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免疫状态下穹窿下器的一氧化氮合酶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10
1
作者 朱望东 马常升 +1 位作者 曹翠丽 杨天祝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 :实验通过对不同免疫状态下的穹窿下器处的一氧化氮合酶细胞变化的研究 ,以期证明穹窿下器可能参与脑内的免疫调节。方法 :应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组化方法。结果 :(1 )穹窿下器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的面密度值... 目的 :实验通过对不同免疫状态下的穹窿下器处的一氧化氮合酶细胞变化的研究 ,以期证明穹窿下器可能参与脑内的免疫调节。方法 :应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组化方法。结果 :(1 )穹窿下器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的面密度值较高 ,明显高于一般脑区 ;(2 )一氧化氮合酶细胞的表达即可随着大肠杆菌内毒素剂量的增大而增多 ,也可随着地塞米松剂量的增大而增多。结论 :提示穹窿下器可能为血携免疫信息进入脑内的部位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穹窿下器 一氧化氮合酶细胞 内毒素 免疫状态
下载PDF
外周给予内毒素后穹窿下器细胞凋亡的时程变化 被引量:4
2
作者 朱望东 马常升 +2 位作者 曹翠丽 檀国军 杨天祝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53-557,共5页
目的:研究穹窿下器细胞在外周给予内毒素后的凋亡变化。材料和方法:实验动物用SD大鼠,应用扫描电镜和TUNEL检测方法,分别观察腹腔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2、6、8和16小时后穹窿下器的形态学改变。结果:穹窿下器处发现有TUNEL阳性细胞,扫描... 目的:研究穹窿下器细胞在外周给予内毒素后的凋亡变化。材料和方法:实验动物用SD大鼠,应用扫描电镜和TUNEL检测方法,分别观察腹腔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2、6、8和16小时后穹窿下器的形态学改变。结果:穹窿下器处发现有TUNEL阳性细胞,扫描电镜观察室管膜细胞及膜上结构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形态各异。结论:外周给予内毒素引起穹窿下器细胞调亡,而且作为感受性室周器官较其他脑区更早地发生了凋亡,提示穹窿下器很可能是优先感受血携免疫信息的窗口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时程变化 穹窿下器 内毒素
下载PDF
感受性室周器官的形态学及参与神经免疫调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朱望东 李玲 杨天祝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1年第1期64-67,共4页
脑具有血脑屏障 (blood brain barrier,BBB) ,但也有象感受性室周器官 (sensory circumventricularorgans,SCVOs)这样缺乏血脑屏障的地方 ,因而使得其免疫机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对 SCVOs对脑的免疫系统是否有影响 ,在其中起着什么... 脑具有血脑屏障 (blood brain barrier,BBB) ,但也有象感受性室周器官 (sensory circumventricularorgans,SCVOs)这样缺乏血脑屏障的地方 ,因而使得其免疫机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对 SCVOs对脑的免疫系统是否有影响 ,在其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以及如何发挥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受性室周器官 形态学 神经免疫调节 血脑屏障
下载PDF
CT诊断白线疝伴小肠不全梗阻一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朱望东 贾朝阳 虞火松 《实用医技杂志》 2004年第12A期2515-2515,共1页
关键词 白线疝 腹直肌 梗阻 小肠 CT诊断 包块 压痛 用力 资料 大小
下载PDF
大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与外侧孔之间室管膜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9
5
作者 马常升 朱望东 +3 位作者 杨天祝 曹翠丽 李学平 田中重德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1-165,共5页
目的 探讨第四脑室外侧孔与外侧隐窝之间的室底结构扫描电镜观察特点。 方法 将 34只正常雄性SD大鼠分为幼年、成年及老年 3组 (2周龄~ 10 8周龄 ) ,以扫描电镜术对上述区域进行观察。 结果 在外侧孔与外侧隐窝之间的室底区为一... 目的 探讨第四脑室外侧孔与外侧隐窝之间的室底结构扫描电镜观察特点。 方法 将 34只正常雄性SD大鼠分为幼年、成年及老年 3组 (2周龄~ 10 8周龄 ) ,以扫描电镜术对上述区域进行观察。 结果 在外侧孔与外侧隐窝之间的室底区为一少纤毛区 ,但有较丰富的室管膜上结构 :1 有两种室管膜上纤维 ,一种纤维位于纤毛上方 ,常粘合成纤维索 ,交织成纤维网 ;另一种纤维穿行于纤毛簇之间 ,紧贴室管膜细胞表面 ;纤维之间不粘合也不交织成网 ,单根纤维清晰可见 ,全长粗细基本一致。 2 室管膜上细胞可见 2种类型 ,1种为吞噬细胞样细胞 ,位于纤毛簇上方 ;另一种为神经元样细胞 ,紧贴于室管膜细胞表面上。 3 与幼年和成年动物相比 ,老年大鼠室管膜细胞的纤毛和微绒毛明显减少 ,而室管膜上结构明显增多。 结论 该区符合室周器官扫描电镜观察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管膜 室周器官 扫描电镜 脑室 外侧隐窝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混联机器人的分析与研究 被引量:28
6
作者 姜铭 孙钊 +1 位作者 秦康生 朱望东 《制造业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1-65,共5页
串联机器人需在各关节上设置驱动装置,故各动臂的运动惯量较大,因而不宜实现高速或超高速操作。混联机构兼有并联机构刚度大和串联机构工作空间大的优点;混联机器人的研究关键是构造新型少自由度并联机构。新型并联双自由度转动关节(RGR... 串联机器人需在各关节上设置驱动装置,故各动臂的运动惯量较大,因而不宜实现高速或超高速操作。混联机构兼有并联机构刚度大和串联机构工作空间大的优点;混联机器人的研究关键是构造新型少自由度并联机构。新型并联双自由度转动关节(RGRR-1)可以实现运动解耦;其活动构件少,仅有3个活动构件;工作空间大,可以实现绕固定坐标系Z轴的摆动,幅度为-90°—90°,以及绕摆动轴X1轴的360°的转动;与串联双自由度转动关节相比,具有刚度好的优点。利用RGRR-1构造的混联机器人,具有刚度高、结构紧凑、工作空间大、制造容易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联机构 并联机构 工作空间 自由度 机器人
下载PDF
十二指肠肿瘤CT及低张十二指肠造影诊断价值探讨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惠民 朱望东 +3 位作者 刘晓明 李哲 徐朝霞 龚雪鹏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8年第12期905-907,共3页
目的:探讨CT和低张十二指肠造影诊断十二指肠肿瘤的价值。方法:41例十二指肠肿瘤,行螺旋CT检查29例,行低张十二指肠造影检查31例,同时行CT和低张十二指肠造影检查22例。结果:螺旋CT对十二指肠肿瘤检出的敏感性为96.6%,特异性为55.1%,低... 目的:探讨CT和低张十二指肠造影诊断十二指肠肿瘤的价值。方法:41例十二指肠肿瘤,行螺旋CT检查29例,行低张十二指肠造影检查31例,同时行CT和低张十二指肠造影检查22例。结果:螺旋CT对十二指肠肿瘤检出的敏感性为96.6%,特异性为55.1%,低张十二指肠造影敏感性为93.5%,特异性为58.1%,CT+低张十二指肠造影特异性为90.9%。结论:联合应用CT和低张十二指肠造影在十二指肠肿瘤检查可提高诊断正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肿瘤 低张十二指肠造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大鼠穹窿下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4
8
作者 曹翠丽 杨天祝 +2 位作者 朱望东 马常升 李学平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3-294,共2页
穹窿下器属于感受性室周器官,缺乏血脑屏障,可能是外周免疫信息进入脑内的窗口之一。为证实这一观点,我们观察了在外周致敏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情况下,即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allergic encephalomyelitis,EAE)大... 穹窿下器属于感受性室周器官,缺乏血脑屏障,可能是外周免疫信息进入脑内的窗口之一。为证实这一观点,我们观察了在外周致敏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情况下,即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allergic encephalomyelitis,EAE)大鼠穹窿下器脑室面的形态变化。1 材料和方法1.1 实验用雌性Wistar大鼠(体重 180~230g)12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大鼠 穹窄下器 扫描电镜观察
下载PDF
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与射频消融术联合治疗小肝癌 被引量:6
9
作者 蔡东顺 朱望东 李哲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3期218-219,共2页
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碘油栓塞术(TACE)与射频消融术(RFA)联合介入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21例原发性小肝癌先行超选择性供瘤血管碘油栓塞,对残留癌灶行射频消融术联合介入治疗。结果21例原发性小肝癌治疗后1、2、3年生存率分别... 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碘油栓塞术(TACE)与射频消融术(RFA)联合介入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21例原发性小肝癌先行超选择性供瘤血管碘油栓塞,对残留癌灶行射频消融术联合介入治疗。结果21例原发性小肝癌治疗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2.7%、77.7%,中位生存期为26.8个月。结论原发性小肝癌行碘油栓塞术与射频消融术联合介入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栓塞 碘油 射频消融术
下载PDF
正中隆起室管膜面赘生物及其形成过程的电镜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常升 朱望东 +5 位作者 檀国军 杨天祝 曹翠丽 李相印 王丽 李学平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2-175,共4页
在正常SD雄性大鼠 (2周龄~ 2 7月龄 )第三脑室底正中隆起前缘附近 ,本研究用扫描电镜观察到有呈圆柱状中空赘生物出现。该赘生物可分为基底部、体部及末梢部 ,其直径为 2~ 10 μm ,长度为 2~ 2 30 μm。通过观察该赘生物的形成过程 ... 在正常SD雄性大鼠 (2周龄~ 2 7月龄 )第三脑室底正中隆起前缘附近 ,本研究用扫描电镜观察到有呈圆柱状中空赘生物出现。该赘生物可分为基底部、体部及末梢部 ,其直径为 2~ 10 μm ,长度为 2~ 2 30 μm。通过观察该赘生物的形成过程 ,有理由认为它是室管膜细胞过度增生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成过程 扫描电镜术 正中隆起 赘生物 室管膜 大鼠 室周器官 第三脑室
下载PDF
输卵管再通术对输卵管性不孕症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惠民 苑青龙 +5 位作者 徐苑苑 李哲 徐朝霞 蔡东顺 朱望东 龚雪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8期1162-1164,共3页
目的:探讨输卵管再通术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疗效。方法:随访202例经子宫输卵管造影证实为输卵管不同部位、不同程度梗阻或狭窄的不孕症患者,用美国COOK公司生产的输卵管介入再通装置,行选择性输卵管造影(SSG)和介入性输卵管再通术(F... 目的:探讨输卵管再通术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疗效。方法:随访202例经子宫输卵管造影证实为输卵管不同部位、不同程度梗阻或狭窄的不孕症患者,用美国COOK公司生产的输卵管介入再通装置,行选择性输卵管造影(SSG)和介入性输卵管再通术(FTR)成功的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108例,对照组94例,观察组病例在SSG、FTR后行针对性综合治疗,统计1年内两组患者妊娠率、异位妊娠率及输卵管再粘连阻塞率,并结合患者的并发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输卵管近端(间质部、峡部)梗阻与中远端(壶腹部、伞端)梗阻患者术后妊娠率分别为34.9%和11.1%,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10.37,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妊娠率分别为60.2%和44.7%,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4.849,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异位妊娠率分别为2.8%和6.4%,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1.526,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再粘连复发率为7.4%和20.2%,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7.12,P<0.01)。结论:SSG和FTR是治疗输卵管梗阻性病变的有效方法;妊娠率与适应证选择高度相关,输卵管近端阻塞为SSG和FTR首选。SSG、FTR术后采用针对性综合治疗可提高妊娠率。输卵管再通术后续治疗与护理及妊娠指导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育 女(雌)性 输卵管阻塞 子宫输卵管造影 放射疗法 随访研究
下载PDF
选择性输卵管造影与输卵管再通术并发症692例治疗探讨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惠民 苑青龙 +5 位作者 徐苑苑 李哲 徐朝霞 蔡东顺 朱望东 龚雪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236-237,共2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输卵管造影与输卵管再通术的并发症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692例选择性输卵管造影与输卵管再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中、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术中并发症有腹痛、子宫输卵管痉挛、输卵管穿孔、造影剂逆流、... 目的:探讨选择性输卵管造影与输卵管再通术的并发症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692例选择性输卵管造影与输卵管再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中、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术中并发症有腹痛、子宫输卵管痉挛、输卵管穿孔、造影剂逆流、造影剂过敏反应等。术后并发症有出血、感染、再狭窄、异位妊娠等。结论:避免和减少选择性输卵管造影与输卵管再通术并发症,可提高输卵管再通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育 女(雌)性 选择性输卵管造影 输卵管再通术 并发症
下载PDF
眼眶泪腺癌26例的CT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3
作者 蔡东顺 朱望东 +1 位作者 李哲 高瑾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1190-1191,共2页
目的:探讨泪腺腺癌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26眼经病理证实眼眶泪腺腺癌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泪腺腺癌26例均为单眼发病,右眼15例,左眼11例。CT表现:病变呈圆形、卵圆形15例,不规则形、分叶形11例。15例边界尚清楚,11例轮... 目的:探讨泪腺腺癌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26眼经病理证实眼眶泪腺腺癌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泪腺腺癌26例均为单眼发病,右眼15例,左眼11例。CT表现:病变呈圆形、卵圆形15例,不规则形、分叶形11例。15例边界尚清楚,11例轮廓呈锯齿状。肿瘤密度不均匀,内见低密度灶或钙化。26例病变包绕并压迫眼球,14例沿眶外壁向眶尖区生长,与眼肌分界不清,并浸润视神经。眼眶骨质虫蚀样破坏21例,溶骨性破坏5例。结论:泪腺癌有特异性CT征象,其诊断准确率高,是本病最主要影像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泪腺癌 泪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大鼠纹状体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生后分布及发育 被引量:2
14
作者 戴维国 朱望东 +2 位作者 马常升 马文领 杨天祝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72-575,共4页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在生后不同日龄(1、5、10、15、30、120 d)大鼠纹状体中的分布及形态变化特征。方法:NADPH-d组织化学方法。结果:NOS阳性神经元首先出现于尾壳核前上部,随生长发育逐渐扩展至外侧部、内侧部和苍白...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在生后不同日龄(1、5、10、15、30、120 d)大鼠纹状体中的分布及形态变化特征。方法:NADPH-d组织化学方法。结果:NOS阳性神经元首先出现于尾壳核前上部,随生长发育逐渐扩展至外侧部、内侧部和苍白球;1~5 d时胞体直径10μm左右,无突起,或仅 1~2个短小突起,10~15 d胞体增大,数量增多,突起明显增多伸长,并有许多膨体,30 d时胞体直径达20~35μm,突起200μm以上,并反复分支交织成网状,120 d与 30 d比较无明显变化。结论:纹状体内NOS阳性神经元的发育变化在生后1~30 d之间,NO可能与运动机能的建立及调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 大鼠 纹状体 NADPH-d组织化学方法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体会 被引量:8
15
作者 蔡东顺 朱望东 龚雪鹏 《临床误诊误治》 2011年第S1期126-126,共1页
临床上消化道出血多发病急剧,内科治疗往往效果不佳,病情危重又难以承受外科治疗,尽早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同时行血管内介入灌药、栓塞治疗已成为治疗消化道大出血的有效手段[1]。我院1999年3月~2008年12... 临床上消化道出血多发病急剧,内科治疗往往效果不佳,病情危重又难以承受外科治疗,尽早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同时行血管内介入灌药、栓塞治疗已成为治疗消化道大出血的有效手段[1]。我院1999年3月~2008年12月成功介入灌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出血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诊断 放射摄影术 介入性
下载PDF
巨型肝海绵状血管瘤栓塞治疗 被引量:2
16
作者 强万本 蔡东顺 朱望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1998年第4期230-231,共2页
肝海绵状血管瘤(简称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可单发,可多发和多囊肿。以单发多见。肿瘤小,临床无症状,不需治疗。肿瘤巨大可压迫周围脏器引起相应症状。因肿瘤巨大,致肝脏张力过高,隐存着肝破裂的危险。我院于1993年~1997年对2... 肝海绵状血管瘤(简称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可单发,可多发和多囊肿。以单发多见。肿瘤小,临床无症状,不需治疗。肿瘤巨大可压迫周围脏器引起相应症状。因肿瘤巨大,致肝脏张力过高,隐存着肝破裂的危险。我院于1993年~1997年对28例肝巨型血管瘤行栓塞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海绵状血管瘤 栓塞治疗
下载PDF
脑缺血早期谷氨酸能神经元时程变化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戴维国 马常升 +2 位作者 马文领 朱望东 杨天祝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3年第3期204-206,共3页
目的 探讨SD大鼠脑缺血 15min6h内大脑谷氨酸 (Glu)能神经元的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Glu抗体标记免疫组织化学ABC技术。结果 缺血 15min1h ,缺血中心即出现阳性细胞 ,胞质染色较深 ,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Ⅲ Ⅴ层 ,以锥体细胞为主 ,苍白... 目的 探讨SD大鼠脑缺血 15min6h内大脑谷氨酸 (Glu)能神经元的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Glu抗体标记免疫组织化学ABC技术。结果 缺血 15min1h ,缺血中心即出现阳性细胞 ,胞质染色较深 ,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Ⅲ Ⅴ层 ,以锥体细胞为主 ,苍白球内侧部和尾壳核也有少量阳性细胞。缺血 2h阳性细胞数量减少 ,染色较淡 ;缺血 6h未见阳性细胞。同时观察到阳性细胞由缺血中心区逐渐向半影区 (边缘区 )扩展。结论 脑缺血早期Glu能神经元合成Glu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谷氨酸能神经元 时程变化 免疫组织化学 继发性损伤 动物模型
下载PDF
脑缺血早期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酰胺合成酶免疫组化的时程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戴维国 马常升 +4 位作者 马文领 孙雅贤 朱望东 葛莉 杨天祝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2-355,共4页
目的:探讨脑缺血早期24 h内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GS抗体标记免疫组织化学ABC技术。结果:缺血15 min缺血中心区出现GS阳性细胞,胞体8~10μm,无突起;缺血1~3hGS阳性细胞数量增多达到高峰,胞体增大,直径达20~30μm,... 目的:探讨脑缺血早期24 h内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GS抗体标记免疫组织化学ABC技术。结果:缺血15 min缺血中心区出现GS阳性细胞,胞体8~10μm,无突起;缺血1~3hGS阳性细胞数量增多达到高峰,胞体增大,直径达20~30μm,胞质强阳性,突起长达80~100 μm,胞体可见水肿泡;缺血6 h GS阳性细胞数量有所减少,细胞出现固缩现象;缺血12~24 h缺血脑组织因水肿破坏,中心区未见阳性细胞。结论:脑缺血早期GS活性增强,且与缺血持续时间相关,在脑缺血早期谷氨酸兴奋毒性对神经元的损伤中,GS具有较强的代偿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星形胶质细胞 谷氨酰胺合成酶 免疫组化
下载PDF
局限性骨化性肌炎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惠民 朱望东 +3 位作者 娄元生 曹桂民 李哲 赵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401-403,共3页
目的:探讨X线平片、CT对局限性骨化性肌炎的诊断价值,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局限性骨化性肌炎患者的临床、X线、CT及病理学资料。结果:(1)行X线平片检查12例均表现为软组织内条片状或分层状骨化影。(2)行CT扫描4... 目的:探讨X线平片、CT对局限性骨化性肌炎的诊断价值,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局限性骨化性肌炎患者的临床、X线、CT及病理学资料。结果:(1)行X线平片检查12例均表现为软组织内条片状或分层状骨化影。(2)行CT扫描4例,早期表现为条状、层状骨化,骨化影周围肌肉显示低密度水肿区,骨化影与骨干之间存在界限清楚的分隔线。病程进展,骨化范围加大但不超出早期肌肉水肿区。结论:骨化性肌炎早期征象不具特征性,极易误诊,中晚期分层状"蛋壳"样囊状骨化对本病诊断的确立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炎 骨化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下载PDF
肝血管瘤由胰十二指肠下动脉供血一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蔡东顺 朱望东 龚雪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1-321,共1页
患者,男,34岁。2009年7月体检时作B超发现肝右叶4.6 cm×4.8 cm均质强回声,肝内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楚。CT平扫所见肝右叶后段一约4.9 cm×4.8 cm低密度区,其内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增强扫描示病变周边呈结节状强化,逐步向病灶中... 患者,男,34岁。2009年7月体检时作B超发现肝右叶4.6 cm×4.8 cm均质强回声,肝内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楚。CT平扫所见肝右叶后段一约4.9 cm×4.8 cm低密度区,其内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增强扫描示病变周边呈结节状强化,逐步向病灶中心进展。延迟15 min整个病灶完全充填与肝脏等密度。CT诊断肝右叶血管瘤。为求诊治收入我院。入院后检查:胎甲球蛋白(AFP)11μg/L,HBsAg(+),肝功能检查各项指标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血管瘤 胰十二指肠下动脉 血供 介入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