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寰枢椎脱位的诊疗现状及争议
1
作者 王圣林 李危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5-226,共2页
寰枢椎脱位的外科学分类主要用于指导治疗策略,历史上较为著名的是1968年的Greenburg分类:可复性及不可复性,即通过动力位X线片判断寰枢椎的关系[1]。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前,针对可复性寰枢椎脱位行后路固定融合,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行后... 寰枢椎脱位的外科学分类主要用于指导治疗策略,历史上较为著名的是1968年的Greenburg分类:可复性及不可复性,即通过动力位X线片判断寰枢椎的关系[1]。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前,针对可复性寰枢椎脱位行后路固定融合,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行后方骨性减压、原位固定,但临床观察发现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后方减压效果不佳。20世纪60年代我国香港方心让等及80年代Menezes等报告经口入路腹侧切骨减压,大幅提高了寰枢椎不可复性脱位的临床疗效[2、3],但此方法仍然无法实现“复位”。临床上医生们发现颅骨牵引可将某些以往判断为“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转化为“可复性”。21世纪初开始,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南部战区总医院为代表的中国学者们发表了系列文章,使用颅骨牵引下的经口松解术可以将绝大多数不可复性脱位转变为可复性脱位,并实施了解剖复位下的经口或后路固定融合[4~6]。这一由我国学者提出的“不可复性向可复性转化”理论,获得了国际承认和应用。另外,Goel[7]、Chandra等[8]及国内陈赞等[9]报告了经后路侧块关节松解术,使寰枢椎复位后行固定融合。然而后路松解无法实现前方挛缩韧带或骨性结构的松解,部分病例的复位效果不如经口松解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颅骨牵引 不可复性 骨性结构 后路固定 诊疗现状 复位效果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心理因素对脊柱外科患者的影响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张嘉琦 曾岩 +1 位作者 李危石 陈仲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1-215,共5页
随着解剖入路的不断创新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逐步成熟,手术干预可显著改善脊柱疾病患者的躯体失衡状况,并对受压神经有效减压。然而相当一部分脊柱疾病患者在接受手术后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仍然较差[1]。既往研究发现,高达40%的腰... 随着解剖入路的不断创新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逐步成熟,手术干预可显著改善脊柱疾病患者的躯体失衡状况,并对受压神经有效减压。然而相当一部分脊柱疾病患者在接受手术后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仍然较差[1]。既往研究发现,高达40%的腰椎融合术后患者出现持续性疼痛、功能残疾和生活质量低下[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疾病 脊柱外科 腰椎融合术后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 功能残疾 患者的影响 心理因素 持续性疼痛
原文传递
两种翻修术式治疗寰枢椎后路复位不足病例的临床疗效比较
3
作者 孙庆海 王超 +4 位作者 闫明 许南方 田英轮 王圣林 李危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6-274,共9页
目的:研究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irreducible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IAAD)患者因寰枢椎术后复位不足而进行翻修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2021年8月因寰枢椎复位不足产生神经压迫症状而接受翻修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研究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irreducible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IAAD)患者因寰枢椎术后复位不足而进行翻修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2021年8月因寰枢椎复位不足产生神经压迫症状而接受翻修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翻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经口齿状突切除术)和B组(“后前后”联合入路,即后路内固定拆除及植骨块截骨、前路经口咽寰枢松解复位、再次后路固定融合术)。研究本组病例手术前后的脊髓功能的变化、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手术过程有无并发症及并发症的种类和数量,手术前后延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的大小。其中脊髓功能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脊髓功能的改善率(JOA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7-治疗前评分)]×100%。寰枢关节脱位的影像学改善率用延脊髓角改善率[CMA改善率=(术后角度-术前角度)/术前角度×100%]表示,并在组间进行对比研究。结果:32例因寰枢椎复位不足行翻修术的IAAD患者术前均存在脊髓病,其中A组14例,B组18例。A组术前JOA评分13.00±1.96分,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15.54±1.08分,术前CMA 132.66°±9.36°,术后末次随访CMA 144.74°±11.18°,住院时间21.93±14.07d,手术时间211.43±92.64min,术中出血量279.29±345.17mL。B组术前脊髓功能JOA评分11.78±3.23分,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14.97±1.47分,术前CMA 126.28°±11.06°,术后末次随访CMA 154.71°±6.50°,住院时间35.83±26.19d,手术时间368.83±118.55min,出血量534.50±324.66mL。A组翻修手术并发症率为57.1%,JOA改善率为(68.00±15.16)%,CMA改善率为(9.23±6.23)%;B组翻修手术并发症率为33.3%,JOA改善率(63.59±10.89)%,延脊髓角改善率(23.21±9.83)%。A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B组,而两组的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性。B组的CMA改善率显著优于A组,而两组的脊髓病改善率(JOA改善率)及翻修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寰枢椎后路复位不足病例的翻修术并发症较高、临床疗效较差。后前后联合手术相对于经口齿状突切除术的CMA改善率较优,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解除脊髓压迫的同时可完全恢复颈椎力线。初次手术应做到寰枢解剖复位,尽量避免在寰枢复位不足状态下实行固定融合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修手术 寰枢关节脱位后入路手术 骨性脱位经口松解
原文传递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的预后因素分析及基于脊柱矢状面平衡的矫形策略探讨
4
作者 杜传超 海宝 +7 位作者 刘宇 商玉臣 何保华 石航 朱伟 高延征 李危石 刘晓光 《脊柱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5-11,共7页
目的分析影响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S)患者术后2年功能性预后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基于脊柱矢状面平衡的手术策略。方法纳入2018年5月—2020年5月应急总医院采用后路融合内固定术矫形的ADS患者79例,记录其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等一... 目的分析影响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S)患者术后2年功能性预后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基于脊柱矢状面平衡的手术策略。方法纳入2018年5月—2020年5月应急总医院采用后路融合内固定术矫形的ADS患者79例,记录其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等一般资料,采集患者术前及术后2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患者问卷(SRS-22)评分、腰背部和下肢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测量术前及术后2年的骨盆倾斜角(PT)、骨盆投射角(PI)、腰椎前凸角(LL)、矢状面垂直偏距(SVA)、冠状面平衡、T1骨盆角(T1PA)及PI-LL,记录并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术后2年ODI将患者分为功能最佳组(ODI≤15%)和功能最差组(ODI>50%),比较2组患者各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术后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79例患者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41.8%(33/79),术后2年ODI、SRS-22评分、腰背部疼痛VAS评分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功能最差组21例,功能最佳组30例。功能最差组患者BMI、术后重症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功能最佳组;术前ODI、SRS-22评分差于功能最佳组,术前矢状面失衡(SVA≥5 cm)患者比例高于功能最佳组;术后2年ODI、SRS-22评分、腰背部和下肢痛VAS评分差于功能最佳组,矢状面失衡患者比例、PI-LL和T1PA高于功能最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BMI、术前高ODI、术后2年SVA≥5 cm和术后2年高T1PA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手术矫形能够改善ADS患者的功能和生活质量,BMI、术前ODI、术后2年SVA和术后2年T1PA影响术后功能恢复,故应基于脊柱矢状面整体平衡状态制订ADS手术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脊柱侧凸 矫形外科手术 预后
下载PDF
八年制医学生科研能力与科研诚信认知状况调查
5
作者 钟沃权 孙垂国 +5 位作者 李危石 陈仲强 姜宇 齐强 郭昭庆 曾岩 《医院管理论坛》 2023年第3期78-81,共4页
目的调查八年制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诚信认知状况,为科研培训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62名八年制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科研能力量表总分46[(40,54)]分,“统计学知识”维度得分低;研诚信认知问卷总分119[(107,127)]分,医学生对科研... 目的调查八年制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诚信认知状况,为科研培训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62名八年制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科研能力量表总分46[(40,54)]分,“统计学知识”维度得分低;研诚信认知问卷总分119[(107,127)]分,医学生对科研诚信的关注度评分低(1.94±0.97~2.61±1.03),认为产生科研不端行为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科研能力不足(75.8%)和缺乏学术监督(74.2%)。科研能力量表总分与对科研诚信的关注度、对科研不端行为造成影响的认知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需加强二级学科阶段八年制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注重统计学知识和实践教学的培养;丰富科研诚信教育形式;提高对科研诚信的关注度和对科研不端行为影响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生 科研诚信 科研能力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开放减压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杜传超 宋坤锋 +7 位作者 刘宇 海宝 商玉臣 何保华 石航 李危石 刘晓光 朱伟 《创伤外科杂志》 2023年第7期502-508,共7页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减压附加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fixation,PPF)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thoracolumbaRburst fractures,TLBF)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减压附加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fixation,PPF)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thoracolumbaRburst fractures,TLBF)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0月—2021年10月应急总医院及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因TLBF行UBE减压附加PPF和开放减压固定手术的患者,行UBE减压附加PPF手术24例(UBE组,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29~63岁,平均44.7岁);开放减压固定手术39例(开放手术组,男性29例,女性10例;年龄22~58岁,平均46.7岁)。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不同时间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指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止痛药使用次数、术后矢状位X线片的力线参数等数据。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7.3±14.8)min vs.(82.7±24.3)min,P>0.05],UBE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17.6±4.6)mL vs.(67.1±17.3)mL,P<0.05],手术花费更少[(3.1±0.3)万元vs.(4.3±0.5)万元,P<0.05]。术后2周,腰背部疼痛VAS及下肢放射痛VAS改善更加显著[(3.1±1.8)分vs.(5.2±3.4)分,(2.7±1.0)分vs.(3.7±1.9)分,P<0.05],止痛药次数UBE组显著减少[(1.5±0.8)次vs.(2.7±1.1)次,P<0.05],术后2周及6个月,UBE组术后ODI指数显著优于开放手术组[(27.7±12.8)%vs.(41.4±24.6)%,(13.4±8.1)%vs.(17.6±10.9)%,P<0.05],美国脊柱损伤协会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1.2)分vs.(3.9±1.1)分,(4.2±1.8)分vs.(4.0±1.6)分,P>0.05]。结论对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UBE减压附加PPF安全有效,且花费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单侧双通道内镜 减压 开放手术 椎弓根 内固定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颈椎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应用的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庞华程 欧阳汉强 李危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43-1046,共4页
人工智能(artifical intelligence,AI)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多学科交叉的尖端技术,可以通过算法对海量数据的学习实现类似AI解决问题的能力[1]。近年来,AI技术的积累和储备已经完成,AI赋能传统产业已进入大规模应用的快速发展时期。... 人工智能(artifical intelligence,AI)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多学科交叉的尖端技术,可以通过算法对海量数据的学习实现类似AI解决问题的能力[1]。近年来,AI技术的积累和储备已经完成,AI赋能传统产业已进入大规模应用的快速发展时期。在医疗领域,AI与医疗的深度融合也正不断推进,在医学影像识别、疾病诊断、手术规划和预后等方面取得了大量重要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疾病 人工智能 疾病诊断 影像识别 多学科交叉 手术规划 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疗领域
原文传递
退变性腰椎侧凸伴骨盆倾斜的影像学特征及矫形术后转归
8
作者 君禹 李危石 +4 位作者 于淼 曾岩 王永强 孙卓然 周思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3-218,共6页
目的:总结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伴骨盆倾斜的影像学特征,并分析脊柱矫形术后相关的影像学参数和骨盆倾斜的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行后路脊柱侧凸矫形内固定融合手术的181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合... 目的:总结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伴骨盆倾斜的影像学特征,并分析脊柱矫形术后相关的影像学参数和骨盆倾斜的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行后路脊柱侧凸矫形内固定融合手术的181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合并骨盆倾斜20例,年龄46~75岁(62.10±7.56岁),随访时间12~96个月(47.21±19.13个月).15例患者C7铅垂线(C7PL)偏移方向与骨盆髂嵴较高侧保持一致,定义为Ⅰ型;5例患者C7PL偏移方向与骨盆髂嵴较低侧一致,定义为Ⅱ型.收集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 角、冠状位平衡(coronal vertical axis,CVA)、锁骨角(clavicle angle,CA)、顶椎偏距(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骨倾斜角(sacral obliquity angle,SOA)、骨盆倾斜角(pelvic obliquity angle,POA)等影像学参数以及顶椎位置、融合节段、截骨方式、远端固定椎位置等临床指标,并进行组内比较与组间比较.结果:Ⅰ型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AVT、POA均显著小于术前(P<0.05),CVA、CA和SOA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Ⅱ型组术后Cobb角、AVT、POA显著小于术前(P<0.05),CVA、CA、SOA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SOA、AVT显著小于术前(P<0.05),Cobb角、CVA、CA、POA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Ⅱ型组术前SOA与AVT、术后Cobb角及末次随访时AVT与SOA均显著大于Ⅰ型组(P<0.05),其他影像学参数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型组与Ⅱ型组远端固定椎、顶椎位置、融合节段数、截骨方式等临床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骨盆持续倾斜5例,骨盆倾斜改善15例,改善率75%.术后骨盆持续倾斜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上述影像学参数较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骨盆倾斜改善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AVT、POA均显著小于术前(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伴骨盆倾斜Ⅱ型患者术前骶骨和脊柱畸形比Ⅰ型更严重.对于Ⅰ型患者,纠正其Cobb角和AVT有助于其术后骨盆倾斜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骨盆倾斜 影像学参数 矫形手术 矫形策略
原文传递
退变性腰椎侧凸矫形术后即刻冠状位平衡发生再失衡的危险因素分析
9
作者 丁林垚 孙卓然 +5 位作者 李危石 曾岩 袁磊 陈泽 邱卫鹏 侯翔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7-204,共8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矫形术后即刻冠状位平衡患者末次随访时发生失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10年1月~2020年12月间DLS患者共156例.纳入术后即刻(3个月内)冠状位平衡患者,记录患...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矫形术后即刻冠状位平衡患者末次随访时发生失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10年1月~2020年12月间DLS患者共156例.纳入术后即刻(3个月内)冠状位平衡患者,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术前冠状位平衡状态、L5横突与骶骨融合状态、顶椎位置、顶椎偏距(apical vertebra translation,AVT)值、主弯Cobb角及腰骶弯Cobb角、术前L4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术后即刻主弯Cobb角及腰骶弯Cobb角、术后即刻L4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术后即刻近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UIV)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术后即刻T1-UIV Cobb角等情况.根据末次随访冠状位平衡状态分为末次随访冠状位平衡组与末次随访冠状位失衡组.分析上述因素与末次随访时冠状位失衡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94例DLS术后即刻冠状位平衡状态患者,其中15例男性,79例女性,年龄63.10±6.47岁,随访32.5±26.9个月.术后即刻冠状位平衡患者末次随访时冠状位仍处于平衡状态者73例(77.7%),末次随访冠状位失衡患者21例(22.3%).两组间术前AVT值、术前主弯Cobb角、术后即刻主弯Cobb角、术前L4倾斜角、术后即刻L4倾斜角、术后即刻UIV倾斜角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术前AVT值(P=0.043)、术前主弯Cobb角(P=0.018)、术后即刻UIV倾斜角(P=0.035)与术后即刻冠状位平衡患者出现末次随访时冠状位失衡具有独立相关性.结论:DLS矫形术后即刻冠状位平衡患者术前AVT值、术前主弯Cobb角和术后即刻UIV倾斜角越大,末次随访越容易出现冠状位失平衡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冠状位平衡 平衡变化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在腰椎影像分析和疾病诊断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史翔君 欧阳汉强 李危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44-949,共6页
目前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时代。其中,机器学习是一种基于数据学习,通过计算机算法实现AI的重要方法。机器学习可以利用如决策树、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线性回归、逻辑回归、神经网络等多种算法模型... 目前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时代。其中,机器学习是一种基于数据学习,通过计算机算法实现AI的重要方法。机器学习可以利用如决策树、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线性回归、逻辑回归、神经网络等多种算法模型框架[1](图1),具有像人脑一样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如对医学影像判读、术后康复预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 计算机算法 支持向量机 随机森林 影像判读 决策树 疾病诊断
原文传递
椎间植骨融合与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比较 被引量:112
11
作者 李危石 陈仲强 +2 位作者 郭昭庆 齐强 刘忠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20-23,共4页
目的:比较横突间植骨融合内固定与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对111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分别采用横突间植骨融合内固定(81例)与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30例),回顾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植骨方式术后植骨融合率及临床... 目的:比较横突间植骨融合内固定与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对111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分别采用横突间植骨融合内固定(81例)与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30例),回顾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植骨方式术后植骨融合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随访7~68个月,平均19.9个月.横突间植骨组融合率85.2%,椎间植骨组融合率96.7%,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真性滑脱及Ⅰ度以上退变性滑脱,椎间植骨融合率100%,横突间植骨融合率7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椎间植骨组优良率93.3%,横突间植骨组优良率88.9%,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椎间植骨与横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相近.对于Ⅰ度退变性滑脱,横突间植骨仍是有效的植骨融合方法,但对于真性滑脱或Ⅰ度以上退变性滑脱,应行椎间植骨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症 椎间融合 后外侧融合 椎间融合器
原文传递
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腰椎前凸矫正程度与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李危石 费晗 +2 位作者 陈仲强 孙卓然 马清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12-918,共7页
目的: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行长节段固定矫形术的疗效,探讨合适的腰椎前凸矫正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行长节段矫形固定术(至少4个椎体)的DL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随访时间至少2... 目的: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行长节段固定矫形术的疗效,探讨合适的腰椎前凸矫正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行长节段矫形固定术(至少4个椎体)的DL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随访时间至少2年。采用腰痛和下肢痛VAS评分、ODI评价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在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根据末次随访时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与腰椎前凸角(1umbarlordosis,LL)之差(PI—LL)是否在±9°范围内分为PI—LL在±9°范围内(PI—LL+组)和不在±9°范围内组(PI—LL-组),使用独立样本£检验比较两组影像参数和生活质量;用散点图和拟合曲线探索合适的LL范围,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该范围内(A组)、外(B组)患者的评分差异;并分组比较不同矢状位平衡(SVA)范围的ODI差异。结果:55例DLS患者年龄为40~75岁(63.2±6.9岁),术前Cobb角为10.2°~52.3°(25.1°±11,5°),PI为23.4°~72.7°(47.5°±11.2°)。术前LL为-19.7°~50.1°(27.6°±15.2°),末次随访时为6.6°~64°(34.5°±11.9°),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前和末次随访时SVA无显著性差异(46.1±47.7mmvs49.6±36.9mm,P〉0.05)。末次随访时PI—LL+患者15例,PI-LL-患者40例,PI—LL+患者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较PI—LL-患者高(4.6±2.5vs.2.9±2.1,P=0.015),下肢痛VAS评分和ODI无显著性差异(P〉0.05)。散点图及拟合曲线显示腰痛VAS评分和ODI在PI—LL为15°~28°时较低.在15°-28°的19例患者与不在15°~28°的36例患者比较.术后腰痛VAS评分更低(P〈0.05),下肢痛VAS评分和ODI无显著性差异(P〉0.05)。29例SVA〈50mm患者的ODI与17例50≤SVA〈80mm患者无最著性差异(P〉0.05),9例SVA≥80mm患者的ODI高于50≤SVA〈80mm的患者(P〈0.01)。结论:L=PI+9°可能并不适合作为国人DLS患者的矫形目标,按照PI—LL=15°~28°的对应关系矫正腰椎前凸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对于老年DLS患者而言,SVA=80mm作为矢状位失衡的评价标准可能更加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手术计划 临床疗效 矢状位失平衡
原文传递
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段后凸成角畸形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危石 陈仲强 +1 位作者 郭昭庆 齐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645-648,共4页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矫形治疗胸腰段后凸成角畸形的效果.方法:回顾研究1998年~2003年手术治疗的18例胸腰椎后凸成角畸形患者,年龄13~56岁,平均34.0岁.14例伴有脊髓损伤,括约肌功能障碍8例,7例有显著腰背部疼痛,11例有手术史.全部...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矫形治疗胸腰段后凸成角畸形的效果.方法:回顾研究1998年~2003年手术治疗的18例胸腰椎后凸成角畸形患者,年龄13~56岁,平均34.0岁.14例伴有脊髓损伤,括约肌功能障碍8例,7例有显著腰背部疼痛,11例有手术史.全部病例均行前方椎体间隙松解减压植骨+后方截骨矫形固定.结果: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54.8°(30°~138°)矫正至术后的14.7°(-5°~75°),矫正率41.7%~112.5%,平均为70.6%.2例于术后1年发现植骨未融合,行前后路再手术植骨融合.平均随访24.8个月(7~37个月),18例均获骨性融合,无明显矫正丢失及内固定失败.5例脊髓功能有恢复,3例括约肌功能有改善,有显著腰背部疼痛者术后疼痛均有缓解.结论:前后路联合松解矫形内固定可有效地治疗胸腰段后凸成角畸形,尤其适用于严重后凸畸形或二次手术的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凸 胸腰椎 矫形
原文传递
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李危石 陈仲强 Kirkham B Wood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7-211,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IS)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4月2009年4月收治的83例成人IS患者,男16例,女67例,年龄2084岁,平均43岁。在全脊柱站立位X线正侧位片(包括双侧髋关节)上测量侧凸Cob...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IS)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4月2009年4月收治的83例成人IS患者,男16例,女67例,年龄2084岁,平均43岁。在全脊柱站立位X线正侧位片(包括双侧髋关节)上测量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后凸角(TLJ)、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以及C7铅垂线与S1后上缘的水平距离(SVA)。将患者分为胸弯组和腰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分析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及各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胸弯组共39例,平均年龄40.9岁,主弯角度平均45.8°;腰弯组共44例,平均年龄44.8岁,主弯角度平均39.5°。两组患者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TK、TLJ、LL、PI、SS、PT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腰弯组的SVA明显大于胸弯组(P〈0.05)。在≤40岁患者中,胸弯组和腰弯组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40岁患者中,腰弯组患者SVA和PT大于胸弯组(P〈0.05),余参数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胸弯组9例(23.1%)出现脊柱失平衡,其中7例为负向失平衡;腰弯组12例(27.3%)出现脊柱失平衡,其中8例为正向失平衡。两组的LL与TK、SS有相关性,PI与PT、SS有相关性,SVA与LL、SS、PT有相关性,年龄与SVA、PT有相关性。与胸弯组不同,腰弯组患者的PI与LL无相关性,而年龄与LL、SS有相关性,PT与LL、SS有相关性。结论:成人IS中,胸弯和腰弯患者的骨盆形态无差别,骨盆与脊柱的矢状位序列密切相关,年龄与躯干平衡相关。胸弯患者易出现脊柱负向失平衡,而腰弯患者更易出现脊柱正向失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凸 脊柱 骨盆 矢状位平衡 成人
原文传递
腰椎固定融合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6年以上随访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危石 孙卓然 +1 位作者 郭扬 陈仲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65-872,共8页
目的:拟通过至少6年临床资料随访,探讨腰椎融合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因素对相邻节段退变(AS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6年12月于我院骨科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而行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患者72例,其中男33例,女39例,术时年... 目的:拟通过至少6年临床资料随访,探讨腰椎融合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因素对相邻节段退变(AS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6年12月于我院骨科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而行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患者72例,其中男33例,女39例,术时年龄55.9±9.2岁(31~71岁),术后平均随访86.8±7.5个月(72~120个月)。影像学资料包括术前腰椎MRI、正侧屈伸位X线片,末次随访腰椎MRI、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利用院内PACS系统测量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融合节段LL、剩余LL等。利用MRI与X线片判定术后ASD情况。以106例无症状中老年志愿者全脊柱X线片测量结果作为对照,比较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前及术后远期随访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分析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的变化与ASD的相关性。结果:共50例患者(69.4%,50/72)末次随访时出现ASD;ASD组与无ASD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骨盆矢状位参数(PI、SS、PT)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LL,ASD组患者(32.6°±15.4°)、无ASD组(37.3°±12.0°)显著小于对照组(49.2°±9.1°)(P<0.05);末次随访时,无ASD组LL显著大于ASD组(42.8°±10.5°vs 36.3°±14.0°,P<0.05),但仍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42例未融合至S1节段的患者中31例末次随访时出现ASD,30例融合至S1节段的患者中19例出现ASD,尽管两组间ASD发生率并无显著性差异(P=0.341),但对于融合至S1组的患者,出现ASD的患者融合节段更长,LL显著减小,剩余LL显著减小。结论:(1)术后远期LL与ASD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充分改善LL可能会降低ASD发生率;(2)尽管融合至S1不是ASD发生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对于融合至S1的患者,融合节段越长,术后腰椎前凸曲度越小,剩余的腰椎前凸曲度越平直,会增加ASD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 脊柱-骨盆矢状位 相邻节段退变
原文传递
PLIF技术应用与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危石 陈仲强 《继续医学教育》 2006年第12期84-86,共3页
关键词 PLIF 植骨融合术 脊柱疾病 椎体间隙 LUMBAR 融合技术 横突间植骨 经后路 研究发明 临床效果
下载PDF
重视高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的矢状位平衡及重建问题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危石 郭新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76-678,共3页
高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high dysplastic developmental spondylolisthesis,HDDS)临床较少见,多发生于青少年及儿童,以明显的腰骶部发育不良及后凸畸形为主要表现,且多为重度滑脱(滑脱程度≥50%)[1]。HDDS患者因腰骶部后凸明显,常导致... 高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high dysplastic developmental spondylolisthesis,HDDS)临床较少见,多发生于青少年及儿童,以明显的腰骶部发育不良及后凸畸形为主要表现,且多为重度滑脱(滑脱程度≥50%)[1]。HDDS患者因腰骶部后凸明显,常导致矢状位参数异常甚至脊柱失平衡。以往临床医生对此病的关注点多在于如何通过手术将椎体前滑移进行安全地复位和融合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医生 HDD 发育不良
原文传递
退变性脊柱侧凸手术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策略专家共识 被引量:17
18
作者 白玉树 翟骁 +29 位作者 陈自强 魏显招 杨明园 杨操 周许辉 李危石 吴继功 许建中 赵建华 王达义 钱邦平 朱泽章 胡勇 孙武权 房敏 郑召民 王征 淳德 丁文元 夏磊 沈建雄 仉建国 孙天胜 罗卓荆 海涌 吕国华 郝定均 邱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3-242,共10页
退变性脊柱侧凸常见于老年患者,通常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手术风险高、并发症多。加速康复外科(ERAS)要求综合考量患者的年龄、症状、体征、身体状况和骨质量等因素,以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和围手术期干... 退变性脊柱侧凸常见于老年患者,通常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手术风险高、并发症多。加速康复外科(ERAS)要求综合考量患者的年龄、症状、体征、身体状况和骨质量等因素,以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和围手术期干预措施,这对改善患者预后和康复十分重要。经全国多位脊柱外科专家多次讨论,在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下,针对退变性脊柱侧凸手术ERAS围手术期管理策略制定本共识意见,供临床工作参考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外科学 加速康复外科 围手术期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固定融合术后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7
19
作者 朱迪 李危石 +4 位作者 陈仲强 齐强 郭昭庆 曾岩 孙垂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65-871,共7页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固定融合术后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2月因腰椎管狭窄症在我院骨科腰椎组行减压固定融合术的北京地区患者共计456例,其中回院随访118例。男性54例,女性64例;手术时年龄31-74岁,平...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固定融合术后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2月因腰椎管狭窄症在我院骨科腰椎组行减压固定融合术的北京地区患者共计456例,其中回院随访118例。男性54例,女性64例;手术时年龄31-74岁,平均55.7岁;随访58-120个月,平均84.6个月。术前腰痛VAS评分为6.64±3.07分,腿痛VAS评分为7.40±2.78分,JOA评分为8.16±6.58分,ODI评分为30.55±11.30分。末次随访时,进行腰腿痛VAS、JOA、ODI评分,按Fischgrund标准判定疗效;行腰椎X线片及MRI检查观察手术区域的情况及相邻节段退变的情况。并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程长短、跛行距离、术前下肢麻木、术前VAS和JOA及ODI评分、既往腰椎手术史、合并症、融合方式、融合固定节段长短、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等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分别与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VAS、ODI评分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为4.06±3.70分,腿痛VAS评分为4.90±3.40分,JOA评分为19.98±14.0分,ODI评分为13.67±8.56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疗效评定,优21例,良60例,可28例,差9例,优良率为74.6%。末次随访时,X线片、MRI检查发现5例患者螺钉周围出现透亮线,2例明确出现螺钉松动,1例植骨区可疑未融合,1例出现横突植骨区骨吸收;71例相邻节段出现退变,退变率为60.2%,有症状的相邻节段退变13例(11.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与术后腰痛VAS评分显著相关,既往腰椎手术史、术前下肢麻木与术后腿痛VAS评分显著相关,年龄与术后ODI评分显著相关(P〈0.05);合并症、体重指数、跛行距离、术前VAS与JOA及ODI评分、融合节段长短、融合方式和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等因素对术后远期疗效无影响(P〉0.05)。结论: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固定融合术后远期疗效较满意,性别、年龄、既往腰椎手术史、术前下肢麻木可能是影响远期疗效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减压固定融合术 远期疗效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退变性腰椎疾患后路减压术后脑脊液漏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处理 被引量:38
20
作者 张志平 郭昭庆 +4 位作者 孙垂国 曾岩 李危石 齐强 陈仲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06-911,共6页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疾患后路减压术后脑脊液漏的相关因素,探讨其处理方法。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腰椎组手术治疗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因腰椎间盘突出症(LDH)、腰椎管狭窄症(LSS)、腰椎滑脱(L...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疾患后路减压术后脑脊液漏的相关因素,探讨其处理方法。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腰椎组手术治疗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因腰椎间盘突出症(LDH)、腰椎管狭窄症(LSS)、腰椎滑脱(LS)、腰椎退变性侧(后)凸(LDS)行腰椎后路减压术的患者,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诊断、是否翻修手术、手术方法、减压节段数、融合方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脑脊液漏的诊断、术中及术后处理方法。按l:3配比选择对照组,观察脑脊液漏组术后引流特点和引流管留置时间。结果:共纳入因退变性腰椎疾患行后路减压手术治疗的患者1425例,其中男675例,女750例,年龄16~80岁,平均54.6±13.1岁。LDH378例,LSS647例,LS304例,LDS96例;初次手术1351例,翻修手术74例;1节段减压635例,2节段减压491例,3节段减压204例,4节段及以上减压95例。术后57例发生脑脊液漏,发生率为4.O%,其中LDH7例,发生率为1.9%;LSS30例,发生率为4.6%;LS13例,发生率为4.3%;LDS7例,发生率为7.3%。4种疾病脑脊液漏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翻修手术发生脑脊液漏9例,发生率为12.2%;初次手术发生脑脊漏48例,发生率为3.6%,差异有显著性(P〈0.05)。减压节段数4节段及以上者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为13.7%,高于1节段(1.9%)、2节段(3.7%)和3节段(6.9%)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翻修手术和减压节段数≥4是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危险因素。脑脊液漏患者采用预防感染、体位调节、引流管留置平均5.6d,卧床休息6~7d.无一例出现伤口不愈合或感染,无一例形成脑脊液囊肿或瘘管,但引流量较对照组大。结论:翻修手术与减压节段数≥4是退变性腰椎疾患后路减压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的危险因素;发生脑脊液漏患者术后引流管留置5~6d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手术 并发症 硬膜撕裂 脑脊液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