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咽启闭方对脑卒中大鼠吞咽功能及皮质吞咽中枢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1
作者 李彦杰 李斯锦 +3 位作者 华晓琼 秦合伟 金小琴 张志鑫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527-2533,共7页
背景:中药复方利咽启闭方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取得了良好疗效。外周血清5-羟色胺及中枢孤束核神经递质与吞咽密切相关,因此该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等现代医学实验方法,探索中药利咽启闭方对外周血清及吞咽中枢孤束核神经递质的调控作用,为... 背景:中药复方利咽启闭方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取得了良好疗效。外周血清5-羟色胺及中枢孤束核神经递质与吞咽密切相关,因此该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等现代医学实验方法,探索中药利咽启闭方对外周血清及吞咽中枢孤束核神经递质的调控作用,为其机制的探索开拓新思路。目的:验证利咽启闭方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治疗作用,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4只、治疗组14只和假手术组10只,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线栓法短暂脑缺血90 min后再灌注进行造模,造模6 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选取评分为2分的大鼠进入后续实验;造模后第2天开始治疗组给予中药复方利咽启闭方灌胃治疗,其余两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造模后第2,7,14,30天记录各组大鼠的体质量及24 h进食、进水量;造模后第14,30天采用生物信号采集器及张力换能器检测大鼠吞咽启动反应时间及吞咽次数;吞咽功能检测后取材,采用TTC染色测定每组大鼠的脑缺血面积,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延髓吞咽中枢孤束核5-羟色胺表达,采用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岛叶、前运动皮质、扣带皮质、丘脑处BCL-2、BAX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①与假手术组相比,治疗组和模型组在灌胃第14天时的体质量、24 h进食量、进水量均减少,吞咽启动反应时间均延长,吞咽次数均减少(P<0.05);在灌胃第30天时,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体质量、24 h进食量、进水量均增加(P<0.05),但仍低于假手术组(P<0.05);②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的吞咽启动反应时间缩短、吞咽次数增加,但吞咽次数仍较假手术组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治疗组大鼠脑缺血面积较模型组减小,治疗组延髓孤束核5-羟色胺阳性表达较模型组增加,但仍低于假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岛叶、扣带皮质、丘脑BCL-2 mRNA及蛋白表达均升高,BAX mRNA及蛋白表达均下降,BCL-2/BAX比值均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表明:中药复方利咽启闭方可以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大鼠的吞咽次数及吞咽启动反应时间以及24 h进食进水量、体质量等吞咽功能相关指标,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脑缺血面积,抑制大鼠岛叶、扣带皮质、丘脑的神经细胞凋亡,进而改善高级中枢对延髓吞咽中枢的调控,以及调节孤束核内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水平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短暂性大脑中动脉栓塞 孤束核 5-羟色胺 BAX BCL-2
下载PDF
巨噬细胞特异性启动子SP146-C1增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中的表达
2
作者 李斯锦 冯骁腾 +1 位作者 王怡茹 刘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6期4202-4208,共7页
背景:携带巨噬细胞特异性启动子SP146-C1(Synthetic promoter 146-C1)及外源性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的重组9型腺相关病毒(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serotype 9,rAAV9)在动脉... 背景:携带巨噬细胞特异性启动子SP146-C1(Synthetic promoter 146-C1)及外源性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的重组9型腺相关病毒(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serotype 9,rAAV9)在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中的表达效率还不确定。目的:探究rAAV9-SP146-C1-VEGFC在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中的表达效率及对淋巴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取30只ApoE^(-/-)小鼠给予高脂饮食喂养12周构建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转染7,14,21,28,35 d组各5只,尾静脉注射5.0×10^(11) vg rAAV9-SP146-C1-VEGFC,对照组5只小鼠尾静脉注射等量对照病毒rAAV9-SP146-C1-Scramble。分别于转染后7,14,21,28,35 d时麻醉后处死,留取血清、股骨、胫骨、心脏及主动脉组织,对照组于7 d时同法取材。各组小鼠的股骨和胫骨用于提取骨髓原代巨噬细胞,RT-qPCR检测骨髓原代巨噬细胞及主动脉中VEGFC、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平足蛋白、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的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骨髓原代巨噬细胞及主动脉中VEGFC的蛋白表达水平,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VEGFC水平,免疫荧光检测主动脉窦中VEGFC的表达,主动脉周围及心肌中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与对照组比较,转染7 d组小鼠血清VEGFC水平增加,主动脉及骨髓巨噬细胞中VEGFC、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平足蛋白、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的mRNA表达增高,骨髓巨噬细胞中VEGFC蛋白表达增高,主动脉窦斑块的VEGFC荧光强度增高(P<0.05,P<0.01);②转染rAAV9-SP146-C1-VEGFC的各组小鼠血清VEGFC水平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在28 d时开始减少;主动脉及骨髓巨噬细胞中VEGFC、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平足蛋白、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的mRNA水平、骨髓巨噬细胞中VEGFC蛋白水平、主动脉窦斑块的VEGFC荧光强度、主动脉窦周围及心肌的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荧光强度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其中主动脉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的mRNA水平、主动脉窦周围及心肌的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荧光强度在28 d时表达量最高(P<0.05),其余均在21 d时表达最高,28 d后逐渐减少(P<0.05)。结果表明,rAAV9-SP146-C1-VEGFC可有效转染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骨髓巨噬细胞,并促进淋巴管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巨噬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巨噬细胞特异性启动子 主动脉
下载PDF
巨噬细胞对动脉壁淋巴管生成的调节作用
3
作者 李斯锦 刘萍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71-177,共7页
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多重作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与病变部位动脉的淋巴管的形态和功能改变有关,但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文章主要对动脉粥样硬化中巨噬细胞的来源、分型、标志物及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功能作用,淋巴管的起源、结... 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多重作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与病变部位动脉的淋巴管的形态和功能改变有关,但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文章主要对动脉粥样硬化中巨噬细胞的来源、分型、标志物及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功能作用,淋巴管的起源、结构功能及标志物,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不同时期动脉壁淋巴管生成的变化,淋巴管生成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功能作用,巨噬细胞的淋巴管迁移及其参与淋巴管新生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巨噬细胞 淋巴管内皮细胞 淋巴管
下载PDF
丹参酮ⅡA促进胆固醇逆向转运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4
作者 张一凡 杜敏 +4 位作者 王佳柔 李斯锦 冯骁腾 韩向晖 刘萍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35-1839,共5页
目的探究丹参酮ⅡA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及巨噬细胞RAW264.7胆固醇逆向转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LDLR-/-小鼠32只随机分为4组,给予普通饲料或高脂饲料喂养12周。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丹参酮ⅡA组、阿托伐他汀组给予丹... 目的探究丹参酮ⅡA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及巨噬细胞RAW264.7胆固醇逆向转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LDLR-/-小鼠32只随机分为4组,给予普通饲料或高脂饲料喂养12周。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丹参酮ⅡA组、阿托伐他汀组给予丹参酮ⅡA溶液、阿托伐他汀溶液干预12周。RAW264.7细胞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100 mg·L^(-1)诱导24 h,并同时给予含有丹参酮ⅡA低、中、高剂量(10、20、40μmol·L^(-1))的培养基。检测小鼠血清TC、TG、LDL-C、HDL-C值。油红O染色观察小鼠主动脉根部、RAW264.7细胞内脂质积聚。Western blot测定小鼠主动脉组织、肝组织、RAW264.7细胞ABCA1、ABCG1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丹参酮ⅡA、阿托伐他汀降低小鼠血清TC、TG、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P<0.05),减小小鼠主动脉根部斑块相对管腔面积比值,上调小鼠主动脉组织、肝组织ABCA1、ABCG1蛋白水平(P<0.05);丹参酮ⅡA减少RAW264.7细胞内的脂滴累积,ABCA1、ABCG1蛋白表达增加(P<0.05)。结论丹参酮ⅡA通过促进胆固醇逆向转运,抑制泡沫细胞形成,改善脂代谢,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动脉粥样硬化 胆固醇逆向转运 泡沫细胞 脂代谢 巨噬细胞
下载PDF
线栓法与化学损毁法造模引起模型大鼠吞咽功能损害的对比
5
作者 华晓琼 李彦杰 +4 位作者 李斯锦 张淑芹 刘昊源 丁慧敏 赵楠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08-1714,共7页
背景:建立动物模型是研究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线栓法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常用的经典模型,新近研究表明,化学损毁吞咽中枢疑核也能造成大鼠表现吞咽功能障碍,但其造模成功率、临床相似性、可调控性仍不确定。目的:观察线栓法... 背景:建立动物模型是研究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线栓法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常用的经典模型,新近研究表明,化学损毁吞咽中枢疑核也能造成大鼠表现吞咽功能障碍,但其造模成功率、临床相似性、可调控性仍不确定。目的:观察线栓法与化学损毁法两种不同造模方法对大鼠模型的吞咽功能改变,探究能较完整表现与人类相似的吞咽障碍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10只,线栓组15只,化学损毁组15只,线栓组以线栓法短暂脑缺血90 min后再灌注制备左侧卒中脑缺血模型,化学损毁组以鹅膏蕈氨酸化学损毁疑核造成大鼠吞咽障碍模型。记录各组大鼠每周存活数、体质量及24 h进食、进水量,在造模后第2,7,14,30天时采用生物信号采集器及张力换能器检测大鼠吞咽启动反应时间及吞咽次数,并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延髓吞咽中枢疑核处病理学形态变化,ELISA法观察各组大鼠血清的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①和化学损毁组相比,线栓组大鼠死亡率在第2,7天显著降低(P<0.05),其余时间段无明显差异(P>0.05),且线栓组最终死亡率明显低于化学损毁组(40%,73%,P<0.05);②与正常组相比,造模后第7天化学损毁组大鼠体质量及24 h进食、进水量均减少、吞咽启动反应时间延长、吞咽次数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线栓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正常组相比,第14天后2个造模组大鼠体质量及24 h进食、进水量均减少,吞咽启动反应时间均延长,吞咽次数均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线栓组和化学损毁组相比,大鼠体质量及24 h进食、进水量、吞咽启动反应时间、吞咽次数在第7天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时间段无明显差异(P>0.05);③2个造模组大鼠的延髓处均较出现明显病理性改变,延髓处炎症细胞均明显增多;线栓组和化学损毁组相比,病理性改变不明显;④提示无论是线栓法和化学损毁疑核法都可引起大鼠吞咽功能改变;线栓组的死亡率在造模后的所有时间段内均低于化学损毁组,从模型最终的成功率而言,线栓法短暂脑缺血90 min后再灌注大鼠模型更具复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功能 化学损毁 疑核 脑缺血 动物模型
下载PDF
石榴皮多酚提取物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
6
作者 汪鹏 徐树辉 +4 位作者 吴桂冰 李鸿基 李斯锦 黄沛婷 余宗峻 《四川医学》 CAS 2023年第7期683-688,共6页
目的 探究石榴皮多酚(PPP)提取物联合二甲双胍(ME)对2型糖尿病(T2DM)小鼠模型的协同治疗作用。方法 高糖高脂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T2DM小鼠模型。连续治疗4周,期间观察并记录小鼠一般状况(GC):进食量(FI)、饮水量(WI)及体质量(BW)... 目的 探究石榴皮多酚(PPP)提取物联合二甲双胍(ME)对2型糖尿病(T2DM)小鼠模型的协同治疗作用。方法 高糖高脂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T2DM小鼠模型。连续治疗4周,期间观察并记录小鼠一般状况(GC):进食量(FI)、饮水量(WI)及体质量(BW);小鼠糖耐量相关指标(GTRI):空腹血糖(FBG)、口服糖耐量试验曲线下面积;记录并用空腹胰岛素与空腹血糖计算胰岛素功能相关指标(IFRI):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敏感性指标和β细胞功能。结果 小鼠在造模成功后的第1周开始出现FI、WI增多,但BW减轻的糖尿病症状。T2DM小鼠经PPP和ME治疗后发现:两药均能显著改善小鼠的WI、BW、GTRI和IFRI,但对FI的影响不明显;两药对小鼠GC、GTRI和IFRI作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药联合使用在改善小鼠GTRI和IFRI方面均具有交互作用,且该交互作用在改善除FBG外的其他GTRI和IFRI指标方面均要显著强于单独用药。结论 PPP能有效治疗T2DM,其治疗作用与ME基本相当。当PPP与ME联合使用时,两者存在交互作用以协同治疗T2DM。因此,PPP联合ME有可能成为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T2DM的新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皮多酚 二甲双胍 2型糖尿病 小鼠模型
下载PDF
吞咽障碍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李斯锦 李彦杰 +2 位作者 秦合伟 金小琴 牛丽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11-1315,共5页
构建恰当的吞咽障碍动物模型,是进行吞咽障碍机制及治疗方法研究的重要手段。目前用于复制吞咽障碍的模型动物主要有啮齿动物、非人灵长类动物和其他一些哺乳动物,其中大、小鼠最为常用。复制的疾病模型主要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肌萎缩... 构建恰当的吞咽障碍动物模型,是进行吞咽障碍机制及治疗方法研究的重要手段。目前用于复制吞咽障碍的模型动物主要有啮齿动物、非人灵长类动物和其他一些哺乳动物,其中大、小鼠最为常用。复制的疾病模型主要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吞咽障碍、帕金森病吞咽障碍以及口咽部神经肌肉病变吞咽障碍等类型。造模成功与否主要依靠吞咽功能评估,如透视荧光吞咽检查、电生理检查等。目前还没有动物模型能完整表现与人类相似的吞咽障碍临床和病理特征。随着定向遗传基因修饰等技术的发展,以及不同检测指标的联合使用,有望复制出更加合理的吞咽障碍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动物模型 吞咽 综述
下载PDF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中医康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8
作者 李斯锦 李彦杰 +1 位作者 秦合伟 金小琴 《中国中医急症》 2021年第10期1867-1869,1880,共4页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储尿、排尿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发展为尿毒症,危及患者生命。目前尚未有一种理想药物或治疗方法可促进脊髓神经再生或使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完全恢复正常,中医康复疗法治疗本病具有...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储尿、排尿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发展为尿毒症,危及患者生命。目前尚未有一种理想药物或治疗方法可促进脊髓神经再生或使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完全恢复正常,中医康复疗法治疗本病具有明显疗效和优势。本文在进一步认识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病因病机的基础上,从针灸疗法、中药内服、外用疗法和推拿疗法等中医康复治疗为切入点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膀胱 尿潴留 尿失禁 脊髓损伤 中医康复 综述
下载PDF
血管软化丸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秦合伟 李彦杰 李斯锦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8年第3期113-116,共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血管软化丸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辛伐他汀片口服治疗,观察组采用血管软化丸口服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血管软化丸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辛伐他汀片口服治疗,观察组采用血管软化丸口服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脂、血液流变学、血管内皮功能指标、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斑块大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TC、TG和LDL均降低、HDL均升高,且观察组血脂指标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2组血管内皮功能、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检测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软化丸能够有效抑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及血管内皮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液流变学 血管内皮功能 血管软化丸
下载PDF
疑难重症应用经方验案三则
10
作者 李彦杰 卢永保 +1 位作者 李斯锦 秦合伟 《环球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0期1763-1765,共3页
经方是最能体现中医药学实用价值的精华,笔者在疑难重症辨治过程中,重视经方的应用,体会颇多。现例选自身免疫性脑炎、脑卒中后体位性低血压和伪膜性肠炎3个疾病分析临床经方应用经验。自身免疫性脑炎案,调和营卫,和解少阳,和胃利胆,理... 经方是最能体现中医药学实用价值的精华,笔者在疑难重症辨治过程中,重视经方的应用,体会颇多。现例选自身免疫性脑炎、脑卒中后体位性低血压和伪膜性肠炎3个疾病分析临床经方应用经验。自身免疫性脑炎案,调和营卫,和解少阳,和胃利胆,理气化痰,予柴胡桂枝汤合温胆汤;脑卒中后体位性低血压案,温阳益阴,生津敛汗,予桂枝加附子汤;伪膜性肠炎案,解表清里为主,予葛根芩连汤。现笔者从理、法、方、药四个方面浅谈经方运用心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方 柴胡桂枝汤 桂枝加附子汤 葛根芩连汤 临床 医案
下载PDF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评估和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11
作者 牛丽 李彦杰 +3 位作者 秦合伟 卢永保 孙钰斌 李斯锦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28期48-51,63,共5页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在疾病进行中易引起吸入性肺炎,反复咳嗽和窒息,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就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床旁筛查、仪器评估及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了解常用吞咽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优缺点及应用范围对于明确吞...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在疾病进行中易引起吸入性肺炎,反复咳嗽和窒息,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就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床旁筛查、仪器评估及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了解常用吞咽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优缺点及应用范围对于明确吞咽障碍病因及确定患者吞咽困难程度极为重要,也为临床康复治疗提供科学指导。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治疗包括口咽部肌肉运动感觉训练、摄食训练、气道保护法、神经肌肉电刺激、间歇经口摄食、球囊导管扩张术,旨在提高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以期为临床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吞咽评估 吞咽治疗 脑卒中
下载PDF
血管软化丸调控PI3K/Akt/mTOR通路影响细胞自噬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赵晶 秦合伟 +1 位作者 李彦杰 李斯锦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5-69,I0018-I0020,共8页
目的通过观察血管软化丸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的调控,研究血管软化丸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动物实验,观察各组小鼠主动脉横截面病理损伤程度,观察血管软化丸对小鼠... 目的通过观察血管软化丸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的调控,研究血管软化丸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动物实验,观察各组小鼠主动脉横截面病理损伤程度,观察血管软化丸对小鼠主动脉组织Akt、mTOR mRNA和蛋白质表达。体外实验,观察血管软化丸含药血清、Akt抑制剂康士得、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及mTOR-siRNA对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的影响,观察巨噬细胞自噬体的变化,观察含药血清对巨噬细胞微管相关蛋白LC3-II表达的影响,观察含药血清对巨噬细胞Akt、mTOR、微管相关蛋白LC3-II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的表达的影响,观察含药血清对巨噬细胞分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结果动物实验显示:血管软化丸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明显较轻。与对照组比较,血管软化丸组小鼠主动脉组织Akt和mTOR表达水平明显较低(均P<0.05)。体外实验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血管软化丸含药血清组和各抑制剂组透射电镜下观察到自噬体数量明显较大(均P<0.05),巨噬细胞微管相关蛋白LC3-II和Beclin1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而Akt及mTOR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较低(均P<0.05),巨噬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IL-10水平明显高低(P<0.05),而炎症因子IFN-γ水平明显较高(P<0.05)。结论血管软化丸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可能与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节巨噬细胞自噬,减少斑块巨噬细胞浸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软化丸 PI3K/Ak/mTOR 细胞自噬 炎症反应
原文传递
黄芪甲苷通过调控miR-33a及ABCA1信号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被引量:15
13
作者 秦合伟 李彦杰 +3 位作者 张志鑫 任锟 李斯锦 卢永保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120-2126,共7页
目的:观察黄芪甲苷是否通过调控微小RNA-33a(miR-33a)而影响下游信号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的表达,促进巨噬细胞内胆固醇流出,从而研究黄芪甲苷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内实验:采用HE染色检测各组小鼠主动脉横截面... 目的:观察黄芪甲苷是否通过调控微小RNA-33a(miR-33a)而影响下游信号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的表达,促进巨噬细胞内胆固醇流出,从而研究黄芪甲苷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内实验:采用HE染色检测各组小鼠主动脉横截面病理损伤程度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小鼠主动脉ABCA1的mRNA和蛋白表达。体外实验:建立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然后用黄芪甲苷含药SD大鼠血清处理,采用real-time PCR检测细胞miR-33a表达;细胞随机分为空白血清组、黄芪甲苷含药血清组及黄芪甲苷含药血清+miR-33a mimic处理组,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ABCA1的mRNA和蛋白表达,油红O染色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细胞内脂质含量,[3H]法检测细胞内胆固醇流出。结果:体内实验显示,黄芪甲苷组小鼠血管各层结构正常,排列整齐,局部有小灶性的钙化颗粒物沉积,病变轻,斑块小,泡沫细胞和脂质减少,弹力板基本完整,病变程度明显轻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黄芪甲苷组小鼠主动脉的miR-33a表达量降低,ABCA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 <0. 05)。体外实验显示,在不影响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活性的情况下,黄芪甲苷含药血清能明显上调ABCA1的mRNA和蛋白表达,但能被转染miR-33 mimic抑制;黄芪甲苷含药血清可减少细胞中的脂质蓄积,但能被细胞中转染miR-33 mimic所弱化;黄芪甲苷减少细胞内胆固醇蓄积与其促进细胞内胆固醇流出有关,细胞中转入过量miR-33a可以抑制胆固醇流出。结论:黄芪甲苷可通过减少miR-33a的生成,进而上调ABCA1表达,促进巨噬细胞中胆固醇流出,这可能是黄芪甲苷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甲苷 微小RNA-33a 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 动脉粥样硬化 脂质代谢
下载PDF
血管软化丸调控CD40-CD40L系统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秦合伟 李彦杰 李斯锦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06-1309,1543-1544,共5页
目的:观察血管软化丸对CD40-CD40L系统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的影响,研究血管软化丸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雄性ApoE-/-小鼠分为4组(模型组、氯吡格雷组、血管软化丸高剂量组、血管软化丸低剂量组),另选10只C57BL/6小鼠作为对... 目的:观察血管软化丸对CD40-CD40L系统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的影响,研究血管软化丸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雄性ApoE-/-小鼠分为4组(模型组、氯吡格雷组、血管软化丸高剂量组、血管软化丸低剂量组),另选10只C57BL/6小鼠作为对照组。干预12周后检测血脂、外周血小板表面PAC-1、CD40L表达,观察主动脉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检测主动脉组织CD40L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血管软化丸高剂量组和血管软化丸低剂量组血清血脂TC、TAG和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管软化丸高剂量组和血管软化丸低剂量组血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明显较模型组和氯吡格雷组轻,血管软化丸两个剂量组血小板活化标志物水平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均P<0.05);模型组动脉组织CD40L表达光密度值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血管软化丸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血管软化丸能够调节血脂,调控CD40-CD40L系统抑制血小板活化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软化丸 CD40-CD40L 动脉粥样硬化 APOE-/-小鼠
原文传递
冠心康对microRNA-126和VEC的调控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秦合伟 李彦杰 +3 位作者 任锟 张志鑫 李斯锦 卢永保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813-1818,I0007,I0008,共8页
目的:观察冠心康对小鼠主动脉及血管内皮细胞miRNA-126及其下游相关信号GRS16、CXCL12、CXCR4、VCAM-1表达的调控,探索中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细胞实验中,将小鼠血管内皮细胞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模型组、中药高... 目的:观察冠心康对小鼠主动脉及血管内皮细胞miRNA-126及其下游相关信号GRS16、CXCL12、CXCR4、VCAM-1表达的调控,探索中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细胞实验中,将小鼠血管内皮细胞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模型组、中药高剂量含药血清组、中药低剂量含药血清组。不同组别VEC分别经不同含药血清干预后,观察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采用q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VEC中pri-miR-126、RGS16、CXCL12、CXCR4、VCAM-1 mRNA和蛋白表达;体内实验采用HE染色检测各组小鼠主动脉横截面病理损伤程度,采用q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主动脉pri-miR-126、RGS16、CXCL12、CXCR4、VCAM-1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体外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中药高低剂量组的VEC凋亡率和增殖率明显优于模型组(P均<0.05),中药高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VEC增殖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与对照组相比,中药高低剂量组VEC中miR-126、RGS16、CXCL12、CXCR4和VCAM-1 mRNA表达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中药高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与对照组相比,中药高低剂量组VEC中RGS16、CXCL12、CXCR4和VCAM-1蛋白表达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中药高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体内实验结果显示,小鼠主动脉HE染色结果,对照组小鼠主动脉血管管径厚薄均匀,内膜光滑平整,无动脉粥样硬化病灶,模型组小鼠血管管径厚薄不均匀,斑块形成明显,血管管壁厚度、AS斑块截面积显著大于其他各组。中药高低剂量组小鼠主动脉各层结构正常,炎性细胞浸润较轻,病变轻,AS斑块较小,病变程度明显轻于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中药高低剂量组主动脉miR-126、RGS16、CXCL12、CXCR4和VCAM-1 mRNA表达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中药高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与对照组相比,中药高低剂量组主动脉RGS16、CXCL12、CXCR4和VCAM-1蛋白表达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中药高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冠心康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miRNA-126及其下游相关信号GRS16、CXCL12、CXCR4、VCAM-1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康 miRNA-126 血管内皮细胞 动脉粥样硬化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桂枝茯苓丸在异病同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彦杰 卢永保 李斯锦 《中医临床研究》 2019年第16期99-101,共3页
桂枝茯苓丸在临床应用及适应范围不断扩大。本文探讨桂枝茯苓丸在脉痹、痴呆、中风、痤疮疾病中的应用效果,遵循它们相同的病机,辨证论治,均取得较好疗效,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论治特色。异病同治的探讨在临床实践中对于提... 桂枝茯苓丸在临床应用及适应范围不断扩大。本文探讨桂枝茯苓丸在脉痹、痴呆、中风、痤疮疾病中的应用效果,遵循它们相同的病机,辨证论治,均取得较好疗效,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论治特色。异病同治的探讨在临床实践中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将相关案例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病同治 桂枝茯苓丸 辨证论治
下载PDF
冠心康通过激活ERK5/Nrf2通路对ox-LDL和LPS诱导的巨噬细胞铁死亡的影响
17
作者 李斯锦 陶丽宇 +1 位作者 王怡茹 刘萍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7,共6页
目的 研究冠心康对脂多糖(LPS)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干预的巨噬细胞铁死亡的影响及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ox-LDL联合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铁死亡并给予冠心康和ERK5抑制剂XMD8-92进行干预,检测铁死亡相关指标... 目的 研究冠心康对脂多糖(LPS)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干预的巨噬细胞铁死亡的影响及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ox-LDL联合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铁死亡并给予冠心康和ERK5抑制剂XMD8-92进行干预,检测铁死亡相关指标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胞内二价铁离子(Fe^(2+))含量、活性氧(ROS)及谷胱甘肽(GSH)水平,IL-6、TNF-α、MMP含量及ERK5/Nrf2信号通路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LPS联合ox-LDL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LPO含量、胞内Fe^(2+)含量及ROS水平升高,GSH含量减少,IL-6、TNF-α、MMP-2、MMP-9含量显著升高,ERK5、Nrf2、HO-1、GPX-4的mRNA及P-ERK5、P-Nrf2、HO-1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冠心康组LPO、Fe^(2+)、ROS降低,GSH含量增加,IL-6、TNF-α、MMP-2、MMP-9水平下调,ERK5、Nrf2、HO-1、GPX-4的mRNA及P-ERK5、P-Nrf2、HO-1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而XMD8-92可以抑制冠心康这一作用(P<0.05)。结论 冠心康可以抑制LPS联合ox-LDL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的铁死亡,减轻炎症反应,其机制与活化ERK5及下游Nrf2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康 巨噬细胞 铁死亡 ERK5 Nrf2 动脉粥样硬化
原文传递
探讨桃红饮体外通过VEGFC通路对巨噬细胞介导的淋巴管生成的抑制作用
18
作者 李斯锦 冯骁腾 +1 位作者 王怡茹 刘萍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670-1683,共14页
目的探讨桃红饮(桃仁、红花、川芎、当归尾、威灵仙)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调控巨噬细胞介导的淋巴管生成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鉴定桃红饮有效成分。以慢病毒转染方法,构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基因过表达的RAW264.... 目的探讨桃红饮(桃仁、红花、川芎、当归尾、威灵仙)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调控巨噬细胞介导的淋巴管生成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鉴定桃红饮有效成分。以慢病毒转染方法,构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基因过表达的RAW264.7巨噬细胞(OE-VEGFC)与空载体对照RAW264.7巨噬细胞(OE-VEHICLE)。用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20 mg/L)与脂多糖(100μg/L)干预RAW264.7巨噬细胞或OE-VEGFC构建动脉粥样硬化细胞模型(造模_(RAW264.7)及造模_(OE-VEGFC))。CCK-8法测定桃红饮的最佳给药质量浓度。构建RAW264.7巨噬细胞与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MLECs)Transwell共培养模型。划痕实验检测细胞损伤修复情况;结晶紫染色检测细胞的迁移情况;管形成实验测定细胞的管腔形成能力;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VEGFC、白细胞介素6(IL-6)、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含量;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细胞VEGFC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VEGFC、淋巴管内皮细胞表面受体(FLT4)、平足蛋白(PDPN)、IL-6、iNOS的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VEGFC、FLT4、HIF-1α、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同源异型盒基因转录因子-1(Prox-1)、IL-6、iNOS的蛋白表达。结果桃红饮中含有22种主要有效成分,其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23.3%)及D-苦杏仁苷(23.8%)含量较高。选择20 mg/L作为桃红饮的给药最佳质量浓度。OE-VEGFC及OE-VEHICLE转染效率为80%以上,OE-VEGFC巨噬细胞构建成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造模_(RAW264.7)组MLECs向划痕区域愈合的速度增快、细胞迁移数增多、管腔生成数增加(均P<0.05),VEGFC荧光表达量增加,细胞上清中VEGFC、IL-6、iNOS含量增加(均P<0.05),VEGFC、FLT4、PDPN、IL-6、iNOS的mRNA表达增加(均P<0.05),VEGFC、FLT4、HIF-1α、LYVE-1、Prox-1、IL-6、iNOS的蛋白表达增加(均P<0.05);桃红饮可逆转上述指标(均P<0.05)。造模_(OE-VEGFC)组与造模_(RAW264.7)组相比,上述指标增加(均P<0.05);与桃红饮+造模_(RAW264.7)组相比,桃红饮+造模_(OE-VEGFC)组上述指标增加(均P<0.05);与造模_(OE-VEGFC)组比较,桃红饮+造模_(OE-VEGFC)组上述指标减少(均P<0.05)。结论桃红饮可能通过抑制VEGFC通路减少巨噬细胞介导的淋巴管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红饮 动脉粥样硬化 RAW264.7巨噬细胞 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 淋巴管 羟基红花黄色素A
原文传递
桃红饮减轻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氧化应激损伤和纤维化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冯骁腾 杜敏 +5 位作者 张一凡 李斯锦 丁洁 王佳柔 王怡茹 刘萍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探究活血通络法代表方桃红饮对动脉粥样硬化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小鼠肝组织炎症损伤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野生型雄性C57/B6J小鼠10只为空白组,ApoE^(-/-)/C57/B6J小鼠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和中药治疗组(桃红饮高、中... 目的探究活血通络法代表方桃红饮对动脉粥样硬化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小鼠肝组织炎症损伤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野生型雄性C57/B6J小鼠10只为空白组,ApoE^(-/-)/C57/B6J小鼠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和中药治疗组(桃红饮高、中、低剂量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和中药治疗组给予西方高脂饮食造模12周,阿托伐他汀(5mg/kg)和中药组(11.54g/kg,5.77g/kg,2.89g/kg)以灌胃给药,空白组和模型组以灭菌纯水灌胃12周,检测血清ALT、AST、TRIG、TC、LDL,以及肝组织SOD、MDA和GSH水平;HE染色评估肝组织形态和炎性浸润、Masson染色评估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肝脏免疫荧光染色评估淋巴管数量和形态。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不同程度减低了血清TRIG、TC、LDL的水平(P<0.05),增强了肝脏SOD、GSH的活性(P<0.01),降低MDA(P<0.01),减轻了肝脏脂肪变性及纤维化进展,其中高剂量组作用最为显著。结论通过活血通络法代表方桃红饮治疗可以减缓动脉粥样硬化及并发的NAFLD进展,剂量与疗效显示正相关,这种作用可能与调控肝脏淋巴管生成途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桃红饮 动脉粥样硬化 炎症 淋巴管
原文传递
化痰祛瘀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22
20
作者 秦合伟 李彦杰 +1 位作者 李斯锦 郭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66-576,共11页
目的观察化痰祛瘀中药对小鼠主动脉和血管内皮细胞(VEC)微小核糖核酸126(miR-126)及其下游信号表达的调控,研究中医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机制。方法在细胞实验中,将血管内皮细胞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模型组、中药高剂量(86.4 ... 目的观察化痰祛瘀中药对小鼠主动脉和血管内皮细胞(VEC)微小核糖核酸126(miR-126)及其下游信号表达的调控,研究中医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机制。方法在细胞实验中,将血管内皮细胞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模型组、中药高剂量(86.4 g/kg)含药血清组、中药低剂量(21.6 g/kg)含药血清组。不同组别的血管内皮细胞分别经不同含药血清干预后,观察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内皮细胞中miRNA-126、RGS16、CXCL12、CXCR4、VCAM-1 mRNA和蛋白表达;体内实验采用HE染色检测各组小鼠主动脉横截面病理损伤程度,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主动脉miRNA-126、RGS16、CXCL12、CXCR4、VCAM-1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体外实验结果显示,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VEC凋亡率均明显升高(P<0.05),增殖率均明显降低(P<0.05),miR-126 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RGS16、CXCL12、CXCR4、VCAM-1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而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VEC凋亡率均明显降低(P<0.05),增殖率均明显升高,miR-126 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RGS16、CXCL12、CXCR4、VCAM-1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与高剂量组相比,低剂量组VEC的凋亡率和增殖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miR-126 mRNA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RGS16、CXCL12、CXCR4、VCAM-1 mRNA和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体内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主动脉血管管径厚薄均匀,内膜光滑平整,无动脉粥样硬化病灶;模型组小鼠血管管径厚薄不均匀,斑块形成明显,血管管壁厚度、AS斑块截面积显著大于其他各组;中药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小鼠主动脉各层结构正常,炎性细胞浸润较轻,病变轻,AS斑块较小,病变程度明显轻于模型组。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主动脉中miR-126 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RGS16、CXCL12、CXCR4、VCAM-1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主动脉中miR-126 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RGS16、CXCL12、CXCR4、VCAM-1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与高剂量组相比,低剂量组主动脉中miR-126 mRNA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RGS16、CXCL12、CXCR4、VCAM-1 mRNA和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化痰祛瘀中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miRNA-126,影响其下游信号GRS16、CXCL12、CXCR4、VCAM-1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化痰祛瘀中药 微小核糖核酸126 血管内皮细胞 作用机制 大鼠 小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