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0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一平、魏梦坤、冯赫阳、冯璇作品
1
作者 李一平 魏梦坤 +1 位作者 冯赫阳 冯璇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7年第6期154-154,共1页
下载PDF
基于水文-水力-生境分析的河道基本生态流量计算方法
2
作者 黄冬菁 李一平 +2 位作者 崔广柏 段永刚 姚嘉良 《水资源保护》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48,156,共8页
针对现有河道基本生态流量计算方法无法兼顾结果准确和流程简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综合水文频率、水力条件及生境需求的基本生态流量计算方法。选取流域控制断面进行径流还原,根据河道天然来水特性和水生生物需水特性划分水期,进行分期... 针对现有河道基本生态流量计算方法无法兼顾结果准确和流程简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综合水文频率、水力条件及生境需求的基本生态流量计算方法。选取流域控制断面进行径流还原,根据河道天然来水特性和水生生物需水特性划分水期,进行分期水文排频;利用水力学方法计算断面流量与平均水深和平均流速之间的关系;根据生态水深和生态流速等生境指标需求,综合分析得到不同水期下的河道基本生态流量。将该方法应用于浙江始丰溪流域基本生态流量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Tennant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沙段水文站控制断面产卵育幼期的基本生态流量为16.0 m^(3)/s,一般用水期的基本生态流量为4.4 m^(3)/s,计算结果落在Tennant法的计算区间值中;本文提出的方法计算结果合理,可针对不同水期给出更为精准的基本生态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流量 控制断面 水文频率 水力计算 生境需求 始丰溪流域
下载PDF
秦淮河流域典型排涝泵站前池水质与降雨特征响应关系
3
作者 徐荣 邓雅静 +6 位作者 李一平 潘泓哲 刘军 柏松 商鹤琴 周玉璇 郑婉婷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0,28,共11页
为分析排涝泵站前池水质与降雨特征的响应关系,对南京市城区秦淮河沿线2个排涝泵站前池水质以及降水量开展高频在线自动监测,结合回归树方法分析了不同降雨强度、前期干旱时间条件下排涝泵站前池水质变化规律,探讨了不同类型排涝泵站前... 为分析排涝泵站前池水质与降雨特征的响应关系,对南京市城区秦淮河沿线2个排涝泵站前池水质以及降水量开展高频在线自动监测,结合回归树方法分析了不同降雨强度、前期干旱时间条件下排涝泵站前池水质变化规律,探讨了不同类型排涝泵站前池水质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晴雨天均有生活污水汇入的A泵站前池氨氮质量浓度在大雨强下降低,中雨强下先升高后降低,小雨强下平缓上升,A泵站前池污染物质量浓度主要受降雨强度和次降水量影响;主要接收降雨径流,雨量大时有生活污水溢流汇入的B泵站,前池污染物质量浓度在大雨强下先升高后逐渐降低,中雨强下降低,小雨强下变化不大,B泵站前池水质主要受次降水量、前期干旱时间和降雨强度影响;2个泵站前池COD_(Mn)质量浓度变化与降雨的响应规律相似,但更多受到与前期干旱时间关联的地表径流冲刷作用影响;连续降雨均导致泵站前池氨氮质量浓度和COD_(Mn)质量浓度波动变化较大,而前期干旱时间越长,降雨发生后泵站前池水质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涝泵站 降雨特征 泵站前池水质 响应关系 回归树分析方法 南京秦淮河
下载PDF
城市河流低水位运行生态修复机制与实践效果
4
作者 陈文龙 吴琼 李一平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2,共7页
为厘清城市河流低水位运行的水生态修复机制,开展了垂向监测水和底泥理化指标、定量监测微生物功能基因、测定微生物活性等室内模拟试验,分析了泥-水界面环境因子及底泥溶解氧的变化特征,研究了底泥主要污染物和功能微生物的变化特征,... 为厘清城市河流低水位运行的水生态修复机制,开展了垂向监测水和底泥理化指标、定量监测微生物功能基因、测定微生物活性等室内模拟试验,分析了泥-水界面环境因子及底泥溶解氧的变化特征,研究了底泥主要污染物和功能微生物的变化特征,揭示了低水位运行下污染底泥上层硝化和下层反硝化的协同耦合过程。结果表明:低水位运行可改变底泥的“源-汇”属性,高水位时的“源”转变成低水位的“汇”,继而实现水质的提升;伴随着污染底泥的修复,可逐步形成“底栖动物-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昆虫-鸟类”的多营养级完整水生态系统;污染底泥治理是生态修复的关键,城市河流在低水位运行模式下可实现底泥自修复和生态系统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流 低水位运行 底泥污染 生态修复
下载PDF
水生植物对水体流速的影响规律
5
作者 黄冬菁 李一平 +2 位作者 王蕙 柏宇 陈志乐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61,共5页
为探究水生植物对水体流速的影响规律,设计波—流—水生植物试验方案,其试验装置系统包含P-FIS水生植物-水槽集成系统、HCS水动力控制系统和HMS水动力监测系统;试验条件设计涵盖3类水生植物、6套植株密度及8种水动力工况。研究结果表明... 为探究水生植物对水体流速的影响规律,设计波—流—水生植物试验方案,其试验装置系统包含P-FIS水生植物-水槽集成系统、HCS水动力控制系统和HMS水动力监测系统;试验条件设计涵盖3类水生植物、6套植株密度及8种水动力工况。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规则波作用下,柔性挺水植物和柔性沉水植物的消浪和阻流效果优于刚性挺水植物。波条件下,植株矮的柔性沉水植物过流能力较强;流条件下,植株高的挺水类植物过流能力较强。在测点位置z/H=(0.28±0.04)范围,流速波动达到峰值。柔性挺水植物和柔性沉水植物,在水面以下有繁茂的枝叶结构,其种植密度会显著影响水体流速。研究结果可为水域种植适宜、适量的水生植物提供依据,以期保持水体流动性,同时削减对底泥的冲刷作用,改善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水槽试验 水动力 流速 波浪
原文传递
多层区域下的“大湄公河次区域”与“澜湄合作”安全竞合关系研究
6
作者 李一平 李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5-128,共14页
多层区域自下而上分为跨境微区域、次区域、区域与跨区域四个层次。已有研究普遍忽视了“大湄公河次区域”(GMS)与“澜湄合作”(LMC)的层次差异对两者竞合关系的塑造。GMS是跨境微区域合作,而LMC是国家间次区域合作,区域层次差异是两者... 多层区域自下而上分为跨境微区域、次区域、区域与跨区域四个层次。已有研究普遍忽视了“大湄公河次区域”(GMS)与“澜湄合作”(LMC)的层次差异对两者竞合关系的塑造。GMS是跨境微区域合作,而LMC是国家间次区域合作,区域层次差异是两者安全竞合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GMS与LMC的产生寓于大湄(澜湄)次区域安全区域主义进程中,这两个机制在延续此前次区域合作机制在议题、行为体、区域主义层次等方面安全互补的同时,体现出安全身份互补的新特征。两个机制间的直接安全竞争涉及议程、国家角色凸显以及澜湄次区域安全治理固有症结等方面,间接安全竞争涉及外部行为体间的安全竞争以及“宏-次区域”安全模式竞争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层次 多层区域 GMS与LMC 安全竞合
下载PDF
“发明学术”:民国时期《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与史语所学派的建构
7
作者 刘春强 李一平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29-140,共12页
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代表了中国学术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典范。《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以“发明学术”为定位,通过征稿、审稿等制度提升学术论文的质量,着力打造学术重心,注重培养学术后备军,推动了史语所学人的代际转换。因... 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代表了中国学术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典范。《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以“发明学术”为定位,通过征稿、审稿等制度提升学术论文的质量,着力打造学术重心,注重培养学术后备军,推动了史语所学人的代际转换。因此,《集刊》可谓为建构史语所学派的主要阵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史语所学派 “发明学术” 学术重心 代际转换
下载PDF
水系连通改善入海闸控河流水质效果评估--以练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徐芸蔚 李一平 +1 位作者 赵海洲 程月 《四川环境》 2023年第1期47-54,共8页
为科学评估水系连通与闸站调度对平原河网水质的改善效果,以典型重污染区域练江流域为例,构建练江水系一维河网水动力-水质耦合数学模型,模拟不同水系连通、闸站调度方式对练江水质的影响,采用NH_(3)-N浓度变化定量评估水系连通、闸站... 为科学评估水系连通与闸站调度对平原河网水质的改善效果,以典型重污染区域练江流域为例,构建练江水系一维河网水动力-水质耦合数学模型,模拟不同水系连通、闸站调度方式对练江水质的影响,采用NH_(3)-N浓度变化定量评估水系连通、闸站调度对练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增加引水天数可显著改善练江水系水质,且随着引水时长的增加,NH_(3)-N浓度改善率先下降后提高最终趋于稳定;多水源联合引水与闸站调度相结合对练江水质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为改善练江流域水质状况及水环境长效管理与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我国平原河网闸控河流水系连通与闸站调度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网模型 水系连通 闸站调度 平原河网 引水时长
下载PDF
进水氮素组成对表面流人工湿地脱氮及N_(2)O排放的影响
9
作者 孙玮 李一平 +7 位作者 朱立琴 张海阔 严春敏 商鹤琴 宋从清 李大胜 王玲 孙佳欣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013-4023,共11页
为探究进水氮素组成对表面流人工湿地脱氮效果及N_(2)O排放的影响,构建了进水氮素组成分别为ρ(NH_(4)^(+)-N)/ρ(NO_(3)^(-)-N)=0:1(CW-A)、ρ(NH_(4)^(+)-N)/ρ(NO_(3)^(-)-N)=0.7:1(CW-B)、ρ(NH_(4)^(+)-N)/ρ(NO_(3)^(-)-N)=4:1(CW... 为探究进水氮素组成对表面流人工湿地脱氮效果及N_(2)O排放的影响,构建了进水氮素组成分别为ρ(NH_(4)^(+)-N)/ρ(NO_(3)^(-)-N)=0:1(CW-A)、ρ(NH_(4)^(+)-N)/ρ(NO_(3)^(-)-N)=0.7:1(CW-B)、ρ(NH_(4)^(+)-N)/ρ(NO_(3)^(-)-N)=4:1(CW-C)以及实际微污染河水(CW-D)的4个小试试验系统,分析了水中氮素变化规律以及N_(2)O排放特征,提出了一种人工湿地水中氮素去除与N_(2)O排放协同效应评价方法.结果表明:高进水氨氮(NH_(4)^(+)-N)比例的CW-C组总氮(TN)平均去除率(68.31±14.56)%显著优于其他处理组(P<0.05),实际微污染河水组(CW-D)随着处理时间延长也表现出较好的脱氮效果(41.06±17.55)%;高进水硝酸盐氮(NO_(3)^(-)-N)比例CW-A组的NH_(4)^(+)-N去除率(-110.12%)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可能与植物吸收特性有关;NO_(3)^(-)-N去除率随着NO_(3)^(-)-N浓度增加而升高,CW-A组NO_(3)^(-)-N去除率(87.60%)显著高于CW-C组(39.96%,P<0.05).所有处理的N_(2)O释放通量分别为(8.73±7.64),(36.68±6.43),(-0.02±7.43)和(15.08±10.77)μg/(m^(2)·h),仅CW-C组为N_(2)O的吸收汇.综合考虑氮素和N_(2)O的削减量及削减速率,进水氮素组成为ρ(NH_(4)^(+)-N)/ρ(NO_(3)^(-)-N)=4:1的CW-C组的氮素去除与N_(2)O减排协同效应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组成 表面流人工湿地 微污染水 脱氮效果 N_(2)O排放
下载PDF
南方水库热分层消亡时期水体混合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10
作者 王璨 李一平 +5 位作者 李聂贵 郭晋川 朱雅 吴卫熊 魏尧 陈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13-1622,共10页
稳定分层的深水水库常在冬季发生“翻库”现象,继而导致水库的整体水质下降,影响饮用水安全问题。为探究南方水库热分层消亡时期水体混合特征,在冬季2019年11月—2020年2月对南宁市天雹水库水体理化指标开展长序列原位监测,并结合水体... 稳定分层的深水水库常在冬季发生“翻库”现象,继而导致水库的整体水质下降,影响饮用水安全问题。为探究南方水库热分层消亡时期水体混合特征,在冬季2019年11月—2020年2月对南宁市天雹水库水体理化指标开展长序列原位监测,并结合水体垂直扩散系数,分时期(热分层期、减弱期、完全混合期、形成期)刻画水库热分层消亡全过程中水温T、溶解氧DO的剖面变化特征,探讨了气象因子(气温、太阳辐射、风速等)与水动力因子(水体垂直扩散系数K_(z))对水体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桉树人工林区水库热分层消亡期温度分层与溶解氧分层变化不同步,溶解氧分层的破坏较水温分层的破坏出现滞后,其结构失稳是气温及太阳辐射共同作用的结果;期间水体垂直扩散系数变化范围0.16~380.36 m^(2)/d,均值为30.46 m^(2)/d,表层K_(z)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为气温变化,且较T及DO而言,表层K_(z)对气温的变化更加敏感(R_(K_(z))=-0.44,R_(T)=0.25,R_(DO)=0.25,P<0.01),底层K_(z)的变化与水体混合程度变化一致,能够更准确地表征水体垂向混合情况;水体垂向T、DO、lgK_(z)分布具有时间异质性,热分层期及半混合时期lgK_(z)与T及DO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R_(T)=0.60、P_(DO)=0.76,P<0.01),而在水体完全混合后,K_(z)与T呈现负相关(R_(T)=-0.19,P<0.01),与DO不存在相关关系(R_(DO)=0.04,P>0.05)。热分层消亡为水质恶化提供了环境条件,因此在水库监控管理中,应当着重关注冬季气象因子的变化,并加以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分层 水温 溶解氧 垂直扩散系数
下载PDF
基于蝗虫算法的配电通信WMSNs多路径QoS路由优化模型研究
11
作者 包超明 包森成 李一平 《粘接》 CAS 2024年第1期181-184,共4页
为提高配电通信网络的生命周期,降低网络能耗和均衡化WMSNs多路径QoS路由网络负荷,提出一种基于配电通信网的蝗虫算法优化WMSNs多路径QoS路由算法研究。选择WMSNs多路径QoS路由路径最短和能量最低为目标函数。研究结果表明,与改进算法... 为提高配电通信网络的生命周期,降低网络能耗和均衡化WMSNs多路径QoS路由网络负荷,提出一种基于配电通信网的蝗虫算法优化WMSNs多路径QoS路由算法研究。选择WMSNs多路径QoS路由路径最短和能量最低为目标函数。研究结果表明,与改进算法和经典算法相比,基于GOA的WMSNs多路径QoS路由算法网络能耗最低、死亡节点数最少,效果很好,可以延长死亡节点产生的时间,有效提高整个WMSNs多路径QoS路由网络的生存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蝗虫算法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 配电网 路由算法
下载PDF
夏季香溪河库湾溶解氧与叶绿素a日间垂向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初探
12
作者 陈怡 姚亚芹 +3 位作者 李一平 黄亚男 赵星星 徐海波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9-72,共4页
为了解三峡水库水华爆发时空特征,于2020年6月在三峡库区香溪河库湾未发生水华的条件下通过日间高频次连续加密监测,分析溶解氧、叶绿素a等指标的时空变化,甄别藻类生长特性。结果表明,温跃层和表中层倒灌异重流的存在阻碍了垂向水动力... 为了解三峡水库水华爆发时空特征,于2020年6月在三峡库区香溪河库湾未发生水华的条件下通过日间高频次连续加密监测,分析溶解氧、叶绿素a等指标的时空变化,甄别藻类生长特性。结果表明,温跃层和表中层倒灌异重流的存在阻碍了垂向水动力交换,进而促使水体表底均存在氧跃层;夏季连续的晴天可能会导致07:00~11:00、14:00~17:00爆发水华的几率增加;水华爆发存在滞后性,仅通过单层水体藻密度无法表征藻类生长状况,需通过藻类垂向迁移范围内的平均藻密度作进一步水华预警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溪河 垂向分布 日变化 夏季 叶绿素A
原文传递
肩袖损伤术后再撕裂的危险因素分析
13
作者 邓明月 张清 +2 位作者 李一平 杨金松 代飞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3年第6期524-528,共5页
目的分析影响肩袖损伤术后再撕裂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肩袖损伤患者共192例,按照是否发生术后再撕裂分为观察组(67例)和对照组(125例),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受伤情况及手术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肩袖损伤术... 目的分析影响肩袖损伤术后再撕裂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肩袖损伤患者共192例,按照是否发生术后再撕裂分为观察组(67例)和对照组(125例),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受伤情况及手术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肩袖损伤术后再撕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2组患者BMI、吸烟、饮酒、合并糖尿病、骨密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撕裂方式、撕裂程度、术前肩关节前屈活动度、肩峰下间隙、肩关节临界角(CSA)等受伤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缝合技术、手术时间、锚钉类型、缝线磨损、缝线数量等手术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撕裂>3~5 cm、单排缝合技术、金属锚钉、骨密度≤-2.5 g/cm^(3)是肩袖损伤患者术后再撕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预测肩袖损伤患者术后再撕裂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4,临界值为0.467,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8.66%、91.20%(Z=11.636,P<0.0001)。结论合并糖尿病、撕裂>3~5 cm、单排缝合技术、金属锚钉、骨密度≤-2.5 g/cm^(3)是肩袖损伤患者术后再撕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可控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可以降低患者术后再撕裂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损伤 术后再撕裂 独立危险因素 干预对策
下载PDF
水动力条件下底泥中氮磷释放通量 被引量:63
14
作者 李一平 逄勇 +5 位作者 吕俊 张刚 丁玲 彭进平 王超 范丽丽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18-324,共7页
在环形水槽内模拟了水动力条件下底泥的起动规律,分析了底泥运动的不同状态该环形水槽内水体流速基本均匀,水槽转速与槽内水体流速能够精确的相互转换,实验中通过改变水槽转速模拟了不同扰动强度下底泥悬浮和释放的规律.以太湖底泥为例... 在环形水槽内模拟了水动力条件下底泥的起动规律,分析了底泥运动的不同状态该环形水槽内水体流速基本均匀,水槽转速与槽内水体流速能够精确的相互转换,实验中通过改变水槽转速模拟了不同扰动强度下底泥悬浮和释放的规律.以太湖底泥为例,通过上覆水中TN、TP浓度的变化,建立了底泥中TN、TP的释放通量(y)与水流(x)的关系,其表达式为TN:y=137.88e0.06x,(R2=0.94);TP:y=36.78e0.56x(R2=0.97);并将该实验结果应用在太湖的水量水质模型中,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磷释放 TN 释放通量 水体 太湖 上覆水 水动力条件 流速 水槽
下载PDF
湖泊水动力模型外部输入条件不确定性和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30
15
作者 李一平 邱利 +4 位作者 唐春燕 布旻晟 田威 余钟波 Kumud Acharya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10-416,共7页
以我国典型的大型浅水湖泊太湖为研究区域,采用国内外常用的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FDC),结合拉丁超立方取样(LHS)方法,研究湖泊水动力模型中4个重要的外部输入条件,即3个边界输入条件(出入湖流量、风速、风向)和1个初始输入条... 以我国典型的大型浅水湖泊太湖为研究区域,采用国内外常用的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FDC),结合拉丁超立方取样(LHS)方法,研究湖泊水动力模型中4个重要的外部输入条件,即3个边界输入条件(出入湖流量、风速、风向)和1个初始输入条件(初始水位),对模型水动力模拟结果(水位、水龄以及流场)的影响与贡献.结果表明,初始水位的设定对模拟全湖水位和水龄产生决定性影响,不确定性的贡献率分别达到85.73%.和1166.125%,对垂向平均流速影响的贡献率只有3%;风速对表面流速模拟结果影响较大,贡献率达到58.70%,而对水位和水龄的贡献率分别为5.25%和3.00%.在垂向上,各层流速受外部输入条件不确定性的影响规律相似,贡献率排序为风速(55%-60%)〉风向(10%-15%)〉初始水位≈出入湖流量(1%~5%).因此在模拟大型浅水湖泊水动力过程时,可以根据不同的输出目标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外部输入条件的准确度,为提高模型精确度提供有效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入条件 不确定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 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 CODE (EFDC) 大型浅水湖泊
下载PDF
南方水库热分层消亡期混合层深度及缺氧区时空变化特征——以南宁市天雹水库为例
16
作者 陈宇 李一平 +6 位作者 朱雅 郭晋川 吴卫熊 魏尧 王璨 商鹤琴 王煜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23-1634,共12页
湖库热分层消亡引起的突发性水质恶化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国南方水库大多是暖单次混合型湖泊,每年混合一次,导致水库水质周期性下降,但目前对南方水库热分层消亡过程的高频监测研究较少。为探究我国南方水库热分层消亡期水体混合过... 湖库热分层消亡引起的突发性水质恶化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国南方水库大多是暖单次混合型湖泊,每年混合一次,导致水库水质周期性下降,但目前对南方水库热分层消亡过程的高频监测研究较少。为探究我国南方水库热分层消亡期水体混合过程的时空变化规律及驱动因素,以广西南宁天雹水库为例,于冬季热分层消亡期(2019年11月—2020年2月)对水库多点位水体理化指标开展原位监测,并利用自建气象站获取气象水文数据。结果表明:(1)水库热分层消亡期间,过渡区水深较浅可在短期内达到完全混合状态且缺氧区同步消失;而湖泊区混合过程整体滞后于过渡区,混合层深度由6.85 m增加至13.65 m,缺氧区逐渐减小,缺氧指数(AI)由0.40减小至0.07,直至水体完全混合后缺氧区消失;水库过渡区较湖泊区提前约40 d达到完全混合状态。(2)气象因子是引起热分层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气温(T)、辐射(R)与混合层深度(MLD)呈现显著负相关(R_(T)=0.927、R_(R)=0.925,P<0.01),风速(WS)与MLD呈现显著正相关(R_(WS)=0.728,P<0.01);气温变化是热分层结构破坏的关键因子。(3)热分层消亡期水体理化指标受到混合程度的影响较为显著,水温与混合层深度呈现显著负相关(R=0.868,P<0.01),DO、pH、ORP与MLD呈现显著正相关(R_(DO)=0.747,R_(pH)=0.761,R_(ORP)=0.747,P<0.01)。热分层消亡为突发性水质恶化提供了环境条件,应密切关注水库分层破坏过程中水体理化指标变化对整个库区水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雹水库 热分层 混合层深度 缺氧区 气象因子 驱动因素
下载PDF
太湖富营养化的驱动因子分析 被引量:24
17
作者 李一平 逄勇 +3 位作者 吕俊 王超 王华 刘洋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44-647,共4页
将太湖2001~2002年的水质监测数据与空间数据结合,采用基于因子分析的主成分方法将太湖的水质参数概括为5个主成分,提取并反证了湖泊水质各个主成分的科学内涵,即水体营养指数、富营养化指数、植物生长环境指数、水体色度指数和水体酸... 将太湖2001~2002年的水质监测数据与空间数据结合,采用基于因子分析的主成分方法将太湖的水质参数概括为5个主成分,提取并反证了湖泊水质各个主成分的科学内涵,即水体营养指数、富营养化指数、植物生长环境指数、水体色度指数和水体酸碱指数;研究了各主成分的空间分布特征、意义以及月均值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指出水体营养指数和植物生长环境指数是太湖富营养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水体色度指数和水体酸碱指数是太湖富营养化的次要驱动因子并可作为富营养化的指示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太湖 水体 湖泊水 环境指数 色度 水质监测 体色 植物生长 营养指数
下载PDF
水动力作用下太湖底泥起动规律研究 被引量:37
18
作者 李一平 逄勇 +3 位作者 陈克森 彭进平 丁玲 金鹰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70-774,共5页
在环形水槽内模拟了太湖底泥的起动规律,分析了太湖底泥运动的不同状态,以及上覆水中总磷(TP)浓度随流速的变化关系,实验得出的太湖底泥在3种起动标准下对应的起动流速分别为35、45和60cm/s,并观察到上覆水中TP浓度在3种不同起动流速处... 在环形水槽内模拟了太湖底泥的起动规律,分析了太湖底泥运动的不同状态,以及上覆水中总磷(TP)浓度随流速的变化关系,实验得出的太湖底泥在3种起动标准下对应的起动流速分别为35、45和60cm/s,并观察到上覆水中TP浓度在3种不同起动流速处出现了较大的跳跃;然后利用泥沙起动的理论模型计算了太湖底泥在3种不同起动标准(个别动、少量动、普遍动)下的起动流速和起动切应力,其值分别为37 9、46 7、59 8cm/s和0 428、0 636、1 042N/m2。两种方法得到的起动流速值比较接近,基本上反映了太湖底泥起动的实际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起动流速 起动拖曳力 底泥起动 起动规律
下载PDF
河道型水库水动力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响应关系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李一平 滑磊 +2 位作者 王沛芳 王超 谈永锋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7-323,共7页
气候条件(降雨、气温)的变化对流域内水资源、河道、湖库的径流影响较大.河道型水库由于具有河道和湖泊的双重特点,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则更为显著.本文以广东省梅州的河道型水库——长潭水库为例,耦合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与环境流体动... 气候条件(降雨、气温)的变化对流域内水资源、河道、湖库的径流影响较大.河道型水库由于具有河道和湖泊的双重特点,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则更为显著.本文以广东省梅州的河道型水库——长潭水库为例,耦合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与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FDC,研究了河道型水库水动力特征(以水龄表征)与气候条件的响应关系.根据梅县气象站1953-2010年共58年的年均降雨量资料的频率分析,选取降雨量保证率分别为20%(丰水年)、50%(平水年)和90%(枯水年)年份的气候条件作为3种气候方案,对应的典型年分别为1992、1988和2004年,并将各典型年的日均降雨量和气温作为SWAT水文模型的输入条件,模拟了进入长潭水库各主要支流的日均变化过程.并将该流量过程作为长潭水库库区水动力模型的入流边界,模拟了各种降雨典型年情景下长潭水库的水动力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长潭水库库区水龄沿程逐渐增大,呈指数增长的趋势,且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很大.与丰水年相比,平水年、枯水年年降雨量分别减少了14%和49%,入库径流分别减少了23%和62%,水库出库坝址附近水龄分别增大了66%和247%,支流区域水龄增幅可达81%和290%左右,可见水库水动力特征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而支流区域受气候条件影响更显著.不同气候条件下,河道型水库分别呈现出河道和深水湖泊的双重特性.丰水年时,坝址附近垂向上水体交换频繁,水龄均匀,呈现出河道的特性;平水年与枯水年时,坝址附近水体垂向交换较弱,逐渐呈现出深水湖泊的垂向分层特性.另外,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与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FDC的联用,为弥补历史长系列高频监测资料的缺失,提高湖库水动力模型模拟的精度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水力学 水龄 EFDC模型 SWAT模型 河道型水库 长潭水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