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胎膜早破和羊水过少对胎龄<32周早产儿住院结局的影响
1
作者 朱晶文 何玺玉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13-618,共6页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和羊水过少对于胎龄<32周早产儿住院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儿科住院的胎龄<32周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存在胎膜早破分为PPROM组和正常组,将胎膜早破合并羊水过少的...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和羊水过少对于胎龄<32周早产儿住院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儿科住院的胎龄<32周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存在胎膜早破分为PPROM组和正常组,将胎膜早破合并羊水过少的患儿纳入羊水过少组,比较各组间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胎膜早破和羊水过少对于胎龄<32周早产儿住院结局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95例早产儿,PPROM组83例,其中羊水过少22例;正常组112例。胎膜早破发生的中位胎龄为29.5(28.5~30.5)周,胎膜早破中位持续时间为48.0(13.8~85.8)小时。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羊水过少是出院前死亡、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hsPDA)和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PROM持续时间≥168 h显著增加了PPHN的发生率(P<0.05)。与仅存在PPROM组相比,PPROM合并羊水减少组PPROM持续时间延长,发生PPROM时胎龄更小,出生时孕周也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ROM和羊水过少对新生儿预后的影响不同。PPROM与早产儿死亡及新生儿相关疾病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但如PPROM时间长及伴有羊水过少的PPROM对早产儿具有潜在危险。羊水过少与早产儿死亡、PPHN等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足月胎膜早破 羊水过少 早产儿
下载PDF
超/极低出生体重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临床相关性分析
2
作者 朱晶文 何玺玉 +2 位作者 郭明 李玉蕊 张雪峰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4年第4期271-277,共7页
目的探讨发生不同程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ELBW)和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VLBW)的临床特点,以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 目的探讨发生不同程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ELBW)和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VLBW)的临床特点,以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儿科收治的147例ELBW及VLBW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程度进行分组:正常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7×10^(9)/L,n=43),轻度升高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0.7~0.9)×10^(9)/L,n=39]、中重度升高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0×10^(9)/L,n=65),比较各组围产期资料以及出生后相关疾病的发生率。根据患儿是否患有BPD以及BPD的严重程度分为无BPD组(n=81),轻度BPD组(n=46),中重度BPD组(n=20),比较3组患儿之间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差异。统计学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以及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发病率为70.7%(104/147),其中轻度升高26.5%(39/147),中重度升高44.2%(65/147)。中重度升高组和轻度升高组胎龄均小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轻度、中重度升高组中败血症、Ⅱ度以上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BPD、血液输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中重度升高组患儿的BPD发生率高于轻度升高组;轻度、中重度升高组无创呼吸机应用时间均长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无BPD组和BPD组患儿的胎龄、败血症的发生率以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呼吸机应用天数、血液输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呼吸机应用天数、血液输注、败血症与BPD的发生具有独立相关性(P值均<0.05)。出生后第3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最大(0.772),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高(70.1%、76.2%),提示对BPD的预测价值较好。出生后第3、4周轻度BPD组患儿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高于无BPD组(Z=-3.178、-2.475,P=0.001、0.013)。出生后第3、4周中重度BPD组患儿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高于无BPD组(Z=-2.601、-2.460,P=0.009、0.014)。出生后第3周中重度BPD组患儿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高于轻度BPD组(Z=-2.422,P=0.015)。结论ELBW及VLBW新生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发生率较高,并且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与BPD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出生后第3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预测BPD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最高,临床上应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出生体重儿 极低出生体重儿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败血症
下载PDF
孕母B族链球菌筛查阳性新生儿的转归及早期炎性指标检测分析
3
作者 李玉蕊 张雪峰 +2 位作者 何玺玉 郭明 朱晶文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4年第3期161-165,F0002,共6页
目的分析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筛查阳性孕母所分娩新生儿的转归及早期炎性指标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1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GBS筛查阳性孕妇所分娩的135例高危新生儿为研究对象... 目的分析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筛查阳性孕母所分娩新生儿的转归及早期炎性指标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1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GBS筛查阳性孕妇所分娩的135例高危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孕母产前是否应用抗生素分为抗生素组(n=77)及对照组(n=58)。比较两组孕母情况、患儿一般情况、病理性黄疸发生率、不同时间点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不同时间点WBC、CRP、PCT的临床应用价值。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结果抗生素组新生儿炎性指标异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6.0%(20/77)与48.3%(28/55),χ^(2)=6.311,P=0.012]。两组患儿分娩方式、羊水污染率、胎膜早破率、病理性黄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抗生素组6、24 h 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0.2(0.1,0.3)mg/L与0.2(0.1,0.4)mg/L,2.3(1.0,6.0)mg/L与4.0(2.8,10.5)mg/L,t=-3.137、-3.010,P值均<0.05]。135例高危新生儿中,发生早发型GBS败血症2例(1.5%)。48例(35.6%)患儿炎性指标异常,平均住院时间(6.3±1.3)d,均痊愈出院。生后24 h WBC及CRP联合检测对于发现新生儿感染意义最大,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82。结论对GBS筛查阳性孕母分娩前应用抗生素预防治疗可以减少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生后24 h WBC及CRP联合检测对于早期发现新生儿感染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 族链球菌 新生儿感染 白细胞计数 C 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下载PDF
孕晚期产前抗生素治疗无乳链球菌感染对新生儿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朱晶文 张雪峰 《武警医学》 CAS 2021年第2期100-104,共5页
目的探讨孕晚期产前抗生素治疗无乳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感染对新生儿的影响,以及早期发现新生儿败血症的检测指标。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7-01至2019-12入住新生儿科病房的GBS筛查阳性孕妇所生的高危新生儿... 目的探讨孕晚期产前抗生素治疗无乳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感染对新生儿的影响,以及早期发现新生儿败血症的检测指标。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7-01至2019-12入住新生儿科病房的GBS筛查阳性孕妇所生的高危新生儿105例,根据孕母产前是否抗生素治疗分为抗生素组及对照组。其中抗生素组45例,对照组60例。两组新生儿于生后6、24、72 h采集静脉血2 ml,检测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生后72 h检测降钙素原(procaicitonin,PCT);入院后两组患儿首次检测白细胞或CRP异常,予青霉素治疗,同时在青霉素治疗前完善血培养检查,并比较两组败血症发生率。结果抗生素组与对照组患儿生后6、24、72 h白细胞数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患儿生后24、72 h所测CRP均高于抗生素组(P<0.05)。抗生素组、对照组患儿生后72 h所测PC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发生新生儿GBS败血症(血培养为GBS)2例,临床诊断败血症7例;抗生素组发生GBS败血症(血培养为GBS)1例。对照组败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抗生素组[2.2%vs.15.0%,χ2=4.872,P=0.027]。结论GBS筛查阳性的孕妇如产前未经过抗生素治疗,其所生新生儿发生败血症的概率明显增高;在GBS筛查阳性的孕妇所生的高危新生儿中,CRP可作为早期发现败血症的检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乳链球菌 B群链球菌 血常规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抗生素 败血症
下载PDF
早发及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朱晶文 张雪峰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2年第2期126-131,共6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早发型败血症(early-onset sepsis,EOS)及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患儿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儿科收治的败血症患... 目的回顾性研究早发型败血症(early-onset sepsis,EOS)及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患儿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儿科收治的败血症患儿(血培养均阳性),根据发病时间分为EOS组(生后≤72 h发病,n=60)、LOS组(生后>72 h发病,n=43),对EOS组及LOS组患儿基本情况、起病症状、致病菌分布、实验室检测、预后进行分析比较。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结果本研究共选入败血症患儿103例(血培养均阳性),其中EOS组60例(58.2%),LOS组43例(41.7%)。EOS组与LOS组患儿出生时羊水污染发生率[36.7%(22/60)与7.0%(3/43)]、孕母发热率[15.0%(9/60)与2.3%(1/43)]比较,EOS组均高于LOS组(χ^(2)值分别为12.013和4.590,P值均<0.05);LOS组与EOS组患儿中早产儿[79.1%(34/43)与18.3%(11/60)]、低出生体质量儿[62.8%(27/43)与20.0%(12/60)]所占比例比较,LOS组均高于EOS组(χ^(2)值分别为37.558和19.494,P值均<0.05)。EOS组患儿呼吸困难发生率[51.7%(31/60)与16.3%(7/43)]高于LOS组(χ^(2)=13.473,P值<0.05),LOS组患儿在呼吸暂停[16.3%(7/43)与1.7%(1/60)]、反应差[34.9%(15/43)与5.0%(3/60)]、血糖异常[14.0%(6/43)与1.7%(1/60)]、皮肤花纹[14.0%(6/43)与3.3%(2/60)]发生率均高于EOS组(χ^(2)值分别为7.466,15.511,5.970,3.944,P值均<0.05)。LOS组患儿白细胞计数(<5×10^(9)/L)发生率[30.2%(13/43)与5.0%(3/60)]明显高于EOS组(χ^(2)值=12.155,P<0.05),LOS组与EOS组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水平比较,LOS组均明显高于EOS组(Z=-2.01,-2.35,P值均<0.05);EOS组患儿革兰氏阳性菌感染为主,占40例(66.6%),其中前两位为表皮葡萄球菌14例,李斯特菌6例。LOS组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为主,占35例(81.3%),其中前两位为大肠埃希菌17例,肺炎克雷伯菌7例。两组患儿在败血症并发症及转归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OS与EOS存在一定差异,EOS多为革兰氏阳性菌感染,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LOS多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以大肠埃希菌多见。羊水污染、孕母产前发热是EOS发病的高危因素,呼吸困难是其发病后常见症状。区分EOS及LOS能对病原菌不明新生儿败血症合理用药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儿 早发型败血症 晚发型败血症 病原菌
下载PDF
Crigler-Najjar综合征Ⅱ型1例 被引量:9
6
作者 朱晶文 张雪峰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17年第2期112-113,共2页
患儿,女,11月龄,因"皮肤黄染10个月",于2015年3月就诊于解放军三〇二医院儿科门诊。患儿于2014年5月17日出生,出生体重3 200 g,出生时羊水清,无胎膜早破,胎盘无异常,无胎儿窘迫及生后窒息史,父母均无遗传病、传染病史。
关键词 Crigler-Najjar综合征 Ⅱ型 皮肤黄染 儿科门诊 出生体重 胎膜早破 胎儿窘迫 传染病史
下载PDF
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朱晶文 张雪峰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0年第2期157-162,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以及不同体重新生儿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为判断凝血功能指标的临床意义提供参考。方法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新生儿中,纳入170例胎龄28~42周、出生8 h内入院的新生儿...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以及不同体重新生儿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为判断凝血功能指标的临床意义提供参考。方法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新生儿中,纳入170例胎龄28~42周、出生8 h内入院的新生儿,其中男性87例,女性83例。按胎龄分为早期早产儿组、晚期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按新生儿出生体重分为正常出生体重组、低出生体重组和极低出生体重组。按是否小于胎龄分为早产适于胎龄儿组、早产小于胎龄儿组、足月适于胎龄儿组、足月小于胎龄儿组。于生后24 h内抽取静脉血,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TT)及D-二聚体(D-dimer)。结果早期早产儿组的APTT、PT、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晚期早产儿组及足月儿组(P值均<0.05),FIB水平低于晚期早产儿组及足月儿组(P值均<0.05);晚期早产儿组的APTT、PT水平均高于足月儿组(P值均<0.05),但两组间D-二聚体、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极低出生体重组的APTT、PT、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低出生体重组及正常出生体重组(P值均<0.05),FIB水平低于低出生体重组及正常出生体重组(P值均<0.05);低出生体重组的APTT、PT水平均高于正常出生体重组(P值均<0.05),但两组间D-二聚体、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早产小于胎龄儿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早产适于胎龄儿组(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足月适于胎龄儿与足月小于胎龄儿组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早产儿出血发生率高于足月儿[26.6%(29/109)与8.2%(5/61),χ^2=9.019,P=0.003]。结论新生儿凝血指标有胎龄和体重差异,胎龄越小、体重越低的新生儿凝血功能越不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早产儿 凝血功能 胎龄 出生体重 出血
下载PDF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致新生儿心包积液并心脏填塞1例
8
作者 朱晶文 张雪峰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9-101,共3页
患儿女,孕29周,因“产程发动”于2019年12月9日经阴道分娩出生。出生时羊水清,胎盘、胎膜未见异常,生后Apgar评分1 min 9分(肌张力减1分),5 min 8分(呼吸减1分,肌张力减1分),10 min 8分(呼吸减1分,肌张力减1分),出生体重1200克,出生后6 ... 患儿女,孕29周,因“产程发动”于2019年12月9日经阴道分娩出生。出生时羊水清,胎盘、胎膜未见异常,生后Apgar评分1 min 9分(肌张力减1分),5 min 8分(呼吸减1分,肌张力减1分),10 min 8分(呼吸减1分,肌张力减1分),出生体重1200克,出生后6 min患儿逐渐出现呻吟、吐沫等呼吸困难表现,胸部X线片提示双肺透过度降低,由外院转入本院后予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张力 APGAR评分 肺表面活性物质 经阴道分娩 心脏填塞 呼吸困难 胸部X线片 透过度
原文传递
先天性梅毒致新生儿多器官功能损害3例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朱晶文 张雪峰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90-694,704,共6页
目的归纳、分析3例新生儿期先天性梅毒致多器官功能损害病例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1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儿科收治的3例新生儿期先天性梅毒致多器官功能损害患儿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结... 目的归纳、分析3例新生儿期先天性梅毒致多器官功能损害病例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1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儿科收治的3例新生儿期先天性梅毒致多器官功能损害患儿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3例患儿均为新生儿期内发病,母亲均为梅毒患者,孕期未进行规范驱梅治疗或未治疗。3例患儿分别以呼吸困难、发热、皮肤破溃为首发症状就诊,入院后均确诊先天性梅毒。3例患程中均出现肝大、肝酶升高、血清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升高,诊断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炎;3例患儿病程中均逐步出现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伴有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诊断肾病综合征;3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贫血,1例患儿合并凝血功能异常;2例患儿合并皮肤脱屑、破溃;1例患儿行X线检测提示骨损害。入院后3例患儿均给予足量、长疗程(3周)青霉素驱梅治疗,以及相应对症治疗,先天性梅毒导致的肾病综合征未予激素治疗。治疗后患儿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滴度均下降,3例患儿出院时皮肤损害均痊愈,肾病综合征、贫血明显好转,但3例患儿肝功能异常情况较前无明显好转。结论新生儿期先天性梅毒患儿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较为少见。在经过足量、长疗程驱梅治疗以及相应的对症治疗后,继发的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皮肤损害均预后良好,肝损害短期治疗效果欠佳,恢复慢,需长期随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先天性 婴儿 新生 肾病综合征 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炎 贫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