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纳滤传质模型定量计算迷迭香酸分子状态的实验教学设计
1
作者 李存玉 彭国平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2024年第1期214-219,共6页
该文设计了利用纳滤传质模型定量计算迷迭香酸分子状态的教学实验。实验以丹参中代表性的酚酸为研究对象,计算了迷迭香酸的纳滤膜通量、传质系数和截留率,构建了迷迭香酸分子态比例定量计算数学模型,对制药过程中的醇沉、树脂吸附、澄... 该文设计了利用纳滤传质模型定量计算迷迭香酸分子状态的教学实验。实验以丹参中代表性的酚酸为研究对象,计算了迷迭香酸的纳滤膜通量、传质系数和截留率,构建了迷迭香酸分子态比例定量计算数学模型,对制药过程中的醇沉、树脂吸附、澄清过滤、浓缩、干燥等工艺的转移率和成分存在状态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了制药工艺成分量值传递的内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迷迭香酸存在状态对制药工艺中的成分转移率有重要影响。这一结论对提升生产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很有意义。本实验与制药生产热点问题相结合,通过科研反哺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并实现科研应用与教学拓展的协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状态 纳滤 中药制药 传质模型 迷迭香酸
下载PDF
面向制药行业需求的中药注射剂热原检测实验设计
2
作者 李存玉 彭国平 郑云枫 《药学教育》 2023年第2期73-78,共6页
面向制药行业对注射剂热原安全性检测要求,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设计注射剂热原检测综合实验项目。该实验设计层次分明,逻辑清晰且具备探索空间,依托实验教学和科研平台资源,匹配指导教师队伍,制定个性化考核方案,激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面向制药行业对注射剂热原安全性检测要求,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设计注射剂热原检测综合实验项目。该实验设计层次分明,逻辑清晰且具备探索空间,依托实验教学和科研平台资源,匹配指导教师队伍,制定个性化考核方案,激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中药制药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质量,构建中药制药专业高质量教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原检测 中药制药化学 实验设计 教学实践
下载PDF
丹酚酸A联用氧化槐定碱抑制宫颈上皮内瘤变细胞的作用机制
3
作者 冷雪娇 阚宏飞 +3 位作者 吴沁航 李存玉 郑云枫 彭国平 《现代医药卫生》 2023年第2期186-191,共6页
目的 研究丹酚酸A(SAA)与氧化槐定碱(OSR)协同抑制宫颈上皮内瘤变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宫颈上皮永生化细胞(H8细胞)作为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细胞模型,设置SAA、OSR及其联合用药3个处理组,并设对照组。观察各组H8细胞形态,通过Hochest3... 目的 研究丹酚酸A(SAA)与氧化槐定碱(OSR)协同抑制宫颈上皮内瘤变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宫颈上皮永生化细胞(H8细胞)作为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细胞模型,设置SAA、OSR及其联合用药3个处理组,并设对照组。观察各组H8细胞形态,通过Hochest33342染色法观察H8细胞凋亡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H8细胞周期,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H8细胞B细胞淋巴相关X蛋白(Bax)、B细胞淋巴瘤-2(Bcl-2)、切割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各处理组H8细胞形态均变小、变圆,且黏附力均下降,凋亡细胞数量均增加;OSR组、联合用药组H8细胞G_(2)期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加,G_(1)期细胞数量均明显减少,H8细胞被阻滞在G_(2)/M期,SAA组在实验浓度下对H8细胞周期的调控无明显影响,但可协同OSR调控H8细胞周期;SAA、OSR及其联合用药均可抑制Bcl-2蛋白表达,促进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进而促进H8细胞凋亡的发生。结论 SAA、OSR联合用药可通过协同调控H8细胞周期,将H8细胞阻滞在G_(2)/M期,抑制H8细胞增殖;通过协同抑制Bcl-2蛋白表达,促进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进而促进H8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瘤变 丹酚酸A 氧化槐定碱 细胞周期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完全酸水解-PMP柱前衍生化法分析甘草蜜炙前后多糖含量变化
4
作者 孙捷 段伟萍 +6 位作者 王梦岚 陆兔林 陈丽红 郑云枫 曹丽娟 李存玉 彭国平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769-2773,共5页
目的建立完全水解-柱前衍生化HPLC法测定甘草多糖含量方法,比较甘草蜜炙前后多糖含量的变化。方法以甘草多糖为研究对象,通过平行实验优选多糖提取、完全酸水解条件、衍生化条件、色谱分析条件,建立完全酸水解-PMP柱前衍生化分析测定甘... 目的建立完全水解-柱前衍生化HPLC法测定甘草多糖含量方法,比较甘草蜜炙前后多糖含量的变化。方法以甘草多糖为研究对象,通过平行实验优选多糖提取、完全酸水解条件、衍生化条件、色谱分析条件,建立完全酸水解-PMP柱前衍生化分析测定甘草多糖中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含量的方法,并进一步结合含量校正因子计算多糖含量。结果3批生甘草饮片炮制前多糖平均含量为(58.6±9.0)mg/g,蜜炙后饮片中平均含量为(79.3±8.5)mg/g,其炮制后多糖的平均含量提升了35.3%。结论该方法准确可行,是对生、炙甘草质量评价方法的重要补充,同时也可对其他中药多糖的含量表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蜜炙 多糖 完全酸水解 柱前衍生化 含量变化
下载PDF
池塘和工厂化养殖牙鲆肠道菌群结构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7
5
作者 李存玉 徐永江 +4 位作者 柳学周 杨洪军 史宝 史学营 朱学武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5-255,共11页
为研究池塘和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牙鲆肠道菌群结构差异及其与饵料、水环境及底质等的关系,采用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构建牙鲆肠道、养殖水体、饵料和池塘底泥等7个样品的16S rRNA基因测序文库,分析不同样品中的菌群... 为研究池塘和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牙鲆肠道菌群结构差异及其与饵料、水环境及底质等的关系,采用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构建牙鲆肠道、养殖水体、饵料和池塘底泥等7个样品的16S rRNA基因测序文库,分析不同样品中的菌群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池塘养殖牙鲆肠道(B1)中以厚壁菌门(30.49%)、变形菌门(19.16%)和梭杆菌门(11.11%)为主,其中芽孢杆菌属(27.66%)占绝对优势,弧菌属(0.16%)丰度最小;工厂化养殖牙鲆肠道(B5)中以变形菌门(44.31%)、厚壁菌门(11.57%)和放线菌门(4.79%)为主,其中不动杆菌属(10.37%)丰度最大,弧菌属(4.05%)相对B1丰度较高。牙鲆肠道优势菌群主要与营养代谢调节相关,同时有益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也是肠道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差异性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两种养殖条件下牙鲆肠道菌群结构与饵料中菌群关系密切,此外受养殖水环境中菌群影响较大。研究结果为今后牙鲆养殖专用高效微生态制剂的研制和养殖环境微生态调控技术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肠道菌群结构 16S RRNA MiSeq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绿原酸与生物碱配伍后成分存在状态与超滤膜传质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6
作者 吴鑫 李存玉 +2 位作者 邓祥敏 牛敏 华政颖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60-1963,共4页
目的研究绿原酸与生物碱配伍后成分存在状态与超滤膜传质行为的相关性。方法将绿原酸与系列pKa值生物碱进行配伍,膜分离数据与扫描电镜、电化学交流阻抗谱相结合来分析该成分在膜上的透过机制,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两者pKa差值与分子... 目的研究绿原酸与生物碱配伍后成分存在状态与超滤膜传质行为的相关性。方法将绿原酸与系列pKa值生物碱进行配伍,膜分离数据与扫描电镜、电化学交流阻抗谱相结合来分析该成分在膜上的透过机制,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两者pKa差值与分子间结合强度的关系。结果绿原酸与碱性较强的生物碱配伍后,其超滤分离下降15%,膜上出现团块堆积,电化学交流阻抗谱图谱圆弧半径较大,特征谱带λmax发生不同程度的蓝移。结论绿原酸与生物碱配伍的混合物成分存在状态与组分间pKa差值有关,两者解离常数差值越大,越倾向于形成复合盐,膜截留特征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原酸 生物碱 成分存在状态 超滤膜传质行为 扫描电镜 电化学交流阻抗谱
下载PDF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金银花的纳滤浓缩工艺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存玉 马赟 +3 位作者 吴晨曦 陈涛 李红阳 彭国平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89-1392,共4页
目的:利用响应面分析方法对金银花的纳滤浓缩工艺进行优化。方法:以绿原酸截留率为指标,在明确压力、温度、平衡体积等因素影响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建立数学模型,考察截留分子量、浓度、pH,得出各因素对绿原酸截留率... 目的:利用响应面分析方法对金银花的纳滤浓缩工艺进行优化。方法:以绿原酸截留率为指标,在明确压力、温度、平衡体积等因素影响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建立数学模型,考察截留分子量、浓度、pH,得出各因素对绿原酸截留率的影响程度。结果:金银花纳滤浓缩的最佳工艺为:纳滤膜截留分子量450 Da,pH5.70,药液浓度59.98μg/mL,绿原酸理论截留率为98.70%,实测截留率为96.74%。结论: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可以用于金银花浓缩工艺优化,为热敏性中药成分的纳滤浓缩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 绿原酸 纳滤 浓缩 响应面分析法
原文传递
基于纳滤技术的消癌平注射液中的钾离子去除工艺优化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存玉 钱祥 +3 位作者 杨泽秋 陈伟伟 李红阳 彭国平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94-297,共4页
目的优选消癌平注射液中钾离子去除工艺。方法以钾离子的去除和有效成分绿原酸的保留为指标,比较3种不同截留分子量的纳滤膜钾离子含有量,钾离子分析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绿原酸分析采用HPLC。结果300~500 Da及600~800 Da纳滤... 目的优选消癌平注射液中钾离子去除工艺。方法以钾离子的去除和有效成分绿原酸的保留为指标,比较3种不同截留分子量的纳滤膜钾离子含有量,钾离子分析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绿原酸分析采用HPLC。结果300~500 Da及600~800 Da纳滤膜钾离子去除可以控制在220μg/m L以下,300~500 Da纳滤膜绿原酸的损失低于7%,而600~800 Da纳滤膜绿原酸的损失接近20%。结论 300~500 Da纳滤膜可有效降低消癌平注射液中钾离子和保留大部分的绿原酸,其工艺可行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滤膜 消癌平注射液 去离子 钾离子 绿原酸
下载PDF
细菌内毒素定量法研究活性炭与超滤法热原去除工艺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存玉 郑云枫 +2 位作者 李红阳 尹楠 彭国平 《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2期142-144,共3页
目的研究细菌内毒素定量法研究活性炭及超滤法的热原去除工艺。方法以动态浊度法测定不同浓度活性炭及不同截留分子量超滤膜使用前后药液中细菌内毒素的含量变化,观察其去除热原的效果。结果在三七总苷溶液中外加内毒素制备三七总苷原液... 目的研究细菌内毒素定量法研究活性炭及超滤法的热原去除工艺。方法以动态浊度法测定不同浓度活性炭及不同截留分子量超滤膜使用前后药液中细菌内毒素的含量变化,观察其去除热原的效果。结果在三七总苷溶液中外加内毒素制备三七总苷原液,测得0.03%,0.10%,0.30%3种浓度活性炭的细菌内毒素去除率分别为62.21%,76.21%,81.03%;50000及100000相对截留分子量的超滤膜的细菌内毒素去除效率均>91%。结论该实验明确了不同浓度活性炭与其细菌内毒素去除效率的量化关系及超滤法去除细菌内毒素的效率,为注射剂生产工艺中去除热原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内毒素 活性炭 超滤 注射剂
下载PDF
消癌平注射液提取浓缩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存玉 马赟 +3 位作者 李贺敏 陈涛 李红阳 彭国平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712-1715,共4页
目的采用充氮-纳滤耦合技术优化消癌平注射液的提取浓缩工艺。方法以绿原酸及总酚酸为指标,采用HPLC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析两者含有量的变化,比较常规方法与充氮-纳滤耦合技术的提取浓缩效果。结果充氮提取后,绿原酸及总酚酸的含有... 目的采用充氮-纳滤耦合技术优化消癌平注射液的提取浓缩工艺。方法以绿原酸及总酚酸为指标,采用HPLC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析两者含有量的变化,比较常规方法与充氮-纳滤耦合技术的提取浓缩效果。结果充氮提取后,绿原酸及总酚酸的含有量分别提高了33.68%和22.22%;纳滤浓缩后,两者分别提高了174.73%和97.42%。结论该技术重复性好,可应用于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的提取和浓缩,尤其是对含有易氧化成分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癌平注射液 绿原酸 总酚酸 提取浓缩工艺 充氮-纳滤耦合技术 HPLC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
下载PDF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川芎水提液纳滤工艺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存玉 马赟 +2 位作者 刘奕洲 李红阳 彭国平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6-300,共5页
目的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水提液纳滤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纳滤膜截留分子量、提取液质量浓度、p H值为影响因素,阿魏酸截留率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工艺。结果最佳条... 目的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水提液纳滤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纳滤膜截留分子量、提取液质量浓度、p H值为影响因素,阿魏酸截留率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工艺。结果最佳条件为纳滤膜截留分子量100 Da,提取液质量浓度20.58μg/m L,p H值7.69,阿魏酸截留率达93.00%,与实测值(91.23%)接近。结论该方法合理可行,可用于纳滤川芎水提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水提液 纳滤 Box-Behnken响应面法
下载PDF
基于虚实结合的“中药制药化学”多维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存玉 郑云枫 彭国平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15-218,共4页
随着虚拟仿真实验技术的发展,给传统实验教学方式带来了挑战。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虚拟仿真-开放性实验平台",构建基于"学生-网络-教师""理论基础-虚拟仿真-创新实践"模式的多维"中... 随着虚拟仿真实验技术的发展,给传统实验教学方式带来了挑战。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虚拟仿真-开放性实验平台",构建基于"学生-网络-教师""理论基础-虚拟仿真-创新实践"模式的多维"中药制药化学"虚实结合实验教学体系。通过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建设、主题实验设计、课程联合培养,调整了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了"以虚促实、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实验教学质量,推动了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制药化学 虚实结合 开放性实验 教学体系
下载PDF
夏枯草中迷迭香酸的纳滤分离行为及富集工艺对比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存玉 吴鑫 +2 位作者 马赟 李红阳 彭国平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947-1949,共3页
目的:研究夏枯草中迷迭香酸的纳滤分离行为,并对比富集工艺。方法:基于纳滤分离中的溶解-扩散效应经典理论,拟合迷迭香酸纳滤传质数学模型,考察传质系数与初始浓度的相关性,分析成分存在状态与其分离行为的相关性,进而对比纳滤及减压富... 目的:研究夏枯草中迷迭香酸的纳滤分离行为,并对比富集工艺。方法:基于纳滤分离中的溶解-扩散效应经典理论,拟合迷迭香酸纳滤传质数学模型,考察传质系数与初始浓度的相关性,分析成分存在状态与其分离行为的相关性,进而对比纳滤及减压富集的转移率。结果:根据构建的纳滤传质模型,迷迭香酸截留率预测值与实验值接近,该模型可用,其中离子态迷迭香酸传质系数小于分子态及分子-离子共存态,纳滤富集时迷迭香酸的转移率高于减压浓缩。结论:相较于减压浓缩,纳滤技术优势明显,可为热敏性酚酸类成分的常温化精制富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滤 夏枯草 迷迭香酸 分离行为 富集工艺
原文传递
两株有益菌的分离、培养、鉴定及其水质调控效果评价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存玉 柳学周 +3 位作者 徐永江 史宝 郑伟 史学营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0-127,共8页
自河口污泥中分离到两株有益菌,通过形态分析、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测定、16S rRNA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其中一株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另一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建立了两株细菌的适宜生... 自河口污泥中分离到两株有益菌,通过形态分析、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测定、16S rRNA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其中一株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另一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建立了两株细菌的适宜生长条件,植物乳杆菌适宜生长pH为6.5、温度为30℃,枯草芽孢杆菌的适宜生长pH为6.0、温度为36℃。在实验室条件下,两株有益菌1∶1组合制剂对人工配制的海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磷酸盐的降解率分别达到了73.2%、58.0%和52.4%;池塘养殖环境下,其对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磷酸盐的降解率分别达到了86.3%、88.9%和68.3%,具有明显的水质净化效果。本研究结果可为建立两株有益菌的规模化发酵生产技术和生产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枯草芽孢杆菌 菌种鉴定 水质调控
下载PDF
丹参滴注液生产过程中的内毒素水平监控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存玉 支兴蕾 +3 位作者 李贺敏 李红阳 郑云枫 彭国平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421-2423,共3页
目的监控丹参滴注液生产过程中的内毒素污染水平。方法以内毒素为检测指标,采用动态浊度法分析丹参滴注液生产过程中的内毒素浓度,确定易引起突发污染的关键环节。结果丹参滴注液生产过程中,丹参药材提取醇沉后内毒素浓度为113.5 EU/mL... 目的监控丹参滴注液生产过程中的内毒素污染水平。方法以内毒素为检测指标,采用动态浊度法分析丹参滴注液生产过程中的内毒素浓度,确定易引起突发污染的关键环节。结果丹参滴注液生产过程中,丹参药材提取醇沉后内毒素浓度为113.5 EU/mL,活性炭处理后明显下降至5.0 EU/mL,而在丹参提取液与葡萄糖溶液混合后,内毒素浓度出现明显升高,达到52.7 EU/mL,经过活性炭及超滤灭菌后,丹参滴注液中内毒素浓度均低于0.6 EU/mL。结论药液的合并过程是引起内毒素突发污染的关键环节,由于动态浊度法的缺陷,通过生产环节中的取样分析无法实现内毒素真正意义上的在线检测。因此,需要寻找新的检测方法对注射剂生产过程中的内毒素水平进行在线的实时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内毒素 滴注液 动态浊度法
下载PDF
有机溶液环境下地黄中梓醇的纳滤分离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存玉 伍清萍 +2 位作者 郑雨君 李红阳 彭国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1-245,共5页
目的研究地黄中梓醇在含乙醇水溶液中的纳滤分离机制。方法基于溶解-扩散效应、电荷效应及分子筛分理论,考察乙醇浓度对膜通量、截留率、溶胀系数的影响,进而拟合不同乙醇浓度下的梓醇传质系数,分析梓醇的纳滤分离机制。结果操作压力与... 目的研究地黄中梓醇在含乙醇水溶液中的纳滤分离机制。方法基于溶解-扩散效应、电荷效应及分子筛分理论,考察乙醇浓度对膜通量、截留率、溶胀系数的影响,进而拟合不同乙醇浓度下的梓醇传质系数,分析梓醇的纳滤分离机制。结果操作压力与膜通量存在线性关系,随着乙醇浓度升高膜通量出现衰减,膜溶胀系数绝对值升高,膜材质在乙醇的溶胀作用下引起孔径变小,梓醇截留率从50.14%升高至91.16%,传质系数从19.27×10^-6 m/s下降至9.72×10^-6 m/s。结论乙醇引起膜面溶胀并改变梓醇与膜材质和溶液之间的作用力,强化了电荷排斥效应,提升截留率升高,初步解明了梓醇在乙醇水溶液环境中纳滤分离机制,为含有机溶剂的中药提取液常温化精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滤 乙醇 梓醇 分离机制 电荷
下载PDF
中药制药专业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建设的探索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存玉 郑云枫 +1 位作者 潘林梅 彭国平 《药学教育》 2020年第2期62-65,共4页
虚拟仿真实验技术的发展给传统实验教学方式带来了挑战。为提升中药制药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效果,基于“基础型-专业型-科研教学交互型”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建设思路,围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资源建设、教学与研究队伍建设、实验平台管... 虚拟仿真实验技术的发展给传统实验教学方式带来了挑战。为提升中药制药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效果,基于“基础型-专业型-科研教学交互型”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建设思路,围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资源建设、教学与研究队伍建设、实验平台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通过“以虚促实、虚实结合”的虚拟教学平台建设,优化实验教学资源配置,提升实验教学质量,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制药 虚拟仿真 实验教学 教学平台
下载PDF
混合式教学法在中药制药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存玉 彭国平 郑云枫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04-207,287,共5页
针对中药制药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借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药制药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中进行了教学方案设计与实践。重新定位教师、学生角色关系,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资源、生产实践教学基地等资源,构... 针对中药制药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借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药制药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中进行了教学方案设计与实践。重新定位教师、学生角色关系,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资源、生产实践教学基地等资源,构建教学理念和教学流程,激发学生求知精神,释放教辅人员职业潜力,合理配置实验教学资源。实践表明,通过打破“空间-时间-人员”限制,围绕问题引导、主题设计、实践执行、结题汇报进行系统训练,促进了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制药 综合实验 混合式教学 醇沉
下载PDF
注射剂中热原在线检测仪及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存玉 彭国平 +1 位作者 郑云枫 潘林梅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97-101,107,共6页
针对实验教学中热原检测周期长、不便于开展实体教学的问题,为了启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以学生为主体的研发小组研制一种可实现热原在线监控的装置。该装置基于热原的光散射特征,在注射剂生产过程中通过密闭管路与生产线对接,杜绝了检... 针对实验教学中热原检测周期长、不便于开展实体教学的问题,为了启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以学生为主体的研发小组研制一种可实现热原在线监控的装置。该装置基于热原的光散射特征,在注射剂生产过程中通过密闭管路与生产线对接,杜绝了检测环境中微粒悬浮物对检测过程的污染,实现了热原快速、在线、无污染检测。该装置的研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力与创造性,实现课堂教学效果与实践能力的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原 在线检测 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下载PDF
基于调节解离状态的丹参酚酸纳滤分离机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存玉 马赟 +2 位作者 陈铭佳 李红阳 彭国平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517-2520,共4页
目的通过调节成分解离状态,研究丹参酚酸的纳滤分离机制。方法以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截留率为指标,酸碱滴定法计算三者p Ka。改变溶液酸碱度,调节游离-解离比例和溶质浓度,考察成分解离状态、浓度与纳滤分离行为的相关性。结果... 目的通过调节成分解离状态,研究丹参酚酸的纳滤分离机制。方法以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截留率为指标,酸碱滴定法计算三者p Ka。改变溶液酸碱度,调节游离-解离比例和溶质浓度,考察成分解离状态、浓度与纳滤分离行为的相关性。结果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的p Ka分别为7.56、4.01、2.77,当溶液pH为1.8时,三者均以游离态分子存在,纳滤分离以分子筛分为主;随着pH升高,溶质逐步解离,呈现出以Donnan效应为主的纳滤分离机制。同时,受溶解-扩散效应影响,降低溶质浓度可提高其截留率。结论丹参酚酸的纳滤分离机制是由分子筛分、Donnan效应等多种作用综合的结果,在明确溶质解离状态的前提下,将有助于提升纳滤技术在中药产业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原儿茶醛 迷迭香酸 丹酚酸B 纳滤分离 解离状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