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齿槽表面多级微织构构筑及其润湿机理
1
作者 李旭航 王海斗 +2 位作者 朱丽娜 底月兰 朱凯悦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7-215,229,共10页
目的使外科手术器械表面具有超疏水功能,有效防止感染,解决医疗器械的清洁问题,降低设备维护成本。方法通过电火花线切割(WEDM)复合纳秒激光烧蚀在3Cr13不锈钢表面制备了亚毫米/微米多级复合织构表面,随后在表面上制备了1H,1H,2H,2H-全... 目的使外科手术器械表面具有超疏水功能,有效防止感染,解决医疗器械的清洁问题,降低设备维护成本。方法通过电火花线切割(WEDM)复合纳秒激光烧蚀在3Cr13不锈钢表面制备了亚毫米/微米多级复合织构表面,随后在表面上制备了1H,1H,2H,2H-全氟癸基三乙氧基硅烷溶液(PFDS)自组装超疏水涂层。利用台式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复合织构表面形貌特征,使用接触角测量仪对水滴与复合织构表面的接触状态进行观察,并测量水滴的接触角与滚动角。利用表界面张力仪对多级织构表面黏附力进行表征。结果微米沟槽在亚毫米齿槽斜面上均布且不同高度的沟槽形状一致,方向与齿槽平行。水滴与齿槽阵列表面为Wenzel模型接触,水滴与多级结构表面为Cassie-Baxter模型接触。齿槽阵列试样最大黏附力为164.1μN,最小黏附力为123.5μN,多级织构试样的黏附力分别为77.2、47、24.1μN。结论微米沟槽的存在改变了水滴接触状态,在亚毫米尺度上水滴与表面的接触状态由Wenzel状态转为Cassie-Baxter状态,有效改善了水滴的接触性能与滚动性能。多级织构试样齿槽顶角的减小,有效减小了固液接触面积,水滴接触角最大为16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级复合织构 激光 超疏水 齿槽 接触状态 黏附力
下载PDF
基于执行器冲突预防的平行Petri网控制系统设计
2
作者 林鑫杰 罗继亮 +1 位作者 李旭航 叶剑虹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01-609,共9页
为了获得可靠安全的控制系统,提出一种执行器冲突预防的平行Petri网设计方法。利用智能体扩展了平行Petri网定义,并设计平行Petri网执行算法;给出Petri网3种基本模块的设计方法,将生产工艺转化为Petri网模型;设计了执行机构冲突预防算法... 为了获得可靠安全的控制系统,提出一种执行器冲突预防的平行Petri网设计方法。利用智能体扩展了平行Petri网定义,并设计平行Petri网执行算法;给出Petri网3种基本模块的设计方法,将生产工艺转化为Petri网模型;设计了执行机构冲突预防算法,通过添加控制库所避免Petri网进入冲突状态,得到无冲突的Petri网模型。最后,通过C语言和Twin CAT联合编程,在一个芯片检测系统上进行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RI网 离散事件系统 智能体 冲突预防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射流混合器喷嘴的模拟优化设计
3
作者 王云飞 李旭航 +3 位作者 谭富庭 丁佳杰 伦晨晨 胡德栋 《能源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47-52,共6页
提出了一种超临界CO_(2)射流混合器并建立射流模型,通过CFD模拟优化喷嘴结构和射流工况,最终确定涂料和超临界CO_(2)的最优混合效果。曲面响应分析法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射流破碎段湍动能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压力、温度、喷射锥角。... 提出了一种超临界CO_(2)射流混合器并建立射流模型,通过CFD模拟优化喷嘴结构和射流工况,最终确定涂料和超临界CO_(2)的最优混合效果。曲面响应分析法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射流破碎段湍动能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压力、温度、喷射锥角。湍动能随压力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喷射锥角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结合实际喷涂条件,在10 MPa、60℃条件下,从18°喷嘴锥角射出的超临界CO_(2)可在射流破碎段产生大于3000 m^(2)/s^(2)的湍动能。该研究结论可为超临界CO_(2)射流混合器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喷涂 射流混合器 射流湍动能 曲面响应分析
下载PDF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能量回收工艺
4
作者 于国栋 王云飞 +3 位作者 丁佳杰 李旭航 李瑶 胡德栋 《辽宁化工》 CAS 2024年第3期465-470,共6页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具有高温、高压特点,高温产物的能量回收是实现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工业化的关键。设计2种超临界水能量回收工艺,以火用效率和能量效率为目标函数,研究预热温度400~600℃、体系压力21~29 MPa、透平压力0.1~23 MPa和乏汽温...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具有高温、高压特点,高温产物的能量回收是实现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工业化的关键。设计2种超临界水能量回收工艺,以火用效率和能量效率为目标函数,研究预热温度400~600℃、体系压力21~29 MPa、透平压力0.1~23 MPa和乏汽温度160~200℃条件下能量回收情况。结果表明:其热能回收优先于压力能回收的工艺,预热温度600℃、反应压力23 MPa、透平出口压力0.1 MPa和换热器热流股出口温度为211.85℃时具有更高火用效率和能量效率,分别为87.7%和76.7%。优先回收热能有利于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水氧化 能量回收工艺 压力能 热能
下载PDF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LNG工厂虚拟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
5
作者 丁佳杰 李旭航 +1 位作者 王云飞 胡德栋 《电子设计工程》 2024年第8期177-181,共5页
针对石油高校液化天然气(LNG)工厂教学手段不足的难题,提出一套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LNG工厂虚拟仿真系统。该系统以Unity3D为主要开发平台,Solid Works、3Dmax为辅助工具,结合站场工程实际搭建LNG工厂三维场景,并根据教学任务设计模块功... 针对石油高校液化天然气(LNG)工厂教学手段不足的难题,提出一套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LNG工厂虚拟仿真系统。该系统以Unity3D为主要开发平台,Solid Works、3Dmax为辅助工具,结合站场工程实际搭建LNG工厂三维场景,并根据教学任务设计模块功能。场景搭建和功能开发过程中实现了包括人物动画设计、阀门启停、碰撞检测、UI设计与应用、场景转换等技术。创建一个兼具教学、实训功能的LNG工厂虚拟仿真系统,对学生了解LNG工厂工艺流程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天然气工厂 虚拟现实 UNITY3D 工程实践
下载PDF
二氧化碳驱对储集层岩石渗透率影响的室内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旭航 罗威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5年第8期38-40,共3页
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技术在部分油田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二氧化碳驱也存在输出管线结垢现象。为了研究二氧化碳驱过程中,是否在地层也会结垢的问题,通过制作人工岩心,将渗透率相近的几块岩心进行排列组合放入岩心夹持器内进行岩心流... 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技术在部分油田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二氧化碳驱也存在输出管线结垢现象。为了研究二氧化碳驱过程中,是否在地层也会结垢的问题,通过制作人工岩心,将渗透率相近的几块岩心进行排列组合放入岩心夹持器内进行岩心流动实验来模拟二氧化碳从注入井驱替到生产井的过程,从而判断二氧化碳驱是否在地层产生结垢现象。实验发现,二氧化碳驱替后,大部分岩心渗透率升高,只有小部分岩心渗透率有所下降。检测驱替后液体中易发生沉淀的钙、镁离子含量发现,钙含量都高于地层水中钙的含量,镁离子含量变化不大。所以,二氧化碳驱替后储层岩石渗透率大部分升高,只有少部分岩石渗透率由于压力降低沉淀析出或颗粒运移导致渗透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驱 人工岩心 渗透率 结垢
下载PDF
聚氨酯涂料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溶胀度优化分析
7
作者 李旭航 王云飞 +2 位作者 丁佳杰 尤树森 胡德栋 《能源化工》 CAS 2023年第6期37-42,共6页
聚氨酯涂料在喷涂中需使用有机溶剂(VOCs)作为稀释剂,喷涂中挥发的VOCs严重污染了环境,不符合绿色环保要求。介绍了超临界CO_(2)兼具类气性和类液性特点,具有良好的渗透和扩散能力,可以起到取代稀释剂的作用。利用高压可视釜观察涂料的... 聚氨酯涂料在喷涂中需使用有机溶剂(VOCs)作为稀释剂,喷涂中挥发的VOCs严重污染了环境,不符合绿色环保要求。介绍了超临界CO_(2)兼具类气性和类液性特点,具有良好的渗透和扩散能力,可以起到取代稀释剂的作用。利用高压可视釜观察涂料的溶胀过程并通过曲面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在溶胀时间为10 min,压力为16 MPa,温度为40℃条件下,聚氨酯涂料的最大溶胀度为11.947。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压力、温度、时间。溶胀度随溶胀时间的增加、压力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增大而减小。结合实际喷涂情况总结出了聚氨酯超临界CO_(2)的最佳喷涂工况条件,溶胀时间为10 min,温度为40℃,压力为10~13 MPa,溶胀度可保持在6.575~8.8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涂料 溶胀试验 曲面响应分析 溶胀度 超临界CO_(2)喷涂
下载PDF
卡波姆凝胶模拟水泥浆体流变性能试验 被引量:6
8
作者 田正宏 李旭航 彭志海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3-248,共6页
选用940系列卡波姆树脂制成凝胶介质模拟水泥净浆的流变特征;通过添加适量透明玻璃微珠模拟水泥砂浆细骨料组分,应用旋转黏度计分析模拟介质与原型材料流变参数的相似性,证明卡波姆凝胶介质模拟水泥浆体流变性完全可行,为水泥砂浆介质... 选用940系列卡波姆树脂制成凝胶介质模拟水泥净浆的流变特征;通过添加适量透明玻璃微珠模拟水泥砂浆细骨料组分,应用旋转黏度计分析模拟介质与原型材料流变参数的相似性,证明卡波姆凝胶介质模拟水泥浆体流变性完全可行,为水泥砂浆介质流变性的可视化试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浆体 卡波姆凝胶 流变性能 模拟介质
下载PDF
流变混凝土骨料运动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田正宏 李旭航 +1 位作者 朱飞鹏 彭志海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2-28,共7页
用卡波姆凝胶配制与流变混凝土浆体流变性能等效的透明浆体,通过可视化物模试验模拟得到流变混凝土骨料的运动规律.基于真实与模拟介质流动图像、振动骨料分布实时一致性原则,分析了拌和物流动过程形变、振动骨料沉降特点及其形成机理.... 用卡波姆凝胶配制与流变混凝土浆体流变性能等效的透明浆体,通过可视化物模试验模拟得到流变混凝土骨料的运动规律.基于真实与模拟介质流动图像、振动骨料分布实时一致性原则,分析了拌和物流动过程形变、振动骨料沉降特点及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流变混凝土基于等效流变性能的可视化模拟方法独特可行,可直观获取骨料沉降运动规律以及速度场、位移场等运动形态参数,为进一步研究流变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及颗粒接触模型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变混凝土 可视化模拟 透明浆体 运动形态参数
下载PDF
老挝某水电站主坝枢纽工程施工导流方案比选
10
作者 李旭航 张晴 +1 位作者 曾俊 李杰 《小水电》 2023年第1期60-62,66,共4页
在水电站枢纽工程建设中,施工导流设计对工程进度、工程投资和工程安全均有重要影响,施工导流方案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工程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结合老挝某水电站主坝枢纽工程施工导流设计,对其导流标准选择、导流时段划分以及导流建... 在水电站枢纽工程建设中,施工导流设计对工程进度、工程投资和工程安全均有重要影响,施工导流方案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工程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结合老挝某水电站主坝枢纽工程施工导流设计,对其导流标准选择、导流时段划分以及导流建筑物设计等方面进行论述,并重点研究水工建筑物布置和施工工期等因素对施工导流方案选取的影响。图2幅,表1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坝枢纽 施工导流 隧洞导流 分期导流 方案比选
下载PDF
内生真菌SIIA-F13642产生的抗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11
作者 李旭航 林家富 褚以文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42-746,共5页
目的研究植物内生真菌SIIA-F13642产生的抗真菌次级代谢产物。方法基于r DNA-ITS序列对菌株进行分子分类学鉴定;采用乙酸乙酯萃取、C_(18)硅胶柱层析和制备型HPLC分离目标化合物;采用波谱学数据解析其结构。结果鉴定SIIA-F13642为地杨... 目的研究植物内生真菌SIIA-F13642产生的抗真菌次级代谢产物。方法基于r DNA-ITS序列对菌株进行分子分类学鉴定;采用乙酸乙酯萃取、C_(18)硅胶柱层析和制备型HPLC分离目标化合物;采用波谱学数据解析其结构。结果鉴定SIIA-F13642为地杨梅粘鞭霉(Gliomastix luzulae(Fuckel)E.W.Mason ex S.Hughes),产生3个主要的已知抗真菌化合物virescenoside A,virescenoside B和[Thr^2,Leu^5,Ala^(10)]Cyclosporin,抗新型隐球菌SIA1017的MIC值分别为0.2、0.78和0.78mg/m L。结论地杨梅粘鞭霉SIIA-F13642产生3个主要次级代谢产物virescenoside B(1)、virescenoside A(2)和[Thr^2,Leu^5,Ala^(10)]Cyclosporin(3),具有抗新型隐球菌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杨梅粘鞭霉SIIA-F13642 抗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 海松烷型二萜苷类 环孢菌素类
下载PDF
丝状真菌SIIA-F1108产生抗真菌物质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被引量:6
12
作者 孟慧云 杨渊 +2 位作者 王欣荣 李旭航 翟龙飞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01-905,共5页
目的研究丝状真菌SIIA-F1108发酵液中抗真菌的活性成分。方法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正相硅胶色谱层析和高压液相制备等技术,结合白念珠菌抑菌实验进行跟踪检测,分离丝状真菌SIIA-F1108的发酵液中的活性组分;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 目的研究丝状真菌SIIA-F1108发酵液中抗真菌的活性成分。方法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正相硅胶色谱层析和高压液相制备等技术,结合白念珠菌抑菌实验进行跟踪检测,分离丝状真菌SIIA-F1108的发酵液中的活性组分;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进行分析,确定活性组分的结构。结果分离纯化得到SIIA-C1108A和SIIA-C1108B活性组分,分子式均为C_(50)H_(80)N_8O_(17),与文献报道的纽莫康定(pneumocandin)B_0和C_0同质。结论从丝状真菌SIIA-F1108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的两个具有抗真菌活性物质分别为纽莫康定B_0和C_0,其中纽莫康定B_0作为合成醋酸卡泊芬净的前体物质,具备重要的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IA-C1108A SIIA-C1108B 纽莫康定B0 纽莫康定C0 分离 结构鉴定
下载PDF
瓜胶压裂液体系示踪剂的筛选 被引量:9
13
作者 池晓明 李旭航 +1 位作者 张世虎 马晓鹏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3-85,107,共3页
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多数油气井压裂通常是采取分段压裂,各层段一起合排,此过程目前常用总的返排量来判断整体压裂液的返排效果,而无法了解各个层段压裂液的返排情况。为了评价各层段压裂液的返排效果,可在各层段压裂过程中加入一定浓... 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多数油气井压裂通常是采取分段压裂,各层段一起合排,此过程目前常用总的返排量来判断整体压裂液的返排效果,而无法了解各个层段压裂液的返排情况。为了评价各层段压裂液的返排效果,可在各层段压裂过程中加入一定浓度的不同示踪剂,在返排时对压裂液返排液进行连续取样,检测返排液中各种示踪剂的浓度,从而判断各层段的返排效果,计算压裂液在地层中的残留量。而在压裂中所用示踪剂需要与压裂液配伍,对油田常用的几种示踪剂进行了实验评价。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小分子醇类和无机阴离子(SCN-和Br-)不适合作为瓜胶压裂液示踪剂,2种微量物质TA和TB与瓜胶压裂液配伍,不会对压裂液成胶和破胶产生影响,并且由于其在地层环境中有较低的吸附量,不会对定量测量造成影响,可初步选为压裂液示踪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胶压裂液 示踪剂 返排效果 低渗透储层 分段压裂
下载PDF
下寺湾油田长7油层组页岩气储层敏感性实验 被引量:10
14
作者 薛丹 张遂安 +3 位作者 吴新民 李旭航 杜军军 卢晨刚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5-144,共10页
由于延长组长7油层组页岩气储层微裂缝页理发育,且基质型页岩与裂缝型页岩并存,所以在开发过程中储层易受到伤害。敏感性评价实验是研究储层伤害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这一实验目前主要针对基质型页岩进行研究。考虑到页岩储层往往需要进行... 由于延长组长7油层组页岩气储层微裂缝页理发育,且基质型页岩与裂缝型页岩并存,所以在开发过程中储层易受到伤害。敏感性评价实验是研究储层伤害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这一实验目前主要针对基质型页岩进行研究。考虑到页岩储层往往需要进行压裂才能生产,且基质型页岩与裂缝型页岩的伤害机理有所不同,所以将裂缝型页岩的岩心流动实验和基质型页岩的压力脉冲衰减法实验相结合,来研究长7油层组页岩气储层的敏感性伤害机理。结果表明:该页岩储层具有强应力敏感、中等强度碱敏、中等偏弱水敏和中等偏弱速敏等特征。对比发现:在除应力敏感性评价实验外的其他各项实验中,裂缝型页岩的伤害程度均高于基质型页岩,主要是由于裂缝的存在使外来流体与地层的作用面积增大,从而造成更大的伤害;在应力敏感性评价实验中,基质型页岩应力敏感性强于微裂缝型页岩,但略低于裂缝型页岩。该研究成果可为页岩气的高效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敏感性 储层伤害 裂缝型页岩 基质型页岩
下载PDF
神农架生物学野外实习植物标本采集统计与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宋东源 徐鹏昊 +2 位作者 李旭航 王一航 杜巍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CAS 2016年第4期26-30,共5页
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是生物学野外实习的一项重要内容。经多年的实习实践,武汉大学神农架生物学野外实习已经摸索出一套成熟的教学体系,但迄今对实习过程中植物标本的采集情况还没有进行相关的分析和研究。2015年,武汉大学和复旦大学... 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是生物学野外实习的一项重要内容。经多年的实习实践,武汉大学神农架生物学野外实习已经摸索出一套成熟的教学体系,但迄今对实习过程中植物标本的采集情况还没有进行相关的分析和研究。2015年,武汉大学和复旦大学在神农架联合开展生物学野外实习。本文通过对本次植物标本采集数据的整理,结合神农架地区植物名录探讨标本数据与神农架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及人为因素对植物标本采集的影响。调查发现,本次实习共采集植物标本480种,分属103科,但采集频数分布极为不均,采集频数1和2的物种超过50%。采集地点物种采集数目和采集地的先后顺序有很大关系。通过分析发现,标本采集记录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神农架的生物多样性;同时,我们发现人为因素对植物标本采集有显著影响,如对于容易识别的蓼科植物有明显的"偏好"采集。本文将有助于我们对神农架生物学野外实习课程的改进,同时为进一步开展生物学野外实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架 生物学野外实习 植物标本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提高油井转注井注水效率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玺 李旭航 《石化技术》 CAS 2016年第4期156-156,共1页
通过将裂缝型岩心和孔隙型岩心并联模拟高渗透层和低渗透层进行注水驱替,使用强凝胶对裂缝进行封堵,改善了注入水在低渗透层的波及面积,提高了油井转注井注水效率。
关键词 油井转注井 注水效率 封堵
下载PDF
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W家族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
17
作者 李旭航 朱帆 《微生物与感染》 2019年第5期259-266,共8页
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uman endogenous retroviruses,HERV)是几百万年前整合至人类基因组并遗传至今的外源性逆转录病毒的残余物。因突变、缺失等导致大多数HERV没有完整的开放读码框,但仍有部分家族成员可编码完整的病毒蛋白,如分离自... 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uman endogenous retroviruses,HERV)是几百万年前整合至人类基因组并遗传至今的外源性逆转录病毒的残余物。因突变、缺失等导致大多数HERV没有完整的开放读码框,但仍有部分家族成员可编码完整的病毒蛋白,如分离自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γ逆转录病毒相似元件家族成员HERV-W的包膜蛋白基因(HERV-W env,又称ERVWE1)编码的ENV蛋白(又称Syncytin-1),在人胎盘发育过程中起细胞融合以及免疫调节作用。在生理条件下,HERV-W受到表观遗传调控而其转录活性被抑制;但亦可被环境、遗传等因素激活,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精神疾病及癌症等。研究发现HERV-W可能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桥梁”与“触发”作用,靶向Syncytin-1的单克隆抗体GNbAC1已用于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研究,并且在1型糖尿病中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对HERV-W的深入研究可为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HERV-W Syncytin-1 癌症 精神分裂症 多发性硬化症 GNbAC1
下载PDF
基于Proteus仿真技术在传感器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旭航 《科技视界》 2020年第5期11-13,共3页
针对传统传感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用Proteus仿真软件进行传感器教学的思路,并通过实例讲解使用Proteus提供的仿真技术进行传感器电路设计与调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综合分析与研判能力,并能够节约教学成本,... 针对传统传感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用Proteus仿真软件进行传感器教学的思路,并通过实例讲解使用Proteus提供的仿真技术进行传感器电路设计与调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综合分析与研判能力,并能够节约教学成本,增强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感器 PROTEUS 仿真
下载PDF
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2016年11标余店河倒虹吸工程施工导流设计
19
作者 李旭航 王伟 +1 位作者 暴艳利 唐昕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 2018年第3期37-38,共2页
结合余店河倒虹吸工程的施工导流,对其导流标准及导流时段、导流方案、导流建筑物等内容进行了探讨。在对导流方案进行比选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施工导流设计,充分结合现场地形、地质条件,既能满足现场防洪安全要求,又降低了工程成本,可... 结合余店河倒虹吸工程的施工导流,对其导流标准及导流时段、导流方案、导流建筑物等内容进行了探讨。在对导流方案进行比选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施工导流设计,充分结合现场地形、地质条件,既能满足现场防洪安全要求,又降低了工程成本,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虹吸 导流设计 方案比选 水力学计算 鄂北供水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新生界塑性层地震地质特征及意义
20
作者 李旭航 王波 +3 位作者 张军勇 郭波 谭伟 蒋丽维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243-248,19,共7页
近年来,随着地震资料品质的提升,在柴达木盆地新生界路乐河组、下干柴沟组、上油砂山组共发现三套塑性层。塑性层与构造变形及油气成藏密切相关,前人针对下干柴沟组塑性层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对路乐河组、上油砂山组塑性层尚缺乏系... 近年来,随着地震资料品质的提升,在柴达木盆地新生界路乐河组、下干柴沟组、上油砂山组共发现三套塑性层。塑性层与构造变形及油气成藏密切相关,前人针对下干柴沟组塑性层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对路乐河组、上油砂山组塑性层尚缺乏系统、深入研究,导致构造形成机理仍不明确。为此,利用高品质地震资料,结合区域地质、钻测井等资料,落实新生界三套塑性层地震识别标志、岩性特征和展布范围;分析塑性层发育特征与构造样式的联系,明确构造深、浅层脱耦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塑性层主要发育于阿尔金山前、冷湖构造带及英雄岭构造带等;塑性层是构造深、浅层脱耦的主控因素,在塑性层发育区构造样式以薄皮构造为主,不发育区以基底卷入为主,塑性层导致构造纵向分层、平面分区;塑性层控制着构造圈闭的发育,同时也是稳定的区域盖层,控制着油气的局部富集,可形成多种油气藏类型。该成果可为柴达木盆地塑性层相关油气藏的勘探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新生界 塑性层 双层结构 深浅层脱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