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了中国《建筑隔震设计标准》(GB/T 51408—2021)(以下简称《隔标》)和美国Minimum design loads and associated criteria for buildings and other structures(ASCE 7-16)隔震设计的相关要求,并针对基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介绍了中国《建筑隔震设计标准》(GB/T 51408—2021)(以下简称《隔标》)和美国Minimum design loads and associated criteria for buildings and other structures(ASCE 7-16)隔震设计的相关要求,并针对基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以下简称《抗规》)设计的某9度区近场隔震结构,进行了两国规范的设计对比。按《抗规》设计的隔震结构,仍然能满足《隔标》的设计要求。ASCE 7-16对于隔震支座考虑了老化和环境、测试、制造等因素引起的性能参数变化,并按隔震支座的上限及下限属性进行了结构设计。基于相同地震概率水准(50年超越概率2%)的设计对比研究表明,ASCE 7-16的等效侧力法计算值高于《隔标》,按ASCE 7-16要求选择的地震波反应谱明显高于《隔标》,其时程分析结果也大于中国规范,对隔震支座的性能要求更高。展开更多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式不断发生变革,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的使命,课程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落脚点。材料力学作为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式不断发生变革,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的使命,课程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落脚点。材料力学作为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团队分析了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学现状,针对课程强理论性、逻辑性、工程实践性等特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枯燥、推导过程抽象、评价体系生硬等问题,以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理念为基础,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优势,在课程教学内容、讲授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提出了“Interest+Understand+Application”的创新教学体系(简称为“IUA”创新教学体系),旨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内容理解、强化学生知识应用。东南大学土木交通大类专业对该教学体系进行了实践,包括引入工程案例、利用校内及在线资源丰富课堂形式、改进课程评价方式等。通过评估学生课堂满意度调查、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学生课外实践成果等,证明了该教学体系改革成效显著。展开更多
目的系统评价终末期患者营养支持决策过程中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感受,为改善患者及家属决策体验提供新思路。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有关终末期患者营...目的系统评价终末期患者营养支持决策过程中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感受,为改善患者及家属决策体验提供新思路。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有关终末期患者营养支持决策过程、体验的质性研究或混合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8月。基于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推荐的PICoS模型确定文献,采用MAXDQA2022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归类整合。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提炼38个主题,归纳9个类别,最终形成4个整合结果:决策者的多维度思考得出结果;决策者迫切需要专业支持;决策者认知影响决策结果;决策者同样需要心理干预。结论终末期患者营养支持决策需要经过多方协商、沟通,关注决策者心理体验,必要时给予专业支持,改善患者及家属体验。展开更多
基于Web of Science平台相关文献数据,利用CiteSpace与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低碳乡村的研究区域时空分布格局,识别低碳乡村研究演进和热点趋势,结论如下:①全球范围内乡村碳排放研究时间连续、跨度大,发达国家起步先于发展中国家,并形成以...基于Web of Science平台相关文献数据,利用CiteSpace与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低碳乡村的研究区域时空分布格局,识别低碳乡村研究演进和热点趋势,结论如下:①全球范围内乡村碳排放研究时间连续、跨度大,发达国家起步先于发展中国家,并形成以中美为两极的地理分异特征;②乡村碳排放围绕环境生态科学与农学等多学科交叉,呈现主题拓展与量化模型精度提升并进趋势;③乡村碳排放的五大研究主题为耕作方式、生物燃料与土地利用变化、农业—食物—环境系统、可持续饮食和乡村温室气体的测算与产业管理;④中国存在重乡村旅游、轻饮食结构及温室气体测算中内涵界定范围局限且精细度低等问题。基于上述结论,结合我国“一带一路”、乡村转型和乡村振兴等政策,从乡村碳排放跨区域协调、碳税与环境税的试点实践、乡村产业智能化管理体系构建、国民饮食结构调整等方面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低碳乡村发展提供参考。展开更多
文摘介绍了中国《建筑隔震设计标准》(GB/T 51408—2021)(以下简称《隔标》)和美国Minimum design loads and associated criteria for buildings and other structures(ASCE 7-16)隔震设计的相关要求,并针对基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以下简称《抗规》)设计的某9度区近场隔震结构,进行了两国规范的设计对比。按《抗规》设计的隔震结构,仍然能满足《隔标》的设计要求。ASCE 7-16对于隔震支座考虑了老化和环境、测试、制造等因素引起的性能参数变化,并按隔震支座的上限及下限属性进行了结构设计。基于相同地震概率水准(50年超越概率2%)的设计对比研究表明,ASCE 7-16的等效侧力法计算值高于《隔标》,按ASCE 7-16要求选择的地震波反应谱明显高于《隔标》,其时程分析结果也大于中国规范,对隔震支座的性能要求更高。
文摘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式不断发生变革,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的使命,课程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落脚点。材料力学作为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团队分析了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学现状,针对课程强理论性、逻辑性、工程实践性等特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枯燥、推导过程抽象、评价体系生硬等问题,以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理念为基础,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优势,在课程教学内容、讲授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提出了“Interest+Understand+Application”的创新教学体系(简称为“IUA”创新教学体系),旨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内容理解、强化学生知识应用。东南大学土木交通大类专业对该教学体系进行了实践,包括引入工程案例、利用校内及在线资源丰富课堂形式、改进课程评价方式等。通过评估学生课堂满意度调查、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学生课外实践成果等,证明了该教学体系改革成效显著。
文摘目的系统评价终末期患者营养支持决策过程中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感受,为改善患者及家属决策体验提供新思路。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有关终末期患者营养支持决策过程、体验的质性研究或混合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8月。基于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推荐的PICoS模型确定文献,采用MAXDQA2022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归类整合。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提炼38个主题,归纳9个类别,最终形成4个整合结果:决策者的多维度思考得出结果;决策者迫切需要专业支持;决策者认知影响决策结果;决策者同样需要心理干预。结论终末期患者营养支持决策需要经过多方协商、沟通,关注决策者心理体验,必要时给予专业支持,改善患者及家属体验。
文摘基于Web of Science平台相关文献数据,利用CiteSpace与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低碳乡村的研究区域时空分布格局,识别低碳乡村研究演进和热点趋势,结论如下:①全球范围内乡村碳排放研究时间连续、跨度大,发达国家起步先于发展中国家,并形成以中美为两极的地理分异特征;②乡村碳排放围绕环境生态科学与农学等多学科交叉,呈现主题拓展与量化模型精度提升并进趋势;③乡村碳排放的五大研究主题为耕作方式、生物燃料与土地利用变化、农业—食物—环境系统、可持续饮食和乡村温室气体的测算与产业管理;④中国存在重乡村旅游、轻饮食结构及温室气体测算中内涵界定范围局限且精细度低等问题。基于上述结论,结合我国“一带一路”、乡村转型和乡村振兴等政策,从乡村碳排放跨区域协调、碳税与环境税的试点实践、乡村产业智能化管理体系构建、国民饮食结构调整等方面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低碳乡村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