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是怎样提出“精神青春期”概念的 被引量:2
1
作者 朱鲁子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1-4,共4页
"精神青春期"是一个标志着人拥有理性精神文明或文化创造能力的概念。人类所有的理性精神文明成果,可以说都是曾经进入过"精神青春期"的个体创造出来的。就像生理上的"青春期"是人类个体生物学意义上&qu... "精神青春期"是一个标志着人拥有理性精神文明或文化创造能力的概念。人类所有的理性精神文明成果,可以说都是曾经进入过"精神青春期"的个体创造出来的。就像生理上的"青春期"是人类个体生物学意义上"成人"的一个拐点和标志一样,"精神青春期"是人类个体非生物学即社会学意义上"成人"的一个拐点和标志。"精神青春期"概念是现代人生哲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自然的结果。其提出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精神青春期"概念尚未正式提出,但却蕴含在其思想之中;第二阶段明确地提出了"精神青春期"概念;第三阶段"精神青春期"概念被赋予了丰富的教育哲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青春期 人生哲学 文化创造力 朱鲁子
下载PDF
浅析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 被引量:13
2
作者 朱鲁子 《理论与现代化》 1999年第11期42-43,共2页
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发展,信息网络化已经成为现实.“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化的实质是信息资源的全球同步化,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是空前的和革命性的.与这种信息资源全球同步相伴随的,是所谓“网络文化”诞生.这种网络文化... 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发展,信息网络化已经成为现实.“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化的实质是信息资源的全球同步化,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是空前的和革命性的.与这种信息资源全球同步相伴随的,是所谓“网络文化”诞生.这种网络文化是依附于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人们已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这种现代层面的网络文化尽管其庐山真面目,人们还很难识得.但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就其形式来说,它都是迥异于以往的所有文化即“传统文化”的.而且,网络文化来势凶猛,俨然有雄霸天下之势.——“传统文化”向何处去,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今天,正当网络文化处于滥觞之际,我们从哲学的角度对“传统文化”的命运予以关照,对于正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我们来说,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化 传统文化 信息资源 文化形态 现代生产方式 多媒体技术 “网络时代” 民族国家 文化转型 现代高科技
下载PDF
试解命题:“命名即创造” 被引量:5
3
作者 朱鲁子 《中州学刊》 CSSCI 2003年第2期143-146,共4页
“命名即创造” ,是历史的、经验的事实 ,且还是一个意义无限丰富的创造性的命题。科学地解析这一命题 ,其意义和价值不容置疑 ,且有可能为“理论创新”开辟巨大的可能性空间。
关键词 '命名即创造' 《圣经·创世记》 语言符号 命题
下载PDF
历史维度中的审美主体与康德美学的四个契机 被引量:1
4
作者 朱鲁子 马欣 《理论与现代化》 CSSCI 2009年第6期55-60,共6页
审美主体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它的生成是一个历史的、现实的过程。在美学史上不乏美学家对审美主体作出理论上的诠释和规定,但直到康德为止,其理论内涵才被真正确立下来。本文试通过对康德美学的四个契机进行具体分析,从中得出审美... 审美主体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它的生成是一个历史的、现实的过程。在美学史上不乏美学家对审美主体作出理论上的诠释和规定,但直到康德为止,其理论内涵才被真正确立下来。本文试通过对康德美学的四个契机进行具体分析,从中得出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必须恪守的原则,即非功利性、无概念的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非概念的必然性,这些原则为审美主体的确立以及审美主体的自律具有理论上的奠基意义和实践上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主体 异化 非审美主体 康德美学
下载PDF
马克思哲学:一种价值论哲学 被引量:2
5
作者 朱鲁子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9,共6页
马克思是如何实现人类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的 ?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属性究竟是什么 ?在经过了 2 0多年“恢复马克思哲学真精神”、对马克思哲学进行“返本开新”的阐释和解读之后 ,对第一个问题我国哲学界已经在学理上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回... 马克思是如何实现人类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的 ?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属性究竟是什么 ?在经过了 2 0多年“恢复马克思哲学真精神”、对马克思哲学进行“返本开新”的阐释和解读之后 ,对第一个问题我国哲学界已经在学理上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且基本上达成共识 :马克思哲学是一种具有当代意义和价值的“现代哲学”。可是 ,在对具有现代哲学特征的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属性的具体理解上 ,哲学界却出现了以王南的“现代实践哲学”(或“人类学哲学”)和高清海的“人学”为主要代表的两种各自表述的理论路向。这表明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属性问题 ,迄今仍悬而未决。笔者认为 ,“现代实践哲学”论与“人学”论是内在一致的 ,二者实际上指向的都是一种“价值论哲学”。将马克思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有’‘无’之辨”(即西方哲学中的“存在论问题”)和以“语言学转向”、“后现代哲学”为标志的现当代西方哲学联系起来 ,表明马克思哲学是一种价值论哲学。确认马克思哲学的价值论哲学属性 ,是时代给中国哲学提出的一个必然要求 ;将马克思哲学理解为一种价值论哲学 ,就是对第二个问题的合理解答 ;确认马克思哲学是一种价值论哲学 ,其意义相当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价值论哲学 “有”“无”之辨 现当代西方哲学
下载PDF
从人的发展阶段性看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被引量:3
6
作者 朱鲁子 《理论与现代化》 1999年第10期11-12,共2页
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人的一生在其所经历的各个阶段中,审美教育对实现人生的跨越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审美教育不仅满足了个体的情感需要,而且创造出了对知识、文明的理性需求,是达至审美的人生境界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审美教育 人的发展 情感需求 理性需求
下载PDF
对马克思哲学“改变世界”性质的思考 被引量:2
7
作者 朱鲁子 《理论与现代化》 CSSCI 2012年第6期51-55,共5页
把马克思哲学的性质视为"改变世界",根源在于对马克思1845年写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的错误理解或误读。把马克思哲学的性质理解或解... 把马克思哲学的性质视为"改变世界",根源在于对马克思1845年写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的错误理解或误读。把马克思哲学的性质理解或解读为"改变世界",过分强调、夸大马克思哲学"改变世界"的功能和性质,不仅是对哲学"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割裂,而且在现实实践中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对此,我们必须作出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改变世界” “解释世界” 误读
下载PDF
从交往方式变迁看人的现代生成“人学”与“社会哲学”对话的一个尝试 被引量:2
8
作者 朱鲁子 《理论与现代化》 2002年第2期43-48,共6页
人的现代生成从根本上说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人的思维方式的现代生成和道德观念的现代生成。这两个方面是与社会结构的变迁,特别是与人们之间交往方式的变迁联系在一起的。交往方式的变迁在人的现代生成即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型和道德观念... 人的现代生成从根本上说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人的思维方式的现代生成和道德观念的现代生成。这两个方面是与社会结构的变迁,特别是与人们之间交往方式的变迁联系在一起的。交往方式的变迁在人的现代生成即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型和道德观念的现代重建中具有决定性和优先性。人们之间的交往从“人的依赖关系”向“物的依赖性”的交往方式的历史性变迁,是我们理解人的现代生成即人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的现代生成的关键。人的现代生成,就是由非辩证的思维方式向辩证的思维方式,由传统的狭隘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念向现代的非个人主义的诚实守信、自利利他、平等互利的真正意义上的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念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生成 交往方式 思维方式 道德观念 人学 社会哲学 现代化
下载PDF
论“精神青春期教育” 被引量:4
9
作者 朱鲁子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13-18,共6页
"精神青春期"和"精神更年期"概念,是两个标志着人的精神生命发展的具有关节点意义的重要概念,特别是"精神青春期"概念,它与人的创造力直接相关;"精神青春期"的阙如,意味着人的理性精神文明的... "精神青春期"和"精神更年期"概念,是两个标志着人的精神生命发展的具有关节点意义的重要概念,特别是"精神青春期"概念,它与人的创造力直接相关;"精神青春期"的阙如,意味着人的理性精神文明的创造力的匮乏。面对当下中国年轻人普遍缺乏创造性这一现实,彻底反思和改革我们的中小学(包括幼儿)教育和大学教育,把"精神青春期教育"纳入我们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中,十分必要,刻不容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青春期 创造力 精神青春期教育 自律性 现代人生哲学
下载PDF
轴心时代的一个历史唯物主义阐释框架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鲁子 《理论与现代化》 CSSCI 2009年第2期62-69,共8页
现代阐释学告诉人们,对一个事物或现象的阐释取决于研究者的视角。视角即方法"。轴心时代"既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也是一个思维的"建构"。在笔者看来,已有的研究,由于缺乏一个科学的研究视角或方法,故使得轴... 现代阐释学告诉人们,对一个事物或现象的阐释取决于研究者的视角。视角即方法"。轴心时代"既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也是一个思维的"建构"。在笔者看来,已有的研究,由于缺乏一个科学的研究视角或方法,故使得轴心时代这一遥远而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始终没能得到令人信服的阐释。为了将轴心时代研究推向深入,我们应该找到一个新的科学的研究视角或方法。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无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或方法,轴心时代现象有望一目了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轴心时代 阐释
下载PDF
个性化创作呼唤私域哲学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鲁子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8-32,共5页
社会哲学研究表明 :哲学在新的时代将分化为以公共性的社会政治生活为对象的公域哲学和以个体性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对象的私域哲学。文学艺术的个性化创作呼唤私域哲学的创生并昭示了私域哲学的可能形态。类似于文学艺术的个性化创作的私... 社会哲学研究表明 :哲学在新的时代将分化为以公共性的社会政治生活为对象的公域哲学和以个体性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对象的私域哲学。文学艺术的个性化创作呼唤私域哲学的创生并昭示了私域哲学的可能形态。类似于文学艺术的个性化创作的私域哲学 ,在我国哲学史上有着深远的渊源 ,它直接与先秦诸子哲学相通。私域哲学必将复活。私域哲学的复活一方面有可能彻底改变哲学在当下的不景气状况 ,另一方面又有可能切实地推动文学艺术创作真正地走向个性化和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域哲学 私域哲学 个性化创作
下载PDF
审美“共通感”释疑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鲁子 《理论与现代化》 CSSCI 2014年第2期54-57,共4页
审美判断的"共通感"问题,涉及的是一个审美对象的客观性与主体审美的主观性之间的矛盾问题。如果我们找不到通达各主体之间的公共桥梁,那么,是不可能真正解决审美对象的"客观性"与主体审美的"主观性"这... 审美判断的"共通感"问题,涉及的是一个审美对象的客观性与主体审美的主观性之间的矛盾问题。如果我们找不到通达各主体之间的公共桥梁,那么,是不可能真正解决审美对象的"客观性"与主体审美的"主观性"这一矛盾的。这就需要尝试引入一个新概念——"精神青春期"。要理解各主体之间审美判断中的"共通感"问题,非"精神青春期"概念莫属;"精神青春期"概念的引入,为我们真正解决审美对象的"客观性"与主体审美的"主观性"这一矛盾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共通感” “精神青春期” “客观性” “主观性”
下载PDF
对生活的重新阐释——探付价值观问题的一个可能视角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鲁子 《理论与现代化》 2000年第12期16-20,共5页
价值观问题本质上是生活观问题,而生活观问题实质上是人生观问题。在一种特殊理解的人生哲学高度上对生活予以重新阐释即具体理解,可以摆脱探讨价值观问题时纠缠不清的主客体关系问题,为探讨价值观问题提供一个可能的视角。在这一视角下... 价值观问题本质上是生活观问题,而生活观问题实质上是人生观问题。在一种特殊理解的人生哲学高度上对生活予以重新阐释即具体理解,可以摆脱探讨价值观问题时纠缠不清的主客体关系问题,为探讨价值观问题提供一个可能的视角。在这一视角下,价值观问题一目了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观问题 生活观问题 人生观问题 生活 人生哲学 观念问题
下载PDF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原罪思想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鲁子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6-20,共5页
“救赎论”是以基督教的“原罪”思想为前提的,原罪的思想即罪感文化,是西方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原罪的思想”———这种观点几乎成了人们的常识、共识。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于西方文化中的“原罪思想”,这... “救赎论”是以基督教的“原罪”思想为前提的,原罪的思想即罪感文化,是西方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原罪的思想”———这种观点几乎成了人们的常识、共识。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于西方文化中的“原罪思想”,这一思想可能就蕴藏在庄子关于“混沌开窍”的寓言之中。各民族关于原罪的思想,可能正是自己真正走向现代化的巨大的精神文化资源。正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迫切需要找到属于自己民族的“原罪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原罪思想 混沌开窍
下载PDF
审美主体的历史生成与康德美学的四个契机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鲁子 马欣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9年第9期9-12,共4页
本期美学论坛发表了两篇关于康德美学思想研究的论文。近些年来,我国美学界对康德研究,开展得比较广泛,新的成果不断出现。本期的两篇论文也是这研究潮流中的两朵浪花。
关键词 康德美学 历史生成 审美主体 美学思想 论文
下载PDF
试论马克思哲学是一种价值论哲学——从“现代实践哲学”和“人学”到“价值论哲学”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鲁子 《理论与现代化》 2004年第3期38-42,共5页
马克思哲学是超越了西方历史上的以实体性哲学和主体性哲学为主的一种具有当代意义和价值的现代哲学。在对具有现代哲学特征的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属性的具体理解上,哲学界出现了“现代实践哲学”和“人学”两种各自表述的理论思路。从马... 马克思哲学是超越了西方历史上的以实体性哲学和主体性哲学为主的一种具有当代意义和价值的现代哲学。在对具有现代哲学特征的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属性的具体理解上,哲学界出现了“现代实践哲学”和“人学”两种各自表述的理论思路。从马克思“价值论哲学”的高度来看,两者分歧是表面的,二者在实质上是内在一致的。较之用“现代实践哲学”和“人学”来指认马克思哲学,用“价值论哲学”指认马克思哲学可能更有说服力,至少可以提供一种新的理解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价值论哲学 现代实践哲学 人学
下载PDF
“精神青春期” —一个教育哲学范畴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鲁子 《哲学进展》 2013年第3期26-32,共7页
“精神青春期”和“精神更年期”概念,是两个标志着人的精神生命发展的具有关节点意义的重要概念,特别是“精神青春期”概念,它与人的创造力直接相关,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哲学范畴;“精神青春期”的缺失,意味着人的理性精神文明的创造力的... “精神青春期”和“精神更年期”概念,是两个标志着人的精神生命发展的具有关节点意义的重要概念,特别是“精神青春期”概念,它与人的创造力直接相关,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哲学范畴;“精神青春期”的缺失,意味着人的理性精神文明的创造力的匮乏。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自觉地意识到它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青春期 创造力 现代人生哲学 教育哲学范畴
下载PDF
审美主客体的辩证法
18
作者 朱鲁子 《理论与现代化》 CSSCI 2013年第2期83-89,共7页
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这对美学范畴予以具体的逻辑辨析,即将其纳入更宽泛的主客体的矛盾关系中,将主体———人在逻辑上具体分析为审美主体和非审美主体,将客体———对象在逻辑上具体分析为审美对象和非审美对象,是具体理解和把握审美... 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这对美学范畴予以具体的逻辑辨析,即将其纳入更宽泛的主客体的矛盾关系中,将主体———人在逻辑上具体分析为审美主体和非审美主体,将客体———对象在逻辑上具体分析为审美对象和非审美对象,是具体理解和把握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前提。这样,我们可以得到四对矛盾:一是审美主体———审美对象;二是审美主体———非审美对象;三是非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四是非审美主体———非审美对象。审美主客体的辩证法就在这四对矛盾之间展开。这种审美主客体的辩证法意义深远,它启示我们:现实中的主体多以非审美主体即一般主体的形式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主体尚未诞生,或者说,严格意义上的审美主体尚处于潜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主体 非审美主体 审美对象 非审美对象 审美主客体的辩证法
下载PDF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
19
作者 朱鲁子 《理论与现代化》 1998年第8期27-28,共2页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是一种什么关系,理论界对此问题的基本观点是明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致的,它必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此问题,我认为必须作具体的实事求是的辩证分析。本文的基本观点是:社会主...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是一种什么关系,理论界对此问题的基本观点是明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致的,它必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此问题,我认为必须作具体的实事求是的辩证分析。本文的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人的发展问题上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将导致人的片面发展;但另一方面,它又能为扬弃人的片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条件、保障。 (一) 我国选择市场经济,不仅是一个经济体制形式的选择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价值,即人的发展的价值选择问题。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只认同于社会主义的统一、完善、全面,而对其反面则不问其具体内容是什么,一概予以怀疑、拒斥。从70年代末改革开放直到90年代初才明确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来看,市场经济的确立是经过了一个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作斗争的艰难过程的。如果不是邓小平同志1992年巡谈话讲“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还不知道要争论到什么时候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片面发展 人的发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发展问题 社会价值 片面化 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下载PDF
一种关于社会结构转型的新理论
20
作者 朱鲁子 《理论与现代化》 1999年第4期45-46,共2页
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历史性的变迁。从非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已经在实践层面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在理论层面上还不能说有突破性的建树,因而难以给实践提供强大的自觉性动力。因此,实践迫切地需要理论。令人兴奋的是,最近,对... 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历史性的变迁。从非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已经在实践层面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在理论层面上还不能说有突破性的建树,因而难以给实践提供强大的自觉性动力。因此,实践迫切地需要理论。令人兴奋的是,最近,对于社会结构转型的总体性理论描述——一种社会哲学视野的“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的新理论(参见王南湜新著:《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显示出某种对于中国社会所发生的伟大变革从理论上予以全面地、科学地理解和阐释的征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结构转型 领域分离 新理论 领域合一 中国社会 伟大变革 活动领域 社会理论 规则建构 基本需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