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上震旦统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30
1
作者 李朋威 罗平 +3 位作者 陈敏 宋金民 金廷福 王果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16-428,共13页
通过野外露头地质观察、薄片鉴定与孔渗分析等,详细研究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什艾日克剖面上震旦统微生物碳酸盐岩岩石学和储层特征,并简要分析了储层成因。研究认为该区上震旦统微生物碳酸盐岩以微生物白云岩为主,约占整个上震旦统碳酸... 通过野外露头地质观察、薄片鉴定与孔渗分析等,详细研究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什艾日克剖面上震旦统微生物碳酸盐岩岩石学和储层特征,并简要分析了储层成因。研究认为该区上震旦统微生物碳酸盐岩以微生物白云岩为主,约占整个上震旦统碳酸盐岩的70.37%。根据是否具有叠层构造,将该区上震旦统微生物岩划分为叠层石和非叠层石两大类型,其中,叠层石类包括层状叠层石、丘状叠层石和小型孤立柱状叠层石,并以层状叠层石为主,结构以纹层球粒、泥晶为特征;而非叠层石包括非叠层蓝细菌球粒岩和非叠层蓝细菌泡沫绵层岩,结构以球粒、泡沫绵层为特征。根据储集性,可将该区上震旦统微生物岩储层划分为上、下两段,上段储层要优于下段。层状叠层石和非叠层蓝细菌球粒、泡沫绵层白云岩为有利储集岩石类型。微生物结构、白云石化和溶蚀作用为微生物岩储层形成的有利因素,其中微生物结构是基础,决定着微生物岩储层的孔隙类型及其孔隙结构特征,而白云石化和溶蚀作用则为微生物岩储层有效孔隙形成的关键因素,上段储层较好更得益于表生岩溶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碳酸盐岩储层 上震旦统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微生物碳酸盐岩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23
2
作者 李朋威 金廷福 +2 位作者 王果谦 宋金民 罗平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6-74,共9页
微生物岩是沉积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与难点,同时,微生物碳酸盐岩潜在的生烃潜力以及作为一种新的储层类型,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油气勘探者的关注。在大量资料调研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微生物碳酸盐岩相关研究成果及其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微生... 微生物岩是沉积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与难点,同时,微生物碳酸盐岩潜在的生烃潜力以及作为一种新的储层类型,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油气勘探者的关注。在大量资料调研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微生物碳酸盐岩相关研究成果及其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微生物碳酸盐岩的类型划分、叠层石与凝块石的成因、地史分布、沉积环境等,并简要阐述了微生物碳酸盐岩潜在的生烃潜力以及相关重大的油气发现。微生物碳酸盐岩分布广泛,以中新元古代、寒武纪和早奥陶世最为发育,因此,微生物碳酸盐岩主要发育于较老的地层中,往往埋藏较深。鉴于其潜在的烃源岩与储层以及丰富的油气资源,深层油气勘探潜力巨大。微生物碳酸盐岩类型划分、成因机制、地史分布及其沉积环境的相关研究将对于开展微生物碳酸盐岩烃源岩及其储层的研究并寻找新的微生物碳酸盐岩油气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碳酸盐岩 烃源岩 储层
下载PDF
华北北部地区蓟县系高于庄组-雾迷山组白云岩储层特征与形成主控因素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朋威 何治亮 +5 位作者 罗平 金廷福 张英 冯建赟 宋金民 徐士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6-36,49,共12页
华北北部地区蓟县系高于庄组-雾迷山组白云岩储层以岩石与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孔隙结构与受控因素复杂以及非均质性强为特征,并由此制约了该区油气和地热等资源的勘探与开发。以野外露头和岩心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大量的野外地质考察、岩... 华北北部地区蓟县系高于庄组-雾迷山组白云岩储层以岩石与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孔隙结构与受控因素复杂以及非均质性强为特征,并由此制约了该区油气和地热等资源的勘探与开发。以野外露头和岩心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大量的野外地质考察、岩心观察、薄片鉴定与物性分析等研究工作,进一步总结分析了高于庄组-雾迷山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其优质储层形成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高于庄组-雾迷山组发育一套以微生物白云岩为主的储层类型,岩石结构构造复杂,其中,锥状叠层石和凝块石为其最有利的储集岩石类型。按照储集空间组合,可将储层划分为孔洞缝复合型、裂缝-孔隙型和孔隙型3种类型。其中,蓟县系雾迷山组白云岩储层以孔洞缝复合型为主,物性最好;高于庄组则以裂缝-孔隙型和孔隙型主,物性相对较差。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高于庄组-雾迷山组规模优质白云岩储层是多种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微生物礁滩、印支期以来的构造隆升、破裂及溶蚀作用为其形成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岩 白云岩储层 高于庄组 雾迷山组 蓟县系 华北北部地区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上震旦统白云岩储层特征 被引量:9
4
作者 李朋威 罗平 +2 位作者 宋金民 金廷福 王果谦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2,共12页
以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震旦系露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地质观察、镜下鉴定与孔渗分析等研究手段,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上震旦统白云岩储层的类型及其发育特征。储层主要发育四种成因类型:古岩溶型、微生物型、结晶型和热液改造型。古岩溶储层... 以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震旦系露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地质观察、镜下鉴定与孔渗分析等研究手段,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上震旦统白云岩储层的类型及其发育特征。储层主要发育四种成因类型:古岩溶型、微生物型、结晶型和热液改造型。古岩溶储层广泛发育于上震旦统的顶部,溶蚀孔洞极其发育,但区域分布差异较大,受控于古构造隆起而呈带状分布;微生物白云岩储层主要发育于上震旦统的中上部,以发育与微生物结构相关的多种溶蚀孔隙为主,以低孔特低渗为特征,但横向上分布稳定,规模大,相控作用明显,为深层具有一定规模的致密储层;结晶白云岩储层以晶间孔、溶蚀孔为主,其孔隙度与渗透率具有正相关性,为低孔低渗储层,且分布局限,呈楔状或透镜状分布;热液改造型储层以与热液溶蚀作用有关的溶蚀孔洞或残余晶间孔为主,主要发育于肖尔布拉克地区,分布较为局限,多与深部大断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上震旦统 白云岩储层 储层类型 储层特征
下载PDF
太原西山七里沟剖面本溪组铁质鲕粒成因探讨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朋威 周川闽 +1 位作者 金廷福 王果谦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96-403,共8页
著名的"山西式"铁矿几乎分布于整个华北地区,其成因曾是一个古老的地质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露头观察,并结合镜下鉴定与能谱分析对太原西山七里沟剖面本溪组铁质层中铁质鲕粒结构及其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 著名的"山西式"铁矿几乎分布于整个华北地区,其成因曾是一个古老的地质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露头观察,并结合镜下鉴定与能谱分析对太原西山七里沟剖面本溪组铁质层中铁质鲕粒结构及其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大部分铁质鲕粒具有放射结构,并能隐约看到同心圈层,同时,在鲕粒内部及其周围发现了大量的似蓝细菌丝状体,以及铁质凝块和球粒,具有明显的微生物成因特征。因此,认为铁质鲕粒的形成与微生物密切相关,微生物参与了铁矿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式”铁矿 鲕粒 微生物成因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微生物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 被引量:65
6
作者 宋金民 罗平 +4 位作者 杨式升 杨迪 周川闽 李朋威 翟秀芬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04-413,437,共11页
通过野外剖面详测和室内薄片观察,研究塔里木盆地阿克苏露头区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上段微生物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肖尔布拉克组上段与微生物作用有关的岩石结构有球粒结构、纹层构造和微生物结构,发育3种微生物碳酸盐岩储集层,即微生... 通过野外剖面详测和室内薄片观察,研究塔里木盆地阿克苏露头区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上段微生物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肖尔布拉克组上段与微生物作用有关的岩石结构有球粒结构、纹层构造和微生物结构,发育3种微生物碳酸盐岩储集层,即微生物礁、包壳凝块石和泡沫绵层叠层石白云岩储集层。两期微生物礁发育在震旦纪末期古岩溶高地之上:第1期为由北向南前积的表附菌礁,第2期为由南向北超覆的蓝细菌凝块建造;储集层为枝状石、凝块石和叠层石白云岩,厚40~70 m。包壳凝块石白云岩储集层在古沉积斜坡发育,厚度为30 m,发育孤立状溶孔,呈低孔低渗特征。泡沫绵层叠层石白云岩储集层在古沉积洼地发育,厚度为18 m,窗格孔成层密集,呈中低孔低渗特征。微生物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受控于沉积古地貌、成岩作用和微生物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寒武统 微生物岩 碳酸盐岩储集层 微生物礁 凝块石 叠层石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微生物碳酸盐岩油气储层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02
7
作者 罗平 王石 +4 位作者 李朋威 宋金民 金廷福 王果谦 杨式升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07-823,共17页
微生物碳酸盐岩是一种重要的油气储集岩。在中国古老深埋碳酸盐岩地层中它们是主要的岩石类型。微生物碳酸盐岩通常可划分为叠层石、凝块石、树枝石、均一石和核形石等五种类型。储层孔隙系统与微生物岩的沉积结构和构造密切相关,窗格孔... 微生物碳酸盐岩是一种重要的油气储集岩。在中国古老深埋碳酸盐岩地层中它们是主要的岩石类型。微生物碳酸盐岩通常可划分为叠层石、凝块石、树枝石、均一石和核形石等五种类型。储层孔隙系统与微生物岩的沉积结构和构造密切相关,窗格孔(洞)和格架孔(洞)是主要储集空间类型。全球中新元古界至中生界都发现了以微生物碳酸盐岩为储层的油气田,资源潜力巨大。微生物岩储层的岩石类型、沉积构造、相序结构、沉积模式和储层有利相带尚有许多不明晰之处,是今后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岩 碳酸盐岩储层 叠层石 凝块石 微生物席
下载PDF
中国碳酸盐风暴岩发育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8
8
作者 宋金民 杨迪 +1 位作者 李朋威 罗平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89-600,共12页
碳酸盐风暴岩具有重要的古地理和古构造意义,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就一直对其进行着研究。对比国内外风暴岩研究历程,系统总结近30年来我国碳酸盐风暴岩的研究成果,并归纳风暴岩研究的几点地质意义。我国碳酸盐风暴岩分布在2... 碳酸盐风暴岩具有重要的古地理和古构造意义,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就一直对其进行着研究。对比国内外风暴岩研究历程,系统总结近30年来我国碳酸盐风暴岩的研究成果,并归纳风暴岩研究的几点地质意义。我国碳酸盐风暴岩分布在20个省和3个直辖市,层位上分布在中元古界到三叠系,呈现出双峰式分布特征。完整的风暴岩沉积序列从下到上主要有:A—侵蚀底面及砾屑段;B—粒序段;C—平行纹层段;D—丘状纹层段;E1—远源风暴浊流;E2—水平层理泥岩、泥晶灰岩段,其中A段和D段为风暴岩沉积最明显、最有力的证据。结合风暴岩的分布与古地史演化特征,发现古地理环境控制了风暴岩的分布。在此基础上,总结我国碳酸盐风暴岩沉积模式,并阐述我国碳酸盐风暴岩的古纬度与古板块演化意义、古地理意义、地质等时意义和油气矿产意义,以期对碳酸盐风暴岩的研究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风暴岩 发育特征 沉积序列 沉积模式 地质意义
下载PDF
川西坳陷西部龙门山隆升时期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响应 被引量:12
9
作者 陈洪德 刘磊 +5 位作者 林良彪 王兴龙 王志伟 余瑜 曾剑 李朋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01-815,共15页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时期经历了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沉积环境的转变,龙门山隆升过程中坳陷周缘不同物源供砂的差异性致使盆内砂体展布规律复杂、储集体非均质性强。以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二段和四段为研究重点,结合...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时期经历了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沉积环境的转变,龙门山隆升过程中坳陷周缘不同物源供砂的差异性致使盆内砂体展布规律复杂、储集体非均质性强。以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二段和四段为研究重点,结合钻、测井以及地震资料,阐明沉积地层及砂体展布特征,揭示须家河组沉积时期沉积充填过程及其对龙门山隆升的响应。须二段沉积时期,龙门山北段局部隆升,弱挤压与强物源供给背景,以米仓山-大巴山供砂为主;海-陆过渡相三角洲前缘叠置河道具有相对的一致性与继承性,北部主河道向东迁移。须三段沉积时期,龙门山北、中段整体表现为水下隆起,强挤压与弱物源供给背景,南部康滇古陆及米仓山-大巴山为主要物源;海-陆过渡相三角洲砂体主要发育于坳陷北部和南部斜坡部位,滩坝砂体呈点状局部发育坳陷中央。须四段沉积时期,龙门山北、中、南段全面隆升,弱挤压与强物源供给背景,会同北部米仓山-大巴山双侧供砂且整体连片;湖相三角洲砂体范围稳定,总体呈NW-SE与NE-SW双向展布。龙门山幕式挤压过程中隆升强度和时序的差异共同控制了各沉积时期坳陷内砂体的沉积充填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性 砂体展布 沉积充填 龙门山 须家河组 川西坳陷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部凹陷区二叠系—三叠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仲培 张宇 +5 位作者 张明利 陆红梅 张荣强 陈元壮 王瀚洲 李朋威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59-568,共10页
准噶尔盆地近年在中央坳陷边缘斜坡区二叠系上乌尔禾组、三叠系百口泉组连续获得重大油气发现,但盆地中部凹陷区针对该领域的钻探仅2口井获低产而多口井目的层未见油气显示,因此亟需深化该地区的油气成藏认识,明确其主控因素。通过对中... 准噶尔盆地近年在中央坳陷边缘斜坡区二叠系上乌尔禾组、三叠系百口泉组连续获得重大油气发现,但盆地中部凹陷区针对该领域的钻探仅2口井获低产而多口井目的层未见油气显示,因此亟需深化该地区的油气成藏认识,明确其主控因素。通过对中部凹陷区成藏条件的分析,结合已钻井成藏分析,明确凹陷区失利井未获油气发现的直接原因为局部“通源断裂”不发育和储层物性差。基于此,建立了凹陷区二叠系—三叠系油气藏“通源断裂”、“优质砂体”二元控藏的下生上储成藏模式。根据“通源断裂”与砂体的配置关系,明确地层超覆背景下的上乌尔禾组、百口泉组低位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岩性油气藏是下步风险勘探的首选领域,有利区面积约3 600 km^(2);中—下二叠统烃源岩层系内的非常规油气和源外多层系常规油气综合勘探是未来主要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源断裂 成藏主控因素 二叠系 三叠系 中部凹陷区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苏盖特布拉克地区下寒武统微生物礁演化特征 被引量:11
11
作者 宋金民 罗平 +4 位作者 杨式升 杨迪 周刚 李朋威 陈文玲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68-671,共4页
在塔里木盆地苏盖特布拉克地区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上段发现的由蓝细菌组成的块状微生物礁呈北北东-南南西向展布,厚30~70m,具两期前积特征:第一期以原地生长的附枝菌为标志;第二期以蓝细菌凝块和叠层石为标志。微生物礁内部由下... 在塔里木盆地苏盖特布拉克地区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上段发现的由蓝细菌组成的块状微生物礁呈北北东-南南西向展布,厚30~70m,具两期前积特征:第一期以原地生长的附枝菌为标志;第二期以蓝细菌凝块和叠层石为标志。微生物礁内部由下到上呈现出颗粒滩→原地生长的附枝菌礁→凝块石→叠层石的演化规律,表明微生物礁是在一个水动力条件逐渐增强的环境中生长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苏盖特布拉克地区 下寒武统 肖尔布拉克组 微生物礁 附枝菌
下载PDF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新场须家河组二段致密砂岩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8
12
作者 李王鹏 刘忠群 +5 位作者 胡宗全 金武军 李朋威 刘君龙 徐士林 马安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84-897,1010,共15页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新场须家河组二段(须二段)砂岩储层具有埋藏深、致密的特点,天然裂缝的发育对储层至关重要。通过地表露头调查、岩心观察、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解释等手段分析新场须二段气藏天然裂缝的发育特征,认为须二段储层裂缝可划...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新场须家河组二段(须二段)砂岩储层具有埋藏深、致密的特点,天然裂缝的发育对储层至关重要。通过地表露头调查、岩心观察、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解释等手段分析新场须二段气藏天然裂缝的发育特征,认为须二段储层裂缝可划分为网状缝、立缝、高角度缝、斜缝、低角度缝和平缝,以低角度缝和斜缝为主;裂缝主要发育在新场构造带中东部地区的须二段中、上亚段,走向主要为NE-SW向、NW-SE向和EW向,以EW向晚期构造裂缝最发育,并与区内现今最大主应力方向一致。基于裂缝参数与产能参数交会分析,明确不同类型裂缝对产能的贡献度,认为新场须二段气藏有效裂缝为倾角大于30°的构造裂缝(立缝、高角度缝和斜缝)。区内有效裂缝的发育受控于断裂、构造变形、岩石粒度、岩石成分和岩层厚度等多方面因素,但距离晚期SN向逆断层的距离是须二段天然构造裂缝发育的关键控制因素,其次是构造变形及构造组合样式。距离晚期SN向逆断层上盘200 m范围内的褶皱发育区可作为新场地区今后裂缝预测、评价及天然气开发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断层 构造裂缝 致密砂岩储层 须家河组 新场气田 川西坳陷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南瓜子液防治双孢菇害虫初探
13
作者 刘利群 刘志宏 +1 位作者 米娜瓦尔 李朋威 《食用菌》 2011年第1期55-55,共1页
中医药学中已报道多种植物杀虫剂,其中约有三十多种尚未报道有毒。为安全起见,试验用可食用的南瓜子简单的处理后,应用于双孢菇的虫害防治,效果显著。同时,防治成本低,不存在药残留与药害问题,使用安全可靠。
关键词 双孢菇 虫害防治 南瓜子
下载PDF
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以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上震旦统—下寒武统为例 被引量:61
14
作者 李朋威 罗平 +2 位作者 宋金民 金廷福 王果谦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74-1089,共16页
通过对比分析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上震旦统—下寒武统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特征,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地层因微生物岩类型的差别而具有不同的微生物岩储层特征。上震旦统以发育泡沫绵层白云岩、非叠层石球粒白云岩和层状叠层石白云岩为主... 通过对比分析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上震旦统—下寒武统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特征,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地层因微生物岩类型的差别而具有不同的微生物岩储层特征。上震旦统以发育泡沫绵层白云岩、非叠层石球粒白云岩和层状叠层石白云岩为主要储集岩石类型,并发育于上震旦统奇格布拉克组的中上部,以微生物层产出;而下寒武统则以凝块石白云岩、泡沫绵层白云岩和叠层石白云岩为主要储集岩石类型,并以礁体或微生物层产出。总体上,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以窗格孔、球粒相关溶蚀孔、泡沫绵层腔溶蚀孔、泡沫绵层腔铸模孔、泡沫绵层腔超大溶孔、凝块间溶孔、晶间孔与晶间溶孔为特征。与其他类型碳酸盐岩储层类似,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的形成是沉积、成岩、构造作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之处在于在某种程度上微生物结构对该类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及其结构具有一定的决定性作用。其中,沉积微相和微生物结构总体上控制着微生物岩储层类型及其展布特征,是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基础,而白云石化、埋藏溶蚀作用和构造运作用是微生物岩储层有效孔隙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该项研究成果将为塔里木盆地深层油气勘探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 微生物结构 主控因素 上震旦统—下寒武统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四川广元上寺剖面二叠系栖霞组沉积碳库与有机碳埋藏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李朋威 吴夏 +3 位作者 白晓 颜佳新 王欢 黄俊华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1-306,共6页
通过比对四川广元上寺剖面二叠系栖霞组碳同位素值变化,探讨了该区烃源岩发育的古生态环境。由于二叠纪高CO2浓度背景使得古海洋海水中相对富集13C,因此二叠纪海相沉积的四川广元上寺剖面栖霞组碳酸盐岩碳同位素均为正值。广元上寺剖面... 通过比对四川广元上寺剖面二叠系栖霞组碳同位素值变化,探讨了该区烃源岩发育的古生态环境。由于二叠纪高CO2浓度背景使得古海洋海水中相对富集13C,因此二叠纪海相沉积的四川广元上寺剖面栖霞组碳酸盐岩碳同位素均为正值。广元上寺剖面从栖霞组底部向上碳酸盐岩碳同位素逐渐正偏,显示从栖霞组底部沉积时期开始海平面逐渐上升,向相对缺氧沉积环境过渡。栖霞组中部古海洋生产力增高,使得总有机碳同位素正偏。受总有机碳同位素波动的影响,碳同位素分馏值(∈TOC)在整个栖霞组波动频繁。根据平衡状态下碳循环有机碳埋藏分数模型,计算了整个栖霞组有机碳埋藏分数,结果显示有机碳埋藏分数(forg)在整个栖霞组都较高,符合二叠纪的碳埋藏在整个显生宙处于最高阶段的地质背景。栖霞组中部高TOC含量层位对应forg逐渐增高,反映forg与有机碳沉积的保存环境密切相关,说明利用古海洋生产力和forg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指示原始碳埋藏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碳同位素 总有机质碳同位素 有机碳埋藏 二叠系 栖霞组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苏盖特布拉克地区下寒武统风暴岩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16
作者 宋金民 罗平 +3 位作者 刘树根 杨迪 王鑫 李朋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46-355,共10页
塔里木盆地苏盖特布拉克地区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发育较为典型的风暴岩。风暴沉积标志主要有冲刷-充填构造、风暴砾屑层和丘状交错层理等。在野外实测和室内薄片观察基础上,依据风暴沉积物、沉积位置和沉积标志组合的不同,划分出5种风... 塔里木盆地苏盖特布拉克地区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发育较为典型的风暴岩。风暴沉积标志主要有冲刷-充填构造、风暴砾屑层和丘状交错层理等。在野外实测和室内薄片观察基础上,依据风暴沉积物、沉积位置和沉积标志组合的不同,划分出5种风暴沉积序列。序列Ⅰ为mm级或cm级的递变纹层,截切深水微生物礁,为风暴浪基面以下的深水陆棚远源风暴浊流沉积;序列Ⅱ发育异地型风暴砾屑、粒序段、平行纹层段和水平层理黑色钙质页岩,为风暴浪基面与晴天浪基面之间的缓斜坡下部沉积;序列Ⅲ为风暴成因的生屑、砾屑与平行纹层、丘状纹层的组合,多出现在风暴浪基面与晴天浪基面之间的缓斜坡上部;序列Ⅳ以渠模与复合丘状交错层理的组合为特征,为水体较浅的晴天浪基面附近的沉积;序列Ⅴ由风暴砂砾屑及沉积充填构造、平行纹层段组成,上部单元为正常天气沉积的蓝细菌礁滩垮塌体,为晴天浪基面以上的台地边缘礁滩前缘沉积。风暴层序自下而上的沉积环境演化为深水陆棚→浅水陆棚缓斜坡下部→缓斜坡上部→台地边缘前缘,形成向上变浅沉积特征。风暴岩的发现和研究,对于塔里木早寒武世古纬度与古板块演化、古地理及沉积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盖特布拉克地区 肖尔布拉克组 风暴岩 沉积模式 地质意义
下载PDF
基于工程开发原则的干热岩目标区分类与优选 被引量:14
17
作者 何治亮 张英 +2 位作者 冯建赟 罗军 李朋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1-93,共13页
干热岩(HDR)是指不含或仅含少量流体,温度高于180℃,其热能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利用的岩体。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地热资源,干热岩的开发利用可以借鉴页岩油气的成功经验,采用相似的技术发展路径,找到"地热甜点",开发出... 干热岩(HDR)是指不含或仅含少量流体,温度高于180℃,其热能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利用的岩体。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地热资源,干热岩的开发利用可以借鉴页岩油气的成功经验,采用相似的技术发展路径,找到"地热甜点",开发出低成本且高效的钻完井技术,逐步形成和完善技术体系,建立与对象相适应的生产运行模式,以期实现对这种巨大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增强型地热系统(EGS)被认为是干热岩资源开采的一种重要方式。EGS最初被称为工程型地热系统,后来才统称为增强型地热系统,是指通过实施特殊的工程工艺,改善地层储集性能或(和)向地层中注入流体,以实现对地热资源的有效开发。其基本方法原理为在干热岩体内钻两口或多口井,将低温流体通过注入井注入干热岩体的天然裂缝系统,或注入通过压裂技术在钻井之间建立的具有水力联系的人工裂缝中加热,通过吸收干热岩内所蕴含的热能,将流体温度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从生产井采出至地表或近地表进行利用,形成人工热交换系统,用于发电或取暖等。采用EGS技术开发干热岩地热资源,选区选址恰当与否是能否取得成功的最关键环节之一。中深层地热资源可分为水热型和干热岩型两大类、五亚类。其中,干热岩根据其热储孔渗条件差异又可分为无水优储、无水差储和无水无储三亚类,适合作为EGS开发对象的干热岩资源为其中的无水优储和无水差储两种类型。五类地热资源规模呈金字塔形,开发技术难度逐渐增加。基于由热储埋深、热储温度、热储岩性、热储物性、盖层厚度、盖层断裂发育条件等组成的地质资源条件,由钻探成井技术、储层改造技术、管理运营技术组成的工程技术条件,以及由地热需求和资源经济性组成的经济市场条件三个因素,本文建立了三因素分析与多层次指标分解法相结合的干热岩EGS选区评价方法和关键指标,在国内干热岩资源条件较好的17个候选区中,优选出西藏羊八井高温地热区和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潜山分布带作为EGS试验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干热岩 选区选址 羊八井 济阳坳陷
下载PDF
地热系统类型划分与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46
18
作者 张英 冯建赟 +1 位作者 何治亮 李朋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0-198,共9页
为了更好地进行地热开发利用,该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将地热系统定义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质单元,以热源为中心,包含热生成—运移—聚集所需要的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这些要素和作用组成了能形成热能聚集的功能单元。根据地质构造背景,地热... 为了更好地进行地热开发利用,该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将地热系统定义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质单元,以热源为中心,包含热生成—运移—聚集所需要的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这些要素和作用组成了能形成热能聚集的功能单元。根据地质构造背景,地热系统可分为隆起山地型地热系统(Ⅰ型)和沉积盆地型地热系统(Ⅱ型)两大类。根据热源类型,地热系统可细分为隆起山地岩浆型地热系统(Ⅰ1型)、隆起山地非岩浆型地热系统(Ⅰ2型)、沉积盆地岩浆型地热系统(Ⅱ1型)、沉积盆地非岩浆型地热系统(Ⅱ2型)4亚类。根据热的赋存方式,上述4亚类地热系统可进一步细分为隆起山地岩浆水热型地热系统、隆起山地岩浆干热型地热系统等8种类型。充足的热源是一切地热系统形成的基础。充足的水源补给和断裂发育是隆起山地水热型地热系统形成的主控因素,一定埋深的大规模优质储层是沉积盆地水热型地热系统形成的主控因素。埋藏较浅的高渗透性储层及较好的盖层,是干热型地热系统形成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系统 分类 主控因素 隆起山地型 沉积盆地型
下载PDF
试论中国地热单元分级分类评价体系 被引量:36
19
作者 何治亮 冯建赟 +1 位作者 张英 李朋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8-179,共12页
为了更好地分析地热资源的分布特征和富集规律,评价资源潜力,优选有利勘探开发目标,需要探索并形成一套满足各勘查阶段不同目的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借鉴油气地质分级分析与评价的经验,尝试性地提出了一套从全球构造到地热藏的地热单元分... 为了更好地分析地热资源的分布特征和富集规律,评价资源潜力,优选有利勘探开发目标,需要探索并形成一套满足各勘查阶段不同目的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借鉴油气地质分级分析与评价的经验,尝试性地提出了一套从全球构造到地热藏的地热单元分类分级评价的思路。以不同级次的构造单元为基础,根据勘查阶段与资料翔实程度,结合构造发育、地层结构、地热显示及地热资源分布的特点,将地热单元由大到小划分为地热域、地热区、地热带、地热系统和地热藏等5个级别。地热域是最大的地热单元,与全球范围内板块尺度的构造单元相对应,可进一步分为板缘地热域和板内地热域两种类型。地热区是地热域中的次级地热单元,主要的划分依据为区域构造特征,包括岩石圈结构、热体制等。地热带是地热区内根据地热显示强度和富集情况,结合造山带与盆地构造发育情况划分的三级地热单元。地热系统是相对独立的热能生成、运移、聚集和保持的自然系统,是地热资源勘探开发研究的重点。地热藏是一个相对完整且封闭的地热储盖组合,是商业性开发利用的具体对象。地热单元由大到小逐步细分,是地热资源认知过程中逐步聚焦的过程。不同层级的地热单元的地质认识与资源潜力的评价结果,对地热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具有相应的指导作用。文中以西藏羊八井地热田为例,分别论述了其所属不同级次的地热单元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地热单元 地热域-区-带-系统-藏 分级分类评价 羊八井地热田
下载PDF
地下建筑的防火设计及防火涂料应用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朋威 张晖 +2 位作者 游秀华 吴会军 杨建明 《新型建筑材料》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4-58,共5页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是拓展人类生存空间、改善环境的重要途径,但地下空间火灾易发、烟气浓度大、温度高、疏散扑救困难,因此防火设计至关重要。分析了地下建筑火灾特点,火灾时烟气流动规律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火灾时人员疏散的模型研究...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是拓展人类生存空间、改善环境的重要途径,但地下空间火灾易发、烟气浓度大、温度高、疏散扑救困难,因此防火设计至关重要。分析了地下建筑火灾特点,火灾时烟气流动规律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火灾时人员疏散的模型研究,室内装饰材料的防火性能及防火涂料在地下建筑的应用,并对地下建筑防火设计未来发展提出了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建筑 防火 疏散模型 防火涂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