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西德的职业教育
- 1
-
-
作者
朱敏信
谢业慧
-
出处
《比较教育研究》
1982年第2期33-34,共2页
-
文摘
西德科学技术发展较快有两个原因:一是重视科研;二是重视职业教育。在西德,干每项带有技术性的工作都要经过专业训练。每年中学毕业生中接受职业教育的最多,约占全部毕业生的55%,升大学的只占20%,另有约10%受其它教育,从事非技术性劳动的约占11%。目前,西德共有一百六十五万人在受四百五十种职业训练。 西德的教育制度十分复杂,职业教育也多种多样。为了弄清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的特点,我们两次访问了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
-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职业学校
中学毕业证书
职业教育中心
普通中学
中等职业学校
西德
职业训练
中学毕业生
高级中学
-
分类号
G40-059.3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
-
题名林肯遗迹寻踪
- 2
-
-
作者
朱敏信
-
出处
《四川统一战线》
2005年第9期46-47,共2页
-
文摘
内战战场遗址掠影葛底斯堡是美国东部宾夕法尼亚州的—个小镇。1863年盛夏,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恶战。这次战役是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南北战争又称美国内战,是美国北方资产阶级反对南方种植园奴隶主的一场战争,指挥战争的最高统帅是美国第16届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一个秋景宜人的周末,我和在美国工作的二女儿和二女婿乘车从马里兰州中部向西北行驶,
-
关键词
林肯
葛底斯堡
美国南北战争
种植园
美国历史
美国内战
奴隶主
资产阶级
南军
马里兰州
-
分类号
K712.4
[历史地理—世界史]
-
-
题名盛衰荣辱纽伦堡
- 3
-
-
作者
朱敏信
-
出处
《四川统一战线》
2004年第4期44-45,共2页
-
文摘
在一个秋风瑟瑟、秋意盎然的季节,我们来到德国南部的古城纽伦堡。纽伦堡已有900年的历史。从1050年海因里三世皇帝开始,共有32个皇帝把纽伦堡作为他们的统治中心。德国著名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在评论纽伦堡的地位时说:"纽伦堡在整个德国犹如群星中一个光辉夺目的太阳。"纽伦堡的老城是古建筑集中之地。有人说:"看了纽伦堡的古建筑,有"一览众山小"之感。
-
关键词
纽伦堡
古建筑
德国南部
古城
军事法庭
皇帝
城墙
马丁·路德
多瑙河
莱茵河
-
分类号
K516
[历史地理—世界史]
-
-
题名马克思故乡行
- 4
-
-
作者
朱敏信
-
机构
北京
-
出处
《四川统一战线》
2003年第7期9-11,共3页
-
文摘
德国摩泽尔河畔有一座已有两千余年历史的古老城市——特里尔,1818年5月5日,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马克思就诞生在这里。 故居风雨 当我们进入特里尔时,见到摩泽尔河上有一座拱形石桥,它建于公元2世纪。桥上汽车川流不息,桥下绿水盈盈。桥面已经多次改造,但那用岩石垒砌的桥墩,
-
关键词
马克思
特里尔
马克思主义运动
《共产党宣言》
展览室
《资本论》
故居
马克思和恩格斯
无产阶级
玻璃橱
-
分类号
K95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
-
题名美国约翰逊太空研究中心参观记
- 5
-
-
作者
朱敏信
-
机构
北京
-
出处
《四川统一战线》
2003年第3期42-43,共2页
-
文摘
在美国休斯敦东南35公里处,有一个规模庞大的太空研究中心,该中心为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最大的太空研究机构之一,有“宇宙的城市”之称。去年2月,在休斯敦工作的小女儿开车陪我去参观了这个探索宇宙奥秘的科学城。
-
关键词
研究中心
约翰逊
宇航员
讲解员
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
载人飞船
实验场
国际空间站
休斯敦
操纵杆
-
分类号
F471.2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乔治·布什图书馆参观记
- 6
-
-
作者
朱敏信
-
机构
北京
-
出处
《四川统一战线》
2002年第8期44-45,共2页
-
文摘
去年12月22日,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敦工作的三女婿和三女儿开车陪同我参观了美国前总统布什的图书馆。 这个图书馆位于休斯敦农工大学内,距休斯敦市区约140公里。我们到达农工大学校园时,很快便看到了写有“乔治·布什图书馆”的白色大楼,楼前有绿色的草地、多彩的花坛和水珠飘洒的喷泉。
-
关键词
图书馆
休斯敦
科威特
伊拉克
展览室
罗斯福总统
德克萨斯州
大学校园
汉语句子
太平洋
-
分类号
G259.712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
-
题名长相厮守话波恩
- 7
-
-
作者
朱敏信
-
出处
《四川统一战线》
1998年第7期36-37,共2页
-
文摘
长相厮守话波恩朱敏信我在担任新华社驻波恩首席记者期间,与这个莱茵河畔的花园城市朝夕相处。波恩,它给我留下了太多永远难以忘却的美好印象。印象之一:古老的城区同西欧其他国家的首都相比,波恩作为德国的首都,不像巴黎、伦敦那样气宇轩昂,体态魁伟,也比不上德国...
-
关键词
贝多芬
莱茵河流域
狂欢节
广场
维也纳
莫扎特
《英雄交响曲》
游行队伍
市政厅
钢琴奏鸣曲
-
分类号
K95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
-
题名漫游文明古国埃及
- 8
-
-
作者
朱敏信
-
出处
《四川统一战线》
1998年第1期32-33,共2页
-
文摘
漫游文明古国埃及朱敏信我从小就知道在遥远的埃及有着雄伟而神秘的金字塔。所以,来到埃及后,我首先要参观的自然是金字塔。埃及首都开罗西南十公里处的吉萨金字塔群举世闻名。站在那里纵目望去,只见三座大塔矗立在茫茫的沙漠之上。金色的阳光,金色的沙漠,映衬着金色...
-
关键词
文明古国
金字塔
狮身人面像
古埃及
苏伊士运河
尼罗河
总管理局
底比斯
国王
斯芬克斯
-
分类号
K94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
-
题名肯尼亚揽胜
- 9
-
-
作者
朱敏信
-
出处
《四川统一战线》
1997年第2期34-35,共2页
-
文摘
肯尼亚揽胜□北京朱敏信本文作者在肯尼亚蒙巴萨莫伊大街上在班图语中,肯尼亚是“鸵鸟”之意。若追问此名的来历,肯尼亚朋友会对你说:请你观光一下状似“鸵鸟”的肯尼亚山吧!当我们乘飞机飞临肯尼亚中部上空时,俯视大地,便可隐隐约约地看到一座气势磅礴、景色壮丽的...
-
关键词
肯尼亚
蒙巴萨
火烈鸟
东非大裂谷
内罗毕
坦桑尼亚
肯尼亚首都
中心区
中国与肯尼亚
断层湖
-
分类号
K942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
-
题名我们来到了芝加哥
- 10
-
-
作者
朱敏信
-
出处
《四川统一战线》
1997年第10期38-39,共2页
-
文摘
我们来到了芝加哥□北京朱敏信“当”了一回“一夜总统”去年冬天,我和老伴去美国探亲。一个偶然的机遇,我们在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住上了威斯汀旅馆的最高级房间———总统套间,从而“当”了一回“一夜总统”。当美国弥漫着圣诞节气氛的时候,我们在密执安大学学习...
-
关键词
芝加哥
了望室
移民区
普通房间
休伦湖
德国
服务员
过着俭朴的生活
法兰克
高速公路
-
分类号
K971.2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
-
题名坦桑尼亚散记
- 11
-
-
作者
朱敏信
-
机构
新华社
-
出处
《四川统一战线》
2000年第2期42-43,共2页
-
-
关键词
散文
地方风物
坦桑尼亚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意外的猎物——采访杂忆
- 12
-
-
作者
朱敏信
-
出处
《中国记者》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53-54,共2页
-
文摘
联邦德国首都在波恩,我在那里担任新华社的常驻记者多年,其间,也曾多次访问西柏林,汉堡和慕尼黑等著名城市。无疑,每访问其中一个城市,我都带着一个主要任务。但在这个主要任务完成后,只要有可能,我便顺着采访的脚步,从一个方面转到另一方面;从这个领域进入那个领域,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猎取和捕获心目中的东西。这样,往往得到许多意料之外的猎物,写出许多意外之作。
-
关键词
杂忆
常驻记者
生下来
中国馆
使人
大学讲师
德意志博物馆
皇家公园
朱敏信
彩衣
-
分类号
G214.2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风物长宜放眼量——联邦德国采访散记
- 13
-
-
作者
朱敏信
-
出处
《中国记者》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48-49,共2页
-
文摘
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我担任新华社常驻联邦德国记者。这期间紧张的采访和特殊的经历使我感触颇多。透过表层的平静去观察一个驻外记者也是一个政治哨兵。要善于从平静的外表透视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内在矛盾,并预测这种矛盾的发展趋势,决不能为“风平浪静”
-
关键词
驻外记者
风物长宜放眼量
悄无人声
联盟党
基督教民主联盟
眉梢眼角
庆祝活动
寻根问底
告诉我
张伯伦
-
分类号
G214.2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联邦德国经济起落的剖析
- 14
-
-
作者
朱敏信
-
机构
新华社
-
出处
《世界经济》
1984年第11期22-26,共5页
-
文摘
联邦德国的经济经过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人们所说的“经济奇迹”。但进入七十年代以来,号称西欧“火车头”的联邦德国的经济,不仅失去了当年的发展势头,而且问题和困难逐渐增多。
-
关键词
联邦德国
经济奇迹
火车头
高速发展
西欧
国民生产总值
电子计算机
工业生产能力
竞争能力
对外贸易
-
分类号
F11
[经济管理—国际贸易]
-
-
题名透视“花花世界”的角落
- 15
-
-
作者
朱敏信
-
出处
《中国记者》
1985年第6期44-45,共2页
-
文摘
我刚到联邦德国工作时,一位颇谙德国情况的朋友对我说:“联邦德国是西方‘花花世界’的一个窗口。”另一位朋友对我说:“你不仅要研究这个窗口,还要透视‘花花世界’的角落。”“要透视什么样的角落呢”。这个问题一直悬挂在我的心头,并帮助我打开思路。我曾经写过一篇散文,题为《“废墟山”的启示》。这篇散文就是从一个角落里诱发的灵感。一九七九年秋,我和我的同事应联邦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的邀请,访问了这个州的首府慕尼黑和它的第二大城市纽伦堡。这两个世界著名城市早就使我神往。因此,在这两地每参观一处,我都如饥似渴、追根究底地问清楚每一个我想了解的问题,并在采访本上记下各种各样的回答。
-
关键词
对我说
巴伐利亚州政府
战争与和平
大城市
天高云淡
令人心酸
斯图加特
使人
湖光水色
我在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