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页岩基质孔隙油微观赋存及可动性定量表征——以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李俊乾 宋兆京 +2 位作者 王民 张鹏飞 蔡建超 《石油科学通报》 CAS 2024年第1期1-20,共20页
页岩基质孔隙油微观赋存特征及可动性是制约陆相页岩油高效开采的关键要素。本文针对页岩基质孔隙内不同相态油的含量、比例、分布及可动性开展定量化表征研究,从理论上提出了页岩油吸附量、游离量、可动量评价模型以及吸附油占比评价模... 页岩基质孔隙油微观赋存特征及可动性是制约陆相页岩油高效开采的关键要素。本文针对页岩基质孔隙内不同相态油的含量、比例、分布及可动性开展定量化表征研究,从理论上提出了页岩油吸附量、游离量、可动量评价模型以及吸附油占比评价模型(即吸附比例方程),建立了基于饱和—离心—核磁共振联合实验的孔隙油微观赋存及可动性评价方法。上述模型与方法在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沙河街组页岩油储层中进行了应用,揭示了实验条件(20℃、常压)下页岩基质孔隙中轻质油(正十二烷)微观赋存与可动性特征。结果显示:(1)富有机质页岩吸附油、游离油含量普遍大于含有机质页岩,吸/游比主体介于1~2,不同类型页岩中吸附油、游离油赋存空间具有差异性。(2)富有机质页岩吸附油平均密度(0.8331 g/cm^(3))略大于含有机质页岩(0.8067 g/cm^(3)),富有机质页岩吸附油平均厚度(1.7475 nm)约为含有机质页岩(0.5734 nm)的3倍,富有机质页岩具有更强的油—岩相互作用。(3)游离油赋存孔隙直径下限(d_(min))数值上等于吸附油平均厚度与孔隙形状因子的乘积,富有机质页岩d_(min)介于3.5~10.5 nm,开始主要富集游离油的孔隙直径约为100 nm;含有机质页岩d_(min)介于1.1~3.4 nm,开始主要富集游离油的孔隙直径约为30 nm。(4)富有机质页岩孔隙油可动性相对更好,其可动性指数(平均6.24 mg·g^(-1)·MPa^(-1))高于含有机质页岩(平均5.20 mg·g^(-1)·MPa^(-1)),孔隙油吸/游比约为1.5时具有较好可动性。(5)以油—岩相互作用为纽带,构建了页岩含油性、储集性及页岩油可动性之间的耦合关系,并数学描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寻找优质页岩油储层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 孔隙油 微观赋存 可动性 定量表征 东营凹陷
原文传递
基于主地质参数的煤层气有利开发区优选及应用 被引量:19
2
作者 李俊乾 刘大锰 +2 位作者 姚艳斌 蔡益栋 郭晓茜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53-658,共6页
煤层气有利开发区既是煤层气富集区、高渗区,又是煤层气高产区,因此寻找能表征煤层气富集区、高渗区和高产区的主地质参数,是解决煤层气有利区优选问题的关键。基于区块尺度的煤层气有利区优选,建立了一种定量化的综合评价方法:(1)以含... 煤层气有利开发区既是煤层气富集区、高渗区,又是煤层气高产区,因此寻找能表征煤层气富集区、高渗区和高产区的主地质参数,是解决煤层气有利区优选问题的关键。基于区块尺度的煤层气有利区优选,建立了一种定量化的综合评价方法:(1)以含气量、储层压力、临界解吸压和试井渗透率为主地质参数并作为评价指标,以煤层气井稳产阶段平均日产气量作为衡量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定量地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以及评价值函数;(2)借助于MapInfo professional软件,计算煤层气区任意位置的综合评价值;(3)用产气量对综合评价值进行标定,确定煤层气开发区类型及分布范围。将该方法应用于沁水盆地南部勘探程度较高的郑庄区块,预测出煤层气有利开发区(产气量>2 000 m3/d)的分布范围,研究结果对于下一步的煤层气钻井部署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有利区 主地质参数 灰色关联度 郑庄区块 沁水盆地
下载PDF
华北地区不同变质程度煤的物性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俊乾 姚艳斌 +1 位作者 蔡益栋 邱勇凯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1-115,共5页
通过对采自华北9个矿区10块煤岩样品进行了镜质组反射率测定、显微组分分析、比表面积测试、显微裂隙统计和甲烷等温吸附试验,分析了不同变质程度煤的物性特征,并结合华北煤的变质背景,探讨了其物性差异的形成原因。研究发现,煤的变质... 通过对采自华北9个矿区10块煤岩样品进行了镜质组反射率测定、显微组分分析、比表面积测试、显微裂隙统计和甲烷等温吸附试验,分析了不同变质程度煤的物性特征,并结合华北煤的变质背景,探讨了其物性差异的形成原因。研究发现,煤的变质程度和变质类型影响煤的显微组构、孔隙结构和裂隙演化规律,这是造成煤物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微观分析表明,煤在不同的变质阶段,其大分子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造成煤的比表面积和吸附能力的大小呈现规律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变质程度 显微组分 比表面积 显微裂隙 吸附性能
下载PDF
基于无量纲裂缝导流能力的煤储层压裂效果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李俊乾 刘大锰 +2 位作者 姚艳斌 王磊 郭晓茜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73-578,共6页
煤储层原位渗透率普遍偏低,通常需用水力压裂造缝方式改善煤储层的渗透性能,但其效果的定量评价长期未能有效解决。本文以沁水盆地南部郑庄区块16口新井为例,采用有限导流能力裂缝模型拟合压裂造缝后关井阶段的压降曲线,计算了裂缝的无... 煤储层原位渗透率普遍偏低,通常需用水力压裂造缝方式改善煤储层的渗透性能,但其效果的定量评价长期未能有效解决。本文以沁水盆地南部郑庄区块16口新井为例,采用有限导流能力裂缝模型拟合压裂造缝后关井阶段的压降曲线,计算了裂缝的无量纲导流能力(CfD),实现了压裂效果的定量化分析,并讨论了其地质影响因素。结果显示,CfD值越大,压裂效果越好;煤岩杨氏模量、剪切模量和体积模量的增加,裂缝无量纲导流能力有减小的趋势,但与煤岩泊松比大小无关。煤储层纵向上的力学非均质性对裂缝无量纲导流能力也有影响,随着非均质程度的增加,无量纲导流能力逐渐增加;当非均质性达到一定程度时,无量纲导流能力变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储层 水力压裂 无量纲导流能力 力学性质 非均质性
下载PDF
Aspen Plus化工流程模拟软件学习和使用的几点体会 被引量:2
5
作者 李俊乾 常文贵 +1 位作者 谢成根 吴菊 《广州化工》 CAS 2014年第16期167-169,共3页
Aspen Plus是一款功能强大的集化工设计、动态模拟及各类计算与一体的模拟软件。介绍了Aspen Plus化工流程模拟软件的学习方法和使用的几点体会,化工流程软件的应用提高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相关专业课程的理解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Aspen... Aspen Plus是一款功能强大的集化工设计、动态模拟及各类计算与一体的模拟软件。介绍了Aspen Plus化工流程模拟软件的学习方法和使用的几点体会,化工流程软件的应用提高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相关专业课程的理解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Aspen Plus软件模拟比较接近实际工况,使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习内容更符合社会实际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EN PLUS 化工模拟流程 化工设计
下载PDF
华北石炭—二叠系煤的孔渗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29
6
作者 刘大锰 姚艳斌 +3 位作者 蔡益栋 张百忍 张可铭 李俊乾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98-1203,共6页
煤的低孔、低渗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煤层气勘探和开发的关键问题之一。选取华北河东、渭北、阳泉、晋城、大同和两淮等6个煤田,通过煤岩学特征测试、微裂隙分析和低温氮孔隙结构分析,对该区煤的孔渗发育特征及其控制机理进行了系统研... 煤的低孔、低渗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煤层气勘探和开发的关键问题之一。选取华北河东、渭北、阳泉、晋城、大同和两淮等6个煤田,通过煤岩学特征测试、微裂隙分析和低温氮孔隙结构分析,对该区煤的孔渗发育特征及其控制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华北地区煤的孔隙度在2%~10%之间,孔隙度的大小主要受3次煤化作用跃变所控制,在Ro,r约为1.2%附近达到最小值。矿物充填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煤的孔隙度。华北地区煤的渗透率一般都在5×10-3μm2以下,渗透率与孔隙度呈显著的幂指数关系。无烟煤以微孔为主,孔隙度都在6%以下,渗透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裂隙的发育程度;而中低煤级煤的渗透率不仅受裂隙影响,也受煤中各级孔隙发育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度 渗透率 煤层气 地质控制 华北
下载PDF
煤层气储层地质与动态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7
作者 刘大锰 姚艳斌 +2 位作者 蔡益栋 李俊乾 张百忍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16,共7页
基于对国内外近年来有代表性的学术论著分析,从煤储层描述与评价、储层非均质性、储层研究的试验和测试手段、煤储层多相介质耦合特征及渗透率预测、产能过程相渗变化及预测模型、煤层气储层排采试验动态和产能影响因素分析等6个方面,... 基于对国内外近年来有代表性的学术论著分析,从煤储层描述与评价、储层非均质性、储层研究的试验和测试手段、煤储层多相介质耦合特征及渗透率预测、产能过程相渗变化及预测模型、煤层气储层排采试验动态和产能影响因素分析等6个方面,有重点地综述了煤层气储层地质与动态评价研究的新进展,并指出储层动态变化条件下的多相介质耦合特征和渗透率预测,不同地质背景下的储层渗透率动态预测,全方位、多学科的储层动态渗透率预测,构建定量-半定量的煤储层动态评价和预测体系将是今后储层地质和动态评价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储层 煤层气 储层地质 储层工程 储层表征与评价 渗透率 预测 动态评价
下载PDF
鸡西盆地煤层气控气地质特征及有利区分布 被引量:14
8
作者 蔡益栋 刘大锰 +3 位作者 姚艳斌 李俊乾 郭晓茜 张百忍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79-1788,共10页
为评价煤层气资源开发潜力,对鸡西盆地煤岩的煤质、显微组分、显微裂隙、等温吸附及压汞孔隙结构进行了分析测试,结合钻井资料、瓦斯解吸、瓦斯涌出量及煤与瓦斯突出的资料,研究了该区的煤储层地质及储层物性特征,并分析了煤层气资源的... 为评价煤层气资源开发潜力,对鸡西盆地煤岩的煤质、显微组分、显微裂隙、等温吸附及压汞孔隙结构进行了分析测试,结合钻井资料、瓦斯解吸、瓦斯涌出量及煤与瓦斯突出的资料,研究了该区的煤储层地质及储层物性特征,并分析了煤层气资源的控气地质控制因素——构造、水文及顶底板封盖性。平麻逆冲断裂带及其附近的挤压揉皱构造有利于煤层气赋存,敦密断裂为导气断裂,不利于煤层气富集。水文控气主要分为3类:水力运移逸散控气作用、水力封闭控气作用及水力封堵控气作用,其对煤层气的富集控制作用迥异。顶盖板封盖性研究表明,穆棱组上部巨厚泥岩对煤层气有着良好的封闭性。基于GIS的多层次模糊数学评价方法计算了鸡西盆地城子河组的煤层气资源量,预测了煤层气有利区分布。结果表明,鸡西盆地城子河组的煤层气资源总量为1 334.52×108 m3,平均资源丰度为0.42×108 m3/km2。鸡西盆地北部坳陷的麻山矿鸡西东海黑台一线,以及南部坳陷的中心地带,是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最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西盆地 煤层气 控气地质 有利区 资源量
下载PDF
温度控制下的煤层气储层物性动态演化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蔡益栋 刘大锰 +2 位作者 姚艳斌 李俊乾 郑贵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40-248,共9页
为研究热对煤储层的改造作用,采用不同煤级具有代表性的12件煤样。考虑煤级差异、温度作用差异以及核磁共振(NMR)在研究孔隙流体中的技术优势等,对煤样进行了显微组分、镜质体反射率、孔渗测试以及孔隙结构的压汞和NMR实验,研究了煤储... 为研究热对煤储层的改造作用,采用不同煤级具有代表性的12件煤样。考虑煤级差异、温度作用差异以及核磁共振(NMR)在研究孔隙流体中的技术优势等,对煤样进行了显微组分、镜质体反射率、孔渗测试以及孔隙结构的压汞和NMR实验,研究了煤储层核磁共振特征、T2谱响应特征、孔径分布、核磁共振孔隙度及核磁渗透率、可动流体等,同时对比了不同变质程度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煤层气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温度变化下的煤储层物性研究结果表明:热的作用对各煤级煤储层孔隙度都有改善作用,但是对低煤级影响最大,其次为中煤级,最后为高煤级煤储层。温度对不同煤级煤岩的渗透性影响迥异。高挥发份烟煤受热后渗透率增加了一个数量级。低挥发份烟煤受热后渗透率则下降了一个数量级,这应与煤岩热膨胀性有关。无烟煤渗透率总体变化不明显,说明热作用对高煤级煤储层改造意义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煤储层 物性 核磁共振
下载PDF
三轴应力下饱和水煤岩破裂的声发射特征 被引量:8
10
作者 蔡益栋 刘大锰 +3 位作者 姚艳斌 李俊乾 邱勇凯 张百忍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94-401,共8页
在GAW-2000型岩石力学试验系统上进行了煤岩饱和水条件下的三轴压缩应力应变试验及声发射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煤级煤岩有着不同的声发射特征,主要可以划分为3种类型。饱和水煤岩的三轴-声发射试验显示,煤样在线弹性阶段之前声发射事件较... 在GAW-2000型岩石力学试验系统上进行了煤岩饱和水条件下的三轴压缩应力应变试验及声发射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煤级煤岩有着不同的声发射特征,主要可以划分为3种类型。饱和水煤岩的三轴-声发射试验显示,煤样在线弹性阶段之前声发射事件较少,而之后声发射趋于活跃;单轴与三轴实验对比发现,围压会明显改变半无烟煤煤岩在压密阶段的应变量,而对无烟煤不明显。围压的存在对煤岩变形其他阶段的影响要小于压密阶段。声发射参数振铃率和能量率可以应用于预测最大屈服应力点:半无烟煤煤岩在破坏前兆来临时,振铃率和能量率的频率和幅度均有很大提高,在近最大屈服应力90%左右时,幅度基本维持不变;无烟煤煤岩在破坏前兆来临时,会产生明显的某一突变,频率或幅值上有跳跃或突增。同时,煤岩的声发射特征的方式和差异性与煤岩的物质组成及煤岩演化程度有很大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轴应力 饱和水 煤岩 声发射
下载PDF
我国页岩气富集成藏机理及其形成条件研究 被引量:26
11
作者 刘大锰 李俊乾 李紫楠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6-70,74,共6页
为寻找页岩气有利富集区,就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正所处起步阶段所获得页岩气富集成藏机理以及形成条件的主要地质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页岩气成藏过程兼具典型煤层气、典型,根缘气和典型常规圈闭气成藏特点,并受总有机碳(... 为寻找页岩气有利富集区,就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正所处起步阶段所获得页岩气富集成藏机理以及形成条件的主要地质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页岩气成藏过程兼具典型煤层气、典型,根缘气和典型常规圈闭气成藏特点,并受总有机碳(TOE)含量、有机质成熟度、矿物组成、孔裂隙和裂缝、页岩层厚度、埋深以及地层压力等多种地质因素影响,其中前4种为主要控制因素;TOC含量越大,生烃潜力越大,且气体储集能力越大,越有利于页岩气富集;热成因气藏页岩有机质成熟度越高,越有利于气体富集,最大镜质组反射率R0为1.1%~3.0%;生物成因气藏页岩R0越大,越不利于成藏;矿物成分反映了页岩的沉积环境,其对气体含量的影响,主要是影响有机碳含量;微小孔隙影响吸附气含量,粒间孔隙及裂隙影响游离气含量;裂缝对页岩气藏具有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页岩储层 成藏机理 成藏条件
下载PDF
我国煤层气分布赋存主控地质因素与富集模式 被引量:99
12
作者 刘大锰 李俊乾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9-24,共6页
我国煤层气分布和富集受多种地质因素控制,就煤层含气性主控地质因素的地质构造条件、煤层埋藏深度、水文地质条件、沉积环境、煤层物性和岩浆活动等6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构造沉降作用、水力封堵和水力封闭控气作用、逆断层... 我国煤层气分布和富集受多种地质因素控制,就煤层含气性主控地质因素的地质构造条件、煤层埋藏深度、水文地质条件、沉积环境、煤层物性和岩浆活动等6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构造沉降作用、水力封堵和水力封闭控气作用、逆断层以及向斜核部有利于煤层气赋存;构造抬升作用、水力运移逸散作用、正断层、背斜核部以及陷落柱不利于煤层气赋存;随煤层埋深增加,煤层气吸附量逐渐增加,临界埋深之后吸附量开始降低;煤层顶、底板厚度越大,岩性越致密,越有利于煤层气保存;煤层气含量与煤厚呈正相关性。根据各地质因素的影响程度,煤层气分布赋存可概括为"多因素综合控制"和"多因素影响、某一两个因素主控"2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分布赋存 地质因素 富集模式 有利开发区
下载PDF
我国煤层气开发模式与开发技术问题探讨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连刚 李俊乾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4-107,共4页
我国复杂的地质条件决定了煤层气开发模式与开发技术选择的多样性。就目前应用较广的5种煤层气开发模式(井下瓦斯抽放模式、煤矿区地面预抽开发模式、采煤采气一体化开发模式、地面直井压裂开发模式及多分支水平井开发模式)和3项煤层气... 我国复杂的地质条件决定了煤层气开发模式与开发技术选择的多样性。就目前应用较广的5种煤层气开发模式(井下瓦斯抽放模式、煤矿区地面预抽开发模式、采煤采气一体化开发模式、地面直井压裂开发模式及多分支水平井开发模式)和3项煤层气开发技术(定向水平井技术,欠平衡技术钻井、完井技术和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各项技术和模式的地质适应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直井压裂技术较适用于高渗、原生结构厚煤层的煤层气开发,多分支水平井技术适用于低渗与特低渗厚煤层的煤层气开发以及煤矿瓦斯预抽,而采气采煤一体化适合于煤层发育比较复杂、地表条件差、垂直钻井和水平钻井很难施工的矿区的煤层气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资源 煤储层 开发模式 钻井技术
下载PDF
地震技术在煤层气储层研究与物性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连刚 李俊乾 《资源与产业》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8-162,共5页
随着我国对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重视,煤层气储层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煤层气储层内部结构特征的精细描述和刻画,以及对煤储层的含气性和渗透性预测,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由于煤层气藏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特征,使得常规物理勘探方法... 随着我国对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重视,煤层气储层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煤层气储层内部结构特征的精细描述和刻画,以及对煤储层的含气性和渗透性预测,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由于煤层气藏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特征,使得常规物理勘探方法难以对煤层气储层进行有效的研究,而地震技术则显示出其巨大优势。如利用地震技术解释煤储层构造;地震属性分析的方法研究薄煤层厚度;叠前AVO反演技术、叠前弹性阻抗(EI)反演技术和叠后波阻抗(AI)反演技术对煤储层含气性的预测;叠前方位AVO反演技术和地震反射层的曲率属性分析技术对煤储层渗透性的预测。经研究及实践表明,地震技术在煤储层研究中的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地震技术 煤储层 含气性 渗透性
下载PDF
高纯度茶皂素的制备方法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传芳 李俊乾 +2 位作者 陈莉 柏林 王开飞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第2期10-11,共2页
分别采用重结晶法和大孔树脂吸附法进行高纯茶皂素的制备,比较了两种方法的实验结果。结果表明:经两种方法提纯得到的茶皂素初读均在96%以上,但大孔树脂吸附纯化法的茶皂素产品纯度和得率均高于重结晶法,并且大孔树脂吸附纯化法工艺简单... 分别采用重结晶法和大孔树脂吸附法进行高纯茶皂素的制备,比较了两种方法的实验结果。结果表明:经两种方法提纯得到的茶皂素初读均在96%以上,但大孔树脂吸附纯化法的茶皂素产品纯度和得率均高于重结晶法,并且大孔树脂吸附纯化法工艺简单,试剂用量少,纯化成本低,更适于高纯茶皂素的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皂素 高纯度 制备方法
下载PDF
不同均匀化制度对5083铝合金铸锭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曹永亮 李俊乾 《轻合金加工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1-32,37,共3页
将5083铝合金铸锭在不同均匀化退火制度下处理,研究不同均匀化制度对铸锭高温瞬时和常温力学性能的影响,从而确定5083铝合金铸锭最佳的均匀化退火温度范围内,获得较好的高温瞬时拉伸和常温力学性能。
关键词 5083铝合金铸锭 均匀化退火 性能
下载PDF
4032铝合金配入434复合板重熔皮材废料熔铸研究
17
作者 曹永亮 李海仙 +1 位作者 李俊乾 王晓峰 《铝加工》 CAS 2013年第3期23-25,共3页
利用4004、3003铝合金熔点差对434复合板废料进行合金分离,对普通工艺和配入4004铝合金废料两种工艺生产4032铝合金圆铸锭在外观质量、化学成分、低倍组织、显微组织和铸态力学性能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 4032铝合金 434复合板 熔铸研究
下载PDF
煤储层水力压裂破裂压力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黄赛鹏 姚艳斌 +4 位作者 崔金榜 喻鹏 汤继丹 孙泽良 李俊乾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3-126 22,22,共5页
为提高煤层气井的压裂效率,通过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模拟了煤层气井压裂过程中的降低煤层破裂压力的各种途径和方法,研究建立了套管射孔完井的应力计算模型,并计算了模拟煤岩破裂压力,分析了射孔长度、孔径、煤岩的泊松比与杨氏模量、... 为提高煤层气井的压裂效率,通过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模拟了煤层气井压裂过程中的降低煤层破裂压力的各种途径和方法,研究建立了套管射孔完井的应力计算模型,并计算了模拟煤岩破裂压力,分析了射孔长度、孔径、煤岩的泊松比与杨氏模量、地层深度等对煤岩破裂压力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当射孔长度和射孔孔径分别控制在1 m左右和15 mm左右的情况下,有利于降低煤岩的破裂压力;较低的煤岩泊松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小破裂压力;煤岩杨氏模量对破裂压力的影响不大;而煤层的深度越大,其破裂压力受水平主应力差的影响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SYS数值模拟 水力压裂 破裂压力 水平主应力
下载PDF
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简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吕鹏伟 房媛 李俊乾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第8期67-67,69,共2页
煤储层渗透率为动态渗透率,是煤层气开发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储层参数之一。该文从煤储层渗透率变化的控制机制出发,采用数学模型,模拟分析了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原位储层条件下煤渗透率动态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初始割理压缩系数、割理... 煤储层渗透率为动态渗透率,是煤层气开发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储层参数之一。该文从煤储层渗透率变化的控制机制出发,采用数学模型,模拟分析了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原位储层条件下煤渗透率动态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初始割理压缩系数、割理压缩系数降低率、基质收缩系数、初始割理孔隙度以及临界解吸压力对煤储层渗透率变化的影响。模拟结果对于认识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原位渗透率 动态变化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页岩油吸附与游离定量评价模型及微观赋存机制 被引量:24
20
作者 李俊乾 卢双舫 +2 位作者 张婕 张鹏飞 薛海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83-592,共10页
页岩油的赋存状态影响其可动性及可采性。为了定量评价不同赋存状态页岩油含量(吸附量与游离量)及其比例,建立了一系列数学模型,初步形成了页岩油吸附与游离定量评价理论框架,可用于分析:①非饱和吸附状态(0 <p/p0<1)下单组分烃... 页岩油的赋存状态影响其可动性及可采性。为了定量评价不同赋存状态页岩油含量(吸附量与游离量)及其比例,建立了一系列数学模型,初步形成了页岩油吸附与游离定量评价理论框架,可用于分析:①非饱和吸附状态(0 <p/p0<1)下单组分烃的吸附量与游离量;②饱和吸附状态(p/p0≥1)下单组分烃和混合烃(残余油)的吸附量与游离量及其比例。模型综合考虑了页岩油微观赋存特征(吸附相与游离相密度、吸附相厚度)、页岩孔隙微观结构(形态、大小、孔体积、比表面积)以及页岩储层物性(孔隙度、含油饱和度、视密度)。基于模型并结合中国东部湖相页岩油靶区(以东营凹陷为例),初步揭示了页岩油微观赋存机制,认识到:①页岩油吸附量与游离量及其比例受多参数综合影响;②当孔径小于约50 nm时,孔隙大小对吸附油和游离油含量及其比例影响较为显著;当孔径大于约50 nm时,孔隙大小影响较弱,此时游离油量依赖于含油孔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量 游离量 微观结构 评价模型 赋存机制 页岩油 东营凹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