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2020年西藏“一江两河”地区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
1
作者 卢帅 张晓凡 +4 位作者 向莹 吴健辉 刘延国 张廷斌 李景吉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2-311,共10页
[目的]探究西藏“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年楚河和拉萨河)地区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机制,为该区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方法]基于2000—2020年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地利用数据... [目的]探究西藏“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年楚河和拉萨河)地区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机制,为该区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方法]基于2000—2020年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地利用数据、生态工程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GIS技术、残差分析、slope趋势分析和M-K检验等方法,研究“一江两河”地区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①2000—2020年研究区植被NDVI总体呈增加趋势,但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NDVI增加区主要集中在河谷两岸。②2000—2020年人类活动对NDVI正向影响区主要集中在雅鲁藏布江和拉萨河等河谷地带,负向影响主要分布在拉萨市区及其周边地区,分布较少,以正向影响为主导。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程度不同,草地和灌丛对NDVI变化的贡献率最大,两者共达到92.8%,其中城镇和森林面积急剧增加,城镇生态系统增加面积主要由农田和草地生态系统转入,森林和灌丛生态系统主要由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转入。④生态工程林是研究区NDVI增加主要原因之一,生态工程林面积变化与NDVI变化率、残差变化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生态工程林能够较好地解释残差变化。[结论]人类活动是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地表植被覆盖变化的重要促进因素,适度的生态工程对植被恢复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 植被覆盖 人类活动 土地利用方式 生态工程林
下载PDF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植被时空变化及其地形分异
2
作者 沈文婕 康宇杰 +3 位作者 张晓凡 刘延国 周晓慧 李景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9081-9093,共13页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和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区域地形复杂多变、植被类型多样,探究植被时空动态特征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对科学指导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数据,运用The...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和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区域地形复杂多变、植被类型多样,探究植被时空动态特征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对科学指导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数据,运用Theil Sen斜率、Mann-Kendall趋势分析以及地形差异修正方法,研究了2000—2020年间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拔、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植被EVI整体呈波动增加趋势(0.0019/a),空间上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特点。(2)植被整体呈改善趋势,植被EVI改善区面积占比(73.99%)远大于植被退化区(12.72%),其中,阔叶林改善区面积占比最大(83.35%),草甸退化区面积占比最大(17.83%)。(3)植被EVI与海拔、坡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坡向的负相关性不显著。其中,草甸与海拔(P<0.01)、坡度(P<0.05)呈显著负相关,与坡向呈显著正相关(P<0.05);针叶林与海拔、坡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阔叶林、灌丛仅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P<0.01)。(4)植被明显改善区主要分布在2500m以下、坡度为15°—25°的阴坡山区,植被严重退化区主要分布在3000—3500m之间、坡度小于15°的东南坡山区。研究揭示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植被变化的地形分异特征,为复杂地形下大熊猫栖息地植被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植被指数 时空变化 地形因子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
下载PDF
2000—2020年四川省泸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陆地植被覆盖动态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刘伟 向莹 +2 位作者 李景吉 高榆 刘延国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3-211,278,共10页
[目的]探究四川省泸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2000—2020年陆地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为保护区的建设和治理提供参考。[方法]选用四川泸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2000—2020年植被生长旺盛月份(6—9月)的MODIS数据为数据源,结合像元二分法、Thei... [目的]探究四川省泸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2000—2020年陆地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为保护区的建设和治理提供参考。[方法]选用四川泸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2000—2020年植被生长旺盛月份(6—9月)的MODIS数据为数据源,结合像元二分法、Theil-SenMedian趋势分析法等相关分析法探究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响应。[结果](1)在时间变化上,四川省泸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陆地植被覆盖度呈略微上升趋势,整体以0.09/10 a速率波动上升。(2)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湖区及其周边区域低,南北高的特征,呈现整体上升,局部下降的特点。(3)保护区气候(6—9月)趋向“暖干化”发展,植被覆盖度与气温和降水量以正相关为主,且受气温影响大于降水,其影响因素具有空间差异性。[结论] 2000—2020年,泸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良好,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略微上升趋势,其中,气温是影响植被覆盖度的主要气候因子,同时地形、人类活动对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均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植被 像元二分模型 偏相关分析 时空变化 四川省泸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南缘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以和田地区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沈文婕 王双成 +6 位作者 刘溢 张晓凡 刘勤 郑天亮 杨晴雯 裴向军 李景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108-2115,共8页
【目的】研究干旱荒漠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为揭示敏感区植被变化驱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MOD17A3数据,运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讨2000—2020年和... 【目的】研究干旱荒漠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为揭示敏感区植被变化驱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MOD17A3数据,运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讨2000—2020年和田地区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①2000—2020年和田地区植被NPP整体呈波动增加趋势,空间上呈“条带”分布特征。②95.90%植被区域NPP变化斜率大于0,植被整体呈改善趋势;植被NPP波动程度较高,整体稳定性较低。③和田地区植被NPP与降水呈正相关,与气温呈弱负相关的特征明显;67.51%植被区域NPP受非气候因素驱动;气候因素驱动中,降水对植被NPP的驱动作用强于气温。④和田地区整体呈裸地、灌丛减少,草地、永久性冰雪、耕地和水体增加的变化特征,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移对植被NPP以促进作用为主;裸地转变为草地是近二十年来研究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转移方向,变化区域植被NPP多呈上升趋势。【结论】植被NPP变化受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生态工程对植被的积极作用是和田地区植被NPP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NPP) 气候变化 驱动因子 MOD17A3 和田地区
下载PDF
西南三江流域生境质量时空格局及其地形梯度效应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彤 易桂花 +3 位作者 张廷斌 李景吉 别小娟 林梦男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06-314,共9页
[目的]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西南三江流域生境质量的动态变化,进而为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借鉴。[方法]利用InVEST模型对2000—2020年西南三江流域生境质量的时空格... [目的]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西南三江流域生境质量的动态变化,进而为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借鉴。[方法]利用InVEST模型对2000—2020年西南三江流域生境质量的时空格局开展动态评价,利用地形位指数分析生境质量的地形分布特征。[结果]西南三江流域生境质量指数较高,维持在0.87左右,高生境质量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和北部的昌都市、甘孜州、迪庆州、怒江州、凉山州及玉树州北部地区,低生境质量主要分布在南部的昆明市和临沧市地区。近20年间,西南三江流域平均生境质量随着地形位的升高而升高,地形梯度上的生境质量变化趋势为“两升三降”,Ⅰ、Ⅱ级生境质量上升,Ⅲ、Ⅳ和Ⅴ级生境质量下降。[结论]西南三江流域生境质量与地形显著相关,未来应关注地形对流域生境质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地形位指数 西南三江流域
下载PDF
不同生态修复措施对藏东南工程边坡植被重建的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蒋云清 王国严 +7 位作者 黄梦月 张鸿南 彭培好 裴向军 李景吉 唐晓鹿 印大秋 王世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7-194,共8页
[目的]评价青藏高原派墨公路生态恢复过程中环境因素对边坡植物群落的影响,为藏东南工程扰动区生态恢复计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藏东南新修派墨公路为研究对象,基于沿线边坡生态恢复植物群落调查,分析群落盖度、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 [目的]评价青藏高原派墨公路生态恢复过程中环境因素对边坡植物群落的影响,为藏东南工程扰动区生态恢复计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藏东南新修派墨公路为研究对象,基于沿线边坡生态恢复植物群落调查,分析群落盖度、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群落加权性状值(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氮含量、叶磷含量)与环境变量(海拔、修复措施)的关系,探究当前恢复重建植物群落对环境变量及工程措施的响应。[结果](1)海拔显著影响Margalef丰富度指数、叶干物质含量(p<0.05);(2)高强度的措施显著提高群落盖度、比叶面积、叶氮含量(p<0.05),但对叶磷含量有显著负向作用(p<0.05);(3)人为高度干预的SJP技术能够显著增加高海拔植物的叶干物质含量,对群落修复效果总体较好。[结论]海拔高度和修复措施是派墨公路沿线边坡植物群落恢复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海拔升高,植被自然恢复难度增大。应加大人为修复措施强度,避免引起高寒地区生态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植被重建 海拔高度 物种多样性 群落加权性状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南北坡植被变化差异 被引量:1
7
作者 卞梨交 李景吉 +1 位作者 徐彬妮 向莹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4-172,182,共10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为探究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南北坡植被变化差异,采用样方调查数据,MODIS/NDVI数据和气候数据,基于TS趋势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研究了珠峰保护区2000—2018年南北坡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并预测了其未来植被...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为探究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南北坡植被变化差异,采用样方调查数据,MODIS/NDVI数据和气候数据,基于TS趋势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研究了珠峰保护区2000—2018年南北坡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并预测了其未来植被变化。结果表明:(1)总体上,保护区植被NDVI在2000—2009年呈下降趋势,2009—2018年呈上升趋势,且年内NDVI与温度相关性强于降水。(2)南坡地区NDVI值大于0.6且变化稳定,主要分布着喜马拉雅冷杉(Abies spectabilis)等高大乔木;北坡地区NDVI值小于0.4且易波动,主要分布着苔草(Artemisia younghusbandii)等灌草丛。(3)南坡地区NDVI在整个2000—2018年均呈轻微上升趋势;北坡地区NDVI在2000—2009年下降,在2009—2018年上升,且Hurst指数预测未来NDVI变化不稳定,大部分区域可能会出现下降趋势。(4)南坡地区NDVI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弱,北坡地区NDVI与温度呈负相关,与降水呈正相关;北坡定日和定结县居民地附近区域植被对人类活动较为敏感。研究为当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气候变化 偏相关分析 珠峰保护区 南北坡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下游隧道工程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8
作者 赵润英 李凛 +7 位作者 唐晓鹿 陈果 李景吉 曹龙熹 王国严 石松林 罗建 裴向军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24,共10页
隧道在高原山岭等地区道路建设中被广泛采用,但其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较少。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是评价土壤生态系统对外界环境变化响应的重要指标。为阐明土壤有机碳(SOC)对隧道工程建设的抗干扰能力,本研究以雅鲁藏布江下游隧... 隧道在高原山岭等地区道路建设中被广泛采用,但其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较少。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是评价土壤生态系统对外界环境变化响应的重要指标。为阐明土壤有机碳(SOC)对隧道工程建设的抗干扰能力,本研究以雅鲁藏布江下游隧道建设为依托,设置工程影响区(ED)和非影响区(CK)监测样地,从土壤活性有机碳(LOC)、团聚体和土壤酶活性等角度探究隧道建设对SOC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工程影响区SOC、LOC含量分别为291.40和110.28 mg·kg^(-1),CK区域中分别为255.31和91.19 mg·kg^(-1),两个区域差异不显著(P> 0.05)。ED和CK中,土壤粒径> 0.25 mm的团聚体占比均超过80%,随着团聚体粒径减小,ED的SOC含量呈现降低趋势,但ED与CK差异不显著。本研究表明,隧道建设未改变植被凋落物量,对SOC的输入与输出未产生显著影响。ED与CK区土壤酶、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土壤团聚体组成无显著差异,表明隧道工程建设对SOC稳定性的微生物学调控机制及土壤团聚体物理保护机制无显著影响,对SOC稳定性无显著影响。综上,雅鲁藏布江下游隧道工程建设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未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为隧道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雅鲁藏布江下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下游 隧道工程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稳定性 活性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酶 土壤团聚体
下载PDF
基于遥感数据川西高原光伏开发适宜性研究
9
作者 袁红 易桂花 +4 位作者 张廷斌 别小娟 李景吉 王国严 徐永浩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1-311,共11页
随着我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盲目建设光伏电站问题日渐显现,掌握区域光伏开发适宜性、发电潜力和减排效应对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基础地理数据等构建光伏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估了川西... 随着我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盲目建设光伏电站问题日渐显现,掌握区域光伏开发适宜性、发电潜力和减排效应对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基础地理数据等构建光伏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估了川西高原光伏开发适宜性区域,估算了光伏发电潜力和减排效应。结果表明,光伏开发适宜性评估区域占川西高原总面积的57.43%,高适宜区面积约2.07×10^(4) km^(2),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西南和西北地区;川西高原发电潜力巨大,高适宜区全部开发情景下发电潜力为17197.97亿kWh,相当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前四川省2019年电力消费总量的6.52倍;与传统火力发电相比,高适宜区光伏发电每年潜在CO_(2)减排量为12.45亿t,约为我国2019年CO_(2)排放总量的12.71%,是四川省的3.95倍,同时,可减少大量煤炭、常规污染物和重金属的排放。研究结果为川西高原光伏电站选址和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指导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发电 减排效应 适宜性 层次分析法 川西高原
下载PDF
西南山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法优化-基于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估 被引量:11
10
作者 刘延国 李景吉 +5 位作者 逯亚峰 邹强 王勇 周吾珍 罗正宇 李怡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5825-5836,共12页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估及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基本方法。以生态系统敏感性及服务功能为核心的红线划定指标体系,未能准确反映山地复杂地质环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得生态红线划定缺乏地质-地理过程的支撑。以...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估及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基本方法。以生态系统敏感性及服务功能为核心的红线划定指标体系,未能准确反映山地复杂地质环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得生态红线划定缺乏地质-地理过程的支撑。以地质环境与地理环境互馈为基础,构建西南山区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以我国典型山区四川省为研究区,通过将脆弱性格局与基本方法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叠置分析,提出了基于“生态地质环境共同体”理念的山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优化方法。结果表明:生态保护红线与脆弱性评估格局基本一致,面积有差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法充分刻画生态系统保护格局,脆弱性格局更好反映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状况,山区地质与地理过程是塑造生态红线分布格局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估视角的2种优化方案,集中、全面反映生态系统优先保护及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但应合理预留人类聚居空间及生产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地质环境 脆弱性 优化方法 四川省
下载PDF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山杜鹃群落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沈丽 石松林 +2 位作者 李景吉 彭培好 陈文德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553-2561,共9页
根据野外样方调查数据,采用双向种指示分析(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DCCA),对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山杜鹃灌丛群落进行分类和排序,并分析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该研究区域38个高山杜鹃样地中,共记载的维... 根据野外样方调查数据,采用双向种指示分析(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DCCA),对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山杜鹃灌丛群落进行分类和排序,并分析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该研究区域38个高山杜鹃样地中,共记载的维管束植物有35科68属135种,出现频度较高的种有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高山大戟(Euphorbia stracheyi)、髯花杜鹃(Rhododendron anthopogon)、雪层杜鹃(R.nivale)、扫帚岩须(Cassiope fastigiata)、鳞腺杜鹃(R.lepidotum)、木根香青(Anaphalis xylorhiza)、刚毛杜鹃(R.setosum)等。(2)TWINSPAN等级分类将该区域高山杜鹃灌丛38个样地划分为14个群丛类型。(3)样地DCCA二维排序图结果表明,土壤类型和海拔是影响该区域高山杜鹃灌丛群落分布格局的主要因子。(4)该区域高山杜鹃灌丛群落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不断降低;而Pielou指数与海拔之间并无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多样性 TWINSPAN DCCA 物种多样性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盐碱地土壤改良试验研究——以粉煤灰和煤矸石改良盐碱土为例 被引量:27
12
作者 赵旭 彭培好 李景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0-74,共5页
采用盆栽试验,重点探讨了粉煤灰和煤矸石改良盐碱土对柽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15%粉煤灰+15%淤泥改良盐碱土效果明显好于10%粉煤灰+10%煤矸石+10%淤泥的效果,好于20%粉煤灰的改良效果.基质中加入粉煤灰,对提高柽柳发芽率、缩短枝... 采用盆栽试验,重点探讨了粉煤灰和煤矸石改良盐碱土对柽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15%粉煤灰+15%淤泥改良盐碱土效果明显好于10%粉煤灰+10%煤矸石+10%淤泥的效果,好于20%粉煤灰的改良效果.基质中加入粉煤灰,对提高柽柳发芽率、缩短枝条发芽时间和提高萌发枝条成活率均具有促进作用.施加粉煤灰改良盐碱土的优劣比例顺序为:粉煤灰15%>20%>10%.本试验达到了试验初衷要求和期望值,对于已获取的数据的分析是科学的、可行的,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煤矸石 柽柳 盐碱土
下载PDF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石松林 王娟 +2 位作者 李景吉 彭培好 高志勇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897-1902,共6页
在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标本整理以及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有兰科植物35属63种,以陆生兰(42种)为主,附生兰(19种)和腐生兰(2种)也占有一定比例;属的地理... 在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标本整理以及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有兰科植物35属63种,以陆生兰(42种)为主,附生兰(19种)和腐生兰(2种)也占有一定比例;属的地理成分可划分为10个类型和2个变型,以北温带分布型(33.3%)和热带亚洲分布型(21.2%)为主;种的地理成分可划分为5个类型和1个变型,以中国-喜马拉雅分布型(64.5%)为主;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区系成分与南迦巴瓦峰地区联系最为密切,其次为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和贡嘎山自然保护区,与秦岭地区和小黑山自然保护区有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科植物 生物多样性 区系地理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模拟气候变暖对不同地区多斑矢车菊形态属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勤 赖星竹 +1 位作者 李景吉 彭培好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078-2083,共6页
以北美及欧洲7个不同地区种源恶性杂草多斑矢车菊(Centaurea maculosa)为材料,采用红外辐射加热器模拟增温方法研究增温2℃(地上10 cm)对其生长及形态属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增温使乌克兰、阿肯色、加拿大组多斑矢车菊... 以北美及欧洲7个不同地区种源恶性杂草多斑矢车菊(Centaurea maculosa)为材料,采用红外辐射加热器模拟增温方法研究增温2℃(地上10 cm)对其生长及形态属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增温使乌克兰、阿肯色、加拿大组多斑矢车菊株高显著增加,马里兰组株高显著减小。增温使多斑矢车菊叶片数量明显增加1~5片(乌克兰、马里兰组除外),叶片形态趋于变小;同时使加拿大组总叶面积显著增加,佛蒙特组总叶面积显著减小。增温使蒙大拿组多斑矢车菊地上生物量显著增加,罗马尼亚组却显著降低。增温使乌克兰、罗马尼亚、佛蒙特组多斑矢车菊地下生物量显著降低;除阿肯色组根冠比增加外,增温使其他地区多斑矢车菊根冠比下降。研究发现,7种多斑矢车菊对增温的响应(从促进到抑制)顺序依次为阿肯色组、加拿大组、蒙大拿组、乌克兰组、佛蒙特组、马里兰组、罗马尼亚组;不同地区多斑矢车菊对增温效应的适应能力不同,在生长及形态发生上存在差异,其潜在入侵潜力也可能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斑矢车菊 增温 生长 形态特征
下载PDF
基于TVDI的青藏高原腹地生长季土壤湿度时空变化及其气候响应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娜 易桂花 +4 位作者 张廷斌 秦岩宾 李景吉 别小娟 计博文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20年第11期2185-2197,共13页
土壤湿度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参数,是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承载力和草地恢复重建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基于温度植被旱情指数(temperature–vegetation dryness index,TVDI)分析了青藏高原腹地生长季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变化趋... 土壤湿度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参数,是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承载力和草地恢复重建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基于温度植被旱情指数(temperature–vegetation dryness index,TVDI)分析了青藏高原腹地生长季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结合气象站点数据,采用偏相关分析研究了土壤湿度变化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2001-2018年青藏高原腹地生长季平均土壤湿度表现为北部偏湿润、东北部和西南部偏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土壤湿度湿润、偏湿、正常、偏干、干旱的面积占比分别为1.14%、29.24%、37.68%、30.09%和1.85%。2001-2018年青藏高原腹地生长季南部土壤湿度呈现显著变干的趋势,北部和东北部地区趋于变湿,整体上土壤湿度呈降低趋势。研究区北部以及东北部区域受降水影响显著,而西南部地区受气温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温度植被旱情指数 气候因子 趋势分析 相关分析 时空变化 青藏高原
下载PDF
珠穆朗玛峰国家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石松林 彭培好 +2 位作者 李景吉 陈文德 高志勇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459-1465,共7页
在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标本整理以及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进行研究,为探讨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起源以及该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资料。结果表明:(1)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193种,隶属于31科59... 在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标本整理以及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进行研究,为探讨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起源以及该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资料。结果表明:(1)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193种,隶属于31科59属,其中优势科为鳞毛蕨科(51种)、水龙骨科(41种)、蹄盖蕨科(22种)、铁角蕨科(10种),优势属为耳蕨属(27种)、鳞毛蕨属(20种)、瓦韦属(17种)。(2)科的分布区类型有8种,以泛热带分布型(55.56%)为主;属的分布区类型有14种,以泛热带分布型(23.81%)、中国-喜马拉雅分布型(19.05%)为主;蕨类植物以土生(55.88%)为主,石生(24.35%)和附生(21.76%)也占有一定比例,缺乏水生蕨类。(3)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成分与南迦巴瓦峰地区联系最为密切,其次为横断山地区和尼泊尔,与九塞沟自然保护区、秦岭地区有一定的联系,与西双版纳地区的关系较为疏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 蕨类植物 区系地理 分布型
下载PDF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小叶金露梅灌丛群落数量分类和排序及其多样性垂直格局 被引量:4
17
作者 沈丽 石松林 +2 位作者 李景吉 彭培好 陈文德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092-2100,共9页
根据野外样方调查数据,采用双向种指示分析(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CCA),对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叶金露梅灌丛群落进行分类和排序,并分析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该区域24个样地中,记载的维管束植物共... 根据野外样方调查数据,采用双向种指示分析(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CCA),对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叶金露梅灌丛群落进行分类和排序,并分析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该区域24个样地中,记载的维管束植物共有23科45属80种,出现频度较高的种有小叶金露梅(Potentilla parvifolia)、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木根香青(Anaphalis xylorhiza)、垫状点地梅(Androsace tapete)、藏沙蒿(Artemisia wellbyi)、垫状雪灵芝(Arenaria pulvinata)和柴胡红景天(Rhodiola bupleuroides)等。(2)经TWINSPAN等级分类将该区域小叶金露梅灌丛24个样地划分为10个群丛类型。(3)样地和物种CCA二维排序结果表明,海拔和坡位是影响该区域小叶金露梅灌丛群落和物种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4)该区域小叶金露梅灌丛群落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随海拔升高呈下降的趋势,而Pielou指数呈上升的趋势。(5)样地中优势种小叶金露梅的盖度和高度沿海拔梯度呈显著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金露梅 灌丛 物种多样性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急变流域生态水文分区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延国 邹强 +2 位作者 逯亚峰 李景吉 肖鹏飞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3-252,共10页
生态水文分区是流域生态保护和水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急变流域是生态水文分区研究的典型区域之一。基于生态-水文互馈机制,以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急变典型流域大渡河为例,从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生态因子和人类活动4个方... 生态水文分区是流域生态保护和水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急变流域是生态水文分区研究的典型区域之一。基于生态-水文互馈机制,以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急变典型流域大渡河为例,从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生态因子和人类活动4个方面选取12个指标构建生态水文分区评价体系,综合反映地形急变流域水文-土壤-气候-生态系统全链条,量化流域生态水文指数,由SWAT模型提取的小流域尺度,刻画区域生态水文分区格局;通过生态水文分区与土地利用、自然保护区及生态保护红线的叠置分析,为流域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科学布局及生态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基于生态水文指数值及384个小流域,共划定少水生态区、平水生态区及丰水生态区3种类型区,划定结果与土地利用格局、自然保护区及生态保护红线分布有较好的契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水文分区 地形急变流域 自然保护区 生态保护红线 青藏高原东缘
下载PDF
三种增温情景对入侵植物紫茎泽兰种子出苗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彭扬 李景吉 彭培好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5期50-55,共6页
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外来植物的入侵风险,不同增温情景可影响入侵植物的生长和其他表型。种子出苗是种群生活史的重要阶段,但是目前还不了解不同增温情景对入侵植物种子出苗的影响。设置三种增温情景(白天增温、晚上增温、全天增温),通过... 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外来植物的入侵风险,不同增温情景可影响入侵植物的生长和其他表型。种子出苗是种群生活史的重要阶段,但是目前还不了解不同增温情景对入侵植物种子出苗的影响。设置三种增温情景(白天增温、晚上增温、全天增温),通过同属近缘种比较,研究不同增温对入侵植物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和本地植物异叶泽兰(Eupatorium heterophyllum)种子出苗的影响。与对照(不增温)相比,三种增温方式都不同程度地降低异叶泽兰的出苗率,白天增温时出苗率最低,其次是全天增温;对于紫茎泽兰而言,晚上增温提高其出苗率,白天增温降低其出苗率,在全天增温条件下紫茎泽兰没有出苗。增温对紫茎泽兰的影响比对异叶泽兰的影响更明显。此外,异叶泽兰与紫茎泽兰种子出苗率与积温基本呈线性关系,且不同增温方式对各线性关系影响存在差异。这些结果初步表明,如果未来的气候变暖发生在夜间,则有利于提高紫茎泽兰的入侵风险;如果发生在白天、尤其是全天,则可能极大降低其入侵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气候变暖 增温情景 出苗率 入侵植物 同属近缘种比较
下载PDF
2000年以来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变化与气候要素的响应关系 被引量:41
20
作者 闾利 张廷斌 +4 位作者 易桂花 苗加庆 李景吉 别小娟 黄祥麟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73-589,共17页
青藏高原星罗密布的湖泊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在自然界水循环和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MODIS MOD09A1和SRTM DEM为数据源,提取了2000-2016年青藏高原丰水期面积大于50 km^2的湖泊边界,从内外流分区、湖泊主要补给来源和湖水矿化度三... 青藏高原星罗密布的湖泊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在自然界水循环和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MODIS MOD09A1和SRTM DEM为数据源,提取了2000-2016年青藏高原丰水期面积大于50 km^2的湖泊边界,从内外流分区、湖泊主要补给来源和湖水矿化度三个方面对2000年以来湖泊面积变化进行分析,并结合青藏高原近36年气象数据,根据气象要素变化趋势分区,初步探讨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变化与气候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面积大于50 km^2的138个湖泊整体扩张趋势显著,总面积增加2340.67 km^2,增长率为235.52 km^2/a.其中,扩张型湖泊占67.39%,萎缩型湖泊占12.32%,稳定型湖泊占20.29%.内流湖扩张趋势显著,外流湖扩张趋势较明显;以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湖泊整体扩张趋势明显,以地表径流和河流补给为主要补给源的湖泊也呈扩张趋势;盐湖和咸水湖以扩张为主,淡水湖的扩张、萎缩和稳定三种类型较均衡.在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方向发展背景下,湖泊面积变化与气候要素具有显著的区域相关性.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分区结果表明,气温增加、降水增加强趋势的高原Ⅰ区湖泊扩张程度(78.18%)依次大于气温降低、降水量呈增加趋势的Ⅴ区(66.67%),气温、降水量呈增加趋势的Ⅱ区(60.78%),气温呈降低、降水量呈增加强趋势的Ⅳ区(58.83%)和气温呈增加、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的Ⅲ区(50.00%).湖泊面积变化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表明,升温引起的冰雪融水补给对Ⅰ区、Ⅱ区和Ⅲ区湖泊面积扩张的影响显著,加之降水量的增加,湖泊扩张速率明显;Ⅳ区和Ⅴ区湖泊面积扩张主要受降水量增加影响显著.整体而言,气温主要影响以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湖泊,降水量主要影响以降水和地表径流为主要补给来源的湖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湖泊面积 气候变化 MODIS 遥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