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有机纺织品标准及其认证 被引量:6
1
作者 朱雯喆 王建平 《印染》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38-41,共4页
国际工作组(IWG)建立全球有机纺织品标准(GOTS)的主要目的是协调统一各地区标准,推广其全球广泛认可性,确保从原料的收获到产品加工、销售都完全符合标准要求,最终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产品。国内有机纺织品生产加工和贸易企业应充分了解G... 国际工作组(IWG)建立全球有机纺织品标准(GOTS)的主要目的是协调统一各地区标准,推广其全球广泛认可性,确保从原料的收获到产品加工、销售都完全符合标准要求,最终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产品。国内有机纺织品生产加工和贸易企业应充分了解GOTS的推出过程、IWG的组织架构与责任,以及GOTS的内容(纤维的种植、加工、质量保证体系、完整加工链的认证、留样测试、现场审核的重点、标签等级)等。GOTS认证的推广将会进一步加速,有关方面对此应做好充足的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试 有机纺织品 标准
下载PDF
吸湿速干纺织产品性能评价中的标准适用性问题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建平 朱雯喆 +2 位作者 党敏 吴浩 敬珂 《纺织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7-110,112,113,共6页
本文对吸湿速干纺织产品在实际使用中水分的传递过程和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对我国现行国家标准GB/T 21655.1—2008和GB/T 21655.2—2009中吸水率、透湿量和单向传递指数等评价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出了商榷,并对其他相关问题进行... 本文对吸湿速干纺织产品在实际使用中水分的传递过程和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对我国现行国家标准GB/T 21655.1—2008和GB/T 21655.2—2009中吸水率、透湿量和单向传递指数等评价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出了商榷,并对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织品 吸湿速干 性能评价 GB/T 21655.1—2008 GB/T 21655.2—2009
下载PDF
美国AAFA的RSL解读(上)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建平 吴岚 朱雯喆 《纺织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5-99,共5页
继2007年6月推出首版《限用物质清单》(Restricted Substances List,简称RSL,下同)之后,仅仅过了7个月时间,AAFA于2008年2月推出了RSL第二版。除了少量版式上的调整,新版RSL在技术内容上并无实质性的变化。2008年7月,AAFA推出了... 继2007年6月推出首版《限用物质清单》(Restricted Substances List,简称RSL,下同)之后,仅仅过了7个月时间,AAFA于2008年2月推出了RSL第二版。除了少量版式上的调整,新版RSL在技术内容上并无实质性的变化。2008年7月,AAFA推出了其RSL第三版。这次改版,主要是在引用法规、技术内容勘误和限用物质增删等方面作了少量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L 解读 美国 技术内容 LIST 第二版 第三版 物质
下载PDF
美国AAFA的RSL解读(下)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建平 吴岚 朱雯喆 《纺织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6-92,共7页
二噁英和呋哺是两种化学物质大类的名称,被AAFA列入限用清单的二吧英和呋喃都是多卤代(氯、澳)二吧英和多卤代(氯、溴)苯并呋喃类化合物。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多卤代二吒英和多卤代苯并呋喃都是强烈的致癌物质。通常情况下,由于此... 二噁英和呋哺是两种化学物质大类的名称,被AAFA列入限用清单的二吧英和呋喃都是多卤代(氯、澳)二吧英和多卤代(氯、溴)苯并呋喃类化合物。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多卤代二吒英和多卤代苯并呋喃都是强烈的致癌物质。通常情况下,由于此类物质本身并无任何商业或实际使用价值,企业并不会去专门生产这类产品。在自然界中存在的此类物质,通常是由于某些有机卤素化合物在合成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或由于这些有机卤素化合物的不完全燃烧而产生的。因此,在纺织服装等消费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如果使用某些有机卤素化合物,如五氯苯酚,四氯苯酚、某些有机氯杀虫剂和含溴阻燃剂等,就会存在带人多卤代二噁英和多卤代苯并呋喃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卤素化合物 RSL 含溴阻燃剂 苯并呋喃 五氯苯酚 解读 美国 化学物质
下载PDF
GB18401新旧版本及相关测试方法比较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如 王建平 朱雯喆 《印染》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2-38,共7页
以新版GB 18401—2010为主线,比较新旧版本的区别,并就GB 18401—2010中相应的测试方法如甲醛、pH值、禁用偶氮染料的测定,与国际上目前采用的测试方法进行比较。通过对标准内容及测试方法的分析,以更深入了解我国更新GB 18401的意义。
关键词 测试 标准 纺织品
下载PDF
基于导电材料强化抗生素胁迫厌氧消化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祝佳欣 朱雯喆 +3 位作者 徐俊 谢靖 王文标 谢丽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08-1019,共12页
厌氧消化是处理含抗生素有机废物的常用技术手段,但高浓度抗生素会抑制厌氧微生物菌群活性,从而干扰厌氧消化效能和抗生素自身降解效率。近年来,导电材料强化含抗生素有机废物厌氧消化取得了良好效果,有机废物资源回收效率得到进一步提... 厌氧消化是处理含抗生素有机废物的常用技术手段,但高浓度抗生素会抑制厌氧微生物菌群活性,从而干扰厌氧消化效能和抗生素自身降解效率。近年来,导电材料强化含抗生素有机废物厌氧消化取得了良好效果,有机废物资源回收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本文从抗生素使用现状和对厌氧消化代谢过程的影响出发,讨论了抗生素在厌氧消化中的迁移转化机制,重点阐述了铁基和碳基导电材料在抗生素胁迫厌氧消化系统中的应用及生化作用机理。研究表明:通过富集功能性微生物、强化微生物种间电子传递以及削减厌氧消化系统中的抗生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导电材料可以提升厌氧消化产甲烷效能、降低抗生素污染的环境风险。最后,从构建生物信息网络、开发优化新型材料和处理多元污染物方面对导电材料强化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消化 抗生素 导电材料 种间电子传递 产甲烷菌
下载PDF
吸湿速干产品质量现状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刘旖娜 朱雯喆 +1 位作者 吴浩 王建平 《纺织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8-32,共5页
从市场上抽取70批次标称有吸湿速干或相关功能的服装产品,采用GB/T 21655.2—2009对其进行检测和评价,全面满足吸湿速干要求的综合符合率仅为17%。同时,抽取其中的50批次按GB/T 21655.1—2008进行测试和评价的对比分析,综合符合率仅为1... 从市场上抽取70批次标称有吸湿速干或相关功能的服装产品,采用GB/T 21655.2—2009对其进行检测和评价,全面满足吸湿速干要求的综合符合率仅为17%。同时,抽取其中的50批次按GB/T 21655.1—2008进行测试和评价的对比分析,综合符合率仅为18%,但采用2种标准测试和评价结果的重合度仅为4%,其中原因和合理性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扫描电镜分析发现,虽然大多数产品试图采用异形纤维来改善吸湿速干性能,但效果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湿 速干 扫描电镜 异形纤维 标准
下载PDF
林可霉素和3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厌氧消化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谢丽 张艺蝶 +1 位作者 朱雯喆 何莹莹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4-263,共10页
林可霉素和3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螺旋霉素、阿奇霉素)在医疗和畜禽养殖等多个领域应用广泛,并且能够通过制药废水、畜禽废水以及市政污泥的排放和处理等多种途径进入环境。厌氧消化是有效处理抗生素废水的常用方法。从典型废水... 林可霉素和3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螺旋霉素、阿奇霉素)在医疗和畜禽养殖等多个领域应用广泛,并且能够通过制药废水、畜禽废水以及市政污泥的排放和处理等多种途径进入环境。厌氧消化是有效处理抗生素废水的常用方法。从典型废水中抗生素浓度分布和对厌氧消化代谢过程的影响角度出发,总结了厌氧消化对上述抗生素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林可霉素和3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低浓度时促进厌氧消化产甲烷,高浓度时抑制厌氧消化产甲烷,主要通过厌氧消化产甲烷过程中挥发性脂肪酸(VFAs)的累积,以及某些挥发性脂肪酸氧化菌活性和产甲烷古菌活性的降低来抑制厌氧消化产甲烷。最后,探讨了上述抗生素厌氧生物降解的代谢途径和缓解抗生素对厌氧消化抑制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消化 大环内酯 林可霉素 代谢过程 微生物响应
下载PDF
生物强化技术对厌氧消化特性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徐俊 朱雯喆 谢丽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227-4237,共11页
将生物强化技术应用到厌氧消化过程中,可克服复杂底物类型或消极环境条件等不利因素,因而近年来备受研究者的青睐。本文从生物强化制剂的类型出发,阐述了细菌强化、真菌强化、古菌强化、互营微生物强化和生物酶强化对厌氧消化特性的影响... 将生物强化技术应用到厌氧消化过程中,可克服复杂底物类型或消极环境条件等不利因素,因而近年来备受研究者的青睐。本文从生物强化制剂的类型出发,阐述了细菌强化、真菌强化、古菌强化、互营微生物强化和生物酶强化对厌氧消化特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回顾了生物强化技术在木质纤维素类底物、受氨氮/丙酸抑制类废水和难降解有机物消化中的应用,最后讨论了附着型强化方式和多段式强化方式对生物强化技术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生物强化技术具有显著促进厌氧消化特性的积极影响,但在部分研究中并未得到良好成效,生物强化制剂的选择是该技术的关键所在。利用互营微生物的协同代谢或提高生物酶在系统中的稳定性将稳固生物强化技术的作用。此外,选择合适的附着载体和投加策略将进一步拓展生物强化技术在废水厌氧处理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强化 厌氧消化 菌群 生物酶 生物气
下载PDF
夏季长江口外赤潮海区叶绿素a分布特征与固碳能力 被引量:3
10
作者 高航 王璇 +1 位作者 朱雯喆 谢丽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7-195,共9页
2018年和2019年分别对夏季长江口外赤潮海区开展了两个断面水体环境要素调查,叶绿素a(Chl a)原位观测和同步水样采集测定的两套数据均表明该区夏季水体Chl a分布特征:最大值不局限分布于表层2m,可深达10~15m。全水柱Chl a观测值与实测... 2018年和2019年分别对夏季长江口外赤潮海区开展了两个断面水体环境要素调查,叶绿素a(Chl a)原位观测和同步水样采集测定的两套数据均表明该区夏季水体Chl a分布特征:最大值不局限分布于表层2m,可深达10~15m。全水柱Chl a观测值与实测值呈线性显著正相关(r>0.8,p<0.05),表明高深度分辨率的Chl a原位观测数据可全面反映水体浮游植物生物量垂直分布。采用真光层内高深度分辨率Chl a观测值积分优化方法的垂直归一化模型(Vertically Generalized Production Model,VGPM)估算整个藻华水柱初级生产力,充分体现该海区藻华水层叶绿素垂直分布特征与其初级生产的固碳能力,有助于深入理解受人类活动干扰严重的海岸带赤潮海区全水柱的固碳贡献及其在海洋碳中和与碳循环中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叶绿素A 原位观测 初级生产力 碳循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