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太战略视域下欧盟对台政策实践及其影响
1
作者 朱时宇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94,共10页
欧盟的印太战略包括政治、经济、区域安全等内容,以经济合作为重点。印太战略提出后,欧盟将中国台湾视为享有共同价值的“民主盟友”,双方有意在半导体产业等领域密切合作,深化贸易伙伴关系。欧盟强调台海具有重要战略价值,试图“吓阻... 欧盟的印太战略包括政治、经济、区域安全等内容,以经济合作为重点。印太战略提出后,欧盟将中国台湾视为享有共同价值的“民主盟友”,双方有意在半导体产业等领域密切合作,深化贸易伙伴关系。欧盟强调台海具有重要战略价值,试图“吓阻”中国内地,继续维持两岸现状。未来欧盟很可能以意识形态为底色,形成美欧台“价值同盟”,以牵制和对抗中国内地;在经济上强调安全性,重视与中国台湾的经济合作,但其政治化操弄会造成欧、陆、台的“三败俱伤”;在军事上更多介入印太地区,增强欧盟在台海地区的军事存在感,为美国印太战略提供助力。欧盟的印太战略与美国的印太战略虽然存在差异,但在意识形态与区域安全领域欧盟很可能追随美国,造成台海形势的紧张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盟 印太战略 台欧关系 中欧关系
下载PDF
全局战略下的局部进退:1944—1945年新四军发展江南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朱时宇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CSSCI 2023年第3期73-86,142,共15页
1944年下半年,中共中央确定了“向南发展”的战略方针,新四军向江南发展是这一战略的组成部分。新四军南进的目的是抓住美军即将在东南沿海登陆这一战略契机,首先配合美军登陆,进而在战略反攻阶段进占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1945年... 1944年下半年,中共中央确定了“向南发展”的战略方针,新四军向江南发展是这一战略的组成部分。新四军南进的目的是抓住美军即将在东南沿海登陆这一战略契机,首先配合美军登陆,进而在战略反攻阶段进占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1945年上半年,粟裕、叶飞先后率新四军第一师主力南进,在浙西取得了对国民党军三次反击战役的胜利。但在江南地区新四军、国民党军、日伪军三方的军事斗争中,新四军兵力处于劣势,又不能获得江北新四军的大力增援,只能调整策略,等待形势变化。抗战胜利后,江南新四军未能进占大城市。随着中共中央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江南新四军最终全部撤往江北。中共中央的全局战略与江南新四军的局部进退之间形成联动与互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四军 国共关系 美军登陆 江南 粟裕
下载PDF
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理论设想与构建路径——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视角 被引量:2
3
作者 朱时宇 《闽台关系研究》 2023年第1期42-51,共10页
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具备坚实的民族、文化、历史基础。两岸民众同属于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成为两岸共同的文化底色,同时两岸共同经历了中华民族的衰弱时期。目前两岸命运共同体处于形成过程中,且这一过程可能延续至两岸统一后。两岸命... 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具备坚实的民族、文化、历史基础。两岸民众同属于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成为两岸共同的文化底色,同时两岸共同经历了中华民族的衰弱时期。目前两岸命运共同体处于形成过程中,且这一过程可能延续至两岸统一后。两岸命运共同体最终将达至一种理想状态,即共同体内部深度融合、高度团结,形成共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共同体成员均对中华民族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共同体能够应对外部的风险与挑战。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重建台湾地区民众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践行共同体理念,形成共同体相关的话语体系,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两岸共同的奋斗目标,处理好共同体内部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将使台湾地区拥有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两岸也得以共同参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岸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 融合发展
下载PDF
电波中的权势转移——以“二二八”事件中的台北广播电台为中心 被引量:1
4
作者 朱时宇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23年第4期128-140,共13页
“二二八”事件之初,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在安抚民众无效后寄希望于借台省精英之力尽快平息事端,台省精英则趁机迅速使用广播抢夺对事件的宣导权。由台省精英主导的“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处委会)一面试图通过控制电台新闻的播送来主... “二二八”事件之初,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在安抚民众无效后寄希望于借台省精英之力尽快平息事端,台省精英则趁机迅速使用广播抢夺对事件的宣导权。由台省精英主导的“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处委会)一面试图通过控制电台新闻的播送来主导宣传,一面借广播呼吁恢复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动员,展现对社会的控制力,向长官公署及国民政府施压。处委会俨然成为当时的政治权势中心。国民党增援部队抵台后,长官公署重新掌控台北广播电台。事件期间在广播中出现的权势转移现象,一方面反映了长官公署官员与台省精英对于现代广播系统认知的不同,另一方面则体现了长官公署与台省精英在政治、军事资源占有上的巨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 “二二八”事件 权势转移 陈仪 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
下载PDF
美国纽约市建筑高度控制方法探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朱时宇 王嘉川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93-96,共4页
对建筑高度进行控制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控制高度不仅有维护建筑和街道采光、通风等功能上的需求,也是保护城市风貌、塑造城市形态的一种手段。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建筑高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管... 对建筑高度进行控制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控制高度不仅有维护建筑和街道采光、通风等功能上的需求,也是保护城市风貌、塑造城市形态的一种手段。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建筑高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管控建筑高度上也出现明显的失效问题,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加以控制并给城市土地开发以一定的灵活性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论文以纽约市为研究案例,探讨区划技术中建筑高度控制的产生、发展演变和现行的技术手段。并重点阐述在自由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区划如何以保障街道和周围环境的采光通风为基本前提,逐步结合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塑造,将高度控制作为实现更积极的规划意图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经济 建筑高度 控制 纽约市 区划
下载PDF
制宪国民大会台湾代表选举问题研究
6
作者 朱时宇 刘相平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8-76,共9页
1946年10月,台湾举行制宪国民大会台湾代表选举。国民政府对于台湾代表的选举方式经历了由"民选"到"官选"再到台湾省参议会间接选举的变化过程。台籍精英积极投入参选,但最终台湾代表的名额大部分被台湾省参议员及... 1946年10月,台湾举行制宪国民大会台湾代表选举。国民政府对于台湾代表的选举方式经历了由"民选"到"官选"再到台湾省参议会间接选举的变化过程。台籍精英积极投入参选,但最终台湾代表的名额大部分被台湾省参议员及工商各界精英所垄断。在选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公平性与公开性缺失进一步造成台湾社会的官民矛盾与阶层对立,使国民政府对台湾统治的合法性削弱,加深了国民政府在台湾的统治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宪国民大会 台湾 选举
下载PDF
论东汉灵帝时期的宦官 被引量:1
7
作者 朱时宇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第5期5-11,共7页
东汉中后期宦官干政的现象愈演愈烈,至灵帝在位时期,宦官的权势达到顶峰。灵帝时期的宦官集团在与朝臣的斗争中兴起,亦在与朝臣的斗争中覆亡。灵帝在位初期,宦官与灵帝之间有着权力转移的过程。宦官集团在灵帝的支持下全面干政。在灵帝... 东汉中后期宦官干政的现象愈演愈烈,至灵帝在位时期,宦官的权势达到顶峰。灵帝时期的宦官集团在与朝臣的斗争中兴起,亦在与朝臣的斗争中覆亡。灵帝在位初期,宦官与灵帝之间有着权力转移的过程。宦官集团在灵帝的支持下全面干政。在灵帝的有意扶持下,形成皇帝、宦官与朝臣间的特殊三角关系。灵帝时期的宦官集团对东汉后期政治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帝时期 宦官 朝臣 斗争
下载PDF
传统丧葬在民国时期的演变趋向与现代化转型 被引量:1
8
作者 朱时宇 《宜宾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85-91,共7页
民国时期社会面临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传统丧葬原有的二元结构发生了裂变与异变,丧葬中孝的实质愈发流于形式,尤其平民世俗型丧葬暴露出诸多问题,呈现出承旧制、随意化和奢侈化的无序发展趋向,亟需改革与转型。南京国民政府力图在保... 民国时期社会面临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传统丧葬原有的二元结构发生了裂变与异变,丧葬中孝的实质愈发流于形式,尤其平民世俗型丧葬暴露出诸多问题,呈现出承旧制、随意化和奢侈化的无序发展趋向,亟需改革与转型。南京国民政府力图在保持传统丧葬崇孝的精神内涵不变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丧葬 民国时期 演变 内在逻辑 现代化转型
下载PDF
光复初期台湾广播中国家意识的传播研究
9
作者 朱时宇 《闽台关系研究》 2021年第2期112-120,共9页
光复初期,台湾已具备较为完善的广播系统。光复后,台湾广播电台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展开合作,利用广播传播国家意识,对台湾民众进行“去殖民化”与“再中国化”。然而受日本长期殖民统治的影响,加之国民党政权治理不力等原因,国家意识... 光复初期,台湾已具备较为完善的广播系统。光复后,台湾广播电台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展开合作,利用广播传播国家意识,对台湾民众进行“去殖民化”与“再中国化”。然而受日本长期殖民统治的影响,加之国民党政权治理不力等原因,国家意识传播陷入困境,传播空间受到台湾地方意识的挤压。特别是在“二二八事件”中,台湾广播中国家意识传播被迫中断,广播一度成为部分台籍精英传播台湾地方意识的工具。虽然“二二八事件”后,国民党政权试图加强广播中国家意识的传播力度,但这种消解台湾地方意识的努力并未取得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台湾 光复初期 广播 国家意识 地方意识
下载PDF
2016年以来民进党青年工作的策略与意图--以政治社会化为视角
10
作者 朱时宇 《闽台关系研究》 2020年第4期40-48,共9页
政党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青少年群体是政治社会化的主要目标受众。近年来,民进党青年工作的方式愈加丰富多样,通过互联网、政治资源、公共对话、优惠政策等方式,民进党煽动青年“抗中”情绪,吸引青年群体关注。民进党对于... 政党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青少年群体是政治社会化的主要目标受众。近年来,民进党青年工作的方式愈加丰富多样,通过互联网、政治资源、公共对话、优惠政策等方式,民进党煽动青年“抗中”情绪,吸引青年群体关注。民进党对于青年群体的经营,是为其自身短期与长期政治目标服务的。民进党试图将其政治文化向尽可能多的台湾青年传播,以挤压其他政治势力生存空间,赢得岛内选举,为未来长期执政及施行“台独”分裂活动做准备。当前台湾青年群体大多深受民进党政治文化影响,但应该看到青年群体的政党认同具有不稳定性。大陆应创新方式方法,努力实现两岸青年的心灵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 民进党 青年群体 政治社会化
下载PDF
大陆所藏台湾档案史料的编辑出版
11
作者 朱时宇 《福建史志》 2020年第5期45-48,72,共5页
大陆所藏有关台湾的档案史料较为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已编辑并出版了一批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台湾档案史料,这些档案史料的编辑以客观公正为原则,内容全面详实,方法专业规范。目前已编辑的档案史料具有较高的价值,为两岸台湾史研究者... 大陆所藏有关台湾的档案史料较为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已编辑并出版了一批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台湾档案史料,这些档案史料的编辑以客观公正为原则,内容全面详实,方法专业规范。目前已编辑的档案史料具有较高的价值,为两岸台湾史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对于台湾史的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 大陆 档案史料 编辑出版
下载PDF
全面抗战时期时人的台湾认知
12
作者 朱时宇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71-77,共7页
抗战时期,包括台籍人士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通过报刊等媒介热烈探讨台湾问题。大陆民众与台籍人士关注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同胞的生活状况,通过日本的侵略战争深化了对于台湾价值的认识,强调两岸的密切联系与中国在战后对台湾行使主权,并... 抗战时期,包括台籍人士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通过报刊等媒介热烈探讨台湾问题。大陆民众与台籍人士关注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同胞的生活状况,通过日本的侵略战争深化了对于台湾价值的认识,强调两岸的密切联系与中国在战后对台湾行使主权,并为光复台湾和建设台湾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台湾 大陆民众 台籍人士
下载PDF
陆建章被杀及其社会反响
13
作者 朱时宇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29-32,共4页
1918年6月,北洋集团中亲直系的陆建章被皖系干将徐树铮擅自枪杀于天津,引起极大社会反响。北洋集团高层因陆建章被杀愈发趋于分裂,皖系要人对于陆建章被杀表示惋惜,直系则出于派系之争,对于徐树铮的擅权和陆建章被杀感到震怒,陆建章外... 1918年6月,北洋集团中亲直系的陆建章被皖系干将徐树铮擅自枪杀于天津,引起极大社会反响。北洋集团高层因陆建章被杀愈发趋于分裂,皖系要人对于陆建章被杀表示惋惜,直系则出于派系之争,对于徐树铮的擅权和陆建章被杀感到震怒,陆建章外甥冯玉祥则出于现实处境的考量而选择暂时隐忍,反应较为克制。社会舆论则大多批评徐树铮"先斩后奏"的行为不符合法律程序,认为应严惩徐树铮,维护段祺瑞内阁的威信。各方的反应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民国初期的政治社会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建章 徐树铮 段祺瑞 冯玉祥
下载PDF
近30年来大陆学界对光复初期台湾政治史研究述评
14
作者 朱时宇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95-102,共8页
光复初期是台湾历史上较为特殊的一段历史时期。大陆学界在这一时期的政治史研究上已经取得一些成果。台湾的光复、接收与重建,省制问题,经济政策,社会矛盾以及"二·二八"事件等是学者较为关注的问题。目前大陆学界的相... 光复初期是台湾历史上较为特殊的一段历史时期。大陆学界在这一时期的政治史研究上已经取得一些成果。台湾的光复、接收与重建,省制问题,经济政策,社会矛盾以及"二·二八"事件等是学者较为关注的问题。目前大陆学界的相关研究已经历了起步、高潮、深化三个阶段,已有的光复初期台湾政治史研究成果存在研究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研究的领域也存在局限性,即较多局限于行政方面,对于党政、人物、民意机构、政治思想、政治宣传等方面则涉及较少。今后对这一时期的台湾政治史研究仍有很大的细化与深化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学界 光复初期 台湾史 政治史
下载PDF
近代中国外交的艰难起步——以蒲安臣使团为中心的再思考
15
作者 朱时宇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19-22,共4页
19世纪60年代末,清政府派遣蒲安臣使团出使欧美各国,成为近代中国派出的第一个正式外交使团。从蒲安臣使团的出使经历中可以窥探到近代中国外交在起步阶段受到的重重阻力,因而发展缓慢而艰难。同时,清政府在外交实践中具有重虚而轻实、... 19世纪60年代末,清政府派遣蒲安臣使团出使欧美各国,成为近代中国派出的第一个正式外交使团。从蒲安臣使团的出使经历中可以窥探到近代中国外交在起步阶段受到的重重阻力,因而发展缓慢而艰难。同时,清政府在外交实践中具有重虚而轻实、趋新而又守旧的特点。彼时的中国外交也是晚清的一个缩影,让我们看到整个晚清社会在新与旧、中与西的复杂交织中进步的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外交 现代化 蒲安臣
下载PDF
试析美国早期宪政危机中的密苏里争议
16
作者 李丹 朱时宇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85-91,共7页
1819—1821年间,围绕密苏里领地是以蓄奴州还是自由州加入联邦这一问题,美国南北议员在联邦国会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主题是联邦权和州权。由于宪法条文的模糊性,南北各州议员对宪法条款做出了不同的解释,来捍卫自身的利益。北部... 1819—1821年间,围绕密苏里领地是以蓄奴州还是自由州加入联邦这一问题,美国南北议员在联邦国会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主题是联邦权和州权。由于宪法条文的模糊性,南北各州议员对宪法条款做出了不同的解释,来捍卫自身的利益。北部议员认为联邦国会有权力限制甚至废除密苏里领地的奴隶制;南部议员则认为奴隶制是州内事务,管理奴隶制是各州的权利。密苏里妥协的最终达成并不意味着美国宪政体制的成功,而在于南部议员的团结一致、"奴隶制利益"的影响和一部分北部议员的摇摆。该妥协对美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苏里争议 奴隶制扩张 联邦权 州权
下载PDF
近代中国启蒙视阈下的媒介变革与知识传播——以白话报、广播、电影为中心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晶 朱时宇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0-99,共10页
在近代中国的知识启蒙运动中,知识精英需要跨越文字造成的知识壁垒,向不识字的民众传播现代知识。清末民初,知识精英在全国各地创办白话报,试图扩大知识的传播范围。20世纪30年代,知识界开始发掘广播与电影的教育功能。前者通过声音传播... 在近代中国的知识启蒙运动中,知识精英需要跨越文字造成的知识壁垒,向不识字的民众传播现代知识。清末民初,知识精英在全国各地创办白话报,试图扩大知识的传播范围。20世纪30年代,知识界开始发掘广播与电影的教育功能。前者通过声音传播,后者通过影像传播,使知识精英能够绕过文字教育的阶段,直接向民众传播知识。20世纪上半叶,在救亡的压力之下,普及知识成为启蒙运动的优先目标。各种媒介不断被用于启蒙教育的过程,亦是知识精英不断向民众靠拢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精英 电影史 教育史 启蒙教育 知识传播
原文传递
“制宪国民大会”中的台湾代表
18
作者 朱时宇 刘相平 《现代台湾研究》 2018年第4期58-66,共9页
1946年11月至12月,台湾代表18人赴南京参加"制宪国民大会"。与会期间,台湾代表肩负参与制宪和表达台湾民众诉求的双重使命。对于宪法草案,台湾代表从自身对宪法的认识和理解出发,提出修改意见。当时台湾内有政治、经济的重重... 1946年11月至12月,台湾代表18人赴南京参加"制宪国民大会"。与会期间,台湾代表肩负参与制宪和表达台湾民众诉求的双重使命。对于宪法草案,台湾代表从自身对宪法的认识和理解出发,提出修改意见。当时台湾内有政治、经济的重重矛盾,外有与大陆民众的隔阂和相互猜疑,台湾代表借参会之机充分发挥民意代表的作用,代表台湾民众表达权利诉求,强调台湾民众对祖国的向心力,努力消除大陆民众对台湾的误解和歧视。台湾代表还欲借"宪政"之名,行台湾自治之实,改革台湾行政长官公署制度,实现台湾各级官员和民意机构的民选。但由于种种原因台湾代表此行所取得的成效有限,台湾社会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宪政的态度之间仍存在一定落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宪国民大会” 台湾代表 宪政
原文传递
卡萨布兰卡会议英美进攻方向选择中的矛盾与妥协
19
作者 朱时宇 《南方论丛》 2017年第6期97-102,共6页
1943年1月,英美两国首脑于卡萨布兰卡召开高级军政会议。会议充分暴露了两国对于今后战争中进攻方向决策的巨大分歧,在分歧的背后体现了两国之间由国力、观念、国家利益等因素综合作用所决定的战略指导思想的矛盾。卡萨布兰卡会议最后... 1943年1月,英美两国首脑于卡萨布兰卡召开高级军政会议。会议充分暴露了两国对于今后战争中进攻方向决策的巨大分歧,在分歧的背后体现了两国之间由国力、观念、国家利益等因素综合作用所决定的战略指导思想的矛盾。卡萨布兰卡会议最后能达成共识,体现了英美合作机制中政治高于军事、妥协压倒分歧这一运作原理,美方在会议中做出了重要让步。然而卡萨布兰卡会议中所做出的妥协只是暂时的,此后进攻方向的决定权日益由美国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萨布兰卡会议 英美 罗斯福 丘吉尔
原文传递
清末《中英会议藏印续约》交涉中的通商问题
20
作者 朱时宇 《历史档案》 2024年第4期96-103,共8页
1890年3月,清政府与英属印度政府签订《中英会议藏印条约》,此后双方为通商等事务展开进一步交涉。英印当局提出在帕克里或江孜开埠,英属商民可入藏游历。在清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坚决反对下,英印当局同意在亚东设立通商口岸。清政府... 1890年3月,清政府与英属印度政府签订《中英会议藏印条约》,此后双方为通商等事务展开进一步交涉。英印当局提出在帕克里或江孜开埠,英属商民可入藏游历。在清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坚决反对下,英印当局同意在亚东设立通商口岸。清政府与英印当局还就派驻官员、税收、租买土地建房、印茶入藏等事务进行交涉,最终达成一致。1893年底,中英签订《中英会议藏印续约》,决定自1894年5月开放亚东关通商。这一交涉历时长达3年,涉及英属印度当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驻藏官员、西藏地方政府、赫德与赫政兄弟等多方。在交涉中,清政府及驻藏官员对于英印当局渗入西藏的企图不无戒备。中英最终妥协的达成,与当时的英俄关系及中英关系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英会议藏印续约》 西藏地方 亚东关 升泰 赫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