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诗学传统中意象的读法》(The Reading of Imagery in the Chinese Poetic Tradition)一书中,余宝琳分别对西方诗学传统概念"摹仿"(mimesis)与中国诗学传统概念"类"(categorical correspondence)进行了分析...在《中国诗学传统中意象的读法》(The Reading of Imagery in the Chinese Poetic Tradition)一书中,余宝琳分别对西方诗学传统概念"摹仿"(mimesis)与中国诗学传统概念"类"(categorical correspondence)进行了分析与梳理。在她看来,"摹仿"为西方特有的、建立在二元论宇宙观基础上的理论,是对本体上分属两个不同领域的二元世界的联结,体现了诗人的虚构与创造;"类"则是中国特有的、建立在一元论宇宙观基础上的观念,是在本体上属于同一世界的种种元素之间先验存在的互动性关联,中国诗人只是先验的"类"的"借用者"与呈现者,其本身并不具备虚构与创造能力。余宝琳将中西诗学植于不同根基当中,虽然突出了中国诗学的民族特性,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中西诗学的共性。事实上,中西诗学所依据的两大形上学体系存在相通之处,而"摹仿"所联结的两个领域也并非绝对的本体二元对立,"类"也并非排斥一切个人的虚构与创造,二者绝非水火不容的对立存在,而是能够在根本上达到兼容相交、辩证统一的存在。展开更多
文摘在《中国诗学传统中意象的读法》(The Reading of Imagery in the Chinese Poetic Tradition)一书中,余宝琳分别对西方诗学传统概念"摹仿"(mimesis)与中国诗学传统概念"类"(categorical correspondence)进行了分析与梳理。在她看来,"摹仿"为西方特有的、建立在二元论宇宙观基础上的理论,是对本体上分属两个不同领域的二元世界的联结,体现了诗人的虚构与创造;"类"则是中国特有的、建立在一元论宇宙观基础上的观念,是在本体上属于同一世界的种种元素之间先验存在的互动性关联,中国诗人只是先验的"类"的"借用者"与呈现者,其本身并不具备虚构与创造能力。余宝琳将中西诗学植于不同根基当中,虽然突出了中国诗学的民族特性,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中西诗学的共性。事实上,中西诗学所依据的两大形上学体系存在相通之处,而"摹仿"所联结的两个领域也并非绝对的本体二元对立,"类"也并非排斥一切个人的虚构与创造,二者绝非水火不容的对立存在,而是能够在根本上达到兼容相交、辩证统一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