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产养殖专业《普通生态学》课程改革的设计与初探
1
作者 杨文 郑忠明 朱津永 《创新教育研究》 2025年第1期534-540,共7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为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普通生态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不仅承载着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学生掌握生态学方法、构建专业知识体系的关键。然而,传统的教...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为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普通生态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不仅承载着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学生掌握生态学方法、构建专业知识体系的关键。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内容与专业需求不匹配等问题,难以满足培养应用型、创新型水产养殖人才的目标。本文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为背景,探讨了《普通生态学》课程改革的设计思路与实践探索,提出通过调整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以及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等措施,提升教学效果,为培养绿色发展理念下的水产养殖专业人才提供参考。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strategic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h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osing new demands for curriculum reform in higher education. General Ecology is a fundamental course in the aquaculture major, bearing the dual miss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ecological methodology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ystems. However, traditional teaching approaches often suffer from a disconnect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as well as a mismatch between course content and professional needs, making it difficult to meet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application-oriented and innovative talents in aquaculture.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sign and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General Ecology course reform. It proposes measures such as curriculum content adjustment, teaching method innov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ystem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fering a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quaculture professionals under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导向 思维导图 生态文明建设 教学法
下载PDF
微囊藻水华对淡水浮游动物轮虫和枝角类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2
作者 朱津永 陆开宏 潘洁慧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67-375,共9页
微囊藻是最为常见也是研究最多的水华蓝藻之一。有关微囊藻对浮游动物尤其是对枝角类溞属动物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已广泛报道。总体而言,产毒微囊藻对浮游动物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但不同浮游动物对这种影响表现出不同的响应。关于微囊藻... 微囊藻是最为常见也是研究最多的水华蓝藻之一。有关微囊藻对浮游动物尤其是对枝角类溞属动物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已广泛报道。总体而言,产毒微囊藻对浮游动物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但不同浮游动物对这种影响表现出不同的响应。关于微囊藻对浮游动物的毒性效应及影响,存在着一些相互冲突的观点并有很多种解释。本文就微囊藻水华对枝角类和轮虫的摄食、生长、繁殖和种间竞争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同时对由此引发的适应性特征进行了概述,旨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 轮虫 枝角类 毒性效应 耐受性 竞争
下载PDF
富营养水体中2种水生植物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30
3
作者 陆开宏 胡智勇 +1 位作者 梁晶晶 朱津永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508-1515,共8页
选取宁波市城区内河2个营养类型水体日湖(中-富营养类型)和卧彩江(重富营养类型),于2008年8~11月,利用MIDI Sherlock MIS系统和其他传统方法,跟踪监测了2个水体内2种常见水生净化植物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喜旱莲子草(A... 选取宁波市城区内河2个营养类型水体日湖(中-富营养类型)和卧彩江(重富营养类型),于2008年8~11月,利用MIDI Sherlock MIS系统和其他传统方法,跟踪监测了2个水体内2种常见水生净化植物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根际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其季节变化,分析了水体主要水质参数、水体微生物与植物根际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水生植物根际效应显著,不同月份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均要显著高于水体环境;植物种类对植物根际微生物影响显著,在日湖水体,狐尾藻根际微生物数量要显著高于喜旱莲子草;在卧彩江,2种植物根际细菌数量无显著差异,放线菌、真菌数量差异显著,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与水体环境因子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调查期间,日湖水温、TN、TP、Chla与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间均无显著相关,仅COD与喜旱莲子草根际细菌数量显著负相关;在卧彩江,TP与粉绿狐尾藻、喜旱莲子草根际放线菌数量显著负相关,其余水质参数与根际微生物数量均无显著相关.植物根际优势菌种以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微球菌属(Micrococcus)、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等有机物降解微生物为主,环境因素的变化和植物种类的不同也导致了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食酸菌属(Acidovorax)、节杆菌属(Arthrobacter)等特有菌种的出现.对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聚类分析表明,除日湖喜旱莲子草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在夏、秋两个季节相似性较高外,其余几个处理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性在21.60%~51.57%.日湖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夏季高于秋季,而卧彩江中夏季低于秋季;日湖中2种植物之间无论夏秋均无显著差异,而在卧彩江,夏季喜旱莲子草要显著高于粉绿狐尾藻,秋季则完全相反,据此说明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受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和植物种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水体 粉绿狐尾藻 喜旱莲子草 根际微生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湖南镇水库浮游生物及其影响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陆开宏 朱津永 +4 位作者 王扬才 金春华 郑忠明 胡智勇 潘洁慧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50-960,共11页
2006年至2007年间调查了蓝藻(Cyanophyta)暴发水体——湖南镇水库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变化,研究了其与环境参数之间的关系。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96种(属),浮游动物73种(属)。单位水体浮游植物平均细胞数量变化于0.49×106... 2006年至2007年间调查了蓝藻(Cyanophyta)暴发水体——湖南镇水库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变化,研究了其与环境参数之间的关系。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96种(属),浮游动物73种(属)。单位水体浮游植物平均细胞数量变化于0.49×106~16.71×106L-1之间,浮游动物则变化于8~3548L-1之间。春、夏季螺旋鱼腥藻(Anabaena sporoides)水华持续数月,水体表层细胞密度高达2.28×108L-1,进入秋季后其优势逐渐被颤藻属(Oscillatoria)蓝藻取代。典范对应分析显示,浮游植物的季节演替规律与螺旋鱼腥藻数量、总溶解固形物(TDS)和透明度(SD)存在较高的相关性,浮游动物演替主要与溶解在水中的微囊藻(Microcystis)毒素(EMC)、营养盐和螺旋鱼腥藻数量相关。由于高水平营养盐的存在,上行效应无法有效限制蓝藻的发生,水华蓝藻以其数量优势改变了水体理化条件,成为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潜在因素,而营养盐可能通过主导可食藻类的生长,间接影响浮游动物的动态。将水华蓝藻数量及藻毒素浓度作为环境因子进行多元分析,分别提高了对浮游植物、动物群落的解释15.6%和25.8%,说明水华蓝藻和藻毒素的存在对浮游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具有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浮游生物 微囊藻毒素 环境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
下载PDF
超声波对铜绿微囊藻超微结构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万莉 邵路路 +2 位作者 陆开宏 朱津永 杨文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16-524,共9页
为了研究超声波对蓝藻细胞的影响,利用超声波(40W)处理200 mL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悬浮液20min,之后继续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取样检测。检测悬浮藻细胞生物量发现其3d降低了97.84%;分别观察1、3、5d时沉降藻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为了研究超声波对蓝藻细胞的影响,利用超声波(40W)处理200 mL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悬浮液20min,之后继续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取样检测。检测悬浮藻细胞生物量发现其3d降低了97.84%;分别观察1、3、5d时沉降藻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发现1—3d时细胞内脂质颗粒和藻青素颗粒增多、类囊体片层断裂、藻胆体脱落,5d时拟核区萎缩消失、细胞基础结构解体、胞质出现空洞、胞内结构颗粒降解;检测藻细胞光合放氧速率、叶绿素a(Chl.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膜透性以及跨膜ATP酶活性,发现光合放氧速率3d下降24.83%,Chl.a含量5d下降23.75%,超声组细胞SOD活性变化幅度比较大,但总体上活性降低,而CAT活性则表现为先增后减,活性始终大于对照组,同时胞内有机物渗出量增大,三种跨膜ATP酶活性(Na+/K+-ATPase、Mg2+-ATPase和Ca2+-ATPase)均先升后降,并与膜透性变化相关。以上结果表明,超声波使铜绿微囊藻细胞沉降,并对其造成了胁迫,使部分藻细胞光合作用减弱,光合色素遭到损伤,细胞膜透性增大,甚至引起藻细胞程序性死亡。SOD活力的快速降低表明超声波使藻细胞内超氧离子(2O-?)过量累积,从而对藻细胞造成氧化损伤,除此之外,超声波使藻细胞基础结构破坏、细胞内结构颗粒降解、细胞膜透性增大,这些都可能是致使部分铜绿微囊藻细胞死亡的重要原因。铜绿微囊藻细胞CAT以及跨膜ATP酶活性增大,表明藻细胞增强抗氧化酶活性以及离子调控和能量活动以抵御超声波的胁迫,而当胁迫随着时间减小后,细胞开始恢复生长和代谢,酶活力开始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 铜绿微囊藻 超微结构 光合作用 抗氧化酶 ATP酶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藻类水华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张克鑫 陆开宏 +2 位作者 朱津永 刘夏松 谢丽凤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3-57,共5页
以宁波大学校内池塘2009年3—10月间30周的监测数据为基础,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构建预测模型,探求颤藻生物量与总氮、总磷、透明度等6项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选出最佳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敏感度分析。结果显示:①BP神经网络模型对... 以宁波大学校内池塘2009年3—10月间30周的监测数据为基础,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构建预测模型,探求颤藻生物量与总氮、总磷、透明度等6项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选出最佳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敏感度分析。结果显示:①BP神经网络模型对颤藻生物量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拟合程度良好,相关系数达到了0.984,说明BP神经网络模型可以用于水体中藻类水华的短期预测。②通过对构建的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敏感度分析,阐明了宁波大学校内池塘藻类水华的主要驱动因素,并指出控制水体的pH是宁波大学校内池塘藻类水华防治工作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藻华水体 预测模型 颤藻生物量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在铜锈环棱螺肝组织中的累积降解及对3种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双玲 陆开宏 +2 位作者 郑忠明 潘洁慧 朱津永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4-59,共6页
把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暴露于不同浓度的有毒微囊藻藻液中(对照组:只投喂四尾柵藻(Scenedesmus quadricanda);混合藻组:50%四尾柵藻+50%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蓝藻组:只投喂铜绿微囊藻),用酶联免疫检测法(Enz... 把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暴露于不同浓度的有毒微囊藻藻液中(对照组:只投喂四尾柵藻(Scenedesmus quadricanda);混合藻组:50%四尾柵藻+50%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蓝藻组:只投喂铜绿微囊藻),用酶联免疫检测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藻液和肝组织中藻毒素浓度,藻液中包括藻相和水相的总微囊藻毒素(MC)浓度分别为:对照组0μg·L-1;混合藻组(14.47±1.22)μg·L-1;蓝藻组(29.47±2.43)μg·L-1。螺在两种不同毒素浓度藻液中暴露15d后再移入四尾柵藻藻液中降解15d。结果表明,暴露期间,混合藻组、蓝藻组螺肝组织中MC含量均为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且同期混合藻组MC含量都明显高于蓝藻组;作为机体代谢生物标志物的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随MC浓度及其暴露时间发生相应变化;作为解毒生物标志物的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在混合藻组先被诱导后被抑制,在蓝藻组初期变化不明显后表现为诱导。在15d降解过程中,混合藻组和蓝藻组MC含量均持续下降;机体生物标志物ACP、ALP和GST活性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降低。本试验结果为ACP、ALP和GST活性作为MC胁迫的生物标志物提供了一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MC) 生物标志物 酸性磷酸酶(ACP) 碱性磷酸酶(ALP)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 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
下载PDF
象山港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网箱养殖区及邻近海域沉积物中异养细菌生态分布 被引量:7
8
作者 廖红芳 郑忠明 +3 位作者 冯坚 朱津永 丁露露 蒋珊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08-1316,共9页
调查了投饵期(8月)和越冬期(11月)象山港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网箱养殖区及周围海域沉积物中有机物含量、异养细菌数量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养殖区沉积物(0—5cm层)中总磷、总有机氮含量在投饵期和越冬期均显著高于邻近对照海... 调查了投饵期(8月)和越冬期(11月)象山港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网箱养殖区及周围海域沉积物中有机物含量、异养细菌数量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养殖区沉积物(0—5cm层)中总磷、总有机氮含量在投饵期和越冬期均显著高于邻近对照海域(P<0.05)。沉积物中异养细菌、弧菌数量分别在3.2×104—5.2×105 CFU/g和2.2×103—1.7×105 CFU/g之间,养殖区沉积物细菌数量大于周围邻近海域。16S r DNA法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投饵期的优势属均为弧菌属,越冬期为芽孢杆菌属。各采样区异养细菌的多样性表现为养殖区<周围邻近区域、投饵期<越冬期。异养细菌数与沉积物中TON、T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象山港大黄鱼养殖区沉积物中可培养异养细菌数可能受有机氮和磷酸盐含量的限制。研究表明,大黄鱼网箱养殖对象山港沉积物中的有机积累、异养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沉积物 网箱养殖 象山港 大黄鱼
下载PDF
低强度超声波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邵路路 陆开宏 +3 位作者 朱津永 钱伟 伍华雯 陈辉煌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3-417,共5页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是常见的水华蓝藻,会对湖库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室内研究了低强度超声波在不同藻生长时相、藻细胞浓度、水体pH、水温和二次超声条件下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藻细胞浓度和pH对超声...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是常见的水华蓝藻,会对湖库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室内研究了低强度超声波在不同藻生长时相、藻细胞浓度、水体pH、水温和二次超声条件下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藻细胞浓度和pH对超声抑藻效果无明显影响,藻生长时相、水温和超声次数对超声抑藻效果有明显影响。15℃、20℃和25℃时的超声抑藻效果好于30℃和35℃,不经超声作用40℃高温即已不利于藻细胞生长;低强度超声对延滞期、稳定期和衰退期铜绿微囊藻抑制效果好于指数生长期铜绿微囊藻;二次超声可有效延长残余藻细胞的恢复时间,稳定抑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低强度超声波 抑制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对鱼类组织器官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春景 陆开宏 +1 位作者 朱津永 梁晶晶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37-541,共5页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鱼类 生活史 组织病理 机制
下载PDF
象山港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网箱养殖区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廖红芳 郑忠明 +1 位作者 REGAN Nicholaus 朱津永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4-92,共9页
2013年5月、8月和11月调查了象山港大黄鱼网箱养殖区及附近沉积物中总有机氮(TON)、总有机碳(TOC)和总磷(TP)含量,并采用实验室模拟法研究了底泥耗氧率(SOCs)和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NH+4、NO-2+NO-3和PO3-4)通量。结果表明:养殖区(YZ)... 2013年5月、8月和11月调查了象山港大黄鱼网箱养殖区及附近沉积物中总有机氮(TON)、总有机碳(TOC)和总磷(TP)含量,并采用实验室模拟法研究了底泥耗氧率(SOCs)和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NH+4、NO-2+NO-3和PO3-4)通量。结果表明:养殖区(YZ)沉积物中的TON和TP含量显著高于距离养殖区50m(F1)和100m(F2)的区域(P<0.05)。底泥释放NH+4到上覆水中,但是从上覆水中吸收NO-2+NO-3和PO3-4。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8月,NH+4及PO3-4的释放量达到最大值。上覆水中NH+4、NO-2+NO-3和PO3-4的质量浓度随着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的变化而变化。研究表明,象山港大黄鱼养殖活动对养殖区底泥造成了一定污染,且通过影响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影响上覆水中营养盐分布,最终给整个养殖系统造成生态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 大黄鱼 底泥 营养盐通量 象山港
下载PDF
铜锈环棱螺肝脏的显微与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春景 陆开宏 +2 位作者 梁晶晶 胡智勇 朱津永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5期14-18,共5页
应用组织切片、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铜锈环棱螺肝脏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铜锈环棱螺肝脏为复管泡状腺,由许多肝小叶组成,每个肝小叶管壁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分3种细胞:消化细胞、排泄细胞、钙细胞。光镜显示,肝小叶多... 应用组织切片、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铜锈环棱螺肝脏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铜锈环棱螺肝脏为复管泡状腺,由许多肝小叶组成,每个肝小叶管壁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分3种细胞:消化细胞、排泄细胞、钙细胞。光镜显示,肝小叶多球形或近球形,横切面管腔呈星射状裂隙,纵切面可见上皮细胞呈柱状,核靠近基膜,上皮细胞极性明显。消化细胞构成腺上皮的主体,染色较淡。排泄细胞和钙细胞染色较深。肝腺管之间有不规则圆形的网状细胞,结缔组织填充在肝小叶之间及小叶与导管之间。电镜显示,消化细胞和排泄细胞顶端都具微绒毛,消化细胞主要特征为具有溶酶体囊泡系统,参与细胞内消化过程。排泄细胞中粗面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含量丰富,细胞内还散布着大量脂滴。钙细胞锥体形,主要特征为细胞内具钙粒子,也含有大量细胞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锈环棱螺 肝脏 显微 超微结构
下载PDF
NMR代谢组学在水生软体动物生态毒理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毛小华 陆开宏 +1 位作者 杨文 朱津永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6-46,共11页
随着核磁共振(NMR)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已经逐渐成为研究水生动物在代谢水平响应环境变化的一种有效方法。水生软体动物作为重要的环境监测生物,近年来人们在其相关研究中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文章总结了利用NMR的代谢... 随着核磁共振(NMR)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已经逐渐成为研究水生动物在代谢水平响应环境变化的一种有效方法。水生软体动物作为重要的环境监测生物,近年来人们在其相关研究中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文章总结了利用NMR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各类环境胁迫因子对水生软体动物代谢影响的成果,主要综述了水生软体动物不同组织内代谢物组成和含量对环境胁迫的响应,同时对水生软体动物生态毒理代谢组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水生软体动物 生态毒理 代谢组学
下载PDF
四明湖水库水体营养现状与富营养化防控技术
14
作者 王乃光 杨文 +1 位作者 朱津永 徐镇 《上海环境科学》 CAS 2015年第1期36-39,共4页
摘要为揭示余姚市四明湖水库水体的营养现状,于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期间。逐月对四明湖水库水体的理化因子、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生物量进行了调查分析。采样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11种,分隶于7门85属,生物量变化处于8.65×1... 摘要为揭示余姚市四明湖水库水体的营养现状,于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期间。逐月对四明湖水库水体的理化因子、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生物量进行了调查分析。采样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11种,分隶于7门85属,生物量变化处于8.65×10-4~14.09mg/L之间,其中硅藻生物量占据主要优势,Ch1-a浓度范围在1.116—29.388μg/L之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随季节变化明显。水质评价结果显示,四明湖水库水质目前处于“中一富”营养水平,有向富营养水平发展的趋势。针对四明湖水库的自身状况提出了水库富营养化的防控技术.包括渔业利用.B1种水生植物、科学造林和加强水库水资源调度管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明湖水库 富营养化 浮游植物 水体理化因子 水体营养程度
下载PDF
淡水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分类法的提出、发展及应用 被引量:45
15
作者 杨文 朱津永 +2 位作者 陆开宏 万莉 毛小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33-1840,共8页
浮游植物分类方法是揭示浮游植物群落演替规律、开展淡水生态研究的工作基础和重要工具.林氏分类法和分子鉴定法在生态学应用上存在的不足促进了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分类法的发展.功能类群分类法是一种以浮游植物个体生态学为依据的生态分... 浮游植物分类方法是揭示浮游植物群落演替规律、开展淡水生态研究的工作基础和重要工具.林氏分类法和分子鉴定法在生态学应用上存在的不足促进了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分类法的发展.功能类群分类法是一种以浮游植物个体生态学为依据的生态分类法.本文概述了浮游植物功能类群(functional group,FG)、生态功能类群(morpho-functional group,MFG)和形态功能类群(morphology-based functional group,MBFG)等浮游植物分类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分类依据,分析比较了这3种分类方法的优势与不足,认为FG是目前应用于水生生态学研究和水环境生物评价中相对适用的浮游植物分类方法.介绍了功能类群分类法在国内外淡水浮游植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简述了以FG为基础提出的Q指数法和QR指数法两种水质评价法的评价标准及存在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功能类群 种类分类法 生态分类法 生态学
原文传递
一小型藻华池塘浮游植物群落动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杨文 朱津永 +2 位作者 张克鑫 万莉 陆开宏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09-1316,共8页
对小型藻华水体进行密集采样调查有利于揭示藻华过程中浮游植物演替规律及其影响因子.于3~10月对一小型藻华池塘进行为期30周的逐周跟踪调查,监测其水体理化指标和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并应用PRIMER软件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求... 对小型藻华水体进行密集采样调查有利于揭示藻华过程中浮游植物演替规律及其影响因子.于3~10月对一小型藻华池塘进行为期30周的逐周跟踪调查,监测其水体理化指标和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并应用PRIMER软件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求采样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水体理化因子、浮游动物之间的关系.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54种(属),细胞丰度在0.28×10^8~6.11×10^8cells·L^-1之间;浮游动物55种(属),个体数量在26~2.5×10^5ind·L^-1之间.浮游植物优势类群主要为蓝藻和绿藻,且随季节的变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演替过程,该过程可分为绿藻和隐藻共存期、绿藻和蓝藻共存期、蓝藻优势期这3个阶段.生物一环境相关性分析发现pH、水温、光照、总磷及轮虫、桡足类的数量是影响该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且相比于浮游动物,水体理化因子的影响力或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华水体 浮游植物 群落演替 PRIMER 多元统计分析
原文传递
铜锈环棱螺对藻华水体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17
作者 孙思志 郑忠明 +3 位作者 陆开宏 金春华 朱津永 胡智勇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30-734,共5页
于2008年在室内小型试验模拟生态系统中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铜锈环棱螺生物干扰对底泥耗氧率和上覆水营养盐通量的影响试验,根据铜锈环棱螺放养密度设置了3个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与试验前相比,培养1个月后,所有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底泥耗氧... 于2008年在室内小型试验模拟生态系统中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铜锈环棱螺生物干扰对底泥耗氧率和上覆水营养盐通量的影响试验,根据铜锈环棱螺放养密度设置了3个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与试验前相比,培养1个月后,所有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底泥耗氧率均显著下降;各处理组的底泥耗氧率初期高于对照组,后期低于对照组,且密度高的处理组其底泥耗氧率高于密度低的处理组。除12月7日外,对照组沉积物始终向上覆水释放铵氮,且释放量逐渐减小,而各处理组中,除试验初期沉积物向上覆水释放铵氮外,试验中后期均表现为吸收铵氮。除试验初期外,处理组和对照组中亚硝酸盐+硝酸盐通量主要表现为向上覆水中释放,且处理组1与对照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磷酸盐通量主要表现为,试验初期沉积物向上覆水中释放,后期被沉积物吸收。本试验结果表明,短期内铜锈环棱螺的生物干扰增加了底泥耗氧率,但其长期效应可使底泥耗氧率下降,铜锈环棱螺的存在促进了沉积物中的总体硝化速率,加快了沉积物中的N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锈环棱螺 藻华水体 底泥耗氧率 沉积物-水界面 营养盐通量
原文传递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湖南镇水库叶绿素a浓度预测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克鑫 陆开宏 +3 位作者 金春华 朱津永 刘夏松 谢丽凤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1-99,共9页
以湖南镇水库2006—2007年间的监测资料为基础,利用插值和主成分分析法,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构建预测模型,探求叶绿素a浓度与总氮、总磷、溶解氧等5项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选出最佳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敏感度分析。结果显示:(1)BP... 以湖南镇水库2006—2007年间的监测资料为基础,利用插值和主成分分析法,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构建预测模型,探求叶绿素a浓度与总氮、总磷、溶解氧等5项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选出最佳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敏感度分析。结果显示:(1)BP神经网络模型对叶绿素a浓度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拟合程度良好,相关系数达到了0.95,说明BP神经网络模型可以用于湖南镇水库水体中叶绿素a浓度的短期预测。(2)通过对构建的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敏感度分析,阐明了湖南镇水库藻类水华的主要驱动因素,并指出有效控制水体的pH值和溶解氧的变化是湖南镇水库藻类水华防治工作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镇水库 叶绿素A浓度 BP神经网络 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四明湖水库浮游动物群落演替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文 万莉 +3 位作者 朱津永 陆开宏 徐镇 王乃光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80-789,共10页
于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对四明湖水库水体理化特性以及浮游动物的种类、数量和生物量进行逐月采样调查,分析了水库的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调查期间共检测到浮游动物150种,丰度198.0~7258.0ind/L,年平均3795.2ind/L... 于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对四明湖水库水体理化特性以及浮游动物的种类、数量和生物量进行逐月采样调查,分析了水库的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调查期间共检测到浮游动物150种,丰度198.0~7258.0ind/L,年平均3795.2ind/L,生物量0.28~5.64mg/L,年均值为1.11mg/L,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空间差异不显著,但季节变化明显。对应分析(CA)和后续拟合表明,水温、叶绿素a、总磷、真光层深度、氨氮以及水位是驱动浮游动物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各点的影响因子间存在空间差异性。对比24年前历史资料,发现四明湖水库浮游动物数量和生物量均减少,浮游动物出现小型化,推测认为是鱼类捕食的下行效应、蓝藻密度增加及蓝藻产生藻毒素增加影响浮游动物繁殖力所致。水质评价结果表明,四明湖水库目前处于中营养水平,但有向富营养型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明湖水库 浮游动物 群落特征 演替变化
原文传递
四明湖水库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的季节演替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38
20
作者 郑诚 陆开宏 +2 位作者 徐镇 郑忠明 朱津永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688-2697,共10页
浮游植物群落变化既受到环境因子单独作用的影响,也受到各因子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为探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季节演替规律,对四明湖水库浮游植物群落及水体11项非生物因子和4项生物因子进行周年采样调查,分析了水库内浮游植物功能类群... 浮游植物群落变化既受到环境因子单独作用的影响,也受到各因子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为探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季节演替规律,对四明湖水库浮游植物群落及水体11项非生物因子和4项生物因子进行周年采样调查,分析了水库内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组成、季节演替规律及其与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四明湖水库的浮游植物种类可归入22个功能类群,其优势功能类群主要隶属于绿藻门和硅藻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显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演替;通过SIMPER分析,筛选出10个与季节变化显著相关的功能类群,其主要变化过程表现为:夏季D+Lo→秋冬季D+P+Lo→春季X2+P+MP.方差分解分析(VPA)显示,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的季节变化是由水温-浮游动物交互作用与水温单独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典范对应分析(CCA)发现,水温(WT)、透明度(SD)和硝态氮(NO-3-N)以及浮游动物生物量是影响该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水库 浮游植物 功能类群 季节演替 生物因子 非生物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