次年3月份月总量(52g·CO2·m^-2)接近,而11月份与次年2月份的月排放量接近(分别是23g·CO2·m^-2,25g·CO2·m^-2)。非生长季(2月)CO2通量日变化振幅很小,除14:00-19:00少量的CO2净排放外(0.14g·m^-2·h^-1左右),其余时间CO2接近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穆朗玛峰北坡 高寒草甸 CO2通量 日变化 月总量
下载PDF
纳木错(湖)地区湍流数据质量控制和湍流通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21
3
作者 李茂善 杨耀先 +4 位作者 马耀明 孙方林 陈学龙 王宾宾 朱志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75-884,共10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2009年全年的大气湍流观测资料,应用Foot-print模型分析了青藏高原非均匀下垫面湍流观测数据的数据质量、质量评价及不同下垫面对湍流通量的贡献。结果表明:纳木错(湖)地区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 利用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2009年全年的大气湍流观测资料,应用Foot-print模型分析了青藏高原非均匀下垫面湍流观测数据的数据质量、质量评价及不同下垫面对湍流通量的贡献。结果表明:纳木错(湖)地区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别,导致地表通量分布不均匀,草地对地表通量的贡献最大;对不同大气层结状态,观测站周围200m范围内的地表通量贡献各不相同,上风向通量贡献源区较大,湍流发展较充分。在不稳定状态和中性状态下,纳木错地区地表通量数据质量较高,即白天观测的通量数据质量较高;在稳定状态下数据质量较低,即夜间的通量数据质量较差;纳木错地区的湍流通量受湖陆风和大气稳定性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木错(湖)地区 湍流通量 数据质量评价 Footprint模型 非均匀下垫面
下载PDF
藏东南地区鲁朗河谷近地层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永杰 马耀明 +1 位作者 朱志鹍 李茂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3-69,共7页
依据位于藏东南雅鲁藏布大峡谷分支—鲁朗河谷的中国科学院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站(29°45′N,94°44′E,海拔3326m)架设的边界层气象塔2007年一整年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初步分析了该地区的气候特征,并与珠穆朗玛峰北坡河谷... 依据位于藏东南雅鲁藏布大峡谷分支—鲁朗河谷的中国科学院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站(29°45′N,94°44′E,海拔3326m)架设的边界层气象塔2007年一整年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初步分析了该地区的气候特征,并与珠穆朗玛峰北坡河谷的气象数据作了简单比较。结果表明:鲁朗河谷年平均地面气温为5.55℃,1月平均地面气温最低,8月平均温度最高。由于观测站处于高山峡谷之中,年平均风速只有1.70m.s-1,风速、风向主要受周围地形影响,山谷风显著。地面气压年变化呈双峰型,归属于低地到高山的过渡型。近地表大气的年平均相对湿度是73.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南 气象要素 近地层 鲁朗河谷 水汽通道
下载PDF
高寒荒漠草地碳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5
作者 朱志鹍 张翼翱宇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108-115,共8页
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分布面积最广的植被类型,开展不同类型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研究,有助于科学评估该地区生态系统碳收支对区域乃至全球碳平衡的贡献。文章利用高寒荒漠草地涡度相关观测数据,分析了生态系统CO_(2)净交换(Net Ecosy... 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分布面积最广的植被类型,开展不同类型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研究,有助于科学评估该地区生态系统碳收支对区域乃至全球碳平衡的贡献。文章利用高寒荒漠草地涡度相关观测数据,分析了生态系统CO_(2)净交换(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并定量评估了NEE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生长季(6—9月),高寒荒漠草地NEE日变化呈现U形曲线,在季节尺度上则为明显的碳汇,生长季碳净吸收量为105.67 g C/m_(2);白天NEE显著受到光合有效辐控制(R^(2)≥0.63、p<0.01),而同时与气温、饱和水气压差均呈显著负相关(R^(2)≥0.9、p<0.05);生长季冠层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为3.15 g CO_(2)/kg H 2 O,逐日的水分利用效率与蒸散量呈显著负相关(R^(2)=0.55、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荒漠草地 CO_(2)通量 影响因素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雨季前后珠峰地区近地层气象要素、辐射及能量平衡分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14
6
作者 仲雷 马耀明 +3 位作者 苏中波 王永杰 吕雅琼 朱志鵾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69-1275,共7页
利用架设在珠峰北坡4475 m高度处的一套开路涡动协方差测量系统,对曲宗地区的大气状况进行了连续观测。分析了近地层气象要素、辐射平衡各分量和能量平衡各分量在高原雨季前(5月)、雨季中(7月)和雨季后(11月)的变化特征。通过分析,发现... 利用架设在珠峰北坡4475 m高度处的一套开路涡动协方差测量系统,对曲宗地区的大气状况进行了连续观测。分析了近地层气象要素、辐射平衡各分量和能量平衡各分量在高原雨季前(5月)、雨季中(7月)和雨季后(11月)的变化特征。通过分析,发现曲宗地区气温和相对湿度日平均变化均呈单峰单谷型特征,气压则呈双峰双谷型特征,风速日变化为单峰型特征,风速一般在午后突然增大。伴随着雨季的爆发,曲宗地区气温升高,相对湿度增大,气压升高,风速减小。主导风向由东北风转换成西南风。雨季前后,辐射平衡各分量及能量平衡各分量均具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峰地区 雨季 气象要素 辐射通量 能量通量
下载PDF
编辑视角的科研论文投稿成功率及时效性分析
7
作者 耿斐 朱志鹍 张晓 《传媒论坛》 2023年第2期93-96,共4页
我国理工科研究生毕业一般都需要公开发表科研论文,但研究生往往缺少科研论文的撰写和投稿经验。研究生对科研论文的写作注意事项进行一定的了解,有助于其写出内容科学、形式完整、表达规范的科研论文。在将论文投出前,将期刊的选稿、... 我国理工科研究生毕业一般都需要公开发表科研论文,但研究生往往缺少科研论文的撰写和投稿经验。研究生对科研论文的写作注意事项进行一定的了解,有助于其写出内容科学、形式完整、表达规范的科研论文。在将论文投出前,将期刊的选稿、审稿等工作流程对研究生进行普及,可以提高其所投文章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笔者从编辑角度阐述了合格科研论文的构成及写作注意事项,以《山东建筑大学学报》为例,介绍编辑对稿件的加工流程及针对作者的策略,以期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论文写作水平及投稿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论文构成 审稿流程 投稿策略
下载PDF
基于Web of Sciences的绿色建筑研究文献态势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刘二稳 赵成龙 +1 位作者 孙浩森 朱志鹍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9年第1期90-94,共5页
绿色建筑可以有效地保护环境、充分地利用资源,超越了传统建筑技术,是中国建筑领域新兴的研究方向。分析绿色建筑领域的研究文献,揭示绿色建筑研究的发展趋势,可以为中国绿色建筑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文章以2012—2017年Web of Science... 绿色建筑可以有效地保护环境、充分地利用资源,超越了传统建筑技术,是中国建筑领域新兴的研究方向。分析绿色建筑领域的研究文献,揭示绿色建筑研究的发展趋势,可以为中国绿色建筑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文章以2012—2017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的绿色建筑文献为数据,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世界上有关绿色建筑的研究文献,分别从文献的时间、国家、期刊、基金资助机构、研究方向与研究机构分布进行了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在绿色建筑方面的研究投入不断加大,受到国家的重视,但研究成果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Energy and Buildings、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Building and Environment是研究绿色建筑的主流杂志,跟踪这些期刊有助于科研工作者掌握绿色建筑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目前绿色建筑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城市热岛减缓技术、绿色建筑环境效益、凉爽城市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B of SCIENCES 绿色建筑 文献 态势分析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朱志鹍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22年第6期117-125,共9页
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研究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论文为数据来源,利用软件CiteSpace绘制了关于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研究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了主要作者和机构... 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研究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论文为数据来源,利用软件CiteSpace绘制了关于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研究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了主要作者和机构、关键词聚类与突现以及此领域的研究主题与热点。结果表明:发文量总体上均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2019年之后的发文量显著增加;主要研究机构包括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滨州学院等,形成了韩广轩、崔保山、夏江宝、叶思源等学者为核心的作者群;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盐碱地改良与植被恢复、滨海湿地修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等,而湿地水文连通、水资源管理、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源汇状况及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等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知识图谱 生态环境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山东省高校科技期刊的现状分析及发展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志鹍 张晓 赵成龙 《学报编辑论丛》 2021年第1期162-167,共6页
我国高校科技期刊数量约占科技期刊总数的1/5,是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统计分析了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不含非本科高校及民办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的现状,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期刊评... 我国高校科技期刊数量约占科技期刊总数的1/5,是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统计分析了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不含非本科高校及民办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的现状,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期刊评价指标为基础,评估了2015—2019年山东省高校科技期刊整体的影响力水平,并通过分析优秀期刊的成功案例,探讨了山东省高校科技期刊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为推动本省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省高校 科技期刊 办刊现状 发展道路
下载PDF
建筑类高校学报期刊评价指标与发展策略分析
11
作者 朱志鹍 耿斐 +1 位作者 赵成龙 孙浩森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95-102,共8页
建筑类高校学报是呈现行业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分析其主要期刊评价指标变化是掌握期刊水平、总体特征和发展态势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的数据,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统计分析了2009—2018年间8种建筑类... 建筑类高校学报是呈现行业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分析其主要期刊评价指标变化是掌握期刊水平、总体特征和发展态势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的数据,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统计分析了2009—2018年间8种建筑类高校学报的主要评价指标。统计时段内建筑类高校学报的载文量明显减少,尤其是近5年的年平均载文量、总被引频次均出现快速下降,而他引率、引用刊数、基金论文比和被引半衰期则略有上升。总体上,建筑类高校学报的主要评价指标整体明显低于科技期刊的平均水平;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高校学报自身的定位、发展机制的桎梏以及高校的重视和投入不足等导致建筑类高校学报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应及时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办刊质量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类高校学报 评价指标 统计分析 发展策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