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下水位抬升对黄土高填方地基增湿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朱才辉 彭森 +1 位作者 刘争宏 张继文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1-70,共10页
为了给黄土高填方地基施工及防排水设计提供科学参考,以某黄土高填方地基工程为例,基于填方地基内部水分场的实测资料,探讨了填方地基中含水率上升的原因,进一步采用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初始状态下非饱和Q3黄土在增湿条件下的土水特征... 为了给黄土高填方地基施工及防排水设计提供科学参考,以某黄土高填方地基工程为例,基于填方地基内部水分场的实测资料,探讨了填方地基中含水率上升的原因,进一步采用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初始状态下非饱和Q3黄土在增湿条件下的土水特征曲线、渗透性及强度软化函数,并最终将其引入到非饱和渗流及增湿变形分析中,量化分析了地下水位抬升对高填方地基的水分场和增湿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高填方地基施工完成后,地基平均含水率相比初始状态约有2%~4%的增量,局部含水率的增幅可高达20%,高填方地基的含水率有上升趋势,其产生的原因与大面积高填方堆载、基岩裂隙水迁移及压实黄土的非饱和渗流特性有关;2)非饱和压实Q3黄土在增湿条件下具有明显的强度软化特性、随着压实度和固结压力的增大,土水特征曲线坡度越缓,压实黄土的渗透系数与干密度呈幂函数关系,原状黄土的渗透系数与干密度呈线性递减关系;3)非饱和黄土地基受地下水抬升作用后,水位线以上约31.0 m土体受到增湿影响,水位线以上约10.0 m土体受增湿最为强烈,高填方地基增湿沉降与地下水位抬升高度呈线性增长关系,地下水位从3.0 m抬升至30.0 m期间,高填方地基增湿压缩比从0.14%增加至1.61%。通过文中研究,以期为高填方地基顶部基础设施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填方 地下水位抬升 增湿变形 含水率 渗流特性
原文传递
熟石灰-偏高岭土改性土应用于土遗址病害修复
2
作者 朱才辉 邱嵩 张怡冰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3期118-126,共9页
【目的】探索适用于修复土遗址病害的改性材料及修复工艺。【方法】在素土(plain soil,P)中添加偏高岭土(metakaolin,MK)和熟石灰(hydrated lime,HL),并基于室内试验研究两者的最优配比及综合工程特性;基于三类夯土墙模型试验研究改性... 【目的】探索适用于修复土遗址病害的改性材料及修复工艺。【方法】在素土(plain soil,P)中添加偏高岭土(metakaolin,MK)和熟石灰(hydrated lime,HL),并基于室内试验研究两者的最优配比及综合工程特性;基于三类夯土墙模型试验研究改性材料的病害修复工艺及修复效果。【结果】1)当偏高岭土与熟石灰质量比为1∶1且两者的总占比为20%时,熟石灰-偏高岭土改性土(HL⁃MK改性土)的孔隙率较素土的大幅降低,其无侧限抗压强度约为素土的4倍,抗渗性能提高100倍,黏结强度是素土的1.2倍,崩解性也显著提高。2)基于夯土墙体掏蚀、表面剥蚀、裂缝三类病害的模型试验,分别提出了砌补、喷涂、注浆的修复工艺。基于上述工艺,墙体修复后的剥蚀率、裂缝扩展速率、温度梯度及湿度梯度显著降低。【结论】本文提出的HL⁃MK改性土最优配比及相应修复工艺可适用于土遗址病害的修复,能够为半干旱地区的土遗址病害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病害 熟石灰-偏高岭土改性土(HL⁃MK) 最优配比 修复工艺
下载PDF
富水黄土隧洞衬砌外水压力折减系数影响因素研究
3
作者 朱才辉 杨奇强 +2 位作者 李玉波 宋晓峰 党辉 《岩土工程技术》 2023年第6期656-663,共8页
水工隧洞衬砌外水压力折减系数的合理取值是结构设计中的难点。以引汉济渭引水隧洞工程穿越Q_(2)黄土地层为背景,开展了饱和Q_(2)黄土的物理力学特性试验,并基于FLAC3D有限差分法及流–固耦合分析原理,研究6种因素对外水压力折减系数的... 水工隧洞衬砌外水压力折减系数的合理取值是结构设计中的难点。以引汉济渭引水隧洞工程穿越Q_(2)黄土地层为背景,开展了饱和Q_(2)黄土的物理力学特性试验,并基于FLAC3D有限差分法及流–固耦合分析原理,研究6种因素对外水压力折减系数的敏感程度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外水压力折减系数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壁后注浆厚度h>盾构掘进速度V>地层渗透系数k_(l)>开挖扰动范围w_(s)>壁后注浆水平N>地下水位高度H,壁后注浆厚度对外水压力折减系数影响最大,当盾构掘进速度V≤9 m/d、地层渗透系数k_(l)≤0.2 m/d时,外水压力折减系数受盾构掘进速度和地层的渗透系数影响较大,其余因素影响较小;考虑到地层条件及施工水平的差异性,饱和Q_(2)黄土中衬砌外水压力折减系数取值变化范围为0.35~0.75,平均可取0.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_(2)黄土 外水压力折减系数 水工隧洞 流–固耦合分析
下载PDF
SDDC工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试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小松 乔建伟 +2 位作者 夏玉云 朱才辉 宋少波 《施工技术(中英文)》 CAS 2023年第21期137-143,共7页
研究孔内深层超强夯法(SDDC工法)地基处理效果对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具有重要工程实际意义。以西安市白鹿原某在建项目为工程背景,通过原位试验、室内试验和理论计算,研究SDDC的单桩挤密效应,分析不同桩间距下SDDC的挤密效应和承载特性... 研究孔内深层超强夯法(SDDC工法)地基处理效果对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具有重要工程实际意义。以西安市白鹿原某在建项目为工程背景,通过原位试验、室内试验和理论计算,研究SDDC的单桩挤密效应,分析不同桩间距下SDDC的挤密效应和承载特性。结果表明:SDDC夯扩桩桩体中部挤密系数大于桩端,其消除桩周黄土湿陷性的水平距离是桩端的3~4倍。SDDC夯扩桩横向挤密系数随距桩心水平距离变化曲线可分为3段,数学关系可用logistic模型进行最优函数拟合。SDDC夯扩桩三角形布桩时,两桩中心挤密系数小于三桩形心,该结果与DDC桩不同,按现有公式设计桩间距偏保守。SDDC桩体、桩间土及其组成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模量均随桩间距增加而减小,桩间距相同时复合地基承载力提高系数远小于变形模量提高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地基 湿陷性黄土 强夯 挤密系数 承载特性
下载PDF
黄土沟壑区高填方地基工后沉降控制因素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马云峰 田永辉 +2 位作者 刘安龙 逯金文 朱才辉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3期79-90,共12页
【目的】研究不同控制因素对黄土沟壑区高填方地基工后沉降的敏感性,为高填方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试验研究第四纪晚更新世(Q3)黄土的修正剑桥模型参数随竖向荷载、含水率、压实度的变化规律,并采用PLAXIS数值... 【目的】研究不同控制因素对黄土沟壑区高填方地基工后沉降的敏感性,为高填方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试验研究第四纪晚更新世(Q3)黄土的修正剑桥模型参数随竖向荷载、含水率、压实度的变化规律,并采用PLAXIS数值分析方法对影响高填方地基工后沉降的因素的敏感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Q_(3)黄土的修正压缩指数、修正回弹系数和修正蠕变指数均随竖向荷载和含水率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压实度的增大呈线性增长趋势;填料的含水率、压实度与填方高度对高填方地基的工后沉降影响较大,沟谷底部宽度、坡度、原地基厚度、填土速率、桩长、桩间距及桩径等因素对其影响较小。【结论】黄土沟壑区高填方工程应尽量降低填方设计高度,控制填料含水率,使其接近最优含水率,且宜选在黄土层厚度不大、沟谷坡度大于75°、沟谷底部宽度小于100 m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沟壑区 高填方地基 工后沉降 敏感性分析 控制因素 Q3黄土
下载PDF
黄土高填方地基上部建筑施建控制标准研究
6
作者 马云峰 彭森 +1 位作者 葛苗苗 朱才辉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15-1424,共10页
黄土高填方地基上部建筑的工后沉降及施建时间问题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以某黄土沟壑区新区建设中的高填方工程为背景,基于试验段工后沉降监测结果,运用MIDAS/GTS-NX数值反演分析方法来获取填方土体蠕变力学参数,并针对不同偏心距及施建... 黄土高填方地基上部建筑的工后沉降及施建时间问题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以某黄土沟壑区新区建设中的高填方工程为背景,基于试验段工后沉降监测结果,运用MIDAS/GTS-NX数值反演分析方法来获取填方土体蠕变力学参数,并针对不同偏心距及施建时间下高层和低层建筑物地基的工后沉降特征开展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实测资料的分层迭代反演分析方法所得填土体参数较准确反应黄土高填方土体的实际受荷状态及上部建筑基础的工后沉降特征。(2)当低层或高层建筑偏心距w=0 m或w=221 m时,局部倾斜最小且均满足局部倾斜f<0.002要求,建议低层建筑施建偏心距w≥157 m,工后施建时间t≥1.21年;高层建筑施建偏心距w≥155 m,工后施建时间t≥1.5年。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为类似“上山建城”高填方顶部建筑的施建位置及工后施建时间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填方 工后沉降 上部建筑 施建时间 反演分析
原文传递
盾构施工工艺诱发地表沉降规律浅析 被引量:59
7
作者 朱才辉 李宁 +1 位作者 柳厚祥 张志强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8-164,共7页
在研究盾构施工工艺诱发地层沉降规律时,对施工工艺变化引起地表沉降的量化分析成果相对较少。将盾构工艺分为注浆填充率β、支护压力比λ和偏心率κ等3个主要因素,将其引入到Rowe等人提出的"间隙参数"的公式中,利用Loganatha... 在研究盾构施工工艺诱发地层沉降规律时,对施工工艺变化引起地表沉降的量化分析成果相对较少。将盾构工艺分为注浆填充率β、支护压力比λ和偏心率κ等3个主要因素,将其引入到Rowe等人提出的"间隙参数"的公式中,利用Loganathan等人提出的地表沉降预测解析公式,对上述3个工艺参数的变化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同时以间隙参数为前提,对前人提出的等代层厚度参数取值进一步探讨,为复杂的盾构施工工艺的数值模拟提供计算依据。通过对西安地铁2号线试验段地表沉降实测资料进行反演,分析结果认为,提出来的间隙参数计算方法及修正等代层模型能较为真实地反应施工工艺水平,能够为盾构施工地面沉降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沉降 盾构施工工艺 间隙参数 等代层 有限元方法
原文传递
吕梁机场黄土高填方地基工后沉降时空规律分析 被引量:66
8
作者 朱才辉 李宁 +1 位作者 刘明振 魏弋峰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93-301,共9页
以吕梁机场高填方地基工后沉降监测结果为基础,对原地基及填筑体的工后沉降组分和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量化分析了填土高度、填土速率、地基综合压实度、时间等因素对高填方工后沉降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应变速率的工后沉... 以吕梁机场高填方地基工后沉降监测结果为基础,对原地基及填筑体的工后沉降组分和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量化分析了填土高度、填土速率、地基综合压实度、时间等因素对高填方工后沉降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应变速率的工后沉降递推分析法。结果表明:减小填土速率、适当增大地基综合压实度和降低填土高度都是减小工后沉降的有效措施,采用递推分析法,更能够近似描述施工工艺对工后沉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填方地基 机场 沉降监测 工后沉降 时空规律 递推分析法
原文传递
西安黄土地层盾构施工诱发地面沉降规律分析与预测 被引量:24
9
作者 朱才辉 李宁 张志强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087-1095,共9页
西安黄土地层中地铁盾构施工尚属首次,无现有的工程经验可借鉴,采用Peck公式对盾构施工段实测地表沉降进行预测时,得到沉降槽与实测结果差异较大,鉴于此因,利用APDL语言编制邓肯–张模型及有限元程序来追踪模拟盾构施工过程,对黄土邓肯... 西安黄土地层中地铁盾构施工尚属首次,无现有的工程经验可借鉴,采用Peck公式对盾构施工段实测地表沉降进行预测时,得到沉降槽与实测结果差异较大,鉴于此因,利用APDL语言编制邓肯–张模型及有限元程序来追踪模拟盾构施工过程,对黄土邓肯–张参数、含水率及埋深等因素的变化引起的地层沉降进行量化分析,对黄土地层在盾构施工条件下引起的地表沉降进行相关的规律性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地面沉降预测经验公式,并对某实测结果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预测公式能较好的反映西安黄土地层盾构施工引起地面沉降特性,具有一定的工程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黄土地层 盾构施工 邓肯-张模型 有限元
原文传递
压实Q_3马兰黄土蠕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27
10
作者 朱才辉 李宁 刘俊平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92-399,共8页
为了研究压实Q3马兰黄土的蠕变特性,开展不同压实度、不同含水量下压实土的单轴排水与不排水蠕变试验,得到其轴向应变-应力-时间关系,采用已有的经验模型及H-K、Burgers、M-B元件模型分别描述其蠕变规律并对比分析其适宜性,采用能综合... 为了研究压实Q3马兰黄土的蠕变特性,开展不同压实度、不同含水量下压实土的单轴排水与不排水蠕变试验,得到其轴向应变-应力-时间关系,采用已有的经验模型及H-K、Burgers、M-B元件模型分别描述其蠕变规律并对比分析其适宜性,采用能综合反映蠕变特性参数的等效蠕变模量E(t)来分析不同因素对蠕变规律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Q3马兰黄土的蠕变特性对含水量敏感程度较大,对压实度次之,排水条件对低含水量和低压实度土体的蠕变特性敏感程度较大;采用M-B元件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描述其瞬时弹性应变、衰减蠕变和稳定粘滞流动三个阶段,通过等效蠕变模量E(t)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初始条件下的蠕变效应,得到了E(t)与含水量w和轴向荷载σ0的经验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实Q3马兰黄土 单轴压缩蠕变试验 应力-应变-时间关系 含水量 压实度 M-B蠕变模型 等效蠕变模量
下载PDF
隧道施工诱发地表沉降估算方法及其规律分析 被引量:47
11
作者 朱才辉 李宁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533-542,共10页
通过搜集大量文献,系统地总结了地表沉降槽特性参数的取值方法,并以中国20多个城市的地铁工程地表沉降实测资料为背景,基于Peck公式反演分析法,获取了隧道在不同相对埋深H/D、不同地层条件和不同施工方法下的地表最大沉降量S_(max)、沉... 通过搜集大量文献,系统地总结了地表沉降槽特性参数的取值方法,并以中国20多个城市的地铁工程地表沉降实测资料为背景,基于Peck公式反演分析法,获取了隧道在不同相对埋深H/D、不同地层条件和不同施工方法下的地表最大沉降量S_(max)、沉降槽宽度k、地层损失率V_1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Peck法估算地表沉降需要基于大量实测资料和结合地域特性和具体施工方法才能得到比较合理的预测结果,不同地区地铁隧道的相对埋深(H/D)为0.55~4.43,其地表最大沉降量S_(max)为-15^-146.0mm,沉降槽宽度系数k为0.13~1.60,地层损失率V_1为0.06%~6.90%,其中S_(max)和k与H/D呈反相关,V_1受施工工艺和地层条件影响较大;(2)砂性土地层中浅埋暗挖法及其辅助工法的灵活性优于盾构法,黏性土及其互层地层中的盾构法施工在控制地层损失上较浅埋暗挖法要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施工 地表沉降估算 Peck法 沉降槽宽度 地层损失率
原文传递
黄土冲沟中高填方土压力量测及分布规律探讨 被引量:8
12
作者 朱才辉 李宁 袁继国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27-836,共10页
以吕梁机场黄土高填方试验段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分析、室内试验、原位监测等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黄土高填方地基中的土压力量测技术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探讨其土压力的计算方法及与理论土压力存在差异的根源。研究结果表明:土... 以吕梁机场黄土高填方试验段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分析、室内试验、原位监测等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黄土高填方地基中的土压力量测技术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探讨其土压力的计算方法及与理论土压力存在差异的根源。研究结果表明:土压力现场量测时,土压力计埋设槽的高跨比、填筑材料压实度、沟谷坡度等对土压力存在较大的影响,建议现场布设土压力计时采用开孔高跨比λ>0.6比较适宜;根据原位监测结果和三维数值反演分析方法,得到了黄土高填方中部及边界部位的包含填方高度H、填土加权平均重度γ、坡角β等参数的土压力计算公式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初步考虑了拱效应对土压力的影响。其研究结果可为类似的黄土冲沟中高填方工程的地下结构设计和地基变形计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冲沟 高填方 土压力分布规律 土压力计标定 原位监测 数值分析
原文传递
SDDC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试验研究
13
作者 周小松 乔建伟 +2 位作者 夏玉云 朱才辉 宋少波 《工程勘察》 2023年第5期7-13,共7页
孔内深层超强夯法(SDDC)挤密桩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一种新型工法。为研究SDDC挤密桩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效果,开展了室内试验、载荷试验和浸水载荷试验。试验结果表明:SDDC挤密桩可有效消除桩长范围内黄土的湿陷性,提高桩间土和... 孔内深层超强夯法(SDDC)挤密桩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一种新型工法。为研究SDDC挤密桩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效果,开展了室内试验、载荷试验和浸水载荷试验。试验结果表明:SDDC挤密桩可有效消除桩长范围内黄土的湿陷性,提高桩间土和桩体土的干密度且挤密系数最大值分别可达0.98和1.04;SDDC挤密桩可显著提高桩间土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也可显著提高桩体土的黏聚力;SDDC挤密桩不仅可有效消除天然黄土地基的软化特性,还可以显著提升地基承载力,处理后的复合地基分别是天然含水率黄土地基承载力和浸水饱和黄土地基承载力的1.33倍和2.03倍。研究结果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陷性黄土 SDDC挤密桩 复合地基 承载力
原文传递
基于黄土变形时效试验的高填方工后沉降研究 被引量:26
14
作者 朱才辉 李宁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023-3031,共9页
利用WDT-1500多功能材料试验机,对砂岩、砾岩和砂砾岩进行了分级循环荷载试验,研究了岩石的动弹性模量对应力幅值和应力水平的响应特性,得到了动弹性模量和耗散能随应力幅值、应力水平及含水率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分级循环荷载下... 利用WDT-1500多功能材料试验机,对砂岩、砾岩和砂砾岩进行了分级循环荷载试验,研究了岩石的动弹性模量对应力幅值和应力水平的响应特性,得到了动弹性模量和耗散能随应力幅值、应力水平及含水率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分级循环荷载下岩石的能量耗散越多,动弹性模量越小;应力水平越高,动弹性模量和耗散能越大;含水率和应力幅值越大,动弹性模量越小,耗散能越大。讨论了邓肯-张模型能够描述分级循环荷载作用下岩石的应力-应变关系,构建了动弹性模量随应力水平、应力幅值及含水率变化的演化模型,探讨了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根据能量耗散的经验法则,建立了耗散能演化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描述分级循环荷载过程中能量耗散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填方 工后沉降 变形时效性试验 数值反演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土电阻率的黄土高填方地基细观变形机制 被引量:16
15
作者 朱才辉 李宁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40-648,共9页
为揭示黄土高填方地基产生变形的细观机制,以吕梁机场试验段为背景,基于土电阻率原理,研发土电阻率–固结联合测定仪,通过原位监测、现场取样和大量室内试验得到不同初始饱和度的Q3黄土在恒定荷载下的电阻率动态变化规律,提出以最优含... 为揭示黄土高填方地基产生变形的细观机制,以吕梁机场试验段为背景,基于土电阻率原理,研发土电阻率–固结联合测定仪,通过原位监测、现场取样和大量室内试验得到不同初始饱和度的Q3黄土在恒定荷载下的电阻率动态变化规律,提出以最优含水率为界限的Q3黄土"电阻率–应变曲线"模型,得到Q3黄土在恒定荷载下的水分迁移规律和结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高填方顶面工后总变形包括两大部分,即地基土及填方表面以下一定深度内填筑体的排水固结变形和深部超固结土的蠕变变形;初步揭示土体产生变形的细观演化规律,同时也为黄土高填方土体的本构模型建立和数值分析中模型的合理选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黄土高填方地基 细观变形机制 土电阻率 初始饱和度 固结蠕变变形
下载PDF
降雨对沟谷状黄土高填方地基增湿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朱才辉 李宁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45-854,共10页
研究高填方地基在降雨条件下的入渗规律和增湿变形问题,对黄土沟壑区高填方的工后沉降形成机制探索和防排水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以某黄土高填方工程为背景,开展了填方区原位沉降监测和非饱和土的水–力特性室内试验,并基于流–固耦合数... 研究高填方地基在降雨条件下的入渗规律和增湿变形问题,对黄土沟壑区高填方的工后沉降形成机制探索和防排水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以某黄土高填方工程为背景,开展了填方区原位沉降监测和非饱和土的水–力特性室内试验,并基于流–固耦合数值方法,研究了不同降雨类型和不同压实度下高填方地基的入渗规律和增湿变形特性。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填方地基因压实度不均和降雨类型差异,降雨影响深度为地表下2.0~7.0 m;②强降雨(暴雨、大雨)引起的增湿变形比为1.6%,大于中雨的1.2%和小雨的0.3%,不同压实度下(λ为0.88,0.93,0.98)强降雨引起的填方体增湿变形比分别为1.8%,1.5%,1.3%,采取适当的防排水措施对减小高填方地基增湿沉降的具有重要意义;③强降雨会引起填挖方交界面处产生过量的差异增湿沉降和剪切应变突变,这是导致填挖方交界处出现开裂和水毁的主要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填方地基 黄土沟壑区 降雨入渗 增湿变形
原文传递
西安地铁施工诱发地表沉降及对城墙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朱才辉 李宁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538-544,共7页
以西安地铁2号线为背景,利用3种预测公式对实测地表沉降值进行拟合,得到了沉降槽形态参数。利用拟合参数,借鉴"刚度修正法"原理对地铁下穿城墙施工诱发其基础的沉降进行预测,并建立城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城墙所能承受的极... 以西安地铁2号线为背景,利用3种预测公式对实测地表沉降值进行拟合,得到了沉降槽形态参数。利用拟合参数,借鉴"刚度修正法"原理对地铁下穿城墙施工诱发其基础的沉降进行预测,并建立城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城墙所能承受的极限变形能力和承载力进行量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Peck公式能较好地描述地表沉降特征;考虑后期蠕变和固结作用,盾构施工所诱发的城墙基础最大沉降量不得超过20 mm,期望对后期地铁施工引起地表沉降及其对建筑物的响应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沉降 城墙响应 刚度修正法 西安地铁施工
原文传递
某在役明城墙病害调研及评估方法 被引量:8
18
作者 朱才辉 周远强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0-73,共14页
评估在役古城墙的病害等级对其制定修复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以西部某明城墙为研究对象,对其存在的风化、裂缝、不均匀变形、受水分入渗、整体损伤程度等病害特征及诱因进行了大量调研分析和无损探测研究,基于古城墙砌体和夯土材料的损伤... 评估在役古城墙的病害等级对其制定修复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以西部某明城墙为研究对象,对其存在的风化、裂缝、不均匀变形、受水分入渗、整体损伤程度等病害特征及诱因进行了大量调研分析和无损探测研究,基于古城墙砌体和夯土材料的损伤力学机理和专家建议,提出了描述上述病害程度等级指标的确定方法。建议将该明城墙病害分为A级(微弱)、B级(轻度)、C级(中度)和D级(重度)4个等级,并采用数值方法、模糊数学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古城墙病害等级模糊评价系统及可视化评价平台。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无损探测技术来获取明城墙病害数据库,结合古建筑材料的损伤理论,可系统量化在役明城墙的病害等级;(2)评估系统能够很好的应用于古城墙的病害诊断中,该明城墙南墙的病害程度最严重,西、北墙次之,东墙保存较完好,其病害客观评估结果与现场调研结果基本吻合,可在同历史时期建造的古建筑砖-土结构的病害评估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城墙 病害评估 损伤模型 模糊数学 数值方法
原文传递
黄土地层含水率增大对大跨度隧道围岩压力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朱才辉 贺豪楠 +1 位作者 兰开江 李玉波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93-98,共6页
以某黄土公路隧道为背景,通过室内常规三轴试验来获取原状Q2黄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并基于数值分析方法探讨因地表水分入渗或地下水位抬升引起的洞周围岩压力的变化规律,并提出考虑含水率影响的修正围岩压力算法。结果表明:(1)随着地表水... 以某黄土公路隧道为背景,通过室内常规三轴试验来获取原状Q2黄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并基于数值分析方法探讨因地表水分入渗或地下水位抬升引起的洞周围岩压力的变化规律,并提出考虑含水率影响的修正围岩压力算法。结果表明:(1)随着地表水入渗深度或地下水位抬升高度的增大,围岩压力呈增大趋势,且最大围岩压力比ψmax=1.1~3.5,最大收敛变形比ζmax=1.1~1.3;(2)初始含水率越低,其最大围岩压力比和收敛变形比越大,因地表水分入渗或水位抬升引起的围压放大效应越明显;(3)隧道埋深越浅,围岩压力分布越不均匀,"猫耳朵"形状越明显,埋深越大围岩压力分布相对均匀;(4)引入围岩压力比,提出了半数值半经验的修正隧道围岩压力计算公式,可考虑因黄土地层含水率增大引起的围岩压力放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层 隧道 围岩压力 含水率 分布模式
原文传递
某古建筑砖土结构基座病害探测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朱才辉 李宁 +1 位作者 郭炳煊 刘钦佩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9-176,共8页
古建筑基座主要由砖–土材料构成,因年久失修而产生的病害问题较为严重。以某古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地质雷达和面波等无损探测方法,结合土壤电阻法和TDR等方法对其水害和结构病害特征进行大量现场监测,结果表明:(1)降雨后,基座外砖... 古建筑基座主要由砖–土材料构成,因年久失修而产生的病害问题较为严重。以某古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地质雷达和面波等无损探测方法,结合土壤电阻法和TDR等方法对其水害和结构病害特征进行大量现场监测,结果表明:(1)降雨后,基座外砖墙以内厚约3.0 m范围和内置排水管外围约1.0 m范围内的夯土层饱和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由于外墙裂缝、内置排水管管口裂缝及海墁下部防渗层的失效等,是造成基座渗漏水、泛碱、脱皮的主要诱因;(2)基座顶部以下5.0 m深度范围内的砖土结构损伤较底部严重,且基座4个侧面的病害差异分布不均;(3)受降雨影响,基座顶部夯土层的含水率有上升趋势,基座底部的含水率明显高于基座中上部,电阻率也明显低于中上部,但基座底部夯土层和地基内含水率呈下降趋势,表明基座上部的水分有向基座底部和地基内迁移的趋势。通过多角度的相互验证研究,为深入探索古建筑基座结构病害的形成机制提供了一套可行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基座 砖土结构 病害探测 无损探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