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5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光伟画作
1
作者 李光伟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I0001-I0004,共4页
原文传递
基于互联网学习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赵宇 林岩 +3 位作者 李光伟 金莉 肖薇 李波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第9期32-36,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超星学习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教学改革效果。方法选取2017级和2016级临床医学本科生9~12班共400名为教学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2018年9月—2020年1月。2017级试验组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混... 目的探讨基于超星学习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教学改革效果。方法选取2017级和2016级临床医学本科生9~12班共400名为教学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2018年9月—2020年1月。2017级试验组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法,2016级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将两组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量化,对混合式教学的认知与评价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问卷调查显示,试验组学生认可病理生理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在基于团队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教学中,试验组学生发言次数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平均分数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学生期末总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高了2017级临床医学9~12班病理生理学科的期末成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医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星学习平台 混合式教学 病理生理学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教学评价
下载PDF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翻转课堂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宇 李光伟 +2 位作者 肖薇 李波 林岩 《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第7期57-60,共4页
目的 探究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与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中试验组为2018级9~12班的本科生,共204名,授课时间为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对照组为2017级9~12班的本科生,共201名,授课时间为2019年9月... 目的 探究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与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中试验组为2018级9~12班的本科生,共204名,授课时间为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对照组为2017级9~12班的本科生,共201名,授课时间为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对照组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选择传统填鸭式教学活动,而试验组学生在接受教学时,教师依托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活动。待课程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的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team-based learning,TBL)成绩和期末平均成绩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的TBL成绩和期末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此外,试验组学生对病理生理学的教学效果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基础医学阶段的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中,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翻转课堂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满意度,对于高等医学院校病理生理学的课程改革优化来说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教学平台 翻转课堂 教学方法 病理生理学 课程改革 教学评价
下载PDF
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同时测定婴幼儿配方奶粉中9种元素
4
作者 许文琪 赵华楠 +4 位作者 刘华 王诗凝 李邦进 李光伟 许锦华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64,共6页
文章建立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对婴幼儿配方奶粉中总碘、钾、钙、钠、镁、铜、锰、铁、锌9种元素含量进行同时检测。采用水-硝酸-过氧化氢系统微波消解奶粉样品,加入10 mL 25%四甲基氢氧化铵(TMAH)提取,ICP-MS定量... 文章建立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对婴幼儿配方奶粉中总碘、钾、钙、钠、镁、铜、锰、铁、锌9种元素含量进行同时检测。采用水-硝酸-过氧化氢系统微波消解奶粉样品,加入10 mL 25%四甲基氢氧化铵(TMAH)提取,ICP-MS定量检测。结果表明奶粉中9种元素在线性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加标回收率为85.7%~107.0%,相对标准偏差为0.06%~4.69%。并利用此方法对市售7种婴配奶粉中9种元素进行同时检测,与国家标准方法进行比较,相对误差均小于10%,且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得9种元素的P值均大于0.05,检测结果无统计学差异,表明本方法可适用于婴幼儿奶粉中多元素含量的同时测定。此方法简单快速,且准确度高、检出限低、灵敏度高、精密度高,适用于婴幼儿配方奶粉中总碘、钾、钙、钠、镁、铜、锰、铁、锌9种元素含量的同时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消解ICP-MS 婴幼儿配方奶粉 元素
下载PDF
海南岛一次强飑线系统演变的双偏振特征分析
5
作者 邢峰华 黄彦彬 +2 位作者 李光伟 敖杰 李思腾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42-750,共9页
2020年4月22日发生在海南岛的一次长生命史飑线系统导致海南岛中北部地区遭受大风、强降雨等气象灾害影响。结合常规气象资料及双偏振雷达等探测数据对该次飑线天气系统的演变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次飑线天气过程发生在副热带... 2020年4月22日发生在海南岛的一次长生命史飑线系统导致海南岛中北部地区遭受大风、强降雨等气象灾害影响。结合常规气象资料及双偏振雷达等探测数据对该次飑线天气系统的演变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次飑线天气过程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带西北边缘地区,地面受准静止锋控制,冷空气强度偏弱,主要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配合地面辐合线及合适的热力条件提供较好的环境触发因素。在飑线成形至后续发展演变过程中,雷达反射率因子始终保持较强盛状态(大片云体超过55 dBZ);在飑线初始阶段(16:20—16:43),云系内部的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出现大片区域超过5 dB(垂直方向伸展至8~9 km);在飑线影响过程中海口站和文昌站上空的ZDR均在降水前期达到最大值,随后伴随降水的逐渐增大而进入减弱阶段,差分传播相移率(KDP)基本与降水强度的变化呈现同升同降趋势。此外,地闪频数在降水前期15~20 min内有明显跃升趋势,并且较ZDR提前6~12 min左右达到最大值,比KDP提前24~48分钟左右达到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系统 海南岛 上升气流 双偏振雷达
下载PDF
2016—2021年海南中部山区对流云系特征分析
6
作者 邢峰华 黄彦彬 +4 位作者 李光伟 毛志远 敖杰 黄光瑞 黄巧明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3年第2期84-91,共8页
选取2016—2021年3—9月双偏振雷达数据等资料,对海南中部山区对流云系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南中部山区共951次对流云系个例,占同期海南全岛对流云系总数(4412次)的21.55%。其中,变暖高压脊和南海低压槽是相对最易引发海... 选取2016—2021年3—9月双偏振雷达数据等资料,对海南中部山区对流云系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南中部山区共951次对流云系个例,占同期海南全岛对流云系总数(4412次)的21.55%。其中,变暖高压脊和南海低压槽是相对最易引发海南中部山区对流云系的天气系统,分别发生207次和189次。3月和4月是海南中部山区对流云系在全岛对流云系总数占比最高的两个月份,占比均超过30%。13:00—17:00是海南中部山区对流云系的主要发生时段,共计发生777次。中部山区对流云系空间的移向大多为东北和东南方向,引导气流以西南和西北气流为主;其云系移动速度以6~10 km·h^(-1)及11~15 km·h^(-1)两个区间的频次最多,分别为306次和229次;云系的移动距离主要集中在11~15 km和16~20 km。山区对流云系典型个例在云系初期出现明显“ZDR柱”现象,且中低层的双偏振相关系数值较低,云系中部有强雷达回波悬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系统 地形云系 双偏振雷达
下载PDF
海南岛热带孤立对流云系特征
7
作者 邢峰华 黄彦彬 +3 位作者 李春鸾 黄菲婷 李光伟 敖杰 《干旱气象》 2023年第3期442-449,共8页
孤立对流云系是海南岛一种重要的对流云系形态,深入研究其发展演变规律有助于对流云系识别追踪及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率。基于2015—2020年海南岛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SA-D)探测资料,对典型孤立对流云系个例的双偏振特... 孤立对流云系是海南岛一种重要的对流云系形态,深入研究其发展演变规律有助于对流云系识别追踪及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率。基于2015—2020年海南岛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SA-D)探测资料,对典型孤立对流云系个例的双偏振特征以及全岛范围内孤立对流云系的发展演变特征开展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岛孤立对流云系典型个例(2020年7月26日)在发展阶段出现明显差分反射率(ZDR)柱和差分相移率(KDP)柱,证明云系内部对流运动较强。2015—2020年3—9月海南岛共计发生475次孤立对流云系个例,占对流云系个例(4017次)的11.82%;西南低压槽、变暖高压脊及南下冷锋3种天气系统较易触发孤立对流云系。3—6月孤立对流云系高发,占比76.84%,明显高于其他月份;3月是孤立对流云系个例发生频次最多的月份,孤立对流云系占对流云系的47.48%。一日之中,14:00—17:00孤立对流云系出现频次最多,占总次数(475次)的72.84%。海南岛孤立对流云系在西南及中部山区高发,占比约88.84%;移向以偏东北及偏东南方向为主,主要受偏西风、偏南风影响;移动速度主要集中在6~20 km·h−1,移动距离主要为6~20 km,超过半数的孤立对流云系移动距离未超过20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对流云系 海南岛 统计特征 双偏振雷达
下载PDF
海南岛中部山区暖云人工增雨催化试验物理效果分析
8
作者 邢峰华 黄菲婷 +1 位作者 李光伟 黄巧明 《干旱气象》 2023年第1期114-122,共9页
利用雷达、降水及探空资料对2015—2020年海南岛昌江霸王岭及五指山毛阳试验点的暖云吸湿性焰条催化试验在不同月份及天气系统影响下的增雨效果进行评估并通过选取典型个例研究催化过程的物理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南海低压槽和华南沿海... 利用雷达、降水及探空资料对2015—2020年海南岛昌江霸王岭及五指山毛阳试验点的暖云吸湿性焰条催化试验在不同月份及天气系统影响下的增雨效果进行评估并通过选取典型个例研究催化过程的物理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南海低压槽和华南沿海槽影响下的催化试验整体增雨正效果较明显,平均绝对增雨量均超过未催化组2.00 mm。7、8、9月暖云催化试验均能展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雨正效果,其中8月催化试验平均绝对增雨量最高,达4.71 mm。海南岛2个试验点总催化样本平均绝对增雨量0.73 mm,平均相对增雨率13.52%,平均增水量39.73万m^(3)。由典型个例的物理检验中发现,催化后0.5 h是一个关键时刻,即催化云和对比云的几乎所有物理检验指标约在催化后0.5 h后拉开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山区 暖云催化试验 人工增雨 物理效果
下载PDF
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预测非糖尿病人群血压升高——170例非糖尿病成年人6年随访 被引量:27
9
作者 李光伟 姜亚云 +4 位作者 杨文英 王金平 胡泽溪 胡英华 潘孝仁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81-485,共5页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成年人血压升高是胰岛素抵抗本身还是其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所致。方法大庆地区1986年以标准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检出170例(NGT107例,IGT63例)非糖尿病成年人,年龄25~74岁。初访时测定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血...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成年人血压升高是胰岛素抵抗本身还是其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所致。方法大庆地区1986年以标准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检出170例(NGT107例,IGT63例)非糖尿病成年人,年龄25~74岁。初访时测定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血浆胰岛素并全部跟踪随访至1992年,重复监测胰岛素以外各项指标。随访中恶化为糖尿病者被排除在本分析之外。计算OGTT曲线下胰岛素面积INSAUC,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AI=1/(FPG×FINS)。以方差检验、相关分析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基线胰岛素敏感性、血浆胰岛素曲线下面积是否能预测随访6年后血压水平升高。结果在基线OGTT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四分变量组(Quartiles)中,随访6年后的SBP、DBP水平随基线INSAUC增大而升高,在INSAUC值为58.5、121.0、175.6及291.6mu/L时,SBP分别为(119.5±2.3)、(122.1±2.5)、(129.4±2.4)及(128.3±2.6)mmHg,DBP分别为(78.6±1.6)、(79.7±1.7)、(85.2±1.7)及(84.0±1.8)mmHg。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值年龄、SBP与6年后之SB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4~0.0001),2h血糖水平与SBP相关性不显著。除此之外,基线INSAUC与随访之SBP显著独立相关基线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与6年后SBP相关不显著。以DBP代替SBP做因变量分析结果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抵抗 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 预测 非糖尿病人群 血压升高
下载PDF
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对2型糖尿病预防干预效果的影响──糖尿病预防干预策略探讨 被引量:50
10
作者 李光伟 姜亚云 +6 位作者 杨文英 郑辉 王金平 肖建中 胡泽溪 胡英华 潘孝仁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31-134,共4页
目的观察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对糖耐量低减(IGT)人群中生活方式干预的预防糖尿病效果的影响。方法大庆地区糖尿病普查中经OGTT确诊的284例IGT,在初访时测量血浆胰岛素,进行饮食、运动或饮食加运动来预防糖尿病的干预治疗6年。分... 目的观察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对糖耐量低减(IGT)人群中生活方式干预的预防糖尿病效果的影响。方法大庆地区糖尿病普查中经OGTT确诊的284例IGT,在初访时测量血浆胰岛素,进行饮食、运动或饮食加运动来预防糖尿病的干预治疗6年。分析生活方式干预的治疗效果及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对它的影响。结果各干预治疗组之OGTT各时间点的血糖水平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但各干预治疗组6年的糖尿病发病率均低于对照组。干预组中胰岛素抵抗较轻者(IAI≥一4.73,即FPG×FINS≤114)干预治疗后糖尿病发病率明显低于胰岛素抵抗较严重者(IAI<一4.73,即FPG×FINS≥114),糖尿病100人年发病率比相应未干预治疗组下降,前者为44%,后者为29%(P<O.05)。将上述胰岛素抵抗较轻、较重的两组再各自分为β细胞胰岛素分泌较好和较差组,则干预治疗使胰岛素敏感、β细胞功能较好组之糖尿病发病率比对照组下降49%,而在胰岛素抵抗较严重、β细胞功能较差组仅下降27%(P<0.05)。结论①胰岛素抵抗及β细胞功能可能影响糖尿病干预治疗的效果,胰岛素抵抗严重者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效果较差,可能需其它形式治疗。②以简单指数评估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然后进行分组,选择不同的干预治疗方法,可能有利于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干预 治疗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分泌
下载PDF
荧光定量PCR监测五氯酚对好氧颗粒污泥和活性污泥中氨氧化细菌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11
作者 李光伟 刘和 +4 位作者 张峰 堵国成 陈坚 唐德友 李秀芬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6-140,共5页
通过特异引物扩增环境中氨氧化细菌16S rDNA V2保守区域,将该片段克隆到T-easy载体上,PCR产物经测序和定量PCR扩增体系鉴定,证实PCR扩增产物为氨氧化细菌16S rDNA保守序列,以含该序列的重组质粒作为定量PCR监测氨氧化细菌数量的DNA... 通过特异引物扩增环境中氨氧化细菌16S rDNA V2保守区域,将该片段克隆到T-easy载体上,PCR产物经测序和定量PCR扩增体系鉴定,证实PCR扩增产物为氨氧化细菌16S rDNA保守序列,以含该序列的重组质粒作为定量PCR监测氨氧化细菌数量的DNA标准品。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了五氯酚(PCP)对好氧颗粒污泥和活性污泥中氨氧化细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加PCP的反应器中,好氧颗粒污泥和活性污泥中氨氧化细菌的数量分别为4.28×10^7±5.44×10^6cells/(g干污泥)和2.51×10^9±8.61×10^8cells/(g干污泥)。随着PCP浓度的增加(0—50mg/L),PcP对氨氧化细菌数量的影响不大(P〉0.05),而且,污泥中氨氧化细菌的数量与氨氮的去除率无直接的正相关关系(P〉0.05),PCP主要是抑制氨氧化细菌的代谢活性导致污泥氨氮去除效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定量PCR 好氧颗粒污泥 活性污泥 氨氧化细菌 五氯酚
下载PDF
沙门氏菌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试剂的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26
12
作者 李光伟 邱杨 +8 位作者 肖性龙 詹少彤 兰敏 周润华 姚小文 冯小军 林涛 梅艳群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96-499,共4页
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沙门氏菌快速检测的现代方法之一,本研究建立了检测沙门氏菌快速、敏感、特异以及准确定量的FQ-PCR方法。采用沙门氏菌fimY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和探针,通过对Taq酶、Mg2+和引物探针浓度等反应... 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沙门氏菌快速检测的现代方法之一,本研究建立了检测沙门氏菌快速、敏感、特异以及准确定量的FQ-PCR方法。采用沙门氏菌fimY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和探针,通过对Taq酶、Mg2+和引物探针浓度等反应体系和条件的优化,然后进行特异性和适用性实验。最优化结果为:Taq酶用量2.5U;Mg2+浓度为3.75×10-3mol/L;引物浓度为0.65×10-6mol/L,探针浓度为0.30×10-6mol/L;循环条件为step1:95℃2min,step2:95℃5s,60℃40s,40cycles。结果表明该FQ-PCR检测试剂具有快速、简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和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可应用于食品卫生监管、商品检验检疫以及临床诊断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氏菌 荧光实时定量-PCR 检测 研制
下载PDF
应用T-RFLP技术研究五氯酚对好氧颗粒污泥中细菌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7
13
作者 李光伟 刘和 +2 位作者 云娇 李秀芬 陈坚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94-799,共6页
研究了五氯酚(PCP)对好氧颗粒污泥处理生活污水的影响,借助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考察了PCP存在时好氧颗粒污泥细菌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PCP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大于对COD去除率的影响,好氧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的种群数... 研究了五氯酚(PCP)对好氧颗粒污泥处理生活污水的影响,借助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考察了PCP存在时好氧颗粒污泥细菌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PCP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大于对COD去除率的影响,好氧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的种群数量随着PCP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氨氮和COD去除率的变化与微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相吻合.根据对PCP的敏感程度,好氧颗粒污泥中的微生物可分以下几类:①对PCP高度敏感的微生物,可能是Microbacterium或Streptococcus等以及2种未被报道的菌种;②对PCP中度敏感的微生物,可能是Corynebacterium或Nevskia等以及1种未被报道的菌种;③对PCP低度敏感的微生物,可能是Mycoplasma或Exiguobacterium等以及1种未被报道的菌种;④对PCP耐受性强的微生物,这类微生物主要是13个末端限制性片段(69、71、82、175、198、241、229、232、233、240、245、269、449bp)所代表的微生物,PCP浓度为30mg/L时,长度为82bp和175bp的片段的相对面积分别22.7%和13%,所代表的微生物已经演替为优势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T-RFLP五氯酚 微生态
下载PDF
钙敏感受体在缺氧诱导的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李光伟 邢文婧 +4 位作者 郝静辉 白淑芝 李宏霞 林岩 徐长庆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433-2437,共5页
目的:观察钙敏感受体(CaSR)在缺氧诱导的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Ⅱ型胶原酶消化法提取、培养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应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及免疫荧光染色分析CaSR蛋白在肺动脉平滑肌的表达;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技... 目的:观察钙敏感受体(CaSR)在缺氧诱导的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Ⅱ型胶原酶消化法提取、培养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应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及免疫荧光染色分析CaSR蛋白在肺动脉平滑肌的表达;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技术检测不同处理因素对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的影响,应用MTT法分析不同处理因素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果: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有CaSR蛋白表达。缺氧能够增加CaSR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细胞存活率及[Ca2+]i(与对照组比较,P<0.05)。GdCl3(CaSR激动剂)能够增强缺氧的上述作用,NPS2390(CaSR抑制剂)则能够减弱缺氧的作用。结论:缺氧诱导的CaSR表达增加参与了缺氧性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钙敏感 肺动脉平滑肌细胞 缺氧 细胞增殖
下载PDF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性能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8
15
作者 李光伟 杨元慧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2001年第5期14-16,共3页
结合水电工程对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基本性能进行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在混凝土中掺入一定量的聚丙烯纤维是克服混凝土开裂的有效途径 .纤维在混凝土中所形成的乱向支撑体系 ,产生一种有效的二级加强效果 ,能较大幅度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 结合水电工程对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基本性能进行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在混凝土中掺入一定量的聚丙烯纤维是克服混凝土开裂的有效途径 .纤维在混凝土中所形成的乱向支撑体系 ,产生一种有效的二级加强效果 ,能较大幅度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改善混凝土的抗渗、抗冲击及耐磨性能等 .在水工混凝土中掺加一定量的聚丙烯纤维可以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整体性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 抗裂性能 抗渗 抗冲击 耐磨性 水电工程
下载PDF
海南岛大气可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光伟 李春鸾 +2 位作者 敖杰 何媛 黄彦彬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9-138,共10页
利用1981-2010年ERA-I再分析资料和探空资料,分析了海南岛夏半季、冬半季平均大气可降水量(PW)的年际变化趋势、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口和三亚月平均PW年变化均存在一个单峰结构,最高值(8月)与最低值(1月)的... 利用1981-2010年ERA-I再分析资料和探空资料,分析了海南岛夏半季、冬半季平均大气可降水量(PW)的年际变化趋势、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口和三亚月平均PW年变化均存在一个单峰结构,最高值(8月)与最低值(1月)的比值均大于1.8。冬夏半季PW差异值为18.1~20.0mm,夏半季和冬半季平均PW与海拔高度存在负相关,季节和五指山地形因素对PW空间分布有重要影响;夏半季和冬半季平均PW距平曲线正负极值所在年份分别与EI Nino和La Nina事件年有比较明显的对应关系;EOF分析显示,夏半季和冬半季平均PW的第1模态空间分布均呈现全区域一致性负值分布,其时间系数正负值转变均发生于2003年,即大气可降水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可降水量 EOF 水汽 海南岛 水汽含量
原文传递
PI3K/Akt通路在缺氧活化钙敏感受体介导的A549细胞转移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光伟 王珺 +5 位作者 肖薇 金莉 李波 赵宇 张宁宁 汪娜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76-781,共6页
目的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在缺氧活化钙敏感受体(calcium sensing receptor,Ca SR)介导的A549及A549/DDP细胞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A549及A549/DDP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缺氧组、缺氧+Gd Cl_3(Ca SR激动剂)组、缺氧+NPS21... 目的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在缺氧活化钙敏感受体(calcium sensing receptor,Ca SR)介导的A549及A549/DDP细胞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A549及A549/DDP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缺氧组、缺氧+Gd Cl_3(Ca SR激动剂)组、缺氧+NPS2143(Ca SR抑制剂)组、缺氧+LY294002(PI3K通路抑制剂)+Gd Cl_3组。应用Western blot分析不同处理情况下,Ca SR、MMP-2及p-Akt蛋白在A549、A549/DDP细胞的表达水平;采用细胞划痕及Transwell小室方法,检测不同处理因素对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应用ELISA法,分析不同处理因素对A549及A549/DDP细胞分泌MMP-2蛋白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缺氧能够增强A549及A549/DDP细胞Ca SR的表达,增强细胞迁移能力,提高细胞及培养液中MMP-2蛋白表达水平、促进Akt蛋白的磷酸化,NPS2143能减弱缺氧的作用,Gd Cl_3放大缺氧的作用,而LY294002抑制缺氧和Gd Cl_3的上述作用。结论缺氧活化Ca SR促进A549及A549/DDP细胞转移,其机制可能涉及PI3K/Akt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敏感受体 A549细胞 缺氧 转移 磷脂酰肌醇-3激酶 磷酸化AKT
下载PDF
钙敏感受体通过G蛋白-PLC-IP_3信号途径调节肺动脉张力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光伟 苗宏志 +5 位作者 李波 王国忠 金莉 林岩 邓志会 肖微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探讨钙敏感受体(calcium-sensing receptor,Ca SR)在肺血管张力调节中的作用及信号途径。方法:采用Ⅱ型胶原酶消化法提取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ulmonary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s,PASMCs),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技术观察不同条... 目的:探讨钙敏感受体(calcium-sensing receptor,Ca SR)在肺血管张力调节中的作用及信号途径。方法:采用Ⅱ型胶原酶消化法提取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ulmonary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s,PASMCs),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技术观察不同条件下PASMCs中钙离子浓度的变化,组织浴槽血管环技术观察血管张力的变化。结果:Ca SR激动剂(钙、钆)引起剂量依赖性的细胞内钙增加和血管张力增大,U73122和D609(PLC抑制剂)以及2-APB和肝素(IP3受体抑制剂)可减弱Ca SR的作用(P<0.05),而U73343(U73122的无生物活性类似物)则无此作用(P>0.05)。结论:Ca SR活化导致细胞内钙增加,进而引起肺动脉环收缩,这些过程是通过G蛋白-PLC-IP3信号转导通路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敏感受体 肺动脉张力 细胞内钙
下载PDF
高拱坝全级配大体积混凝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李光伟 杨忠义 杨代六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6期500-503,共4页
结合溪洛渡水电站的实际,对全级配大体积混凝土的力学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对全级配大 体积混凝土力学特性与湿筛小试件混凝土力学特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大体积混凝土 力学试验 高拱坝 级配 溪洛渡水电站
下载PDF
河南省1997~2002年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光伟 王春香 +1 位作者 刁琳琪 申振元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759-760,共2页
目的:了解河南省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1997~2002年的乙肝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7年以来,河南省乙型肝炎发病呈上升趋势,6年平均发病率69.42/10万,2002年上升居全省各类传染病发病首位.发病年龄... 目的:了解河南省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1997~2002年的乙肝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7年以来,河南省乙型肝炎发病呈上升趋势,6年平均发病率69.42/10万,2002年上升居全省各类传染病发病首位.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15~45岁,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为5.40%~7.88%.结论:加强乙肝监测和免疫接种,开展预防乙肝的宣传教育,将有效控制乙肝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流行病学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