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液滴中N,N-二甲基苯胺类化合物的氧化行为研究
1
作者 李晶铃 张小平 +5 位作者 胡平花 郑明钰 张兴磊 胡丽云 苏蕊 陈焕文 《质谱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4-182,I0006,共10页
小尺寸、高电场的微液滴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可以加速化学反应或实现液相中一些无法进行的反应。本文基于微液滴的化学特点,搭建了微液滴喷雾质谱平台,研究N,N-二甲基苯胺(DMA)类化合物的氧化行为和裂解反应。利用微液滴在空气-水界面... 小尺寸、高电场的微液滴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可以加速化学反应或实现液相中一些无法进行的反应。本文基于微液滴的化学特点,搭建了微液滴喷雾质谱平台,研究N,N-二甲基苯胺(DMA)类化合物的氧化行为和裂解反应。利用微液滴在空气-水界面自发产生的超高电场,使DMA类化合物发生氧化反应,形成了丰富的、其他手段难以获得的高活性自由基阳离子(DMA^(+·)),发现在整个微液滴反应中,DMA^(+·)占据主导地位,引导其他氧化反应进行。另外,通过改变DMA反应条件,探究实验条件和取代基模式对产生DMA^(+·)丰度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位有供电子基团有利于自由基阳离子的稳定。此外,DMA^(+·)解离后主要丢失氢自由基以及进一步发生甲基迁移反应丢失HC≡N,当DMA的对位连有供电子基团时,会促进该迁移反应的发生。该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水微滴化学促进氧化反应特性的理解,有望将制备的高活性自由基阳离子等活性物种应用于化工或制药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谱 N N-二甲基苯胺 氧化反应 自由基阳离子 裂解机理
下载PDF
内毒素血症时循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改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李晶铃 阴赪宏 +3 位作者 王超 文艳 张淑文 王宝恩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2-95,共4页
目的研究大鼠内毒素血症时循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 S)的变化,探讨内毒素血症的病理机制。方法90只雄性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和模型组(n=80),模型组又分为注射脂多糖(LPS)后2、4、8、12、24、48、72 h及7 d 8个时间点... 目的研究大鼠内毒素血症时循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 S)的变化,探讨内毒素血症的病理机制。方法90只雄性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和模型组(n=80),模型组又分为注射脂多糖(LPS)后2、4、8、12、24、48、72 h及7 d 8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10只。分别于腹腔注射LPS后相应时间点处死动物,取心脏血,测定血浆内毒素、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Ⅱ)以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 10)、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的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①模型组血浆内毒素和血清TNFα、IL 10水平均在腹腔注射LPS后2 h达高峰,分别在注射LPS后7 d、8 h和8 h降至正常水平。②模型组血浆PRA和血清AⅡ、ACE水平分别在腹腔注射LPS后2、8 h和8 h达高峰,分别于注射LPS后12、72和24 h降至正常水平。结论内毒素血症时,机体产生一系列炎症反应和抗炎反应,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同时循环RA S激活,引起血管收缩,导致微循环障碍,可进一步加重组织细胞缺血、缺氧。研究内毒素血症时RA S改变对阐明内毒素血症的病理机制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血症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0 肾素 血管紧张素 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
下载PDF
正确应对泌尿系统细菌耐药 被引量:9
3
作者 李晶铃 阴赪宏 张淑文 《中国医刊》 CAS 2005年第1期29-31,共3页
泌尿系统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其中以大肠埃希菌最常见 ,其次为革兰阳性菌 ,以葡萄球菌、肠球菌为主。近年来细菌耐药日趋严重 ,各种泌尿系统病原菌的耐药机制各不相同 ,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 (ESBLs)在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中有重要的作... 泌尿系统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其中以大肠埃希菌最常见 ,其次为革兰阳性菌 ,以葡萄球菌、肠球菌为主。近年来细菌耐药日趋严重 ,各种泌尿系统病原菌的耐药机制各不相同 ,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 (ESBLs)在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中有重要的作用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耐药机制主要是与其质粒产生 β -内酰胺酶和其染色体上的MECA基因有关 ,肠球菌则对多种抗生素呈天然耐药、获得性耐药和药物耐受。泌尿系感染细菌耐药的出现是由许多相互关联的因素引起的 ,特别是抗菌药物的滥用。要解决耐药性的问题必须从知识更新、医生与病人的相互影响、经济刺激、保健系统和各项规章制度等多方面入手 ,同时找到耐药菌的耐药基因 ,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延缓耐药菌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耐药 泌尿系统 耐药机制 耐药菌 大肠埃希菌 肠球菌 革兰阳性菌 应对 规章制度 知识更新
下载PDF
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脓毒症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晶铃 阴赪宏 +1 位作者 张淑文 王宝恩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639-640,共2页
脓毒症(sepsis)是一系列炎性介质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失控的临床表现,其发病机制复杂,病程凶险,一旦演变为脓毒性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则治疗困难,预后险恶[1].最近研究发现,脓毒症与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有着密切的... 脓毒症(sepsis)是一系列炎性介质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失控的临床表现,其发病机制复杂,病程凶险,一旦演变为脓毒性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则治疗困难,预后险恶[1].最近研究发现,脓毒症与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有着密切的关系,现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内分泌系统
下载PDF
SARS患者2年康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阴赪宏 王超 +7 位作者 文艳 姜利 路琴 李晶铃 王婧 贺正一 张淑文 王宝恩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740-742,共3页
目的 通过对20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IgG阳性患者2年康复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探讨SARS发展规律。方法 选择20例临床确诊SARS的患者,分别于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半年和 2年观察SARS-IgG、T细胞亚群、肺功能、胸部CT等的动态变... 目的 通过对20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IgG阳性患者2年康复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探讨SARS发展规律。方法 选择20例临床确诊SARS的患者,分别于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半年和 2年观察SARS-IgG、T细胞亚群、肺功能、胸部CT等的动态变化。结果 20例患者出院后2年内, SARS-IgG水平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但下降趋势较缓;至第2次复查时绝大部分患者的T细胞亚群恢 复至正常水平;首次复查时,胸部CT异常率为65%,主要有磨玻璃样密度病灶、小叶内间质增厚或小叶间隔 增厚、不规则的纤维索条影、胸膜下弧线影、牵拉性细支气管扩张、蜂窝状阴影等,至第4次复查时,胸部CT 的异常率仍为30%;首次复查时,肺功能以弥散常数(KCO)异常发生率最高,伴有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 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的异常,至第3次复查时逐渐恢复。结论 SARS患者SARS-IgG水平下降缓慢,可 能持续较长时间;胸部CT恢复需较长时间;肺功能以弥散功能障碍为主,恢复较快。进一步进行SARS相关 指标的研究很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IgG阳性 康复期 CT 肺功能 SARS
下载PDF
脓毒症并发胃肠道功能不全综合征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秦龙 张颖萍 +3 位作者 刘秋旻 颜卫峰 路建荣 李晶铃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1-94,共4页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并发胃肠道功能不全综合征(GIDS)的影响预后的有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0月~2012年10月间北京市海淀医院ICU收治的72例并发GIDS的脓毒症患者。GIDS为入选患者在ICU期间的病例资料中至少具有下列三项因素...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并发胃肠道功能不全综合征(GIDS)的影响预后的有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0月~2012年10月间北京市海淀医院ICU收治的72例并发GIDS的脓毒症患者。GIDS为入选患者在ICU期间的病例资料中至少具有下列三项因素之一者:即肠内喂养不耐受(FI)、胃肠道出血(GIH)和麻痹性肠梗阻(PI)。记录其人口统计学和入选研究时的临床基本资料等25项指标,以及并发GIDS的基本情况,对上述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选择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研究终点为ICU病死率。结果共有34例并发GIDS的脓毒症患者(47.2%)死亡,与存活组患者相比,非存活组患者病情更重(SOFA评分)([7.76±3.6)v(s5.53±3.9),P=0.003],ICU住院时间更长([22.6±15.9)v(s15.0±10.0),P=0.01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来源分类(OR=6.834,95%CI1.713~27.265,P=0.006)、血小板计数(PLT)(OR=2.01,95%CI2.004~2.017,P=0.002)是发生GIDS的脓毒症患者的独立死亡危险因素。结论脓毒症患者并发GIDS预后较差;来源手术科室和早期PLT降低的GIDS患者死亡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胃肠道功能不全综合征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胃肠道功能衰竭对脓毒症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秦龙 张颖萍 +3 位作者 刘秋旻 路建荣 颜卫峰 李晶铃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功能衰竭(GIF)在脓毒症患者中的发病特点以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10~2012—10北京市海淀医院ICU收治的110例脓毒症患者。人选患者在ICU期间的病例资料中至少具有下列三项因素之一者即诊断GIF:即... 目的探讨胃肠道功能衰竭(GIF)在脓毒症患者中的发病特点以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10~2012—10北京市海淀医院ICU收治的110例脓毒症患者。人选患者在ICU期间的病例资料中至少具有下列三项因素之一者即诊断GIF:即肠内喂养不耐受(FI)、胃肠道出血(GIH)和麻痹性肠梗阻(PI)。记录其人口统计学和入选研究时的临床基本资料等25项指标,以及并发GIF的基本情况;对上述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选择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研究终点为ICU死亡。结果共有72例(65.5%)脓毒症患者发生GIF,其中FI+PI的GIF类型所占比例最高,为44%;与非GIF组相比,GIF组的ICU病死率更高(47.2%比21.1%,P=0.007)以及ICU住院时间更长[(18.6±13.6)d比(14.2±7.8)d,P=0.03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期血小板计数(PLT)降低和血乳酸水平升高以及发生GIF是脓毒症患者的独立死亡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OR)分别为1.994、1.729倍和2.124倍。结论GIF是脓毒症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并能明显影响临床预后;早期PLT降低和血乳酸水平升高以及发生GIF的脓毒症患者的死亡风险较高,并能预测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胃肠道功能衰竭(GIF) Logistic回归分析 肠内营养不耐受(FI) 胃肠道出血(GIH) 麻痹性肠梗阻(PI)
下载PDF
一组家庭聚集性暴发重症SARS病例及其康复期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阴赪宏 李晶铃 +1 位作者 张淑文 王宝恩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2期215-217,共3页
为了解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的家庭聚集性暴发过程 ,分析SARS不同阶段的传染性和不同接触方式的危险性及预后影响因素 ,并进行康复期评价。以首发病例为线索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个案调查 ,分析其传播关系和传染性 ,并对康复者进行... 为了解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的家庭聚集性暴发过程 ,分析SARS不同阶段的传染性和不同接触方式的危险性及预后影响因素 ,并进行康复期评价。以首发病例为线索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个案调查 ,分析其传播关系和传染性 ,并对康复者进行肺功能及血清抗体检查。结果 :与处于症状期的首发病例密切接触的共 8人 ,均先后发病 ,死亡 1例。发病者潜伏期长短与接触方式及个人感染的病毒载量有密切关系。SARS患者年龄大于 60岁、伴基础疾病者病死率高。康复 4周时患者仍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障碍 ,血清IgG达 ( 1 .1 1± 0 .48)g/L。提示 :SARS患者症状期传染性强 ,未观察到SARS潜伏期具有传染性 ;年龄大于 60岁、伴基础疾病的SARS患者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 聚集性 潜伏期 症状期 康复期
下载PDF
27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康复期运动心肺功能的动态观察(英文) 被引量:1
9
作者 阴赤贞宏 王超 +6 位作者 刘颖 路琴 李晶铃 贺正一 马大庆 张淑文 王宝恩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22-825,共4页
目的系统评估 SARS 患者康复期肺、心血管和肌肉等的综合运动反应能力。方法于患者出院后1、3、6个月时,分别对27例SARS-IgG 阳性的 SARS 患者的运动心肺功能、静息肺功能和胸部 CT 进行动态观察。结果在第一次检查时,除 VO2max%外, SA... 目的系统评估 SARS 患者康复期肺、心血管和肌肉等的综合运动反应能力。方法于患者出院后1、3、6个月时,分别对27例SARS-IgG 阳性的 SARS 患者的运动心肺功能、静息肺功能和胸部 CT 进行动态观察。结果在第一次检查时,除 VO2max%外, SARS 患者运动心肺功能的 VO2max%、VO2max/kg、VO2max、METs、BR、HRR及VEmax 等各项指标的异常率均高于静息肺功能和 CT 检出的异常率。在第二、三次检查时, 各项指标的异常率均明显下降,而且 SARS 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与运动心肺功能恢复相符合。结论 SARS 患者存在运动心肺功能障碍,可能与其心肺、肌肉等的损伤、发病后活动减少有关。SARS 患者运动心肺功能障碍可以逐渐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运动心肺功能 静息肺功能 CT
下载PDF
内毒素血症对大鼠肾功能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晶铃 阴赪宏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2-77,共6页
目的探讨内毒素血症大鼠不同阶段肾功能和肾素-血管紧张素(RAS)系统的变化,为完善其病理机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9组:对照组(n=10)和模型组的8个时间点(注射后2、4、8、12、24、48、72、168 h组,n=10)。模型组采用腹... 目的探讨内毒素血症大鼠不同阶段肾功能和肾素-血管紧张素(RAS)系统的变化,为完善其病理机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9组:对照组(n=10)和模型组的8个时间点(注射后2、4、8、12、24、48、72、168 h组,n=10)。模型组采用腹腔注射LPS的方式制备脓毒症模型,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无热源水。对照组于注射后8 h,模型组于各个时间点取心脏血,测定循环内毒素、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一氧化氮合酶(NOS)、肾素(PRA)、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血管紧张素(Ang)、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取肾组织,测定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AT1R)和2型受体(AT2R)的蛋白表达。结果在LPS注射后,模型组循环内毒素、ET、NO、NOS、PRA、ACEⅡ、AngⅠ、AngⅡ、血肌酐、尿素氮,肾组织AT1R和AT2R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肾脏系数、血清内毒素、血肌酐、尿素氮、肾组织AT1R和AT2R表达在注射后2~168 h的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内皮素、NOS、AngⅡ在注射2~48 h高于对照组,NO在注射4~48 h高于对照组,ACE在2~24 h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毒素血症所致肾损伤中可能有RAS的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血症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氧化应激损伤
下载PDF
内毒素血症大鼠肝脏RAS表达与肝功能损伤的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晶铃 阴赪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6-120,共5页
目的探讨内毒素血症大鼠肝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表达特点及其与肝功能损伤的关系。方法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注射后2、4、8、12、24、48、72 h及7 d组。除对照组以外,均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制备脓毒症模型。分别于注射2、... 目的探讨内毒素血症大鼠肝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表达特点及其与肝功能损伤的关系。方法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注射后2、4、8、12、24、48、72 h及7 d组。除对照组以外,均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制备脓毒症模型。分别于注射2、4、8、12、24、48、72 h及7 d取10只,取心脏血,测肝功能标志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循环RAS标志物肾素(PRA)、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取肝脏组织,观察肝组织病理,测组织RAS标志物PRA、ACE、AngⅡ及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AT1R)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的循环AST、ALT及LDH水平在LPS注射后逐渐升高,8 h达峰,AST与LDH在4~48 h均高于对照组,ALT在2~48 h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的循环和肝脏PRA在注射后迅速升高,2 h达峰,48 h降至正常水平,中间时间段均高于对照组(P<0.05);ACE和AngⅡ在注射后逐渐升高,8 h达峰,ACE在2~24 h高于对照组,AngⅡ在2~48 h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AT1RmRNA表达在注射后逐渐升高,4~48 h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毒素血症所致肝功能损伤可能与肝脏局部RAS激活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血症 肝脏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炎性反应 应激反应
下载PDF
大黄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血清瘦素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婧 阴赪宏 +5 位作者 路琴 李晶铃 文艳 郑晓燕 张淑文 王宝恩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1141-1145,共5页
目的观察大黄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瘦素水平的影响,探讨其保护SAP胰腺损伤的机制。方法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模型组(SAP)、大黄素组(EM)均以6%牛磺胆酸钠经胰管内逆行注射(1 ml/kg)复制SAP模型,SAP组、EM组分别... 目的观察大黄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瘦素水平的影响,探讨其保护SAP胰腺损伤的机制。方法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模型组(SAP)、大黄素组(EM)均以6%牛磺胆酸钠经胰管内逆行注射(1 ml/kg)复制SAP模型,SAP组、EM组分别于造模后30 min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大黄素溶液(1 ml/100 g),每天2次,连续3 d。假手术组(SO)于胰胆管内注射生理盐水。测定24 h、48 h时点血清淀粉酶、脂肪酶、TNF-α、IL-10以及瘦素水平。结果24 h时点SAP组血中淀粉酶[(9784.80±2634.89)U/L]显著高于EM组[(7832.67±2641.29)U/L]及SO组[(611.33±209.75)U/L],P<0.01;脂肪酶水平有相似变化趋势。24 h时点SAP组血中TNF-α[(517.76±98.98)pg/ml]显著高于EM组[(259.10±50.08)pg/ml]及SO组[(249.08±83.02)pg/ml],P<0.01。24h时EM组血中IL-10为(677.99±154.07)pg/ml,高于SAP组[(637.73±323.90)pg/ml]。SAP组、EM组的瘦素水平上调,24 h时点EM组[(23.91±4.61) ng/ml]显著高于SAP组[(13.61±8.75)ng/ml](P<0.05)。病理结果显示SAP组胰腺间质水肿、出血,腺泡坏死、炎性细胞浸润严重,EM组病变相对较轻。免疫组化法检测胰腺瘦素表达上调,阳性率增加。结论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大黄素能够抑制炎性反应,并上调大鼠的瘦素水平,减轻胰腺的病理变化,对胰腺起到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大黄素 瘦素
原文传递
脓毒症患者胃肠道功能不全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秦龙 张颖萍 +3 位作者 刘秋旻 颜卫峰 路建荣 李晶铃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4141-4142,4145,共3页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发生胃肠道功能不全综合征(GIDS)的临床特征和影响因素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北京市海淀医院ICU收治的110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ICU期间GIDS发生与...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发生胃肠道功能不全综合征(GIDS)的临床特征和影响因素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北京市海淀医院ICU收治的110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ICU期间GIDS发生与否,将入选患者分为GIDS组和非GIDS组,应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间各因素的差异,从而得到影响GIDS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72例脓毒症患者发生GIDS,发生率为65. 5% ;59. 8%的GIDS发生在人住ICU 7-14 d;GIDS的ICU病死率为47. 2% ,非GIDS为21. 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IDS住ICU时间为(18. 6±13. 6)d,非GIDS为(14. 2±7. 8)d,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髙龄、腹腔感染、高SOFA评分以及早期应用儿茶酚胺类药物是脓毒症患者发生GIDS的危险因素。结论GIDS是脓毒症常见的并发症,能明显影响脓毒症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胃肠道功能不全综合征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贝那普利对早期糖尿病肾脏疾病足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念鸿 宫京梅 +3 位作者 李英姿 李晶铃 李亚军 李晓红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24-928,共5页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对早期糖尿病肾脏疾病(DKD)足细胞损伤保护作用。方法选取SPF级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单肾切除(SNE)组、DKD组和贝那普利(Ben)组,每组10只,其中DKD组和Ben组采用60mg/kg STZ腹腔注射建立DKD模型...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对早期糖尿病肾脏疾病(DKD)足细胞损伤保护作用。方法选取SPF级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单肾切除(SNE)组、DKD组和贝那普利(Ben)组,每组10只,其中DKD组和Ben组采用60mg/kg STZ腹腔注射建立DKD模型,成模4周后,Ben组予10mg/(kg·d)贝那普利灌胃,DKD组、SNE组和NC组4周后予等量蒸馏水灌胃。检测各组生化指标,观察肾脏组织病理改变及足细胞超微结构,免疫荧光检测肾皮质Nephrin和Podocin蛋白表达。结果Ben组多饮多尿症状减轻,第4、8、12周体质量均高于DKD组(P<0.05);DKD组和Ben组血糖高于NC组、SNE组(P<0.05);DKD组Scr和24h尿蛋白定量高于NC组、SNE组,血清白蛋白低于NC组、单肾切除组(P<0.05);Ben组Scr和24h尿蛋白定量(81.30±20.46)μmol/L、(190.44±5.10)mg/24h低于DKD组,血清白蛋白(36.47±1.32)g/L高于DKD组(P<0.05);DKD组肾组织AT Ⅱ高于NC组(P<0.05);Ben组AT Ⅱ(14.60±0.82)pg/ml低于DKD组(P<0.05);DKD模型组足突宽度、足突融合率和基底膜厚度高于NC组、SNE组(P<0.05);Ben组足突宽度、足突融合率和基底膜厚度分别为(0.41±0.01)μm、(34.20%±6.81%)和(0.40±0.03)μm,低于DKD组(P<0.05);Ben组Nephrin和Podocin蛋白表达较DKD组升高。结论贝那普利对早期DKD足细胞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肾组织ATⅡ,上调Nephrin和Podocin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那普利 糖尿病肾脏疾病 足细胞 血管紧张素Ⅱ Nephrin蛋白 Podocin蛋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