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灌溉与秸秆覆盖条件下冬小麦农田小气候特征 被引量:62
1
作者 李全起 陈雨海 +4 位作者 于舜章 吴巍 周勋波 董庆裕 余松烈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06-309,共4页
采用4种灌溉方式和有无秸秆覆盖的组合处理,研究了灌溉与秸秆覆盖结合条件下冬小麦农田的小气候特征。结果表明,从2月份开始,覆盖处理在14:00时的土壤温度明显低于不覆盖处理。秸秆覆盖能够降低近地面空气湿度和提高近地面空气温度,在... 采用4种灌溉方式和有无秸秆覆盖的组合处理,研究了灌溉与秸秆覆盖结合条件下冬小麦农田的小气候特征。结果表明,从2月份开始,覆盖处理在14:00时的土壤温度明显低于不覆盖处理。秸秆覆盖能够降低近地面空气湿度和提高近地面空气温度,在灌溉条件下表现尤为明显。灌溉能够降低近地面的湍流交换系数和湍流热通量,提高潜热通量,而秸秆覆盖的作用相反。秸秆覆盖具有增强灌溉水入渗能力的作用。秸秆覆盖显著降低冬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秸秆覆盖 冬小麦 小气候
下载PDF
灌溉条件下秸秆覆盖麦田耗水特性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李全起 陈雨海 +4 位作者 于舜章 吴巍 周勋波 董庆裕 余松烈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0-132,141,共4页
试验于2 0 0 2 2 0 0 3年在中科院禹城综合试验站完成,研究了秸秆覆盖和灌溉对冬小麦农田耗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能够增强灌溉水的入渗能力。随着灌溉量的增加,秸秆覆盖减少深层底墒水(SMBS)的消耗。灌溉显著增加冬小麦的耗... 试验于2 0 0 2 2 0 0 3年在中科院禹城综合试验站完成,研究了秸秆覆盖和灌溉对冬小麦农田耗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能够增强灌溉水的入渗能力。随着灌溉量的增加,秸秆覆盖减少深层底墒水(SMBS)的消耗。灌溉显著增加冬小麦的耗水强度,返青后,覆盖处理冬小麦的耗水强度大于不覆盖处理。在播种到返青期间,覆盖比不覆盖处理平均少蒸散5 2 2 5mm。返青后,覆盖处理的阶段耗水量大于不覆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特性研究 灌溉条件 2002-2003年 麦田 耗水强度 冬小麦 耗水特性 25mm 耗水量 试验站 中科院 灌溉水 灌溉量 底墒水 返青期 农田 播种 蒸散
下载PDF
秸秆覆盖和灌溉对冬小麦农田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46
3
作者 李全起 陈雨海 +4 位作者 吴巍 于舜章 周勋波 董庆裕 余松烈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43-246,共4页
研究了秸秆覆盖和灌溉对冬小麦农田光能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降低了冬小麦的基本苗、分蘖数及生育前期的叶面积指数。但到生育后期,覆盖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反而升高.覆盖和灌溉降低了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底层透射率和冠... 研究了秸秆覆盖和灌溉对冬小麦农田光能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降低了冬小麦的基本苗、分蘖数及生育前期的叶面积指数。但到生育后期,覆盖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反而升高.覆盖和灌溉降低了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底层透射率和冠层反射率,使PAR总截获率升高.覆盖和灌溉主要增加了40~60cm高度的PAR截获率.覆盖处理籽粒光能利用率降低,茎叶光能利用率和总光能利用率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灌溉 冬小麦 光能利用率
下载PDF
覆盖与灌溉条件下农田耕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32
4
作者 李全起 陈雨海 +4 位作者 于舜章 吴巍 周勋波 董庆裕 余松烈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7-40,共4页
试验于2002-2003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禹城综合试验站进行,研究了秸秆覆盖和灌溉相结合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农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重要作用。不覆盖农田中,... 试验于2002-2003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禹城综合试验站进行,研究了秸秆覆盖和灌溉相结合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农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重要作用。不覆盖农田中,灌溉可降低有机质含量。而覆盖农田中,这种降低作用不显著。在冬小麦生育期间,灌溉可使碱解氮的含量下降.覆盖处理下降的程度更大。秸秆覆蓝可明显提高速效磷的含量,灌溉可使其含量进一步增加。秸秆覆盖可明显提高耕层内速效钾的含量,夏玉米生育期间.灌溉处理速效钾含量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灌溉 一年两熟 速效养分 有机质
下载PDF
灌溉和种植模式对冬小麦播前土壤含水量的消耗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1
5
作者 李全起 陈雨海 +1 位作者 周勋波 余松烈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4-109,共6页
为探讨华北平原地区冬小麦节水栽培的生产措施,2004—2006年,以冬小麦品种8049为试验材料,在大田4种灌溉条件下,研究了等行距平作、宽窄行平作、沟播和垄作4种种植模式对播前土壤含水量消耗及冬小麦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为探讨华北平原地区冬小麦节水栽培的生产措施,2004—2006年,以冬小麦品种8049为试验材料,在大田4种灌溉条件下,研究了等行距平作、宽窄行平作、沟播和垄作4种种植模式对播前土壤含水量消耗及冬小麦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等行距平作相比,另3种模式增加了播前土壤含水量的消耗,其耗水量显著提高,尤以沟播模式30 cm以下播前土壤含水量的消耗最为明显。和等行距平作相比,在灌拔节水+抽穗水和灌拔节水+抽穗水+灌浆水条件下,沟播模式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而垄作模式的产量没有显著提高。在灌拔节水或灌拔节水+抽穗水条件下,沟播种植模式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种植模式。在本试验条件下,沟播种植结合灌拔节水或灌拔节水+抽穗水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节水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栽培 平作 垄作 沟播 冬小麦 播前土壤含水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底墒差异对夏玉米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6
作者 李全起 房全孝 +4 位作者 陈雨海 于舜章 王吉顺 罗毅 于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3-96,共4页
该试验在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禹城综合试验站进行,研究了底墒差异对夏玉米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得出土壤体积含水率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趋向稳定,但底墒影响各层的水分含量和夏玉米的耗水深度。若夏玉米生育期间不进行补充灌溉且含水率小... 该试验在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禹城综合试验站进行,研究了底墒差异对夏玉米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得出土壤体积含水率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趋向稳定,但底墒影响各层的水分含量和夏玉米的耗水深度。若夏玉米生育期间不进行补充灌溉且含水率小于27%时,夏玉米的主要供水层在60~90cm范围内,冬小麦生育期间不灌水的夏玉米开始利用深层水,底墒相对充足的夏玉米利用的深度可达1.1m土深。在冬小麦生育期间灌两水(120mm)条件下,对夏玉米进行补充灌溉可显著提高产量,但在冬小麦生育期间灌一水(60mm)条件下再进行补充灌溉,其增产作用不及充足的底墒水。冬小麦在抽穗和灌浆期灌溉120mm,夏玉米生育期间灌水150mm的处理夏玉米产量达7466.58kg/hm2。冬小麦在拔节—抽穗—灌浆期灌溉,夏玉米整个生育期都不灌溉的处理水分利用效率(WUE)为33.34kg/(hm2·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墒 夏玉米 耗水特性 产量
下载PDF
灌溉频率对冬小麦产量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1
7
作者 李全起 沈加印 赵丹丹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36,共4页
为了探讨中国北方冬小麦高效节水灌溉模式,采用了3种灌溉处理:在拔节期一次灌溉120mm,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各灌溉60mm及在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各灌溉40mm,研究了在总灌溉量为120mm的情况下,灌溉频率对冬小麦产量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 为了探讨中国北方冬小麦高效节水灌溉模式,采用了3种灌溉处理:在拔节期一次灌溉120mm,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各灌溉60mm及在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各灌溉40mm,研究了在总灌溉量为120mm的情况下,灌溉频率对冬小麦产量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冬小麦的拔节期和抽穗期各灌溉60mm,显著提高乳熟期和蜡熟期旗叶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各灌溉60mm,显著提高了乳熟期和蜡熟期旗叶的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以拔节期和抽穗期各灌溉60mm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增产的原因在于穗数的显著增加。综合考虑冬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总灌溉量为120mm的情况下,以拔节期和抽穗期各灌溉60mm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试验 水分 冬小麦 叶片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下载PDF
夏玉米种植中水分问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8
作者 李全起 陈雨海 房全孝 《玉米科学》 CAS CSCD 2004年第1期72-75,共4页
综述了夏玉米种植中的水分利用效率(WUE)、耗水量和耗水规律、农艺节水措施、水分对产量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等,并综述了模型的应用,提出在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种植中应加强对前茬底墒水的研究。
关键词 夏玉米 水分利用效率 耗水量 耗水规律 农艺节水措施 产量 生理特性 生化特性 黄淮海地区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麦田水资源利用率及边际效益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全起 陈雨海 +1 位作者 周勋波 余松烈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0-95,共6页
选用山东省当前推广面积较大的"20+40"大小行、"20+40"沟播、"20+40"垄作以及常规等行距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冬小麦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和边际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等行距、大小行、沟播和垄作种植... 选用山东省当前推广面积较大的"20+40"大小行、"20+40"沟播、"20+40"垄作以及常规等行距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冬小麦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和边际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等行距、大小行、沟播和垄作种植模式的最大产量分别为7 778.6、7 624.8、8 684.6和8 893.7 kg/hm2,表明沟播和垄作都具有提高冬小麦产量的潜力,但在获得最大产量时,垄作的蒸散量比沟播提高了76.6 mm。沟播和垄作的最大水分利用效率均低于等行距和大小行,但沟播的最大水分利用效率在产量和蒸散量分别为7 858.8 kg/hm2和407.5 mm时获得,均显著高于其余3种种植模式。综合考虑各种种植模式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边际效益,以灌拔节和抽穗水条件下沟播的净收益最高,其产量为8 186.3 kg/hm2,灌溉量为120 mm,蒸散量为423.5 mm,水分利用效率为19.3 kg/(hm2.mm)。表明在亏缺灌溉条件下,沟播是最适合在山东省推广的冬小麦节水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种植模式 水资源利用率 边际效益
下载PDF
底墒差异对夏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全起 陈雨海 +5 位作者 韩惠芳 于舜章 于强 罗毅 欧阳竹 王吉顺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4年第6期116-119,共4页
研究了底墒差异对夏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夏玉米生育期间极度干旱的条件下,以冬小麦生育期间灌拔节水和抽穗水(各40mm),夏玉米生育期间灌两水(共计100mm)的处理夏玉米产量最高,达7466.58kg/hm2。而且该处理的叶面... 研究了底墒差异对夏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夏玉米生育期间极度干旱的条件下,以冬小麦生育期间灌拔节水和抽穗水(各40mm),夏玉米生育期间灌两水(共计100mm)的处理夏玉米产量最高,达7466.58kg/hm2。而且该处理的叶面积、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生理指标高于其余各处理,气孔阻力和叶温等生理指标则低于其余各处理,以上各生理指标的变化是由于前茬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灌溉而造成的。本试验同时表明,研究作物的水分问题应与特定的种植制度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墒差异 夏玉米 生理特性 产量 种植制度
下载PDF
农田深层土壤水利用现状与研究趋势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全起 刘孟雨 +2 位作者 董宝娣 石磊 周永田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7年第9期599-602,共4页
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节水农业是华北平原的研究热点。笔者就农田深层土壤水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农田深层土壤水的研究趋势。在华北平原,应进行亏缺灌溉条件下周年农田深层土壤水利用效率的研究。
关键词 农田 深层土壤水 作物
下载PDF
水利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全起 刘福胜 +1 位作者 张庆华 孙明霞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33期229-230,共2页
为提高水利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需要建立一批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山东农业大学在水利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探索出了校内依托省部级科研平台,校外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 为提高水利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需要建立一批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山东农业大学在水利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探索出了校内依托省部级科研平台,校外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研究类、设计类、施工类和管理类等实践基地。依托实践基地,该领域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校应在资金争取、校企共建、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继续加强对实践教学基地的投入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工程 实践基地 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
下载PDF
小麦不同品种的水分利用特性及对灌溉制度的响应 被引量:73
13
作者 董宝娣 张正斌 +4 位作者 刘孟雨 张依章 李全起 石磊 周永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7-33,共7页
为了研究不同小麦品种的水分利用特性和对灌溉制度的响应,该文于2003~2004年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试验站对19个抗旱节水性不同小麦品种进行了不同灌溉处理下,其生长发育特性、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比较研究,结果表... 为了研究不同小麦品种的水分利用特性和对灌溉制度的响应,该文于2003~2004年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试验站对19个抗旱节水性不同小麦品种进行了不同灌溉处理下,其生长发育特性、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的水分利用特性有显著差异.不同小麦品种产量相差最大达44.86%,水分利用效率相差可达42.18%.根据系统聚类分析,把19个小麦品种分为高产高WUE型、中产高WUE型、中产中WUE型和低产低WUE型4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小麦,对灌溉制度的响应不同.高产高WUE类型在本试验年灌溉60 mm,产量可达到7415 kg/hm2,水分利用效率可达15.91 kg/(mm·hm2).在华北平原适于种植石家庄8号等高产高WUE型小麦,其在不降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情况下,减少灌水60~120 mm,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品种 耗水量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灌溉制度
下载PDF
冬小麦期覆盖秸秆对夏玉米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1
14
作者 于舜章 陈雨海 +3 位作者 周勋波 李全起 罗毅 于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75-178,共4页
以不覆盖的处理为对照,研究了冬小麦期覆盖秸秆对夏玉米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受充足的降雨影响,秸秆覆盖的保墒效果不太明显,但夏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有较大的提高。秸秆覆盖对表土... 以不覆盖的处理为对照,研究了冬小麦期覆盖秸秆对夏玉米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受充足的降雨影响,秸秆覆盖的保墒效果不太明显,但夏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有较大的提高。秸秆覆盖对表土层(0~30cm)具有明显的保墒效果,尤其是夏玉米生长前期。在深土层(100~110cm)秸秆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率低于不覆盖处理,形成一个缺水带。一年两熟条件下,夏玉米可以充分利用夏季多雨的特性,结合秸秆覆盖措施,可提高对降雨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期 秸秆覆盖 夏玉米 土壤水分 动态变化 产量
下载PDF
灌溉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1
15
作者 房全孝 陈雨海 +4 位作者 李全起 于舜章 罗毅 于强 欧阳竹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4-39,共6页
通过设计不同的灌溉处理,从叶片水平、群体水平和产量水平3个层次系统分析了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WaterUseEfficiency,WUE)的变化特点及其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叶片水平WUE或蒸腾效率(TranspirationEfficiency,TE)是群体蒸散效率基础;气... 通过设计不同的灌溉处理,从叶片水平、群体水平和产量水平3个层次系统分析了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WaterUseEfficiency,WUE)的变化特点及其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叶片水平WUE或蒸腾效率(TranspirationEfficiency,TE)是群体蒸散效率基础;气孔运动机制及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对环境变化响应的差异是叶片水平WUE的生理基础;而产量水平WUE是群体蒸散效率与收获指数共同决定的。随耗水量的增加,叶片光合速率、群体干物质积累及籽粒产量都呈二次曲线增长趋势,结果使叶片水平WUE和群体WUE呈线性降低,而产量水平WUE呈二次曲线趋势先增加后降低。冬小麦不同层次水分利用效率高低及其随作物耗水的变化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冬小麦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下载PDF
土壤水分对冬小麦生长后期光能利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8
16
作者 房全孝 陈雨海 +4 位作者 李全起 于舜章 罗毅 于强 欧阳竹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61-866,共6页
通过控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形成不同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群体结构,测定了抽穗到成熟期间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截获及垂直分布、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研究表明,不同处理小麦冠层对PAR的截获量差异较小(小于15.7%),但冠... 通过控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形成不同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群体结构,测定了抽穗到成熟期间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截获及垂直分布、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研究表明,不同处理小麦冠层对PAR的截获量差异较小(小于15.7%),但冠层上部(60~80 cm)的PAR截获量和生长后期PAR转化效率差异明显(100.7%和63.7%),与产量和光能利用效率变化一致,可见土壤水分是通过改变小麦群体内PAR垂直分布及PAR转化效率对作物产量和光能利用效率产生影响.抽穗到成熟期间维持小麦冠层上部PAR截获率在50%左右是实现高产的重要保证.随着土壤水分改善,冬小麦光能利用率和产量持续增加,但水分利用效率却先于二者提前降低,说明改善水分利用效率是提高华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在底墒充足的条件下,分别在拔节和挑旗期灌水60ma可获得较高的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冬小麦 冠层结构 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灌水量和时期对宽幅精播冬小麦产量及品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17
作者 韩惠芳 赵丹丹 +3 位作者 沈加印 郎坤 刘泉汝 李全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109-114,共6页
为探讨中国北方地区宽幅精播麦田的节水灌溉模式,2010-2011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采用宽幅精播和常规种植两种种植模式,每种种植模式设3种灌溉处理,研究了宽幅精播和灌溉对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以及相关... 为探讨中国北方地区宽幅精播麦田的节水灌溉模式,2010-2011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采用宽幅精播和常规种植两种种植模式,每种种植模式设3种灌溉处理,研究了宽幅精播和灌溉对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以及相关主要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宽幅精播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增产的原因在于显著增加了产量构成因素中的穗数,且以灌拔节水和抽穗水条件下增产潜力最大。常规播种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含量,但籽粒蛋白质产量仍以宽幅精播最高。宽幅精播灌两水处理提高了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综合考虑冬小麦产量和品质,以宽幅精播条件下于拔节期和抽穗期各灌溉60mm为宜。该研究可为中国北方冬小麦的节水灌溉及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水分 试验 宽幅精播 冬小麦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沟播和垄作条件下冬小麦田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于舜章 陈雨海 +5 位作者 余松烈 董庆裕 周勋波 李全起 吴巍 孙妮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3-137,共5页
通过冬小麦沟播和垄作试验,结果表明,沟播小麦不同灌水处理在0 12 0cm土壤层次中水分均呈下降趋势,0 90cm层次土壤水分下降幅度较大,而10 0 12 0cm层次下降幅度较小。从沟播和垄作麦田土壤贮水量差值的分析可以看出,沟播麦田土壤贮水量... 通过冬小麦沟播和垄作试验,结果表明,沟播小麦不同灌水处理在0 12 0cm土壤层次中水分均呈下降趋势,0 90cm层次土壤水分下降幅度较大,而10 0 12 0cm层次下降幅度较小。从沟播和垄作麦田土壤贮水量差值的分析可以看出,沟播麦田土壤贮水量要明显高于垄作麦田,沟播的同一时期沟垄间的土壤水分差异在0 90cm土层要低于垄作的,而10 0 12 0cm土层就极其相近。从沟播和垄作的土壤水分纵深分布上比较,在各处理均没有灌水的情况下,沟播和垄作同一层次不同灌水处理的土壤水分极差均出现在0 10cm ,但随灌水处理灌溉次数的增加,沟播出现较大水分差异的土层下移,出现在10 2 0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动态变化 沟播 垄作 冬小麦田 土壤贮水量 灌水处理 土壤层次 灌溉次数 下降 土层 土壤水 幅度 分差 沟垄
下载PDF
灌溉对冬小麦灌浆期光合产物供应和转化及有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3
19
作者 房全孝 2.陈雨海 +6 位作者 李全起 于舜章 余松烈 董庆余 罗毅 于强 欧阳竹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113-1118,i003,i004,共8页
在池栽遮雨条件下 ,研究了不同灌溉措施对冬小麦灌浆期光合产物的供应、转化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灌溉明显改善小麦灌浆期光合产物的供应及转化。土壤干旱使叶面积指数降低 ,叶面积持续期缩短 ,旗叶光合速率及SPS活性下降 ,... 在池栽遮雨条件下 ,研究了不同灌溉措施对冬小麦灌浆期光合产物的供应、转化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灌溉明显改善小麦灌浆期光合产物的供应及转化。土壤干旱使叶面积指数降低 ,叶面积持续期缩短 ,旗叶光合速率及SPS活性下降 ,光合产物供应不足 ;同时籽粒中SS、ADPG PPase、SSS和GBSS活性明显下降 ,特别是在灌浆中后期更明显 ,显著降低了光合产物的转化能力 ,导致粒重和穗重明显下降。试验还表明籽粒SSS和GBSS活性主要受淀粉合成底物供应的影响 ,SS、ADPG PPase活性对土壤水分干旱较敏感 ,是小麦在干旱胁迫环境中调控淀粉合成的关键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冬小麦 光合产物供应和转化 酶活性
下载PDF
地膜覆盖对杂交谷子光合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7
20
作者 姜净卫 董宝娣 +7 位作者 司福艳 王晓明 张秋英 师长海 乔匀周 刘月岩 李全起 刘孟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4-158,194,共6页
试验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农科院宣化试验站(115°3'N,40°63'E)进行,研究了露地平地种植、全膜平铺平地种植、沟植不覆盖地膜、垄膜覆盖膜侧沟植4种种植方式下地膜覆盖对张杂谷3号光合作用等生理特征、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 试验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农科院宣化试验站(115°3'N,40°63'E)进行,研究了露地平地种植、全膜平铺平地种植、沟植不覆盖地膜、垄膜覆盖膜侧沟植4种种植方式下地膜覆盖对张杂谷3号光合作用等生理特征、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使平播及沟植条件下的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3.25%和6.64%,叶片水势提高0.16 MPa和0.09 MPa,叶片光合速率提高10.87%和15.69%,蒸腾速率提高8.5%和15.95%,气孔导度提高0.0092 mol·m-2·s-1和0.0284 mol·m-2·s-1,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3.80%和1.80%。从以上结果得出:(1)地膜覆盖改善了植株水分状态,叶片水势和叶绿素含量均提高,植株生长旺盛;使叶片的光合等生理活动维持较高水平;植株水分利用效率提升,从而促进了籽粒产量的显著提高;(2)平播条件下覆膜的增产效果较平地播种、无膜沟植、垄膜沟植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谷子 地膜覆盖 光合特性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