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桑新民、李曙华教授谈ISC的理论基础与实践
1
作者 曹丹 桑新民 李曙华 《信息技术教育》 2006年第6期6-9,共4页
关键词 教授 ISC 教育技术学 科学研究所 现代远程教育 南京大学 研究中心 教育发展
下载PDF
文明发展视野中的女性教育
2
作者 桑新民 李曙华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58,共4页
从终身教育的视角,女性一生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女婴、女童、女生、母亲、祖母。女性在教育中的地位包括自身所受的教育和对后代的教育,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探究女性从出生到晚年每阶段“生命周期的健康密码”,能更深刻地认识女性教育... 从终身教育的视角,女性一生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女婴、女童、女生、母亲、祖母。女性在教育中的地位包括自身所受的教育和对后代的教育,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探究女性从出生到晚年每阶段“生命周期的健康密码”,能更深刻地认识女性教育与文明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女性观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教育体系、社会价值判断和审美导向。女性在哲学殿堂中的地位是妇女解放的学术尺度,也是哲学繁荣解放的天然尺度。21世纪的女性研究和妇女解放运动,应该在多元文化对话中创造和谐发展的女性新世界、人类新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教育 东西方女性观 妇女解放 女性与文明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法的油气田集输管网阴极保护布局优化
3
作者 曾维国 李曙华 +3 位作者 余文正 徐东 刘博宇 范峥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93,共6页
在利用有限元法建立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模型的基础上,借助Sobol灵敏度分析,确定了显著影响某油气田集输管网阴极保护效果的关键参数,并通过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对其系统布局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由于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模型的模拟电位与测试... 在利用有限元法建立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模型的基础上,借助Sobol灵敏度分析,确定了显著影响某油气田集输管网阴极保护效果的关键参数,并通过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对其系统布局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由于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模型的模拟电位与测试桩的测定电位误差较小,故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油气田集输管网的电位分布现状;改变防护涂层电阻率等一阶敏感性系数较高的因素会对阴极保护效果产生较大影响,土壤电阻率、防护涂层电阻率以及管道埋深与其他参数之间可能存在明显交互作用;当利用PSO算法对油气田集输管网的阴极保护效果进行全局寻优时,该模型经过47700次粒子进化迭代后的最佳阴极保护系统有效覆盖率高达99.14%,优化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田集输管网 阴极保护 有限元法 Sobol灵敏度分析 PSO算法 优化
下载PDF
气田采出水处理关键技术研究
4
作者 蔺嘉昊 李曙华 +5 位作者 蒋成银 徐广军 吴磊 王宁 杨海波 王嘉彦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2期49-53,共5页
气田采出水存在产出量大、水质复杂、乳化严重等问题,同时气区集气站分布广、距离远,采出水的运输和处理难度较大。为进一步提升采出水运输效率、优化水质指标,强化除油效果,挖掘轻烃增产潜力,全面推行“拉运-管输”工艺改造,优选液压... 气田采出水存在产出量大、水质复杂、乳化严重等问题,同时气区集气站分布广、距离远,采出水的运输和处理难度较大。为进一步提升采出水运输效率、优化水质指标,强化除油效果,挖掘轻烃增产潜力,全面推行“拉运-管输”工艺改造,优选液压单缸双作用柱塞泵保障输送效率,攻关形成了“破乳+油水分离+气浮+旋流分离”水处理工艺,同时开展油水混输及药剂配伍效果试验,评价工艺运行效果。研究表明:(1)在采出水管输工艺改造基础上,采用集气站-处理厂油水混输模式,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员工劳动强度,降低生产运行成本;(2)采用油水混输,经过“前端破乳+油水分离”工艺处理,可强化油分分离效果,产油率较单一的大罐沉降处理模式提升4.73%;(3)结合“破乳+油水分离+气浮+旋流分离”工艺,按照水处理量60 m^(3)/h,确定了最佳加药类型7种、加药顺序、加药数量等影响水处理效果的关键因素,处理后水质悬浮物去除率为64%,油分去除率为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田 采出水 管道输送 破乳 气浮 旋流分离 加药
下载PDF
探索MOOCs与现实课堂结合的教学模式——系统科学与圣塔菲网络课程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李曙华 李洋 桑新民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2014年第5期17-23,共7页
从世界前沿的发展来看,MOOCs有三个值得关注的趋势:即把线上线下(O2O)的课程创新与体验有机结合起来;研究学科的特点和差异;注重方法的探索及方法论的创新。如何将三者有效整合,是当前推动MOOCs研究与实践深化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世界前沿的发展来看,MOOCs有三个值得关注的趋势:即把线上线下(O2O)的课程创新与体验有机结合起来;研究学科的特点和差异;注重方法的探索及方法论的创新。如何将三者有效整合,是当前推动MOOCs研究与实践深化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此,特意把圣塔菲研究所开设的两门MOOCs课程作为个案进行研究,基于跨学科的方法论视角、以师生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在网络课程新时空中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体验、不同背景学习者之间的优势互补,揭示了信息时代建立教学相长、能者为师之新型师生关系和跨学科师生团队的重要性。特别是复杂性研究中所使用的建模工具NetLogo,此类"新工具"在网络课程新时空中开展跨学科研究和研究性学习的独特作用。Moocs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复杂性研究、尤其是自组织理论等新思维及其方法论在MOOCs研究乃至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日益凸显,若以此指导MOOCs与现实课堂的双向互动、协同创新,对实现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OCs O2O 混合学习 圣塔菲研究所 NETLOGO 遗传算法 系统科学
下载PDF
周易象数算法与象数逻辑——中国文化之根探源的新视角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曙华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17,57,共7页
中西方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表达中国的"象思维"只能是"象语言","象语言"的逻辑不是形式逻辑,而是"象数逻辑"。"象数逻辑"通过"取象去形",以"无形之象"追摹自... 中西方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表达中国的"象思维"只能是"象语言","象语言"的逻辑不是形式逻辑,而是"象数逻辑"。"象数逻辑"通过"取象去形",以"无形之象"追摹自然变化之序而创立推演体系,包括比类推理与太极推理两大推理法则,且深涵价值底蕴。中国"象数逻辑"较之西方形式逻辑与辩证法,更具本原性,内涵更丰富,包容性更大,其以"象数算法"为基础,但蕴涵其中,并未分化成为独立学科。而中国古代数学本为体用不二之完整体系,洛书、周易之"象数算法"与中国古代数学之"机械化算法体系"一脉相承。吴文俊对中国古代数学的继承创新,不仅对人类数学史,对当今数学发展意义重大,而且也为今天创建现代的中国语言学、逻辑学,为中国科学的自主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与方法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数算法 机械化算法 象数逻辑 比类推理 太极推理
下载PDF
两种思维方式下的中西文化与科学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曙华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10-17,共8页
从王树人先生提出的"象思维"出发,深入探讨和比较了中西文化的超越类型、学术取向,以及关于普遍性、客观性的不同层次、内涵,中西科学传统的不同类型与发展道路,提出中国不同于西方的本体论、实践论、价值论学术体系。建议在&... 从王树人先生提出的"象思维"出发,深入探讨和比较了中西文化的超越类型、学术取向,以及关于普遍性、客观性的不同层次、内涵,中西科学传统的不同类型与发展道路,提出中国不同于西方的本体论、实践论、价值论学术体系。建议在"象思维"与中国学术体系的基础上,总结中国古代科学规范,重建中国科学史。主张在学习西方科学的同时,致力于唤醒中国科学精神与原创性,开辟中国科学自主创新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思维” 概念思维 生命 生成 自主创新
下载PDF
多元的统一性——混沌学的启示 被引量:9
8
作者 李曙华 《系统科学学报》 1997年第1期62-67,共6页
本文认为混沌学已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多元的多层次统一的世界图景.以往一系列对立范畴,如偶然性与必然性及与之相应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概率论与决定论;复杂性与简单性,无序性与有序性,继承性与创新性,都在更高的认识层次,在宇宙演化的历... 本文认为混沌学已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多元的多层次统一的世界图景.以往一系列对立范畴,如偶然性与必然性及与之相应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概率论与决定论;复杂性与简单性,无序性与有序性,继承性与创新性,都在更高的认识层次,在宇宙演化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统一.本文认为,这种统一不仅超越了经典力学的单层次的统一性,而且超越了对立面的辩证综合和互斥互补的思想,正走向东方互根互补、互相包含、生生不已道法自然的圆融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 统一 对立 混沌
下载PDF
系统生成论体系与方法论初探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曙华 《系统科学学报》 2007年第3期6-11,共6页
试图从生成论的自然观出发,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从系统论到混沌学,直至复杂网络研究的这一系统科学之学科群,重新梳理、认识各学科之间的互相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建构生成论的系统科学体系。文章以超循环理论为基础,讨论了复杂... 试图从生成论的自然观出发,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从系统论到混沌学,直至复杂网络研究的这一系统科学之学科群,重新梳理、认识各学科之间的互相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建构生成论的系统科学体系。文章以超循环理论为基础,讨论了复杂系统生成的基本机制,并由此推出生成性系统的重要特征。试图突破西方传统的还原论,提出系统生成论的方法论原则——“复元论”或“探源论”,为系统科学的生成论研究方向寻找统一的方法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论 超循环 信息 “复元论” 方法论
下载PDF
系统科学——从构成论走向生成论 被引量:31
10
作者 李曙华 《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4年第2期5-9,34,共6页
当前 ,构成论和生成论是系统研究中的两条不同道路。作者主张从新的自然观出发 ,创建探索世界生成演化的“生成科学”。并提出以“生成元”作为这一新科学的逻辑起点 ,生成元与“原子”的根本差别在于 :1、生成元是未分化的整体 ,不是... 当前 ,构成论和生成论是系统研究中的两条不同道路。作者主张从新的自然观出发 ,创建探索世界生成演化的“生成科学”。并提出以“生成元”作为这一新科学的逻辑起点 ,生成元与“原子”的根本差别在于 :1、生成元是未分化的整体 ,不是基本构成部分 ;2、生成元可生可灭 ,本质上是过程 ;3、生成元首显“动力因”和“目的因” ,而非质料因 ;4、部分由分化生长而成 ,具有整体性和分形性 ;5、决定生长的是信息 ,而非载体的原子质量。最后对当代生成论与达尔文进化论作一大略的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科学 构成论 生成论 进化论 生成元
下载PDF
《周易》自然哲学与生命实践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曙华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8-64,共7页
《周易》蕴涵的自然哲学思想,可谓是一种以生命为隐喻,宇宙论、本体论、价值论统一的生成哲学,它基于道德实践与认识实践统一的生命实践。文章根据《周易》"经"、"传"本身之内涵,按现代哲学表述方法,从源于道德之... 《周易》蕴涵的自然哲学思想,可谓是一种以生命为隐喻,宇宙论、本体论、价值论统一的生成哲学,它基于道德实践与认识实践统一的生命实践。文章根据《周易》"经"、"传"本身之内涵,按现代哲学表述方法,从源于道德之宇宙论,三才圆通之本体论,知行不二之实践论,生成整体之方法论等方面,阐明中国式自然哲学的特性与意义。指出正是这种独特的自然哲学,不仅开启了中国文化超越的价值之源,为中国古代科学提供了形而上学基础,而且应在21世纪伟大历史转型和中西对话中,共同创造人类不同文化"殊途同归"、"和而不同"的世界生成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哲学 三才圆通 知行不二 生成整体 象数
下载PDF
科学原创性如何可能?——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与宇宙宗教情感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曙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5-151,共7页
尽管爱因斯坦曾有过不同的哲学倾向,但就总体趋向而言,乃是对康德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只是他否定了康德的先验时空观,超越了康德设定的现象与物自身之间的隔绝,并将创造性直觉的能力(“智的直觉”)由上帝归还给了人类。爱因斯坦源于终极... 尽管爱因斯坦曾有过不同的哲学倾向,但就总体趋向而言,乃是对康德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只是他否定了康德的先验时空观,超越了康德设定的现象与物自身之间的隔绝,并将创造性直觉的能力(“智的直觉”)由上帝归还给了人类。爱因斯坦源于终极关怀和价值自觉的宇宙宗教情感,是其科学信念和内心自由的依据,而这正是其科学原创性的价值之源。爱因斯坦的科学哲学思想代表了西方正统哲学在现代科学中的发展,而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不谋而合。他一生的生命实践,证明科学创立的过程是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统一的过程,这为我们今天探索认知与价值的统一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因斯坦 直觉 原创性 价值 内在自由 宇宙宗教情感
下载PDF
生成论与“还元论”——生成科学的自然观与方法论原则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李曙华 《河池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5,共5页
本文以"生成科学"为基础,提出"生成论"自然观,描述了整体生成演变的世界图景,以及系统生成的主要规律及其特征。并试图超越经典科学"还原论",探索生成整体论的方法论原则:指出分析还原不是唯一的科学简... 本文以"生成科学"为基础,提出"生成论"自然观,描述了整体生成演变的世界图景,以及系统生成的主要规律及其特征。并试图超越经典科学"还原论",探索生成整体论的方法论原则:指出分析还原不是唯一的科学简化方法,在整体性研究及简化方法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还元论",论证了"还元论"与经典科学"还原论"的本质差别。主张将"整体论"与"还元论"提升为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与方法论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 生成科学 生成论 还元论
下载PDF
三生万物——“3”是宇宙常数吗?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曙华 《系统科学学报》 1997年第4期34-37,共4页
本文根据混沌学研究成果,阐明了“3”领先于一切自然数的物理意义,“3”不仅是系统走向混沌的第一关节点,而且本身就蕴涵着混沌,也是自然界“造就”混沌的基数.本文认为,作为“无穷多”和生成演化意义的“3”,或许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宇... 本文根据混沌学研究成果,阐明了“3”领先于一切自然数的物理意义,“3”不仅是系统走向混沌的第一关节点,而且本身就蕴涵着混沌,也是自然界“造就”混沌的基数.本文认为,作为“无穷多”和生成演化意义的“3”,或许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宇宙常数,从而划定牛顿力学适用的第三个边界,并赋予中国古代“三生万物”的道家思想以现代科学的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先性 蕴涵性 生成演化 三生万物
下载PDF
系统与内部时间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曙华 《系统科学学报》 1995年第4期66-69,74,共5页
二十世纪以来,时间是现代科学革命的突破口。目前,科学时间观正在经历第二次重大转变。第一次是爱因斯坦完成的,从绝对性到相对性。第二次则是普利高津提出的,从外部到内部,其实质在于从物理性到生命性。 本文试图结合非线性科学的最新... 二十世纪以来,时间是现代科学革命的突破口。目前,科学时间观正在经历第二次重大转变。第一次是爱因斯坦完成的,从绝对性到相对性。第二次则是普利高津提出的,从外部到内部,其实质在于从物理性到生命性。 本文试图结合非线性科学的最新发展,将内部时间的性质和特征归纳为以下七点:1.建构性 2.演化性 3.生命性(或内在活动性) 4.全息性 5.相对性 6.复杂性 7.具体性 本文认为现代科学时间观与经典时间观的最大区别在于生命性。相对性是由生命性决定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今“科学正在重新发现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部时间 外部时间 动力学 相对性 生命性 生命演化 生物钟 系统演化 时间观 全息性
下载PDF
关于中西科学会通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曙华 《河池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1-7,共7页
关于中西科学的讨论 ,争论颇多 ,究其因 ,多在对历史的基本预设与对科学的基本界定不同。笔者以为 ,无论是西方的或中国的文化传统 ,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生成演化的 ,科学本是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年 ,笔者就中西科学问题 ,提出了... 关于中西科学的讨论 ,争论颇多 ,究其因 ,多在对历史的基本预设与对科学的基本界定不同。笔者以为 ,无论是西方的或中国的文化传统 ,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生成演化的 ,科学本是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年 ,笔者就中西科学问题 ,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简称为 :“两条路”———认为人类科学从发展的全过程 ,即整体看是统一的 ,但就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看 ,则有两大方向 ,两大主流。“生成元”———试图以中国周易“乾坤并建”的思想为系统科学的发展确立不同于原子论的逻辑起点。“形而中”———揭示中国古典生成论模型———阴阳五行的基础是“有象无形”之“气” ,此与形而下的西方科学分属不同层面 ,是中西科学的根本差异之一。现将以上三观点集中归之于下 ,以冀同道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科学 中国 传统文化 系统科学 生成元 生成论
下载PDF
中国传统科学范式初探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曙华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1-8,共8页
中国传统科学研究模型及其体系具有“形而中”的性质 ,形而中既非道 ,也非器 ,而是象。象乃道的隐性显现 ,乃器的直接生成之源。依此观之 ,西方传统科学属于以“心物二分”为前提而产生的原子论为基础的构成论研究传统 ,可谓“机械式”... 中国传统科学研究模型及其体系具有“形而中”的性质 ,形而中既非道 ,也非器 ,而是象。象乃道的隐性显现 ,乃器的直接生成之源。依此观之 ,西方传统科学属于以“心物二分”为前提而产生的原子论为基础的构成论研究传统 ,可谓“机械式”的“器物学” ,长于分析和机械制造 ;而中国传统科学属于以“心物合一”为前提而产生的“气象学”为基础的生成论的研究传统 ,长于对生命和整体的把握。二者是彼此独立的两大科学传统。中国传统科学在近代的命运 ,不是被证伪 ,而是被打败。世界未来科学的发展 ,将取决于中西两大科学传统的会通与互补。认识到这一点 ,才能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的存在价值及其地位作出恰当的评价 ,才能在中国文化现代发展中摆正中国传统科学的位置 ,才能在世界文化和世界科学的未来发展中 ,做出中华民族自己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科学 研究范式 西方传统科学 形而上 形而中 形而下 器物学 气象学 生成论 阴阳五行模型 学科体系
下载PDF
非线性科学视野中的易经——两种探索世界生成演化体系的对话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曙华 《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2年第4期15-20,24,共7页
非线性科学与易经是两种不同的探索世界生成及其复杂性的体系。它们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具有不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原则 ,但它们通过不同途径所得到的生成演化规律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易经不仅是中国文化和科学的源头 ,而且是人类最早... 非线性科学与易经是两种不同的探索世界生成及其复杂性的体系。它们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具有不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原则 ,但它们通过不同途径所得到的生成演化规律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易经不仅是中国文化和科学的源头 ,而且是人类最早探索世界生成演化规律及其信息的渊源。目前 ,非线性科学的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及当代科学接轨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与切入口。加强、推动两者的对话、互释 ,对未来科学的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科学 易经 世界 生成论 演化规律
下载PDF
系统科学与中医理论的现代重建 被引量:21
19
作者 李曙华 《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5年第1期21-25,32,共6页
就中医理论的现代诠释与重建作一初步的探讨。首先从中医理论的基础——阴阳五行模型出发 ,运用系统科学的成果与思想 ,揭示阴阳五行模型作为系统生成演变最简模型的科学蕴涵和现代科学依据 ,然后根据藏象理论和经络学说 ,阐明中医乃是... 就中医理论的现代诠释与重建作一初步的探讨。首先从中医理论的基础——阴阳五行模型出发 ,运用系统科学的成果与思想 ,揭示阴阳五行模型作为系统生成演变最简模型的科学蕴涵和现代科学依据 ,然后根据藏象理论和经络学说 ,阐明中医乃是将人体看作气血循环系统 ,并基于这种系统的整体性、分形性和信息性的医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理论 重建 藏象理论 血循环 气血 经络学说 医学 系统科学 构成论 历史
下载PDF
系统“生成论”与生成进化论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曙华 《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5年第4期44-48,68,共6页
主张以“生成论”作为系统科学内部逻辑统一的基础,提出建构“生成科学”的设想,并提出以“生成元”作为生成论的逻辑起点,由此划清与原子论或构成论的界限。借助周易乾坤二元的意义界定“生成元”,明确“生成元”与原子的根本差别:生... 主张以“生成论”作为系统科学内部逻辑统一的基础,提出建构“生成科学”的设想,并提出以“生成元”作为生成论的逻辑起点,由此划清与原子论或构成论的界限。借助周易乾坤二元的意义界定“生成元”,明确“生成元”与原子的根本差别:生成元是未分化的整体,不是基本构成部分;生成元可生可灭,本质上是过程;生成元首显“动力因”和“目的因”,而非质料因;部分由分化生长而成,同时具有整体性和分形性;决定生长的是信息,而非载体的原子质量。“生成进化论”探讨的是通过系统自组织的整体重建问题,它不仅超越了机械进化论,而且超越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并必将更多地借助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科学 构成论 生成论 生成元 生成进化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