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粮果间作复合群体地上部生态因子变化动态的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李增嘉 张明亮 +1 位作者 李凤超 冷寿慈 《作物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3-15,共3页
粮果间作复合群体地上部生态因子变化动态的研究李增嘉,张明亮,李凤超,冷寿慈(山东农业大学泰安271018)近年来山东、河北等地有关粮果间作的报道都充分证明,粮果间作是提高农田生态系统功能,增加经济效益,在稳步提高粮食... 粮果间作复合群体地上部生态因子变化动态的研究李增嘉,张明亮,李凤超,冷寿慈(山东农业大学泰安271018)近年来山东、河北等地有关粮果间作的报道都充分证明,粮果间作是提高农田生态系统功能,增加经济效益,在稳步提高粮食总产量的前提下,缓解果树与粮食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果树 间作 群体 生态因子动态
下载PDF
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的产量效应与光热资源利用率的研究 被引量:33
2
作者 李增嘉 李凤超 赵秉强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8年第4期419-426,共8页
通过连续3年两基点的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良好的水肥条件下,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种植模式是实现高产高效、提高光热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2.5m和3.0m种植带宽3年平均每公顷产粮19151.7kg,比小麦玉米一年... 通过连续3年两基点的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良好的水肥条件下,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种植模式是实现高产高效、提高光热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2.5m和3.0m种植带宽3年平均每公顷产粮19151.7kg,比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平作增产32.81%;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种植模式全生育期和全年的光能利用率为1.7%和1.64%,比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平作提高了16.05%和18.98%,而且全年≥0℃积温的热量利用接纳系数和≥10℃积温每℃可生产粮食分别提高了14.35%和26.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套作 种植模式 产量效应 资源利用率 小麦
下载PDF
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种植模式经济效益的分析 被引量:26
3
作者 李增嘉 李凤超 赵秉强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7年第4期383-390,共8页
采用小麦春玉米夏玉米间套作种植模式,随着年总产量的提高,其经济效益同步增长。麦王玉复合群体的产值和纯收入达27045.9元/hm2和14884.95元/hm2,比着玉米一熟单和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复种产值提高91.50%和20.38%,纯收入提高74... 采用小麦春玉米夏玉米间套作种植模式,随着年总产量的提高,其经济效益同步增长。麦王玉复合群体的产值和纯收入达27045.9元/hm2和14884.95元/hm2,比着玉米一熟单和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复种产值提高91.50%和20.38%,纯收入提高74.70%和11.81%。根据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空间差和时间差,选择越冬菠菜和早熟秋白菜参与到模式中进行间套作,增加复合群体空间层次与集约程度,其产值与纯收入增长幅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经济效益 间作 套作 小麦 玉米
下载PDF
粮田复合群体超高产的产量效应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增嘉 《作物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4,共4页
粮田复合群体超高产的产量效应李增嘉(山东农业大学泰安271018)为探讨复合群体的高产潜力和科学构建复合群体,为实现作物高产更高产提供理论基础。我们于1992~l995年在山东农业大学泰安实习农场进行试验,土壤为褐壤... 粮田复合群体超高产的产量效应李增嘉(山东农业大学泰安271018)为探讨复合群体的高产潜力和科学构建复合群体,为实现作物高产更高产提供理论基础。我们于1992~l995年在山东农业大学泰安实习农场进行试验,土壤为褐壤。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为1.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田 复合群体 超高产 产量效应 作物
下载PDF
土壤耕作及秸秆还田对冬小麦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0
5
作者 韩宾 李增嘉 +3 位作者 王芸 宁堂原 郑延海 史忠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8-53,共6页
该文研究了土壤耕作、秸秆还田两项技术措施及其交互效应对冬小麦群体发育动态、冬小麦产量形成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常规耕作、免耕、耙耕、深松4种土壤耕作技术与无秸秆还田、秸秆全量粉碎还田两种秸秆还田量构成8个处理,并对不同处... 该文研究了土壤耕作、秸秆还田两项技术措施及其交互效应对冬小麦群体发育动态、冬小麦产量形成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常规耕作、免耕、耙耕、深松4种土壤耕作技术与无秸秆还田、秸秆全量粉碎还田两种秸秆还田量构成8个处理,并对不同处理中冬小麦生长发育动态及产量形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耕作处理对冬小麦出苗率、群体动态、产量构成有显著影响,免耕小麦出苗率仅60.2%,群体过小,产量显著低于常规耕作;耙耕、深松在与常规耕作相同播量下能形成适宜的群体,且穗粒数、千粒重均高于常规耕作,分别比常规耕作增产8.15%和6.91%;经作用力分析,耕作措施是影响冬小麦群体结构与产量构成的最重要因素,作用力大于秸秆及秸秆×耕作交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耕作 秸秆还田 冬小麦 生长状况 产量构成 作用力
下载PDF
少免耕与秸秆还田对极端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6
6
作者 吕美蓉 李增嘉 +3 位作者 张涛 宁堂原 赵建波 李洪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1-46,共6页
为了高效利用天然降雨,缓和农业水资源短缺,该试验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条件下,设置耕作措施和秸秆2个因素,其中耕作措施分为常规耕作、深松耕、耙耕、旋耕、免耕5种,秸秆因素分为玉米秸秆全量还田与不还田,共10个处理,研究了耕作措施... 为了高效利用天然降雨,缓和农业水资源短缺,该试验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条件下,设置耕作措施和秸秆2个因素,其中耕作措施分为常规耕作、深松耕、耙耕、旋耕、免耕5种,秸秆因素分为玉米秸秆全量还田与不还田,共10个处理,研究了耕作措施与秸秆因素对极端土壤水分和冬小麦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无论秸秆还田与否,相对于常规耕作,深松耕能提高土壤水分充足期的土壤含水率,增加冬小麦产量,尤其是深松耕秸秆还田,比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分别高25.74%和11.45%。秸秆因素在土壤水分充足时影响土壤含水率方面占主导地位,秸秆因素与耕作措施在土壤水分亏缺时影响土壤含水率和冬小麦产量方面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免耕、深松耕、耙耕与秸秆还田的交互效应能够增加集雨,提高冬小麦产量。研究结果还表明,冬小麦产量与土壤水分亏缺时土壤含水率相关不显著,而与土壤水分充足期土壤含水率相关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土壤含水率 耕作 少免耕 还田 极端土壤水分 产量
下载PDF
少免耕对灌溉农田冬小麦/夏玉米作物水、肥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46
7
作者 江晓东 李增嘉 +3 位作者 侯连涛 王芸 王雪 颜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20-24,共5页
土壤耕作可影响土壤硝态氮的淋失、土壤的贮水量和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为了研究少免耕在冬小麦套作夏玉米一年两熟灌溉农田对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采用了5种土壤耕作体系(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常规耕作秸秆... 土壤耕作可影响土壤硝态氮的淋失、土壤的贮水量和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为了研究少免耕在冬小麦套作夏玉米一年两熟灌溉农田对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采用了5种土壤耕作体系(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缺口圆盘耙耕秸秆还田、免耕秸秆覆盖)在山东龙口进行了田间试验。利用烘干法测定了土壤含水率,利用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了土壤硝态氮的含量。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耕作,少耕特别是旋耕还田方式能够增加土壤贮水量、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全年作物产量,提高土壤0~60cm层次硝态氮含量、减少硝态氮的淋失。以旋耕还田为主的耕作体系可以在该地区应用,而免耕覆盖则不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免耕 灌溉 作物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硝态氮
下载PDF
玉米花生间作复合体系光合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27
8
作者 焦念元 宁堂原 +6 位作者 赵春 王芸 史忠强 侯连涛 付国占 江晓东 李增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17-923,共7页
以单作玉米和单作花生为对照,研究了间作玉米花生功能叶片的光合速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的日变化以及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间作提高了玉米、花生叶绿素含量,其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中午达... 以单作玉米和单作花生为对照,研究了间作玉米花生功能叶片的光合速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的日变化以及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间作提高了玉米、花生叶绿素含量,其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中午达到最大值;玉米南北行向种植东侧功能叶片的光合速率,上午间作明显大于单作,下午相反;间作明显提高了玉米阴天和晴天的光合速率,却明显降低了花生光合速率;在晴天,间作玉米花生的Fv/Fm、ΦPSⅡ日变化均呈倒抛物线,上午间作玉米明显大于单作的,下午相反,间作明显提高了花生的Fv/Fm,中午花生的ΦPSⅡ间作低于单作,上午和下午反之;阴天的Fv/Fm、ΦPSⅡ,间作玉米除中午小于外,上午和下午均大于单作玉米,间作花生全天均高于单作花生,说明玉米花生间作提高了花生对弱光的吸收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花生 间作 叶绿素含量 光合特性
下载PDF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华北地区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15
9
作者 田慎重 王瑜 +4 位作者 李娜 宁堂原 王丙文 赵红香 李增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7116-7124,共9页
基于10a耕作措施的定位试验,利用湿筛法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布规律,并利用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评价了不同处理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处理的水稳性... 基于10a耕作措施的定位试验,利用湿筛法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布规律,并利用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评价了不同处理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处理的水稳性团聚体在0—10cm,10—20cm和20—30cm土层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趋势,随着土层的加深,各处理水稳定团聚体的分布呈粒径逐渐减小、分布范围逐渐扩大趋势,0—10cm土层的水稳性团聚体多集中于2—5mm粒径范围,10—20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多集中在0.5—5mm粒径范围,以0.5—1mm最多,而20—30mm,则广泛分布在0.25—5mm粒径范围。通过MWD和GMD值可以看出,免耕、耙耕和旋耕措施更能有效地保护表层(0—10cm)土壤水稳定团聚体的稳定性,常规耕作和深松处理则显著降低了20—30cm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且显著影响了土壤表层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作用力分析结果表明,在0—10cm表层,秸秆作用在土壤表层显著影响了水稳定大团聚体的数量及其稳定性(P<0.001),多元回归分析说明其与土壤有机碳含量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且同时也受到来自耕作和秸秆交互效应的影响(P<0.01);但在10—20cm土层,影响其数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耕作措施及耕作和秸秆的交互效应(P<0.001);而在20—30cm,耕作措施、秸秆和两者的交互效应共同对水稳性大团聚体数量产生重要的影响,但主要作用力来自耕作措施(P<0.001)和两者的交互效应(P<0.001)。免耕秸秆还田措施能显著提高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的比例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秸秆还田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MWD GMD
下载PDF
不同水分条件下常规尿素和控释尿素对玉米根冠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5
10
作者 邵国庆 李增嘉 +6 位作者 宁堂原 张民 江晓东 王芸 赵建波 吕美蓉 赵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8-123,共6页
为了进一步探讨控释尿素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于2006—2007年在防雨棚中,应用郑单958进行了池栽试验。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比较了施用常规尿素和控释尿素后,玉米各生育阶段的根系活力、植株生长及籽粒产量。与常规尿素(全部基施和基施+小... 为了进一步探讨控释尿素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于2006—2007年在防雨棚中,应用郑单958进行了池栽试验。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比较了施用常规尿素和控释尿素后,玉米各生育阶段的根系活力、植株生长及籽粒产量。与常规尿素(全部基施和基施+小喇叭口期追施)相比,地上部干重、叶面积指数开花前较低,开花后较高;成熟期籽粒产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对照和两个常规尿素处理,生物产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对照和常规尿素全部基施处理。从籽粒产量看,维持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时,控释尿素处理分别比常规尿素全部基施处理和分次施处理高27.3%和12.1%;维持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时,分别比常规尿素全部基施处理和分次施处理高17.4%和8.1%。相同氮肥处理,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维持75%处理比维持50%处理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平均分别高20.6%和17.0%,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与常规尿素处理相比,控释尿素处理花前根系数量、活性和根冠比均较低,但花后三者能维持较高水平。可见,控释尿素对玉米生长具有明显的"前控后保"效果;控释尿素与水分对玉米产量的耦合效应高于常规尿素,其原因是生育后期能维持较高的根系数量及活性,促进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间持水量 常规尿素 控释尿素 玉米 根冠比 产量
下载PDF
土壤耕作及秸秆还田对夏玉米田杂草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42
11
作者 韩惠芳 宁堂原 +5 位作者 田慎重 王瑜 王丙文 仲惟磊 李增嘉 田欣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40-1147,共8页
于2008年夏玉米(Zea mays)生长期间,在连续5a秸秆全量还田的免耕、旋耕、耙耕、深松和常规耕作试验地中,研究了杂草总密度、优势杂草种类、生物多样性指数、杂草生物量和夏玉米产量。调查共记录杂草种类13种,秸秆全量还田时,免耕显著提... 于2008年夏玉米(Zea mays)生长期间,在连续5a秸秆全量还田的免耕、旋耕、耙耕、深松和常规耕作试验地中,研究了杂草总密度、优势杂草种类、生物多样性指数、杂草生物量和夏玉米产量。调查共记录杂草种类13种,秸秆全量还田时,免耕显著提高杂草的总密度;无秸秆还田时,常规耕作的杂草密度高于免耕、旋耕、耙耕和深松。秸秆全量还田后,免耕和深松条件下,杂草优势种为马唐和旱稗,旋耕和耙耕条件下为马唐、旱稗和牛筋草;常规耕作条件下,优势杂草为马唐、苘麻、旱稗和香附子。无秸秆还田条件下,免耕和常规耕作增加了杂草优势种的数量。秸秆全量还田后,免耕、耙耕和深松等耕作措施导致杂草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及均匀度均较高。无论哪种耕作条件,5a连续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高夏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学产量,其中尤以常规耕作秸秆全量还田处理产量最高,且田间杂草的生物学产量与夏玉米的生物学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耕作 秸秆还田 杂草 夏玉米(Zea mays) 生物多样性 产量
下载PDF
不同覆盖处理对冬小麦气体交换参数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51
12
作者 侯连涛 江晓东 +3 位作者 韩宾 焦念元 赵春 李增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8-63,共6页
为了探索半湿润灌区冬小麦在不同覆盖处理下水分利用的生理生态机制,该文采用秸秆覆盖和起垄覆膜沟内播种(膜垄)两种覆盖种植处理,研究了冬小麦叶片水平气体交换诸参数的日变化和生育期变化,分析了群体水平和产量水平的水分利用效... 为了探索半湿润灌区冬小麦在不同覆盖处理下水分利用的生理生态机制,该文采用秸秆覆盖和起垄覆膜沟内播种(膜垄)两种覆盖种植处理,研究了冬小麦叶片水平气体交换诸参数的日变化和生育期变化,分析了群体水平和产量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与不覆盖处理相比,在灌浆期秸秆覆盖和膜垄处理能有效提高冬小麦14:00以后的光合速率,膜垄处理能极显著提高冬小麦12:00后叶片水平水分利用效率,秸秆覆盖处理降低了10:00~14:00的蒸腾速率,从而能提高中午的水分利用效率;两种覆盖处理均能提高冬小麦生育后期的叶片水平光合速率及其水分利用效率,但在产量及群体水平水分利用效率上并无优势;膜垄处理通过加大对土壤水分的利用而显著提高产量,秸秆覆盖处理由于群体减小而导致减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湿润灌区 秸秆覆盖 膜垄 气体交换参数 水分利用效率 冬小麦
下载PDF
玉米-花生间作对作物产量和光合作用光响应的影响 被引量:87
13
作者 焦念元 赵春 +4 位作者 宁堂原 侯连涛 付国占 李增嘉 陈明灿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81-985,共5页
研究了玉米-花生间作对玉米、花生经济产量及功能叶片光合作用光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体系总体表现出明显的产量优势,2004和2005年分别为2896和2894kg.hm-2,土地利用率提高了14%~17%;玉米-花生间作提高了玉米功能叶片的光饱和点、... 研究了玉米-花生间作对玉米、花生经济产量及功能叶片光合作用光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体系总体表现出明显的产量优势,2004和2005年分别为2896和2894kg.hm-2,土地利用率提高了14%~17%;玉米-花生间作提高了玉米功能叶片的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和强光时的光合速率,降低了花生功能叶片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但提高了花生表观量子效率和弱光时的光合速率.表明间作提高了玉米对强光和花生对弱光的利用能力,从而使间作体系表现出明显的产量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花生 间作 产量 光合作用光响应
下载PDF
少免耕对小麦/玉米农田玉米还田秸秆腐解的影响 被引量:49
14
作者 江晓东 迟淑筠 +2 位作者 王芸 宁堂原 李增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47-251,共5页
为了研究高产灌溉条件下土壤耕作模式对还田玉米秸秆腐解的影响,在山东龙口采用4种土壤耕作模式(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耙耕秸秆还田、免耕秸秆覆盖)进行了一年两季田间试验,测定了秸秆腐解率、秸秆腐解速率和秸秆的纤维素... 为了研究高产灌溉条件下土壤耕作模式对还田玉米秸秆腐解的影响,在山东龙口采用4种土壤耕作模式(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耙耕秸秆还田、免耕秸秆覆盖)进行了一年两季田间试验,测定了秸秆腐解率、秸秆腐解速率和秸秆的纤维素含量。结果表明:秸秆腐解速率与土壤温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旋耕秸秆还田和耙耕秸秆还田两种少耕模式和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模式的秸秆腐解率、平均秸秆腐解速率无显著差异,说明少耕模式并不因减少耕作程序而降低作物秸秆在田间的腐解。免耕模式的秸秆腐解率和腐解速度显著低于以上3种耕作模式,经过小麦和玉米两个生长季节后仍有37.78%的玉米秸秆剩余,而且秸秆中纤维素质量分数为20.69%,腐解质量差,会对下年作物的出苗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分解 纤维素 秸秆腐解速率 秸秆还田 耕作模式
下载PDF
玉米花生间作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00
15
作者 焦念元 宁堂原 +4 位作者 杨萌珂 付国占 尹飞 徐国伟 李增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4324-4330,共7页
为了进一步揭示玉米花生间作体系中玉米间作产量优势的光合机理,于2010—2011年在河南科技大学试验农场研究了间作玉米功能叶的光-光响应曲线和光-CO2响应曲线特点、荧光参数、叶绿素含量与构成、干物质积累及灌浆速率。结果表明:间作... 为了进一步揭示玉米花生间作体系中玉米间作产量优势的光合机理,于2010—2011年在河南科技大学试验农场研究了间作玉米功能叶的光-光响应曲线和光-CO2响应曲线特点、荧光参数、叶绿素含量与构成、干物质积累及灌浆速率。结果表明:间作提高了玉米功能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改变了叶绿素构成,显著提高了净光合速率,延缓衰老;间作提高了玉米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光饱和时的最大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和羧化效率,显著降低了CO2补偿点;PSⅡ的实际光化学效率、PS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光化学猝灭系数变化不明显。间作明显提高玉米生育后期单株干物质,主要在于促进了籽粒的生长,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偏土地当量(PLER-M)高于其所占面积比例的106.6%—120.3%,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产量优势。这说明间作玉米产量间作优势主要来源于其生育后期净光合速率的提高,促进光合物质向籽粒的分配,净光合速率的提高是通过羧化效率和表观量子效率的提高,增强CO2的固定能力实现的,而非是光能传递、转化效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玉米 光合特性 羧化效率 产量形成
下载PDF
灌溉和尿素类型对玉米氮素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0
16
作者 邵国庆 李增嘉 +5 位作者 宁堂原 张民 焦念元 韩宾 白美 李洪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3672-3678,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灌水条件下,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用量对玉米氮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5个施氮水平和2个水分水平,研究不同类型尿素与水耦合对玉米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地上部氮素吸收... 【目的】研究不同灌水条件下,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用量对玉米氮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5个施氮水平和2个水分水平,研究不同类型尿素与水耦合对玉米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地上部氮素吸收和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结果】相同灌水条件下,施氮处理玉米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均大于对照,控释尿素处理玉米的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大口期前低于常规尿素,开花后却显著高于常规尿素;增加施氮量可显著提高玉米吸氮量及花后籽粒吸氮量,营养器官虽可获得较大的氮素累积,但降低了向籽粒转移氮量。同一氮水平下,灌浆水提高了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和籽粒产量,降低了玉米地上部吸氮量、花后籽粒吸氮量和花前转移氮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也显著降低。与常规尿素相比,控释尿素与水分对玉米氮素吸收、籽粒产量和籽粒蛋白质产量的耦合效应更显著。【结论】与常规尿素相比,不论有无灌浆水,控释尿素均能较好地协调玉米的地上部生长,具有明显的"前控后保"效果,利于获得高产与优质的同步,而灌浆水可以显著提高这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 尿素类型及用量 玉米 氮利用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量及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9
17
作者 王芸 李增嘉 +6 位作者 韩宾 史忠强 宁堂原 江晓东 郑延海 白美 赵建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3384-3390,共7页
研究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对于土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麦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活跃微生物量、土壤呼吸、呼吸商的影响。前3项采用的方法分别是:基质诱导呼吸法、呼吸曲线数学分析法和CO2释放量法。结... 研究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对于土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麦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活跃微生物量、土壤呼吸、呼吸商的影响。前3项采用的方法分别是:基质诱导呼吸法、呼吸曲线数学分析法和CO2释放量法。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土壤微生物量碳0~10cm土层大于10~20cm土层,而常规耕作两土层间无明显差异。秸秆还田在播种前、越冬期和起身期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而开花期和收获期则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碳。少耕还田10~20cm土层微生物具有较强的养分调控作用。保护性耕作利于0~10cm土层活跃微生物量的提高。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在耕作作业初期(越冬期和起身期)能增强土壤呼吸速率;在耕作作业后期(开花期和收获期)能显著降低土壤呼吸速率。免耕秸秆覆盖在10~20cm土层呼吸商较高,而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在0~10cm土层呼吸商较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呼吸商是衡量土壤微生物特性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微生物量碳 活跃微生物量 土壤呼吸 呼吸商
下载PDF
棉菜间套种种
18
作者 李增嘉 张明亮 《农业知识》 1996年第2期5-7,共3页
棉菜间套作是充分利用地力、空间、时间和光能,提高棉田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这类模式以春棉为主,间套不同种类的蔬菜。主要有棉花与春甘蓝、小萝卜。
关键词 春甘蓝 春棉 甘蓝品种 苗床管理 晚播 大小行 生育期间 圆葱 共生期 团棵
下载PDF
棉菜瓜间套种植
19
作者 李增嘉 张明亮 《农业知识》 1996年第3期4-7,共4页
棉花间作马铃薯特点:该模式是黄淮海棉区保证棉花生产发展、提高棉田经济效益的重要模式之一,尤其适于肥水条件好的沙质壤土。它充分利用两种作物在株高上的差异及马铃薯喜冷凉、生长期短,而棉花苗期生长慢、株型变化大、播种行距可调... 棉花间作马铃薯特点:该模式是黄淮海棉区保证棉花生产发展、提高棉田经济效益的重要模式之一,尤其适于肥水条件好的沙质壤土。它充分利用两种作物在株高上的差异及马铃薯喜冷凉、生长期短,而棉花苗期生长慢、株型变化大、播种行距可调性强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种行距 肥水条件 冷凉 轮作换茬 等行距种植 开沟起垄 合理运筹 保护地栽培 大小行 高产品种
下载PDF
施氮量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氮磷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50
20
作者 焦念元 宁堂原 +5 位作者 赵春 侯连涛 李增嘉 李友军 付国占 韩宾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06-712,共7页
2004—2005年在山东泰安研究了施氮量与种植方式对玉米和花生产量、生物量、氮磷吸收与利用以及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玉米-花生间作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和氮、磷吸收量,但降低了花生产量和氮吸收量。2行玉米4行花生间... 2004—2005年在山东泰安研究了施氮量与种植方式对玉米和花生产量、生物量、氮磷吸收与利用以及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玉米-花生间作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和氮、磷吸收量,但降低了花生产量和氮吸收量。2行玉米4行花生间作模式(2∶4间作模式)的产量、生物量、蛋白质产量、氮磷吸收量以及氮磷吸收利用效率均高于2行玉米8行花生间作模式(2∶8间作模式);2∶4间作模式的氮、磷吸收效率均显著高于单作模式,土地当量比(LER)和蛋白质土地当量比(PLER)均大于1,土地利用率提高8%~17%,间作优势明显。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处理显著提高间作玉米产量,间作花生增产不显著,促进玉米-花生间作体系氮、磷积累,提高了氮、磷吸收总量及磷吸收利用效率,从而显著提高了间作体系的产量和蛋白质产量,间作优势却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方式 施氮量 玉米-花生间作 氮吸收与利用 磷吸收与利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