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现代科教电影的现实关怀与文体创造
1
作者 李兴阳 《南大戏剧论丛》 2024年第1期195-205,共11页
中国现代科学教育电影始于20世纪10年代末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拍摄的教育影片,自此努力回应不同历史时期的现实召唤,自觉助力现代教育、培育现代国民、建设现代国家与抗战救国。在三十余年的不凡发展中,廖恩寿、孙明经等创作了数量可... 中国现代科学教育电影始于20世纪10年代末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拍摄的教育影片,自此努力回应不同历史时期的现实召唤,自觉助力现代教育、培育现代国民、建设现代国家与抗战救国。在三十余年的不凡发展中,廖恩寿、孙明经等创作了数量可观、题材广泛的科教电影,形成了现代科学普及教育片、科研片、技术推广片、教学片、训育片、军事教育片、社会科考片与社会科学教育片等诸多类型,创造了适应不同类型的科学说明体式、纪录体式与“戏剧式”的文体形式,找到了既符合说明对象自身特点又符合认识规律的说明顺序及相应的结构方式,发展并丰富了不同文体形式的表现方法,其使用的电影语言都是阐释性与说明性的。中国现代科学教育电影在关怀现实中的文体创造,为当代科教电影的发展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电影艺术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科学教育电影 现实关怀 文体创造
下载PDF
蝉花孢子油的提取工艺优化及对炎症和肠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
2
作者 李兴阳 王贝琦 +3 位作者 郭超 操慧 于瑞莲 王琴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7-195,共9页
本研究利用溶剂提取法对人工蝉花孢子粉中的脂类成分连续回流提取,基于单因素实验结果设计响应面试验优化提取工艺,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蝉花孢子油的得油率,分析其组成并通过实验探究其体外抗炎活性及其对肠上皮细胞氧化损伤修复的影响。... 本研究利用溶剂提取法对人工蝉花孢子粉中的脂类成分连续回流提取,基于单因素实验结果设计响应面试验优化提取工艺,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蝉花孢子油的得油率,分析其组成并通过实验探究其体外抗炎活性及其对肠上皮细胞氧化损伤修复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液固比为12:1、55℃的条件下连续回流提取3 h后,蝉花孢子油得油率最高,为2.626%±0.04%。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分析共得到25种成分,其中包含18种脂肪酸成分,占比为87.86%。体外实验结果表明,蝉花孢子油浓度在20~200μg/mL时能够明显提高RAW264.7细胞存活率,显著促进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O的分泌至正常生理值(P<0.001);蝉花孢子油浓度在60~200μg/mL时,能够显著促进H2O2诱导的Caco-2细胞的增殖(P<0.01);蝉花孢子油浓度在40~100μg/mL时,能够显著增强Caco-2细胞的迁移能力(P<0.05)。因此,蝉花孢子油具有潜在的促进肠上皮细胞的氧化损伤的修复作用。作为由新食品原料提取得到的成分,在开发针对炎性肠病肠黏膜损伤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蝉花孢子油 得油率 脂肪酸 抗炎 氧化损伤
下载PDF
基于模板匹配的车牌字符识别算法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李兴阳 王文青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176-178,共3页
针对车牌识别中的字符识别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模板匹配方法,首先把字符模板根据某种特征进行粗分类,特征类似的分到同一组,识别时首先提取字符的这种特征,根据特征提取相应分组的模板进行匹配,最后给出识别结果。
关键词 模板匹配 字符识别 车牌识别
下载PDF
新世纪乡土小说“流动农民”叙事的价值取向与叙述选择 被引量:7
4
作者 李兴阳 丁帆 《天府新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0-155,共6页
新世纪乡土小说的"流动农民"叙事,是最引人瞩目的叙事现象。乡土作家作为叙事主体,其不同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叙述选择,使被表述的"流动农民"及其流动经验和城市体验呈现出斑斓驳杂的文化色彩与复杂多变的精神向... 新世纪乡土小说的"流动农民"叙事,是最引人瞩目的叙事现象。乡土作家作为叙事主体,其不同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叙述选择,使被表述的"流动农民"及其流动经验和城市体验呈现出斑斓驳杂的文化色彩与复杂多变的精神向度。如何理解和评价现代城市文化与前现代的乡村文化,如何理解和评价"流动农民"遭遇到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精神问题,如何理解和评价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历史意义及其各种悖谬,所有这些现实矛盾与疑问,都给中国作家尤其是乡土作家带来了价值选择的巨大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乡土小说 “流动农民”叙事 价值取向 叙述选择
下载PDF
不“可见的历史”与不“可见的人”——中国当代电影的历史叙事与历史人物形象片论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兴阳 冯道如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09年第5期86-92,共7页
中国当代(1949~)电影的历史叙事,其视域是宏阔的,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历史时代、重大历史事件和各色历史人物,只要能够满足当代现实的某种需要且能够与之形成对话关系的。
关键词 中国当代 历史叙事 革命英雄 历史人物 人物形象 革命领袖 电影创作 重大历史事件 人民公仆 中国历史
下载PDF
乡村治理危机与乡村权力批判——新世纪乡土小说与中国农村变革系列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兴阳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6-140,共5页
新世纪乡土小说关注现代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的严峻现实,直面乡村治理危机,批判作为危机之源的乡村权力。揭示与批判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不断膨胀的乡村权力崇拜意识;二是家族、资本和黑恶势力影响下的乡村权力建构的非正当性;三是丧失&q... 新世纪乡土小说关注现代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的严峻现实,直面乡村治理危机,批判作为危机之源的乡村权力。揭示与批判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不断膨胀的乡村权力崇拜意识;二是家族、资本和黑恶势力影响下的乡村权力建构的非正当性;三是丧失"人民性"的乡村权力给乡村造成的破坏与伤害;四是肯定农民们作为弱者所采取的多种反抗形式的正当性。新世纪乡土小说由此表露出对乡村权力建构非正当性的深切忧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乡土小说 治理危机 乡村权力 批判
下载PDF
“新世纪”的边界与“新世纪乡土小说”的边界——新世纪中国乡土小说转型研究之一 被引量:7
7
作者 李兴阳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08年第1期86-92,共7页
中国乡土小说进入新的21世纪已逾7年,此间的全部出产,自然都可顺理成章地称之为"新世纪乡土小说"。仅就时间而言,中国乡土小说已确凿无疑地进入其历史发展的"新世纪"。换言之,这里所说的中国"新世纪乡土小说&q... 中国乡土小说进入新的21世纪已逾7年,此间的全部出产,自然都可顺理成章地称之为"新世纪乡土小说"。仅就时间而言,中国乡土小说已确凿无疑地进入其历史发展的"新世纪"。换言之,这里所说的中国"新世纪乡土小说",如果仅就历史时序而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文化 中国乡土小说 中国社会转型 转型研究 城市文学 世纪初 边界 新时期 工业文明 全球化
下载PDF
终结过程中的裂变与新生——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农民形象综论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兴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3-160,共8页
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可以概略地分为"流动农民"、"在乡农民"和"乡村知识分子"等三大类。由于社会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的社会空间场域不同,三类农民卷入中国农村变革大潮的现实遭际与个人体验有很... 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可以概略地分为"流动农民"、"在乡农民"和"乡村知识分子"等三大类。由于社会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的社会空间场域不同,三类农民卷入中国农村变革大潮的现实遭际与个人体验有很大的差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分化。在现代性获得过程中,农民文化人格的裂变与精神结构的新旧杂陈,比任何历史时期都要激烈而复杂,其历史命运也将迥然有别。具有历史过渡性特征的农民形象的出现,既是新世纪中国社会加速转型的历史产物,也是新世纪乡土作家以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道德选择和艺术洞察力,捕捉历史机缘,透析农民文化人格裂变的艺术创造与乡村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乡土小说 农民形象 文化人格 裂变 新生
下载PDF
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叙事取向与“流动农民”形象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兴阳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04-210,共7页
新世纪乡土小说聚焦"流动农民"已成为引人瞩目的创作现象。在城市与乡村、城市与城市和乡村与乡村之间迁徙流动的农民,比"在乡农民"更深地卷入到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时代大潮中,不幸成为"双重边缘人"与不... 新世纪乡土小说聚焦"流动农民"已成为引人瞩目的创作现象。在城市与乡村、城市与城市和乡村与乡村之间迁徙流动的农民,比"在乡农民"更深地卷入到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时代大潮中,不幸成为"双重边缘人"与不能表达自己的"沉默群体"。其外在的流动迁徙与内在的文化精神裂变,是新世纪最重要的"社会事件"与"精神事件"。新世纪乡土小说对流动农民心灵苦旅的及时发现与深入开掘,写出了乡土中国心灵史上的新篇章,具有思想史和文学史的双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乡土小说 叙事取向 流动农民 社会事件 精神事件
下载PDF
中国现代历史进程中的乡贤文化与乡贤叙事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兴阳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7-35,共9页
中国新文学的乡贤叙事,与命运多舛的乡村精英和乡贤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建构的。自晚清至今的一百多年中国历史,人们习惯性地将其划分为近代、现代和当代三个阶段。这三个历史阶段,虽有很多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中国社会对... 中国新文学的乡贤叙事,与命运多舛的乡村精英和乡贤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建构的。自晚清至今的一百多年中国历史,人们习惯性地将其划分为近代、现代和当代三个阶段。这三个历史阶段,虽有很多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中国社会对现代化与现代性的追求。这种历史追求或曰历史道路的选择,推动中国社会由封建王朝向现代国家转型,由前现代向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 国家转型 乡村精英 乡贤文化 中国现代历史 相互建构 现代性 相互影响
下载PDF
新世纪中国乡土电视剧的现实发现与叙述选择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兴阳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7-204,共8页
新世纪中国乡土电视剧出现了一个创作与收视的小"高潮",其"乡土现实"题材有"农民进城"、"乡村女性"、"乡村日常生活"、"村官"、"乡村医疗、教育和文化"、"... 新世纪中国乡土电视剧出现了一个创作与收视的小"高潮",其"乡土现实"题材有"农民进城"、"乡村女性"、"乡村日常生活"、"村官"、"乡村医疗、教育和文化"、"三支一扶"、"土地问题"和"乡土生态与环保"等八个叙事"热点"。每个叙事"热点"都是对中国农村变革现实的叙事应答。由于"电视剧作者"的有机构成、创作成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等方面的不同,国家主导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乃至地域文化等因素的介入不同,新世纪中国乡土电视剧的现实叙事就有不同的"现实发现"与"叙述选择",由此呈现出同中有异的美学风貌,也存在诸多叙事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乡土电视剧 现实发现 叙述选择
下载PDF
中国当代话剧争鸣史中的“我们”——话剧《WM(我们)》及其论争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兴阳 窦飞翔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3-68,共6页
本文简要描述了话剧《WM(我们)》(王培公编剧,王贵导演)在上世纪80年代的论争情况,以此为基础,重点分析了本剧引起论争的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主题"、"格调"与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二是人物塑造上的"... 本文简要描述了话剧《WM(我们)》(王培公编剧,王贵导演)在上世纪80年代的论争情况,以此为基础,重点分析了本剧引起论争的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主题"、"格调"与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二是人物塑造上的"非英雄化"、"知青群像"与"典型性";三是舞台呈现的现代形式创新与表演的"低俗性"。试图在新世纪的文化语境中,抵近渐已远逝的那段历史,揭示在各种论争话语背后的历史本相,重新审视《WM(我们)》及其引发的论争,以期更加客观地评估这部戏剧作品及其论争对中国大陆当代话剧发展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艺术 艺术创作 话剧《WM(我们)》 艺术作品 论争 争鸣史 艺术价值
下载PDF
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叙事取向与“在乡农民”形象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兴阳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7-124,共8页
新世纪乡土小说以留守乡村的农民为表现对象的"在乡农民"形象,虽然鲜有影响较大的"典型",但其形象群落比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丰富和复杂,有美善的传统"乡村好人",有初步获得现代性的&qu... 新世纪乡土小说以留守乡村的农民为表现对象的"在乡农民"形象,虽然鲜有影响较大的"典型",但其形象群落比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丰富和复杂,有美善的传统"乡村好人",有初步获得现代性的"新农民",有罹患国民劣根性顽疾的"无公德的个人",也有不少人性扭曲没有道德底线的"乡村恶人"。这些具有历史过渡性特征的农民形象的出现,既是新世纪中国社会加速转型的历史产物,也是新世纪乡土作家们以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道德选择和洞察生活的艺术感悟力,透析农民文化人格裂变的艺术创造与乡村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乡土小说 叙事取向 在乡农民 现代性 文化人格
下载PDF
“土地问题”与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叙事想象——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土地叙事”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兴阳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6-150,共5页
新世纪乡土小说对于农村的土地问题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在新世纪乡土叙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农村土地关系的历史变迁,对土地的破坏与保护,农民对土地的疏离、抛荒与坚守,新的土地流转制度与现代农业的规模化尝试,与土地有关的各种难以调... 新世纪乡土小说对于农村的土地问题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在新世纪乡土叙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农村土地关系的历史变迁,对土地的破坏与保护,农民对土地的疏离、抛荒与坚守,新的土地流转制度与现代农业的规模化尝试,与土地有关的各种难以调和的社会矛盾等。对土地问题的剖析,显示了新世纪乡土小说对中国乡村社会变革的认识所能达到的历史深度与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乡土小说 土地叙事 土地问题 现代农业
下载PDF
中国社会变迁与乡土小说的“流动农民”叙事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兴阳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3年第3期84-90,共7页
"流动农民"叙事是中国乡土小说中绵延不绝的重要一脉,及至新世纪已成为引人瞩目的叙事现象。这里所谓的"流动农民"不是指农民在世俗日常生活中因探亲访友、治病救人或游览购物等的现实需要而在城乡之间来来往往的即时性行为,而是指... "流动农民"叙事是中国乡土小说中绵延不绝的重要一脉,及至新世纪已成为引人瞩目的叙事现象。这里所谓的"流动农民"不是指农民在世俗日常生活中因探亲访友、治病救人或游览购物等的现实需要而在城乡之间来来往往的即时性行为,而是指具有"移民倾向"的农民主动或被迫异地务工谋生等现代性社会迁移现象。从地理文化空间角度看,"流动农民"主要在城市与乡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农民 乡土小说 叙事 社会变迁 中国 现代性社会 日常生活 迁移现象
下载PDF
安详的民俗人生与成长中的天问——郭文斌新世纪乡土小说论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兴阳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4期31-35,共5页
郭文斌的乡土小说有三个突出的艺术特征,其一是大都抒写童年的乡土记忆,其二是风俗画的描绘,其三是具有一种"安详"的精神格调。他抒写人性和人情之美时,又进行现代性评析,但总体上对乡村文明持肯定性评价,延续和发展了乡土叙... 郭文斌的乡土小说有三个突出的艺术特征,其一是大都抒写童年的乡土记忆,其二是风俗画的描绘,其三是具有一种"安详"的精神格调。他抒写人性和人情之美时,又进行现代性评析,但总体上对乡村文明持肯定性评价,延续和发展了乡土叙事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文斌 乡土小说 风俗画
下载PDF
西部民俗风情与乡土小说的文体特征——西部20世纪80年代乡土小说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兴阳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41-45,共5页
民俗风情,是创造于民间、流行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袭的传承性事象(包括思想与行为)。在西部乡土小说中,西部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与西部乡土小说的独特文体特征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本文从“花儿”与“民歌体”式、民俗事象与日常生活叙述... 民俗风情,是创造于民间、流行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袭的传承性事象(包括思想与行为)。在西部乡土小说中,西部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与西部乡土小说的独特文体特征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本文从“花儿”与“民歌体”式、民俗事象与日常生活叙述流,民俗杂色与文化心理冲突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 民俗风情 乡土小说 文体特征 关联
下载PDF
精神浮荡下的心灵镜像——郭沫若小说中自我形象的人格特征与隐喻意义论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兴阳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2-145,共4页
郭沫若前、后期小说中的自我形象,在精神内质上有一个从“实在化的我”向“虚化的我”亦即逐渐否定自我的转换历程,其人格特征则相对恒一。本文从内部冲突与外部冲突、二元对立与感觉变形、趋时善变与内在恒一等三个方面对此作了分析。... 郭沫若前、后期小说中的自我形象,在精神内质上有一个从“实在化的我”向“虚化的我”亦即逐渐否定自我的转换历程,其人格特征则相对恒一。本文从内部冲突与外部冲突、二元对立与感觉变形、趋时善变与内在恒一等三个方面对此作了分析。本文认为,郭沫若小说中的自我形象与创作主体之间形成了“主体间性”,前者是后者的心灵镜像,其命运际遇可视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叙事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小说 自我形象 心灵镜像 叙事隐喻 艺术风格
下载PDF
走出超验世界的边地先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西部先锋小说论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兴阳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5-99,共5页
自20世纪90年代伊始,在东部文坛先锋渐趋消歇的时候,中国西部却意外地形成了一个令人注目的“边地先锋小说潮”。红柯、张存学等新进作家的前卫性小说艺术探索,不再像80年代先锋小说那样堕入个体玄虚的超验世界中回避现实,而是以正面审... 自20世纪90年代伊始,在东部文坛先锋渐趋消歇的时候,中国西部却意外地形成了一个令人注目的“边地先锋小说潮”。红柯、张存学等新进作家的前卫性小说艺术探索,不再像80年代先锋小说那样堕入个体玄虚的超验世界中回避现实,而是以正面审视、积极应对的姿态面对这个现实世界,使西部先锋小说不是空间意义上的东部先锋的余震或延伸,而是有了与文化西部相表里的精神特质与叙事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先锋小说 精神内质 叙事风貌
下载PDF
转子-滚动轴承系统不对中-碰摩耦合故障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9
20
作者 李兴阳 陈果 《飞机设计》 2009年第3期71-80,共10页
建立了转子-滚动轴承系统不对中-碰摩耦合故障动力学模型。在联轴器不对中力模型中,分析了不对中力产生的原因;在转子系统中,考虑了不对中、不平衡和转静碰摩耦合故障。运用数值积分方法获取了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响应,对不对中力模型和滚... 建立了转子-滚动轴承系统不对中-碰摩耦合故障动力学模型。在联轴器不对中力模型中,分析了不对中力产生的原因;在转子系统中,考虑了不对中、不平衡和转静碰摩耦合故障。运用数值积分方法获取了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响应,对不对中力模型和滚动轴承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了转子不对中和碰摩对系统响应的影响,并对提出的动力学模型进行了试验验证,二者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 不对中 碰摩 分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