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厚煤层综放开采顶煤遗失机理及放煤步距优化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李东印 王耀闯 +2 位作者 王伸 朱时廷 王祖洸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0,共10页
为确定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的合理放煤步距,探究放煤步距对顶煤遗失和回收率的影响机理,以塔山煤矿8222综放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CDEM颗粒-块体单元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建立考虑液压支架支撑作用的二维走向开采数值模型,研究特厚煤层综放开... 为确定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的合理放煤步距,探究放煤步距对顶煤遗失和回收率的影响机理,以塔山煤矿8222综放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CDEM颗粒-块体单元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建立考虑液压支架支撑作用的二维走向开采数值模型,研究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放煤步距对遗煤形态、放煤漏斗、煤岩分界线等的影响,揭示“见矸关门”条件下的顶煤遗失机制,探索顶煤在采空区内随综放工作面循环推进的遗失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综放工作面不断推进,液压支架上方的矸石提前到达放煤口,采空区一侧部分顶煤未能放出而留在采空区内,造成顶煤遗失;放煤步距对煤岩界面形态和煤岩相互侵入有显著影响,进而影响顶煤回收率和混矸率;通过数值分析、顶煤回收率和总回收量指标确定了塔山煤矿8222综放工作面12 m顶煤厚度下最佳放煤步距,为0.8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放开采 放煤步距 特厚煤层 颗粒-块体单元耦合方法 顶煤回收率
下载PDF
液压支架放煤机构安全过煤临界准则及放煤口精准控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东辉 李东印 +6 位作者 王伸 黄志增 刘清 张学亮 郑立军 张旭和 朱时廷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51-260,共10页
综采放顶煤技术已成为我国特厚煤层高产高效开采的主流方式,放煤机构的精准控制是实现放顶煤开采自动化与智能化的重要基础,掌握放煤机构的空间运动规律是实现对其精准控制的前提。液压支架放煤机构的即时形态受支架支撑高度、支架姿态... 综采放顶煤技术已成为我国特厚煤层高产高效开采的主流方式,放煤机构的精准控制是实现放顶煤开采自动化与智能化的重要基础,掌握放煤机构的空间运动规律是实现对其精准控制的前提。液压支架放煤机构的即时形态受支架支撑高度、支架姿态、插板伸出长度、后部刮板机相对位置共同控制,对放煤机构安全过煤高度和放煤口开口度有重要影响。以ZF15000/27.5/42型支架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了三维四柱式放顶煤液压支架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分别采用Hinge,Translator连接器模拟支架各铰接点的旋转行为及支架立柱、插板的伸缩行为。以支架支撑高度H、尾梁摆动角度α、插板伸出长度l为控制变量,开展了三因素多状态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了掩护梁–尾梁铰接点、插板末端的空间运动规律,运用Levenberg-Marquardt拟合迭代法得出了放煤机构安全过煤临界准则,建立了插板末端坐标、放煤口开口度与H、α、l的标定关系数据库。推荐了用于感知与控制放煤机构姿态的传感器类型及安装位置,推导了基于行程传感器的尾梁角度计算方法,提出了放煤口开口度精准控制方法。通过现场验证对比放煤机构开口度计算值与现场放煤口实测值,得出两者相对误差符合现场精度要求。该控制方法为智能决策与控制系统(软件)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持,在现场得到成功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支架 放煤机构 智能放煤 放煤口开口度 临界准则 精准控制
下载PDF
煤矿采场智能岩层控制原理及方法 被引量:23
3
作者 李化敏 王伸 +4 位作者 李东印 王文 袁瑞甫 王祖洸 朱时廷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7-140,共14页
煤矿采场智能岩层控制是智慧矿山及智能化开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试误岩层控制"向"精准岩层控制"、由"静态岩层控制"向"动态岩层控制"发展的关键路径,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采场岩层控制领域... 煤矿采场智能岩层控制是智慧矿山及智能化开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试误岩层控制"向"精准岩层控制"、由"静态岩层控制"向"动态岩层控制"发展的关键路径,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采场岩层控制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明确了采场智能岩层控制的内涵: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方法等,以采场智能装备系统为载体,实现开采全过程的采场围岩自动化、智能化控制。采场智能岩层控制分为3个关键环节:开采过程中的环境及设备运行数据的感知与汇集、动态分析与状态判别、实时决策控制与反馈。分析了矿山数据的构成、感知汇集方法及利用方式,矿山数据的主要用途为:岩层控制效果与事故灾害特征评价的大数据关联分析、为人工智能模型提供学习样本及分析对象、作为动态数值计算的反演分析参照对象、作为数据可视化与开采实景虚拟的信息来源。给出了采场智能岩层控制的动态分析与状态判别、实时决策与控制的技术路径,提出了采场智能岩层控制的关键科学问题:(1)环境及设备运行数据的感知汇集方法与技术;(2)矿山数据实时快速分析方法与技术;(3)采场智能岩层控制的关联分析与模型;(4)矿山数据可视化与开采场景虚拟构建;(5)基于大数据的快速动态数值计算原理及算法;(6)采场智能岩层控制"感知-分析-控制-反馈"全过程算法集成与系统构建。结合工程实际介绍了基于支持向量机和动态数值计算的采场智能岩层控制初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场 智能岩层控制 人工智能 矿山大数据 动态数值计算
下载PDF
全尾砂沉降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4
作者 朱时廷 侯运炳 +2 位作者 陈林林 李鹏 樊攀峰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31-937,共7页
全尾砂固结排放工艺是一种处理尾矿的高效安全新型排放工艺,尾砂沉降性能综合反映了尾砂物理特性、离析等特点,是影响过滤机对尾矿浓缩脱水效率的重要因素,对全尾砂固结干排工艺的应用研究具有指导意义。采用全尾砂料浆进行单因素试验,... 全尾砂固结排放工艺是一种处理尾矿的高效安全新型排放工艺,尾砂沉降性能综合反映了尾砂物理特性、离析等特点,是影响过滤机对尾矿浓缩脱水效率的重要因素,对全尾砂固结干排工艺的应用研究具有指导意义。采用全尾砂料浆进行单因素试验,考察不同浓度下料浆沉降性能,建立了不同浓度全尾砂料浆沉降速度的数学模型。根据沉降速度数学模型可知较低浓度料浆沉降速度快,沉降周期长且极限下沉量大,而较高浓度料浆则相反;全尾砂料浆沉降速度曲线大致符合单峰右拖尾类型:初期沉降速度不断增大直至最大下沉速度,以最大沉速下沉一定时间后速度减缓,最后停止沉降。采用均匀设计法,建立不同浓度及不同粒级组成的5因素6水平均匀试验,对配级尾砂沉降性能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极限下沉量与浓度、-210^+120μm尾砂含量、-120^+75μm尾砂含量呈负相关,与+210μm尾砂含量、-75μm尾砂含量呈正相关;浓度对尾砂料浆的极限下沉量影响最大,粗颗粒(+210μm)次之,细颗粒(-75μm)对极限下沉量影响排在粗颗粒和浓度之后,中粒径(-210^+75μm)的影响最小。在浓度较低时,配级尾砂沉降速度比全尾砂缓慢,尾砂级配占主导因素;在浓度较高时,配级尾砂和全尾砂沉降速度相差不大,此时主导因素为料浆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性能 速度模型 全尾砂料浆 粒级组成 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大掺量矿渣全尾砂固结剂早强性能与机理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侯运炳 李文臣 +1 位作者 朱时廷 樊攀峰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6-149,共4页
为测试大掺量矿渣全尾砂固结剂的早强性能和探究其早强机理,以矿渣水泥为对照,设计实施了胶砂实验和胶凝材料净浆实验,进行了单轴抗压强度测试、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全尾砂固结剂比矿渣水泥具有更高的早强性能;与矿渣水... 为测试大掺量矿渣全尾砂固结剂的早强性能和探究其早强机理,以矿渣水泥为对照,设计实施了胶砂实验和胶凝材料净浆实验,进行了单轴抗压强度测试、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全尾砂固结剂比矿渣水泥具有更高的早强性能;与矿渣水泥相比,以全尾砂固结剂制备的试块内存在更多的钙矾石、硅铝酸钙和水合硅酸钙凝胶;全尾砂固结剂配制的料浆中相对较高的碱环境、硫酸根的存在提高了矿渣的火山灰活性是全尾砂固结剂具有早强性能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渣 全尾砂固结剂 早强性能
下载PDF
特厚煤层顶煤渐进破坏的块体-颗粒耦合模拟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文辉 李东印 +4 位作者 王伸 李化敏 朱时廷 孙凯旋 张伟宇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4-35,共12页
为研究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开采过程中顶煤随开采进程的渐进破坏行为,探索FLAC3D块体和PFC3D颗粒动态耦合的三维数值模拟方法,考虑多台液压支架协同作用并采用Fish语言编写移架和放煤口控制算法,基于离散裂隙网络模型开发顶煤损伤裂隙的... 为研究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开采过程中顶煤随开采进程的渐进破坏行为,探索FLAC3D块体和PFC3D颗粒动态耦合的三维数值模拟方法,考虑多台液压支架协同作用并采用Fish语言编写移架和放煤口控制算法,基于离散裂隙网络模型开发顶煤损伤裂隙的监测程序,实现顶煤裂隙发育过程可视化,在耗费较短计算时间和占用较小运行内存条件下可较为准确实现顶煤压裂、破碎直到散体放出全过程的工程尺度三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顶煤裂隙在控顶区急剧发育,其中下部顶煤裂隙发育速度较快,然后逐步向上发展,这使得下部顶煤裂隙逐步贯通直至破碎为散体放出,上部顶煤主要以块体形式逐步破碎;破碎顶煤运移为垂直和水平方向的三维矢量合成运动,液压支架后方采空区内的条带状散体顶煤垂直位移集中区是导致遗煤出现的主要原因;力链体系演化可反映顶煤破碎机制,强力链束和拉力链的周期性作用使顶煤发生周期性破坏。该研究方法对于实现三维自动化多支架复杂放煤方式模拟、揭示顶煤破坏运移机理、指导放煤支架选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煤层 大采高综放开采 耦合数值模拟 动态裂隙监测 顶煤渐进破坏
下载PDF
宝欣煤矿近距离薄煤层联合开采工作面错距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宋保胜 朱时廷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20,共4页
宝欣煤矿2#煤和3#煤为近距离煤层,为保证产量,决定对2层煤进行联合开采,需要确定上、下两相邻工作面的合理错距。综合悬臂梁理论和砌体梁理论错距经验公式,对上、下工作面的错距进行了初步确定,并运用FLAC3D数值软件对该错距的安全性进... 宝欣煤矿2#煤和3#煤为近距离煤层,为保证产量,决定对2层煤进行联合开采,需要确定上、下两相邻工作面的合理错距。综合悬臂梁理论和砌体梁理论错距经验公式,对上、下工作面的错距进行了初步确定,并运用FLAC3D数值软件对该错距的安全性进行了验证,模拟结果表明该错距是安全合理的。现场实践也表明了上、下两工作面在该错距下联合开采时相互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联合开采 错距 FLAC3D数值模拟 现场观测
原文传递
全尾砂固结体固结过程孔隙与强度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徐文彬 田喜春 +5 位作者 侯运炳 魏书祥 岳润芳 樊攀峰 朱时廷 殷天军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2-279,共8页
为探明全尾砂固结体在固结过程中的孔隙与力学参数变化规律及其间的定量关系,以不同条件下全尾砂固结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压汞法、单轴压缩和剪切试验等方法,着重分析其孔隙率、平均孔径、单轴抗压强度、内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变化规律.结果... 为探明全尾砂固结体在固结过程中的孔隙与力学参数变化规律及其间的定量关系,以不同条件下全尾砂固结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压汞法、单轴压缩和剪切试验等方法,着重分析其孔隙率、平均孔径、单轴抗压强度、内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养护龄期显著改变固结体的孔径尺寸及分布,随着养护龄期的增加,微小孔径(10~100nm)比例增加,孔隙率降低;在养护龄期28d之内,不同灰砂质量比和质量分数固结体的单轴抗压强度增长规律随龄期变化基本相同,皆遵循指数函数曲线增长规律,强度增长曲线趋势与灰砂质量比、料浆质量分数以及养护龄期正相关;灰砂质量比、质量分数和养护龄期对固结体的内聚力影响显著,对内摩擦角影响较小;单轴抗压强度、内聚力和内摩擦角均与孔隙率、平均孔径呈非线性负相关,基本遵循指数函数y=ae^(-bx)的定量关系;孔隙率对单轴抗压强度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尾砂 固结体 孔隙结构 力学特性 定量关系
原文传递
尾砂固结排放管道输送砂浆流变特性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陈林林 侯运炳 +2 位作者 李鹏 朱时廷 樊攀峰 《矿业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3-36,共4页
尾砂固结排放工艺中管道输送环节,砂浆的流变特性是决定输送能力的关键因素。为了研究砂浆的流变特性,试验以吴集-李楼铁矿全尾砂、水泥与新型胶凝材料为试验材料,采取正交试验与对比试验设计方法。试验结果采用极差分析、方差分析和回... 尾砂固结排放工艺中管道输送环节,砂浆的流变特性是决定输送能力的关键因素。为了研究砂浆的流变特性,试验以吴集-李楼铁矿全尾砂、水泥与新型胶凝材料为试验材料,采取正交试验与对比试验设计方法。试验结果采用极差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浓度、灰砂比与胶凝材料3种因素,对砂浆流变特性的影响顺序为:浓度>灰砂比>胶凝材料,且新型胶凝材料的流变特性优于矿渣水泥,确定了管道减阻输送中砂浆浓度和灰砂比的范围,从而为工程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砂固结排放 管道输送 流变特性 新型胶凝材料
原文传递
李楼铁矿全尾砂胶结料浆泌水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鹏 侯运炳 +2 位作者 陈林林 朱时廷 樊攀峰 《矿业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44-48,共5页
尾矿固结排放时的泌水率是表征料浆稳定性的重要指标。针对李楼铁矿的全尾砂胶结料浆的泌水特性进行了正交试验,胶凝材料分别为矿渣、粉煤灰、石膏、石灰和熟料等配制的新型胶凝材料TC-Ⅰ和普通硅酸盐水泥与矿渣硅酸盐水泥3种。泌水率... 尾矿固结排放时的泌水率是表征料浆稳定性的重要指标。针对李楼铁矿的全尾砂胶结料浆的泌水特性进行了正交试验,胶凝材料分别为矿渣、粉煤灰、石膏、石灰和熟料等配制的新型胶凝材料TC-Ⅰ和普通硅酸盐水泥与矿渣硅酸盐水泥3种。泌水率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料浆泌水率与重量浓度呈负相关关系,重量浓度对料浆泌水率的影响比较显著,胶凝材料的影响次之,灰砂比的影响最小;在重量浓度为78%、灰砂比为8%、胶凝材料为实验室配制的TC-Ⅰ时,其最优泌水率为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矿固结 全尾砂胶结料浆 胶凝材料 泌水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