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T影像组学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外侵犯的价值
1
作者 王桂东 李雪菲 +4 位作者 李劲浩 许永杰 杨杨 贾晓龙 孟凯龙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2024年第4期336-343,共8页
目的:探究CT影像组学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发生甲状腺外侵犯(Extrathyroidal Extension,ETE)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于我院收治的PTC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法按7∶3比例... 目的:探究CT影像组学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发生甲状腺外侵犯(Extrathyroidal Extension,ETE)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于我院收治的PTC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法按7∶3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n=98)和测试集(n=42),依据其是否发生ETE将训练集患者分为ETE组(n=55)和non-ETE组(n=43),基于CT影像组学评分及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PTC患者发生ETE的关键因素,模型中纳入的变量基于单因素分析的结果,并采用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变量筛选。模型的拟合优度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进行评估。ROC曲线用于评估模型的区分能力,而校准曲线则用于评估模型的预测准确度。结果:两组患者在肿瘤边界、桥本甲状腺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多灶性、肿瘤最大径、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年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肿瘤最大径、多灶、颈部淋巴结转移、年龄、平扫Rad-score、增强扫描Rad-score是影响PTC患者发生ETE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基于CT影像组学评分和其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列线图,ROC曲线、校准曲线结果显示该预测模型区分度和准确度较好。训练集(AUC=0.962)和测试集(AUC=0.937)的AUC值均接近1,表明该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能够准确地区分发生ETE和未发生ETE的PTC患者。这为临床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患者预后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结论:临床医师对于年龄≥55岁、肿瘤最大径>2.0 cm、伴有多灶、颈部淋巴结转移PTC患者,基于CT影像组学可较好地预测ETE发生风险,可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影像组学 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腺外侵犯 预测模型 风险评估
下载PDF
CT增强扫描结合后处理技术对良恶性甲状腺病变的诊断价值
2
作者 杨扬 王桂东 +2 位作者 李雪菲 李劲浩 孟凯龙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5期74-76,共3页
目的观察CT增强扫描结合后处理技术对良恶性甲状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本院2018年9月到2022年9月期间收集的134例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了CT增强扫描结合后处理技术,探讨该技术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 目的观察CT增强扫描结合后处理技术对良恶性甲状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本院2018年9月到2022年9月期间收集的134例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了CT增强扫描结合后处理技术,探讨该技术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并比较不同患者间图像特征、平扫期CT值、动脉期CT值和静脉期CT值差异,同时关注病灶内钙化情况。结果134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中,病理检测恶性74例,良性60例,螺旋CT增强诊断恶性76例,良性58例,以病理学检测为金标准,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敏感度为97.30%,特异性为93.33%,准确率为95.52%;恶性组甲状腺结节不规则形态、边界模糊及肿大淋巴结比例显著高于良性组(P<0.05);两组间平扫期CT值、动脉期CT值以及静脉期CT值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有钙化点比例显著高于良性组(P<0.05)。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图像特征及钙化特征显示较为明显,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甲状腺病变 良恶性 诊断 后处理技术
下载PDF
MSCT用于钙化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探讨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劲浩 王桂东 +1 位作者 李雪菲 贾晓龙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7期1271-1274,共4页
目的探讨MSCT用于钙化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甲状腺结节患者984例,均行MSCT检查,比较良恶性结节间钙化发生率、类型、分布及周围增大淋巴结比例。结果984例患者伴钙化结节350例,发生率为35.57%;... 目的探讨MSCT用于钙化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甲状腺结节患者984例,均行MSCT检查,比较良恶性结节间钙化发生率、类型、分布及周围增大淋巴结比例。结果984例患者伴钙化结节350例,发生率为35.57%;其中良性和恶性结节钙化比例分别为23.80%,65.47%。恶性甲状腺结节伴钙化结节比例明显高于良性甲状腺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钙化类型良恶性结节比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钙化分布区域良恶性结节比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结节同侧淋巴结增大患者中伴钙化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所证实结节内钙化比例、类型、位置及是否伴周围淋巴结增加均可用于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钙化 鉴别诊断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基于直方图检查的CT强化扫描在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价值
4
作者 王桂东 李雪菲 +2 位作者 李劲浩 杨扬 孟凯龙 《安徽医药》 CAS 2023年第8期1601-1604,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直方图检查的CT强化扫描用于甲状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临床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邯郸市第一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具有明确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病人264例278个病灶临床资料,根据结节性质分为良性组(... 目的探讨基于直方图检查的CT强化扫描用于甲状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临床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邯郸市第一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具有明确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病人264例278个病灶临床资料,根据结节性质分为良性组(130个)和恶性组(148个);比较两组平扫和强化扫描CT直方图相关指标,描绘ROC曲线评价平扫及强化扫描CT直方图相关指标用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临床效能。结果恶性组CT平扫直方图均值,第10、50及90百分位数均显著高于良性组(P<0.05);恶性组CT强化扫描直方图均值,第1、10、50及90百分位数均显著高于良性组(P<0.05);恶性组CT强化扫描直方图方差显著低于良性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T平扫及强化扫描直方图指标中用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CT强化扫描直方图第10百分位数的AUC最高(0.70),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26%,63.75%(P<0.05)。结论基于直方图检查的CT强化扫描用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具有良好价值,其中CT强化扫描直方图第10百分位数可作为重要预测指标加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CT 直方图 鉴别诊断
下载PDF
HR-CT鉴别结节性甲状腺肿与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瘤的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雪菲 王桂东 +1 位作者 李劲浩 杨扬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6期41-43,共3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计算机断层扫描(HR-CT)鉴别结节性甲状腺肿(NG)与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瘤(PTM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5月-2022年6月收治的76例NG患者(NG组)和82例PTMC患者(PTMC组)作为研究对象,两组均行HR-CT,分析HR-CT在鉴别结节性... 目的探讨高分辨计算机断层扫描(HR-CT)鉴别结节性甲状腺肿(NG)与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瘤(PTM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5月-2022年6月收治的76例NG患者(NG组)和82例PTMC患者(PTMC组)作为研究对象,两组均行HR-CT,分析HR-CT在鉴别结节性甲状腺肿与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瘤的价值。结果HR-CT对NG和PTMC诊断的符合率为分别为97.37%,90.24%,两组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G组和PTMC组在瘤体形态、结节数、增强后边界情况、细颗粒状钙化、边缘中断症、假包膜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显示,瘤体形态、增强后边界、边缘中断症、假包膜均为NG和PTMC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HR-CT在NG与PTMC的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临床可根据瘤体形态、增强后边界、边缘中断症、假包膜辅助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计算机断层扫描 结节性甲状腺肿 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瘤
下载PDF
二代双源CT多参数联合检测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根治切除术后颈部LN转移风险预测中的应用
6
作者 李雪菲 王桂东 +2 位作者 李劲浩 路丽华 孟凯龙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第12期71-73,共3页
目的:探讨二代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多参数联合检测用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根治切除术后颈部淋巴结(LN)转移预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邯郸市第一医院2017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根治切除术后颈部LN肿大患者60例临床... 目的:探讨二代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多参数联合检测用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根治切除术后颈部淋巴结(LN)转移预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邯郸市第一医院2017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根治切除术后颈部LN肿大患者60例临床资料,包含肿大LN共148个,根据LN有无转移分组;同时选取良性增生LN共60枚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组一般资料和能谱参数指标水平,描绘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以上指标预测分化型甲状腺癌根治切除术后颈部LN转移临床价值。结果:不同组别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平扫碘浓度(IC)值、动脉IC值、静脉IC值、NIC值及K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N转移组平扫IC值低于无LN转移组和良性增生组(P<0.05);LN转移组静脉IC值显著高于无LN转移组,但显著低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N转移组动脉IC值、标准化碘浓度(NIC)值及曲线斜率(K)值均高于无LN转移组和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平扫/动脉/静脉IC+NIC+K联合用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根治切除术后颈部LN转移预测AUC最高(0.8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12%、71.84%(P<0.05)。结论:二代双源CT参数可用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根治切除术后颈部LN转移预测,其中平扫/动脉/静脉IC、NIC及K联合预测效能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甲状腺癌 淋巴结 转移 预测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后处理技术对肺内占位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意义 被引量:25
7
作者 赵志刚 徐鑫利 +1 位作者 李劲浩 王桂东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0年第2期297-300,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后处理技术对肺内占位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2016年5月到2018年6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肺内占位病变患者19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多层螺旋CT与CT多平面重建后处理技术检查,记录影像学特征,并判断...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后处理技术对肺内占位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2016年5月到2018年6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肺内占位病变患者19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多层螺旋CT与CT多平面重建后处理技术检查,记录影像学特征,并判断鉴别诊断良恶性的效果。结果:在194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良性病变100例(良性组),诊断为恶性病变94例(恶性组),恶性组与良性组CT常规特征中的分叶征、锯齿征、毛刺征、血管聚集征、空泡征等比例差异显著(P<0.05)。所有患者CT多平面重建后处理图像均可清晰显示肺动脉,不同重建方法显示肺部血管有高度一致性,重建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后处理鉴别诊断肺内占位病变良恶性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以及特异度分别为90.5%、91.9%、91.5%和91.0%。结论: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后处理技术在肺内占位病变中的应用获取图像清晰,重建区域自由,能有效鉴别诊断良恶性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多平面重建后处理技术 肺内占位病变 鉴别诊断
下载PDF
MDCT容积灌注扫描联合HRCT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8
作者 赵志刚 徐鑫利 +1 位作者 李劲浩 王桂东 《临床肺科杂志》 2019年第2期230-233,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CT(MSCT)容积灌注扫描联合多排CT(Mdct)对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诊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 2013年2月到2017年3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178例SPN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MDCT容积灌注扫描联合HRCT检查,记录HRCT征象特征与灌... 目的探讨多层CT(MSCT)容积灌注扫描联合多排CT(Mdct)对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诊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 2013年2月到2017年3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178例SPN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MDCT容积灌注扫描联合HRCT检查,记录HRCT征象特征与灌注扫描参数,并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SPN良恶性判定。结果 178例SPN患者中,病理诊断为恶性SPN 38例,良性SPN 140例。恶性SPN患者的毛刺征、空泡征、钙化征、胸膜牵拉征、分叶征等发生率明显高于良性SPN患者(P <0. 05)。恶性SPN患者的BF、BV、PS值均高于良性SPN(P <0. 05),不同SPN结节患者的MTT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MDCT容积灌注扫描联合HRCT对SPN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100. 0%和98. 6%。结论MDCT容积灌注扫描联合HRCT在SPN诊断的应用具有很好的征象特征,可以同时实现灌注成像,有利于鉴别诊断SPN良恶性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DCT容积灌注扫描 HRCT SPN 良恶性
下载PDF
探讨CT在良恶性甲状腺肿瘤诊断鉴别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9
作者 李雪菲 王桂东 李劲浩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12期249-250,共2页
探讨在甲状腺肿瘤良恶性诊断鉴别中应用CT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102例患者,均确诊为甲状腺肿瘤,本次调取均为2018.01~2020.12内患者,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所有对象均实施CT检查和诊断。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观察CT诊断结果、... 探讨在甲状腺肿瘤良恶性诊断鉴别中应用CT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102例患者,均确诊为甲状腺肿瘤,本次调取均为2018.01~2020.12内患者,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所有对象均实施CT检查和诊断。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观察CT诊断结果、良恶性及不同征象检出情况。结果:本组102例病理显示良性58例、恶性44例,而经CT检出良性60例,恶性42例,诊断准确性90.20%,特异度93.1%,灵敏度86.36%,漏诊率13.64%,误诊率6.90%。相较于恶性者,良性者的有包膜、增强后边缘清晰、瘤体边缘清晰等占比更高,而细颗粒钙化灶、单发肿瘤等占比更低,二者差异呈现出显著性(P<0.05);但二者肿瘤直径、内囊变占比、密度等对比数据差异未呈现出显著性(P>0.05)。结论:在甲状腺肿瘤中应用CT诊断效果显著,即可有效鉴别和诊断良恶性肿瘤,且可获得较为明显的影像学表现,诊断准确性和敏感性较高,可进一步研究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良恶性 诊断鉴别 CT 临床效果
下载PDF
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CT影像组学模型应用价值探讨
10
作者 李雪菲 王桂东 +2 位作者 李劲浩 张丽红 孟凯龙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8期27-30,共4页
探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CT影像组学模型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2020年6月收治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甲状腺结节患者358例临床资料,采用软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构建模型,随机分为训练组(286例)和验证组(72例);描绘RO... 探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CT影像组学模型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2020年6月收治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甲状腺结节患者358例临床资料,采用软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构建模型,随机分为训练组(286例)和验证组(72例);描绘ROC曲线完成模型验证,评估CT影像组学模型用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训练组和验证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构建CT影响组学恶性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训练组和验证组CT影像组学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AUC分别为0.93;0.91(P<0.05)。CT影像组学预测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一致性曲线具有较高重合度,提示一致性良好。结论 CT影像组学模型可有效提高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准确性,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具有良好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结节 鉴别诊断 CT 影像组学
下载PDF
静脉期CT值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劲浩 王桂东 +2 位作者 李雪菲 刘子琳 孟凯龙 《国际肿瘤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0期581-585,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病灶影像学特征联合静脉期CT值用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6月于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人民医院170例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的PT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中央组淋巴结是... 目的探讨原发病灶影像学特征联合静脉期CT值用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6月于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人民医院170例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的PT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中央组淋巴结是否伴转移分组,其中伴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组89例,未伴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组81例。分析原发病灶不同时期CT值和影像学特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原发病灶影像学特征联合静脉期CT值预测中央组淋巴结转移效能。结果伴和未伴中央组淋巴结转移患者平扫期CT值、动脉期CT值、净增CT值及标准化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伴中央组淋巴结转移患者静脉期CT值、净增CT值及标准化CT值分别为(113.84±22.95)HU、(59.05±12.10)HU、0.72±0.14,均高于未伴中央组淋巴结转移患者的(103.99±17.67)HU、(51.29±14.45)HU、0.59±0.10(t=3.26,P<0.001;t=3.81,P<0.001;t=3.67,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静脉期CT值、净增CT值及标准化CT值截断值分别为115.78 HU、62.37 HU、0.75时诊断PTC患者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0.70、0.76。伴和未伴中央组淋巴结转移患者原发灶直径、甲状腺包膜接触范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4,P=0.019;Z=-2.08,P=0.037);有无钙化、原发病灶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灶直径>2 cm(87.73%)和包膜接触范围≥1/2(92.17%)预测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最高。原发病灶影像学特征联合静脉期标准化CT值预测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结果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具有良好一致性,Kappa=0.475,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12%、82.75%。结论原发病灶影像学特征联合静脉期CT值在PTC患者中央组LN中央组淋巴结转移预测方面具有良好临床价值,其中原发病灶直径>2 cm、包膜接触范围≥1/2及静脉期标准化CT值>0.75者更易出现中央组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淋巴转移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