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守望影视人类学的河山胜境——朱靖江治学谈 被引量:3
1
作者 朱靖江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11,共7页
影视人类学起自学科边缘,历经半个多世纪箪路蓝缕的曲折发展,至今也仍然是一门人类学的非主流分支学科,在学术共同体中虽有一席之地,却始终未成显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影视人类学舶来中国之后,其在国内演进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直... 影视人类学起自学科边缘,历经半个多世纪箪路蓝缕的曲折发展,至今也仍然是一门人类学的非主流分支学科,在学术共同体中虽有一席之地,却始终未成显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影视人类学舶来中国之后,其在国内演进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直到今天,甘于投身其中,以影视人类学为学术研究方向的中国人类学者为数寥寥,有较高学术造诣,能够在学界产生一定影响者更是屈指可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人类学 20世纪80年代中期 治学 靖江 分支学科 学术共同体 学术研究 学术造诣
原文传递
文化主体对民间信仰影像化表达的态度与变迁——基于大理剑川影像民族志实践的反思
2
作者 朱靖江 赵雯静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共7页
当代人类学在学科发展过程中,针对田野研究与民族志书写范式,不断修正表述危机的问题,强调主位文化的深层次表达。把当地文化作为可读的文本,把研究者作为文化的翻译者和书写者,需遵循将田野资料“变熟为生”[1]的基本策略,回归本土文... 当代人类学在学科发展过程中,针对田野研究与民族志书写范式,不断修正表述危机的问题,强调主位文化的深层次表达。把当地文化作为可读的文本,把研究者作为文化的翻译者和书写者,需遵循将田野资料“变熟为生”[1]的基本策略,回归本土文化并描述和阐释共通语言,以促成跨文化交流。在调查中通过影像手段直接记录文化事项,使田野资料较为通俗易懂的优势逐渐明显。影视人类学作为从人类学发展而来的重要分支学科,至今已有一套专业的田野影像工作方法--通过影像手段来呈现、解释文化符号背后的意义,增进对当地人文化性格、精神世界和社会图景等地方性概念的理解,更好地实现跨文化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理解 基本策略 影视人类学 田野研究 书写者 田野资料 影像民族志 民族志书写
下载PDF
同期声电影与音乐影像志的形成与发展
3
作者 朱靖江 《民族艺术研究》 2023年第6期85-92,共8页
影视人类学自其萌生之初,便致力于将田野调查中的影像与声音素材结合为一,从而使它们成为了彼此支撑的民族志资料,这也是同一时期民族音乐家们的研究诉求。有声电影,尤其是同期声电影技术出现之后,影音同构的民族志电影成为人类学家与... 影视人类学自其萌生之初,便致力于将田野调查中的影像与声音素材结合为一,从而使它们成为了彼此支撑的民族志资料,这也是同一时期民族音乐家们的研究诉求。有声电影,尤其是同期声电影技术出现之后,影音同构的民族志电影成为人类学家与民族音乐家开展音乐文化调查的重要工具。同期声提供了音乐影像志的核心价值,特别是在以史诗、唱诵为记忆传承方式的非文字社会里,以人类学理论方法为依托的音乐影像志能够强化社会语境,深描音乐文化细节,提供主体表达的地方性知识,进行整体性的音乐文化叙事,促进民族音乐的跨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影像志 同期声电影 地方性知识 影音民族音乐学
下载PDF
民族志舞蹈影像的早期实践与文化建构 被引量:1
4
作者 朱靖江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9-88,150,共11页
作为一种以肢体动作与表情神态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人类文化形态,舞蹈与影视人类学的渊源较为长远。电影自最初发明时期,就以舞蹈为主要的拍摄对象之一,在展示不同地区、民族的文化特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类学者第一次深入田野开展民... 作为一种以肢体动作与表情神态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人类文化形态,舞蹈与影视人类学的渊源较为长远。电影自最初发明时期,就以舞蹈为主要的拍摄对象之一,在展示不同地区、民族的文化特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类学者第一次深入田野开展民族志电影记录,舞蹈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征,象征着地方、民族传统消亡与抵抗的并存。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土著民族舞蹈为核心元素的影片,不仅在大众文化领域成为一种娱乐电影类型,也在某种意义上延续着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的血脉,并且逐渐从单纯的素材记录走向学术阐释与文化建构的新方向。20世纪后半叶以来,民族志电影与舞蹈的关系逐渐以简单的形态记录,逐渐走向更超多元表达的舞蹈影像志。此外,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舞蹈影像志也具有了影音档案的功能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电影 影视人类学 舞蹈影像志 文化象征
下载PDF
从神坛到民间:大理白族阿吒力古乐的文化变迁与适应发展研究
5
作者 赵雯静 朱靖江 《民间文化论坛》 2023年第2期118-126,共9页
民间音乐的形成与发展,都会经历保留自身特色、与多种艺术形式互动融合的过程,最后以适合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的形态流传下来。白族阿吒力古乐是源于大理地区民间信仰的仪式音乐,作为呈现地方性知识的艺术形式,在民间活态传承中表现力极强... 民间音乐的形成与发展,都会经历保留自身特色、与多种艺术形式互动融合的过程,最后以适合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的形态流传下来。白族阿吒力古乐是源于大理地区民间信仰的仪式音乐,作为呈现地方性知识的艺术形式,在民间活态传承中表现力极强,并于艺术特征上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多元性和包容性。从神坛到民间的白族阿吒力古乐,适应发展成为了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作为彰显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存在。其历史沿革中的文化变迁,是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的民族文化积极创新的过程,也是民族艺术适应时代语境的路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族阿吒力古乐 文化变迁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保护
下载PDF
虚拟社区中自我认同的反身性重构——基于移动短视频应用“快手”的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朱靖江 高冬娟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7-53,112-114,共10页
互联网技术对时间进程的压缩和空间结构的整合创造出一个多时态共存的虚拟空间,社群成员之间的交互关系由以"我"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扩展为不同虚拟社区"我们"与"我们"的交流互动,这一交互过程中始终贯穿... 互联网技术对时间进程的压缩和空间结构的整合创造出一个多时态共存的虚拟空间,社群成员之间的交互关系由以"我"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扩展为不同虚拟社区"我们"与"我们"的交流互动,这一交互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人类学自我身份认同的再思考与再建构。本文以中国最大的短视频社交平台"快手"为研究对象,通过互联网田野调查方法复观虚拟社区中的文化表达与自我认同过程,揭示出以"快手"为代表的视频交互型虚拟社区在给予个体多元文化表达空间的同时,个体也经由反身性方式不断重构自我身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手 虚拟社区 自我认同 反身性重构
下载PDF
在野与守望:以影视人类学视角反思少数民族影视创作 被引量:15
7
作者 朱靖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8-27,共10页
影视人类学作为人类学体系当中主要涉及影像创作与研究的分支学科,自学科诞生之日起,即与世界范围内的少数民族、边缘群体或传统知识的影像表达建立了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当代影视人类学在民族志电影创作中,通常会遵循一套相对规范的学... 影视人类学作为人类学体系当中主要涉及影像创作与研究的分支学科,自学科诞生之日起,即与世界范围内的少数民族、边缘群体或传统知识的影像表达建立了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当代影视人类学在民族志电影创作中,通常会遵循一套相对规范的学术准则,以确认影像的学术价值、伦理边界与社会责任。影视人类学反对民族影像创作中的“内部东方主义”与“自我东方主义”,倡导体现少数民族自我发声的“主位电影”,主张在民族社区的语境中观照影像作品对于民族身份认同、文化传承与反思等方面的多元价值。总之,影视人类学更强调文化持有者的权利,反对外来者的影像剥削,它应该被定位为整个民族影视创作与研究体系中的“清醒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人类学 民族影视 电影本体 主位电影 文化主体性
下载PDF
虚构式影像民族志:内在世界的视觉化 被引量:18
8
作者 朱靖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3-47,共5页
"虚构式影像民族志"是一种与虚构电影相近似的影像民族志类型,其基本特点是以非现实性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展现某种社会文化的基本形态与核心价值。影像民族志作者可以根据田野调查所掌握的事实资料,以虚构的情节为架构,由族群... "虚构式影像民族志"是一种与虚构电影相近似的影像民族志类型,其基本特点是以非现实性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展现某种社会文化的基本形态与核心价值。影像民族志作者可以根据田野调查所掌握的事实资料,以虚构的情节为架构,由族群成员采用表演的方法,以描述、表现、反思和重构等表演技巧,展示该族群的文化内容,挖掘深藏于表象之下的内在世界。由于理论稀缺以及实践难度,"虚构式影像民族志"在世界人类学界较少有人尝试,成功的民族志文本更为罕见,但其在人类学领域内的学术潜力却值得进一步开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 影像民族志 表演 内在世界
下载PDF
人类学表述危机与“深描式”影像民族志 被引量:10
9
作者 朱靖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8-32,共5页
1970年代以来,人类学从实证到阐释、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范式变迁,不但改变了当代民族志写作的基本面貌,也为影像民族志从人类学学科边缘向核心领域的推进提供了新的、有效的理论支撑。以格尔茨的"深描"理论为框架,视觉... 1970年代以来,人类学从实证到阐释、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范式变迁,不但改变了当代民族志写作的基本面貌,也为影像民族志从人类学学科边缘向核心领域的推进提供了新的、有效的理论支撑。以格尔茨的"深描"理论为框架,视觉人类学界倡导以"语境强化"为表征的"深描式"影像民族志,在1970年代,由美国人类学者拿破仑.查格侬和蒂莫西.阿什进行的亚诺玛莫人系列纪录片,便是这一学术嬗变时期的代表性影像民族志,甚至成为1980年代以来民族志"写文化"转型的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述危机 影像 民族志 深描 跨文化对话 亚诺玛莫人
下载PDF
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主位”电影创作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朱靖江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5年第6期133-139,共7页
自1950年代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为一种主流电影题材长盛不衰,但创作者的视角多以汉文化为支点,并强调主流意识形态在影片中的体现。自2000年以来,由本民族成员作为创作者,展现本民族文化观念,并能够在族群社区内部获得观众认可... 自1950年代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为一种主流电影题材长盛不衰,但创作者的视角多以汉文化为支点,并强调主流意识形态在影片中的体现。自2000年以来,由本民族成员作为创作者,展现本民族文化观念,并能够在族群社区内部获得观众认可及艺术评价的故事片与纪录片更蔚为可观。如果借用人类学的概念,这类以本民族主创人员为主体、站在本民族文化立场上进行表达的影视作品可被称为"主位"电影,较之传统上由外来创作者拍摄的作品,"主位"电影更侧重于展现本民族的核心文化内容与价值观念,抵御被视为"他者"的猎奇与想象,自内而外地思考民族生存发展之道、传统的现代化变迁以及个体与族群之间的关系等,从而形成了有关这些族群社会与文化的新知识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位电影 本民族文化立场 少数民族知识 文化赋权
下载PDF
“藏边影像”:从“他者”窥视到主体表达 被引量:12
11
作者 朱靖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4-61,共8页
在藏边社会的研究途径中,影像研究是一种有独特价值的进入方法。从1900年至今,不同背景的影像作者在藏边地区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记录了很多特定时空中的真实事件与历史人物。以近一个世纪以来有关藏边社会的影像文本为切入点,主要可... 在藏边社会的研究途径中,影像研究是一种有独特价值的进入方法。从1900年至今,不同背景的影像作者在藏边地区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记录了很多特定时空中的真实事件与历史人物。以近一个世纪以来有关藏边社会的影像文本为切入点,主要可划分为三个时期进行观察与研究。第一个时期是1900~1949年,即清朝末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的“闯入者的窥视期”;第二个时期是1950~2000年,即“国家/精英视角的审视期”;第三个阶段是从2001年至今,即“藏边社会的自主表达期”。通过探讨不同时期的“藏边影像”所呈现的社会形态与文化图景,揭示这些影像背后的文化立场、创作方法与权力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边社会 影像民族志 影像赋权 主体表达
下载PDF
影视、影像与视觉:视觉人类学的“三重门” 被引量:13
12
作者 朱靖江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5年第4期11-16,共6页
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从欧美学术界引入的"Visual Anthropology"一词在中国被通译为影视人类学,并在影像民族志实践领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学科的继续拓展,"影视"这一限定词逐渐束缚了这一学科的多元实践... 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从欧美学术界引入的"Visual Anthropology"一词在中国被通译为影视人类学,并在影像民族志实践领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学科的继续拓展,"影视"这一限定词逐渐束缚了这一学科的多元实践与理论建构能力,并在某种程度上将其锁定在工具或方法的学术维度,缺乏与主体人类学对话的理论平台,因此,理应建立影视人类学、影像人类学与视觉人类学三个层次的分支学科,既坚守影像民族志摄制与研究之传统壁垒,又将人类视觉文化纳入到学术研究的视阈之中,才能为该学科发展开辟一条"由术及道"的学术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人类学 影视人类学 影像 学科主体性
下载PDF
主位影像、文化破壁与视觉经济——影视人类学视域中的移动短视频社区 被引量:12
13
作者 朱靖江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2-109,184,185,共10页
在当代中国,以快手、抖音为代表的移动短视频社区日渐成为值得参与观察的人类学“虚拟田野”。移动短视频中自发的主位影像表达、超越地域的社群认同感以及基于社交互信而形成的多种商业模式,是这一新视觉文化体系的重要特征。移动短视... 在当代中国,以快手、抖音为代表的移动短视频社区日渐成为值得参与观察的人类学“虚拟田野”。移动短视频中自发的主位影像表达、超越地域的社群认同感以及基于社交互信而形成的多种商业模式,是这一新视觉文化体系的重要特征。移动短视频社区不仅提供了兼具共时性与历时性、线上与线下的多元观察维度,同时具有强烈的可参与性与文化延伸性,其整体的生态系统与无数个体的主位视觉表达,也呈现出中国社会作为一种文化有机体的发展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短视频 主位影像 视觉经济 分享人类学
下载PDF
田野影像笔记——影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之道 被引量:10
14
作者 朱靖江 《民间文化论坛》 2015年第5期20-26,共7页
所谓"田野影像笔记",在人类学研究领域主要是指与田野调查同期进行的影像拍摄与影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掌握影像创作能力的人类学者可以独自操控一台小型数字摄像机,将它作为参与观察的记录工具,随时拍摄眼前的社会行为与文... 所谓"田野影像笔记",在人类学研究领域主要是指与田野调查同期进行的影像拍摄与影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掌握影像创作能力的人类学者可以独自操控一台小型数字摄像机,将它作为参与观察的记录工具,随时拍摄眼前的社会行为与文化事象,不会错失那些很可能不再重现的历史事件。在当代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活动中,人类学者应当越来越注重田野影像的现场拍摄、积累与研究,这不仅是这一学科在数字影像时代继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人类文化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得以记录与保存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人类学田野调查 影像笔记 参与观察
下载PDF
真实与虚构的编舞——评电影《何以为家》 被引量:4
15
作者 朱靖江 高冬娟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19年第10期82-92,共11页
作为一部兼具纪实质感和虚构叙事的电影,《何以为家》呈现出鲜明的"真实与虚构的编舞"的影像风格,其不仅在创作过程和形式风格上体现出诸多与众不同的特征,更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相关社会问题的探讨。本文通过对影片主题、叙... 作为一部兼具纪实质感和虚构叙事的电影,《何以为家》呈现出鲜明的"真实与虚构的编舞"的影像风格,其不仅在创作过程和形式风格上体现出诸多与众不同的特征,更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相关社会问题的探讨。本文通过对影片主题、叙事、形式与风格等诗学原则的解读,结合对该片艺术实践过程的人类学诠释,探究其对电影知识生产的意义和对中国同类型电影创作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以为家》 诗学 娜丁·拉巴基 影视人类学 电影评论
下载PDF
文化表达与影像新潮: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十年经验及反思 被引量:3
16
作者 朱靖江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0年第6期60-68,共9页
民族志纪录片为采用人类学理论方法与纪录片创作理念相结合进行拍摄的片种,其学术指向和文化诉求与媒体纪录片存在较大的差异。近十年来,随着影视人类学在中国的学术传播,民族志纪录片也呈多元发展的蓬勃态势,致力于学术表达的电影学者... 民族志纪录片为采用人类学理论方法与纪录片创作理念相结合进行拍摄的片种,其学术指向和文化诉求与媒体纪录片存在较大的差异。近十年来,随着影视人类学在中国的学术传播,民族志纪录片也呈多元发展的蓬勃态势,致力于学术表达的电影学者、推动影音文献建设的国家和地方文化部门,以及更为多元的民间纪录片作者群体,都在以不同方式促进民族志纪录片的理论建构与拍摄实践,使其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不断凸显影音记录与表达的学术意义与社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纪录片 影像志 文化表达 影像新潮
下载PDF
基于影视人类学视角的音乐影像志理论与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靖江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2年第4期121-128,共8页
音乐影像志,是指以动态影像摄录、剪辑等方式,对音乐领域相关事象进行民族志(或称文化志)记录与表述,建构有关音乐本体及其社会语境的深描式影音文本。以人类学理论方法为依托的音乐影像志能够强化社会语境,提供主体表达或主位发声的地... 音乐影像志,是指以动态影像摄录、剪辑等方式,对音乐领域相关事象进行民族志(或称文化志)记录与表述,建构有关音乐本体及其社会语境的深描式影音文本。以人类学理论方法为依托的音乐影像志能够强化社会语境,提供主体表达或主位发声的地方性知识,建构整体性的音乐文化叙事,促进民族音乐的跨文化交流。人类学强调音乐影像志在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延续、社会认同、文化传承与变迁等生活领域的重要意义,反对影像记录与创作中的“东方主义”。民族音乐学及其音乐影像志应与人类学同道,成为一门“在野与守望”的人文主义学科,提倡外来者与原住民之间在学术生产领域的合作与分享,守护人类的音乐文化多样性与文明延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影像志 影视人类学 文化主体性 影像深描 生活世界
下载PDF
摄影与摄魂:中央研究院成立初期民族志影像考(1928~1929)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靖江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1-97,共7页
中央研究院于1928年成立之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其社会科学所与历史语言所先后派出四支考察队,前往云南、四川、广西、台湾各少数民族世居区,进行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考察者们除访问观察,并撰写调查报告之外,皆携带照相机,沿途... 中央研究院于1928年成立之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其社会科学所与历史语言所先后派出四支考察队,前往云南、四川、广西、台湾各少数民族世居区,进行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考察者们除访问观察,并撰写调查报告之外,皆携带照相机,沿途拍摄民族志照片,或发表于书籍报刊,或收藏于研究机构,成为中国学界自主摄制的最早一批民族志影像作品。中国影像人类学的本土学术源头即发轫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研究院 民族学 摄影 田野调查 影像民族志
下载PDF
边疆的重现——早期中国西北影像文献研究(1870-1949)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靖江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6-114,共9页
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中期,中国西北诸省历经政治动荡与社会变迁,也成为中外各方势力不断角逐的舞台。海外的探险家、传教士、记者纷至沓来,中国内地的知识精英也逐渐意识到西北的战略意义与民族文化价值,掀起“到西北去”的开发热潮。... 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中期,中国西北诸省历经政治动荡与社会变迁,也成为中外各方势力不断角逐的舞台。海外的探险家、传教士、记者纷至沓来,中国内地的知识精英也逐渐意识到西北的战略意义与民族文化价值,掀起“到西北去”的开发热潮。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曾用照相机或电影摄影机,记录下西北社会的某些生活片段与历史事件,并将这段记忆保存在影像资料之中。时隔数十载甚至一个多世纪之后,这些散落于世界各地的照片或电影片段,形成了一种兼具宏观叙事与微观描写的影像文献资料,是当代中国人理解西北社会文化演进历程的重要路径,也亟待学界展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 影视人类学 影像文献 民族志摄影
原文传递
影视人类学视阈下中国西部音乐纪录电影探微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靖江 高冬娟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1-6,共6页
音乐创作既是一种人类行为,也是一种文化事实。近年来,随着视频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纪录的备受重视,中国纪录片系统出现了一批以西部音乐和民间艺术为内容的长篇纪录电影,这些影像一方面深入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去... 音乐创作既是一种人类行为,也是一种文化事实。近年来,随着视频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纪录的备受重视,中国纪录片系统出现了一批以西部音乐和民间艺术为内容的长篇纪录电影,这些影像一方面深入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去探究艺术的能动性创造,另一方面则将特定艺术与时代变化和大众审美联系在一起讨论结构性的影响力,众多影像的视听表述在对“人与艺术的相处之道”的观照中编织出了一幅多元艺术领域多面向(Multidimension)的影视人类学研究地图。综观这些电影的关注度和完成质量,其中以《大河唱》(2019)《书匠》(2019)《黄河尕谣》(2018)三部影片的表现最为抢眼,尽管这三部纪录电影有着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和内容选择,但却同时兼具某些共同的文化性表达和社会性传递,其不仅将音乐和歌唱的力量放在了标题当中,而且把黄河作为西部社会文化的意象表达,以西部民间艺术家与音乐的关系、与土地的关系、与时代社会的关系作为整部影片的文化基底,唱出了一曲曲余音绕梁的人与时代变迁的悲欢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人类学 民间艺术家 纪录电影 大众审美 相处之道 时代变迁 多元艺术 视阈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