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骶管内囊肿24例的影像学诊断和临床特点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新奎 陶惠人 +2 位作者 王全平 李明全 刘继中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040-1042,共3页
目的 探讨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影像学和临床特点 ,以助于临床诊断 .方法 观察 2 4例经手术证实的骶管内蛛网膜囊肿患者的 X线片 ,CT,造影后 CT,MRI等影像学资料中的影像改变 ,分析该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及手术中的病理特点 .结果  X... 目的 探讨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影像学和临床特点 ,以助于临床诊断 .方法 观察 2 4例经手术证实的骶管内蛛网膜囊肿患者的 X线片 ,CT,造影后 CT,MRI等影像学资料中的影像改变 ,分析该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及手术中的病理特点 .结果  X线片 ,CT,及 MRI中均可显示出骶骨的骨性改变 ,造影后 CT囊肿内造影剂显影 ,MRI可以清楚的显示出囊肿呈长 T1及 T2信号 ,信号强度与脑脊液一致 .临床症状以骶管内神经受压表现为主 ,囊肿与硬膜囊一般有交通孔 .结论  MRI是最好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管仙蛛网膜囊肿 影像学诊断 X线 MRI CT 临床特点
下载PDF
改良颈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椎管狭窄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新奎 王哲 +4 位作者 罗卓荆 陶惠人 孟国林 肖伟 龚凯 《临床骨科杂志》 2009年第2期127-129,共3页
目的评价改良颈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性颈椎病合并颈椎管狭窄的效果。方法采用改良颈椎管成形术(即门轴侧不植骨,术后颈围固定时间缩短为4~6周)治疗6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对其中38例资料完整者根据术前、术后随访的X线平片,计算机辅助下... 目的评价改良颈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性颈椎病合并颈椎管狭窄的效果。方法采用改良颈椎管成形术(即门轴侧不植骨,术后颈围固定时间缩短为4~6周)治疗6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对其中38例资料完整者根据术前、术后随访的X线平片,计算机辅助下测量颈椎的活动度与稳定性。结果38例获得随访,时间6~51(26.8±3.0)个月。按JOA评分:术后改善率为54.6%,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明显下降;术前平均颈椎活动度为(37.1±10.6)°,术后颈椎活动度较术前活动度平均减少(27±5)%,稳定性良好。结论改良颈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性颈椎病合并颈椎管狭窄临床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管成形术 颈肩痛 椎管狭窄
下载PDF
多节段特大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新奎 王全平 +2 位作者 马真胜 王哲 陶惠人 《中国骨伤》 CAS 2002年第5期260-262,共3页
目的 多节段特大椎管内神经鞘瘤具有肿瘤在椎管内占位节段长 ,病变范围广 ,常常发展到椎管内外或者造成严重的脊椎结构的破坏而影响脊柱的稳定性的特点。因此 ,手术治疗比较困难。方法 本文总结了两例多节段特大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治疗 ... 目的 多节段特大椎管内神经鞘瘤具有肿瘤在椎管内占位节段长 ,病变范围广 ,常常发展到椎管内外或者造成严重的脊椎结构的破坏而影响脊柱的稳定性的特点。因此 ,手术治疗比较困难。方法 本文总结了两例多节段特大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治疗 ,一例采取前后联合手术入路 ,全部切除肿瘤。另一例采取后路手术切除肿瘤同时行脊柱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结果 两例患者随访半年效果优良。结论多节段特大椎管内神经鞘瘤手术治疗中要充分做好术前准备 ,注意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 ,以达到完全切除肿瘤的目的 ,在切除肿瘤时应注意操作仔细防止神经损伤 ,同时应解决脊柱的稳定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 神经组织肿瘤 外科手术 治疗
下载PDF
颈椎管成形术在颈椎疾病手术治疗中的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新奎 王全平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7期1537-1539,共3页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管成形术 治疗
下载PDF
改良颈椎管成形术降低术后颈肩痛综合征的康复疗效
5
作者 李新奎 张俊华 +1 位作者 马真胜 朱锦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1年第14期33-37,共2页
目的 探讨改进颈椎管成形术方法,缩短术后颈椎固定时间及早期功能锻炼减少术后颈肩部疼痛综合征( axial symptoms)发病率。方法 手术治疗颈椎病患者 38例,术中不做植骨,术后颈围固定 4~ 6周后,早期行颈部功能锻炼,随访术后颈椎... 目的 探讨改进颈椎管成形术方法,缩短术后颈椎固定时间及早期功能锻炼减少术后颈肩部疼痛综合征( axial symptoms)发病率。方法 手术治疗颈椎病患者 38例,术中不做植骨,术后颈围固定 4~ 6周后,早期行颈部功能锻炼,随访术后颈椎活动度的变化及颈肩部疼痛综合征的发生率。结果 38例患者中术后颈椎活动度由平均术前 37.1°减少到最后随访时平均为 27.1° ,减少了术前活动度的 27%,颈肩痛存在者 18例 (47.3% )。结论 颈椎管成形术中不做门轴侧植骨及术后早期的颈部功能锻炼可以减少颈椎活动度的丢失,使术后颈肩痛综合征的发生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骨科进修生临床教学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新奎 朱庆生 《中华医学写作杂志》 2002年第13期1059-1060,共2页
关键词 进修生 临床教学 素质教育 骨科 教学方法
下载PDF
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及椎管狭窄症25例手术方法的改进
7
作者 李新奎 李稔生 +1 位作者 王全平 赵金康 《人民军医》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54-55,共2页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 椎管狭窄症 外科手术
下载PDF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被引量:41
8
作者 王哲 罗卓荆 +3 位作者 李新奎 黄明 陶惠人 李明全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893-896,共4页
目的:总结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椎间植骨融合、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2月~2006年2月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86例,均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椎间植骨,侧前方内固定52例,后路内固定34例。根据... 目的:总结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椎间植骨融合、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2月~2006年2月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86例,均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椎间植骨,侧前方内固定52例,后路内固定34例。根据术前、术后X线平片分析植骨融合及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效果。结果:随访8个月~4年,平均23个月。除1例术后2周出现切口皮下血肿、4例1年后仍存在髂骨供骨区疼痛外,无其他并发症;无复发。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7个月,平均4.5个月,无内固定松动、脱出及断裂;术前Cobb角平均为33.6°,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分别为平均15.6°、18.6°。结论:对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椎间植骨融合、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治疗可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临床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胸腰椎 病灶清除术 植骨 内固定
原文传递
骶管内囊肿的诊断及其发生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18
9
作者 陶惠人 王全平 +2 位作者 李新奎 李明全 刘继中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25-328,共4页
目的 :探讨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影像学特点发生机制。方法 :观察 2 4例手术证实的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病人的X线片、CT、造影后CT、MRI等影像资料 ,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术中的病理特点。结果 :5例X线片显示骶骨侵蚀性改变 ,5例CT显示骶骨侵蚀... 目的 :探讨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影像学特点发生机制。方法 :观察 2 4例手术证实的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病人的X线片、CT、造影后CT、MRI等影像资料 ,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术中的病理特点。结果 :5例X线片显示骶骨侵蚀性改变 ,5例CT显示骶骨侵蚀性改变及骶管内囊肿 ,1例造影后CT囊肿内造影剂显影 ,2 2例MRI显示囊肿呈长T1及T2信号 ,信号强度与脑脊液一致。临床症状以骶管内神经受压表现为主 ,囊肿与硬膜囊一般有交通孔。交通孔为瓣膜样。结论 :MRI是最好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发生是由于先天的硬膜缺陷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尾部 蛛网膜 囊肿 医学影像学 临床诊断学
下载PDF
椎板减压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26
10
作者 胡慧敏 王哲 +3 位作者 罗卓荆 杜俊杰 陶惠人 李新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37-540,共4页
目的:观察椎板减压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3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且获得随访的单间隙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2例,其中L1/24例,L2/39例,L3/49例。均接受经椎间孔... 目的:观察椎板减压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3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且获得随访的单间隙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2例,其中L1/24例,L2/39例,L3/49例。均接受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其中18例行单侧椎板切除减压,4例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前、术后1年随访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和椎间隙相对高度(R)测量,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20~180min,平均132.6min,术中出血200~350ml,平均263ml。术中无硬膜损伤。1例术后出现对侧神经根牵拉伤,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术前VAS、ODI及R分别为8.3±0.6分、(52.32±9.17)%、0.211±0.052,术后1年时VAS、ODI及R分别为2.1±0.8分、(20.33±5.72)%、0.324±0.048,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1例可能不融合,融合率为95%;内置物位置佳,无松动、脱出。结论:采用椎板减压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较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切除术 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
原文传递
后凸成形术对老年多椎体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选择治疗21例观察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林 陶惠人 +4 位作者 罗卓荆 李新奎 马真胜 李明全 杨旻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49-252,共4页
[目的]探讨依据术前MRI检查结果对老年多椎体骨质疏松压缩骨折行选择性椎体后凸成形术的疗效。[方法]自2003年6月~2006年12月老年多椎体骨质疏松压缩骨折21例57椎,采用根据术前MRI信号改变判断疼痛性椎体和陈旧骨折椎体,行选择性球囊... [目的]探讨依据术前MRI检查结果对老年多椎体骨质疏松压缩骨折行选择性椎体后凸成形术的疗效。[方法]自2003年6月~2006年12月老年多椎体骨质疏松压缩骨折21例57椎,采用根据术前MRI信号改变判断疼痛性椎体和陈旧骨折椎体,行选择性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的治疗方法。对疼痛性椎体采用正常球囊扩张压力和足量骨水泥充填;对陈旧性骨折椎体采用较低球囊扩张压力和少量骨水泥充填,不追求恢复椎体高度。观察术后症状改善、骨折复位情况及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2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24h内疼痛均明显缓解。椎体前缘、中部、后缘平均高度术前分别为(1.7±0.9)cm,(1.7±0.7)cm,(2.5±0.9)cm,术后分别为(2.2±0.4)cm,(2.4±0.6)cm,(2.6±0.3)cm,椎体前缘、中部平均高度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bb′s角由术前33.7°±10.9°矫正至术后25.9°±9.3°,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平均随访26.3个月,患者疼痛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或消失,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依据术前MRI结果对多椎体压缩骨折采用选择性后凸成形术治疗,临床效果满意,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减少射线损害和手术费用,更适于老年多椎体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脊柱 骨折 后凸成形术
下载PDF
脊髓损伤对大鼠松质骨BMP、TNF-α及IL-6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靖 王全平 +4 位作者 李新奎 黄鲁豫 吕荣 倪国华 白建萍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06-107,共2页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对局部骨组织中BMP、IL -6、TNF -α表达变化的影响并讨论其在骨代谢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横断大鼠胸髓建立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 ,对脊髓损伤后 1、6周时股骨近段松质骨中BMP ,IL -6,TNF -α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对局部骨组织中BMP、IL -6、TNF -α表达变化的影响并讨论其在骨代谢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横断大鼠胸髓建立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 ,对脊髓损伤后 1、6周时股骨近段松质骨中BMP ,IL -6,TNF -α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并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表达变化进行评定。结果 :脊髓损伤后 1周时TNF α阳性表达强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6周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BMP表达在 1周时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6周时表达增强显著 (P <0 .0 5 ) ,IL -6表达在伤后 1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伤后 6周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TNF -α早期增加 ,BMP和IL -6在晚期增加。BMP、IL -6、TNF -α是影响脊髓损伤后骨代谢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P TNF-Α IL-6 骨形态发生蛋白 脊髓损伤 动物模型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硬脊膜外血肿的诊治与预防 被引量:8
13
作者 雷伟 李明全 +3 位作者 王哲 王全平 李新奎 袁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98-200,共3页
目的:结合典型病例分析和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硬膜外血肿形成的原因、诊断处理及预防问题。方法:19582002年7月,共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510例,术后发生硬脊膜外血肿12例,发生率为0.14%,发生时间为术后26h。结果:全部病例在血... 目的:结合典型病例分析和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硬膜外血肿形成的原因、诊断处理及预防问题。方法:19582002年7月,共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510例,术后发生硬脊膜外血肿12例,发生率为0.14%,发生时间为术后26h。结果:全部病例在血肿诊断后0.52h内行椎管探查、止血及血肿清除术。术中发现,椎管内静脉出血是血肿形成的主要原因,全部病例在血肿清除术后14h内运动、感觉功能完全恢复。结论:术中止血彻底,引流通畅,术后严密观察,及时手术探查,是预防及治疗硬脊膜外血肿的根本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手术治疗 硬脊膜外血肿 预防
下载PDF
流星余迹通信自适应变速系统性能分析与仿真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新奎 李赞 +1 位作者 裴昌幸 蔡觉平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97-599,602,共4页
为提高流星余迹通信的数据通过量,根据流星余迹通信信道的指数性衰落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信噪比估计的自适应变速方法。该方法根据估计流星信道信噪比的变化情况,动态地改变系统的比特速率,实现自适应变速,从而有效提高了流星信道... 为提高流星余迹通信的数据通过量,根据流星余迹通信信道的指数性衰落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信噪比估计的自适应变速方法。该方法根据估计流星信道信噪比的变化情况,动态地改变系统的比特速率,实现自适应变速,从而有效提高了流星信道利用率,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信道条件下,该系统的数据通过量比固定速率传输系统提高2~4倍,是一种有效而可靠的通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星余迹通信 自适应变速 分析与仿真
下载PDF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青年峡部裂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7
15
作者 胡慧敏 王哲 +6 位作者 郭云杉 刘志恒 杜俊杰 陶惠人 李新奎 杨柳 罗卓荆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04-809,共6页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人路与后正中入路峡部植骨融合钉钩内固定治疗青年峡部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10年5月.我院收治青年峡部裂症患者28例,其中L34例,L48例,L516例。随机分为两组,均接受峡部植骨融合钉钩内固定治...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人路与后正中入路峡部植骨融合钉钩内固定治疗青年峡部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10年5月.我院收治青年峡部裂症患者28例,其中L34例,L48例,L516例。随机分为两组,均接受峡部植骨融合钉钩内固定治疗,其中14例经椎旁肌间隙人路(A组)、14例经后正中入路(B组),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节段分布、VAS评分和ODI均无显著性差异。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术后3d、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采用VAS评分评估术后腰部疼痛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采用ODI评估腰部功能恢复情况:术后1年采用i维CT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100~140min,平均104min,术中出血80~150m1.平均124ml,术后引流35~85m1,平均54ml;B组手术时间120~160min,平均133min,术中出血120—210ml,平均197ml,术后引流53~122ml,平均80m1。A组较B组手术时间缩短、出血量少(P〈0.05)。术后3d时A组患者VAS评分(6.31±0.9分)明显高于B组(4.79±1.1分)(P〈0.05).但3个月和6个月时A组VAS评分及ODI(VAS:1.13±1.2分、1.07±1.4分;ODI:0.135±0.099、0.137±0.041)低于B组(VAS:2.93±1.7分、2.36±1.3分;ODI:0.187±0.1120.179±0.029)(P〈0.05),12个月及2年随访时两组VAS评分及ODI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年时三维CT重建两组各有13例峡部裂处形成连续骨桥,植骨融合率均为92.8%,均未见内固定松动、脱出。结论:采用经椎旁肌间隙人路植骨融合钉钩内同定治疗青年峡部裂症较经后正中入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可获得较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部裂症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 后正中入路 有效性
原文传递
骨质疏松合并颈椎病的颈椎影像学及骨密度变化 被引量:8
16
作者 丛锐 王全平 +5 位作者 冯立宁 李新奎 袁浩卿 刘凯 李小娟 孙银中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5期1419-1421,共3页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合并颈椎病时颈椎影像学及骨密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方法 分 3组 ,正常组 2 0例 ,平均年龄2 3岁 ;颈椎间盘突出症组 (颈椎组 ) 18例 ,平均年龄 43岁 ,桡骨骨密度正常 ,行颈椎前路手术 ;骨质疏松合并颈椎管狭窄症组 (...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合并颈椎病时颈椎影像学及骨密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方法 分 3组 ,正常组 2 0例 ,平均年龄2 3岁 ;颈椎间盘突出症组 (颈椎组 ) 18例 ,平均年龄 43岁 ,桡骨骨密度正常 ,行颈椎前路手术 ;骨质疏松合并颈椎管狭窄症组 (疏松组 ) 2 5例 ,平均年龄 5 9岁 ,桡骨骨密度低于正常 ,行颈椎后路手术 .所有病例测量颈椎侧位C3 C6的椎管、椎体矢状径比 ,椎体变形指数 ,C4 C6骨密度 .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 ,颈椎组患者仅在C5,C6椎体出现轻度椎管狭窄 ,椎体变形 ,骨密度无明显变化 ;疏松组则是颈椎广泛椎管狭窄 ,椎体变形 ,骨密度升高 ,三值之间有较明显的相关性 .结论 颈椎骨质疏松可能是颈椎开始退变进而发展为颈椎病的始动因素之一 .C5,C6椎体最早发生椎体变形 ,椎管狭窄 ,以后逐渐扩大至其他椎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颈椎病 骨密度 发病学
下载PDF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哲 王全平 +1 位作者 李新奎 呼义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04-106,共3页
本文报告11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是氟骨症患者,临床表现及影象学检查均较为严重,且手术治疗效果差,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常表现为较典型的胸椎管狭窄症状,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肢麻木、无力,好发部位为T9~T1... 本文报告11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是氟骨症患者,临床表现及影象学检查均较为严重,且手术治疗效果差,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常表现为较典型的胸椎管狭窄症状,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肢麻木、无力,好发部位为T9~T12,CT及MRI是理想有效的检查手段,治疗目前以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管 黄韧带骨化症 诊断 治疗 病因
下载PDF
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161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哲 马兴 +4 位作者 王全平 李明全 马平 李新奎 雷鸣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991-992,共2页
目的 研究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LF)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手术治疗的胸椎OLF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总计161例胸椎OLF,39.1%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或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25.5%合并胸椎OPLL,7.6%合并胸椎间盘突出... 目的 研究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LF)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手术治疗的胸椎OLF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总计161例胸椎OLF,39.1%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或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25.5%合并胸椎OPLL,7.6%合并胸椎间盘突出,4.3%合并腰椎OPLL,1.9%合并颈、胸、腰椎OPLL,15.2%合并腰椎间盘突出,13.0%为氟骨症患者。手术采用椎管后壁切除术,术后146例随访半年以上,总有效率达93.3%,优良率为86.4%。结论 胸椎OLF临床表现复杂,早期诊断与手术治疗是目前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治疗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 诊断 合并症 手术方法
下载PDF
Bcl-2过度表达对大鼠成骨细胞Bax、Caspase-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靖 黄鲁豫 +4 位作者 李新奎 王全平 倪国华 白建萍 郭刚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323-324,共2页
目的 :探讨凋亡相关基因Bcl 2过表达对大鼠成骨细胞Bax蛋白以及活性Caspase 3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含有Bcl 2cDNA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 pDOR SB质粒转染大鼠成骨细胞使之过表达 ,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Bax、Caspase 3活性蛋白表达变化。结... 目的 :探讨凋亡相关基因Bcl 2过表达对大鼠成骨细胞Bax蛋白以及活性Caspase 3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含有Bcl 2cDNA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 pDOR SB质粒转染大鼠成骨细胞使之过表达 ,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Bax、Caspase 3活性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转染筛选后的阳性克隆细胞表现为Bcl 2表达显著增强。同时Bax蛋白表达下降接近显著性差异 ,活性Caspase 3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 :Bcl 2过度表达对活性Caspase 3表达无影响 ,但对Bax蛋白表达起下调作用 ,提示Bcl 2家族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L-2 过度表达 大鼠 成骨细胞 BAX CASPASE-3 骨质疏松
下载PDF
关节镜在慢性膝关节炎诊治中的价值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春礼 刘继忠 +1 位作者 李新奎 李明全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5期630-631,637,共3页
关节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关节疾病的诊治水平,特别是对于传统治疗方法反应不佳的慢性关节炎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对于退变性骨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关节镜手术均可取得较传统开放手术更加安全、有效的疗效。但需较高... 关节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关节疾病的诊治水平,特别是对于传统治疗方法反应不佳的慢性关节炎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对于退变性骨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关节镜手术均可取得较传统开放手术更加安全、有效的疗效。但需较高的技术和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关节炎 慢性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