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48例慢性咳嗽风咳证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罗敬月 史利卿 +7 位作者 季坤 马建岭 宋欢 李扭扭 王丽云 董尚娟 杨凯 王颖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28-32,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风咳证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辨治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咳嗽专病门诊病案资料,建立数据库,对方药进行频数分析,运用数据挖掘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548首,涉及中药139味,常用药...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风咳证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辨治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咳嗽专病门诊病案资料,建立数据库,对方药进行频数分析,运用数据挖掘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548首,涉及中药139味,常用药类为降气止咳药、清热药、宣肺解表药、化湿药、祛风药等,味多辛、苦,属温性,多入肺、胃、脾经。常用药对有麻黄-旋覆花、薏苡仁-白豆蔻、麻黄-前胡、芦根-白茅根、苏子-苏梗、桂枝-茯苓等。核心处方药物组成为麻黄、黄芩、前胡、厚朴、紫菀、款冬花、青风藤。结论结果表明慢性咳嗽风咳证具有多重病机,治疗以祛风宣肺为基本治法,需兼顾湿热、寒饮、肺脾亏虚等兼夹证的治疗,可选用苓桂术甘汤、三仁汤等加减,宣降共施,寒温并用,标本兼顾,肺脾同调,以提高慢性咳嗽风咳证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咳嗽 风咳证 用药规律 关联规则 聚类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真实世界回顾性分析感染后咳嗽湿热郁肺证证候特点 被引量:1
2
作者 范钰晗 史利卿 +6 位作者 季坤 马建岭 李扭扭 王亚杰 白逸晨 郭淑娟 刘智霖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2期166-172,共7页
目的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探讨感染后咳嗽(PIC)湿热郁肺证临床特点及中医辨证规律。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21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呼吸热病科PIC患者病案661份,筛选、合并后共收集243例患者一般资料、病史资料、中医四诊等信息... 目的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探讨感染后咳嗽(PIC)湿热郁肺证临床特点及中医辨证规律。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21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呼吸热病科PIC患者病案661份,筛选、合并后共收集243例患者一般资料、病史资料、中医四诊等信息,分析湿热郁肺证患者性别及年龄特征、发病特点及中医证候特征,并对高频症状、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243例PIC患者中湿热郁肺证155例(63.79%);男女比例1∶2.04;平均发病年龄(52.12±14.26)岁;性别与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不同年龄组性别分布经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其中青年组男性多见,老年组女性多见。发病季节以秋、冬为主;感冒为最常见病因(76.13%);咳嗽程度以轻度为主(65.16%),中度次之(28.39%);痰量以少痰最多(62.58%);痰色以白痰最多(54.84%);咽喉部症状以咽痒最常见(66.45%);口味情况以口苦最常见(32.90%),口黏腻次之(29.68%)。常见中医症状及舌脉为咳嗽、咽痒、口干、少痰、痰白、阵咳、口苦、口黏腻、口渴欲饮、饮不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脉弦滑;系统聚类得到5个关联组合,其中以肺系症状及中焦湿热症状为主要表现。处方共涉及中药103种,使用频率>10%的药物经系统聚类可分为化痰止咳药、清热利湿药、健脾化湿药3类。结论湿热郁肺证在PIC临床辨证中多见,临床表现多见肺系症状及中焦湿热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后咳嗽 湿热郁肺证 真实世界研究 证候特点
下载PDF
咳嗽动物模型国内外研究进展
3
作者 罗景舒 马建岭 +4 位作者 罗敬月 史利卿 温绍惠 李扭扭 王丽云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9-112,共14页
咳嗽为临床上常见症状,近年胸部影像无明显异常的慢性咳嗽发病率升高,其病因复杂,误诊误治率高,受到重视。目前研究认为咳嗽高敏感性是其重要的临床与病理生理学特征,与瞬时受体电位通路激活、气道炎症、神经通路及咳嗽中枢的易化等相关... 咳嗽为临床上常见症状,近年胸部影像无明显异常的慢性咳嗽发病率升高,其病因复杂,误诊误治率高,受到重视。目前研究认为咳嗽高敏感性是其重要的临床与病理生理学特征,与瞬时受体电位通路激活、气道炎症、神经通路及咳嗽中枢的易化等相关,然而其机制复杂,仍需深入研究。咳嗽机制的研究对于新药物的开发、临床疗效的提高、社会经济负担减轻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而咳嗽动物模型对于咳嗽实验研究开展以及其机制阐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咳嗽动物模型分为单纯咳嗽模型和疾病咳嗽模型,但因为咳嗽发病机制复杂,病因较多,尚无统一的咳嗽模型制备标准,且仍处于不断的补充与完善之中。针对咳嗽动物模型建立的机制方法和研究进展,通过查阅和整理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从模型动物的选择、单纯及疾病咳嗽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应用等方面综合概述该类模型的研究现状,并进行比较评价,对当前咳嗽模型制备中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与阐述,以期为实验研究中制备咳嗽动物模型、深入研究咳嗽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咳嗽 发病机制 动物模型 咳嗽反射 咳嗽敏感性增高
下载PDF
祛风宣肺方通过背根神经反射降低咳嗽敏感性的作用机制研究
4
作者 雅兰 马建岭 +4 位作者 史利卿 王颖 罗敬月 罗景舒 李扭扭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21期3060-3064,共5页
目的:探讨祛风宣肺方对咳嗽敏感性增高豚鼠背根神经节中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蛋白及基因的作用,进一步研究祛风宣肺方在慢性咳嗽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SPF级雄性健康豚鼠随机分为正... 目的:探讨祛风宣肺方对咳嗽敏感性增高豚鼠背根神经节中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蛋白及基因的作用,进一步研究祛风宣肺方在慢性咳嗽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SPF级雄性健康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模型组(生理盐水)、西药组(Capsazepine)、中药组(祛风宣肺方),采用卵蛋白致敏的方法建立咳嗽敏感性增高豚鼠模型。药物干预1周后辣椒素雾化法测定各组豚鼠的咳嗽次数,实时PCR法测定背根节中TRPV1、SP、CGRP mRNA水平,蛋白印迹法测定背根节中TRPV1、NK1-R、CGRP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咳嗽次数增加,背根节中TRPV1、SP、CGRP mRNA表达增加,TRPV1、NK-1R、CGRP蛋白表达升高(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组咳嗽次数降低(P<0.05),背根节中TRPV1、SP、CGRP mRNA表达下降(P<0.01),西药组背根节中TRPV1、NK-1R、CGRP蛋白表达下降(P<0.05),中药组背根节中NK-1R、CGRP蛋白表达下降(P<0.05),TRPV1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制TRPV1通道,抑制背根神经反射进而降低气道神经源性炎症可能是祛风宣肺方的重要疗效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祛风宣肺方 慢性咳嗽 咳嗽敏感性增高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 背根神经节 背根神经反射 气道神经源性炎症
下载PDF
史利卿运用温阳化湿通络法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经验
5
作者 罗敬月 史利卿 +5 位作者 季坤 李扭扭 马建岭 董尚娟 王梁敏 王颖 《中医药导报》 2023年第4期196-199,共4页
总结史利卿运用温阳化湿通络法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经验。史利卿认为阳虚寒凝为IPF发病的病机关键。湿热、血瘀是主要病理要素,贯穿IPF疾病各个阶段。病位在肺、肺络,兼及脾、肾等多个脏腑。病性本虚标实,因虚致实,因实致虚,虚实夹... 总结史利卿运用温阳化湿通络法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经验。史利卿认为阳虚寒凝为IPF发病的病机关键。湿热、血瘀是主要病理要素,贯穿IPF疾病各个阶段。病位在肺、肺络,兼及脾、肾等多个脏腑。病性本虚标实,因虚致实,因实致虚,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相兼共存,互为影响,故预后不佳。史利卿主张临证以温阳化湿通络为治疗大法,注重标本兼顾、寒温并用、补泻兼施、肺脾肾多脏同调。通络之法不限于活血通络,尤为注重开宣肺气、温通阳气以通络开痹,补而不滞,宣通肺络,清化湿热,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肺纤维化 温阳化湿通络 史利卿 名医经验
下载PDF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探讨中医临床型研究生教学
6
作者 雅兰 陈颖 +6 位作者 马建岭 王丽云 季坤 李扭扭 董尚娟 温绍惠 史利卿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第15期22-24,共3页
创新临床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学医院临床科室落实国家“深化医教协同”新要求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中医临床型研究生是未来建设祖国中医药事业的高级人才,他们需要掌握扎实的中西医理论知识,具备清晰的中西医... 创新临床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学医院临床科室落实国家“深化医教协同”新要求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中医临床型研究生是未来建设祖国中医药事业的高级人才,他们需要掌握扎实的中西医理论知识,具备清晰的中西医诊疗思维等专业能力以及良好的医患沟通、团队合作等非专业能力,而中医临床教学是培养以上能力的关键环节。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解决中医临床教学的诸多问题,因此文章基于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探索具有中医特色的混合式临床教学模式,以期对临床教学改革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临床型研究生 临床教学 混合式教学模式
下载PDF
苏子降气汤治疗痰浊壅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8
7
作者 李扭扭 史利卿 +3 位作者 马建岭 季坤 温绍惠 王丽云 《世界中医药》 CAS 2018年第8期1925-1928,1932,共5页
目的:观察苏子降气汤对痰浊壅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同时评估其对肺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收治的痰浊壅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 目的:观察苏子降气汤对痰浊壅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同时评估其对肺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收治的痰浊壅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单纯西药治疗,观察组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组予以西药+苏子降气汤治疗,均连续治疗30 d,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候积分6 min步行测试、血气分析(氧分压浓度PaO_2)、肺功能以及呼出气一氧化氮水平(FeNO)的差异。结果:对照组及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66.67%,统计分析后显示观察组优于对照组。2组的临床症候积分、6 min步行距离、氧分压浓度、肺功能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eNO均有下降,其中观察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苏子降气汤对痰浊壅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显著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的肺通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FeNO浓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痰浊壅肺型 稳定期 苏子降气汤 肺功能 FENO
下载PDF
宣白承气汤配合西医治疗老年肺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8
8
作者 李扭扭 王丽云 +3 位作者 董尚娟 季坤 马建岭 罗敬月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9年第29期3245-3248,共4页
目的探讨宣白承气汤配合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治疗老年肺炎疗效及对胸片吸收情况的影响。方法将70例老年肺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5例给予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治疗,2组均治疗7 d。观察组35例于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宣白承气汤治疗,观察2组... 目的探讨宣白承气汤配合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治疗老年肺炎疗效及对胸片吸收情况的影响。方法将70例老年肺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5例给予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治疗,2组均治疗7 d。观察组35例于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宣白承气汤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水平、降钙素原水平、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变化情况,统计2组胸片吸收情况、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计数、降钙素原计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胸片总体吸收率、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宣白承气汤配合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治疗老年肺炎疗效较佳,可有效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及促进胸片吸收,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白承气汤 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 老年肺炎 胸片吸收
下载PDF
中药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合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一例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扭扭 史利卿 +1 位作者 季坤 马建岭 《环球中医药》 CAS 2019年第2期228-229,共2页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ABPA)是机体对吸入到气道内的曲霉发生变态反应,继而引起支气管、肺部损害的临床疾病,ABPA同时合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临床较为罕见,治疗比较棘手。中医文献对本...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ABPA)是机体对吸入到气道内的曲霉发生变态反应,继而引起支气管、肺部损害的临床疾病,ABPA同时合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临床较为罕见,治疗比较棘手。中医文献对本病并无记载,临床报道亦较少,所以制定有效且疗效显著的方案尤为重要。本文针对患者长期发热、皮疹,辨证脾虚湿蕴,血虚风燥夹瘀,以补中益气汤合四物汤加减,健脾祛湿,养血活血,祛风止痒,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疗效显著,期待为该病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 中药治疗
下载PDF
从寒饮论治慢性咳嗽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杨凯 史利卿 +8 位作者 季坤 王梁敏 马建岭 王丽云 李扭扭 宋欢 王颖 王亚杰 罗敬月 《环球中医药》 CAS 2021年第2期250-253,共4页
寒饮伏肺证是慢性咳嗽常见证候之一,该证型咳嗽可命名为寒饮咳嗽。寒饮咳嗽的病因病机主要在于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脾阳虚,寒饮内伏,而为伏邪,复因形寒饮冷,内外合邪,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致咳嗽,且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该病机具有... 寒饮伏肺证是慢性咳嗽常见证候之一,该证型咳嗽可命名为寒饮咳嗽。寒饮咳嗽的病因病机主要在于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脾阳虚,寒饮内伏,而为伏邪,复因形寒饮冷,内外合邪,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致咳嗽,且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该病机具有内外合邪、兼夹风邪、脏腑相关、虚实夹杂的特点。临床表现主要以咳嗽,咽痒,遇冷易咳,痰涎清稀色白或呈泡沫,形寒背冷,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紧或弦滑为主症,可兼见胸闷、反酸烧心、胃寒、呕吐或干呕、口淡不渴、便溏等表现。病位主要在肺,兼及脾胃。病性属本虚标实,肺脾阳虚为本,寒饮之邪为标。临床治以疏风宣肺、温阳化饮为法,可取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咳嗽 寒饮伏肺证 寒饮咳嗽 疏风宣肺 温阳化饮
下载PDF
祛风宣肺方对咳嗽敏感性增高豚鼠TRPA1、SP、CGRP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马建岭 罗敬月 +6 位作者 史利卿 季坤 王丽云 董尚娟 李扭扭 温绍惠 王颖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第2期298-301,共4页
目的探讨祛风宣肺方对咳嗽敏感性增高豚鼠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PF级健康豚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建立咳嗽敏感性增高豚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组及模型组予... 目的探讨祛风宣肺方对咳嗽敏感性增高豚鼠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PF级健康豚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建立咳嗽敏感性增高豚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组及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中药组予祛风宣肺方灌胃,西药组予1mM HC-030031雾化,每天1次,每次5 min。各组干预7 d后,观察肺组织病理,利用RT-PCR法测定肺组织瞬时受体电位锚蛋白1(TRPA1)、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mRNA水平。结果肺组织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支气管及肺泡均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局部结构不完整,而中药组及西药组肺组织病理改变均较模型组减轻;模型组肺组织TRPA1、SP、CGRP mRNA水平较空白组增加(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肺组织TRPA1、SP、CGRP mRNA水平下降(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西药组TRPA1 mRNA水平下降(P<0.01),而SP、CGRP mR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祛风宣肺方可下调肺组织TRPA1、SP、CGRP基因表达水平,改善咳嗽敏感性增高豚鼠的肺组织病理及气道神经源性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祛风宣肺方 慢性咳嗽 咳嗽高敏感 神经源性炎症 TRPA1
下载PDF
小青龙汤加减治疗暑发哮病经验举隅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建岭 姜晨宇 +4 位作者 王丽云 季坤 董尚娟 李扭扭 史利卿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0年第7期166-168,共3页
哮病是呼吸科的多发病、常见病,发作期多见于冬春秋季节,夏日少见,主要表现为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甚则喘息不能平卧,病位在肺,与脾肾相关,病因为宿痰内伏,诱因触发而作,临床春秋冬多发,然跟师期间门诊所得暑日发作哮病验案一则... 哮病是呼吸科的多发病、常见病,发作期多见于冬春秋季节,夏日少见,主要表现为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甚则喘息不能平卧,病位在肺,与脾肾相关,病因为宿痰内伏,诱因触发而作,临床春秋冬多发,然跟师期间门诊所得暑日发作哮病验案一则,通过对该病案的辨证、治法、方剂、药物等相关简略分析,以期对治疗此病有所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病 支气管哮喘 暑日 肺脾同治 验案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肺脾相关病机及证治探讨 被引量:46
13
作者 刘智霖 史利卿 +5 位作者 马建岭 王丽云 李扭扭 董尚娟 季坤 温绍惠 《天津中医药》 CAS 2020年第4期377-382,共6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湿疫”范畴,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结合中医传统理论,目前认为其病因是感受疫戾湿毒,病位主要在肺脾,病性以湿为主,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主要病机为疫戾湿毒犯肺,气机闭阻,肺脾气虚;病机特点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湿疫”范畴,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结合中医传统理论,目前认为其病因是感受疫戾湿毒,病位主要在肺脾,病性以湿为主,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主要病机为疫戾湿毒犯肺,气机闭阻,肺脾气虚;病机特点突出表现为肺脾相关。中医治疗分为初期、中期、重症期及恢复期4期,应以解毒宣肺健脾化湿贯穿始终,初期以宣肺止咳、芳香化湿为主,中期侧重宣肺平喘、通腑解毒,重症期温阳开闭固脱,恢复期补肺健脾化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VID-19 疫戾湿毒 肺脾相关 治疗原则
下载PDF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亚杰 史利卿 +8 位作者 季坤 马建岭 李扭扭 董尚娟 王丽云 温绍惠 宋欢 佳珊 王颖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795-2801,共7页
目的探索感染后咳嗽的中医证型证素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41例感染后咳嗽患者的中医证素,进行描述性统计。运用因子分析和"Q型"聚类分析结合方法进行非线性降维研究,提取主要病性及病位证素并加以... 目的探索感染后咳嗽的中医证型证素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41例感染后咳嗽患者的中医证素,进行描述性统计。运用因子分析和"Q型"聚类分析结合方法进行非线性降维研究,提取主要病性及病位证素并加以总结分析。结果利用因子分析共提取公因子8个,累计贡献率为62.454%。主要病性证素是风(63.48%)、湿热(48.55%)、寒饮(41.49%)、阳虚(21.99%);主要病位证素是肺(100%)、脾(73.86%)、咽(43.98%)、胃(26.14%),主要证型为风邪伏肺证(66.8%),湿热蕴肺证(61.8%),寒饮伏肺证(12.4%),痰湿蕴肺证(9.1%)。通过聚类分析得:湿热病邪可单独聚为一类,湿热可与风邪相兼聚类,风邪与湿热及阳虚相兼为患者可聚为一类。结论感染后咳嗽的主要病性证素为风、湿热、寒饮;主要病位证素为肺、脾、咽、胃;主要证型为风邪伏肺证、湿热蕴肺证及寒饮伏肺证。不同聚类方法所得结果与临床感染后咳嗽的复杂病机相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后咳嗽 病性证素 病位证素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难治性慢性咳嗽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智霖 马建岭 +6 位作者 史利卿 王颖 王丽云 李扭扭 季坤 董尚娟 温绍惠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78-584,共7页
难治性慢性咳嗽(chronic refractory cough,CRC)是经过全面检查仍无法明确病因,或经过常规治疗后仍无明显缓解的咳嗽,其发病率在5%~1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对CRC的研究尚在探索阶段,缺少专业、深入、系统的认识。关于发病机制... 难治性慢性咳嗽(chronic refractory cough,CRC)是经过全面检查仍无法明确病因,或经过常规治疗后仍无明显缓解的咳嗽,其发病率在5%~1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对CRC的研究尚在探索阶段,缺少专业、深入、系统的认识。关于发病机制,目前认为咳嗽高敏感性是CRC的关键特征和重要病理生理基础,与气道炎症反应、咳嗽中枢敏化、TRP通路激活有关;关于治疗,目前主要集中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个方面,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中枢神经调节剂、受体拮抗剂以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异丙托溴铵等,非药物治疗手段主要由言语病理治疗(speech pathology treatment,SPT)及咳嗽抑制性生理治疗构成。该文对CRC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旨在为CRC的防治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慢性咳嗽 发病机制 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
下载PDF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调查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郭淑娟 史利卿 +7 位作者 季坤 王梁敏 宋欢 马建岭 董尚娟 李扭扭 温绍惠 王丽云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2期77-80,共4页
目的:探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选取2016-2017年于东方医院呼吸热病科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患者,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问卷的方法分析总结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患者的性别、年龄构成比、呼吸系统疾病分... 目的:探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选取2016-2017年于东方医院呼吸热病科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患者,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问卷的方法分析总结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患者的性别、年龄构成比、呼吸系统疾病分布情况、证候分布特点;同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肺气虚患者分为穴位贴敷组与内外合治组,穴位贴敷组予常规穴位贴敷治疗,内外合治组予穴位贴敷治疗基础上联合口服自拟养肺方,1袋/d,2次/d,疗程为每剂服用3 d,累计9 d,评估内外合治临床疗效。结果: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患者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1.49;年龄分布从19岁到99岁,其中60~74岁患者比例最高,占总人数的34.73%;呼吸系统疾病中居前三位的依次为慢性支气管炎(22.42%)、支气管哮喘(20.57%)、慢性咳嗽(18.72%);常见证候中居前三位的依次为肺气虚证(20.71%)、肺脾阳虚证(15.47%)、湿热内蕴证(13.72%);肺气虚贴敷者中内外合治组患者75例,有效率为61.33%,穴位贴敷组患者233例,有效率为46.78%,内外合治组有效率高于穴位贴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外合治组患者神疲乏力、自汗、畏风、易感冒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均优于穴位贴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应用广泛,尤其适用于肺气虚、肺脾阳虚、湿热内蕴证患者,采用内外合治的方法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患者依从性好,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病夏治 穴位贴敷 呼吸系统疾病 流行病学 内外合治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国家第三到七版诊疗方案中医诊治对比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白逸晨 史利卿 +7 位作者 马建岭 王彤 董尚娟 李扭扭 王丽云 季坤 温绍惠 宋欢 《天津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2期1343-1349,共7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属中医“疫病”“湿毒疫”范畴,在国内外广泛传播。疫情发生以来,国家卫生与健康委员会先后发布了7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简称《诊疗方案》),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具有重要的指...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属中医“疫病”“湿毒疫”范畴,在国内外广泛传播。疫情发生以来,国家卫生与健康委员会先后发布了7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简称《诊疗方案》),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比分析第三到七版《诊疗方案》中医诊治的内容,进一步分析探讨中医学对新冠肺炎的认识、辨证分型及临床治疗的变化特点,归纳总结中医对本病认识过程的规律可见从已知到未知的逐步深入,为完善、优化中医药应对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体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传染病 诊疗方案 中医 疫病
下载PDF
基于Th17/Treg免疫失衡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病及防治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智霖 马建岭 +6 位作者 董尚娟 李扭扭 王丽云 杜勇 曹云松 王彤 孟捷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913-1920,共8页
由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传染速度快,波及范围广,现已成为全球继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情、野生型脊髓灰质炎病毒疫情、... 由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传染速度快,波及范围广,现已成为全球继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情、野生型脊髓灰质炎病毒疫情、西非埃博拉疫情、巴西寨卡病毒疫情和刚果(金)埃博拉病毒疫情后第6次被认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免疫失衡 辅助性T细胞17 调节性T细胞 细胞因子风暴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黏液高分泌脏腑相关病机及证治探讨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智霖 史利卿 +5 位作者 马建岭 李扭扭 季坤 董尚娟 先莉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9期1316-1321,共6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临床表现以持续性呼吸道症状(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和不可逆的气流受限为主,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气道黏液高分泌状态始终贯穿着COPD发病过程,是病程中重要的病理生理学特征,也影响COPD患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临床表现以持续性呼吸道症状(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和不可逆的气流受限为主,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气道黏液高分泌状态始终贯穿着COPD发病过程,是病程中重要的病理生理学特征,也影响COPD患者病情和预后。结合COPD临床特点进行分析,认为气道黏液主要属于中医学“痰饮”范畴,肺、脾、肾三脏失调为基础病机,肝失疏泄是重要环节,心气亏虚、瘀血阻滞亦为常见病机,辨证治疗以清肺化痰、温肺化饮、益气健脾、补肾纳气为主,疏肝理气运脾、益气活血化痰为辅;再结合辨证论治加以针灸推拿、拔罐、穴位贴敷等治疗手段。基于脏腑相关病机理论对COPD气道黏液高分泌进行证治探讨,希望获得更多的思路和方法,丰富中医治疗该病的学术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道黏液高分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痰饮 脏腑相关 肺脾肾三脏失调 肝失疏泄 中医治疗
下载PDF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之脏腑相关证治探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智霖 史利卿 +5 位作者 马建岭 李扭扭 王梁敏 季坤 董尚娟 温绍惠 《吉林中医药》 2020年第4期469-473,共5页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病位在肺胃,与肝、脾、肾相关,辨治过程中当以气机失调为中心环节,围绕"肺胃气逆、胃失和降、肺失清肃"这一基本病机,治以宣肺止咳、和降肺胃为主,辅以疏肝调木、温中纳肾。文章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中医脏...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病位在肺胃,与肝、脾、肾相关,辨治过程中当以气机失调为中心环节,围绕"肺胃气逆、胃失和降、肺失清肃"这一基本病机,治以宣肺止咳、和降肺胃为主,辅以疏肝调木、温中纳肾。文章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中医脏腑相关病机特点进行阐述,探讨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脏腑相关 病机特点 气机升降 肺胃同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