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联合刺激吸气和呼气肌群对COPD稳定期患者肺康复的价值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伯君 赵晓赟 +4 位作者 胡秀娟 张力 李冠华 杨学瑾 李月川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57-861,共5页
目的研究体外膈肌和腹肌联合刺激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2017版(GOLD 2017)”标准确诊的COPD稳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96例稳定期COPD患者,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50%... 目的研究体外膈肌和腹肌联合刺激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2017版(GOLD 2017)”标准确诊的COPD稳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96例稳定期COPD患者,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50%预计值,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物治疗组(n=32)、单独膈肌刺激组(膈肌刺激组,n=34)以及膈肌、腹肌联合刺激组(联合刺激组,n=30)。药物治疗组采用一般呼吸锻炼、健康教育及常规药物治疗,膈肌刺激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体外膈肌起搏器刺激治疗,而联合刺激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对膈肌、腹肌的联合刺激治疗,电刺激强度为40 Hz,治疗时间30 min,治疗周期20 d。20 d后对患者肺功能FEV1、用力肺活量(FVC)、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呼气峰流速(PEF)、6分钟步行距离(6MWD)及双侧膈肌活动度等指标进行监测。结果联合刺激组双侧膈肌活动度大于其他2组(P<0.05),膈肌刺激组膈肌活动度亦大于药物治疗组(P<0.05)。联合刺激组患者FEV1、FVC、MVV、PEF和6MWD均优于其他2组(P<0.05),且膈肌刺激组患者此5项指标亦优于药物治疗组(P<0.05)。结论对COPD稳定期患者进行体外膈肌和腹肌联合刺激,可以作为一种改善COPD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呼吸肌 电刺激疗法 呼吸功能试验 康复
下载PDF
心脏瓣膜手术前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李伯君 高长青 +4 位作者 张帆 姜胜利 肖苍松 吴扬 马晓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78-679,共2页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选择性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及经验.方法对211例50岁以上行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进行统计,其中男104人,女107人,年龄50~75岁(60±3.5岁).术前对有心绞痛等相关症状、糖尿病...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选择性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及经验.方法对211例50岁以上行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进行统计,其中男104人,女107人,年龄50~75岁(60±3.5岁).术前对有心绞痛等相关症状、糖尿病、高脂血症、心电图存在缺血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狭窄超过50%为阳性,狭窄超过75%(左主干超过50%)者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 211例患者中行冠状动脉造影术128例(60.7%,其余患者无症状及相关危险因素未造影),其中30例冠状动脉存在单支或多支病变,狭窄程度>50%,造影阳性率23.4%.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4例(80.0%),手术死亡1例,其余患者随诊4~38个月,效果良好.结论 50岁以上瓣膜病患者术前行冠状动脉造影可为术前诊断和排除冠心病、选择术式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 冠状动脉狭窄 冠状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分流术
下载PDF
三房心14例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2
3
作者 李伯君 高长青 +1 位作者 朱朗标 李功宋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07-508,共2页
为探讨三房心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作者回顾分析了 1986~ 2 0 0 1年收治的 14例三房心病人 ,男 8例 ,女 6例 ,年龄 1~ 2 6岁 ,平均 6 6岁。其中单纯型完全型三房心 11例 ,单纯型部分型三房心 1例 ,另外 2例同时合并有其他多种心内畸形 ... 为探讨三房心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作者回顾分析了 1986~ 2 0 0 1年收治的 14例三房心病人 ,男 8例 ,女 6例 ,年龄 1~ 2 6岁 ,平均 6 6岁。其中单纯型完全型三房心 11例 ,单纯型部分型三房心 1例 ,另外 2例同时合并有其他多种心内畸形 ,而诊断为复杂型完全型、部分型三房心。14例病人中 11例术前经超声心动图确诊 ,3例术中探查确诊。本组病人均在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 ,扩大房间隔缺损 ,探查清楚心内畸形 ,剪除左房隔膜 ,补片修补房间隔缺损。合并其他畸形者同时予以纠治。14例病人除 1例 12个月男婴术后早期死于急性肺水肿外 ,其余均治愈 ,随访 5个月~15年 (9例 ) ,恢复良好。说明三房心的手术治疗效果好 ;超声心动图检查在三房心的诊断中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房心 房间隔缺损 心脏外科手术 术式 疗效
下载PDF
右心室双出口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6
4
作者 李伯君 高长青 +4 位作者 盛炜 朱朗标 李功宋 余翼飞 王冬青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06年第4期207-209,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47例右心室双出口(double outlet right ventricle,DORV)病例的病理解剖特点及其手术方式,探讨DORV的个案化手术设计治疗。方法自1997年1月至2006年1月对47例DORV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男性31例,女性16例;年龄2-26... 目的回顾性分析47例右心室双出口(double outlet right ventricle,DORV)病例的病理解剖特点及其手术方式,探讨DORV的个案化手术设计治疗。方法自1997年1月至2006年1月对47例DORV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男性31例,女性16例;年龄2-26(13.6±12.1)岁。诊断为单纯DORV者36例,DORV合并镜面右位心、内脏转位5例,1例合并下腔静脉闭锁、左上腔静脉畸形引流及无顶冠状静脉窦畸形,2例Taussing—-ing心脏畸形,2例伴有完全型房室隔缺损(其中1例伴有大血管转位),46例患者均伴有肺动脉狭窄(PS),临床表现为紫绀和杵状指。另外1例17岁男性患者术前仅由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右位心、室间隔缺损(VSD),无紫绀,术中探查为DORV且无PS,肺动脉压不高。手术方式:(1)心内隧道修补VSD、心外补片加宽流出道和肺动脉36例;(2)内管道连接VSD与主动脉,同时作补片加宽右室流出道或切断(开)肺动脉,封闭其近端、远端与右室切口之间用外管道连接(Rastelli手术)8例;(3)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2例;(4)Glenn(格林)手术1例。结果平均带气管导管时间(30.6±18.40)h,平均住ICU时间(2.8±1.5)d,平均住院日(25.4±18.O)d。术后出现并发症6例,其中二次插管1例,胸水2例,腹水2例,气胸1例,低心排1例。手术后早期死亡3例,死亡率6.4%。远期随访28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无残余梗阻和残余分流。结论明确DORV病理解剖关系,根据不同病变采取不同手术方式予以矫治,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右室双出口 紫绀 外科治疗
下载PDF
体外膜肺氧合中的凝血系统异常及其解决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伯君 李彤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405-408,共4页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是用于暂时部分替代心肺功能的一种技术,目前已成功地应用于各种呼吸和循环障碍的支持。然而,在其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并发症,其中凝血系统障碍目前仍是ECMO最常见...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是用于暂时部分替代心肺功能的一种技术,目前已成功地应用于各种呼吸和循环障碍的支持。然而,在其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并发症,其中凝血系统障碍目前仍是ECMO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这也是终止ECMO治疗的常见原因。ECMO治疗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多种凝血因子的激活消耗,故凝血系统紊乱在ECMO中经常发生。而由于人造表面等原因导致血小板消耗,使出血在EC.MO治疗中亦屡见不鲜。如何降低ECMO过程中凝血系统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降低此类并发症的危害,已成为ECMO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肺氧合 血小板 出血 血栓 抗凝
下载PDF
游离大隐静脉290例体会
6
作者 李伯君 肖苍松 +2 位作者 高长青 吴扬 马晓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623-,共1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分流术 隐静脉
下载PDF
高坠伤致胼胝体血肿一例
7
作者 李伯君 王德民 赵军锋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1998年第1期39-39,共1页
患者,男,20岁,以坠落伤后意识丧失半小时于96年6月2日入院。患者于半小时前从四楼高处失足坠落,右顶部着地。立即意识丧失,呕吐两次,伴有小便失禁。入院后查体:T36℃,P80次/分,R16次/分,Bp18.0/12.0kPa。中度昏迷,右顶部软组织肿胀,角... 患者,男,20岁,以坠落伤后意识丧失半小时于96年6月2日入院。患者于半小时前从四楼高处失足坠落,右顶部着地。立即意识丧失,呕吐两次,伴有小便失禁。入院后查体:T36℃,P80次/分,R16次/分,Bp18.0/12.0kPa。中度昏迷,右顶部软组织肿胀,角膜反射消失,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0毫米,对光反射迟钝。无自主运动,四肢肌张力增强,双侧肱二、三头肌健反射(+++),双膝腱反射(+++),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消失,霍夫曼氏征(±),双侧巴彬斯基征阳性,GCS计分为7分。伤后1小时头CT平扫示胼胝体区可见3cm×2cm×2cm高密度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坠伤 胼胝体血肿 神经外科 轴索损伤
下载PDF
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救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中期随访 被引量:15
8
作者 肖苍松 王嵘 +12 位作者 李伯君 吴扬 王刚 任崇雷 叶卫华 盛炜 李佳春 王加利 陈婷婷 周琪 张涛 马兰 高长青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79-682,共4页
目的总结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ECABG)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经验及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ECABG共45例。手术指征包括急性心梗(AMI)后心源性休克(5例)、急性左心衰(6例)及药物难以控制的心绞痛(34例)。20例AMI1周内手术,术前使用主动... 目的总结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ECABG)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经验及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ECABG共45例。手术指征包括急性心梗(AMI)后心源性休克(5例)、急性左心衰(6例)及药物难以控制的心绞痛(34例)。20例AMI1周内手术,术前使用主动脉气囊反搏(IABP)18例。均为三支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15例。两次以上心肌梗死1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6例,其中2例须血液透析。全部在体外循环(CPB)心脏停跳下手术。左乳内动脉(LIMA)与前降支(LAD)吻合,大隐静脉(GSV)与其它靶血管吻合。采用顺灌加静脉桥灌冷血停跳液或HTK液保护心肌。CPB时间104.2±29.7 min,阻断升主动脉69.0±21.3min。左乳内动脉(LIMA)使用率100%,平均搭桥2.9±0.6支。结果痊愈出院41例,住院死亡4例(8.9%),其中与心脏相关死亡1例(2.2%)。术前放置IABP者除1例死于MOSF外,余者术后25.5±9.7 h停用IABP。随访到38例,随访率92.7%,随访时间平均37.3±16.7月,随访期间死亡2例,生存率94.7%。心功能(NYHA)Ⅰ级和Ⅱ级共35例(92.1%),心血管事件免除率90.5%。随访超声心动图,左室前后径(43.4±5.4 mm)较术前(48.5±5.5 mm)缩小(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55.7%±8.9%)与术前(43.5%±9.6%)显著改善(P<0.05)。冠脉CTA评价LIMA桥血管通畅率为95.8%,GSV通畅率为90.5%。结论尽管ECABG风险高,但如果手术指征和时机选择得当,围术期处理完善,心脏相关死亡率虽有所增加,但近中期生存率、心血管事件免除率和心功能等结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急性冠脉综合征 心源性休克 心力衰竭 随访
下载PDF
三尖瓣置换术的临床分析(附28例报告) 被引量:14
9
作者 姜胜利 高长青 +4 位作者 李伯君 肖苍松 吴扬 任崇雷 赵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7-88,共2页
目的探讨三尖瓣置换术的手术指征、术式及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对28例三尖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先天性心脏病6例(2例为再次心脏手术),风湿性心脏病17例(12例为再次心脏手术),感染性心内膜炎3例,其他2例。同期行主... 目的探讨三尖瓣置换术的手术指征、术式及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对28例三尖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先天性心脏病6例(2例为再次心脏手术),风湿性心脏病17例(12例为再次心脏手术),感染性心内膜炎3例,其他2例。同期行主动脉瓣二尖瓣置换2例,二尖瓣置换3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采用机械瓣膜8枚,进口生物瓣膜20枚。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9例采用中低温心脏停跳并行心肌保护术,另外19例均采用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方法行三尖瓣置换手术,其中6例经股动脉插管。24例采用胸骨正中切口,4例采用右胸前外侧切口经胸腔进行手术。结果3例患者术后早期发生重度低心排,均为联合瓣膜置换患者,其中1例死亡;1例发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2例术前合并肾功不全、术后加重,行血液透析治疗后稳定;1例手术切口延迟愈合,经多次换药后痊愈。除死亡患者外,其余患者复查超声均显示瓣膜功能正常,无瓣周漏。结论三尖瓣置换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采用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方法对单纯的三尖瓣置换术可起到满意的心肌保护效果;风湿性心脏瓣膜术后远期可能发生重度三尖瓣病变,需要进行再次心脏手术,采用股动脉插管经右胸前外侧切口入路可降低再次心脏手术风险;三尖瓣病变严重患者大都合并全身代谢营养障碍,对营养障碍的纠正应贯穿于整个围手术期;对于三尖瓣置换的患者,生物瓣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三尖瓣闭锁不全 三尖瓣狭窄 心脏瓣膜 人工
下载PDF
波生坦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6
10
作者 叶卫华 李伯君 +3 位作者 盛炜 姚名辉 尚亮 高长青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46-1848,共3页
目的观察波生坦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24例,其中4例为外科手术后患者,20例为临床诊断重度的肺动脉高压存在手术禁忌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按照设定的目标剂量口... 目的观察波生坦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24例,其中4例为外科手术后患者,20例为临床诊断重度的肺动脉高压存在手术禁忌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按照设定的目标剂量口服波生坦治疗,服药2、4、6月时测定6MWD、UCG估测肺动脉压,评定心功能等级,复查肝肾功能。结果 24例失访1例,死亡1例,症状有效缓解率达84.2%。肺动脉收缩压服药后2、4月与服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96),服药后6月时有显著性差异[(97.8±14.9)mm Hg vs(80.9±25.0)mm Hg,P=0.029]。服药后2、4、6月的6MWD较服药前显著提高[(317.0±134.1)m vs(488±98.8)m vs(496.3±89.0)m vs(491.3±114.2)m,P=0.004、0.003、0.004)。服药后2、4、6月心功能分级较服药前提高(2.9±0.5 vs 2.0±0.5,1.8±0.4,1.7±0.5,P均<0.001)。服药后2、4、6月复查肾功能正常,复查谷草转氨酶及谷丙转氨酶结果与服药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口服波生坦可有效减轻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肺动脉压,改善运动耐量及心功能分级,患者耐受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生坦 先天性心脏病 肺动脉高压
下载PDF
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4
11
作者 姜胜利 高长青 +2 位作者 李伯君 肖苍松 吴扬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68-669,共2页
目的总结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1998年4月~2004年12月,同期治疗57例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平均年龄60岁(42~78岁);心功能II级9例,III级37例,IV级11例;二尖瓣病变37例,主动脉瓣病变11例,联合瓣膜病变9例;... 目的总结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1998年4月~2004年12月,同期治疗57例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平均年龄60岁(42~78岁);心功能II级9例,III级37例,IV级11例;二尖瓣病变37例,主动脉瓣病变11例,联合瓣膜病变9例;均伴有单支或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手术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脏停跳后先做静脉桥的远端吻合,然后处理瓣膜.心脏复苏后在升主动脉开放前完成大隐静脉与升主动脉的吻合.乳内动脉的吻合在瓣膜置换或成形后心脏复苏前完成.本组行二尖瓣成形8例,行二尖瓣置换29例,行主动脉瓣置换11例,行双瓣置换9例(其中39例为机械瓣置换,10例为进口生物瓣置换).冠脉搭桥1~5支,平均2.7支/例. 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亡率为1.75%,其余患者住院期间无严重并发症.随访6个月~7年,无死亡,患者生活质量均明显提高,心功能I级45例,II级11例. 结论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术和心脏瓣膜术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心脏瓣膜疾病 心脏外科手术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的物理治疗 被引量:14
12
作者 肖苍松 高长青 +3 位作者 李伯君 朱朗标 马晓辉 王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围术期 物理疗法 康复治疗
下载PDF
DeBakey I型急性主动脉夹层围术期处理策略 被引量:10
13
作者 肖苍松 高长青 +9 位作者 吴扬 王刚 李伯君 姜胜利 杨明 叶卫华 李佳春 王加利 张涛 刘国鹏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374-1375,1384,共3页
目的总结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围术期处理要点。方法纳入2004年2月-2008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完成De-BakeyI型主动脉夹层急诊手术的19例患者,其中男16例,女3例,年龄43.6±9.4岁。全部替换升主动脉,同期替换主动脉根部(Bentall)5例、... 目的总结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围术期处理要点。方法纳入2004年2月-2008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完成De-BakeyI型主动脉夹层急诊手术的19例患者,其中男16例,女3例,年龄43.6±9.4岁。全部替换升主动脉,同期替换主动脉根部(Bentall)5例、主动脉瓣2例、右半弓11例、全弓6例(其中降主动脉内带膜支架4例、传统象鼻手术1例),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1例。涉及主动脉弓部的手术均在深低温停循环下完成。16例经右腋动脉插管。围术期处理策略:入院后立即应用大剂量β受体阻断剂和硝普钠等将收缩压控制在90mmHg左右,2h内完成主动脉CT扫描三维重建、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胸片和实验室检查等急诊术前准备。术中根据夹层和内膜破口的部位采取简便可行的手术方案,以挽救生命为第一目标。常规使用超滤以减轻水负荷和炎症反应。术毕将收缩压严格控制在90mmHg左右。术后强化镇静和呼吸机治疗,强调使用呼吸机呼气末正压(PEEP),待低氧血症纠正和肺水肿消退后方可脱离呼吸机。结果19例患者体外循环时间215.9±73.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38.2±55.7min,脑部停循环时间29.3±11.5min。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156.1±112.8(11~460)h。死亡3例(15.8%);发生须行血液透析的一过性肾功能不全1例,慢性心包填塞行穿刺引流2例;发生低氧血症(氧合指数PaO2/FiO2≤300)10例,其中5例术前已存在低氧血症。结论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手术风险大,完善的围术期处理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动脉瘤 夹层 心血管外科手术
下载PDF
巨大左心室患者瓣膜术后早期心脏形态学及收缩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12
14
作者 姜胜利 高长青 +1 位作者 李伯君 邓学锋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33-334,共2页
目的研究巨大左心室患者心脏瓣膜术后早期形态学及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行心脏瓣膜手术的巨大左心室患者86例,术前及术后早期(7~14天)行心脏超声多普勒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径(LVEDD)和收缩末径(LVESD),... 目的研究巨大左心室患者心脏瓣膜术后早期形态学及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行心脏瓣膜手术的巨大左心室患者86例,术前及术后早期(7~14天)行心脏超声多普勒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径(LVEDD)和收缩末径(LVESD),并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缩短分数(FS)、舒张末径指数(LVEDDI)及收缩末径指数(LVESDI)。以LVEDD>70mm或LVEDDI>37mm/m2作为巨大左心室判断标准。结果术后早期左心室明显缩小。LVEDD由术前的76.48±5.21mm降至术后的62.58±12.62mm(P<0.01),LVESD由术前61.03±9.46mm降至52.23±11.52mm(P<0.05),LVEDDI和LVESDI分别由术前的42.10±6.12mm/m2和35.12±7.21mm/m2降为术后的37.21±10.08mm/m2(P<0.05)和29.98±7.12mm/m2(P<0.01)。术后早期左心室收缩功能下降,LVEF由术前的49.50%±12.46%降至术后的42.16%±9.12%(P<0.01)。有8例患者术后早期左室大小较术前无变化,均发生严重低心排,其中3例(3.49%)死亡。结论巨大左心室患者心脏瓣膜术后早期左心室即开始明显回缩,但左室收缩功能并未随之改善,反而较术前有所降低;若术后早期左室没有缩小则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手术 巨大左心室 心室复建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大隐静脉单支桥和序贯桥的血流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明岩 高长青 +6 位作者 李伯君 王刚 肖苍松 吴扬 任崇雷 叶卫华 刘国鹏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01-905,共5页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中大隐静脉(SV)单支桥和序贯桥的血流情况以及靶血管位置对血流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2月至2010年2月接受单一OPCAB手术的412例患者的464支SV桥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支桥206支,双支序贯桥...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中大隐静脉(SV)单支桥和序贯桥的血流情况以及靶血管位置对血流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2月至2010年2月接受单一OPCAB手术的412例患者的464支SV桥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支桥206支,双支序贯桥241支,三支序贯桥15支。比较SV单支、双支及三支桥的平均血流及搏动指数,以及单支与双支桥在不同靶血管上的血流情况。结果:SV双支和三支序贯桥的血流高于单支桥[分别为(43.4±22.5),(43.7±19.2)和(28.9±18.7)mL/min,P<0.001,P=0.047],双支和三支序贯桥之间无明显差别(P=0.96)。三者之间的搏动指数(PI)值无显著差异(分别为2.6±1.2,2.5±1.6,2.8±0.9,P=0.49)。以右冠主干为靶血管的SV单支桥血流高于后降支(P=0.047)和左室后支(P=0.042),收缩期血流时间高于对角支(P=0.003)、钝圆支(P=0.013)和后降支(P=0.002),而PI值低于后降支(P=0.033)和左室后支(P=0.032)。以对角支为靶血管的单支桥血流小于除左室后支外的其他冠状动脉分支(均P<0.05),以后降支-左室后支为靶血管的SV桥收缩期血流量显著低于以后降支-对角支和后降支-钝圆支为靶血管的SV桥。结论:SV双支和三支序贯桥的平均血流约为单支桥的1.5倍,对角支血流小于除左室后支外的其他冠状动脉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隐静脉 序贯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流量
下载PDF
128例婴幼儿法洛四联症根治手术的临床经验总结 被引量:7
16
作者 马晓辉 高长青 +1 位作者 李伯君 姜胜利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122-1123,1130,共3页
目的总结128例婴儿法洛四联症(TOF)根治手术的临床经验,以期指导临床治疗。方法1996年1月-2007年12月,共完成婴儿TOF根治术128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46例,年龄6个月~2岁。手术全部正中开胸,采用右室流出道纵切口,合理疏通右室流出道,聚... 目的总结128例婴儿法洛四联症(TOF)根治手术的临床经验,以期指导临床治疗。方法1996年1月-2007年12月,共完成婴儿TOF根治术128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46例,年龄6个月~2岁。手术全部正中开胸,采用右室流出道纵切口,合理疏通右室流出道,聚四氟乙烯补片修补室间隔缺损,自体心包片加宽流出道,撤离体外循环前常规应用改良超滤技术。结果全组128例中121例手术获得成功,7例死亡,手术早期死亡率5.5%,死亡原因包括严重低心排综合征2例、严重肺部并发症4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低心排综合征12例,肺不张5例,灌注肺6例。结论TOF行根治手术以1岁左右为宜,在婴儿期进行根治术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结果。低心排和严重的呼吸系统并发症是婴幼儿TOF根治术后面临的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乐四联症 心血管外科手术 婴儿 儿童 学龄前
下载PDF
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处理策略 被引量:8
17
作者 吴扬 高长青 +3 位作者 李伯君 肖苍松 马晓辉 刘国鹏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70-672,共3页
目的总结65岁以上老年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结果,研究围术期处理策略.方法对65岁以上患者行CABG术394例进行总结,其中357例(90.6%)为不稳定型心绞痛,364例(92.4%)合并其他疾病;246例(62.4%)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CABG(... 目的总结65岁以上老年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结果,研究围术期处理策略.方法对65岁以上患者行CABG术394例进行总结,其中357例(90.6%)为不稳定型心绞痛,364例(92.4%)合并其他疾病;246例(62.4%)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CABG(OPCAB),148例(37.6%)选择常规体外循环下CABG(CCABG).胸膜外技术游离左乳内动脉(LIMA),保持胸膜腔完整,常规将LIMA与左前降支吻合,其余桥用大隐静脉.术中使用即时超声血流仪测量移植血管血流,保证吻合口通畅.术后加强物理治疗和营养支持,严格控制血糖于6~10mmol/L.结果移植血管数行CCABG患者为3.1±0.6支,行OPCAB患者为2.4±0.8支;379例(96.2%)使用LIMA.全组死亡3例(0.76%),发生并发症9例(2.28%).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OPCAB患者为9.7±5.4h,CCABG患者为20.3±15.0h.术后住ICU时间2.7±1.0天,住院时间11.8±5.0天.结论术前充分评估手术风险,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案,围术期进行精细处理,老年患者亦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分流术 老年人
下载PDF
中国人移植的乳内动脉平均流量测定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18
作者 高长青 张涛 +3 位作者 李伯君 肖苍松 吴扬 马晓辉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84-87,共4页
目的 确定中国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OPCAB)中移植的左乳内动脉 ( L IMA)平均流量参考范围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对 180例冠心病患者施行 OPCAB,术中采用即时血流测量仪 ( TTFM)直接测量并记录 L IMA血流波形、搏动指数 (... 目的 确定中国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OPCAB)中移植的左乳内动脉 ( L IMA)平均流量参考范围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对 180例冠心病患者施行 OPCAB,术中采用即时血流测量仪 ( TTFM)直接测量并记录 L IMA血流波形、搏动指数 ( PI)、平均流量、收缩期峰流量、舒张期峰流量、血管阻力、心率和平均动脉压等 ,并分析平均流量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 结果  180例患者移植的 L IMA流量为 2 8.19± 2 .89ml/ min,分布范围较广 ( 6~178ml/ m in) ,其中在 2 0~ 2 5 ml/ min区间内有最大分布频数 ( 39/ 180 ,2 1.7% ) ,绝大部分分布在 10~ 30 ml/ m in( 116 /180 ,6 4 .4 % )。平均流量与收缩期峰流量、舒张期峰流量和血管阻力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 r=0 .75 ,0 .94 ,- 0 .95 ) ,与其它因素无明显的相关性。 结论 中国人 L IMA的平均流量应 >10 ml/ min,较满意的平均流量应 >2 2 ml/ min,而舒张期峰流量与血管阻力是影响平均流量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 乳内动脉 流量测定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流测量仪
下载PDF
不同年龄组冠脉搭桥同期瓣膜置换的早中期结果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吴扬 高长青 +3 位作者 李伯君 姜胜利 肖苍松 王嵘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0-244,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患者冠脉搭桥(CABG)同期瓣膜置换手术的早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1998年4月-2012年5月行冠脉搭桥联合瓣膜置换手术共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65岁组(n=39)和〈65岁组(n=71)。...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患者冠脉搭桥(CABG)同期瓣膜置换手术的早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1998年4月-2012年5月行冠脉搭桥联合瓣膜置换手术共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65岁组(n=39)和〈65岁组(n=71)。≥65岁组患者术前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比例高于〈65岁组(P〈0.05),而在合并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合并瓣膜病种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其中二尖瓣置换59例,主动脉瓣置换35例,双瓣膜置换16例,60岁以上患者行常规生物瓣置换。术中搭桥2.1±0.4支,其中1支桥5s例,2支桥38例,3支桥13例,4支桥3例,5支桥1例。移植血管为乳内动脉和(或)大隐静脉。结果两组患者呼吸机辅助时间、住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应用率、围术期并发症、移植血管远端吻合口数、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5岁组患者失访3例,随访时间2个月-11年,1例术后2个月死于重症药疹所致的循环衰竭,1例于2年后死于肺癌,2例出现脑梗死,其余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心功能Ⅰ-Ⅱ级。〈65岁组失访8例,随访时间3个月-12年,2例(均为置换机械瓣膜的患者)分别于术后3年和6年出现抗凝相关并发症,1例1年后死于严重低心排。其余患者均正常工作生活。结论术前充分评估病情、术中重视心肌保护和高质量的再血管化、围术期积极处理等综合措施得当,可使老年患者取得与年轻患者同样满意的早中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流术 心脏瓣膜 人工 冠状动脉疾病 心脏瓣膜病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房颤相关因素的探讨 被引量:5
20
作者 马晓辉 高长青 +4 位作者 李伯君 肖苍松 吴扬 刘国鹏 万辉勤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877-878,共2页
目的 调查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房颤发生率 ,并探讨引起房颤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 383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 ,并将患者分为房颤者和非房颤者两组 ,调查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相关因素 (30个变量 )... 目的 调查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房颤发生率 ,并探讨引起房颤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 383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 ,并将患者分为房颤者和非房颤者两组 ,调查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相关因素 (30个变量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从而筛选出易致房颤的有关因素。结果 房颤发生率 12 .5 %(48例) ,高龄 (>70岁 )、术前脑卒中病史和胸膜破损是引起房颤的高危因素。结论 高龄是导致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房颤发生的病理基础 ,而脑卒中病史和胸膜破损是引起房颤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冠状动脉分流术 体外循环 统计学分析 胸膜破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