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别嘌呤醇引起皮肤不良反应与HLAB5801基因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朱鑫方 邹和建 +3 位作者 乌宇波 杨李辉 夏荣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23-1025,共3页
目的探讨别嘌呤醇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与HLA-B*5801基因基因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收集本院服用别嘌呤醇患者及因服用别嘌呤醇引起不同程度皮肤不良反应的的病例,检测其HLA-B*5801基因的携带情况,分析别嘌呤醇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与HLA-B*580... 目的探讨别嘌呤醇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与HLA-B*5801基因基因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收集本院服用别嘌呤醇患者及因服用别嘌呤醇引起不同程度皮肤不良反应的的病例,检测其HLA-B*5801基因的携带情况,分析别嘌呤醇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与HLA-B*5801基因的相关性。结果服用别嘌呤醇患者的HLA-B*5801基因携带率为11.9%,发生严重皮肤不良反应患者的该基因携带率高达50%(χ2=20.51,P<0.05),出现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TEN)的患者100%携带有HLA-B*5801基因。结论别嘌呤醇引起的严重皮肤不良反应与HLA-B*5801基因有密切相关,建议首次服用别嘌呤醇患者检测HLA-B*5801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别嘌呤醇 皮肤不良反应 HLA—B^*5801基因
原文传递
输血相关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朱鑫方 夏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期268-272,共5页
同种异体输血(allogenic blood transfusion,ABT)发挥临床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发生很多免疫相关的副作用,如术后感染率上升、恶性肿瘤切除复发率增加等。血制品中的同种异基因单核细胞表面的CD200分子、白细胞及储存过程中白细胞脱落的s... 同种异体输血(allogenic blood transfusion,ABT)发挥临床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发生很多免疫相关的副作用,如术后感染率上升、恶性肿瘤切除复发率增加等。血制品中的同种异基因单核细胞表面的CD200分子、白细胞及储存过程中白细胞脱落的sHLA和sFasL、血清中的生物活性分子等与输血相关免疫调节(transfusion-relatedimmunomodulation,TRIM)的发生均有一定联系。临床对照试验,实验室研究及动物模型显示:克隆删除、诱导无能、免疫抑制是TRIM发生的效应机制。本文就TRIM的发生机制、诱导TRIM发生的介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种异体输血 输血相关免疫调节 CD200 sHLA SFASL
下载PDF
罕见Rh分型引起输血反应一例 被引量:6
3
作者 朱鑫方 范亮峰 +3 位作者 乌宇波 杨李辉 夏荣 《上海医药》 CAS 2015年第14期10-11,14,共3页
Rh血型系统是红细胞血型系统中最复杂的一个系统,临床重要性仅次于ABO血型系统,患者血清中产生的Rh血型抗体也是导致迟发型输血反应最多的抗体[1]。出现不规则抗体的患者很多都有多次输血史,输血时患者Rh抗原阴性的细胞遇到Rh抗原阳性... Rh血型系统是红细胞血型系统中最复杂的一个系统,临床重要性仅次于ABO血型系统,患者血清中产生的Rh血型抗体也是导致迟发型输血反应最多的抗体[1]。出现不规则抗体的患者很多都有多次输血史,输血时患者Rh抗原阴性的细胞遇到Rh抗原阳性的血液制品,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导致交叉配血不合,当输入的Rh抗原阳性红细胞激发回忆反应时,即会发生输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血型 抗C 抗E 输血反应
下载PDF
特殊情况下紧急抢救输血病例的临床输血情况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朱鑫方 乌宇波 +3 位作者 杨李辉 夏荣 刘景汉 兰炯采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51-453,共3页
目的以《特殊情况紧急抢救输血推荐方案》(简称《紧急输血方案》)指导临床在ABO同型血液储备无法满足需求时的紧急抢救输血实施。方法收集本院外科2014年1月-2015年12月临床手术用血>1 600 m L的相关病例164例,分为紧急抢救输血组(... 目的以《特殊情况紧急抢救输血推荐方案》(简称《紧急输血方案》)指导临床在ABO同型血液储备无法满足需求时的紧急抢救输血实施。方法收集本院外科2014年1月-2015年12月临床手术用血>1 600 m L的相关病例164例,分为紧急抢救输血组(紧急输血组):ABO同型血液储备无法满足需求的患者紧急抢救输血病例7例;对照组:ABO同型血液储备满足需求的输血病例157例。分析并比较2组患者的ABO血型,术前交叉配血量/实际输血量值(C/T),凝血功能,输血后3 d、7 d的Hb以及直接抗球蛋白试验(直抗)和抗体筛查试验(抗筛)。结果紧急输血组与对照组分别为AB血型占85.7%(6/7)vs 5.7%(9/157)(P<0.01);紧急输血组与对照组中肝脏移植术患者术前APTT(s)为58.5±20.1 vs 29±13.4,TT(s)为27.3±8.1 vs 20.8±7.8(P<0.05)。AB型原位肝移植且术前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易发生ABO同型血液储备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输注O型红细胞后Hb可达到预期效果(P>0.05)。紧急输血组患者C/T值最低,临床备血严重不足。结论 ABO同型血液储备无法满足需求时致患者紧急抢救输血的发生由多种因素造成,《紧急输血方案》为临床紧急抢救输血提供了科学、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操作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急抢救输血 血液储备不足 输血方案 ABO血型 C/T值 凝血功能
原文传递
血栓弹力图与凝血试验对指导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输血中的意义 被引量:27
5
作者 胡晓燕 朱鑫方 +2 位作者 陈诚 张琦 夏荣 《中国输血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16-718,共3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与凝血试验各项指标的相关性,评价两种方法在指导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输血中的意义。方法分析本院2014年9月—2016年8月收治的108位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分为TEG检测指导输血组(实验组)和凝血...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与凝血试验各项指标的相关性,评价两种方法在指导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输血中的意义。方法分析本院2014年9月—2016年8月收治的108位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分为TEG检测指导输血组(实验组)和凝血试验指导输血组(对照组),分别就两组的输血率、不同成分血的输血量及输血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对TEG和凝血试验指导心脏手术围术期用血率的比较,发现试验组指导冷沉淀25.9%和新鲜冰冻血浆33.3%的输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8.5%,而血小板的输注率57.4%却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4%;两组红细胞的输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红细胞的输注量试验组(3.6+1.6)明显低于对照组(5.8+1.9),试验组指导的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的输注量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再次出血率方面,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指导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输血可减少血液制剂的使用量,并对疾病的预后转归优于常规凝血试验指导的用血,减少手术并发症及出血量,对指导临床成分输血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输血 凝血试验 心脏手术
原文传递
血栓弹力图(TEG)对颅脑损伤患者血液输注评估的意义 被引量:12
6
作者 陈诚 张敬军 +2 位作者 张琦 朱鑫方 夏荣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47-949,共3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颅脑损伤患者血液输注评估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自2013年12月-2015年6月收治入院后<24 h进行TEG检测的96位颅脑损伤患者,以检测结果将96位患者分为高凝组、低凝组、正常组3组,并加设对照组12人(来源于正常...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颅脑损伤患者血液输注评估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自2013年12月-2015年6月收治入院后<24 h进行TEG检测的96位颅脑损伤患者,以检测结果将96位患者分为高凝组、低凝组、正常组3组,并加设对照组12人(来源于正常健康志愿者),对比TEG与传统凝血实验的检测结果,了解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状态。结果 TEG检测高凝组(41/96)和低凝组(10/96)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45/96)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EG检测下不同凝血状态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实验比较,高凝组中只有参数FIB存在差异(P<0.05);低凝组中只有参数PT和APTT存在差异(P<0.05);参数MA在不同输血量的组别中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 TEG比常规凝血实验的敏感度更高,能够更有效区分出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状态,并且对患者的输血量有一定的预估和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颅脑损伤 凝血功能
原文传递
3228例临床用血调查分析及对策探讨 被引量:10
7
作者 胡晓燕 王苑 +2 位作者 朱鑫方 张琦 夏荣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42-944,共3页
目的了解临床应用输血指证情况,发现临床输血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规范安全、有效、合理用血。方法收集2013年我院住院患者的输血病例,统计各种血液制品使用情况及输血指证应用不合理情况。结果 3 228份病例中输注红细胞、冰冻血浆、血... 目的了解临床应用输血指证情况,发现临床输血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规范安全、有效、合理用血。方法收集2013年我院住院患者的输血病例,统计各种血液制品使用情况及输血指证应用不合理情况。结果 3 228份病例中输注红细胞、冰冻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不合理使用的比例分别为14.9%,29.1%,4.7%,28.5%。其中血小板合理使用情况最好,冰冻血浆和冷沉淀不合理使用情况比较严重。除冷沉淀外,外科不合理用血情况普遍比内科严重。红细胞、冰冻血浆、血小板使用不合理主要是超输血指证输血,冰冻血浆输血前无评估比例最高,达19.2%。冷沉淀不合理使用主要是符合输血指证但输注剂量不足,内科高达55.2%,外科35.4%。结论部分临床医生凭经验用血,对输血指证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中血浆和冷沉淀不合理输血现象较严重。在符合输血指证的情况下对输注剂量的判断也存在一定问题。还需加强临床合理用血的知识,进一步保障用血供求和输血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指证 合理用血 成分输血
原文传递
输注储存血液对黑色素瘤荷瘤小鼠辅助性T细胞1和2平衡的影响
8
作者 张敬军 严育忠 +3 位作者 朱鑫方 陈淑英 张琦 夏荣 《中国输血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47-250,共4页
目的探究输血对黑色素瘤荷瘤小鼠TH1/TH2平衡及其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构建黑色素瘤小鼠肿瘤模型,设新鲜血组与储存血组(30只/组):经小鼠尾静脉分别输注新鲜全血(0 d)或储存血(15 d)0.2 mL,分别在输血后15、30 min与1、4、8 h收集... 目的探究输血对黑色素瘤荷瘤小鼠TH1/TH2平衡及其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构建黑色素瘤小鼠肿瘤模型,设新鲜血组与储存血组(30只/组):经小鼠尾静脉分别输注新鲜全血(0 d)或储存血(15 d)0.2 mL,分别在输血后15、30 min与1、4、8 h收集小鼠全血,用微量标本多指标流式蛋白定量技术(CBA)检测各时间点血浆中细胞因子TNF-α、INF-γ、IL-2、IL-4、IL-10的表达水平;另设未输血组(6只/组)为对照组。结果 1)新鲜血组与对照组比较,输血后4 hTNF-α分泌水平(pg/mL)分别为9.14±0.83 vs 1.72±0.90(P<0.01);储存血组与对照组比较,输血后4 h IL-4和IL-10表达水平(pg/mL)分别为1.55±0.17 vs 0.29±0.08和5.4±1.39 vs 0.2±0.08(P<0.01)。2)储存血组与新鲜血组比较,输血后1 hTNF-α和INF-γ表达水平(pg/mL)分别为3.67±1.76 vs 7.64±1.04(P<0.05)和0.27±0.16 vs 0.49±0.18(P<0.05);输血后4 hIL-2的表达水平(pg/mL)分别为0.29±0.08 vs 0.89±0.21(P<0.01);输血后4 h IL-10的表达水平(pg/mL)分别为5.40±1.39 vs 2.38±0.54(P<0.01)。结论输血可促进小鼠体内TH1和TH2细胞因子的表达,而相对于输注新鲜血,输注储存血组小鼠体内TH1细胞因子表达有所降低,而TH2细胞因子表达得到进一步促进,致TH1/TH2失衡,平衡向TH2方向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体输血 储存血 新鲜血 黑色素瘤 TH1/TH2平衡 输血相关免疫调节 小鼠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类Ce同种抗体引起血型正反定型不符一例 被引量:5
9
作者 张丽清 朱鑫方 +1 位作者 陈诚 夏荣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52-1053,共2页
目的探讨一例患者标本以不同介质卡进行血型鉴定正反定型结果不符及配血不合的原因。方法样本首次检测采用全自动血型仪检测血型(玻璃珠卡及凝胶卡),采用试管法复查患者血型;盐水法、聚凝胺法、抗人球蛋白法结合吸收放散试验做抗体筛查... 目的探讨一例患者标本以不同介质卡进行血型鉴定正反定型结果不符及配血不合的原因。方法样本首次检测采用全自动血型仪检测血型(玻璃珠卡及凝胶卡),采用试管法复查患者血型;盐水法、聚凝胺法、抗人球蛋白法结合吸收放散试验做抗体筛查和鉴定。结果患者血型为B型,Rh分型为DCCee型,产生类抗-Ce同种特异性自身抗体。结论患者产生自身抗体,且有一定的格局,通过试验指导临床用血,给予患者O型Rh分型为Dcc EE的洗涤红细胞输注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柱凝胶 微柱玻璃珠 类特异性自身抗体 抗-CE
原文传递
血小板参数与输注疗效及预后判断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周煜宗 张琦 +2 位作者 齐祺 朱鑫方 夏荣 《中国输血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19-721,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参数与单采血小板输注疗效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提供指导意义。方法通过回顾性的分析本院2014-2016年输注单采血小板的患者50例,根据首次输注1个治疗量血小板后d 5复查血常规结果,血小板计数升至正常范围为增长组...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参数与单采血小板输注疗效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提供指导意义。方法通过回顾性的分析本院2014-2016年输注单采血小板的患者50例,根据首次输注1个治疗量血小板后d 5复查血常规结果,血小板计数升至正常范围为增长组(27人),血小板计数未达正常范围为降低组(23人)。分别比较分析2组输注前和输注后24 h内血小板相关系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LCR)的改变,同时计算24 h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结果 24 h CCI>4.5增长组有21例占77.78%,降低组有11例占47.83%;输注前血小板相关参数两组间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输注后,增长组Plt,PDW,MPV和P-LCR明显高于降低组(P<0.01);其中输血前后数据相比较增长组MPV,P-LCR全部增高,降低组MPV,P-LCR则全部降低。结论血小板参数检测特别是MPV和P-LCR的改变趋势对于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观察与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输注 输注疗效 血小板相关参数 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
原文传递
紧急抢救输血患者出凝血与用血量关系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朱鑫方 乌宇波 +3 位作者 杨李辉 夏荣 刘景汉 兰炯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04-1209,共6页
目的:通过研究按《特殊情况紧急抢救输血推荐方案》指导的ABO同型血液储备无法满足需求时发生紧急抢救输血患者术前凝血功能,探讨术中血液制剂用量与出凝血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2015年8月-2016年12月外科患者术中用血>1 600 ml... 目的:通过研究按《特殊情况紧急抢救输血推荐方案》指导的ABO同型血液储备无法满足需求时发生紧急抢救输血患者术前凝血功能,探讨术中血液制剂用量与出凝血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2015年8月-2016年12月外科患者术中用血>1 600 ml的病例218例,分为凝血功能正常组(A组,106例)和凝血功能异常组(B组,紧急抢救输注O型红细胞患者31例)和未输注O型红细胞患者(C组,81例),比较各组患者基本信息,术中输注悬浮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病毒灭活冰冻血浆(virus-inactivated frozen plasma,VIFP)、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冷沉淀血浆(cryoprecipitate plasma,CP)、血小板(platelets,Plt)(ml),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数据;分析用血量和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对患者输血前及输血后24 h、3 d、7 d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未结合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不规则抗体筛查、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DAT)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患者输血前及输血后安全和疗效。结果:A组和B组患者年龄及血型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B1组患者A型和AB型比例、输注RBC、FFP、CP和Plt量最高(P<0.05);B组和C组的PT、APTT、INR、FIB明显异常(P<0.05),与RBC、FFP、C的输注量相关(P<0.05)。各组患者输血前DAT和不规则抗体阴性,输血后未检出新的不规则抗体,C组患者输血后Hb与输血前无统计学差异,且输血后IBiL无明显升高(P>0.05),提示紧急抢救输血安全有效。结论:术前凝血功能是术中血液制剂输注量的影响因素之一,是临床术前评估患者术中出血和用血的依据,而紧急抢救输注O型红细胞可以达到ABO同型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急抢救输血 凝血功能 术中用血量 术前凝血功能
原文传递
康复者恢复期血浆在病毒性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朱鑫方 王苑 +1 位作者 杜丹心 夏荣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0年第4期337-342,共6页
康复者恢复期血浆可治疗多种病毒性感染疾病。本文通过总结既往康复者恢复期血浆在治疗病毒性传播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分析其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的潜在价值。总结了康复者恢复期血浆在募集、血浆处理、抗体效价检测中的技术进展及... 康复者恢复期血浆可治疗多种病毒性感染疾病。本文通过总结既往康复者恢复期血浆在治疗病毒性传播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分析其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的潜在价值。总结了康复者恢复期血浆在募集、血浆处理、抗体效价检测中的技术进展及其在禽流感病毒、MERS-CoV、SARS-CoV、EBOV、SARS-CoV-2等病毒性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血浆输注相关不良反应等。康复者恢复期血浆在多数病例报道及回顾性分析结果提示其可以降低疾病死亡率,可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潜在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康复者恢复期血浆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治疗性血浆置换对神经免疫性疾病患者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朱鑫方 王苑 +3 位作者 乌宇波 杨李辉 杜丹心 夏荣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0年第9期912-914,共3页
目的分析治疗性血浆置换(Therapeutic plasma exchanges,TPE)对神经免疫性疾病患者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通过收集既往TPE治疗的神经免疫性疾病患者住院信息,包括患者一般信息、TPE次数、治疗前后3d内的Hb值、治疗期间的DLT相关失血... 目的分析治疗性血浆置换(Therapeutic plasma exchanges,TPE)对神经免疫性疾病患者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通过收集既往TPE治疗的神经免疫性疾病患者住院信息,包括患者一般信息、TPE次数、治疗前后3d内的Hb值、治疗期间的DLT相关失血量等,分析患者TPE疗程结束后Hb变化情况。结果 TPE疗程结束后3d内,患者Hb平均水平下降9.63SymbolqB@12.65g/L,贫血患者比例增加了15.9%,中度贫血和重度贫血患者比例上升(P<0.05),其中DLT相关性失血、TPE相关性失血、TBL均是ΔHb变化的影响因素。结论 TPE疗程结束后3d内神经免疫性疾病患者的Hb水平轻度下降,但该影响是联合DLT一起发生的,该分析结果给了TPE治疗医师重要提示,疗程期间应积极关注DLT项目,结合TPE治疗次数,对于治疗前就有贫血现象的患者,应关注Hb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性血浆置换 神经免疫性疾病 血红蛋白 日常实验室检测
原文传递
输血科在神经系统疾病实施治疗性血浆置换的应用流程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鑫方 俞海 +2 位作者 钟繇 张琦 夏荣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1年第11期1275-1277,共3页
目的规范输血科在神经系统疾病实施治疗性血浆置换的应用流程。方法分析归纳2019年1月~2021年5月本院输血科在神经系统疾病实施的617例患者共2 785次TPE的工作流程,总结了实施治疗性血浆置换过程中的经验和方法,从患者评估到方案制定到... 目的规范输血科在神经系统疾病实施治疗性血浆置换的应用流程。方法分析归纳2019年1月~2021年5月本院输血科在神经系统疾病实施的617例患者共2 785次TPE的工作流程,总结了实施治疗性血浆置换过程中的经验和方法,从患者评估到方案制定到具体实施,以及TPE过程及结束的不良反应处理,优化完善每个环节应用流程。结果系统的应用流程规范了输血科医师和神经内科医师在适应证、不良反应、疗程制定等的职责,TPE治疗过程中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得到及时处理,为患者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结论治疗性血浆置换规范的应用流程,是该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顺利实施的基础,也是患者安全治疗的前提和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性血浆置换 应用流程 神经系统疾病
原文传递
血液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体温变化与输注效果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丽清 朱鑫方 +3 位作者 杜丹心 乌宇波 杨李辉 夏荣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9年第10期1008-1010,共3页
目的了解血液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后体温变化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条件[1)每次输注单采血小板1袋,且同时未输注红细胞;2)本次入院首次输注血小板;3)血小板输注前无出血;4)血小板抗体(抗-HLA、抗-HPA)检测阴性;5)年龄在18... 目的了解血液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后体温变化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条件[1)每次输注单采血小板1袋,且同时未输注红细胞;2)本次入院首次输注血小板;3)血小板输注前无出血;4)血小板抗体(抗-HLA、抗-HPA)检测阴性;5)年龄在18-65岁]的1250例已输注血小板的血液肿瘤病例。按患者输注前后体温变化情况分为A组(n=789):患者输注血小板前<24 h体温(T)<38℃(包括体温正常及低度发热患者),B组(n=461):患者输注血小板前<24 h T≥38℃(包括中度和高度发热患者);△T1组(n=1034):患者输注血小板后<24 h T升高幅度<1℃(含部分A组和部分B组患者),△T2组(n=216):患者输注血小板后<24 h T升高幅度≥1℃(含部分A组和部分B组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基本信息,输注血小板前后体温、血小板水平等;分析患者输注前后体温变化与输注有效率[输后24 h校正血小板增加值(CCI)>4.5和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40%为有效]。结果输注血小板前后24 h平均体温(℃):A组为37.2±0.4 vs 37.8±0.8(P<0.05),B组为38.9±0.6 vs 38.8±0.8(P>0.05)。患者输注血小板后24 h CCI>4.5和PPR>40%的比例:A组为38.3%和44.8%,B组为7.8%和11.1%(P<0.05);△T1组为43.3%和50.2%,△T2组为7.2%和7.1%(P<0.05)。结论血液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后<24 h体温升高,中、高度发热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差于低热或体温正常患者。输注前后发热是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输注效率 体温变化 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液肿瘤患者
原文传递
196例健康体检者血栓弹力图拟定范围与临床参考范围对比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杨李辉 杜丹心 +2 位作者 张丽清 朱鑫方 夏荣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9年第9期912-915,共4页
目的通过对本院196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普通血栓弹力图检测,建立其正常值范围并与目前临床应用参考范围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性别及年龄对参考范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9月至本院体检的196名健康志愿者,分为A(18—28岁)、B(29—38岁)、C... 目的通过对本院196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普通血栓弹力图检测,建立其正常值范围并与目前临床应用参考范围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性别及年龄对参考范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9月至本院体检的196名健康志愿者,分为A(18—28岁)、B(29—38岁)、C(39—48岁)、D(49—58岁)4个年龄组,年龄段及性别按1∶1采集。采用TEG5000血栓弹力图进行检测,记录并统计分析各检测指标,并以95%可信区间确定TEG各参数正常值范围。结果依据196名志愿者TEG参数建立的正常值范围分别为R(min):4.8—9.6、K(min):1.2—2.8;Angle(deg):49.5—72.1;MA(mm):50.3—70.3;G(d/sc):5.1K—12.0K;LY30(%):0—7.7;A(mm):43.7—68.8;CI:-3.8—1.8。此范围与目前临床应用参考范围存在一定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别组间除R值外,其它TEG指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B、C、D 4个年龄组R、K、Angle值不全相同,表现为某些组间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临床应用的TEG5000参考范围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未考虑性别、年龄等参考因素的影响。该研究可为今后临床参考值范围设定性别和年龄分组提供参考,有利于临床医生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更准确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正常值范围 性别 年龄
原文传递
体温变化对DAT阳性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影响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杜丹心 朱鑫方 +3 位作者 乌宇波 张丽清 杨李辉 夏荣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9年第9期909-911,共3页
目的探讨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AT)阳性的患者输注红细胞前后的体温变化对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DAT阳性且输注了红细胞(入组标准)的134名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对比分析其输注前后体温(T)、血红蛋白(Hb)、总胆红素(TBil)... 目的探讨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AT)阳性的患者输注红细胞前后的体温变化对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DAT阳性且输注了红细胞(入组标准)的134名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对比分析其输注前后体温(T)、血红蛋白(Hb)、总胆红素(TBil)和非结合胆红素(IBil)水平以及输血后24 h红细胞输注有效率。依据输血前<24 h患者的体温,分为A组(n=81):T≤37.5℃;B(n=35):37.5℃<T<38.5℃;C组(n=18):T≥38.5℃。根据输血后<24 h患者体温变化分为△T1组(n=70):T升高>0℃;△T2组(n=64):T不升高≤0℃。结果随着患者输血前<24 h内体温的升高,红细胞输注效率呈下降趋势:A组为84.0%(68/81),B组为68.6%(24/35),C组为55.6%(10/18)(PSymbol|@@0.05)。输血后患者体温升高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输注有效率△T2组高于△T1组,84.4%(54/64)vs 68.6%(48/70)(PSymbol|@@0.05)。红细胞输注前Hb(g/L)、TBil(μmol/L)和IBil(μmol/L)水平分别为70.45±14.06、38.30±71.20、16.70±27.13,输注后<24 h分别为82.28±15.57、42.41±77.45、18.62±32.89,相比于输注前均升高(PSymbol|@@0.05)。结论DAT阳性患者输血前发热及输血后体温升高是引起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因素之一,且输注的红细胞有加速破坏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抗球蛋白试验 红细胞输注效果 体温 炎性反应 发热
原文传递
保存全血中泛素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朱鑫方 攸璞 +4 位作者 于兵 乌宇波 杨李辉 夏荣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21-422,共2页
同种异体输血产生的免疫调节不良作用,称为输血相关免疫调节(Transfusion-Related Immunomodulation,TRIM)。我们通过体外观察保存全血血浆中泛素对LPS刺激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其在TRIM中的作用。
关键词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分泌细胞因子 泛素 全血 保存 同种异体输血 免疫调节 体外观察
原文传递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标准》专家共识(第2版) 被引量:3
19
作者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标准》编写专家组 夏荣 朱鑫方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369-373,共5页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therapeutic hemapheresis)是指通过设置血细胞分离机相关程序,采集患者血液后,进行病理成分分离、去除或置换,同时对患者进行正常血液成分的回输和适当补充血液制剂或替代溶液,去除或减少血液中病理性成分对患...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therapeutic hemapheresis)是指通过设置血细胞分离机相关程序,采集患者血液后,进行病理成分分离、去除或置换,同时对患者进行正常血液成分的回输和适当补充血液制剂或替代溶液,去除或减少血液中病理性成分对患者的致病作用,以达到治疗或辅助治疗目的的临床治疗技术。由于该技术具有疗效可靠、安全性佳、操作简单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难治和重症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标准专家共识(第2版)》是在第1版《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标准专家共识》基础上,笔者通过2年临床实践进行修正、完善,进一步对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进行规范性术语定义而成。笔者拟从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适应证分类、技术方案、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以及相对禁忌证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为该技术的临床开展提供规范化指导,同时为临床医师在采用该技术治疗相关疾病过程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成分去除法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 适应证 不良反应 技术方案
原文传递
早期血浆置换与利妥昔单抗联合治疗抗SRP抗体阳性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的疗效初探
20
作者 成纳川 朱鑫方 +2 位作者 朱雯华 赵重波 赵彦胤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24年第5期502-506,共5页
目的探究抗信号识别颗粒(SRP)抗体阳性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NM)初治患者早期运用血浆置换(TPE)与利妥昔单抗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对3例初治抗SRP抗体阳性IMNM患者予TPE治疗,术后静脉输注利妥昔单抗100 mg(第1天)+500 mg(第2天)并予激... 目的探究抗信号识别颗粒(SRP)抗体阳性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NM)初治患者早期运用血浆置换(TPE)与利妥昔单抗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对3例初治抗SRP抗体阳性IMNM患者予TPE治疗,术后静脉输注利妥昔单抗100 mg(第1天)+500 mg(第2天)并予激素小剂量(<0.75 mg·kg^(-1)·d^(-1))口服,激素阶梯减量。在患者治疗前基线及治疗后第1、3、6个月采集徒手肌力检查(MMT)评分(MMT-8及MMT-26)、健康评估问卷的残疾指数(DI)、血清肌酸激酶(CK)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7.3岁,平均病程11.3个月,确诊抗SRP抗体阳性IMNM前均未接受免疫治疗,治疗前四肢近端肌力2~3级,MMT-8平均59/80分,DI平均1.5分;血清CK平均值3391 U·L^(-1),经TPE与利妥昔单抗联合治疗后患者激素顺利阶梯减量,血清CK呈逐月下降趋势;运动功能第6个月四肢近端肌力3~4级,MMT-8平均71/80分,DI平均0.3分,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对初治抗SRP抗体阳性IMNM患者采用早期TPE与利妥昔单抗联合治疗能快速缓解肌肉炎症活动,并可维持较长时间的免疫抑制作用,避免大剂量激素应用及激素减量过程中的炎症再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 坏死性肌炎 血浆置换 利妥昔单抗 抗信号识别颗粒 血清肌酸激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