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津市2018—2020年春节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特征及重污染过程分析
1
作者 纪传文 肖浩 +3 位作者 李亲凯 郝新妮 丁士元 李晓东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7-296,共10页
为阐明大气污染重点整治和新冠疫情影响下我国华北地区城市春节期间重污染过程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结合气态前体物浓度和气象要素,对天津市2018—2020年连续3年春节假期的2次重污染过程PM_(2.5)中主要... 为阐明大气污染重点整治和新冠疫情影响下我国华北地区城市春节期间重污染过程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结合气态前体物浓度和气象要素,对天津市2018—2020年连续3年春节假期的2次重污染过程PM_(2.5)中主要水溶性无机离子(WSIIs)浓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和2020年春节假期PM_(2.5)平均浓度(98.32μg·m^(-3)和137.7μg·m^(-3))显著高于2019年(49.97μg·m^(-3)).PM_(2.5)平均浓度在污染期Ⅱ(2020年为206.5μg·m^(-3))是污染期Ⅰ(2018年98.32μg·m^(-3))的2.1倍;2次污染事件中NO_(2)浓度变化不大,而SO_(2)浓度在污染期Ⅱ(14.89μg·m^(-3))是污染期Ⅰ(30.04μg·m^(-3))的49.6%.SNA在WSIIs中占比超过77%,主要以NH_(4)NO_(3)、(NH_(4))_(2)SO_(4)形式存在,其中NH_(4)NO_(3)为最主要的无机盐,且污染期Ⅱ的NH_(4)NO_(3)浓度远高于污染期Ⅰ.此外,污染期Ⅱ的PM_(2.5)/CO、SOR、NOR均明显升高,表明更有效的SO_(4)^(2-)和NO_(3)^(-)形成过程是导致污染期Ⅱ中PM_(2.5)浓度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利的边界层高度、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形成静稳、强逆温天气,导致大气环境容量减小,并使得污染期Ⅱ的二次无机气溶胶生成效率大幅提高,进而削弱了疫情效应与减排措施的影响.而污染期Ⅰ除了二次转化外,PM_(2.5)浓度可能更多受到区域传输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节 水溶性无机离子 SNA 形成机制 天津
原文传递
嘉陵江梯级水库群溶解无机碳同位素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晓东 刘小龙 +2 位作者 杨周 李亲凯 黄俊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6-293,共8页
以嘉陵江流域及其梯级开发河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在2008年8月(雨季)及2009年2月(旱季)进行密集采样,分析测定了河水中溶解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探讨了河水中DIC的来源及其季节与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 以嘉陵江流域及其梯级开发河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在2008年8月(雨季)及2009年2月(旱季)进行密集采样,分析测定了河水中溶解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探讨了河水中DIC的来源及其季节与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嘉陵江河水DIC及其同位素δ^(13)C_(DIC)组成的平均值,雨季时为2 018μmol/L和-8.6‰,旱季时为3 150μmol/L和-6.0‰,二者均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嘉陵江水体δ^(13)C_(DIC)的值旱季(枯水期)高于雨季(丰水期),与自然河流的季节变化特征相似,而与水库、湖泊不同,表明嘉陵江梯级水库群水体"湖沼学反应"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陵江 溶解无机碳同位素 梯级水库 时空变化
下载PDF
天津冬夏季PM_(2.5)中二次无机离子的特征及重污染事件分析--基于连续两年的观测 被引量:2
3
作者 郝新妮 肖浩 +2 位作者 李亲凯 丁士元 李晓东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288-3298,共11页
本研究于2018、2019年的1月和7月在天津市采集PM_(2.5)样品,测定并分析了PM_(2.5)及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并结合气象因素及氮/硫氧化率,揭示4次重污染过程SO_(4)^(2−)、NO_(3)^(−)的二次转化机制.结果表明,2018及2019年冬季天津市PM_(2.5... 本研究于2018、2019年的1月和7月在天津市采集PM_(2.5)样品,测定并分析了PM_(2.5)及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并结合气象因素及氮/硫氧化率,揭示4次重污染过程SO_(4)^(2−)、NO_(3)^(−)的二次转化机制.结果表明,2018及2019年冬季天津市PM_(2.5)浓度均低于2017年的,但夏季PM_(2.5)浓度变化不明显,这可能是冬季受“代煤工程”的影响.SNA(SO_(4)^(2−)、NO_(3)^(−)、NH_(4)^(+))是水溶性离子的主要组分,冬季NO_(3)^(−)占比最高,而夏季SO_(4)^(2−)最高,并且浓度呈现出昼夜差异,这可能是受光照强度、温度及相对湿度等气象因素的影响.此外,冬季SNA主要以(NH_(4))_(2)SO_(4)、NH_(4)NO_(3)和NH_(4)Cl的形式存在,而夏季主要以(NH_(4))_(2)SO_(4)和NH_(4)NO_(3)的形式存在.冬季NH_(4)NO_(3)的质量浓度明显高于(NH_(4))_(2)SO_(4),夏季样品呈现相反的特征.污染天NH_(4)NO_(3)的浓度明显升高,说明硝酸铵的升高是导致PM_(2.5)浓度升高的关键.此外,4次重污染事件中,SO_(4)^(2−)、NO_(3)^(−)的生成机制有所不同,冬季污染的形成主要受到相对湿度的影响,而夏季除相对湿度外,还受到O_(3)及温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SNA 形成机制 重污染事件 污染特征 天津
原文传递
基于纳米材料增效的2,6-二叔丁基对甲酚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冷鹏 李亲凯 刘素 《化学分析计量》 CAS 2015年第4期11-15,共5页
以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为模板分子,以邻氨基苯硫酚功能化的纳米金为功能单体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利用表面修饰技术,将石墨烯和所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修饰至电极表面构建基于纳米材料增效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在优化条件... 以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为模板分子,以邻氨基苯硫酚功能化的纳米金为功能单体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利用表面修饰技术,将石墨烯和所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修饰至电极表面构建基于纳米材料增效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在优化条件下,该传感器的线性检测范围为5×10^-6~1×10^-6-2mol/L,最低检测限为1.56×10^-6mol/L,5次重复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4.6%,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6.5%~104.0%。该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能够实现对BHT的特异性识别,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可用于实际样品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分子印迹 电化学传感器 2 6-二叔丁基对甲酚 检测
下载PDF
食用植物油加工行业VOCs排放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5
作者 林启鉴 张哲 +7 位作者 吴少林 喻成龙 李亲凯 邓威 何丹 谢佳明 刘兴邦 涂翔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28-236,共9页
为研究食用植物油加工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特征及其健康风险,该文选取了2家典型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G和H)共13个点位进行采样分析,并对其生产车间的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H企业的干燥回收工艺段VOCs排放浓度最高,达528... 为研究食用植物油加工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特征及其健康风险,该文选取了2家典型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G和H)共13个点位进行采样分析,并对其生产车间的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H企业的干燥回收工艺段VOCs排放浓度最高,达528.12 mg/m^(3),2家企业浸出、榨油、蒸脱、干燥回收工艺段VOCs排放浓度均超过120 mg/m^(3);VOCs组分类别以烷烃为主,正己烷、3-甲基戊烷、甲基环戊烷是该行业VOCs的优势物种;烷烃对OFP的贡献最大,达到91.2%,正己烷、3-甲基戊烷、甲基环戊烷、2-甲基戊烷是VOCs浓度占比和对OFP贡献占比前4的组分,溶剂使用是该行业加工过程VOCs排放的主要来源;在对车间VOCs浓度非致癌风险的评价中,G企业榨油浸出车间VOCs浓度对人体健康存在非致癌风险;致癌风险评价中,G企业榨油浸出车间苯、乙苯对人体健康存在大概率致癌风险,G企业和H企业的污水处理厂中苯、乙苯存在小概率致癌风险,G企业和H企业浸出车间中苯存在小概率致癌风险,乙苯则未达到致癌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植物油加工 VOCS 排放特征 健康风险评价
原文传递
大气中有机硫酸酯研究进展
6
作者 陈盈颖 丁士元 +2 位作者 李亲凯 冯晓青 李晓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482-4493,共12页
介绍了国内外大气环境中有机硫酸酯(OSs)的研究现状,分别简述了OSs的理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不同分析方法及对应特征、OSs的分类、来源及形成机制、OSs在大气中的转化及归趋等内容,并对目前常见的OSs分子式和结构式以及三种典型的形成机... 介绍了国内外大气环境中有机硫酸酯(OSs)的研究现状,分别简述了OSs的理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不同分析方法及对应特征、OSs的分类、来源及形成机制、OSs在大气中的转化及归趋等内容,并对目前常见的OSs分子式和结构式以及三种典型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归纳总结.聚焦目前OSs研究的前沿领域,探讨了目前OSs研究中有待解决的热点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提出建议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硫酸酯 来源 形成机制 转化归趋
下载PDF
大气颗粒物稳定同位素组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李亲凯 杨周 +2 位作者 黄俊 崔高仰 李晓东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63-1071,共9页
大气颗粒物成分复杂,容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较大影响,是雾霾的主要来源。如何对大气颗粒物及其成分的来源、形成和迁移转化过程进行表征一直是大气环境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稳定同位素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环境污染物的来源示... 大气颗粒物成分复杂,容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较大影响,是雾霾的主要来源。如何对大气颗粒物及其成分的来源、形成和迁移转化过程进行表征一直是大气环境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稳定同位素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环境污染物的来源示踪研究中。本文综述了大气颗粒物的研究进展,重点围绕大气颗粒物中的轻稳定同位素组成(主要包括碳、氮、硫和氧的稳定同位素),结合大气颗粒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特定的同位素数学模型,对大气颗粒物中物质的来源、形成过程和贡献等研究进行分析总结,并对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未来大气颗粒物研究中的应用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雾霾 硫同位素 氮同位素 氧同位素 源解析
原文传递
土地利用变化对贵州印江喀斯特小流域水体DIC含量及δ^(13)C_(DIC)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黄俊 李晓东 +2 位作者 杨周 李亲凯 崔高仰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2017年第1期84-90,共7页
以印江流域水体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4年夏季和冬季采集印江河主干与支流表层水样品,测定并分析其基本物理化学参数、主量离子浓度和溶解性无机碳(DIC)含量及其碳同位素组成(δ^(13)C_(DIC)),结合流域内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土地利用强度与... 以印江流域水体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4年夏季和冬季采集印江河主干与支流表层水样品,测定并分析其基本物理化学参数、主量离子浓度和溶解性无机碳(DIC)含量及其碳同位素组成(δ^(13)C_(DIC)),结合流域内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土地利用强度与方式等生态环境条件,对表层水体中DIC的来源及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印江河流域表层水p H值呈中性到碱性,水化学组成主要受碳酸盐岩风化的控制,阳离子主要以Ca^(2+)、Mg^(2+)为主,阴离子主要以HCO-3为主,而且主量离子在冬夏季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差异。印江河流域干、支流水体DIC和主量离子含量向下游总体呈现递增趋势,并随季节呈现夏低冬高的变化趋势,可能与研究区水体上游土地利用强度低而下游存在大量的农耕用地以及当地冬夏季降雨量差异有关。相比之下,印江河流域干流水体δ^(13)C_(DIC)均值为-10.39‰、支流水体δ^(13)C_(DIC)均值为-8.29‰,差异相对显著,反映了作为源头支流水体主要受碳酸盐岩风化影响,支流汇入干流水体过程周边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方式多样,影响较为明显。而且该流域干、支流水体δ^(13)C_(DIC)的季节性差异显著,支流水体DIC主要由于水-岩交换在冬季更加富集13C,而干流水体DIC则主要由于生物量效应在夏季相对富集13C,极有可能与当地土地利用强度和方式的季节性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喀斯特小流域 DIC δ13CDIC
原文传递
成都市PM2.5中无机组分与硝酸盐氮氧同位素变化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杨周 李晓东 +1 位作者 雷国良 李亲凯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16,共7页
2013年1月12日~2013年1月23日和2014年8月10日~2014年8月21日在成都市城东成都理工大学校园内按昼夜采集PM2.5样品,分析了PM2.5样品的质量浓度、9种水溶性无机离子含量和硝酸盐的δ15N和δ18O。结果表明,采样期间成都市PM2.5冬、夏季的... 2013年1月12日~2013年1月23日和2014年8月10日~2014年8月21日在成都市城东成都理工大学校园内按昼夜采集PM2.5样品,分析了PM2.5样品的质量浓度、9种水溶性无机离子含量和硝酸盐的δ15N和δ18O。结果表明,采样期间成都市PM2.5冬、夏季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61~677μg/m3(360±118μg/m3)和87~137μg/m3(92±18μg/m3),冬季超标2~9倍,属于重度污染,夏季超标1~2倍,属于轻度污染;SO42-、NO3-和NH4+(SNA)的质量浓度占总水溶性无机离子和PM2.5质量浓度的比值冬夏季分别为72%±14.3%和65%±9.2%,21.1%±2.5%和30.3%±6.9%,是主要的无机离子组分。结合离子相关性分析,SNA的存在形式在白天以(NH4)2SO4或NH4HSO4为主,部分以NH4NO3的形式存在,而在夜间则以NH4NO3为主,部分以(NH4)2SO4或NH4HSO4形式存在。成都市PM2.5中硝酸盐的δ15N和δ18O呈冬季高、夏季低的特征。冬季,硝酸盐来源于燃煤和机动车尾气;夏季,硝酸盐来源于机动车尾气、燃煤和农业土壤释放,根据其[NO3-]/[SO42-]值说明成都市冬夏季均以固定污染源(燃煤)为主,移动污染源(机动车尾气)为辅。成都市冬季大气颗粒物中硝酸盐主要由NOx经O3氧化形成,夏季主要经·OH氧化形成硝酸盐或N2O5水解生成硝酸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市 细颗粒物 硝酸盐 氮氧同位素
原文传递
宜昌市PM10水溶性无机组分与硫酸盐的δ34S值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周 李晓东 +5 位作者 王仕禄 邓杰 王海云 李亲凯 崔高仰 黄俊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3-68,共6页
利用TH-150中流量颗粒物采样器,在2012年12月至2013年3月采集了宜昌市PM10样品,测试了水溶性无机离子和硫酸盐硫同位素组成。研究显示,宜昌市PM10主要的水溶性无机离子有SO4^2-、NO3^-、NH4^+、Na^+、Ca^2+,二次离子(SO4^2-+NO3^-... 利用TH-150中流量颗粒物采样器,在2012年12月至2013年3月采集了宜昌市PM10样品,测试了水溶性无机离子和硫酸盐硫同位素组成。研究显示,宜昌市PM10主要的水溶性无机离子有SO4^2-、NO3^-、NH4^+、Na^+、Ca^2+,二次离子(SO4^2-+NO3^-+NH4^+)的含量与总水溶性无机离子质量浓度比值超过70%,说明宜昌市大气二次污染严重;无机离子冬季以(NH4)2SO4、NH4NO3、Ca SO4和Na2SO4为主,春季则以NH4NO3、Ca SO4、Na2SO4为主。冬季白天PM10中硫酸盐δ^34S值为2.8‰~4.7‰,夜间为2.9‰~4.8‰;春季白天为1.5‰~4.7‰,夜间为1.7‰~4.0‰,昼夜变化不明显,春季比冬季偏负。研究结果表明,宜昌市PM10的来源主要有燃煤、机动车尾气、道路二次扬尘,春季还受农业活动和生物源释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昌市 PM10 硫酸盐 δ^34S
原文传递
成都市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及水溶性离子组成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19
11
作者 陶月乐 李亲凯 +2 位作者 张俊 李斯奇 李晓东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034-4043,共10页
利用Anderson冲击式分级采样器,于2012年2月~2013年1月在成都市城东成都理工大学校园内按月采集了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样品,分析了颗粒物样品的质量浓度以及9种水溶性离子含量.结果表明,采样期间成都市PM_(2.1)和PM_(11)的年平均浓度... 利用Anderson冲击式分级采样器,于2012年2月~2013年1月在成都市城东成都理工大学校园内按月采集了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样品,分析了颗粒物样品的质量浓度以及9种水溶性离子含量.结果表明,采样期间成都市PM_(2.1)和PM_(11)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25.9±56.14)μg·m^(-3)和(224.5±83.64)μg·m^(-3),颗粒物浓度冬季最高,春季次之,秋季浓度最低;成都市水溶性离子浓度平均水平为37.15μg·m^(-3),其中检测的9种离子浓度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SO_4^(2-)>NO_3^->NH_4^+>Ca^(2+)>Cl^->Mg^(2+)>K^+>Na^+>F^-,SO_4^(2-)、NO_3^-和NH_4^+占总水溶性离子的78%,是主要的离子组分.SO_4^(2-)、NO_3^-、NH_4^+呈单峰分布,其主要分布于细粒子中;Ca^(2+)和F^-也呈单峰分布,但是主要分布在粗粒子中;Cl^-和K^+粒径分布相似,Mg^(2+)和Na^+分布相似,均呈双峰分布.成都市冬、春季节粗、细颗粒物中的水溶性离子浓度均明显高于夏、秋季节.结合离子相关性分析,细颗粒物中的SO_4^(2-)、NO_3^-和NH_4^+可能主要以(NH_4)_2SO_4或NH_4HSO_4、NH_4NO_3的形式存在,而粗颗粒物中的主要离子组分SO_4^(2-)、NO_3^-和Ca^(2+)则可能以Ca(NO_3)2、CaSO_4等形式存在.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主要来自二次过程、土壤扬尘、生物质燃烧和农业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 大气颗粒物 水溶性离子 粒径分布 来源
原文传递
梯级水库群水体碳、硫元素循环及耦合效应——以嘉陵江为例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杨梦迪 崔高仰 +5 位作者 李亲凯 黄俊 李斯奇 张俊 陶月乐 李晓东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51-660,共10页
河流筑坝拦截对水体碳、氮、硫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研究在梯级水库影响下C、S元素循环的响应过程,本研究以嘉陵江干流4座代表性的梯级水库为对象,于2016年冬季(1月)和夏季(7月)采集各个水库的河流入库水、库... 河流筑坝拦截对水体碳、氮、硫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研究在梯级水库影响下C、S元素循环的响应过程,本研究以嘉陵江干流4座代表性的梯级水库为对象,于2016年冬季(1月)和夏季(7月)采集各个水库的河流入库水、库区分层水和下泄水,分析DIC浓度、SO_4^(2-)浓度和δ13CDIC及δ34S-SO_4^(2-)。结果表明:(1)研究区水体的水化学组成主要受碳酸对碳酸盐风化控制,同时,来源于流域黄铁矿和大气SO2氧化产生的H2SO4也广泛参与到区域碳酸盐岩风化;(2)DIC主要来源于土壤CO2和碳酸盐岩风化,SO_4^(2-)主要受大气降水和黄铁矿氧化过程影响;(3)水库水体DIC浓度、SO_4^(2-)浓度、δ34S值及δ13CDIC值两两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表明水库水体C、S元素的时空演变受到相似过程(物理、化学、生物)的影响。经过筑坝拦截,河流水环境及营养元素循环发生很大改变,运用C、S双同位素可以有效示踪水库的湖沼化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级水库 DIC同位素组成 SO42-同位素组成 C-S耦合
原文传递
嘉陵江梯级水库水化学特征及氮硅的时空分布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斯奇 崔高仰 +5 位作者 李亲凯 黄俊 陶月乐 杨梦迪 张俊 李晓东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21-330,共10页
随着水电开发的迅速兴起,河流筑坝拦截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已不容忽视。为探究筑坝拦截对流域内营养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影响,本研究于2016年1月和7月对嘉陵江中下游4座梯级水库的入库、库内及出库水体进行采样,分析了营养盐(TDN... 随着水电开发的迅速兴起,河流筑坝拦截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已不容忽视。为探究筑坝拦截对流域内营养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影响,本研究于2016年1月和7月对嘉陵江中下游4座梯级水库的入库、库内及出库水体进行采样,分析了营养盐(TDN、NO2-、NO3-、NH4+、DSi)及水化学组成;研究在大坝拦截作用下,嘉陵江流域水库水体营养盐及主要阴、阳离子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发现,沿程Na+、K+浓度上升的变化趋势表明从上游到下游人为因素的影响在不断加强。受降水稀释影响,TDN和DSi浓度枯水期(冬季)高于丰水期(夏季);剖面水体氮和硅的浓度呈现出表层低、深层高的特征,夏季尤为显著;NO3-浓度与NH4+和NO2-浓度存在负相关关系。上述结果表明氮的转化在表层水体以藻类的吸收同化为主,浅层水体以硝化反应为主,深层水体以反硝化反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陵江 水化学特征 梯级水库 氮硅时空分布 无机氮转化
原文传递
筑坝拦截对梯级水库水体氢氧同位素组成的影响:以嘉陵江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俊 崔高仰 +5 位作者 李亲凯 黄俊 陶月乐 杨梦迪 李斯奇 李晓东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79-687,共9页
筑坝拦截导致河流天然属性的改变,进而影响了相关流域水循环过程。本研究以嘉陵江流域4座梯级水库为对象,于2016年1、4、7、10月份采集水样,分析水体氢氧同位素组成,以期通过氢氧同位素组成的时空变化特征来探讨大坝拦截对于流域水循环... 筑坝拦截导致河流天然属性的改变,进而影响了相关流域水循环过程。本研究以嘉陵江流域4座梯级水库为对象,于2016年1、4、7、10月份采集水样,分析水体氢氧同位素组成,以期通过氢氧同位素组成的时空变化特征来探讨大坝拦截对于流域水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表层水体的δ18O和δD沿河流流向上总体有偏正的趋势,应该是受纬度效应及筑坝拦截作用的共同影响;研究区水库库区水体在1、10月的δ18O均值较4、7月偏正,是降雨量与降雨来源不同导致的结果;具有热分层特征的水库(亭子口水库)在夏季分层期的18O值变化范围比其他季节大,其他水库则没有这种特点,另外,水库分层还会使得库区表层水与下泄水的氢氧同位素值出现较大差异;梯级水库的存在使得流域蒸发作用强烈,导致河水氢氧同位素组成大大偏离当地大气降水线,研究区夏季(7月)的蒸发作用最强,春季(4月)次之,冬秋季(1、10月)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级水库 氢氧同位素 时空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