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细管顶空气相色谱法高灵敏监测花生大豆根瘤生物固氮能力
1
作者 梁美娟 赵秀兰 +7 位作者 古皓华 岳晓凤 唐晓倩 李慧 张文 李友国 张奇 李培武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1-207,共7页
建立了测定花生和大豆根瘤菌生物固氮能力的毛细管顶空气相色谱法,利用固氮酶还原乙炔气体为乙烯的经典方法,实现了高浓度乙炔中痕量乙烯的高灵敏分析。利用顶空进样方式,分离柱采用HP-PLOT Q毛细管色谱柱,程序升温,采用氢离子化检测器... 建立了测定花生和大豆根瘤菌生物固氮能力的毛细管顶空气相色谱法,利用固氮酶还原乙炔气体为乙烯的经典方法,实现了高浓度乙炔中痕量乙烯的高灵敏分析。利用顶空进样方式,分离柱采用HP-PLOT Q毛细管色谱柱,程序升温,采用氢离子化检测器,对乙烯标准气体进行了定量分析。乙烯检测范围宽为0.125~30000μmol/mol,相关系数为0.9996,检测限(LOD)为0.0341μmol/mol,检出限优于已有报道。该方法检测精密度好,5次检测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32%。乙烯样品的回收率为95.8%~110%,相对标准偏差为1.54%~3.47%。同时,对乙烯和实际样品进行检测时,与GDX-502填充柱的传统气相色谱法的测定结果一致,表明所建立的乙烯顶空气相色谱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此外,该方法分析时间缩短至3 min,利用自动进样方式,检测通量大,适用于花生和大豆根瘤菌中固氮能力的快速准确测定,能满足花生和大豆生物固氮研究中乙炔还原法测定乙烯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气相色谱 毛细管色谱柱 乙炔还原法 乙烯 花生 大豆
下载PDF
MCHK_7135基因在华癸中慢生根瘤菌共生固氮中的功能
2
作者 胡珍珍 谢华伦 +2 位作者 彭杰丽 李友国 陈大松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3-130,共8页
为研究MCHK_7135基因在根瘤菌与宿主植物共生固氮中的功能,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了MCHK_7135基因的突变体及回补菌株,对突变菌株和回补菌株在人工培养条件以及与宿主植物紫云英共生下的各项表型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 为研究MCHK_7135基因在根瘤菌与宿主植物共生固氮中的功能,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了MCHK_7135基因的突变体及回补菌株,对突变菌株和回补菌株在人工培养条件以及与宿主植物紫云英共生下的各项表型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突变菌株对氧胁迫的敏感性增强;接种突变株的紫云英长势矮小,侵染线及根瘤原基数目减少,根瘤数量少,固氮酶活性低,而向突变菌株导入完整MCHK_7135基因后,各项共生表型得到不同程度恢复。研究结果表明,华癸中慢生根瘤菌的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MCHK_7135基因在根瘤菌与宿主植物共生固氮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瘤菌 共生固氮 过氧化物还原酶 紫云英 同源双交换 突变体
下载PDF
影响根瘤菌共生固氮效率的主要因素及遗传改造 被引量:50
3
作者 李友国 周俊初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6-89,共4页
介绍了影响根瘤菌共生固氮效率的主要因素及遗传改造 :包括土壤因素、宿主植物、四碳二羧酸转移酶基因dct、固氮调节基因nifA、吸氢酶基因hup、共生质粒 (基因 )、缺陷型回复突变等。
关键词 根瘤菌 共生固氮效率 遗传改造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导入四碳二羧酸转移酶基因对费氏中华根瘤菌共生固氮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李友国 李杰 +2 位作者 刘墨青 周岷江 周俊初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0年第5期1-7,共7页
将来自苜蓿中华根瘤菌 (Sinorhizobiummeliloti)的四碳二羧酸转移酶基因(dctABD)经 pIJ2 92 5克隆到广宿主、稳定性质粒 pTR10 2上 ,获得诱导型表达的重组质粒 pHN2 0 2。在此基础上再引入来自 pDB30所含的发光酶基因 (luxAB)作分子标... 将来自苜蓿中华根瘤菌 (Sinorhizobiummeliloti)的四碳二羧酸转移酶基因(dctABD)经 pIJ2 92 5克隆到广宿主、稳定性质粒 pTR10 2上 ,获得诱导型表达的重组质粒 pHN2 0 2。在此基础上再引入来自 pDB30所含的发光酶基因 (luxAB)作分子标记 ,以 pTR10 2为基础构建成带有dctABD和luxAB的重组质粒 pHN2 0 5。经三亲本接合转移 ,将重组质粒 pHN2 0 5导入费氏中华根瘤菌 (Sinorhizobium fredii)HNO1,GR3和YC4。与出发菌相比较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 :HN0 1(pHN2 0 5)和GR3(pHN2 0 5)分别在宁镇一号和川早一号大豆上能显著提高植株地上部分干重 (生物量 )和总氮量 ,YC4 (pHN2 0 5)在黑龙 33大豆上能同时显著提高植株地上部分干重 (生物量 ) ,总氮量和根瘤鲜重。本研究结果表明 :导入dctABD基因对共生固氮效率的增效性与受体根瘤菌和大豆品种等因素有关。以luxAB为报告基因进行的转移接合子培养条件下分离单菌落和共生条件下形成根瘤的发光活性检测结果表明 :pHN2 0 5可在供试费氏中华根瘤菌中稳定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碳二羧酸转移酶基因 费氏中华根瘤菌 发光酶
下载PDF
导入dctABD和nifA基因对费氏中华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李友国 周俊初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1-188,共8页
以pTR10 2为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HN30 7,其上克隆有来自苜蓿中华根瘤菌 (Sinorhizobiummeliloti)的四碳二羧酸转移酶基因dctABD、来自肺炎克氏杆菌 (Klebsiellapneumoniae)的nifA基因和来自pDB30所含的发光酶基因lux AB。经三亲本接合转... 以pTR10 2为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HN30 7,其上克隆有来自苜蓿中华根瘤菌 (Sinorhizobiummeliloti)的四碳二羧酸转移酶基因dctABD、来自肺炎克氏杆菌 (Klebsiellapneumoniae)的nifA基因和来自pDB30所含的发光酶基因lux AB。经三亲本接合转移 ,将pHN30 7导入费氏中华根瘤菌 (S .fredii)HN0 1、YC4和GR3,并考察了转移接合子中pHN30 7在传代培养和共生条件下的稳定性。与出发菌相比较的植物盆栽试验结果表明 ,在与大豆黑农 33共生时 ,导入pHN30 7后的转移接合子均可显著提高结瘤植株的瘤重、地上部分干重和地上部分总氮量。在与大豆川早一号共生时 ,转移接合子HN0 1(pHN30 7)可显著提高结瘤植株的瘤数和瘤重 ;GR3(pHN30 7)可显著提高结瘤植株的瘤数、瘤重、地上部分干重和地上部分总氮量 ;导入pHN30 7的YC4却呈现出负作用。本研究表明 ,导入dctABD可提高固氮效率 ,而nifA基因主要影响重组菌的结瘤能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tABD NIFA luxAB 费氏中华根瘤菌 共生固氮效率 结瘤能力 重组
下载PDF
费氏中华根瘤菌HN01DL在大豆根圈的定殖动态与结瘤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李友国 周俊初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8期1283-1286,共4页
以发光酶基因luxAB为标记 ,在根盒缩影条件下研究了费氏中华根瘤菌HN0 1DL在大豆根圈的定殖动态、分布范围及其结瘤情况 .结果表明 ,HN0 1DL在根盒 灭菌土壤和非灭菌土壤缩影中的大豆全根系定殖动态与水平明显不同 ,前者在第 1 2d时达... 以发光酶基因luxAB为标记 ,在根盒缩影条件下研究了费氏中华根瘤菌HN0 1DL在大豆根圈的定殖动态、分布范围及其结瘤情况 .结果表明 ,HN0 1DL在根盒 灭菌土壤和非灭菌土壤缩影中的大豆全根系定殖动态与水平明显不同 ,前者在第 1 2d时达到最高定殖密度 (8.65logcfu·g- 1 ) ,而后者的早期定殖数量下降较快 ,且于第 1 5d时达到最高定殖密度 (6 .88logcfu·g- 1 ) .HN0 1DL在大豆播种 5d后在大豆根部的A(0~ 4cm)区根段上达到最高定殖密度 (7.0 5logcfu·g- 1 ) ,然后开始缓慢下降 ,至第 1 9d时仍维持相对稳定 ,在第 33d时又开始回升 .至播种后第 46d时HN0 1DL可散布至种子下方 1 6cm处的根段部位 .HN0 1DL在A区根段的定殖密度持续较高 ,所形成的发光根瘤总数 (1 6 .3个 )及发光比例 (68.8% )最高 ,且发光根瘤主要集中于该区段主根上 .发光根瘤比例沿A E区段逐渐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氏中华根瘤菌HN01DL 大豆根圈 定殖结瘤 发光酶标记基因
下载PDF
导入dctABD和 parCBA/DE基因提高大豆慢生根瘤菌固氮效率和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李友国 李杰 +1 位作者 刘墨青 周俊初 《Acta Genetica Sinica》 CSCD 2000年第8期742-750,共9页
以pLAFR3为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HN207,携带有来自首苜蓿根瘤菌(Sinorhizobiummeliloti)的四碳二羧酸转移酶基因 dctABD、来自 pTR102的parCBA/DE基因和标记发光酶基因 lux... 以pLAFR3为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HN207,携带有来自首苜蓿根瘤菌(Sinorhizobiummeliloti)的四碳二羧酸转移酶基因 dctABD、来自 pTR102的parCBA/DE基因和标记发光酶基因 luxAB。利用 2亲本杂交法,将重组质粒 pHN207导入大豆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japonicum)TA11和CB1809,分别考察了转移接合子中外源重组质粒在人工培养条件和共生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par基因的引入明显提高pLAFR3在TA11和CB1809中的稳定性。dctABD基因可显著提高TA11和CB1809在大豆黑龙33、宁镇一号和渝豆一号上的共生固氮能力,使结瘤植物的地上部分干重(生物量)和总氮量等指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慢生根瘤菌 共生固氮效率 稳定性 重组DNA
下载PDF
两株发光酶基因标记的重组大豆根瘤菌在土壤缩影中的存活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友国 周俊初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13-617,共5页
研究了发光酶基因 (luxAB)标记的重组费氏中华根瘤菌HN0 1DL、大豆慢生根瘤菌TA113QD与其出发菌株HN0 1、TA11在灭菌和未灭菌土缩影中的存活动态。结果表明 :HN0 1DL和TA113QD在灭菌土缩影和未灭菌土缩影中的存活动态特征显著不同 :标... 研究了发光酶基因 (luxAB)标记的重组费氏中华根瘤菌HN0 1DL、大豆慢生根瘤菌TA113QD与其出发菌株HN0 1、TA11在灭菌和未灭菌土缩影中的存活动态。结果表明 :HN0 1DL和TA113QD在灭菌土缩影和未灭菌土缩影中的存活动态特征显著不同 :标记菌株在灭菌土缩影中的早期存活数量一般有所下降后而保持相对稳定的较高存活水平 ,而在未灭菌土缩影中其存活数量在整个跟踪过程中持续下降至约 4 5logcfug- 1 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酶 基因标记 基因重组 大豆根瘤菌 土壤缩影 存活动态
下载PDF
消除共生质粒的费氏中华根瘤菌HND29SR在大豆根圈的定殖动态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友国 周俊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420-1424,共5页
比较研究了费氏中华根瘤菌 (Sinorhizobium fredii) HN0 1 (出发菌 )、发光酶基因标记菌 HN0 1 L(参照菌 )、消除HN0 1共生质粒的菌株 HND2 9SR在无菌砂培条件下的大豆根圈定殖动态。供试菌单独接种时 :HN0 1、HN0 1 L和HND2 9SR的定殖... 比较研究了费氏中华根瘤菌 (Sinorhizobium fredii) HN0 1 (出发菌 )、发光酶基因标记菌 HN0 1 L(参照菌 )、消除HN0 1共生质粒的菌株 HND2 9SR在无菌砂培条件下的大豆根圈定殖动态。供试菌单独接种时 :HN0 1、HN0 1 L和HND2 9SR的定殖动态基本一致 ,其早期定殖密度下降较快 ,播种后第 1 6天时 HN0 1和 HN0 1 L分别达到较高的定殖水平 6.49logcfu/ g鲜根和 6.78logcfu/ g鲜根 ,然后维持相对稳定的定殖水平。但 HND2 9SR的定殖密度持续下降到播种后第 1 6天时才开始上升 ,至第 3 5天时仍维持相对稳定的定殖密度 6.94logcfu/ g鲜根。等量混合接种时供试菌在根圈定殖群体中各自定殖密度在测定过程中基本相等。结果表明消除 HN0 1的共生质粒对其在大豆根圈中定殖能力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氏中华根瘤菌 HND29SR 大豆根圈 定殖动态 共生质粒消除菌株 发光酶基因
下载PDF
2株重组根瘤菌在4个大豆品种根圈中定殖动态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友国 周俊初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31-534,共4页
在灭菌和未灭菌土盆栽缩影条件下 ,比较研究了重组大豆根瘤菌HN0 1DL和TA113QD在 4个不同品种大豆根圈中的定殖动态与水平 ,并初步考察了其与共生效应的关系。结果表明 :HN0 1DL在渝豆 1号和宁镇 1号大豆根圈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 在灭菌和未灭菌土盆栽缩影条件下 ,比较研究了重组大豆根瘤菌HN0 1DL和TA113QD在 4个不同品种大豆根圈中的定殖动态与水平 ,并初步考察了其与共生效应的关系。结果表明 :HN0 1DL在渝豆 1号和宁镇 1号大豆根圈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性 ,而TA113QD则在Williams大豆根圈的适应性较强 ,在宁镇 1号大豆根圈的适应性较差 ,且供试菌在 4种大豆根圈定殖动态与水平的差异在共生效应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反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根瘤菌 大豆 品种 根圈 定殖动态 比较研究 共生效应
下载PDF
导入额外拷贝nifA基因对费氏中华根瘤菌HN0 1NL根圈定殖与竞争结瘤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友国 周俊初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98-203,共6页
本文研究了导入额外拷贝的肺炎克氏杆菌 (Klebsiellapneumoniae)nifA基因对受体费氏中华根瘤菌 (Sinorhizobiumfredii)HN0 1在大豆根圈的定殖和竞争结瘤的影响。将HN0 1分别与带有标记基因luxAB的参照菌株HN0 1L和带有nifA基因和标记基... 本文研究了导入额外拷贝的肺炎克氏杆菌 (Klebsiellapneumoniae)nifA基因对受体费氏中华根瘤菌 (Sinorhizobiumfredii)HN0 1在大豆根圈的定殖和竞争结瘤的影响。将HN0 1分别与带有标记基因luxAB的参照菌株HN0 1L和带有nifA基因和标记基因luxAB的重组菌株HN0 1NL按照 1∶1等量比例接种于大豆黑龙 3 3种子表面 ,在灭菌土和非灭菌土中研究其定殖动态。每一供试菌株在根圈中的比例依次于播种后第 3天、第 7天、第 1 0天、第 1 2天、第 1 4天、第 1 6天、第 2 1天和第 3 6天进行测定 ,占瘤率在播种后第 4 0天进行比较测定。盆栽实验结果表明 :导入了额外拷贝nifA基因的重组菌HN0 1NL与受体菌HN0 1和参照菌HN0 1L相比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氏中华根瘤菌 NIFA 根圈定殖 占瘤率
下载PDF
导入额外拷贝nifA基因对费氏中华根瘤菌共生固氮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友国 周俊初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4,共4页
以广宿主、稳定性质粒pTR102为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HN306,其上克隆有来自肺炎克氏杆菌(Klebsiellapneumoniae)的nifA基因和来自pDB30所含的发光酶标记基因(luxAB)。经三亲本接合转移,将pHN306导入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fre... 以广宿主、稳定性质粒pTR102为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HN306,其上克隆有来自肺炎克氏杆菌(Klebsiellapneumoniae)的nifA基因和来自pDB30所含的发光酶标记基因(luxAB)。经三亲本接合转移,将pHN306导入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fredii)HN01,GR3和YC4。与出发菌相比较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HN01(pHN306)和GR3(pHN306)分别在大豆渝豆一号和黑龙33上能显著提高瘤数,瘤重,植株地上部分干重和总氮量,YC4(pHN306)在大豆渝豆一号上也能显著提高瘤数,癌重和总氮量,对植株地上部分干重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nifA基因对固氮效率和结瘤能力的促进作用与受体根瘤菌和大豆品种等因素有关。以luxAB为报告基因进行的菌落和根瘤发光检测结果表明:pHN306可在供试根瘤菌中稳定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FA 费氏中华根瘤菌 固氮效率 结瘤能力
下载PDF
接种量对费氏中华根瘤菌HN01DL根圈定殖与结瘤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友国 周俊初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21,共3页
在灭菌土和未灭菌土盆栽系统中 ,研究了大豆种子的表面初始接种量对费氏中华根瘤菌HN0 1DL在大豆根圈中的定殖动态与结瘤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 3个接种量对应的早期根圈定殖动态和水平有明显差异 ,但随着宿主植物根系的生长其差异逐渐减... 在灭菌土和未灭菌土盆栽系统中 ,研究了大豆种子的表面初始接种量对费氏中华根瘤菌HN0 1DL在大豆根圈中的定殖动态与结瘤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 3个接种量对应的早期根圈定殖动态和水平有明显差异 ,但随着宿主植物根系的生长其差异逐渐减小 ,整个定殖动态曲线的变化和定殖密度趋向一致 ,并且发现 3个不同的初始接种量对HN0 1DL在大豆黑农 33根系上的结瘤数量和占瘤率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氏中华根瘤菌 接种量 大豆根圈 定殖 结瘤
下载PDF
半导体外壳引线镀镍层的孔隙及脆性对引线断裂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友国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17-19,61,共4页
本文通过在可伐引线表面分别电镀氨基磺酸镍及瓦特镍的方法,讨论了镀层孔隙及脆性对可伐引线应力腐蚀的影响,通过实验验证了瓦特镍层脆性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改善镍层脆性的一种办法。
关键词 半导体器件 外壳 引线 镀镍 断裂
下载PDF
基于Microsoft ASP和Access数据库的MIS网上购物系统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友国 姜明富 《农业网络信息》 2008年第4期110-113,共4页
本文主要包括网上销售系统前台界面的设计和后台数据库管理的设计。采用Microsoft ASP技术,后台数据库采用Access数据库。实现了用户注册/登录、商品搜索、购买、管理员对网站的管理等功能。并采用MD5加密算法增加了系统的安全性。
关键词 电子商务 ASP Access MD5
下载PDF
四碳二羧酸与根瘤菌共生固氮
16
作者 李友国 周俊初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10-115,共6页
根瘤菌 豆科植物共生体系进行的共生固氮是一个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生物学过程 ,植物提供类菌体将空气中的分子态氮转变为氨必需的光合产物。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 :苹果酸、琥珀酸和延胡索酸等四碳二羧酸 (dCAs)是植物直接供给类菌体以... 根瘤菌 豆科植物共生体系进行的共生固氮是一个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生物学过程 ,植物提供类菌体将空气中的分子态氮转变为氨必需的光合产物。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 :苹果酸、琥珀酸和延胡索酸等四碳二羧酸 (dCAs)是植物直接供给类菌体以支持共生固氮所需要的碳源及能源 (FinanTM ,etal ,1 983 ;RosonCW ,etal ,1 984;VanceCP ,etal ,1 997)。它们必须通过细胞膜和类菌体周膜 (PBM)两道屏障才能进入类菌体细胞。研究者还发现了一个运输四碳二羧酸的共同系统 Dct转运系统 (StreeterJG ,1 995)。就四碳二羧酸等有机酸的产生、转移、dct基因的结构、功能与表达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碳二羧酸 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系 共生固氮
下载PDF
利用发光酶基因监测根瘤菌重组质粒的转移性
17
作者 李友国 周俊初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1-4,共4页
经三亲本杂交,比较测定了重组大豆根瘤菌HN01DNL和TA11DNL中所含重组质粒pHN307在人工滤膜和灭菌土壤杂交条件下、向华癸中生根瘤菌7653R和荧光假单胞菌Pf.X1-5的转移频率;并初步跟踪了pHN307在根盒-土壤缩影、小区试验和环境释放中向... 经三亲本杂交,比较测定了重组大豆根瘤菌HN01DNL和TA11DNL中所含重组质粒pHN307在人工滤膜和灭菌土壤杂交条件下、向华癸中生根瘤菌7653R和荧光假单胞菌Pf.X1-5的转移频率;并初步跟踪了pHN307在根盒-土壤缩影、小区试验和环境释放中向土著细菌的转移性,为考察所构建重组根瘤菌在田间应用时的安全性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质粒 转移性 发光酶基因 大豆根瘤菌
下载PDF
农林类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思考
18
作者 李友国 扶炜 《21世纪(理论实践探索)》 2009年第11期91-92,共2页
针对目前涉农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结合个人近若干年的教学实践,特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及改革措施。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 应用型人才 主导 主体 创新思维
下载PDF
8株优良大豆根瘤菌与不同地区27个大豆主栽品种的匹配性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伍惠 钟喆栋 +5 位作者 樊伟 彭亚齐 杜思 陈大松 王学路 李友国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5-418,共14页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高蛋白粮饲兼用作物,具有与根瘤菌共生固氮的能力。近十几年来,我国大豆品种更新快,导致大豆根瘤菌株与新品种匹配能力差、接种效果不明显。筛选与主栽大豆品种匹配性好、固氮效率高的广谱性优良菌株,可为针...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高蛋白粮饲兼用作物,具有与根瘤菌共生固氮的能力。近十几年来,我国大豆品种更新快,导致大豆根瘤菌株与新品种匹配能力差、接种效果不明显。筛选与主栽大豆品种匹配性好、固氮效率高的广谱性优良菌株,可为针对性的施用大豆根瘤菌接种剂提供菌种资源和方案。选取本实验室前期分离保存的6个优良快生型大豆根瘤菌株和2个慢生型大豆根瘤菌株,在砂培盆栽条件下与不同地区的27个大豆主栽品种进行匹配试验。测定分析了植株地上部分生物量、高度、根瘤数量、根瘤生物量和根瘤固氮酶活指标。结果表明:不同大豆根瘤菌之间结瘤固氮能力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供试根瘤菌均能够与国内24个大豆品种结瘤,广谱性较好;植株地上部分高度、根瘤数量、根瘤生物量和根瘤固氮酶活与地上部分生物量呈显著相关;大部分接种根瘤菌后的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CK;HN01、GR3、HH29、HH103匹配性和固氮效率均不逊色于USDA110,具有在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流域、东南地区推广的潜能;从品种来看,中豆39、BD2、天隆1号与8株供试大豆根瘤菌的匹配接种表现出高生物量特点。此外,本文还筛选出大豆-大豆根瘤菌的表型最佳匹配组合中豆39-GR3,适合长江流域地区;同样筛选到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东南地区最佳匹配组合,分别是HN01-辽豆14、HN01-徐豆14、HN01-BD2。本文初步建立了优良根瘤菌与大豆主栽品种的匹配关系,为在田间试验中进一步筛选和应用这些优良菌株提供了材料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良大豆根瘤菌 大豆 主栽品种 匹配性 共生固氮作用
原文传递
快速成型工艺中的路径规划策略
20
作者 李友国 杜永强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4期133-134,共2页
扫描策略的关键技术是生成平面内多边形轮廓的偏置曲线。就快速成型而言,平面的填充策略将影响精度和效率这两个重要指标。路径规划策略包括:基于多连通域Voronoi图波阵面传播法算法的螺旋扫描策略;基于两个新定理的内点查找算法;
关键词 快速成型 扫描路径 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