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内陆架夏季台风与冬季寒潮沉积动力过程的差异——基于现场观测的认识
1
作者 卢健 姜静波 +1 位作者 李安春 马小川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6-105,共10页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台风活动在未来如何发展是关系到人类社会安全的重大问题之一。受器测记录时间长度的限制,我们对于台风长期的发展与演化机制的认识还不充分。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的沉积记录中提取台风信息,是了解几千年来影响我国...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台风活动在未来如何发展是关系到人类社会安全的重大问题之一。受器测记录时间长度的限制,我们对于台风长期的发展与演化机制的认识还不充分。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的沉积记录中提取台风信息,是了解几千年来影响我国的台风演变规律的有效手段。但是,其他极端事件,尤其是冬季寒潮,会影响台风沉积事件识别的准确性。台风与冬季寒潮大风沉积事件的辨识也是台风活动重建的难点之一。利用布放在东海内陆架泥质区的四脚架观测系统,分别获取了台风“天鹅”和冬季寒潮大风期间的海水温度、盐度、悬浮体浓度和海流等数据,并结合近海观测浮标的风速、风向和波浪等数据,探讨了台风与冬季寒潮沉积动力过程的差异。结果表明,台风与冬季寒潮在风向、有效波高和近底层流速变化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台风较高的强度更容易引起近底层沉积物的再悬浮;台风经过时,高浓度悬浮体主要来自海底沉积物的再悬浮,而冬季寒潮期间高浓度悬浮体与长江入海物质的输入有关。由于台风和冬季寒潮近底层海流流向的差异,在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向海一侧边缘沉积记录中的砂层可能代表了台风事件沉积,是研究台风活动规律的良好研究材料。研究结果为从东海泥质区沉积记录中提取更准确的台风信息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冬季寒潮 现场观测 东海
下载PDF
渐新世以来南海北部陆坡区沉积演化及其对构造的响应 被引量:16
2
作者 李安春 黄杰 +1 位作者 蒋恒毅 万世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233-3245,共13页
通过对南海北部陆坡下部ODP1148站位沉积物中陆源矿物组分的含量、堆积速率、粒度、石英氧同位素及石英扫描电镜的分析,探讨南海沉积演化及其构造响应.结果显示,根据综合指标的变化特征可将南海海盆的沉积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扩张初期(34... 通过对南海北部陆坡下部ODP1148站位沉积物中陆源矿物组分的含量、堆积速率、粒度、石英氧同位素及石英扫描电镜的分析,探讨南海沉积演化及其构造响应.结果显示,根据综合指标的变化特征可将南海海盆的沉积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扩张初期(34~28.5 Ma)、构造活动剧烈期(28.5~23 Ma)、构造活动减弱期(23~16.5 Ma)、热沉降期(16.5~3.5 Ma)和台湾隆升形成期(3.5 Ma~现今).其中28.5~23 Ma为物源转换期,陆源矿物组成和石英氧同位素值发生了明显改变,对应南海渐新世以来演化过程中构造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在此之前的渐新世南海扩张初期,研究区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南部(很可能来自巴拉望陆块);随着南海的不断扩张,尤其是南海扩张轴在25~23 Ma发生向南跳跃后,南部巴拉望陆块不断远去,而此时由于青藏高原隆升导致的区域地貌变化还没有波及到云贵高原和华南地区,珠江等大河尚未发育,因此研究区以北的华南大陆的影响还很小或根本没有影响到研究区,结果陆源矿物沉积速率极低.随后由于青藏高原隆升的高度不断增加,河流发育,溯源侵蚀增加,华南内陆古老的沉积岩区成为南海北部主要物源区,南海北部转为以远源沉积为主,直到3.5 Ma前后由于台湾岛的抬升,大量物质进入南海北部,成为主要物源.物源转换期间在南海不断扩张的构造运动背景下由于物源供应匮乏,加上海平面的上升和较强的底流作用导致了ODP1148站位渐新世晚期的沉积间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ODP1148站 渐新世 石英氧同位素比值 陆源矿物 物源
下载PDF
伊姆斯-道拉德河口悬浮体絮凝过程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安春 陈丽蓉 D.Eisma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38-144,T001,共8页
利用1991年1月用水厂照相系统和自动图象分析仪等方法获得的悬浮体絮凝现场粒径资料,并结合温度、盐度及悬浮体总量等对伊姆斯-道拉德河口的悬浮体絮凝过程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絮凝物中值粒径为74-13μm;最大粒径为... 利用1991年1月用水厂照相系统和自动图象分析仪等方法获得的悬浮体絮凝现场粒径资料,并结合温度、盐度及悬浮体总量等对伊姆斯-道拉德河口的悬浮体絮凝过程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絮凝物中值粒径为74-13μm;最大粒径为163-809μm,随时间、地点不同而不同。在时间上,絮凝颗粒大小的变化与潮汐变化相一致,以潮相为周期呈周期性变化。在涨落潮初期稍后絮凝颗粒迅速增大,后期逐渐变小;在空间上(沿河),一般向海颗粒较大。虽然,当悬浮体浓度达到峰值时絮凝物粒径往往出现延迟,但无论描系站还是沿河飘流站絮凝颗粒大小与息浮体含量之间都呈现正相关,而与盐度、温度和有机组分的相关很差。由于受余流等的影响,水体不能完全稳定下来,在下一个潮周期来临时,絮凝颗粒并非完全沉降,部分颗粒仍停留在水体中参与下一周期的循环。这些颗粒的大小涨落潮有别,中值粒径变化在74-101μm之间,最大粒径变化在163-382μm之间。这反映了悬浮体絮凝和絮凝过程主要受潮流及其导致的水动力作用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 悬浮体 控制因素 伊姆斯河口 河口
下载PDF
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4
作者 李安春 张凯棣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05-727,共23页
陆架海现代泥质沉积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质学、环境科学和气候学意义,数十年来一直受到海洋科学家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在我国兴起了一股研究陆架泥质沉积体的热潮,取得一大批重要成果。本文对我国最大的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体的研究进展进... 陆架海现代泥质沉积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质学、环境科学和气候学意义,数十年来一直受到海洋科学家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在我国兴起了一股研究陆架泥质沉积体的热潮,取得一大批重要成果。本文对我国最大的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体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作为典型区域呈献给读者。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区从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向南,沿闽浙近岸浅海一直延伸到台湾海峡中部,全长800km,宽约100km,面积约80000kcm^2,相当于两个台湾岛的大小,实属我国乃至亚洲浅海规模最大(体积排第二)的楔式泥质沉积体和现代沉积区。该区中晚全新世沉积地层厚度较大,局部厚达40-80m,总体上呈近岸厚、向海方向逐渐变薄,一般在50-60m等深线、局部可达75m甚至90m等深线附近尖灭。该区泥质沉积物粒度较细,主要由黏土和粉砂组成(大于90%),砂含量很低(小于10%),黏土和粉砂含量在泥质沉积区外缘急剧降低,而砂含量突然增加。沉积物类型为粉砂质黏土和黏土质粉砂,外侧与黏土-粉砂-砂(混合沉积)或泥质砂为界。粒度分布南北有一定差异,北段(长江口外至瓯江口外)近岸较粗外侧较细,近岸为黏土质粉砂,外侧为粉砂质黏土;而南段(自瓯江口至台湾海峡北部)则相反;深入台湾海峡中部的远端泥质沉积也较粗,为黏土质粉砂。现代沉积速率从长江口水下三角洲至闽浙沿岸近海以及从近岸向外陆架方向逐渐降低,与地层厚度分布相一致。悬浮体浓度空间分布,尤其是冬季悬浮体的分布与沉积速率的分布基本一致,表明沉积物是从长江口沿闽浙近海向南和从近岸向海输运的。矿物、化学和环境磁学指标等均显示沉积物主要来自长江,老黄河对该区北部,台湾物质对南部有一定影响,闽浙沿岸河流在局部也有少量贡献。该泥质沉积体的形成与全新世中期约7.3ka BP以来持续高海面及相应的总体沉积动力过程密切相关,主要包括闽浙沿岸流将长江物质源源不断地向南输送和沉积过程、台湾暖流、上升流在其外侧的阻挡作用,以及下降流和穿刺锋的横向输运等动力控制因素。沉积物输运主要发生在冬季,冬季风导致海洋动力加强的作用功不可没,热带气旋-台风风暴对泥质体起到了一定助长与破坏的双重作用。由于该泥质沉积体的形成与季风和沿岸流的密切关系,在形成过程中打上了气候环境的烙印,是冬季风和夏季风演化记录的良好载体,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很好地揭示了中晚全新世以来千年、百年、十年尺度甚至更高分辨率的气候演化历史及气候突变事件。该泥质沉积区对人类活动的响应也较敏感,自3.0ka BP以来对长江流域燃火变化以及历史上中国人口的几次大迁徙均显现在沉积记录中,特别是对近几十年,尤其是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长江来沙的变化也有明显的响应。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澄清泥质体形成发育过程不同阶段中长江、黄河、台湾、闽浙河流物质以及残留区物质的定量贡献及时空差异;深入了解人类活动的响应及环境记录研究;加强现代沉积动力过程的观测和精细的数值模拟研究,揭示泥质积区动力背景的空间差异性,这不仅是深化泥质沉积形成机制的需要,也可为古环境恢复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内陆架 泥质沉积 形成机制 物质来源 气候记录 环境响应
下载PDF
近8ka东亚冬季风变化的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记录 被引量:56
5
作者 肖尚斌 李安春 +6 位作者 陈木宏 刘敬圃 蒋富清 李铁刚 谢强 向荣 陈忠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73-581,共9页
尝试从陆架上寻找全新世高分辨率的东亚季风替代性指标和记录.通过对位于东海内陆架闽浙沿岸泥中部的PC-6孔进行AMS14C年龄测试和粒度分析,综合沉积构造、沉积层序与海平面变化讨论该孔的沉积环境,其下、中、上段分别对应于前滨、近滨... 尝试从陆架上寻找全新世高分辨率的东亚季风替代性指标和记录.通过对位于东海内陆架闽浙沿岸泥中部的PC-6孔进行AMS14C年龄测试和粒度分析,综合沉积构造、沉积层序与海平面变化讨论该孔的沉积环境,其下、中、上段分别对应于前滨、近滨和与现今环境基本一致的浅海沉积环境.因上段的沉积作用主要受控于东海冬季沿岸流,通过粒级-标准偏差分析,提取了相对应的粒度组分或粒度子体,该组分的平均粒径被用来作为研究东亚冬季风演化的替代性指标.分析表明,由此方法建立的PC-6孔上段粒径时间序列,较完整地反映了近8 ka来东亚古季风的演化.东亚冬季风的变化呈现出3个各具特点的阶段:7.6~5.1 kaB P.为中等强度的高频率波动;5.1~1.7 kaB P.以多期、较频繁的强盛活动为特点;1.7~0 kaB P.为稳定而较弱的时期.由PC-6孔指示的东亚冬季风活动的强盛期,均在不同区域和材料的记录中找到了相对应降温的证据,说明气候变化的区域性以至全球性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泥质沉积 东亚冬季风 沿岸流 粒度 全新世
下载PDF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中全新世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的地质意义 被引量:37
6
作者 徐方建 李安春 +3 位作者 万世明 刘建国 王宏娜 周菲凡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5-102,共8页
尝试恢复了中全新世东亚冬季风表现出的太阳活动以及ENSO周期变化。通过对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区EC2005孔进行粒度分析以及AMS碳-14测年,对高分辨率敏感粒度资料揭示的中全新世近700 a(距今5.2~5.9 ka)东亚冬季风记录与GRIP冰心氧同位... 尝试恢复了中全新世东亚冬季风表现出的太阳活动以及ENSO周期变化。通过对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区EC2005孔进行粒度分析以及AMS碳-14测年,对高分辨率敏感粒度资料揭示的中全新世近700 a(距今5.2~5.9 ka)东亚冬季风记录与GRIP冰心氧同位素记录的气候变化进行了对比,良好的对应关系说明,东亚冬季风变化与格陵兰冰心揭示的古气候变化有某种内在联系,期间东亚冬季风的增强得到了良好的区域性响应,同时又具有全球性背景。中全新世东亚冬季风具有明显的周期变化,主要表现为62,11 a的太阳活动周期以及与现代ENSO周期相似的6,5 a周期。东海内陆架EC2005孔泥质沉积物揭示的中全新世东亚冬季风变化与格陵兰冰心氧同位素记录的良好对应说明两者有相似的发生机制,可能是太阳活动以及古ENSO对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太阳活动 敏感粒度 中全新世 东海内陆架 东亚冬季风 泥质沉积物
下载PDF
北黄海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99
7
作者 王伟 李安春 +2 位作者 徐方建 黄鹏 李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25-531,共7页
对北黄海114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进行分析,探讨其分布特征与物源和水动力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底质类型主要有泥、粉砂、砂质粉砂、粉砂质砂、砂五种类型,少数站位含有砾石。研究区东部沉积作用的主控因素是潮流,西部主要是... 对北黄海114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进行分析,探讨其分布特征与物源和水动力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底质类型主要有泥、粉砂、砂质粉砂、粉砂质砂、砂五种类型,少数站位含有砾石。研究区东部沉积作用的主控因素是潮流,西部主要是山东半岛沿岸流。经过本区的黄海暖流限制了山东半岛沿岸流携带的细粒物质向东运移。研究区西部细粒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是不均匀的,南北是不对称的,其形成受控于山东半岛沿岸流、黄海暖流和潮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粒度 沉积环境 北黄海
下载PDF
南黄海自生黄铁矿成因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44
8
作者 初凤友 陈丽蓉 +2 位作者 申顺喜 李安春 石学法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27-233,共7页
样品为1989年来自南黄海,利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和化学分析方法,对生黄铁矿的形态、成份和同位素特征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就其成因与形成环境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自生黄铁矿集合体形态可以分为聚莓、单莓... 样品为1989年来自南黄海,利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和化学分析方法,对生黄铁矿的形态、成份和同位素特征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就其成因与形成环境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自生黄铁矿集合体形态可以分为聚莓、单莓和细粒3种,莓体特征的形态是早期成岩作用阶段沉积物随机堆积的结果,可以作为沉积成因黄铁矿的形态标型;黄铁矿微量成份特征显示其沉积成因,同时亦表现出对泥质沉积物地球化学背景值的继承性,黄铁矿晶体与胶状黄铁矿在形态及化学成份上的差异说明了自生黄铁矿在形成过程中经历过FeS-胶黄铁矿-黄铁矿的成份演化和胶体-胶状-晶体的结构演化;黄铁矿形成的层段为表层或次表层,Ⅰ型为弱碱-碱性条件下形成,Ⅱ型为弱酸-弱碱性条件下形成;莓伏黄铁矿的大量出现代表一种富氧水体和局部还原微环境的存在,指示有较强的上升流活动和不同水体的混合作用;黄铁矿与泥质沉积物在空间上共存,二者在成因上互相依存,黄铁矿的最终形成决定于局部微环境,而其富集条件则为总体地质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标型 成因 环境指标 南黄海
下载PDF
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古环境演化 被引量:42
9
作者 徐方建 李安春 +3 位作者 肖尚斌 万世明 刘建国 张永超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8-127,共10页
通过对位于浙—闽沿岸泥质带的EC2005孔岩性、粒度以及AMS14C年代分析,探讨了研究区自末次冰消期以来的古沉积环境演化,认为是湖水或海水深度、气候变化等综合影响的结果。岩芯底部60.20~41.00m(17.3~13.1ka BP)为湖泊三角洲沉积序列... 通过对位于浙—闽沿岸泥质带的EC2005孔岩性、粒度以及AMS14C年代分析,探讨了研究区自末次冰消期以来的古沉积环境演化,认为是湖水或海水深度、气候变化等综合影响的结果。岩芯底部60.20~41.00m(17.3~13.1ka BP)为湖泊三角洲沉积序列,可划分为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三个沉积亚相,物质来源主要是湖盆流域物质的输入。随着海平面的逐渐上升,海水自13.1ka BP开始侵入研究区,形成了41.00m的海相沉积地层,可划分为前滨—近滨—浅海三个沉积亚相,与海平面变化曲线具有良好的对应。自12.3ka BP开始,研究区受到沿岸流影响,长江物质开始影响研究区,7.3ka BP以来主要是来自长江的悬浮体在沿岸流作用下输送沉积而形成,稳定的泥质沉积物开始形成。全球性重要气候事件如新仙女木事件、8.2ka冷事件在东海内陆架沉积物中也得到了良好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环境 末次冰消期 粒度 东海内陆架 EC2005孔
下载PDF
帕里西维拉海盆西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分布特征及物源分析 被引量:33
10
作者 靳宁 李安春 +3 位作者 刘海志 孟庆勇 万世明 徐兆凯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04-511,共8页
提要应用X射线衍射(XRD)方法对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西北部的25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2μm粘土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区粘土矿物的组合特点是伊利石含量最高(平均含量47%),蒙皂石含量次之(平均含量35%),高岭石和绿泥石含量... 提要应用X射线衍射(XRD)方法对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西北部的25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2μm粘土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区粘土矿物的组合特点是伊利石含量最高(平均含量47%),蒙皂石含量次之(平均含量35%),高岭石和绿泥石含量均很低(平均含量小于10%)。根据该区表层粘土矿物中伊利石、蒙皂石相对含量的分布,可以大体上分为两种含量组合类型,据此也可以划分出两个组合分区:Ⅰ.富伊利石分区,主要位于帕劳海脊和帕里西维拉海沟之间的大部分区域的地形平坦处;Ⅱ.富蒙皂石分区,主要位于研究区东部帕里西维拉海沟附近和南部零星区域。根据粘土矿物的平面分布特征,结合个别样品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EDS)分析,认为伊利石主要来源于研究区以西陆地及周边岛屿。伊利石的化学指数和结晶度指数表明,伊利石形成于物理风化较强的气候环境并可能与中国内陆黄土有关系,区内大部分蒙皂石具有富铁并含少量镁的特征,基性火山物质的蚀变是其主要成因,高岭石和绿泥石以陆源为主;风力的吹扬是研究区伊利石物质来源的主要输送方式,洋流作用对粘土矿物,尤其是蒙皂石矿物的分布具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土矿物 分布特征 矿物组合 物源 帕里西维拉海盆 菲律宾海
下载PDF
冲绳海槽地区地壳结构与岩石层性质研究 被引量:28
11
作者 郝天珧 刘建华 +5 位作者 郭锋 黄忠贤 胥颐 戴明刚 李安春 付永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62-468,共7页
使用冲绳海槽地区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据与资料 ,对横跨大陆边缘—大洋板块的中国东部—冲绳海槽—琉球岛弧地区进行综合研究 .根据地震体波、面波成像结果 ,空间与布格重力异常及磁力异常的综合解释等结果 ,利用调和系数法对该... 使用冲绳海槽地区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据与资料 ,对横跨大陆边缘—大洋板块的中国东部—冲绳海槽—琉球岛弧地区进行综合研究 .根据地震体波、面波成像结果 ,空间与布格重力异常及磁力异常的综合解释等结果 ,利用调和系数法对该研究区的地壳厚度进行了计算 ,并对地壳属性进行分析 .同时 ,选择中国东部东北地区的宽甸、华北地区的汉诺坝、华南的闵溪和台湾海峡的澎湖列岛与冲绳海槽和日本岛弧的新生代玄武岩开展元素—同位素对比研究 .结果认为冲绳海槽岩石层明显减薄 ,上地幔低速层已达到莫霍面 ,在地幔中已形成交代软流层 .元素—同位素研究表明 :它不同于中国东部 ,与琉球岛弧地区的特点也不相同 .综合分析认为 :冲绳海槽地壳属于过渡型地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地区 地壳结构 岩石层 层析成像 同位素对比
下载PDF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油气勘探远景 被引量:30
12
作者 卫平生 张虎权 +1 位作者 林卫东 李安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10,共4页
文章系统总结了银根—额济纳旗盆地(以下简称银—额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并通过多种方法分析了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评价了勘探前景。经综合评价认为银—额盆地是在前寒武纪结晶地块和古生代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断陷湖盆群,下白... 文章系统总结了银根—额济纳旗盆地(以下简称银—额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并通过多种方法分析了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评价了勘探前景。经综合评价认为银—额盆地是在前寒武纪结晶地块和古生代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断陷湖盆群,下白垩统、侏罗系是盆地的两套主要油气勘探目的层,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湖相泥质烃源岩分布面积广,有机质丰度高,以 II型有机质为主,是盆地主力烃源岩。下白垩统苏红图组和巴音戈壁组储层是盆地两套重要的储层,岩石类型总体以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及岩屑砂岩为主,储层属特低孔特低渗型。盆地发育侏罗系和下白垩统两套成藏组合,下白垩统成藏组合遍布全盆地各凹陷,是一套完整的成藏组合。断层对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是盆地重要成藏时期。盆地远景资源量较丰富,油气总资源量达12.42×108 t,勘探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下白垩统 巴音戈壁组 油气勘探 成藏组合 侏罗系 勘探前景 岩屑 储层 烃源岩
下载PDF
中国近海沿岸泥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40
13
作者 赵一阳 鄢明才 +2 位作者 李安春 高抒 3贾建军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81-185,共5页
中国海域辽阔,分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4个海区。各海区沿中国大陆均有呈斑块状或条带状的泥质沉积分布。选取各沿岸泥的代表性样品,采用先进的XRF和ICP-MS等方法,测定了K、Li、Rb、Cs、Mg、Ca、Sr、Ba、Al、Fe、Ti、Be、Nb、Ta、W... 中国海域辽阔,分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4个海区。各海区沿中国大陆均有呈斑块状或条带状的泥质沉积分布。选取各沿岸泥的代表性样品,采用先进的XRF和ICP-MS等方法,测定了K、Li、Rb、Cs、Mg、Ca、Sr、Ba、Al、Fe、Ti、Be、Nb、Ta、W、Sn、Bi、La、Ce、Th。元素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渤海和黄海、东海、南海沿岸泥的地球化学特征分别与黄河、长江、珠江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一致,显示了元素的物源效应;从渤海到南海,由于气候的变化使沿岸泥中某些元素有所流失或富集,显示了元素的气候效应;中国沿岸泥元素的丰度相对接近中国大陆沉积物的丰度,而异于西太平洋褐色粘土和深海粘土的丰度,显示了元素的亲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沉积 元素地球化学 中国近海 物源效应 气候效应 亲性性
下载PDF
东海内陆架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意义 被引量:35
14
作者 徐方建 李安春 +3 位作者 徐兆凯 肖尚斌 万世明 刘建国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74-582,共9页
对位于东海内陆架浙-闽沿岸泥质带的EC2005孔进行了岩性、粒度、稀土元素以及AMS14C年代分析,探讨了研究区自末次冰消期以来的物源变化及其原因。该孔岩性、粒度和稀土元素含量垂向上变化较大,平均粒径变化范围为8~121μm,ΣREE为152.8... 对位于东海内陆架浙-闽沿岸泥质带的EC2005孔进行了岩性、粒度、稀土元素以及AMS14C年代分析,探讨了研究区自末次冰消期以来的物源变化及其原因。该孔岩性、粒度和稀土元素含量垂向上变化较大,平均粒径变化范围为8~121μm,ΣREE为152.8~227.9μg.g-1。沉积物球粒陨石和世界页岩标准化配分模式均表明研究区物质的陆源属性。根据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稀土内部分馏差异以及与平均粒径的关系,分析认为,研究区17.3~12.3kaBP期间主要物质来源是湖盆流域物质;12.3~9.8kaBP是以湖盆流域物质为主向长江物质为主转变的过渡阶段;自大约10~9.8kaBP开始,长江物质对研究区形成了主导。海平面的升高以及沿岸流的形成是物质来源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消期 东海内陆架 粒度 物质来源 稀土元素
下载PDF
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粘土矿物组成分布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30
15
作者 周晓静 李安春 +1 位作者 万世明 孟庆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67-675,共9页
依照Stokes定律,由256个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提取了<2μm粒级组分、制成定向片,通过X-射线衍射(XRD)分析以及Biscaye(1965)方法计算了蒙皂石、伊利石、高岭石和绿泥石四种矿物的相对含量。结果显示,东海陆架区表层沉积物粘土矿... 依照Stokes定律,由256个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提取了<2μm粒级组分、制成定向片,通过X-射线衍射(XRD)分析以及Biscaye(1965)方法计算了蒙皂石、伊利石、高岭石和绿泥石四种矿物的相对含量。结果显示,东海陆架区表层沉积物粘土矿物相对含量由高到低组成为伊利石(平均65.4%)、绿泥石(平均14.4%)、蒙皂石(平均13.3%)和高岭石(平均6.9%);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中高岭石含量有向海减小的趋势;陆架区东北部和中南部的伊利石含量较低、蒙皂石含量较高,东南部的伊利石和蒙皂石含量分布与其相反;绿泥石在研究区东部和东北部含量较低。聚类分析显示,东海陆架<2μm粒级沉积物可分为"类长江"与"类黄河"两种类型。类长江细颗粒沉积物主要分布在东海陆架中西部地区;类黄河沉积物在研究区东北部、东部和南部的部分区域分布。东北部的类黄河沉积物可能来自黄河或废黄河口,而南部和东部的细颗粒沉积物可能是晚更新世冰期干冷气候下形成的产物与现代河流入海细颗粒的混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 粘土矿物 长江 黄河 细颗粒物质来源
下载PDF
海南岛东部陆架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 被引量:16
16
作者 徐方建 闫慧梅 +5 位作者 田旭 邱隆伟 刘兆庆 李安春 赵永芳 殷学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30-1539,共10页
对海南岛东部陆架29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Cu、Cr、As、Pb、Zn和Cd)进行了含量测试及分布特征分析,采用地累积指数(Igeo)、富集因子(EF)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对其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趋势较为相似,呈现出... 对海南岛东部陆架29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Cu、Cr、As、Pb、Zn和Cd)进行了含量测试及分布特征分析,采用地累积指数(Igeo)、富集因子(EF)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对其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趋势较为相似,呈现出由陆向海略微减小的趋势.6种重金属元素可能有相同或相似的来源,但Pb和As受到了人类活动影响.以上地壳和海南岛近岸未受污染沉积物为背景值的Igeo和EF值排序有所不同.研究区单项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平均值排序为Cd>As>Cu>Pb>Cr>Zn,Cu、Cr、Pb和Zn等4种重金属为轻微潜在生态危害,As和Cd在个别站位达到了中等潜在生态危害水平.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绝大多数站位处于轻微潜在生态危害水平.潜在生态危害水平相对较高的区域邻近万泉河、陵水河和三亚河河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架 海南岛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污染
下载PDF
全新世渤海泥质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7
17
作者 刘建国 李安春 +1 位作者 陈木宏 徐方建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59-568,共10页
对渤海泥质区柱状沉积物的粒度与化学成分的分析及AMS14C测年数据表明,全新世以来本区泥质沉积物的物质来源与沉积环境较为稳定。R型因子分析得出三种主要组合类型,以Ca、Ti和Mn为代表,分别对应黄河物质影响、陆源细粒物质输入和海洋自... 对渤海泥质区柱状沉积物的粒度与化学成分的分析及AMS14C测年数据表明,全新世以来本区泥质沉积物的物质来源与沉积环境较为稳定。R型因子分析得出三种主要组合类型,以Ca、Ti和Mn为代表,分别对应黄河物质影响、陆源细粒物质输入和海洋自生作用。其中西南部与中部泥形成于约6000aB.P.以来,黄河物质影响较强,主要在潮余流的作用下搬运后沉积下来。北部泥自早全新世之前便已开始形成,且主要沉积于高海面之前,受滦河物质作用相对较强。南部和北部泥质沉积年代存在明显差异,受水深、离岸距离、海平面高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尽管距黄河口较近,但区内沉积速率远低于中国近海其他泥质体,这与渤海环流状况及泥沙运移方向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沉积物 地球化学 因子分析 渤海
下载PDF
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18
作者 张晋 李安春 +4 位作者 万世明 黄杰 卢健 蒋富清 李铁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0,共10页
对取自南海南部的15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粒度参数计算和Q型聚类分析,探讨了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沉积类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主要粒级组分为黏土和粉砂,底质类型主要为泥,还有粉砂质砂、砂质粉砂和粉砂... 对取自南海南部的15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粒度参数计算和Q型聚类分析,探讨了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沉积类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主要粒级组分为黏土和粉砂,底质类型主要为泥,还有粉砂质砂、砂质粉砂和粉砂,平行于等深线基本呈带状分布;结合Q型聚类分析结果,研究区沉积物可分为外陆架及陆架坡折区粗粒沉积物(砂和粉砂)和陆坡区细粒沉积物(泥)两类,500m等深线是两类沉积物的分界线;对比粒度分析结果,判定两类沉积物属于不同成因类型,外陆架及陆架坡折区是现代沉积和残留沉积的混合沉积,陆坡区是现代沉积;影响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物源、水动力条件、水深与地形及洋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粒度 陆架 陆坡 南海南部
下载PDF
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 被引量:27
19
作者 张富元 李安春 +3 位作者 林振宏 章伟艳 张霄宇 张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17-523,共7页
详细分析了国内外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现状,迄今为止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在调查研究南海、太平洋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基础上,提出了分类简便、科学合理、量化的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新方法,应用该方法得出南海东... 详细分析了国内外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现状,迄今为止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在调查研究南海、太平洋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基础上,提出了分类简便、科学合理、量化的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新方法,应用该方法得出南海东部海域深海沉积物有深海粘土、硅质粘土、钙质粘土、硅钙质粘土、钙质软泥、粘土质钙质软泥、粘土质-硅质钙质软泥、粘土-硅质-钙质混合软泥、粘土质硅质-钙质混合软泥、钙质硅质-粘土混合软泥。这10种沉积物基本上客观地反映了南海东部海域深海沉积物分布的实际情况,分类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沉积物 分类与命名 新方法
下载PDF
东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第四纪黏土矿物组合特征及物源分析 被引量:16
20
作者 明洁 李安春 +2 位作者 孟庆勇 万世明 闫文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9-148,共10页
应用X射线衍射(XRD)方法对东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的两个重力柱状样F090815和F100609的第四纪沉积物进行了黏土矿物分析。结果表明,南北两个柱状样黏土矿物呈现不同的组合特征。南部的F090815岩心蒙皂石含量(平均50%)最高,伊利石(平均... 应用X射线衍射(XRD)方法对东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的两个重力柱状样F090815和F100609的第四纪沉积物进行了黏土矿物分析。结果表明,南北两个柱状样黏土矿物呈现不同的组合特征。南部的F090815岩心蒙皂石含量(平均50%)最高,伊利石(平均37%)次之,含少量的绿泥石和高岭石(平均13%);北部的F100609岩心为伊利石含量(平均47%)最高,蒙皂石(平均39%)次之,含少量的绿泥石和高岭石(平均14%)。根据黏土矿物含量及特征变化可将两根柱状样划分为4段,并根据黏土矿物组合特征及化学指数和结晶度,认为蒙皂石主要来源于研究区东部紧邻的马里亚纳海槽基性火山物质的蚀变;伊利石主要来源于物理风化作用强烈的陆地,并很可能与亚洲风尘有关;绿泥石与伊利石有着相同的来源;高岭石在此区含量非常低,也证明了与伊利石和绿泥石来源相同。另外,两柱状样黏土矿物特征变化趋势不同,是由于整个F090815孔所揭示的地层大概只相当于F100609孔的第IV段沉积期,是该沉积期更高分辨率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物源 第四纪 东菲律宾海 帕里西维拉海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