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降钙素原、心肌肌钙蛋白、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的价值分析
1
作者 孔燕南 李侃力 +2 位作者 汤志敏 王孔专 周君纯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26期110-112,共3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心肌肌钙蛋白(cTnT)、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和D-二聚体(D-D)联合检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5月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心肌肌钙蛋白(cTnT)、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和D-二聚体(D-D)联合检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5月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分为观察1组(n=8,<15分)、观察2组(n=29,15~25分)、观察3组(n=26,>25分);根据患者入院后28 d的生存状态分为存活组(n=42)和死亡组(n=21)。比较不同APACHEⅡ评分及生存状态患者PCT、cTnT、NT-proBNP、D-D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预后评估指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ROC下面积(AUC),分析各指标对感染性休克的预后评估价值。结果:观察3组PCT、cTnT、NT-proBNP、D-D水平高于观察1组,cTnT、NTproBNP水平高于观察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PCT、cTnT、NT-proBNP、D-D水平均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D-D水平是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cTnT、NT-proBNP、D-D四项联合检测的AUC高于任一指标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T、cTnT、NT-proBNP、D-D水平与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及预后密切相关,四项指标水平越高说明病情越严重,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 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 降钙素原 心肌肌钙蛋白 D二聚体 预后
下载PDF
尿脓毒症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与其病情和短期预后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剑 潘剑峰 +4 位作者 江颖锵 许献文 叶伟华 李侃力 陈绍辉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7年第25期112-115,共4页
目的:探讨尿脓毒症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AR)与其病情和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尿脓毒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观察治疗前后的CAR、APACHEⅡ评分和28d病死率。比较不同预后的CAR和APACHEⅡ评分,分析其... 目的:探讨尿脓毒症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AR)与其病情和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尿脓毒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观察治疗前后的CAR、APACHEⅡ评分和28d病死率。比较不同预后的CAR和APACHEⅡ评分,分析其CAR与APACHEⅡ评分和28d病死率的关系,并采用ROC曲线分析治疗前后的CAR预测其28d病死率的价值。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的CAR和APACHEⅡ评分均降低(P<0.05),患者28 d病死率为8.75%。与存活患者比较,死亡患者治疗前后的CAR和APACHEⅡ评分均升高(P<0.05)。Spearman无条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尿脓毒症患者CAR与APACHEⅡ评分和28d病死率均呈正相关(r=0.826、0.853,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尿脓毒症患者治疗前后的CAR预测其28d病死率的价值良好,其中以治疗后的CAR预测其28d病死率的价值最优。结论:尿脓毒症患者CAR较高与其其病情和预后相关,可能作为其病情和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脓毒症 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 病情 短期预后 关系
下载PDF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D-二聚体与乳酸联合检测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孔燕南 林锦喜 +1 位作者 王孔专 李侃力 《吉林医学》 CAS 2022年第5期1354-1355,共2页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及乳酸对于评估感染性休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重症监护室(ICU)两年间收治的6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情况,根据入院后是否发生休克分成休克组45例与非休克组15例,对所...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及乳酸对于评估感染性休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重症监护室(ICU)两年间收治的6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情况,根据入院后是否发生休克分成休克组45例与非休克组15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规范治疗,治疗28 d后根据患者的情况分成生存组与死亡组,在入院时、入院24 h与治疗28 d均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液,检测患者血清PCT、CRP、D-D与乳酸水平,进行指标的比较。结果:两组入院时4项指标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入院24 h非休克组4项指标水平均低于休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 d后生存48例,死亡12例,生存组在4项指标均显著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T、CRP、D-D与乳酸联合检测用于诊断及评估感染性休克预后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D-二聚体 乳酸 感染性休克
下载PDF
早期血乳酸水平、APACHEⅡ评分与ICU危险重症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燕冰 许献文 +2 位作者 李侃力 李松滨 何琳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第6期105-107,共3页
目的:分析ICU危险重症患者预后与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分析病例选择于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本院重症医学科所收治的841例危重患者,以血乳酸水平4 mmol/L为界限进行分组,分为<4 mmol/L组、≥4 mmol/L组,对比两组... 目的:分析ICU危险重症患者预后与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分析病例选择于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本院重症医学科所收治的841例危重患者,以血乳酸水平4 mmol/L为界限进行分组,分为<4 mmol/L组、≥4 mmol/L组,对比两组患者住院病死率和APACHEⅡ评分差异性;并对死亡组和存活组APACHEⅡ评分、早期血乳酸水平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相对比于<4 mmol/L组,≥4 mmol/L组APACHEⅡ评分(21.66±9.95)分,明显高,病死率(12.86%)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比于存活组,死亡组患者APACHEⅡ评分(23.55±4.70)分和血乳酸水平(7.70±4.18)mmol/L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早期血乳酸水平与病死率呈正相关;APACHEⅡ评分与病死率呈正相关;APACHEⅡ评分与血乳酸水平呈正相关。结论:APACHEⅡ评分和早期血乳酸水平可对ICU危险重症患者预后进行有效评估,可对患者病情进行有效评价,建议动态监测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U 危险重症患者 APACHEⅡ评分 早期血乳酸水平 预后
下载PDF
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急性肾功能不全老年重症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许献文 王燕冰 +7 位作者 李松滨 李侃力 梁敏仪 潘雅维 梁盛栋 李杰锋 张剑 叶伟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23期103-105,共3页
目的分析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急性肾功能不全老年重症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4例急性肾功能不全老年重症感染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治疗,研究组患者予以... 目的分析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急性肾功能不全老年重症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4例急性肾功能不全老年重症感染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治疗,研究组患者予以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72h、14d后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72h、14d后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4.38%、93.7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0%、6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2/32),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25%(10/32),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641,P=0.0104<0.05).结论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可有效减轻急性肾功能不全老年重症感染患者炎症反应,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唑胺 急性肾功能不全 老年重症感染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