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位肝脏移植后胆道狭窄的病因分析与处理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来邦 李立 +6 位作者 冉江华 李晓延 曹海鹰 张升宁 赵永恒 李铸 刘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1期6045-6049,共5页
背景:肝脏移植后胆道狭窄是严重影响肝移植后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目的:探讨和分析肝移植后胆道狭窄的病因及处理。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6-05/2008-09在昆明医学院附属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及云南省器官移植... 背景:肝脏移植后胆道狭窄是严重影响肝移植后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目的:探讨和分析肝移植后胆道狭窄的病因及处理。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6-05/2008-09在昆明医学院附属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及云南省器官移植研究所肝移植研究中心完成。对象:90例临床肝脏移植患者,男67例,女23例,年龄2~68岁。供肝选择:尸体供肝72例,活体供肝18例,供受者ABO血型不合2例。方法:经典式原位肝脏移植1例,其余均为改良背驮式原位肝脏移植。胆道重建术中6例采用胆总管或右/左肝管(活体肝移植)空肠吻合术,84例胆总管-胆总管端端吻合术,其中5例供受体胆管不匹配者放置T型管。吻合采用可吸收缝线或6-0Proline线,前、后壁连续缝合。术后应用他克莫司胶囊、霉酚酸酯及皮质激素组成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预防排斥反应,逐步转为他克莫司胶囊、皮质激素二联方案。主要观察指标:患者术后胆道狭窄发生情况及病情转归。结果:90例肝移植患者中有8例发生胆道狭窄并发症,其中吻合口狭窄5例,非吻合口狭窄3例。吻合口狭窄中有3例炎性水肿引起狭窄者经逆行经胰肝胆管造影球囊扩张或置入胆道支架治疗后痊愈。2例因吻合口胆漏瘢痕收缩导致狭窄者经逆行经胰肝胆管造影置入胆道塑料支架,1例狭窄消失,1例好转;3例非吻合口狭窄者均为弥漫性肝内胆管狭窄者,经逆行经胰肝胆管造影或经皮肝胆管造影采用球囊扩张和胆道支架置入治疗,效果不佳,2例行二次肝脏移植后获救,1例无效死亡。结论:吻合口狭窄和非吻合口狭窄两种病因在治疗方式及结果中存在差异,故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的的鉴别尤为重要。只要从术前、术中、术后多途径、多措施全方位进行联合预防,严密监护,及时发现和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将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的发生,使患者长期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移植术 吻合口狭窄 非吻合口狭窄
下载PDF
小体积肝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来邦 陈奕明 +3 位作者 张升宁 高杨 任刚 张春平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1期31-34,共4页
目的模拟建立大鼠40%小肝移植大鼠动物模型.方法通过肝周骨骼化去神经效果解剖,原位灌注和肝切除术建立大鼠原位40%小肝移植动物模型.结果 40%小肝原位部分肝移植1 d生存率为90.0%(18/20),2 d生存率为85.5%(17/20),4 d生存率为65.0%(13/... 目的模拟建立大鼠40%小肝移植大鼠动物模型.方法通过肝周骨骼化去神经效果解剖,原位灌注和肝切除术建立大鼠原位40%小肝移植动物模型.结果 40%小肝原位部分肝移植1 d生存率为90.0%(18/20),2 d生存率为85.5%(17/20),4 d生存率为65.0%(13/20),7 d生存率为60.0%(12/20).结论通过技术改进,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及模型的稳定性,成功建立小肝移植大鼠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肝移植 小肝综合征
下载PDF
原位肝脏移植术后远期胆道并发症的处理
3
作者 李来邦 李立 +9 位作者 冉江华 李晓延 曹海鹰 张升宁 李铸 刘静 陈刚 罗春蓉 董树强 钟粤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远期胆道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5月~2008年9月我中心90例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90例肝移植患者中12例发生远期胆道并发症(13.3%),其中胆漏1例,吻合口狭窄3例,非吻合口狭窄3例(其中ABO血...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远期胆道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5月~2008年9月我中心90例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90例肝移植患者中12例发生远期胆道并发症(13.3%),其中胆漏1例,吻合口狭窄3例,非吻合口狭窄3例(其中ABO血型不合1例),活体肝移植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1例,胆道结石4例。1例晚期胆漏患者充分引流后治愈。吻合口狭窄患者中,1例行PTCD球囊扩张术,2例行EB.CP球囊扩张术,共有2例放置了胆道内支架,介入治疗后恢复良好。非吻合口狭窄患者中,1例实施二次肝移植后治愈,另2例行PTCD联合胆道镜治疗,1例好转,1例死亡。活体肝移植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者行经PTCD外引流后恢复良好。合并胆道结石患者中2例胆道结石经EST取出,1例泥沙样结石经ERCP胆道冲洗加溶石治疗后治愈,1例胆道铸型结石经EST治疗效果不佳。结论肝移植术后远期胆道并发症的处置,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明确病因,及早采用ERCP、EST、PTCD及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等个性化治疗措施可取得积极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手术后并发症 胆道外科手术
下载PDF
大鼠半乳凝素9基因克隆及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4
作者 李来邦 李立 +7 位作者 冉江华 李晓延 曹海鹰 王谦 张升宁 赵永恒 李铸 刘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4717-4720,共4页
背景:研究提示,半乳凝素9在介导细胞分化、凋亡、黏附、细胞间聚集、炎症反应的调控方面发挥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克隆大鼠半乳凝素9基因片段,构建pDC316-GFP-Galectin-9真核表达质粒,以进一步了解半乳凝素9各种功能和反应... 背景:研究提示,半乳凝素9在介导细胞分化、凋亡、黏附、细胞间聚集、炎症反应的调控方面发挥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克隆大鼠半乳凝素9基因片段,构建pDC316-GFP-Galectin-9真核表达质粒,以进一步了解半乳凝素9各种功能和反应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8-11/2009-01在北京本元正阳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完成。材料:SPF级雄性Lewis大鼠1只。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从大鼠肝脏组织中扩增出大鼠半乳凝素9基因片段,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将该基因片段重组到pDC316-GFP真核表达载体上,构建pDC316-GFP-Galectin-9重组质粒,通过用PCR扩增、酶切电泳分析及DNA测序的方法对重组DNA进行鉴定。主要观察指标:重组质粒的鉴定结果。结果:总RNA经RT-PCR扩增后,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在1kb下方可见一条明显扩增的条带,与预计的半乳凝素9-cDNA长度相符。重组质粒经NotⅠ/HindⅢ双酶切和未作酶切的重组质粒pDC316-GFP-Galectin-9一起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前者出现了980bp和5.8kb2条带(980bp为Galectin-9-cDNA产物,5.8kb为pDC316-GFP线状质粒),后者出现6.7kb条带(重组质粒pDC316-GFP-Galectin-9),初步表明重组质粒构建成功。测序结果用NCBI上的BLAST进行比对分析,其核酸序列与GeneBank中的半乳凝素9的mRNA的编码序列(NM_012977)同源性完全相符,进一步证实所克隆的基因为大鼠半乳凝素9-cDNA。结论:成功克隆了半乳凝素9基因并构建成其真核表达质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乳凝素9 基因克隆 真核表达载体
下载PDF
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技术改良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李铸 李立 +5 位作者 冉江华 张升宁 刘静 刘滇生 李来邦 陈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79-1185,共7页
背景:国际上研究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基础动物模型是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国际上公认的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鼠种配对方式为DA至Lewis大鼠、DA至BN大鼠及BN至Lewis大鼠,但由于鼠种缺乏和操作技术有待成熟的原因,国内较少引用以上... 背景:国际上研究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基础动物模型是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国际上公认的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鼠种配对方式为DA至Lewis大鼠、DA至BN大鼠及BN至Lewis大鼠,但由于鼠种缺乏和操作技术有待成熟的原因,国内较少引用以上鼠种配对方式进行该模型的建立。目的:课题组在大量SD大鼠肝移植模型建立训练的基础上,采用DA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摸索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排模型建立技巧和经验。方法:通过改良二袖套法,以雄性DA大鼠为供体,雄性Lewis大鼠为受体,建立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60只,受体大鼠术前1d和术后1周内饲喂治疗剂量的他克莫司,1周后半量递减并停药,记录移植手术时间,观察受体大鼠的术后生存状况、手术成功率及生存期,分别于术后7,14,21,28d处死受体大鼠,获取肝组织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脏大体和镜下的病理学变化,进行急性排斥反应评分。结果与结论:供肝冷缺血时间30~60min,供体手术时间(18.5±4.0)min,供肝修整时间(7±3)min,受体手术时间(35.0±7.3)min,无肝期为(13.0±3.0)min,手术成功率为98%,1周存活率为91.6%。术后2周随着他克莫司撤药,受体大鼠迅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于术后14~28d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20.85±0.71)d,中位生存时间为21d。实验建立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需要以大量SD大鼠肝移植训练为基础进行,通过对二袖套法技术的改良和围手术期短期应用他克莫司有助于该模型的稳定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排斥反应 DA大鼠 LEWIS大鼠 原位肝移植术 动物模型 他克莫司
下载PDF
二袖套法建立恒河猴原位肝移植的稳定模型 被引量:6
6
作者 冉江华 李铸 +7 位作者 刘静 张升宁 吴淑媛 张熙冰 李来邦 李立 张鸿青 刘滇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62-768,共7页
背景:以往多应用大鼠建立肝移植模型对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进行基础研究,而灵长类非人类大动物建立肝移植模型能更接近临床肝移植的需求。目的:探讨建立稳定的恒河猴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最佳方案。方法:选用健康恒河猴进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 背景:以往多应用大鼠建立肝移植模型对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进行基础研究,而灵长类非人类大动物建立肝移植模型能更接近临床肝移植的需求。目的:探讨建立稳定的恒河猴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最佳方案。方法:选用健康恒河猴进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20次,以10只雄性作为受体,10只雌、雄不限为供体,借鉴临床肝移植和各种动物模型建立的方法,使用二袖套法加肝动脉重建建立稳定的恒河猴原位肝移植模型。结果与结论:20次恒河猴原位肝移植模型成功率90%,供肝切取时间(17±3)min,供肝修整时间(35±5)min,受体移植时间(133±45)min,受体无肝期(12±4)min,术后24h存活率90%(18/20),72h存活率为80%(16/20),1周存活率50%(10/20),14只分别于术后2周内死于急性排斥反应,最长存活38d,也死于急性排斥反应,所有受体均无门静脉血栓形成及胆道并发症发生。改进后的恒河猴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高、重复性和稳定性好的优点,是肝移植临床前期研究的较理想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袖套法 肝移植 动物模型 恒河猴 血管重建
下载PDF
大鼠肝卵圆细胞的增殖模型建立和体外分离培养、诱导分化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李铸 李立 +4 位作者 冉江华 张升宁 刘静 李来邦 陈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63-666,671,共5页
目的建立大鼠肝卵圆细胞(HOC)的增殖模型,探讨分离培养及鉴定HOC的方法。方法采用2-乙酰氨基芴/部分肝切除术刺激建立成体大鼠肝卵圆细胞增殖模型,于肝切除术后第12天切取剩余肝脏,使用胶原酶Ⅳ消化分离和Percoll梯度离心纯化肝卵圆细胞... 目的建立大鼠肝卵圆细胞(HOC)的增殖模型,探讨分离培养及鉴定HOC的方法。方法采用2-乙酰氨基芴/部分肝切除术刺激建立成体大鼠肝卵圆细胞增殖模型,于肝切除术后第12天切取剩余肝脏,使用胶原酶Ⅳ消化分离和Percoll梯度离心纯化肝卵圆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和RT-PCR分析法检测肝卵圆细胞标志物mRNA表达。行体外培养并添加干细胞生长因子(SC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表皮生长因子(EGF)诱导其分化。结果分离得到的肝卵圆细胞存活率达到90%,经c-kit免疫荧光显色,PCR分析显示有CK19和白蛋白mRNA表达。生长因子诱导下有向胆管细胞和肝细胞分化的特性。结论肝卵圆细胞分离纯化及鉴定方法和肝卵圆细胞成功培养,为进一步研究肝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和与肝癌的关系提供了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肝卵圆细胞 细胞分离 培养 分化
下载PDF
亚低温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8
作者 刘剑 李立 +7 位作者 王晓川 张升宁 李来邦 莽源祎 高扬 陈永林 任刚 李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46-851,共6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预处理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机理。方法将40只SD大鼠分为4组:假手术(Sham)组、HIRI组、亚低温处理(MH)组和MH+LY294002处理(MH+LY)组,每组10只,分别于肝缺血再灌注3、6、12、24 h后收集大鼠的血清及... 目的探讨亚低温预处理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机理。方法将40只SD大鼠分为4组:假手术(Sham)组、HIRI组、亚低温处理(MH)组和MH+LY294002处理(MH+LY)组,每组10只,分别于肝缺血再灌注3、6、12、24 h后收集大鼠的血清及肝组织标本。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肝组织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PI3K(p-PI3K)、蛋白激酶B(Akt)和磷酸化Akt(p-Akt,Ser308)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TUNEL法和Western Blot检测分析肝组织中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ALT、AST活性。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 HIRI组p-PI3K、p-Akt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低于Sha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5. 217、5. 456,P值均<0. 01);经亚低温处理后大鼠肝组织中p-PI3K、p-Akt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IR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10. 434、14. 116,P值均<0. 01)。HIRI组、MH组和MH+LY组大鼠再灌注后3、6、12、24 h的血清AST、ALT活性明显高于Sha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01)。TUNEL染色结果显示,HIRI组大鼠的细胞凋亡百分比[(42. 25±3. 50)%]明显高于Sham组[(3. 21±0. 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10. 187,P <0. 01);相比于HIRI组,MH组明显下调了细胞凋亡百分比(12. 42±1. 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7. 784,P <0. 01),且HIRI组与MH+LY组的细胞凋亡百分比[(38. 19±2. 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 059,P> 0. 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HIRI组中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2. 101,P <0. 05),促凋亡蛋白Bax、fas和fasl表达明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11. 016、4. 735、10. 201,P值均<0. 01),亚低温处理之后可明显下调HIRI对凋亡相关蛋白的调控作用。氧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HIRI组、MH组和MH+LY组大鼠肝组织中SOD、GSH-Px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Sha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而MDA在HIRI组、MH组和MH+LY组大鼠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Sha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 MH组大鼠肝组织中SOD、GSH-Px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IR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2. 894、2. 731,P值均<0. 05),但MD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HIR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5. 888,P <0. 05)。此外,亚低温+LY294002处理明显下调了MH组对肝组织中SOD、MDA和GSH-Px表达的调控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2. 999、2. 944、2. 620,P值均<0. 05)。结论亚低温对HIRI大鼠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发挥下调肝细胞凋亡和增强体内抗氧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再灌注损伤 1-磷脂酰肌醇3-激酶 蛋白激酶类 大鼠 Sprague-Dawley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腹腔内活动性出血的防治体会(附69例报道) 被引量:5
9
作者 冉江华 刘静 +5 位作者 张升宁 李铸 李来邦 刘滇生 吴淑媛 李立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51-753,共3页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腹腔内活动性出血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了2006年5月~2008年4月该中心成功实施的69例肝移植,其中尸肝移植58例,亲体肝移植11例,女性占18.84%(13/69),男性占81.16%(56/69)。结果69例肝移植中早期腹腔大...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腹腔内活动性出血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了2006年5月~2008年4月该中心成功实施的69例肝移植,其中尸肝移植58例,亲体肝移植11例,女性占18.84%(13/69),男性占81.16%(56/69)。结果69例肝移植中早期腹腔大出血者9例,发生率为13.04%(9/69),病死率为0%(0/69)。出血发生在肝移植术后24h内6例(66.67%),2d内1例(11.11%),3d内2例(22.22%)。出血部位包括右肾上腺静脉丛出血3例、受体下腔静脉壁的分支出血2例、腹壁戳孔出血1例、腹腔渗血2例;其中,多个部位同时出血者5例。9例腹腔大出血均为成人肝移植患者,8例发生在肝移植的早期阶段(前13例肝移植),对肝移植术中手术操作,术中术后胶体和晶体液、中心静脉压的控制以及凝血功能的调控认识不够;仅1例发生在肝移植开展的后期(第63例肝移植)。均在确诊后1h内再次手术止血。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腹腔大出血是肝移植术后死亡的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术中彻底止血、术中术后胶体和晶体液的调控、凝血功能的调控和术中术后中心静脉压的调控等在预防肝移植术后早期腹腔大出血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活动性出血 腹腔 防治
下载PDF
肝移植术中腹腔引流管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6
10
作者 刘滇生 刘静 +5 位作者 吴淑媛 张升宁 李铸 李来邦 冉江华 李立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8年第7期487-488,共2页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中腹腔引流管放置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肝移植中心自2006年5月至2008年3月间成功实施的65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均常规于左、右肝上和肝下放置多侧孔乳胶引流管各1根,术后通过引流管观察其腹腔出血、...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中腹腔引流管放置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肝移植中心自2006年5月至2008年3月间成功实施的65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均常规于左、右肝上和肝下放置多侧孔乳胶引流管各1根,术后通过引流管观察其腹腔出血、漏胆、积液、感染等情况。结果术后3d内发生大出血9例(13.8%),均行再次手术止血;术后7d内发生漏胆3例(4.6%),引流4周~2个月治愈2例,穿刺引流治愈1例;发生膈下积液5例(7.7%),3例未行治疗而自愈,2例经局部冲洗及引流后治愈;下腹部盆腔严重积液1例(1.5%),经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治愈。结论腹腔引流管的放置技术对肝移植术后出血、漏胆、膈下积液和腹腔感染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腹腔引流管 临床应用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的培养及成熟的鉴定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望 张升宁 +3 位作者 冉江华 苏晓三 李来邦 陈奕明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34-37,44,共5页
目的探讨人体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在体外培养诱导其成熟的方法,通过得到成熟的细胞培养技术,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通过Ficoll-Hypaque梯度离心法得到单个核细胞,再诱导使其分化、扩增、纯化形成稳定的树突状细胞,通过... 目的探讨人体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在体外培养诱导其成熟的方法,通过得到成熟的细胞培养技术,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通过Ficoll-Hypaque梯度离心法得到单个核细胞,再诱导使其分化、扩增、纯化形成稳定的树突状细胞,通过树突状细胞自身形态、特异性表型,抗原摄取能力,鉴别培养的细胞,从而得到具有典型特征的树突状细胞.结果树突状细胞培养第7天,加入LPS后,倒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下观察,树突状细胞成熟中,细胞胞质增大,细胞膜表面能形成大量树突状突起,表面标志物CD80、CD86、CD11c、HLA-DR的表达增高(P<0.05),共聚焦显微镜下,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对抗原的吞噬能力减弱.结论Ficoll-Hypaque梯度离心法能够得到稳定的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coll-Hypaque梯度离心法 树突状细胞 表型 抗原 吞噬
下载PDF
超吸刀结合氩气刀在活体肝移植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淑媛 张升宁 +7 位作者 李铸 刘静 曹海鹰 李来邦 赵永恒 梁宇 冉江华 李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40-942,共3页
背景:活体肝移植供者的安全令人关注,供肝切取过程复杂、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因而移植中减少出血量和副损伤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目的:观察活体肝移植过程中超吸刀结合氩气刀应用的优势。方法:回顾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移植中心自20... 背景:活体肝移植供者的安全令人关注,供肝切取过程复杂、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因而移植中减少出血量和副损伤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目的:观察活体肝移植过程中超吸刀结合氩气刀应用的优势。方法:回顾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移植中心自2006-05/2010-10应用超吸刀结合氩气刀开展的26例活体肝移植,其中13例使用右半肝,9例使用左半肝,4例使用双供肝。活体供者年龄22~63岁。通过对供肝切取过程中的失血情况及供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观察,总结应用超吸刀及氩气刀进行供肝切除的优势。结果与结论:无供者死亡,且无供者因出血等原因而二次手术,仅有1例供者移植后出现胆瘘,充分引流后痊愈。右半供肝切取平均失血683mL,输血820mL,切除肝质量平均为530g。在活体肝移植供肝切取中应用超吸刀及氩气刀不仅可以缩短移植时间,减少移植损伤,同时也能够降低移植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联合应用超吸刀及氩气刀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供肝切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吸刀 氩气刀 活体肝移植 肝切除 移植
下载PDF
亚低温联合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剑 李立 +7 位作者 王晓川 张升宁 李来邦 莽源祎 高扬 陈永林 任刚 李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2081-2087,共7页
背景: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复杂多样,是制约肝脏外科手术的瓶颈,如何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之一。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 背景: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复杂多样,是制约肝脏外科手术的瓶颈,如何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之一。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购于昆明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组、亚低温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亚低温+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ERK通路阻断剂组,每组10只,均于缺血前30 min给予亚低温、脂肪间充质干细胞、ERK通路阻断剂干预。肝缺血再灌注12 h后收集大鼠血清及肝组织标本,进行相关指标检测。肝缺血再灌注12 h后收集大鼠血清、肝组织,术后7 d收集大鼠肝组织,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结果与结论:①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指标:亚低温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亚低温+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均低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组(P <0.05),亚低温+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血清中3种酶活性低于亚低温组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P <0.05);②ELISA检测氧化应激指标:亚低温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亚低温+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组(P <0.05),丙二醛水平均显著低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组(P <0.05);亚低温+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显著高于亚低温组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P <0.05),而丙二醛水平低于亚低温组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P <0.05);③Western blotting检测相关蛋白表达: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相比,亚低温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亚低温+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肝组织中p-ERK1/2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0.05),各组中ERK1/2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④TUNEL检测肝细胞凋亡数量: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和ERK通路阻断剂组肝组织中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亚低温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亚低温+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同时,Western blotting检测相关凋亡蛋白结果与其一致;⑤结果表明,亚低温联合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激活ERK通路进而下调肝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缺血再灌注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亚低温 肝细胞凋亡 ERK 信号通路 干细胞 再灌注损伤 脂肪组织 间质干细胞移植 低温 人工 组织工程
下载PDF
肝动脉-腹主动脉搭桥在原位肝移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冉江华 张升宁 +4 位作者 李铸 刘静 李来邦 吴淑媛 李立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02-105,共4页
目的探讨供肝动脉与受体肾动脉下的腹主动脉之间用同一供体的骼动脉进行搭桥的方法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使用同一供体的髂动脉进行肾动脉平面以下肝动脉-腹主动脉搭桥的肝移植术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术中肝动脉... 目的探讨供肝动脉与受体肾动脉下的腹主动脉之间用同一供体的骼动脉进行搭桥的方法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使用同一供体的髂动脉进行肾动脉平面以下肝动脉-腹主动脉搭桥的肝移植术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术中肝动脉-腹主动脉搭桥用时53~126min,术后发生胆瘘1例,胆道感染并肝内胆汁瘤形成1例,其余6例患者恢复顺利,肝功能1周左右恢复正常;无肝动脉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供体髂血管进行肝动脉-腹主动脉搭桥,对于无法行常规肝动脉吻合的受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肝动脉 髂动脉移植物
下载PDF
受体来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低反应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立 张升宁 +4 位作者 冉江华 刘静 李铸 赵永恒 李来邦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32-38,共7页
目的研究不负载供者抗原的受者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imDC)对大鼠肝移植的保护作用,探讨imDC抑制排斥反应的机理。方法以SD大鼠作为供体,雄性Wistar大鼠作为受体,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建立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 目的研究不负载供者抗原的受者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imDC)对大鼠肝移植的保护作用,探讨imDC抑制排斥反应的机理。方法以SD大鼠作为供体,雄性Wistar大鼠作为受体,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建立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移植前对受体进行不同的处理。对照组:受体未接受任何处理;环孢素A(CsA)组:术后第2 d开始给予CsA〔10 mg/(kg.d)〕灌胃;成熟树突状细胞(mDC)组:受体术前1 d经阴茎背静脉注射受体来源的mDC 1×106个/只;imDC组:受体术前1 d经阴茎背静脉注射受体来源的imDC1×106个/只。模型建立后10 d各组随机处死5只,取移植肝脏组织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FasL/Fas)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形态结构和排斥反应,根据Banff评分系统判断排斥反应程度;Western blot分析检测各组Foxp3编码的Scurfin蛋白的表达。另留5只大鼠观察术后存活时间;收集血标本,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ALT、TBIL;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IL-2、IFNγ-、IL-4和IL-10水平。结果CsA组和imDC组术后大鼠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和m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术后各组大鼠血清生化检查:对照组和mDC组ALT及TBIL明显高于CsA组和imDC组(P<0.05);且IL-2和IFNγ-也明显高于CsA组和imDC组(P<0.01),但IL-4和IL-10明显低于CsA组和imDC组(P<0.01)。移植肝脏形态学检测:对照组和mDC组与CsA组和imDC组比较,排斥反应更严重(P<0.05)。Western blot检测:imDC组Foxp3编码的Scurfin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imDC通过阻断间接识别能明显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imDC可能通过以下机理诱导免疫低反应:诱导T细胞凋亡;选择性激活Th2细胞亚群,诱导Th1/Th2偏移;诱导调节性T细胞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肝移植 排斥反应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 免疫低反应
下载PDF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个体化剂量协同核苷类抗病毒药降低肝移植乙型肝炎复发率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铸 李立 +6 位作者 冉江华 张升宁 刘静 李来邦 刘滇生 吴淑媛 陈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3期9921-9924,共4页
背景:如何有效地防治肝移植后的乙型肝炎复发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目的:评价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联合不同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等方案对肝移植后乙型肝炎复发的防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化行肝移植患者... 背景:如何有效地防治肝移植后的乙型肝炎复发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目的:评价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联合不同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等方案对肝移植后乙型肝炎复发的防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化行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3种乙型肝炎复发防治方案,按时间先后分为5组:A组为阿德福韦酯+小剂量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短期方案组,B组为阿德福韦酯+大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中长期方案组,B+组为A组中疗效较差改用方案B组,C组为恩替卡韦+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组,C+组为A、B、B+组中疗效较差改用方案C组。比较各组患者肝移植后乙型肝炎病毒累积有效抑制率及强效抑制率的差异,随访≥2年。结果与结论:C组、C+组、B组、B+组的乙型肝炎累积有效抑制率及强效抑制率均显著高于A组(P<0.05),C组、C+组疗效分别优于B组及B+组(P<0.05)。提示肝移植后乙型肝炎复发的防治是一个长期乃至终生的过程,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加抗病毒药的个体化方案更有利于防治乙型肝炎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肝移植 乙型肝炎病毒 复发 防治
下载PDF
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升宁 李来邦 +5 位作者 任刚 陈奕明 刘滇生 刘剑 冉江华 李立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7期84-88,共5页
目的探讨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2步肝切除新技术在提高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可切除的意义.方法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接受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2步肝切除,手术第1步,门静脉右支结扎后离断右三肝和左外侧叶肝实质,待健侧肝组织增... 目的探讨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2步肝切除新技术在提高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可切除的意义.方法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接受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2步肝切除,手术第1步,门静脉右支结扎后离断右三肝和左外侧叶肝实质,待健侧肝组织增生后再行右三肝切除.结果第1步手术后7 d,残肝体积从313.5 m L增加到559.1 m L,并在第1步手术后8 d,第2步手术行右三肝切除.第2步手术后8 d患者顺利出院,肝功能恢复基本正常,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诱导了残肝组织快速的增生.结论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提高了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可切除率.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有较高的并发症率和死亡率,因此需要仔细选择手术患者;该术式的可行性、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切除 结直肠癌肝转移 肝脏肿瘤
下载PDF
rhGH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保护和修复的作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冉江华 郭永章 +4 位作者 李立 张升宁 刘静 李铸 李来邦 《肝胆外科杂志》 2008年第4期300-303,共4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和修复作用及其机理。方法Pringles法建立180只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rhGH预处理组(n=50),B组:作为A组的对照组(n=50);A组:建模前连续7 d给...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和修复作用及其机理。方法Pringles法建立180只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rhGH预处理组(n=50),B组:作为A组的对照组(n=50);A组:建模前连续7 d给予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针剂皮下注射0.2IU/100 g(体重)/d,B组分别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ALT、TNF-α、IL-1浕、丙二醛(MDA)肝脏能荷(Energy charge,EC)的变化,电镜观察肝脏超微结构变化。C组:rhGH治疗组(n=40),D组:作为C组的对照组(n=40)实验组建立模型后7d每天给予rhGH针剂皮下注射(0.2 IU/100 g),对照组分别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检测ALT、TNF-α、IL-1浕、EC、电镜观察肝脏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A、B两组:A组ALT、TNF-a、、IL-1浕、和MDA在各个时间点的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A组EC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B组电镜下可见肝窦内皮细胞破坏,肝细胞线粒体结构改变,A组肝细胞超微结构明显改善。C、D两组:ALT、TNF-α、明显降低,在7 d(和)或14d C组与D组有显著性差异;C组EC 7 d、14 d明显高于D组(P<0.05);C组肝细胞超微结构较D组亦有明显改善。结论rhGH可能通过抑制了细胞因子(TNF-α、IL-1浕),进一步减少MDA的生成,从而减轻了这些因子对肝脏损伤,rhGH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可以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促进线粒体功能恢复,改善肝细胞能量代谢状态;rhGH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具有促进肝脏再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生长激素 大鼠 缺血再灌注损伤 丙二醛 能核
下载PDF
恒河猴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核因子κBp65的表达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升宁 冉江华 +6 位作者 刘静 李铸 李来邦 高杨 张熙冰 吴淑媛 李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1期5581-5587,共7页
背景:核因子κB作为一种重要的核内转录因子,是多种信号转导途径的汇聚点,参与机体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及细胞凋亡等多种反应物质基因的表达调控,在体液和细胞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探讨恒河猴移植肝组织内核因子κBP65蛋白表达与... 背景:核因子κB作为一种重要的核内转录因子,是多种信号转导途径的汇聚点,参与机体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及细胞凋亡等多种反应物质基因的表达调控,在体液和细胞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探讨恒河猴移植肝组织内核因子κBP65蛋白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将恒河猴随机分为2组:急性排斥反应组肝移植后不给予抗排斥处理,对照组肝移植过程中及移植后均给予抗排斥处理。分别在移植后6,12,24和72h4个时间点收集血标本,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取移植肝脏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形态结构和排斥反应,根据Banff评分系统判断排斥反应程度,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组织中核因子κBp65的表达。结果与结论: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肝功能变化滞后于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当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移植肝组织中核因子κBp65表达上调,急性排斥反应程度也随之加剧。并且在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肝功能、病理学仅有轻微改变时,核因子κBp65表达显著升高。因此移植肝组织中核因子κBp65表达水平的检测对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同时核因子κB可能成为控制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移植 肝移植 急性排斥反应 核因子κB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总胆红素 灵长类动物 恒河猴
下载PDF
恒河猴肝移植模型急性排斥反应中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 被引量:1
20
作者 冉江华 张熙冰 +6 位作者 刘静 张升宁 李来邦 高杨 陈奕明 李望 李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36期5758-5763,共6页
背景:白细胞介素6是免疫炎症反应中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它与移植排斥反应具有密切的关系,在移植排斥反应诊断和抗排斥疗效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的:检测白细胞介素6在恒河猴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水平,以评价其作为肝移植后... 背景:白细胞介素6是免疫炎症反应中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它与移植排斥反应具有密切的关系,在移植排斥反应诊断和抗排斥疗效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的:检测白细胞介素6在恒河猴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水平,以评价其作为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指标的价值。方法:以16只恒河猴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围手术期不给予免疫抑制治疗)和对照组(围手术期给予免疫抑制治疗),然后建立恒河猴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分别在移植后6,12,24,72 h时间点收集血清及肝脏组织,通过检测肝功指标和移植肝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Banff评分反映其移植排斥反应情况,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肝移植后12,24,72 h实验组均有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其中实验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在24 h和72 h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72 h组织学表现重于对照组,Banff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中血清、肝组织的白细胞介素6水平在肝移植后12,24,72 h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以72 h最为明显。结果表明白细胞介素6可能参与肝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其表达可能在恒河猴原位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中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动物 组织构建 肝移植 急性排斥反应 白细胞介素6 恒河猴 早期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