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海泡石层系泥质灰岩中自生黏土矿物的类型、组成与成岩演化过程--以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茅一段为例
1
作者 宋金民 王佳蕊 +12 位作者 刘树根 李智武 罗平 江青春 金鑫 杨迪 黄士鹏 范建平 叶玥豪 王俊轲 邓豪爽 王斌 郭嘉欣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1-322,共12页
通过野外露头剖面实测和岩心观察,结合薄片鉴定、氩离子抛光、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激光剥蚀元素面扫描等方法,对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简称茅一段)含海泡石层系泥质灰岩中自生黏土矿物类型、产状及其组成进... 通过野外露头剖面实测和岩心观察,结合薄片鉴定、氩离子抛光、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激光剥蚀元素面扫描等方法,对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简称茅一段)含海泡石层系泥质灰岩中自生黏土矿物类型、产状及其组成进行了分析,明确黏土矿物的成岩演化序列,建立黏土矿物沉积-成岩演化模式。研究表明,川东地区茅一段在富Si^(4+)、Mg^(2+)的凉水文石海中沉淀自生海泡石矿物,形成含海泡石层系;在埋藏成岩过程中,自生黏土矿物会经历两条可能的演化序列:①早成岩A期到中成岩A_(1)期,在普遍缺乏Al^(3+)的浅埋藏环境中,海泡石维持稳定状态;中成岩A_(2)期,自生海泡石开始演化为斯蒂文石;中成岩B_(1)期演化为无序滑石;中成岩B_(2)期至晚成岩期,最终演化为滑石,形成了茅一段主要的自生黏土矿物成岩演化序列“海泡石—斯蒂文石—无序滑石—滑石”。②早成岩A期,风暴和上升洋流携带的Al^(3+)参与成岩过程,微量海泡石向蒙脱石演化,部分蒙脱石继续演化为绿泥石;早成岩B期至中成岩A_(1)期,部分蒙脱石演化为伊/蒙混层;中成岩A_(2)期至中成岩B_(2)期,伊/蒙混层向伊利石发生演化,至晚成岩期全部转化为伊利石,由此形成茅一段次级自生黏土矿物成岩演化序列“海泡石—蒙脱石—绿泥石/伊利石”。含海泡石层系泥质灰岩中自生黏土矿物的类型与演化具有两方面的油气地质意义:①海泡石吸附和聚集大量有机质,有效提升茅一段烃源岩的品质和生烃潜力。②海泡石向滑石演化过程中形成大量有机质孔和黏土收缩孔(缝),同时释放富Mg^(2+)成岩转化流体,使凹陷内或凹陷边缘区的灰岩发生白云石化,在中二叠统形成自生自储和(旁)下生(侧)上储型的源储配置新模式,提高了油气成藏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海泡石层系 自生黏土矿物 成岩演化 中二叠统茅口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川中地区北部下寒武统沧浪铺组一段风暴岩特征及沉积地质意义
2
作者 田立洲 宋金民 +10 位作者 叶玥豪 刘树根 李智武 金鑫 杨迪 赵玲丽 丁一 任佳鑫 王瀚 李柯然 邓豪爽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9-310,共12页
川中地区北部下寒武统沧浪铺组风暴岩发育,但对该风暴岩沉积以及该区早寒武世沉积环境、古地理和沉积古地貌的研究较为薄弱。通过详细岩心观察及镜下薄片鉴定,研究了沧浪铺组风暴沉积序列和沉积模式,并揭示其地质意义。研究区沧浪铺组... 川中地区北部下寒武统沧浪铺组风暴岩发育,但对该风暴岩沉积以及该区早寒武世沉积环境、古地理和沉积古地貌的研究较为薄弱。通过详细岩心观察及镜下薄片鉴定,研究了沧浪铺组风暴沉积序列和沉积模式,并揭示其地质意义。研究区沧浪铺组发育砾屑层、粒序段、平行层理和丘状交错层理等风暴沉积构造,可划分出5个风暴沉积序列,即:序列Ⅰ由砾屑段(A)、平行层理段(C)和丘状交错层理段(D)组成,在正常浪基面之上沉积;序列Ⅱ由平行层理段(C)、丘状交错层理段(D)和水平层理泥岩段(E)组成,位于风暴浪基面附近;序列Ⅲ由底冲刷面和砾屑段(A)和粒序段(B)构成,于正常浪基面和风暴浪基面之间;序列Ⅳ由粒序段(B)和平行层理段(C)组成,距离风暴中心远,沉积环境更靠近风暴浪基面附近;序列Ⅴ由底冲刷面和砾屑段(A)构成,位于平均海平面与正常浪基面之间且靠近正常浪基面。川中地区北部风暴岩的发现证实,沧浪铺组一段为陆棚—斜坡—台地边缘沉积,指示上扬子板块在沧浪铺组沉积期处于低纬度地区,这为岩相古地理恢复提供了约束;同时风暴作用形成连片分布的颗粒滩,有效提升储集相带的规模,有助于对颗粒滩相带的分布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沉积 沉积模式 沉积序列 风暴岩 沧浪铺组 下寒武统 川中北部
下载PDF
滇东北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白云石化模式研究:来自钙同位素模拟结果
3
作者 李柯然 杨迪 +11 位作者 宋金民 李智武 金鑫 刘芳 杨雄 刘树根 叶玥豪 范建平 任佳鑫 赵玲丽 夏舜 陈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3-326,共14页
滇东北地区桧溪剖面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外侧,剖面龙王庙组地层白云石化活动强烈,广泛发育泥晶灰岩、砂屑灰岩、泥晶白云岩、云质灰岩和灰质云岩等岩性。剖面3个灰岩过渡岩性白云岩旋回中具有混积特征,石英颗粒大量发育。阴极发光下,3个岩... 滇东北地区桧溪剖面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外侧,剖面龙王庙组地层白云石化活动强烈,广泛发育泥晶灰岩、砂屑灰岩、泥晶白云岩、云质灰岩和灰质云岩等岩性。剖面3个灰岩过渡岩性白云岩旋回中具有混积特征,石英颗粒大量发育。阴极发光下,3个岩性旋回主要呈暗红色,可见石膏。地球化学测试显示:旋回1中灰岩白云岩碳同位素为-0.78‰~-0.49‰,氧同位素为-9.28‰~-8.96‰,锶同位素为0.70979554~0.71218318,钙同位素为0.54‰~1.12‰;旋回2中灰岩白云岩碳同位素为0.37‰~0.41‰,氧同位素为-9.76‰~-9.64‰,锶同位素为0.71008711~0.71374167,钙同位素为0.63‰~0.81‰;旋回3中灰岩白云岩碳同位素为-0.03‰~0.23‰,氧同位素为-9.90‰~-9.24‰,锶同位素为0.70990934~0.71237617,钙同位素为0.56‰~0.94‰;3个旋回中灰岩锶、钙同位素测试结果明显偏低,白云岩锶、钙结果明显偏高。钙同位素对流、缓冲模型模拟结果显示,旋回1白云石化流体Mg^(2+)浓度为2倍海水当量(105.64 mmol/kg,Mg^(2+)/Ca^(2+)=1.99),旋回2白云石化流体Mg^(2+)浓度为7倍海水当量(369.74 mmol/kg,Mg^(2+)/Ca^(2+)=6.79),旋回3白云石化流体Mg^(2+)浓度为2.3倍海水当量(121.48 mmol/kg,Mg^(2+)/Ca^(2+)=2.29)。温度模拟显示,白云石化流体温度主要为30℃。综合岩石学、常规地球化学及钙同位素模拟结果,滇东北地区龙王庙组白云岩为渗透回流模式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东北地区 龙王庙组 白云石化 钙同位素 流体温度模拟 流体元素模拟
下载PDF
四川盆地灯影组微生物岩组构元素富集特征及意义
4
作者 李柯然 宋金民 +9 位作者 刘树根 杨迪 李智武 金鑫 任佳鑫 赵玲丽 夏舜 田立洲 王杉杉 张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83,共20页
【目的】埃迪卡拉纪晚期(灯影期)微生物岩是地球生命—环境协同演化的产物。【方法】在四川盆地灯影组微生物岩沉积组构划分基础上,结合不同组构的微区地球化学分析,总结微生物组构控制下的元素富集特征。【结果与结论】四川盆地灯影组... 【目的】埃迪卡拉纪晚期(灯影期)微生物岩是地球生命—环境协同演化的产物。【方法】在四川盆地灯影组微生物岩沉积组构划分基础上,结合不同组构的微区地球化学分析,总结微生物组构控制下的元素富集特征。【结果与结论】四川盆地灯影组微生物岩发育纹层、凝块、泡沫绵层、葡萄花边和核形石组构。纹层组构发育放线菌Actinophycus、似肾形菌Renaclis、似葛万菌Girvanellas,凝块组构发育似附枝菌Epiphiton-resembling、似肾形菌Renaclis、曲线菌Tortofimria,葡萄花边组构发育放线菌Actinophycus,泡沫绵层组构曲线菌Tortofimria,组构阴极发光呈黑色和暗红色。扫描电镜下,微生物组构发育大量诱导白云岩(呈球粒状和叠层状)、蓝细菌化石,与微生物席或EPS伴生。灯四段微生物组构Fe、S元素含量增高。灯二段葡萄花边组构富集V、Y元素,凝块组构富集V、Y、Ni元素;V、Cr、Ni、Y、LREE、HREE和ΣREE在灯四段凝块及纹层组构均有富集,Cu元素富集在凝块组构中,Zr元素富集在纹层组构中。元素富集效应显示灯影组海水以贫氧为主,灯二段海水较均一,灯四段海水分层明显,海水部分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影组 微生物组构 元素富集 古环境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油气成藏模式与有利勘探区分布
5
作者 宋金民 刘树根 +15 位作者 李智武 张本健 邓宾 江青春 金鑫 孙玮 汪华 郭海洋 陈骁 王佳蕊 田小彬 张玺华 叶玥豪 杨迪 范建平 罗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4-71,共18页
近年来,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勘探成效显著,是目前勘探开发和研究的热点层位,但其成藏模式、成藏过程与有利勘探区分布尚不明晰。为此,在分析含海泡石层段沉积环境的基础上,修编了中二叠世岩相古地理图,阐述了通江—长寿凹陷控制下的源储配... 近年来,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勘探成效显著,是目前勘探开发和研究的热点层位,但其成藏模式、成藏过程与有利勘探区分布尚不明晰。为此,在分析含海泡石层段沉积环境的基础上,修编了中二叠世岩相古地理图,阐述了通江—长寿凹陷控制下的源储配置及成藏模式,明确了中二叠统勘探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①受古特提斯洋扩张演化、勉略洋俯冲与峨眉大火成岩省构造热事件影响,四川盆地内部中二叠世形成通江—长寿克拉通内凹陷;②在栖霞期沉积时期,沉积相带呈现出北东向和北西向共存的特征,通江—长寿凹陷控制了台内北西向滩体的展布;③到了茅口组二期沉积时期,沉积相带展布主要受通江—长寿凹陷控制,呈现出北西—南东向展布,凹陷两侧边缘滩体发育;④通江—长寿凹陷的发育为中二叠统的源储配置提供了自生自储和旁生侧储两种源储组合新模式;⑤凹陷内海泡石沉积厚度大,大量有机质被吸附,在凉水环境下得到保存,形成优质烃源岩,在埋藏环境中,海泡石开始大量转化与溶解,形成大量有机质孔和黏土微孔,在凹陷内形成自生自储的配置关系,同时海泡石转化释放出的富镁离子的成岩水,通过侧向和垂向运移,将凹陷边缘滩白云石化,形成优质的白云岩储层,形成旁生侧储的配置关系。结论认为,通江—长寿凹陷控制着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油气分布,中二叠统自生自储型非常规泥质灰岩气藏最有利勘探区主要分布在通江—长寿凹陷内,勘探面积约为24800 km^(2),旁生侧储型常规气藏的最有利勘探区主要分布在凹陷两侧边缘带,勘探面积约为47700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二叠统 通江—长寿凹陷 成藏模式 含海泡石层段 有利勘探区域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一段灰岩—泥质灰岩韵律层古温度演化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1
6
作者 范建平 宋金民 +10 位作者 刘树根 江青春 李智武 杨迪 金鑫 苏旺 叶玥豪 黄士鹏 王佳蕊 姜华 罗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26-738,共13页
发生于晚石炭世—中二叠世末期的冰期事件是显生宙史上最剧烈的冰期事件,也是地史上最后一次从冰室期到温室期的转换期。通过薄片鉴定、扫描电镜、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碳氧同位素和锶同位素等地球化学手段,对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一... 发生于晚石炭世—中二叠世末期的冰期事件是显生宙史上最剧烈的冰期事件,也是地史上最后一次从冰室期到温室期的转换期。通过薄片鉴定、扫描电镜、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碳氧同位素和锶同位素等地球化学手段,对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古温度及古气候进行恢复,探讨中二叠世重大气候演变过程及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一段灰岩—泥质灰岩韵律层的生物组合类型以有孔虫、腕足和软体动物为主,不发育造礁生物和钙质绿藻;岩石结构以生物碎屑支撑和灰泥支撑为主,无鲕粒等非骨架颗粒,与国际典型的凉水碳酸盐岩类似。通过δ18O与ω(Mg)/ω(Ca)恢复古温度,灰岩沉积期的古海水温度为3.72~12.38℃(平均8.15℃,δ18O标准),13.79~14.28℃(平均13.90℃,ω(Mg)/ω(Ca)标准);泥质灰岩沉积期的古海水温度为7.00~14.24℃(平均10.97℃,δ18O标准),13.82~15.41℃(平均14.27℃,ω(Mg)/ω(Ca)标准)。中二叠统茅一段沉积期古温度变化主要受米兰科维奇短偏心率旋回驱动,短偏心率的旋回性变化是古温度、古气候旋回变化的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岩—泥质灰岩韵律 凉水碳酸盐岩 古温度 茅一段 中二叠统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川西地区雷口坡组风暴沉积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冯宇翔 宋金民 +5 位作者 刘树根 杨迪 李智武 金鑫 范建平 王佳蕊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61-672,共12页
中三叠世扬子地台西缘风暴频发,风暴岩较发育。根据剖面实测和薄片观察,对川西中三叠系雷口坡组典型的风暴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川西地区发育底冲刷面、砾屑段、粒序段和丘状交错层理等构造,可划分出7种风暴序列:序列Ⅰ主要由底冲刷面... 中三叠世扬子地台西缘风暴频发,风暴岩较发育。根据剖面实测和薄片观察,对川西中三叠系雷口坡组典型的风暴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川西地区发育底冲刷面、砾屑段、粒序段和丘状交错层理等构造,可划分出7种风暴序列:序列Ⅰ主要由底冲刷面及砾屑段(A)、粒序段(B)、平行层理段(C)构成,主要受风暴涡流控制,形成于正常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之间;序列Ⅱ主要由底冲刷面及砾屑段(A)、粒序段(B)、平行层理段(C)、风暴浊积段(E1)构成,主要受风暴回流控制,形成于风暴浪基面以上,近风暴浪基面;序列Ⅲ主要由底冲刷面及砾屑段(A)、粒序段(B)构成,主要受风暴回流控制,形成于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之间;序列Ⅳ主要由底冲刷面及砾屑段(A)、粒序段(B)、平行层理段(C)、丘状交错层理段(D)构成,主要受风暴涡流控制,形成于暴浪基面与正常浪基面间的较浅水区;序列Ⅴ主要由粒序段(B)、平行层理段(C)构成,主要受风暴涡流控制,处于正常浪基面之上;序列Ⅵ主要由砾屑段(A)构成,主要受风暴潮流控制,发育于正常浪基面上;序列Ⅶ主要由粒序段(B)和泥晶灰岩段(E2)构成,主要受风暴浊流控制,形成于风暴浪基面附近。风暴岩的发育,一是表明上扬子地区雷口坡时期处于低纬度地区,证明川西地处台缘—斜坡地带,约束了当时的古纬度及古地理格局;二是证实了龙门山古隆起与川西斜坡形成的古海湾的存在;三是约束了古海岸线的方位,进而指示微生物岩的北东—南西向带状展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地区 雷口坡组 风暴沉积 古海岸线 古海湾
下载PDF
川中—川西北加里东期古隆起对比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涛 李智武 +4 位作者 李金玺 童馗 王自剑 蔡鸿燕 袁梦雨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75-687,共13页
四川盆地加里东期经历了桐湾、郁南、都匀、广西等多期次构造运动,于盆地中西部和西北部分别形成了川中古隆起和川西北古隆起。重建加里东期川中古隆起和川西北古隆起形成演化过程及其关联性可以为四川盆地中西部和西北部深层海相层系... 四川盆地加里东期经历了桐湾、郁南、都匀、广西等多期次构造运动,于盆地中西部和西北部分别形成了川中古隆起和川西北古隆起。重建加里东期川中古隆起和川西北古隆起形成演化过程及其关联性可以为四川盆地中西部和西北部深层海相层系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提供新思路。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已有钻井和地震资料的分析,开展了不同构造区的震旦系—早古生代地层对比分析,识别出四川盆地加里东期古隆起各套地层尖灭点分布范围、不整合削截点和上超点。利用地震、连井剖面相结合的方法,重塑了川中和川西北地区古隆起的形成演化过程。综合研究认为,加里东期古隆起的构造形态在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初步形成,在晚志留世广西运动中经历了细微调整,古隆起在早志留世达到最大展布范围,于二叠纪沉积前定型,郁南运动和都匀运动对加里东期古隆起的变形起着重要作用;二者总体经历了“隆-凹”分异阶段(Z—∈_(1)m)、隆起定型阶段(∈_(1)q—S_(1))、联合隆升阶段(S_(2)—C)、稳定埋藏阶段(P—T_(2))等4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加里东古隆起 地震解释 形成演化 关联性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周缘震旦系灯影组岩性—碳同位素地层划分及意义
9
作者 陈明思 张本健 +8 位作者 李智武 刘树根 李勇 宋金民 王瀚 蒋航 王林康 徐少立 丁一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47-1363,共17页
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灯影组厚度变化巨大,给地层划分与对比带来极大困难;同时,绵阳—长宁拉张槽成因问题的实质也是地层归属不清。在此背景下,基于2条露头和3口钻井开展了系统的岩性—碳同位素地层划分对比工作,将灯影组划分为6个可等时... 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灯影组厚度变化巨大,给地层划分与对比带来极大困难;同时,绵阳—长宁拉张槽成因问题的实质也是地层归属不清。在此背景下,基于2条露头和3口钻井开展了系统的岩性—碳同位素地层划分对比工作,将灯影组划分为6个可等时对比的岩性段,共包含3次碳同位素正偏(DP1、DP2、DP3)和3次碳同位素负偏(DN1、DN2、DN3)。地层划分结果为:(1)灯一段以泥晶白云岩为特征;(2)灯二下亚段发育各种藻白云岩,伴生葡萄状构造,且下部发育DP1碳同位素正偏,中部发育DN1碳同位素负偏,上部向DP2碳同位素正偏过渡;(3)灯二上亚段岩性为泥晶白云岩夹少量藻白云岩,下部发育DP2碳同位素正偏,中上部发育DN2碳同位素负偏,且该亚段中部在局部地区发育混合沉积;(4)灯三段普遍具有混积特征,局部地区为碎屑岩,发育特征管状化石;(5)灯四下亚段以大套泥晶白云岩为特征,碳同位素稳定在1‰左右,上部向DP3碳同位素正偏过渡;(6)灯四上亚段主要发育藻纹层白云岩和叠层石白云岩,底部见DP3碳同位素正偏,向上逐渐负偏过渡为DN3。地层对比发现,灯二上亚段顶部的不整合面可对应547 Ma左右的冰期,灯四段顶部的不整合面对应震旦纪—寒武纪之交(541 Ma左右)的冰川事件。位于绵阳—长宁拉张槽内部的蓬探1井、蓬深3井不同程度地缺失灯二上亚段之上的地层,缺失厚度可达600 m以上(缺至灯二下亚段底部),且上覆麦地坪组厚度最大、最完整,说明绵阳—长宁拉张槽的主体形成时间可以约束到灯二下亚段底部沉积之后和拉张槽内部麦地坪组开始沉积之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灯影组 碳同位素 地层划分对比 绵阳—长宁拉张槽
下载PDF
四川盆地水热型地热资源构造成因模式
10
作者 李金玺 孙东 +6 位作者 李智武 曹楠 童馗 廖俊 张正鹏 董建兴 章旭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8-460,共23页
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的四川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叠合型沉积盆地,蕴含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四川盆地具有突变型和渐变型两类盆山结构,二者的构造样式存在明显差异,对盆地及周缘的水热型地热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通过解析盆地及周缘... 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的四川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叠合型沉积盆地,蕴含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四川盆地具有突变型和渐变型两类盆山结构,二者的构造样式存在明显差异,对盆地及周缘的水热型地热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通过解析盆地及周缘地质构造,明确了盆地不同构造单元的构造样式;详细对比分析已有的地热勘查案例的异同性,提出了褶皱型、单斜型和褶皱—断裂复合型等3大类水热型地热资源的构造成因模式;认为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与水热型地热资源的形成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1)频繁不均匀升降运动导致构造—沉积格局分异,控制着地热储盖层岩性、组合及区域展布;2)构造抬升形成的不整合面和古岩溶作用极大改善了地热储层的孔渗物性和流体输导能力,形成了优质的碳酸盐岩孔洞型热储;3)断裂可能是地下热水的补给通道和输导系统,亦或是阻隔屏障,取决于断裂类型和断层两盘岩性配置关系;4)地下热水易于沿具走滑分量断层和张性断层进行补给和输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构造 构造样式 地热储层 地下热水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华南衡阳盆地上白垩统黄土类似物的初步研究
11
作者 石宇翔 吴驰华 +8 位作者 黄乐清 伊海生 李智武 焦海菁 杨嘉宝 秦江颖 张小凤 周亚楠 Juan Pedro RODRIGUEZ-LOPEZ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101-3115,共15页
中国新生代黄土序列具有沉积速率高、连续性好等特点,记录了东亚地区持续的古气候动力学演化和重大地质事件信息。受区域构造-地貌和大气环流格局影响,中生代晚期华南发育了众多盆山型古沙漠系统且出露了巨厚的风成砂,但几乎未有学者提... 中国新生代黄土序列具有沉积速率高、连续性好等特点,记录了东亚地区持续的古气候动力学演化和重大地质事件信息。受区域构造-地貌和大气环流格局影响,中生代晚期华南发育了众多盆山型古沙漠系统且出露了巨厚的风成砂,但几乎未有学者提及黄土/黄土类似物的存在。本文通过粒度端元解析、野外露头的构型分析等手段,对衡阳盆地上白垩统红花套组进行了初步研究,识别出风成砂丘、砂席和泥滩等环境类型;并在泥滩环境中提取到黄土类似物的粒度组分信号,同时提出了黄土类似物的风成成因,总结了其形成-堆积过程。这项工作旨在探索白垩纪黄土类似物存在的可能性,为未来开展华南陆块中生代风尘记录研究提供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白垩统 衡阳盆地 红花套组 风成沉积 黄土类似物
下载PDF
川中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碳酸盐岩显微图像数据集
12
作者 李柯然 宋金民 +5 位作者 刘树根 冯宇翔 李智武 金鑫 范建平 陈伟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1期298-307,共10页
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在川中地区广泛发育,展示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和较大的勘探潜力。川中地区碳酸盐岩储集层十分发育,各类孔隙发育、保存良好,表生溶蚀、埋藏溶蚀和白云石化作用等改善了储集物性,提高了储层的渗透率。孔隙类型包括粒内溶... 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在川中地区广泛发育,展示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和较大的勘探潜力。川中地区碳酸盐岩储集层十分发育,各类孔隙发育、保存良好,表生溶蚀、埋藏溶蚀和白云石化作用等改善了储集物性,提高了储层的渗透率。孔隙类型包括粒内溶孔、粒间溶孔、铸模孔等,可见连通型溶蚀缝。顶部在岩溶作用下,形成良好的古风化壳储层。通过采集川中北部地区LG19井、LG173井、ZT1井、TN112井、Y105井和PL19井等钻遇的雷口坡组地层为研究对象,制作了岩石显微薄片数据集。川中地区雷口坡组以藻纹层白云岩、砂屑白云岩和角砾状白云岩为主。沉积相为碳酸盐岩蒸发-局限台地相沉积,亚相可分为潮坪、台内滩亚相,潮坪有云坪、膏云坪等微相,而台内滩又可细分为生屑滩、砂屑滩等。本图片数据集,可用于划分该地区雷口坡组沉积微相,研究微相对储层形成及分布的控制,判断出有利储集微相,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有效指导。本数据集能进一步用于机器学习图像数据集制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地区 雷口坡组 碳酸盐岩 显微图像数据集
下载PDF
龙门山冲断带分段-分带性构造格局及其差异变形特征 被引量:122
13
作者 李智武 刘树根 +3 位作者 陈洪德 刘顺 郭兵 田小彬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40-454,共15页
龙门山冲断带地处青藏高原东缘,介于松潘-甘孜褶皱带与四川盆地之间,由一系列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逆冲断层及其所夹的岩片组成。分段-分带性构造格局是龙门山冲断带的基本特点和重要特色。龙门山自西向东发育有4条主干断裂:茂县-汶川... 龙门山冲断带地处青藏高原东缘,介于松潘-甘孜褶皱带与四川盆地之间,由一系列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逆冲断层及其所夹的岩片组成。分段-分带性构造格局是龙门山冲断带的基本特点和重要特色。龙门山自西向东发育有4条主干断裂:茂县-汶川断裂、北川-映秀-五龙断裂、安县-都江堰(原称"灌县")-双石断裂和广元-大邑-雅安(隐伏)断裂。由这些主干断裂分隔,龙门山冲断带沿倾向表现出明显的分带性变形特征,以其典型构造特征自西向东称为弧形韧性变形带、基底冲断-同劈理褶皱带、同心褶皱-叠瓦冲断带、前陆扩展变形带和前陆坳陷带,它们自西向东显示层次渐浅、韧性递减、脆性渐强的变形特点。龙门山冲断带沿走向以北川-安县与卧龙-怀远一线为界可三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北段以出露轿子顶基底杂岩和唐王寨向斜及其前缘叠瓦冲断系为主要特征,中段以出露彭灌基底杂岩及其前缘发育飞来峰为典型特征,南段以出露五龙、宝兴基底杂岩及其前缘发育飞来峰为典型特征。自北东向南西,龙门山冲断带沿走向具有构造起始和定型时期渐晚、脆性渐强、前陆卷入变形的程度渐强、新生代隆升渐快和活动性增强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冲断带 构造分带性 构造分段性 差异变形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北缘震旦纪—早寒武世隆-坳格局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57
14
作者 李智武 冉波 +8 位作者 肖斌1 宋金民 郑玲 李金玺 王瀚 肖斌2 叶玥豪 蔡其新 刘树根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9-85,共27页
四川盆地北部震旦系—下寒武统是继安岳气田发现和绵阳—长宁裂陷提出之后备受关注的另一重点勘探领域,但对其沉积-构造格局的认识存在严重分歧。文中基于露头剖面、地震、钻井和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四川盆地北缘... 四川盆地北部震旦系—下寒武统是继安岳气田发现和绵阳—长宁裂陷提出之后备受关注的另一重点勘探领域,但对其沉积-构造格局的认识存在严重分歧。文中基于露头剖面、地震、钻井和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四川盆地北缘震旦纪—早寒武世期间存在隆-坳并存的格局。四川盆地北缘震旦系—下寒武统厚度、岩相、地震反射和地球化学等指标的详细分析表明:(1)沉积-构造格局表现为隆-坳相间的特点,即自西向东依次为绵阳—长宁裂陷→汉南—米仓山隆起→万源—通江裂-坳陷→达州—开江隆起→城口—开县裂-坳陷→东安—巫溪隆起→巴东—恩施裂陷→神农架—黄陵隆起;(2)发育台地、斜坡和盆地三种沉积环境,其中斜坡环境以发育大量风暴、重力流、滑塌角砾沉积及同沉积滑移变形等为主要识别标志;(3)经历了三个"隆-坳"旋回,即陡二段末期—灯二段早期、灯二段晚期—灯四段早期、灯四段晚期—筇竹寺组晚期。四川盆地北缘震旦纪—早寒武世隆-坳格局的形成受控于震旦纪基底构造薄弱带、南秦岭地幔上隆底侵和原特提斯洋壳板片拖拽三者的联合作用,与罗迪尼亚大陆裂解和冈瓦纳大陆聚合的全球构造背景密切相关。四川盆地北缘震旦纪—早寒武世隆-坳并存格局的提出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该时期扬子克拉通区域沉积-构造格局和演化,也为川东北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川东北地区震旦纪—早寒武世隆-坳格局控制了烃源岩和储集层的发育及源储配置关系,建议首先将裂-坳陷边缘带作为下一步勘探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旦纪 早寒武世 隆-坳格局 裂陷作用 油气勘探 四川盆地 扬子克拉通
下载PDF
川西坳陷构造格局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量:72
15
作者 李智武 刘树根 +3 位作者 林杰 汤聪 邓宾 孙玮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45-653,共9页
川西坳陷是晚三叠世以来于四川盆地西部发育起来的前陆坳陷,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多期次构造运动。受西缘龙门山冲断带、北缘米仓山构造带和南缘川滇构造带的影响,川西坳陷相应发育北东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三组主要构造。川西... 川西坳陷是晚三叠世以来于四川盆地西部发育起来的前陆坳陷,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多期次构造运动。受西缘龙门山冲断带、北缘米仓山构造带和南缘川滇构造带的影响,川西坳陷相应发育北东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三组主要构造。川西坳陷现今构造具有东西倾向分带、南北走向分段和垂向分层的变形特点,据地表构造形迹和地腹构造展布,可划分为三个变形区(带):龙门山前缘扩展变形带主要受龙门山冲断带影响,发育北东向构造;川西北低平褶皱区同时受龙门山和米仓山构造带的影响,发育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构造;川西南低缓断褶区同时受龙门山和川滇构造带的影响,发育北东向和近南北向构造。川西坳陷的构造形成受控于三大因素:基底结构和中下三叠统富膏盐岩层的分布提供了边界条件和物质基础,而周缘构造带影响下的多期、多组构造最终造就了倾向分带、走向分段、垂向分层以及复合-联合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构造格局 构造分带性 构造分段性 构造分层性 成因机制
下载PDF
南大巴山前陆冲断带构造样式及变形机制分析 被引量:86
16
作者 李智武 刘树根 +2 位作者 罗玉宏 刘顺 徐国强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4-304,共11页
大巴山构造带位于秦岭造山带和四川盆地的过渡部位,形成于印支-燕山期,定型于喜山期。按照构造变形样式及其组合特征,从北东向南西可依次划分为北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南大巴山前陆褶皱-冲断带(又包括叠瓦断层带、断层-褶皱带和滑脱... 大巴山构造带位于秦岭造山带和四川盆地的过渡部位,形成于印支-燕山期,定型于喜山期。按照构造变形样式及其组合特征,从北东向南西可依次划分为北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南大巴山前陆褶皱-冲断带(又包括叠瓦断层带、断层-褶皱带和滑脱褶皱带等3个亚带)和四川盆地东北部低缓构造区等3个构造带(区)。南大巴山冲断带地表构造以类侏罗山式褶皱为显著特征,主要发育叠瓦断层系、断层相关褶皱、被动顶板双重构造、反冲断层系和冲起构造等变形样式。北东-南西向挤压应力和滑脱层是控制南大巴山及其前缘构造变形的主要因素,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成果,建立了南大巴山及其前缘地区依次从震旦系-下寒武统-志留系-中下三叠统逐渐抬高的多层次滑脱前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巴山 冲断带 滑脱层 构造样式 变形机制 构造模式
下载PDF
川南长宁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演化过程
17
作者 公子龙 李智武 +5 位作者 李金玺 罗超 童馗 张毫生 黄瑞广 刘傲东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7-267,332,共12页
通过对川南长宁区块进行详细的三维地震解释以及对五峰组-龙马溪组底界地震构造解析,明确其构造样式,探讨其演化过程,为长宁区块页岩气构造保存的研究提供参考。长宁区块构造受双滑脱层控制,主滑脱层是基底薄弱层和中寒武统膏岩层,次滑... 通过对川南长宁区块进行详细的三维地震解释以及对五峰组-龙马溪组底界地震构造解析,明确其构造样式,探讨其演化过程,为长宁区块页岩气构造保存的研究提供参考。长宁区块构造受双滑脱层控制,主滑脱层是基底薄弱层和中寒武统膏岩层,次滑脱层为筇竹寺组泥页岩,属厚皮构造;区块内挤压冲断构造较挤压褶皱更为强烈,冲断构造主要为逆冲断层、背冲断层、叠瓦状以及滑脱断层。燕山期以来,长宁地区至少经历了四期五幕构造变形,第一期为NW-SE向和SW-NE向联合挤压递进扩展,形成长宁背斜NW向主体构造;第二期为近S-N向挤压,可能与大娄山褶皱带向北递进扩展有关,形成近E-W向构造(长垣坝构造带、纳溪构造带等);第三期为SW-NE向挤压,与印度板块持续向北推进有关,长宁背斜NW-NWW向构造得到进一步加强;第四期为NW-SE向和近E-W向挤压,可能与始新世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和青藏高原向东扩展有关,同时受南川-遵义断裂和华蓥山断裂控制,形成NE向以及N-S向构造,叠加于早期构造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脱层 构造变形 构造演化 五峰组-龙马溪组 川南低陡构造带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地层条件下致密储层力学性质实验分析 被引量:25
18
作者 李智武 罗玉宏 +6 位作者 刘树根 龚昌明 单钰铭 刘维国 刘顺 雍自权 孙玮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2-60,共9页
利用“MTS岩石物理参数测试系统”对四川盆地东北部埋藏深度3200m~4200m的上三叠统须六段以及中侏罗统凉高山组和沙一段储层垂直和平行层理方向的岩石样品进行了模拟地层条件(包括围压、孔压、温度、孔隙饱和介质等)下的力学性质测试... 利用“MTS岩石物理参数测试系统”对四川盆地东北部埋藏深度3200m~4200m的上三叠统须六段以及中侏罗统凉高山组和沙一段储层垂直和平行层理方向的岩石样品进行了模拟地层条件(包括围压、孔压、温度、孔隙饱和介质等)下的力学性质测试。实验结果显示,所有样品都表现为脆性特征,破坏前轴向总应变均小于2%。须六段、凉高山组和沙一段的抗压强度均值分别为394.2MPa,173.5MPa和524.6MPa;杨氏模量均值分别为57.0GPa,35.6GPa和53.7GPa;泊松比均值分别为0.219,0.275和0.208。岩石组成和结构是决定岩石力学性质的内在因素,随着岩石中泥质含量和孔隙度的降低,以及石英类碎屑含量的增加,岩石抗压强度和杨氏模量均增加,而泊松比的变化较为复杂;当岩样中含有先存薄弱面时,其抗压强度和杨氏模量明显降低。多数情况下,平行层理方向样品的抗压强度和杨氏模量大于垂直层理方向,而泊松比则刚好相反。孔隙水对岩石力学性质具有显著影响,饱水样品的泊松比明显大于干燥样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条件 储层 岩石力学性质 抗压强度 杨氏模量 泊松比
下载PDF
川西坳陷复合-联合构造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被引量:29
19
作者 李智武 刘树根 +3 位作者 陈洪德 孙东 林杰 汤聪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38-551,共14页
据不整合和岩相记录及古构造分析,川西坳陷中新生代陆相地层中至少存在11个构造运动界面。受西缘龙门山冲断带、北缘米仓山构造带和西南缘川滇构造带影响,川西坳陷发育北东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3组主要构造,其中北东向构造在多数构造... 据不整合和岩相记录及古构造分析,川西坳陷中新生代陆相地层中至少存在11个构造运动界面。受西缘龙门山冲断带、北缘米仓山构造带和西南缘川滇构造带影响,川西坳陷发育北东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3组主要构造,其中北东向构造在多数构造活动中都有不同程度发育,而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构造则分别形成于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同时,3组构造在多期次构造活动中相互叠加,形成了同轴复合、横跨复合、斜接复合、多向复合和联合等5种主要形式的叠加构造。川西坳陷构造对油气的控制表现在构造适时性、构造控位和构造改造3个方面,原生气藏形成及油气分布主要受控于早期构造(印支—燕山期),而晚期构造(主要是喜马拉雅期)仅对早期气藏起改造作用,表现为早期构造变位、储集层改善、原生气藏破坏或次生气藏形成。印支—燕山期古构造的精确恢复以及多期、多组构造叠加过程中裂缝活动特征是该区今后油气勘探应重点关注的两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构造期次 构造叠加 油气聚集
下载PDF
龙门山冲断隆升及其走向差异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20
20
作者 李智武 陈洪德 +2 位作者 刘树根 侯明才 邓宾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44-968,共25页
大量的低温年代学研究用来讨论龙门山晚新生代的隆升,但很少涉及其走向差异和中生代隆升。本文分别沿龙门山北、中、南段3条剖面进行了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结合已有的热年代学数据,以期揭示整个中-新生代期间龙门山隆升历史及其... 大量的低温年代学研究用来讨论龙门山晚新生代的隆升,但很少涉及其走向差异和中生代隆升。本文分别沿龙门山北、中、南段3条剖面进行了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结合已有的热年代学数据,以期揭示整个中-新生代期间龙门山隆升历史及其时空变化。中生代以来,龙门山主要有印支期(约200 Ma)、早白垩世末(约100 Ma)、早新生代(65~30 Ma)以及晚中新世(15~9 Ma)等或快或慢的冷却事件,总体上经历了中生代至早新生代的缓慢冷却和晚新生代快速冷却2个阶段,快速剥露开始于15~9 Ma,剥蚀速率由早期的<0.1 mm/a增加到0.15~0.3 mm/a左右,局部可达0.9 mm/a左右。走向上,龙门山北段相对偏小的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和相对偏大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反映其在中生代较中、南段隆升更快,而裂变径迹年龄总体上从北段向中、南段减小,表明中、南段在新生代发生了更快的隆升。倾向上,多种热年代学数据显示新生代期间在北川断裂和彭灌断裂两侧存在明显的差异剥露,这种差异在中、南段表现比北段更为突出。龙门山晚新生代快速隆升和剥露是青藏高原区域隆升背景上叠加的冲断活动所致,而非下地壳流动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冲断隆升 差异剥露 裂变径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