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臂区皮瓣在口腔颌面部应用(附87例报告)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慧增 杨军 +2 位作者 孙远 史文进 邓红镭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1992年第1期50-51,共2页
1981年7月以来我科应用前臂桡尺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87例,成功率98.62%,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87例中男65例,女22例。年龄19~68岁,平均46岁。颊癌、舌癌各24例,口底癌12例,龈、腭、口咽及唇癌15例,良性肿瘤及外伤缺... 1981年7月以来我科应用前臂桡尺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87例,成功率98.62%,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87例中男65例,女22例。年龄19~68岁,平均46岁。颊癌、舌癌各24例,口底癌12例,龈、腭、口咽及唇癌15例,良性肿瘤及外伤缺损12例。前臂桡侧皮瓣5l例,尺侧(肌)皮瓣36例。修复口腔内缺损79例(90.81%)。皮瓣面积18.5×9cm~6×5cm平均9.28×6.43cm。动脉蒂长2~9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区 口腔颌面部 尺侧 唇癌 口底癌 颊癌 中男 吻合血管 受区 皮支
下载PDF
吻合血管组织瓣移植在颌面外科应用的体会(附96例报告) 被引量:16
2
作者 李慧增 杨光王 +2 位作者 孙远 史文进 邓红镭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6-18,共3页
随着显微外科发展及在颌面外科成功地应用,为口腔颌面部大型组织缺损立即整复开辟了新途径。1980年12月至1989年12月我科应用该项技术整复口腔颌面大型缺损96例,总成功率为98.75%,效果满意。总结报告如下:
关键词 血管吻合 组织瓣移植 颌面组织缺损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火器伤软组织缺损早期修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慧增 孙远 +3 位作者 史文进 容国俊 刘荫秋 周宝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13-215,共3页
为探讨口腔颔面部火器伤软组织缺损早期修复的可行性,选用雄性犬8条,用美制M16步枪,发射M193型5.56mm弹丸致伤,射距6.0m,造成犬左面颊部全层缺损。伤后立即行清创,72h后再清创。同时切取隐动脉皮瓣,吻合血管修复皮肤缺损,颊粘膜缺损行... 为探讨口腔颔面部火器伤软组织缺损早期修复的可行性,选用雄性犬8条,用美制M16步枪,发射M193型5.56mm弹丸致伤,射距6.0m,造成犬左面颊部全层缺损。伤后立即行清创,72h后再清创。同时切取隐动脉皮瓣,吻合血管修复皮肤缺损,颊粘膜缺损行局部拉拢缝合或局部滑行瓣修复。术后观察2~6个月。游离皮瓣成活率为75%。实验结果表明口腔颔面部火器伤软组织缺损经早期清创,72h后2次清创,用吻合血管游离皮瓣修复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损伤 面部损伤 皮瓣
下载PDF
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再造唇缺损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慧增 孙远 +2 位作者 杨军 史文进 邓红镭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2年第1期20-21,共2页
1981年以来,我科应用吻合血管的前臂桡、尺侧(肌)皮瓣对17例唇缺损进行修复与再造,皮瓣全部成活。术后6个月~6年随访15例,外形及功能满意。讨论了唇缺损及合并鼻底、鼻翼、鼻小柱及牙槽嵴缺损的整复方法,认为游离前臂桡、尺侧(肌)皮瓣... 1981年以来,我科应用吻合血管的前臂桡、尺侧(肌)皮瓣对17例唇缺损进行修复与再造,皮瓣全部成活。术后6个月~6年随访15例,外形及功能满意。讨论了唇缺损及合并鼻底、鼻翼、鼻小柱及牙槽嵴缺损的整复方法,认为游离前臂桡、尺侧(肌)皮瓣适于唇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缺损 游离皮瓣 修复
下载PDF
吻合血管组织瓣移植行唇颊缺损再造(附42例报告)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慧增 杨光玉 +2 位作者 杨道福 孙远 邓红镭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230-232,共3页
唇颊缺损整复方法较多,本文仅总结我科1981年4月以来用吻合血管组织瓣移植整复该缺损42例,组织瓣总成活率99.5%,术后外形及功能满意。
关键词 吻合血管 组织瓣移植 唇颊缺损
下载PDF
钛血管吻合轮的实验和临床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慧增 孙远 +4 位作者 樊东力 容国俊 杜如林 柳凤轩 贺光友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26-227,共2页
应用73-Ⅱ及其改进型3.0-1.0mm5种不同口径钛制血管吻合轮分别进行了动物实验观察和临床应用。20条实验犬按术后活杀时间分为3组,通过血管吻合口造影和勒血管试验观察血管通畅情况,检查吻合轮抱合状况,测量血管吻合口的抗拉力、压力强... 应用73-Ⅱ及其改进型3.0-1.0mm5种不同口径钛制血管吻合轮分别进行了动物实验观察和临床应用。20条实验犬按术后活杀时间分为3组,通过血管吻合口造影和勒血管试验观察血管通畅情况,检查吻合轮抱合状况,测量血管吻合口的抗拉力、压力强度。临床应用51例,套接各种口径血管113条。结果表明,钛制吻合血管即刻通畅率为100%,1周后为98.89%;抗拉力强度1周时平均为200g,抗压力强度为40kPa。金属钛和人体组织相容性良好,且由于两半轮间根据血管口径设计有不同的空隙,避免了血管壁受压坏死。因此,钛制吻合轮吻合血管是可靠的,快速简便,易于推广应用。文中还对吻合轮与术后感染及放疗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血管吻合轮 外科手术 口腔肿瘤
下载PDF
不同型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慧增 张亦若 +5 位作者 周树夏 司徒镇强 褚大元 李锐球 梁昭华 于一心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228-229,共2页
不同型的腮腺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MA)系指巨大型、哑铃型及下颌骨内侧型。我科自1957年9月至1982年4月收治经组织学确定之腮腺PMA142例,其中此种形状的腮腺PMA32例(22.5%)。此文就其手术方法及术后随访进行总结及探讨。
关键词 多形性腺瘤 腮腺肿瘤 手术方法
下载PDF
真皮瓣修复口内粘膜缺损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慧增 熊宇 孙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921-923,共3页
目的 研究真皮瓣转移至口腔后的组织学变化并探讨毛发减少甚至消失的机制。方法 构建真皮瓣修复口内缺损的动物模型 ,常规病理观察和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观察真皮瓣转移口内后组织瓣及毛囊的组织学变化。临床采用真皮瓣修复 13例恶... 目的 研究真皮瓣转移至口腔后的组织学变化并探讨毛发减少甚至消失的机制。方法 构建真皮瓣修复口内缺损的动物模型 ,常规病理观察和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观察真皮瓣转移口内后组织瓣及毛囊的组织学变化。临床采用真皮瓣修复 13例恶性肿瘤术后所致口内粘膜组织缺损。结果 再生上皮在 2周内完全形成 ,结构近似于正常皮肤组织 ,TEM示毛囊上皮存在局部代谢障碍表现。临床 13例患者均获满意修复。结论 术后 2周内是新生上皮形成的重要时期 ,毛囊成分的破坏可能与局部组织缺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皮瓣 口内粘膜缺损 实验研究 临床应用 口内粘膜修复术
下载PDF
气管切开在口腔颌面外科围手术期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慧增 张从纪 +2 位作者 杨军 孙远 史文进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265-266,共2页
关键词 气管切开 口腔颌面外科 围手术期 应用
下载PDF
面颊缺损分类及修复方法选择(附223例报告)
10
作者 李慧增 孙远 +2 位作者 杨军 史文进 邓红镭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32-134,共3页
面颊缺损的修复历史悠久、方法很多、效果不一,尚缺公认的最佳方案,原因是面颊缺损的范围、形状具有多样性,又缺乏明确分类。作者总结1964~1090年223例,根据面颊缺损范围及程度提出Ⅴ类分类法,并与之相联系的5种修复方法,总成功率92.8... 面颊缺损的修复历史悠久、方法很多、效果不一,尚缺公认的最佳方案,原因是面颊缺损的范围、形状具有多样性,又缺乏明确分类。作者总结1964~1090年223例,根据面颊缺损范围及程度提出Ⅴ类分类法,并与之相联系的5种修复方法,总成功率92.83%。讨论了不同类型缺损的特点、手术适应证及修复方法的选择。认为这Ⅴ类5法便于对面颊缺损的统一认识,便于适应证、修复方法的选择和治疗效果的对比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损伤 手术
下载PDF
口底大型洞穿缺损游离皮瓣修复
11
作者 李慧增 孙远 +2 位作者 杨军 史文进 邓红镭 《西南国防医药》 CAS 1993年第1期39-39,共1页
口底大型洞穿缺拟较少见,修复较难。1982年6月以来我科收治6例,手术均获成功,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6例均为口底恶性肿瘤切除后的修复。前臂桡侧皮瓣加胸大肌骨肌皮瓣瓦合式修复1例。
关键词 口底 洞穿缺损 游离皮瓣 胸大肌 舌瓣 骨肌皮瓣 尺侧 恶性肿瘤切除 颈部皮肤 皮瓣设计
下载PDF
灭滴灵预防口腔颌面血管手术后感染的临床观察
12
作者 李慧增 杨光玉 +2 位作者 孙远 樊东力 杨道福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1992年第1期50-52,共3页
口腔颌面部吻合血管手术后感染多与厌氧菌有关。我科于1985年按病员收治顺序随机分为术前用灭滴灵和对照组,两组病例的病种、游离皮瓣类型、术前感染、平均年龄、待手术日及手术时间等相关因素基本相同。用药组术后感染率6.06%,对照组... 口腔颌面部吻合血管手术后感染多与厌氧菌有关。我科于1985年按病员收治顺序随机分为术前用灭滴灵和对照组,两组病例的病种、游离皮瓣类型、术前感染、平均年龄、待手术日及手术时间等相关因素基本相同。用药组术后感染率6.06%,对照组为25.00%(P<0.05),两组差别显著。两组术后皮瓣成活率分别为100%和96.87%(P>0.05),差别不显著,表明用药有效。但用药及感染与否对皮瓣成活率影响不大。文中讨论了该部位此种手术术后感染率高的原因及处理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灭滴灵 口腔颌面部 吻合血管手术
下载PDF
小腿内侧皮瓣及肌皮瓣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应用
13
作者 李慧增 杨光玉 +5 位作者 孙远 梁昭华 樊东力 邓红镭 高崇敬 陈尔瑜 《口腔医学纵横》 CSCD 1991年第2期119-119,共1页
临床资料在50例成人尸体下肢巨微解剖基础上我科自1986年3月应用小腿内侧皮瓣及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大范围缺损4例,均获成功,外形及功能满意。4例中男3例,女1例。年龄44~72岁。颊及腮腺癌各2例。皮瓣及肌皮瓣各2例。皮瓣面积7.
关键词 皮瓣 肌皮瓣 口腔颌面外科 应用
下载PDF
人涎腺水通道蛋白的定位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杨军 肖林 +3 位作者 孙远 李慧增 杨彦春 张从纪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967-969,共3页
目的 检测水通道蛋白亚型在人涎腺不同腺体的分布和各亚型所在的部位。方法 使用外伤患者清创缝合术时经患者同意所取得的涎腺组织标本 ,按冷冻切片技术处理和切片。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确定人涎腺组织中水通道蛋白亚型AQP 1、2、3、4... 目的 检测水通道蛋白亚型在人涎腺不同腺体的分布和各亚型所在的部位。方法 使用外伤患者清创缝合术时经患者同意所取得的涎腺组织标本 ,按冷冻切片技术处理和切片。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确定人涎腺组织中水通道蛋白亚型AQP 1、2、3、4、5的分布情况。结果 AQP2、AQP5为 1∶2 0 0和AQP1为 1∶10 0的一抗浓度时可以看到它们在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唇腺有稳定、清晰的染色反应 ,但AQP3、AQP4为 1∶10 0乃至 1∶5 0的一抗浓度也未观察到染色。AQP1在各涎腺腺泡的基膜 ,毛细血管床及导管基膜等处被标记。AQP2主要分布在涎腺的基膜和导管。AQP5主要存在于粘液性腺泡的顶膜、基侧膜和浆液性腺泡的基侧膜 ,以及涎腺的闰管、纹状管 ,分泌管等处均有较强染色。结论 水通道蛋白亚型AQP1、AQP2、AQP5广泛分布于涎腺中不同组织和腺体不同部位 ,其布部位和反应强弱有差异 ,主要存在于涎腺中与唾液分泌密切相关的部位和组织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通道蛋白 涎腺 免疫组化 水代谢障碍 唾液分泌
下载PDF
颌面部爆炸伤软组织缺损早期修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史文进 李慧增 +3 位作者 杨军 孙远 容国俊 周树夏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64-266,共3页
将犬随机分为A(即时)组、B(72h)组,采用KTY-04型雷管置于犬面颊部引爆致伤,造成软组织洞穿性缺损。A组伤后即刻清创、隐动脉皮瓣立即移植修复皮肤缺损;B组伤后即刻清创,72h后二次清创,同时切取隐动脉皮瓣,吻... 将犬随机分为A(即时)组、B(72h)组,采用KTY-04型雷管置于犬面颊部引爆致伤,造成软组织洞穿性缺损。A组伤后即刻清创、隐动脉皮瓣立即移植修复皮肤缺损;B组伤后即刻清创,72h后二次清创,同时切取隐动脉皮瓣,吻合血管修复皮肤缺损,颊粘膜缺损两组均行局部拉拢缝合。术后观察1~6个月,A组5例均失败;B组15例,成功12例,游离皮瓣成活率为80%。实验结果表明口腔颌面部爆炸伤软组织缺损经早期清创,72h后扩创,用吻合血管游离皮瓣修复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面部 爆炸伤 软组织缺损 修复
下载PDF
颌面部爆炸伤动物模型制备 被引量:11
16
作者 史文进 李慧增 +3 位作者 孙远 杨军 容国俊 周树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449-450,共2页
颌面部爆炸伤动物模型制备Ananimalmodelofmaxillofacialblastinjury史文进,李慧增,孙远,杨军,容国俊(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口腔颌面外科)630038周树夏(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 颌面部爆炸伤动物模型制备Ananimalmodelofmaxillofacialblastinjury史文进,李慧增,孙远,杨军,容国俊(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口腔颌面外科)630038周树夏(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710032关键词颌/损伤;面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面部损伤 爆炸伤 动物模型
下载PDF
颌面部爆炸伤区血管的病理变化及其早期吻合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史文进 李慧增 +3 位作者 孙远 杨军 柳凤轩 闫晓初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78-380,共3页
目的 探讨颌面部爆炸伤区血管的组织学改变与早期血管吻合的关系。方法 将犬随机分成A(即时 )组、B(72h)组 ,采用KTY 0 4型雷管置于犬面颊部引爆炸伤 ,造成软组织洞穿性缺损。分别切取两组颌面部爆炸伤区距创缘不同距离处的血管标本... 目的 探讨颌面部爆炸伤区血管的组织学改变与早期血管吻合的关系。方法 将犬随机分成A(即时 )组、B(72h)组 ,采用KTY 0 4型雷管置于犬面颊部引爆炸伤 ,造成软组织洞穿性缺损。分别切取两组颌面部爆炸伤区距创缘不同距离处的血管标本行光镜观察 ,并且行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 ,术后 1周至 3月取各血管吻合口处组织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 A组距创缘 3cm处的血管内皮细胞大部分脱落 ,动脉内弹力膜大部分消失 ;5例血管吻合皮瓣移植均失败。B组距创缘 3cm处血管内膜较完整 ,内皮细胞基本恢复正常 ,内弹力膜部分恢复 ;15例血管吻合皮瓣移植成功 12例。结论 颌面部爆炸伤后 3d ,伤区外 3cm血管基本恢复正常 ,此时行血管吻合游离皮瓣移植有其病理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面部爆炸伤 血管 病理学 吻合 皮瓣
下载PDF
颌面部爆炸伤愈合过程中VEGF和bFGF含量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从纪 李慧增 +1 位作者 周树夏 杨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831-833,共3页
目的:探讨颌面部软组织爆炸伤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伤口渗液中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其对上述创伤愈合中血管再生过程的刺激作用。方法:采用改进的家兔颌面部爆炸伤动物... 目的:探讨颌面部软组织爆炸伤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伤口渗液中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其对上述创伤愈合中血管再生过程的刺激作用。方法:采用改进的家兔颌面部爆炸伤动物模型,以KTY-04型雷管为爆炸源,复制颌面部爆炸损伤,选用聚乙烯醇(PVA)海绵收集伤口渗液,双抗体夹心酶(ELISA)法检测其中VEGF和bFGF含量。结果:颌面部爆炸伤伤口渗液中VEGF含量在伤后第1周内稳步上升,于伤后第1 天起和正常血清组比较,差异明显,伤后第3天达到(2.9±2.7)ng/m l,差异非常显著(P< 0.01),伤后7 d达峰值。伤口渗液中bFGF的含量在伤后6 h即达到峰值,为(565±436)pg/m l,并在之后1~2 d 内迅速下降,于伤后3~5 d 基本达到正常血清水平,伤后7d 略有上升。结论:VEGF和bFGF参与颌面部爆炸伤愈合过程中血管再生的两个不同阶段,二者有协同作用,bFGF刺激血管再生的启动,并诱导VEGF的合成,VEGF则调节和维持之后的血管再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 生长因子 颌面外伤 爆炸伤 BFGF
下载PDF
基于永生化软骨细胞和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工程化软骨形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方泽强 王常勇 +1 位作者 李慧增 杨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01-103,共3页
目的 :探讨hTERT转染的永生化软骨细胞和骨髓基质干细胞 (MSCs)裸鼠体内形成软骨的能力。方法 :通过真核表达载体 ,把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转入兔髁状突软骨细胞 ,筛选并挑选阳性克隆进行扩增培养 ;取兔骨髓 ,密度梯度离心和培养 ,经诱... 目的 :探讨hTERT转染的永生化软骨细胞和骨髓基质干细胞 (MSCs)裸鼠体内形成软骨的能力。方法 :通过真核表达载体 ,把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转入兔髁状突软骨细胞 ,筛选并挑选阳性克隆进行扩增培养 ;取兔骨髓 ,密度梯度离心和培养 ,经诱导、扩增后与支架材料 β 磷酸三钙 (β TCP)复合 ,构建细胞 β TCP复合体 ,体外培育 1~ 2d后 ,植入裸鼠体内。通过粘多糖 (GAG)含量和Ⅱ型胶原的表达来检测 3和 6个月复合体软骨形成情况。结果 :两种细胞和 β TCP复合体在裸鼠体内均能形成软骨样组织 ;6个月 ,工程化软骨GAG含量和Ⅱ型胶原的表达均低于正常软骨组织 ,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hTERT转染的永生化软骨细胞和骨髓基质干细胞均具有良好的软骨形成能力 ,在软骨组织工程修复软骨缺损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胞 软骨形成 实验研究 骨髓基质干细胞 永生化 组织工程
下载PDF
家兔颌面部爆炸伤早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变化和作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从纪 李慧增 +1 位作者 周树夏 杨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7-79,82,共4页
目的 :探讨颌面部软组织爆炸伤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分布和在伤口液中含量的动态变化 ,及其对血管再生的刺激作用。方法 :采用改进的家兔颌面部爆炸伤动物模型 ,选用聚乙烯醇 (PVA)... 目的 :探讨颌面部软组织爆炸伤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分布和在伤口液中含量的动态变化 ,及其对血管再生的刺激作用。方法 :采用改进的家兔颌面部爆炸伤动物模型 ,选用聚乙烯醇 (PVA)海绵收集伤口液 ,ELISA法和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法分别检测VEGF和bFGF的含量及分布。结果 :颌面部爆炸伤伤口液中VEGF含量在伤后第 1周内稳步上升 ,于伤后第 3天达到 2 9ng ml± 2 7ng ml,和对照组相比 ,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伤后 7d达峰值。伤口液中bFGF的含量在伤后 6h即达到峰值 ,为5 6 5pg ml± 436pg ml,之后迅速下降。VEGF的表达位于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部分慢性炎症细胞 ;bFGF的转录出现于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部分巨噬细胞中也有阳性表达。结论 :VEGF和bFGF参与颌面部爆炸伤愈合过程中血管再生的两个不同阶段 ,二者有协同作用 ,bFGF刺激血管再生的启动 ,并诱导VEGF的合成 ,VEGF则调节和维持之后的血管再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面部爆炸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家兔 VEGF BFGF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